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哪些地方地质条件好6
『壹』 城市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王联军余振国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
摘要本文采用环境指数评价法,构建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并据此对武汉市进行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区划,最后对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提出方向性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地质环境敏感性武汉市
基于土地利用的武汉市地质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的研究是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项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武汉市地质环境现状对武汉市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为武汉市土地利用的规划布局提供指导性建议,避免规划出现重大失误而诱发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本次采用环境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根据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特点,结合实际占有资料情况,构建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并据此对武汉市进行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区划,最后对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提出方向性建议。
1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在规划中的作用
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就是地质环境系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的适宜性。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是以地质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质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最终确定地质环境系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首先,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是在充分研究以往土地利用情况对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由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工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置性基础研究工作,所以研究结果能够直接利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从而直接参与了规划的制定过程,在规划的制定阶段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规划方案中一些可能的重大失误,也可以减少规划环评工作对规划方案大规模修订的可能性,为规划的制定实施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工作量;最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也给规划方案出台后的规划环评提供了基础依据。
2评价因子及参数的选择
确定评价环境要素及其评价因子的依据是:①所选择的评价要素及评价因子应能满足预定的目的和要求;②已开展的地质调查和评价所确定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诱因;③尽可能选择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因子;④评价单位可能提供的监测和测试条件。根据上述条件的要求,最后筛选出武汉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系统最重要的三个环境影响因子为:地下水、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性状。
地下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还是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系统,而且地下水—经污染,极难恢复,其后果的严重性难于估量,因此,将地下水污染风险作为重要评价参数之一。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地质灾害主要是岩溶塌陷。武汉市分布有大面积的潜伏碳酸盐岩,并且已经有过8次岩溶塌陷的历史记载,因此,今后发生岩溶塌陷的风险也还是相当高的。岩溶塌陷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是易见的,如果建设用地安排不当,塌陷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并形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岩溶塌陷风险也是必须重点考虑的评价参数之一。
武汉市岩土体的地基承载力一般,另外,武汉市地势低平,易受洪涝灾害威胁,因此,岩土体的工程地质脆弱性也是又一个必须重点考虑的评价参数之一。
矿产资源是地质环境系统中重要因素之一,但因为:①缺乏详实资料;②武汉市的矿产并不丰富,矿产资源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可以忽略。因此,本次评价未将其纳入评价体系当中。
3各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系数(即各分项指标相对于土地利用地质环境系统影响敏感性综合指数的重要性)可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方法如下:
本次权重层次结构模型最顶层相邻的上、下两层分别为A、B,其中A层次为目标层,代表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B层次为主因素层,有3个元素Bi(i=1,2,3),分别为:土地利用影响下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土地利用影响下地质灾害风险度和土地利用影响下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以A为目标的有3个元素的判断矩阵为: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式中元素bij表示对于评价目标A而言,要素Bi对于Bj的相对重要性。即: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Wi是针对评价对象给出的每个因素Bi相对应于A的分值,由聘请的专家打分得到,一般采用1~9级标度判断尺度(表1)。如果相对重要度取值为偶数,则表示两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介于两个奇数取值之间。
表11—9级标度判断尺度表
矩阵A中的元素满足bij=1/bji。
A中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得到向量M=[m1,m2,…,mn]T,其中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对M作归一化处理,求相对权重向量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式中: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引入衡量判断矩阵完全一致性指标CI,矩阵A的特征值的近似公式为: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lmax=max(li),(i=1,2,…,n)。完全一致性检验指数CI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一般认为CI≤0.10,判断矩阵A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经计算,最后得出三个参数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
表2各参数在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构成中的权重
4各因子评价参数的等标化
4.1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的等标化
一般认为,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大的区域,其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的风险也较高,因此,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以武汉市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K[单位:104m3/(a·km2)]为基础,计算方法为:H=K/1.2,其中,H为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K为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1.2则为等标化常数。等标化常数值的设定依据为武汉市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值的大小分布情况,设定等标化常数值的目的在于将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的参数值归一化到0~10之间,参数值出现大于10的情况也按10计算。
4.2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的等标化
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以工程地质承载力为基础,并以汛期是否被淹没作为补充。其计算方法为:E=1/1.2M,其中E为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M为工程地质承载力(单位:MPa);1.2则为根据武汉市工程地质承载力实际数据分布情况确定的等标化常数。汛期淹没区域则直接赋值为10。
4.3地质灾害风险度的等标化
地质灾害风险度由于缺乏相关定量化数据,因而以定性判断为基础,并根据经验对其进行赋值(表3)。
表3地质灾害风险度赋值情况及依据
