土地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壹』 如何进行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评价是按一定的原则、方法和标准,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评定,是专环境质量评价属体系中的一种单要素评价。土壤质量评价方法有: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土壤质量多变量指标方法等。土壤质量评价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方法,首先要确定有效、可靠、敏感、可重复及可接受的指标,建立全面评价土壤质量的框架体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技术水平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评价方法。1992年土壤质量国际会议上,建立标准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包括对气候、景观、土壤化学和物理性质的综合评价。
『贰』 城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一、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原则
1.综合性和主导性原则
土壤环境是由各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各自然要素制约着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水平,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时,应着重考虑土壤的自然属性。然而,土壤环境质量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受到人们长期利用和改造的影响。所以,评价时不仅要分别对各要素进行预测,还要注重分析其综合效应。
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的资料和非定量的信息相结合,有利于土壤环境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为实现定量评价,一般应尽量选择可度量或可测定的特征值,并使用数学模型来评价。但由于参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有时难以用数学逻辑关系来表达,还需要用定性分析予以约束。
二、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单元是具有相同特性的最小地域单元,同一评价单元在土壤基本性质、利用与改造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不同的评价单元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可比性。常用的划分方法有两种,即正方形网格单元划分法和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单元划分法。
正方形网格单元划分法是以地理坐标来控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网格大小,可由0.01km2至数km2。这种划分方法对大区域的评价是比较合理的。
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单元划分法是依据地形、土地利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划分单元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范围的评价。因为小范围评价时,由于地形、功能分区变化大,因素离散性大,若仍采用正方形网格单元划分法,就可能会把评价因子性状相对不均一的区段划分在同一单元内,而把均一性较好的区段人为割离开,这点与小范围评价的要求和目的相违背。因此,对小范围评价适宜采用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单元划分法,这种方法往往规定评价单元以0.5km×0.5km为上限。
三、评价指标的选取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按照其评价目的和服务对象不同,指标体系各有特色,正确选择评价指标是科学地揭示土壤环境质量好坏的前提。为了全面科学合理地反映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在选取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评价指标应具有特定性
选择对土壤污染有明显影响,且在研究区内有明显差异,并能出现临界值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应有稳定性
即选择那些持续影响土地用途的较稳定的因子,使土地评价成果资料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具有应用价值。
(3)评价指标数据采集的可能性
应尽量选择基础资料较完整,可进行计量或估量的指标,便于定量分析。
(4)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原则
土壤作为特殊的研究对象,影响其质量的各项评价指标之间多有联系,评价指标做到完全不相关是不可能的,但应尽量选择那些相对独立的指标。
(二)评价指标选取
1.重金属污染物
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是汞、铬、铅、镉等生物毒性显著元素,它们在土壤中的残留率较高,残留时间长,难以降解或消除[61]。
2.无机污染物
有些常量元素或微量元素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但是由于人类工农业活动影响,土壤中这些元素含量累积超出了农作物所必需的,也会造成土壤的污染,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品的质量。这些无机有毒指标主要是:氟、硒、氯、砷、磷、氮等。
3.有机污染物
随着农药的使用,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含量增加,如有机磷、有机氯、硫化物、石油类污染物等,这些有机污染物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如有机磷农药虽然能够生物降解,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蔬菜瓜果中的残余成分有毒,对人畜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种类和数量也由于农药浓度的提高而减少[62]。
