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发展史从哪些因素划分
① 世界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公元1450年) 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在开矿及与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地质作用,并进行思辨、猜测性的解释。我国古代的《诗经》中就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关于地壳变动的认识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在中世纪时期,沈括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化石的性质等都做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朱熹也比较科学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质学奠基时期(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艺复兴为转机,人们对地球历史开始有了科学的解释。意大利的达·芬奇、丹麦的斯泰诺、英国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对化石的成因作了论证。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在岩石学、矿物学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德国的阿格里科拉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和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矿物学、矿床学的先河 等等。 地质学形成时期(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观察为主。同时,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争论十分活跃,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的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代表,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的,并对岩层作了系统的划分。英国的赫顿提出要用自然过程来揭示地球的历史,以及地质过程“即看不到开始的痕迹,也没有结束的前景”的均变论思想。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在17世纪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对自然考察所获得的超越时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已经确立,地质时代和地层系统基本建立起来。 而此时的矿物学沿着形态矿物学和矿物化学方向发展 ,美国丹纳的《矿物学系统》标志着经典矿物学的成熟;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使得显微岩石学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法国博蒙于1829年提出地球冷缩造山的收缩说,对近百年来的构造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这样,有关地球历史的古生物学、地层学,有关地壳物质组成的岩石学、矿物学 ,和有关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理论所组成的地质学体系逐渐形成了。 19世纪上半叶,有关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争论,对地质学思想方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灾变造成生物灭绝的观点。英国的莱伊尔是均变论的主要代表,他坚持“自然法则是始终一致”的观点,并提出以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在争论中,地质均变论逐渐成为百余年来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统观点。 地质学的发展时期(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工业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学从区域地质向全球构造发展,并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对冰川学的研究,以及英国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壳均衡理论;有关山脉形成的地槽学说,经过美国的霍尔和丹纳的努力最终确立起来;法国的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概念;奥格对地槽类型的划分使造山理论更加完善;奥地利的休斯和俄国的卡尔宾斯基则对地台作了系统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纪地质学研究的总结,同时休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地壳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预示了20世纪地质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公元1910~ )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陆续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在地质学各基础学科稳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各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与地质学的结合,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导致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的出现。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洋壳与路壳结构的区别 ;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研究,为人们认识地壳深处地质过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地质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并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全球范围大规模的考察和探测,使地质学研究从浅部转向深部,从大陆转向海洋,海洋地质学有了迅速发展。同时古地磁学、地热学、重力测量都有重大进展,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德国的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与传统海陆固定论相悖离的大陆漂移说得以复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展理论较好地说明了漂移的机制。加拿大的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并创用板块一词。60年代中期美国的摩根、法国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块构造说,用以说明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采纳哦
② 地质学方面描述地质发展历史
其实这道题并不难
分析:图中展示的是一套断层-褶皱-不整合的地层(地层代号的版角标我看不清楚),古生界沉积了权奥陶、石炭、二叠三个系的地层,奥陶与石炭之间缺失志留系地层,但新老地层产状基本一致,是平行不整合。发育断层,右侧断盘上升,为逆断层,断层的年代晚于二叠纪早于侏罗纪,右侧断盘底部为花岗岩侵入体,为热事件,缺失奥陶系地层,石炭-二叠系地层发生褶皱,为逆冲推覆。二叠系之上缺失三叠系地层、下-中侏罗统地层,为角度不整合,之上沉积了上侏罗统地层(我看着好像是),之后又缺失下白垩统地层,形成平行不整合,后又沉积了一套上白垩统地层,中生界地层与上覆第四系地层又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简单归纳这一地区的地质发展简史:
早古生界,区内沉积了一套奥陶系地层,之后抬升为陆,缺失志留系沉积,之后下降接受沉积,形成石炭-二叠系地层。二叠纪之后区内经历热事件,花岗岩体侵位,造成断层发育并使右侧断盘抬升,形成逆冲断层和右侧断盘的背斜褶皱,该区抬升成陆并接受风化剥蚀,至晚侏罗世下降接受沉积,后又抬升,至晚白垩世,该区又接受沉积,形成上白垩统地层,之后又抬升成陆,遭受剥蚀,至第四纪下降接受沉积。
③ 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发展历史划分为若干个地质年代,主要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
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专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属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分化成很多不同的类群,但所有这些哺乳动物都是些体型非常小的动物.
故答案为:中生.
