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些地质环境问题
⑴ 北京的地质条件是什么样子的
嗯,正好以前写过的报告里面有,比较全面的自然地理概况,地质条件在第二条,其他的供你参考。
主要资料来源貌似还是网络吧……
1、北京市地理概况
北京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东经116度23分。全市土地面积1640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39平方公里,占38.6%;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4%。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北京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9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
2、地形及地质构造
北京市在地质构造上正处于华北地区中部——燕山沉降带的西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既经过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积;又产生过剧烈的造山运动。特别是中生代,以燕山运动为主的造山运动,构成了北京地区地质构造骨架和地貌的雏形。伴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褶皱变形和断裂发育广泛,岩浆活动也很频繁。北京地区的断裂构造在北部山区主要有:怀柔县长哨营至密云县的古北口断裂带,在市界内东西长33公里,宽8公里;密云县沙厂至墙子路精被断裂带,市界内长约30公里,宽约20公里,破碎带最宽达200~300米;官厅山峡地区有门头沟区燕家台至沿河城断裂带和东灵山断层,长数十公里。平原地区凹陷隆起的边缘,都为大断裂所控制,如黄庄——高丽营断裂,永乐店——马房断裂。这些大断层之间往往分布着许多较小的断裂破碎带。活动大断裂带的拐弯、分叉、两端和交汇部位,以及有断陷盆地的地方容易产生地震。北京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有:平谷至三河断裂带;石景山区八宝山至顺义区高丽营断裂带;河北省怀来县至延庆断裂带;昌平区南口至朝阳区孙河断裂带。在这些地带,历史上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地震,是活动较强烈的地带。
北京地区的岩性条件比较复杂,各类岩石(土)均有出露,大体上可划分为松散堆积物和基岩两大类。堆积物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区,其厚度从山前数米向东南逐渐加厚至数百米,主要为各类壤上、砂壤土、砂、卵砾石。基岩多出露在山区,主要有岩浆岩类、变质岩类、沉积岩类。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了北京地区的基本地形骨架:西部山地、北部山地和东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62%,平原约占38%。地貌类型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山间盆地等。
3、气候环境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常有暴雨。曾经北京及华北春季多发沙尘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经过对内蒙古草原、黄土高原和河北相关地区进行环境治理,北京的沙尘情况有所好转。
4、水文
北京有大小河流200余条,主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错河五大河流,多属海河水系,大多发源于西北山地或蒙古高原,向东南蜿蜒于平原之上,汇入海河后注入渤海。水资源较贫乏,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总量约有42亿立方米。有官厅水库、密云水库、怀柔水库、海子水库等水利设施。
5、土壤
土壤一般呈垂直地带性分布,自高而下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褐土;平原土壤呈水平性分布,由山麓至平原依次为褐土——碳酸盐褐土、潮土和沼泽化土;局部低洼地区有盐土,近郊分布有水稻土和菜园土。
6、植被
植物种类以菌、禾本、豆、蔷薇等科为优势种。原始森林植被为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已破坏无存。林地主要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以松栎林、杨桦林、杂木林及灌丛等群落和果林、经济林为主。
⑵ 北京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
工地太多(但施工质量又太差强人意),交通太堵(往往是刚修好的马路又被挖专开了,不知道又忘了安装什么,好象属相声里说的给病人肚子上安拉锁),水环境太差(放眼望去有几条清澈的河?都漂着污物,居然还有人在那里洗澡岂不越洗越脏),空气太污浊(工地多,车多),街头的行乞人太多了(真正需要援助的没几个,多是租孩子,拐带别人孩子 的,弄成残疾摆在那要钱,缺德!!!)