四、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时有两类评价标准:一类是单因子质量评价标准,即土壤评价中各评价因子的衡量标准;另一类是单元质量分级标准,用以表征各评价单元所处环境状况。
(一)常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可根据评价目的不同,有下列不同的评价标准。
1)以土壤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该标准需找到未污染的本底值,对于大多数研究区而言不易找到,而且由于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绝大多数研究区的元素含量都有变化。
2)以土壤清洁对照点含量做评价标准:该标准需寻找与研究区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利用方式均相同或相近的地区作为清洁对照点,要求严格,操作性较差。
3)根据土壤和作物中污染物累计的相关数量及函数,用粮食标准反推土壤评价标准。
4)以区域土壤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一般可以将土壤环境背景值分为浅层背景值和深层背景值。
5)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6)生物指标。
7)污染起始值(均值加二倍标准差)。
综上所述,最容易获取和最常用的评价标准是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国标。国标(GB15618—1995)中各指标的分级标准见表1-5-1。
在国标中,根据土壤应用和保护的目的,划分为三类: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牧场等土壤;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因各地区土壤环境背景值及污染状况不同,各地也制定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但地方标准不能低于国标的要求。
表1-5-1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表(GB15618—1995)(单位:mg/kg)
续表
(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分级标准
目前,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级方式。
1.国标中土壤分级标准将土壤环境质量分为四级
小于国标一级标准为清洁,小于国标二级标准为警戒,小于国标三级标准为轻度污染,其余为中度污染以上;按照综合指数的大小分为四级,见表1-5-2。
表1-5-2 土壤环境质量分级标准(四级标准)
2.五级
这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级方式,其中最有权威的是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纲要(试行),1994],其中,1级和2级适宜发展无公害食品生产。按照指数大小进行分级,见表1-5-3。
表1-5-3 土壤环境质量分级标准(五级标准)
五、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土壤环境评价模型主要采用定性模型,比如专家打分模型。由于定性模型随意性较大,因而进入80年代后,数值法土壤环境评价模型在各地逐渐开展起来,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数值法土壤环境评价模型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参评因素的选择及权重的确定不一样。就评价模型而言,初期多采用指数或分数的加权累加模型,后来则趋于采用多种模型的综合评价[63,64]。
常用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积分值模型
不需复杂计算,简单易行,分级依据明确。但该模型较粗糙,既不能对监测项目数不同的监测点之间的污染程度进行比较,也不能对监测项目数相同、超标项目也相同的属于同一级别的监测点之间的污染程度进行比较。
2.综合指数模型
具有等价性,便于对比,计算比较简单。既能明确指出各监测点的污染级别,又能对各监测点的污染程度进行排序,各点所属污染级别与综合指数取值范围有关,又与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有关,受人为因素影响颇大,但在同一区域内对比分析时,具有相对性,则影响稍小。
3.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此模型可以对带有精确值、区间值和语言值的土地资源评价因素统一进行数值处理,然后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65],但由于这种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4.灰色聚类模型
灰色聚类评价模型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模型,避免了建立数学模式和计算综合指数等中间环节。该模型和模糊聚类相似,只是白化函数构造不同,并因构造方式不同可分为等斜率模型和宽域模型[66,67]。
『叁』 几种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所选择评价因子一般是重金属类毒物包括汞、镉、铅、铜、铬、镍、砷专等。属有机毒物有氰、酚、DDT、六六六、BaP、多氯联苯等。也可以根据评价目的选择评价因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上有采用生物法,即根据土壤中的生物反应评价土壤污染,比如用植物叶片、长势和产品来判断土壤污染状况。也有用毒理法来评价,即根据土壤、作物、及人体摄入量的关系来评价土壤污染。
『肆』 土地评价的步骤和各步骤的技术关键。急急急!!!!
土地评价是个很宽泛的概念。
建议你根据自己的目的及工作,找书看看。