④ 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发展历史划分为若干
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年-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⑤ 地质学史的发展历史
很早以前,地质学的知识比较零星分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如从地中开采金属、黏土、煤和盐的一些知识,早已为矿工和有关的人们所知晓,而自然哲学家们则大都脱离这些实践,独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质理论。
地质学在18世纪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在19世纪早期达到成熟阶段。
1790年至1830年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地质学的英雄时代”。在这个时期,在考察岩层顺序以及岩层所含矿物和化石上,人们做了大量工作。工作方法的一大进步表现在用根据化石内容来进行岩层分类。
在古代人类在利用石器,制造陶器,开发铜、铁、铅、锡等金属矿产时,已经开始初步使用地球物质;在兴修农田水利时,已经在了解土壤性质,在观察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时,已经在探索地壳变动的原因,所以,地质学的经验和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和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以至西汉,对于地质作用及地壳中的物质的科学记载和解释已有萌芽。希腊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五世纪)和亚里斯多德( 公元前四世纪) 等已注意到了地震、火山以及海陆变迁的现象。大约在战国时期成书的我国古籍《山海经》、《禹贡》和《管子》等对于矿物、岩石和土壤以及铁、铜、金、银等矿产都有较为丰富的记载。《管子》一书并已注意到了矿产的共生关系。我国汉代已经开始用煤炭炼铁,发现了陕北的油苗,提出了地圆学说等;公元四世纪,我国已有沧海变桑田的海陆变迁思想。欧洲的中世纪(五世纪到十五世纪) 地质学的思想没有得到发展,但是波斯学者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却对矿物的形式和分类、山脉的隆起和侵蚀、沉积作用等发表了较为正确的见解。他大致与我国宋代的沈括(1031-1095) 同时,沈括于1086-1093年间提出了华北平原的沉积和西北黄土地区侵蚀切割的关系,论述了化石的成因和太行山的升高等地质现象,并根据化石推断了古气候,发现了磁偏角,考察了陕北的石油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物学和岩石学的知识有了发展。意大利的达芬(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对化石作了正确的解释,认为它们是被沉积物掩埋的生物残骸。萨克逊人阿格里柯拉(George Agriccla,1494-1555)对矿物学和金属矿脉做了大量研究,他根据矿物外部特征,如晶形劈开、硬度、重量、颜色、光泽等的描述,为矿物学树立了典范。他的名著《金属矿》被认为是总结了当时地质学、矿物学和采矿学及冶金学的巨著。他被誉为“ 冶金学之父”。但是,直到十七世纪中叶,欧洲的地质学思想仍在宗教的严重束缚之下。当时,教会主张天地是在公元前4004 年由上帝创造的,而诺亚洪水(即所谓的全世界洪水泛滥)则发生在公元前2349 年,现存的地表形态都是洪水灾变所形成的。这种思想钳制地质学的发展达一百多年(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在此期间,地质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在同宗教思想的斗争中逐步得到发展,丹麦学者斯台诺Nicolans Steno,1638-1687),意大利学者瓦利斯内里(Antonio Vallisneri,1661-1730) 对于层状岩石和褶皱构造进行了研究,认为岩层是一层一层沉积的,斯台诺提出了著名的“ 叠覆律”,即新岩层沉积在老岩层之后,位于下面的岩层比位于上面的岩层沉积时间为早,他还提出了晶体的“ 面角恒定律”。这两个定律是地层学和矿物学研究的基础。1760 年意大利学者阿尔杜伊(G.Ovanrii1713-1790) 根据岩石的结晶和固结程度,将地层划分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德、俄等国的学者也采用了相同的术语。后来德国地质学家魏尔纳(Abraham G. Werner,1749-1817)将位于第一系之上的含化石的地层命名为过渡层。魏尔纳是水成论者,认为地壳中所有的岩石,包括玄武岩和花岗岩都是在原始海洋中沉淀和结晶而成的,火山是煤层的燃烧,魏尔纳对地质学的贡献是第一次对矿物和岩石进行了分类,创造了鉴定方法等1785年(乾隆五十年)苏格兰学者郝屯(James Hutton,1726-1797) 发表《地球的学说》,提出了火成论,认为玄武岩和花岗岩不是水成的,是由地球内部火成岩浆冷凝而成,片岩、片麻岩等则是受地球内部热力影响而变质的水成岩。他指出了火成岩岩脉穿插水成地层以及水成地层被火成岩接触时烤焦的现象。郝屯还认为沉积物是大陆岩石被风化和侵蚀的产物,它们被流水带入海洋形成水成岩石,然后又上升到海平面以上,开始新的侵蚀0 沉积旋回;地形不是“洪水泛滥” 以后一成不变,它们在地质作用下不断地发生变化。地球的存在是极其长久的,既看不到它的开始,也看不到它的终结。地质作用的规律和强度,在地质历史时期是一样的,“ 今天是过去的钥匙”。他的这些观点被称为均变论。火成学派的观点受到了水成学派的强烈反对1812年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Georges Cuvier,1769-1832)根据对巴黎盆地的第三纪地层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提出了灾变论,他认为地层中所表现的古生物的突变现象是超自然的巨大灾变的结果,而新的生物群在每次大灾变之后又被创造出来。他的这种观点受到当时的学者拉马克(Larmarck J.B.1744-1829)的批判。拉马克也在同一地区研究无脊椎动物体系,认为环境对生物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二人对古生物学的贡献,使得根据不同的化石特点对比和划分不同时代的地层有了可能。英国地质学者史密斯(W.Smith1769-1839)也在这时根据地层中不同生物化石的特征对比了英国不同地区的地层,于1815年(嘉庆二十年) 编制出了第一张《英国地图》。 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发表《地质学原理》一书,使得均变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地质学的一条基本原理,一直影响到现在。