⑶ 北京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环境质量下降,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风沙危害;城市绿地面积小,居住条件差;文物古迹遭到破坏等。
⑷ 北京及周边区域地质概况
北京位于华北盆地(平原)北部,西邻太行山系东北端,北邻近东西向燕山山系(图1—1)。从构造上看,华北盆地、太行山系及燕山山系均位于华北地块(克拉通)内部,均属于板内构造单元。
图1-1 北京及周边遥感地质影像图
华北地块南以秦岭—大别造山带为界,北以中亚造山带(蒙古—鄂霍次克海造山带)为界(图1-2)。中亚造山带经历了多期变形,以晚古生代期间沿索伦—林西缝合带发生的北北西向的俯冲产生的蛇绿岩为标志(Zhang等,1984;Wang和Liu,1986;Zhao等,1990;Nie等,1990;Enkin等,1992;Yin&Nie,1996;Xiao等,2003)。索伦—林西缝合带是由一系列逆冲断层和古生代蛇绿岩组成,并向南逆冲于奥陶系—下二叠统之上(Wang等,1990),沿缝合带发育中生代花岗岩侵入并为零星出露的中生界不整合覆盖(图1-2)。
在华北地块更北端,蒙古-鄂霍次克海有大量三叠系出露,并且在晚三叠世(220~208Ma)分别向北和南俯冲(Yin和Nie,1996)。华北地块与西伯利亚克拉通于晚侏罗世的最终碰撞导致大洋消逝,并形成了蒙古—鄂霍次克海造山带(任纪舜等,1990; Yin和Nie,1996)(图1-2)。
图1-2 华北地块燕山及相邻地区地质简图
(据Yan等,2006编译自: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1;河北省地质局,1989,1990;辽宁省地质矿产局,1989,Yin和Nie,1996;Chen,1998;Davis等,1998;Darby等,2001)
QDOB—秦岭—大别山造山带;SGOB—松潘—甘孜造山带;SLOB—苏鲁造山带;XQF—喜峰口-秦龙断裂;XCF—宣化—赤城断裂;D CF—多伦—赤峰断裂;XSF—邢台—石家庄断裂;TLF—郯庐断裂
在华北地块南端,约230Ma时华南地块俯冲到华北地块之下产生了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如Hacker等,1998;Chavagnac等,2001;Ayers等,2002),并形成右行东西向走滑断裂系统和左旋北北东向走滑的郯庐断裂系(Yin和Nie,1996)。在华北板块的东部,这次收缩挤压导致北—南地壳广泛缩短及大陆内部的变形(Yin和Nie,1996),并可能在华北内部造成地壳加厚,形成了所谓的华北高原。在这个高原中仅有很少量的三叠系沉积,并发生埃达克质岩石的侵位(Fan和Hooper,1991;Yin和Nie,1996;Zhang,Q.等,2001;Fan等,2003; Meng,2003; Davis等,2003)。侏罗纪时期,华南地块相对华北地块沿着郯庐断裂继续向西滑移,导致华北地块的南部向北西西移动和燕山板内造山带的向南东东方向挤出(Zhang,1997)。
位于华北地块的北部边缘的燕山板内构造带属于北东东向燕山—阴山构造带北部(河北省地质局,1989;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1;Davis等,1998)(图1-2)。呈隐藏的固安—昌黎高角度正断层由密集的地电等深线和重力倾斜线标示,并分割了燕山山系与平原地区(河北省地质局,1989)。在燕山构造带中,众多的北东东向右行走滑断裂,如多伦-赤峰断裂、宣化-赤城断裂、喜峰口-青龙断裂等,均与从古元古代到中生代的多期次变形有关(河北省地质局,1989;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1)。在华北地块的中心部位,北北东向的太行山山脉主要在新生代时期隆升(河北省地质局,1989;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1)。邢台-石家庄高角度东倾正断层是由地质关系推断并为钻孔所证实的隐伏断层(河北省地质局,1989),这条断层分割了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系。太行山系向西逐渐融入山西高原中(图1-1,图1-2)。
图1-3 北京及邻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修改自Yan等,2006;据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1 ;河北省地质局,1989;编制)
华北地块的基底主要由中到新太古代的片麻岩、麻粒岩和混合岩组成,其盖层主要由中元古代到三叠纪无变形或弱变形的岩石构成(河北省地质局,1989;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1;Kusky,2004)。盖层层序包括从中、新元古代(1850~800Ma)浅海沉积,寒武纪—中奥陶世的浅海碳酸盐岩,上石炭世—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和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上述地层被下三叠统不整合覆盖,向上并依次发育下侏罗统—白垩系大陆火山岩和碎屑沉积岩(北京市地质矿产局,1991)(图1-3)。
北京及邻区地层与华北地区地层及岩性基本可以对比,其构造演化的阶段也基本相似,在此不再详述。
⑸ 北京自然环境存在的问题
北京是西北季风气候,市域范围内的各方面治理都在大步提高和完善。不回过因为上风向答的河北、内蒙地区沙化情况严重,北京春天的风沙很大,加上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尘土较多。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给北京的水源提出了很严峻的课题,北京属于缺水城市,保护水土的压力很大。延庆和密云两个县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水源。这两个县分别有北京的两大水源:官厅水库(储备用水)、密云水库
⑹ 北京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
原因:人抄为:1、汽车尾气排放2、人口众多生活废水垃圾多3、工业废气垃圾多4、北部内蒙古草原破坏严重沙地增多沙漠蔓延再加上风大沙尘暴严重!