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质量是土地的一项复杂的综合属性,意味着土地满足不同用途的程度,或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如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可以广泛运用的土地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为:①与种植业生产有关的指标有:作物产量、水源和土壤有效水分、营养源和营养物有效量、根层的氧气有效量、根系发育的地理条件的适应性、苗床和发芽条件、土地的耕作条件(适耕性)、土壤的盐化度和碱化度、土壤毒性(酸性过高)、与土地有关的病虫害、土壤抗蚀性能、洪泛灾害(包括频率及淹水历时)、气温类型、辐射能及光周期、影响植物生长的灾害性天气(风暴、霜、冰雹等)、空气湿度、作物成熟所需的干燥期。②与牧业生产有关的指标有:放牧草地的生产率、影响牲畜的灾害性天气、地方性虫害及流行病、牧草的营养价值、牧场的毒性(毒草)、植被抗拒退化性能、在放牧条件下土壤抗拒侵蚀的性能、水源距离及饮用水可获量、与根据地(定居点)的距离。③与林业生产有关的指标有:木材年平均增长量、本地树种的类型和数量、影响幼树生长的环境条件、病虫害、火灾危害。④与采集副业有关的指标有:树木品种、药用植物、果类、野味、山珍、与根据地(村庄)的距离。⑤与农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指标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可能规模、征用土地的便利条件、与市场及物质和劳动力供应有关的地理位置、由生产单位到田地或作业区的交通、影响道路修建和维护的地形因素(可进入性)、机械化的可能性和影响机械化的地形因素(可通行性)、自然植被、防止土壤侵蚀的措施。 这些应用于评价的指标大多是变量,表示土地的某一项质量,或表示土地的某一特征或几种特征的作用,每种指标都有一定的临界值或一系列临界值,以确定等级界限。并可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这类数学模式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加以验证,可以不断改进,使之更接近实际情况。
编辑本段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用。因此关于土地潜力的评价,是各国农业部门普遍重视的问题。美国农业部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制订了一项有关土地潜力评价的方案,此后被介绍到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已成为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方案。评价是在高水平管理制度下考虑土地的潜力,着重联系自然条件的局限性。以英国土壤调查局修订后采用的方案为例,根据土地最有利的利用次序是栽种农作物、牧草、森林,从而考虑分为7个等级:1级──最适于农作物生长,在利用上很少或没有自然局限性;2级──较适于农作物生长,土地在作物选择范围和阻碍耕作方面,局限性很小;3级──在作物选择范围和要求细致管理上,有中等程度的局限性;4级──在作物选择范围和要求细致管理上,有严重的局限性;5级──利用范围限于放牧、林业或旅游业;6级──利用范围限于粗放的放牧、林业或旅游业;7级──土地的局限性非常严重,很难整治。 以上是根据坡度、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和肥力、气候和径流、土地侵蚀方式和程度、土地利用现状等一系列指标来衡量,每一指标根据适宜性而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等级给予一定分数,根据各项指标的总积分,可评定土地的潜力等级。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地区进行宜农荒地资源的勘查,根据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土壤肥力、物理性质和厚度,自然条件(日照、积温、无霜期、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源、坡度、地形、植被构成和覆盖度)等指标,判明农垦的潜力,从而划分宜农荒地为4等。第1等土地本身质量好,开发容易,垦后能获高产;第2等农业利用受一定限制,需采取保护和改良措施,才能建成高产稳产农田;第3等土壤肥力低,改良困难,需采取较复杂的工程措施才能开垦;第4等是严重积水沼泽地,土壤有效肥力低,难以开垦。
编辑本段土地适宜性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的差别取决于利用该地段所得效益与所需投资之间实际的或预测的相互作用,可以采用投入-产出的数量分析方法来估算。有的用途不限于生产方面,例如旅游、自然保护等,除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土地的适宜性只有与特定用途相联系才有意义。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适生条件来进行。根据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可对一定地段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分级,用质量和数量来表示。考虑到土地适宜性是指持续不断的利用,要联系到未来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如大规模地清除植被、发展灌溉、平整和改造地块、新修道路、土壤侵蚀或环境退化等),以及从而形成的适宜性或限制性。因此,土地适宜性的分级分为两种:当前土地利用现状的适宜性分级和潜在的土地适宜性分级。 土地适宜性评价,经联合国粮农组织1977年协商讨论的结果,认为可以下列 4 方面的指标来表达:① 类(order)──反映适宜性的种类,一般以英文字母表示,分为适宜(S)、有条件的适宜(Sc)、不适宜(N)。②级(class)──反映各类用途中的适宜程度,以数目字表示:"1”为非常适宜,"2”为中等适宜,"3”为临界适宜。如属不适宜类,则又可分为:1──当前不适宜,2──永久不适宜。③亚级(subclass)──反映各级内的不同限制性以及需要采取改良措施的种类,分为有关植物生长、有关牲畜发育、有关采集活动等三方面,以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限制因素。④单元(unit)──反映亚级内需要加强管理的次要差别,如施用不同种类的化肥等,以括弧中的数目字表示。例如"S2W(6)”这一字组表示:属适宜类,第2级,限制因素为过于潮湿,属第6单元。根据这种以字组方法表示一个地区不同地段的土地适宜性分级,可列出表格或画出分布图。 由于土地的质量可表现为正反两个方面,因此土地适宜性的评价也可根据土地限制性,即对某种土地用途产生不利影响的土地质量,进行限制程度的评价。
