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地质包括哪些内容
A. 生态地质学的内涵
依据生态伦理学和人类生态学原理,定义中“人类”具三重性。首先,生态环境地质以人类为主体;其次,认为人类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一员,强调人类一切活动应遵循生态学规律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三,将人类活动作为现代地质作用之一,并认为现代地质作用由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自然地质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及生物地质作用等组成。
把人类的立足之本,并被大气圈围绕的岩石土壤圈、水圈等构成的地质环境作用研究主体,着力寻求生态环境恶化的地质原因,研究在自然—人为双重作用下,生态地质环境良性和恶性反馈的机制与模式。
生态地质学基础研究包括两个重点。一是学科理论研究;二是具客观实体性质的生态地质环境的时空研究。空间研究的内容是生态地质环境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时间上包括生态地质环境的历史演变历程、现状及其运动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向。
生态地质学将地质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 、土壤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灾害学、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社会学及其分支学科如环境地质学、人类生态学等熔为一炉,以地质学的理论、方法为主线,生态学的思想观点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的大框架下研究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现代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与效应。
生态地质环境具演化性。生态地质环境是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产物。人类的出现,物质文化环境的形成,意味着生态地质环境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始终处于不断演化中,且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或改动,都会打破系统的动态平衡,驱使整个系统发生变化与重新调整。开展生态地质环境演变研究,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和现代,更重要的是为了预测未来。
B. 生态环境包括哪些
大概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等几方面
C. 生态地质学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生态环境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具客观实体性质的生态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学科,重点是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目的是寻求受损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恢复、保护和治理对策,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研究生态地质环境的组成、结构与各要素功能、历史演化、现状及其运动变化与未来发展趋势;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产生的现代地质作用、地球动力作用与地球化学作用以及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与模式;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治理、调节控制的技术措施。
以时间为主线,生态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生态地质环境的过去、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向。所谓过去,即古生态地质环境演变,主要研究其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通过信息提取,重建古生态地质环境演化历史,寻求其演变的准周期规律,以预测生态地质环境未来变化趋势,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生态地质环境现状观测与研究的重点是在揭示较小时间尺度生态地质环境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着力探讨(或阐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与生态地质环境恶化的机理与地质原因。生态地质环境变化预测研究,应通过高度思维、把复杂的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予以抽象化,在保留其主要特性的同时,抓住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本质上的特征,建立概念模型,再采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以地质学、生态学、生态伦理学、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科学技术观,建立预测、预警的数学模型和目标,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按与生态环境地质学有关学科的研究对象划分,研究内容包括地质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地球化学……)、土壤学、生态学、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环境科学等与之相关的内容,重点是岩石土壤圈的岩石与土壤、水圈中的地下水与地表水、生物圈中的植被与生物多样性减少。不仅如此,还应采用生态环境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将上述零散的研究内容纳入生态地质环境的组成、结构、能流、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统一框架下进行研究。
D. 生态内容包括哪些
生态内容太多了。
E. 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生态环境包含哪些内容
地理学中讲生态环境,通常说的景观生态环境,也就是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与环境的空间格局\过程\等级与尺度存在的规律。
F. 生态资源包括哪些方面
A: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①按地理空间尺度划分:景观生态规划、区域生态规划、生物圈保护区规划;②按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划分:陆地生态规划、海洋生态规划、、淡水生态规划、草原生态规划;③按社会科学门类划分:经济生态规划、人类生态规划、民族生态规划。
Q: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A:生态建设是在生态规划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实施生态规划内容的建设性行为,生态规划是生态建设的基础和依据,生态规划的一系列目标和设想都是通过生态建设来实现的。
Q:生态规划的目的与特点是什么?
A: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解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特点:以人为本,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规划标准从量到序,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Q:生态规划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A:①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②广泛收集规划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料;③根据前述收集到的资料,按照规划目标的要求,提取分析有关信息;④分析各种资源环境条件的性能及其对特定利用方向的适宜性等级;⑤根据规划目标,建立资源评价与分级标准;⑥分析和评价资源对不同利用方向的兼容性;⑦确定综合利用和发展的适宜性分区
G. 矿山地质构造和生态环境信息都包括哪些内容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国家建设做出回巨大贡献的同时,答其开发和利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尤其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最为明显。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阶段。面对沉重的环境历史欠账和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发展态势,环境问题尤其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因此,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主要是通过调查和评价,摸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整治矿山环境、恢复与重建矿山生态、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等提供基础科学资料和依据。
H. 生态地质学的介绍
生态抄地质学(ecological geology)是研究各种生态问题或生态过程产生的地质学机理、地质作用过程及其背景的一门学科。生态地质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采用植被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的方法和遥感技术研究植物(生物)与地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今后的理论发展将更侧重于地学与生态学的渗透与融合,在植物(生物)与地质因子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突出两者的协同效应。
I. 生态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哪些方面: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臭氧层破坏、草原退化、森林的破坏、湿地的破坏、物种的减少等等!