自然:1、气候相对干燥2、植被覆盖率低3、水资源相对少4、大风天气多
应对方法:提倡公共交通减少尾气排放2、加强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环保意识3、加强对高污染企业的管制4、保护草原合理开发5、植树种草保护环境!
⑺ 北京的自然环境存在哪些问题
1.酸雨污染。20世纪50年代随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人类使用石化燃料增多出现的。其主要的危害就是导致大片的森林死亡。现在全世界有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2.温室效应(或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其中,美国是第一大国,中国是第二大国。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导致南北两极的冰盖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据科学家计算,如果人类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加限制,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2~5摄氏度,海平面上升30~
00厘米。由此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3.臭氧层破坏。地球上空的臭氧层能吸收99%的紫外线,保护人类免受伤害。但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首次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有一个空洞,科学家发现是人类自已制造的氟氯烃类化合物的“杰作”
4.土地沙漠化。地球上的沙漠正以每年600万公顷,也就是每分钟10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其原因是草原植被被破坏。我国每天都有500公顷的土地披沙漠吞食。近来频频上演的沙尘暴就是严重的警告。
5.森林面积减少。现在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且多数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原因之一是由于贫困所迫。不得不用宝贵的森林资源换取外汇;原因之二是在亚非拉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大约有20多亿农村人口是用木材作生活燃料;原因之三是毁林开荒。我国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非常严重,森林覆盖率只有13%,处于世界第120位。
6、物种灭绝。目前地球正在经理着第六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由于人类对野生生物的狂捕杀,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使得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物种已经或正在遭遇灭顶之灾。
7.水资源危机。全球水资源只有1%可供人类使用。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激增,全世界对水消耗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率,水资源问题不久就会成为深刻的社合危机。而且,目前还没有一种物质能够替代水我国有600多座城市,其中有300加多座都是缺水的,有40多座严重缺水。此外,黄河断流、淮河污染等都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8.水上流失。由于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很多荒山秃岭一经雨水就引发山洪爆发,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白白流失.土壤被带入江河、湖泊,又会造成水库、湖泊的淤积,从而抬高河床,减少水库湖泊的库客量,加剧洪涝灾害。
9.垃圾成灾。目前与日俱增的垃圾,包括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感到棘手的难题。我国的垃圾因为没有处理,不仅越积越多,而且占用耕地,污染空气和地下水。现在我国有2/3的城市都陷入了垃圾重围。
10.城市大气污染。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非常严重。我国现有600多座城市,其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 l%。污染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以排放大量污染物的煤炭为主要能源;二是我国城市越来越多的汽车排放的尾气对空气污染严重。
⑻ 北京市的环境问题包括,______ 和______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北京市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一是自专然环境问题.近年属来,影响北京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表现出加剧的趋势.水资源匮乏,是困扰北京市的另一个大问题.多年的超负荷开采,使得北京的地下水资源难以为继.同时,工农业生产导致地下水污染,使得北京市符合卫生标准的淡水资源也日渐减少.二是人文环境问题.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使得交通越来越拥挤,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住房也长期紧张.近20多年来,北京市政府已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加快了城市改造与建设的步伐.
故答案为:自然环境问题;人文环境问题.
⑼ 环境地质问题有哪些
环境地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版中。那时这些工权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的研究列为环境地质研究的范畴。
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愈来愈突出,影响城市建设
城市地下水超采,产生许多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较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
活动断裂与地震威胁城市安全。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蚀与淤积问题
⑽ 北京市的环境问题
v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人为因素造成的第二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物,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此外,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譬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草原超载等。
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於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减至5000㎏,严重地破坏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中国大陆50年代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害虫的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
信息系统的破坏
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就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受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雌性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前来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