『伍』 土地评价的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质量是土地的一项复杂的综合属性,意味着土地满足不同用途的程度,或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如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可以广泛运用的土地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为:①与种植业生产有关的指标有:作物产量、水源和土壤有效水分、营养源和营养物有效量、根层的氧气有效量、根系发育的地理条件的适应性、苗床和发芽条件、土地的耕作条件(适耕性)、土壤的盐化度和碱化度、土壤毒性(酸性过高)、与土地有关的病虫害、土壤抗蚀性能、洪泛灾害(包括频率及淹水历时)、气温类型、辐射能及光周期、影响植物生长的灾害性天气(风暴、霜、冰雹等)、空气湿度、作物成熟所需的干燥期。②与牧业生产有关的指标有:放牧草地的生产率、影响牲畜的灾害性天气、地方性虫害及流行病、牧草的营养价值、牧场的毒性(毒草)、植被抗拒退化性能、在放牧条件下土壤抗拒侵蚀的性能、水源距离及饮用水可获量、与根据地(定居点)的距离。③与林业生产有关的指标有:木材年平均增长量、本地树种的类型和数量、影响幼树生长的环境条件、病虫害、火灾危害。④与采集副业有关的指标有:树木品种、药用植物、果类、野味、山珍、与根据地(村庄)的距离。⑤与农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指标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可能规模、征用土地的便利条件、与市场及物质和劳动力供应有关的地理位置、由生产单位到田地或作业区的交通、影响道路修建和维护的地形因素(可进入性)、机械化的可能性和影响机械化的地形因素(可通行性)、自然植被、防止土壤侵蚀的措施。
这些应用于评价的指标大多是变量,表示土地的某一项质量,或表示土地的某一特征或几种特征的作用,每种指标都有一定的临界值或一系列临界值,以确定等级界限。并可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这类数学模式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加以验证,可以不断改进,使之更接近实际情况。
『陆』 土壤质量评价的评价方法
对土壤质量评价已提出多种方法,例如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土壤质量多变量指标方法等,但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方法,首先要确定有效、可靠、敏感、可重复及可接受的指标,建立全面评价土壤质量的框架体系。可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技术水平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评价方法。美国国家土壤保持局(SCS)建立的土壤评价目标包括:确定当前技术水平可测定的参数;建立评价这些参数的标准;建立短期和长期土壤质量变化的体系;确定耕作管理措施组成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评价现有知识和数据以找出适合它们的适宜参数和方法。1992年土壤质量国际会议上,建立标准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包括对气候、景观、土壤化学和物理性质的综合评价。
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内外提出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Larson(1994)提出土壤质量的动力学方法,从数量和动力学特征上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某一土壤的质量可看作是它相对于标准(最优)状态的当前状态,土壤质量(Q)可由土壤性质qi的函数来表示:Q=f(qi…n)。
描述Q的土壤性质qi,是根据土壤性质测定的难易程度、重视性高低及对土壤质量关键变量的反映程度来选择的最小数据集。例如,土壤生产力指数(PI)是由土壤pH、容重、有效水容量对根系生长的满足度计算的,用来估计土壤侵蚀对土壤生产力质量及其变化的影响。该法适用于描述土壤系统的动态性,特别适合于土壤可持续管理。 通过引入相对土壤质量指数来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这种方法首先是假设研究区有一种理想土壤,其各项评价指标均能完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以这种土壤的质量指数为标准,其它土壤的质量指数与之相比,得出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RSQI),从而定量地表示所评价土壤的质量与理想土壤质量之间的差距,这样,从一种土壤的RSQI值就可以表示土壤质量的升降程度,从而可以定量地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该方法方便、合理,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土壤选定不同的理想土壤,针对性强,评价结果较符合实际。
以上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各有优点,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评价区域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评价的土壤类型、评价的目的等,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
『柒』 如何进行土地质量评价
将GIS技术和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对土地质量评价进行了设计和研究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以信息技术和模型为支撑、以数据库为平台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案对怀化市内的各类土地资源,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质量等级本研究中利用GIS及统计软件,在数据库中完成数据的储存与调用,并提交数字化土地质量评价图 土地质量评价过程中综合利用了MAPGIS软件、建设数据库采用的VisualFoxPro和统计用的DPS软件评价方法中使用专家选择法选择评价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计算评价分值 数据库是利用GIS软件进行土地质量评价的中枢,本研究所有数据的流动都以Visual