地质学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已被介绍到我国,并且出版了一些地质译著图书,但由于当时清政府没有注意培养地质科学人材,所以我国的地质事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真正开始是在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设置地质机构,以推动地质工作的进展,接着相继成立了地质调查所和研究所,在国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但是,地质学的迅速发展则是在 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地质工作部门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地质院校成批地培养了地质科技人材,在全国普遍开展了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勘探,不但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编制了各种比例尺的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以及亚洲的地质图件,而且在矿产资源勘探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对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的需要;在地质学的各个分支科学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⑥ 地质学家是怎么划分地球的历史的
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时期:
太古代内:从距容今约40亿年前到25亿年前。那时,地球上是一片汪洋,海面散布着一些火山岛;陆地面积还很小,上面尽是些秃山。地球上的生命刚刚孕育发生,原始细菌开始繁衍发展。
元古代:距今25亿〜5.7亿年前。这个时候大片陆地出现,在海洋中海洋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开始繁衍。
古生代:距今5.7亿〜2.5亿年前。地壳运动剧烈,亚欧和北美大陆已形成雏形。最早出现的三叶虫兴盛一时,随后大批鱼类繁殖起来。两栖动物作为陆上脊椎动物之一,已成为当时最高级的动物,爬行类动物和有翅昆虫也出现了。
中生代:距今2.5亿〜0.65亿年前。大陆轮廓基本形成,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大山系和丰富矿藏开始形成。那时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以恐龙为盛。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开始出现了。
新生代:6500万年前到现在。地球上出现规模巨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地球上海 陆面貌同现在基本相似了。新生代的第三纪哺乳动物开始大量繁殖,第四纪则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时代。......................
⑦ 地球约有______年的历史,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发展史分为划分若干个地质年代,主要包括______,元古代,____
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地球的发展历史划分专为五个地质年代:太古属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因此从地球形成到约5.5亿年前的地质年代又称为前寒武纪时期. 故答案为:46亿;太古代;古生代;前寒武纪时期 |
⑧ 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发展历史划分为若干个地质年代,其中恐龙生活在
楼上搞笑,看过
侏罗纪
公园没?
恐龙生活在
中生代
,依次包括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⑨ 地质学的年代怎么划分
们谈到地球的年龄,一般涉及到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
地球相对年龄的确立主要依据于化石。自从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提出“化石层序律”后,就把时间与生物演化阶段联系起来。人们知道,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同样,我们得到了这些化石后也可以推断产出这些化石的地层年代。
在众多的古生物门类中,有些门类特征显著,演化迅速,在反映地质年代上非常“灵敏”,这种化石被科学家们称作“标准化石”,它们被用作划分时间地层单位时往往起主导作用。而有些门类则演化非常缓慢,或空间分布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在划分和确定地质年代时只能起辅助作用。前者如三叶虫,它们只生存在古生代,而且演化明显,在古生代不同时代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属种代表,是著名的标准化石;后者如舌形贝,这是一种腕足动物,从寒武纪就已出现,在现代海洋中仍十分常见,在几亿年的时间跨度内,这种化石从形态、大小到内部结构,几乎没有显著变化,它们的地层意义同三叶虫相比就逊色多了。假如我们在某个地方采集到三叶虫化石,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地区的地层年代是古生代,而且还可以根据三叶虫的属种进一步确定是生活在古生代的某一段具体时间,比如是寒武纪还是奥陶纪,但采集到舌形贝化石我们就感到茫然了,因为它不能帮助我们确定地质年代。
以生物演化为依据,人们建立了能反映地球相对年龄的地质年代表(见附表)。在这个表上,最大的时间概念是宙,其次是代、纪、世、期。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其中,寒武纪又可进一步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三个世,每个世还可以分成若干个期。以地质时代相对应,代表每一地质时期的地层也建立起地层单位。最大的地层单位是宇,其次是界、系、统、阶,如代表古生代的地层,我们就称作古生界,其中,寒武纪时形成的地层就被称为寒武系,奥陶纪期间形成的地层则被称为奥陶系,以此类推。
我们在讨论地球发展史时,涉及到了地质时代和地球的年龄,地质年代有时还应进一步明确,比如,我们讲寒武纪始于5.7亿年前,这个数据是怎样得来的?结束于5亿年前,这个数据又是怎样得来的?这就必然涉及地球的绝对年龄。
人们通过同位素测定法可以准确地得到地球的绝对年龄。很早以来,人们发现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都会自动并以不变的速率逐渐衰变为非放射性的子体同位素,同时释放出能量。只要温度、压力等因素不变,人们就可以获得准确的数值,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或矿物的年龄了。常用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法有铀-钍-铅法、铷锶法以及钾氩法。这些方法为获得地球不同时期绝对年龄值和各个地质时代的准确时限提供了便利,当然,这些方法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在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时,所选取的样品很难消除后期热变质作用的影响,如果样品是遭受过风化的岩石,与母岩的性质更是相差甚远,所得到的绝对年龄值往往不能代表岩层的真正年龄。看来,要想通过同位素测定法得到一个地区准确的地质年代,精确的取样、先进的设备和缜密的测定过程缺一不可。
⑩ 地质学家把地球的发展历史划分为若干地质年代,主要包括 &n...
太古代 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