J. 其他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一、地方病
地方病是一种地区性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松嫩平原曾是全国地方病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有地方病发生,主要病种有饮水型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的流行不仅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地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几十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各有关部门以及广大地方病防治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碘缺乏病已基本消除,也基本控制了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发生,只有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还没有得到彻底消除,仅有34.7%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村屯得到了改水防治。截至2003年底,全区有氟斑牙患者108.61×104人、氟骨症患者5.91×104人,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一)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蓄积性中毒性地方病。它是由于在高氟环境中,长期摄入过多的氟而引起的。氟中毒主要侵害牙齿和骨骼、神经、肌肉、肝、肾和甲状腺等系统与器官。病人轻者牙齿变黄、变脆、残缺、腰腿酸疼,重者肢体畸形、瘫痪卧床、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
松嫩平原氟中毒病属饮水型氟中毒,病区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浅、地下水径流滞缓的低平原及高低平原过渡地区。患病率大于50%的重病区集中分布在通榆、乾安、长岭、肇东县、肇源县、肇州县、安达市、明水县和林甸县。病区潜水和局部承压水中氟含量高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央低平原及高低平原过渡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高氟潜水,氟离子含量普遍>1 mg/L,最高达6.5 mg/L,第四系承压水也有高氟水分布,这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发病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病区通过防氟改水,氟中毒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重病区发病率大幅度降低,但还没有达到根治,还有65.31%的病区需要改水降氟。已建的一些改水井由于质量较差,新建初期具有防病功能,使用一段时间后,氟含量又超过饮用水标准。部分地区,如大庆的龙凤、安达的卧里屯一带,第四系承压水含氟量也已达到1~2 mg/L,寻找改水水源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二)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的地方性心肌病,其主要病变是心肌变性和坏死,心脏普遍扩张等心肌损害,因在本区克山县首先发现而得名。
该病的分布特征从地貌上看是重病区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平原北部地区,轻病区则分布在高平原前缘及高低平原过渡地带。从行政区看,重病区集中分布在克山县、克东县、嫩江县、木兰县,轻病区分布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安达市、青冈县、明水县、讷河市等。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克山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和防治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基本控制了克山病的发生。
(三)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慢性、多发性、退行性,病因未明的地方性骨关节疾病。重症病人身材矮小,劳动能力下降,乃至完全丧失。
该病曾经在松嫩平原流行,主要侵害正在成长发育的儿童和青少年,多发年龄在25岁以下,尤其以6~13岁为高发病年龄。嫩江县曾经是该病的重病县,患病率>10%,五大连池、克山、克东、北安、海伦、绥棱、甘南等县市为中病区,发病率在5%~10%,其他市县属轻病区或无病区。
多年来黑龙江省各级人民政府对大骨节病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工作十分重视,广泛地开展了宣传教育,发动各有关部门、专业防治研究机构和病区人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大骨节病进行长期不懈地调查、研究和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控制了大骨节病的发生。
(四)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缺碘,人的肌体从饮食中摄取的碘不足而引起的甲状腺细胞出现代偿性增生肥大。它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如果母亲患有此病,她和她的胎儿甲状腺素合成不足,就会使胎儿的大脑发育障碍,下一代就可能是成为克汀病患者,表现为呆傻、聋哑和身材矮小。
碘缺乏病过去在松嫩平原广泛流行,病区主要分布在地形变化大、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交替积极,径流条件较好的盆地周边及河谷平原等地,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分布,但病情较轻,重病区主要在嫩江县、五常市和呼兰县。病区环境中碘含量贫乏,潜水中碘含量普遍较低。
我国政府对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了在2000年前消除碘缺乏病。在碘缺乏病区,采取了普服碘丸、普及碘盐等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大部分患者已痊愈,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的发生。
二、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等外动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土壤和土壤母质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过程。水土流失也是松嫩平原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
全区各市县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发育程度和分布面积有很大差异。高平原和山前倾斜平原,地形呈波状起伏,多为漫川岗地,其汇水面积大,冲蚀能力强,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低平原与河谷平原水土流失较轻,低平原南部通榆、长岭一带,风蚀较为严重。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约有36 920 km2,占土地面积的20.18%。东部高平原以水蚀为主,包括沟蚀与面蚀,面积约有19 430 km2,其中严重流失区有16 580 km2,轻微流失区有2850 km2。水土流失程度北部重于南部,侵蚀模数4500~7000 t/(km2·a)。中西部低平原以风蚀为主,面积17 490 km2,风蚀模数在1265~6000 t/(km2·a)。
区内克山、克东、拜泉、海伦、望奎、龙江等市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其面积大,侵蚀强度高,平均侵蚀强度在4000~5000 t/(km2·a),耕地侵蚀强度均在5000 t/(km2·a)以上,见表8—6。
表8—6 松嫩平原部分市县水土流失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