FoxPro为核心展开,实现了数据流的畅通,对于在大区域下的数据的存储、整合与调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最后,本文以怀化市为例,应用建立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案进行分析与操作,对全市范围内土地进行了质量评价,共提交五个等级的土地质量评价结果图实证研究表明评价结果与怀化市实际土地利用较为相符,并且挖掘出了土地开发潜力,对进行土地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整治、保护措施的拟定等项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将前沿的GIS技术与土地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实现了多种国内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统计模型和数据库的整合,探讨了数字化的土地质量评价技术,为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标题:土地质量GIS技术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方法权重计算
『捌』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哪些
土壤质量评价一般有单一污染物的单项评价和多种污染物的多项评价。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也不同,因此也可按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分为有机物污染评价、重金属污染评价、生物污染评价和放射性污染评价等。如要了解土壤质量的变化,还可以进行土壤物理评价、土壤生物评价、土壤化学评价等。在单项和多项评价的基础上可进行综合评价。为了解不同时期的土壤质量状况也可进行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内外提出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MVIT)
Smith(1993)利用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来评价土壤质量。这种方法可以将无数量限制的单个土壤质量指标综合成一个总体的土壤质量指数,这一过程称为多变量指标转换(),是根据特定的标准将测定值转换为土壤质量指数。各个指标的标准代表土壤质量的最优的范围或阈值。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把管理措施、经济和环境限制因子引入分析过程,其评价范围可从农场到地区水平,评价的空间尺度弹性大。
土壤质量动力学法
Larson(1994)提出土壤质量的动力学方法,从数量和动力学特征上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某一土壤的质量可看作是它相对于标准(最优)状态的当前状态,土壤质量(Q)可由土壤性质qi的函数来表示:Q=f(qi…n)。
描述Q的土壤性质qi,是根据土壤性质测定的难易程度、重视性高低及对土壤质量关键变量的反映程度来选择的最小数据集。例如,土壤生产力指数(PI)是由土壤pH、容重、有效水容量对根系生长的满足度计算的,用来估计土壤侵蚀对土壤生产力质量及其变化的影响。该法适用于描述土壤系统的动态性,特别适合于土壤可持续管理。
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
Doran等(1994)提出土壤质量的综合评分法,将土壤质量评价细分为对6个特定的土壤质量元素的评价,这6个土壤质量元素分别为作物产量、抗侵蚀能力、地下水质量、地表水质量、大气质量和食物质量,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定农田系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建立数学表达式,说明土壤功能与土壤性质的关系,通过对土壤性质的最小数据集评价土壤质量。
土壤相对质量法
通过引入相对土壤质量指数来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这种方法首先是假设研究区有一种理想土壤,其各项评价指标均能完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以这种土壤的质量指数为标准,其它土壤的质量指数与之相比,得出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RSQI),从而定量地表示所评价土壤的质量与理想土壤质量之间的差距,这样,从一种土壤的RSQI值就可以表示土壤质量的升降程度,从而可以定量地评价土壤质量的变化。该方法方便、合理,可以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土壤选定不同的理想土壤,针对性强,评价结果较符合实际。
『玖』 土地评估的方法有几种
(1)基准地价抄修正法
基准地价系数修袭正法是利用城镇基准地价和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等评估成果,按照替代原则,就待估宗地的区域条件和个别条件等与其所处区域的平均条件相比较,并对照修正系数表选取相应的修正系数对基准地价进行修正,进而求取待估宗地在估价期日价格的方法。
根据《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与当地基准地价报告,其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评估宗地地价的计算公式为:
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公式=基准地价×K1×(1+∑K)×K2
式中:K1——期日修正系数
∑K——影响地价区域因素及个别因素修正系数之和
K2——年期修正系数
(2)成本逼近法
成本逼近法是以开发土地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之和为主要依据,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利息、应缴纳的税金和土地增值收益来确定土地价格的估价方法。
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土地价格=土地取得费+有关税费+土地开发费+投资利息+投资利润+土地增值收益
(3)市场法
市场比较法是将待估土地与在较近时期内已经发生交易的类似土地交易实例进行对照比较,对有关因素进行修正,得出待估土地在评估时日地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