5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度评价分区
各参数通过加权平均来转成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如式(8)所示:
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
式中:
I——基于土地利用的武汉市地质环境综合指数;
Fi——第i个参数的值;
Wi——第i个参数的权重系数;
n——为参数的个数。
式中Wi为第i个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程度;Fi为第i个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程度。其中,Wi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Fi则根据各因素的严重程度,以判断为基础,按10分制予以赋值。
确定各参数的权重和分值之后,即可计算得出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值,根据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值的离散分布情况,可以划分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度的4级综合分区(表4)。
表4土地利用地质环境系敏感度综合分区标准
6各分区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
6.1地质环境重度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
地质环境重度敏感区是区内的岩溶塌陷高风险区,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做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地基处理工作,安排为农业用地、生态建设用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这些土地利用成本要低一些。
6.2地质环境中度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
地质环境中度敏感区是区内的岩溶塌陷较高风险区,在作为建设用地时,应充分做好地质勘查、进行严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为重要设施的建设用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软弱地基和岩溶塌陷问题,应尽可能安排为一般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建设用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6.3地质环境轻微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
地质环境轻微敏感区总体上来说可以满足一般用地类型的需求,但对于区内不同性质的亚区,存在相应的一些限制,分述如下。
6.3.1地下水污染高风险亚区
本亚区的主要特征是:地下水污染风险指数值≥10,即本亚区是武汉市地下水资源最重要的补给区。所以,本亚区内的,安排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工矿仓储用地和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时,应严格按环境要求,三废尽可能达到零排放;作为生态建设用地、生态农业用地最好;若安排其他用地类型,应充分论证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6.3.2软弱地基亚区
本亚区特征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或较差,修建建筑物时应作基础处理。因此,建议本亚区以低层建筑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建设用地为主;用作高层建筑用地时,应充分考虑基础处理成本。
6.3.3隐伏碳酸盐岩分布亚区
本亚区特点为:地下分布有隐伏碳酸盐岩,存在一定的岩溶塌陷风险。因此,在本亚区安排重要建筑时,应对地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
6.4地质环境非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
地质环境非敏感区是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最好的区,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不存在岩溶陷风险,地下水污染风险极低,从地质环境条件上来讲,在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任何类型的用地。
参考文献
[1]潘懋,李铁峰.环境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陆雍森.环境评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叶文虎,栾胜基.环境质量评价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5]徐菲菲,刘沛林等.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的层次分析法与熵技术评价.地理研究,2004,23(3).
『贰』 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一、部署重点
完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完成武汉、长株潭、鄱阳湖等重要城市群以及全国县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开展全国大型矿山环境详细调查;开展我国重大工程区特大断裂带调查。
二、部署建议
(一)全国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区划
1.工作现状
自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我国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以及辽宁省海岸带、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等重点地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组织开展了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摸底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状况,为进一步部署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完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的上海、杭州、南京、北京、天津和广州等六个不同类型城市的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编制了城市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系列工作方法指南,总结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经验。
存在问题:我国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区基础调查工作程度不高,不能全面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脆弱的地质环境已成为制约海岸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瓶颈”;监测网络不健全,难以全面获得实时动态的监测数据;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尚未建立,社会化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完成我国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和重要城市三维立体填图,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建立全国主要城市和重要经济区的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和信息系统,为我国城市和重要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和高效服务。
“十二五”期间:完成13个城市群和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区的1:25万区域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和重点地区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初步构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的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建立较完善的省会级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系统。
“十三五”期间:完成地级城市和重要县级城镇的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建立较完善的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络,构建全国统一的主要城市和经济区地质信息平台,实现分级管理与服务。
3.工作任务
以7个国家级重要经济区、13个城市群和其他地级以上城市为重点,区域上开展1:2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重点地区开展1:5万基础地质和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针对重大地质问题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和三维地质信息系统。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环渤海(包括辽宁沿海重要经济区)、长三角(包括苏北重要经济区)、珠三角、海峡西岸、北部湾等重要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其他所有省会级城市,以及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哈大齐、长吉图、成渝、中原、关中、呼包鄂、黄河上游(兰州西宁)、银川平原、天山北麓等13个城市群区的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
“十三五”期间:以地级城市和重要县级城镇为主,开展1:5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大力推进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开发建立基于统一平台的城市和重要经济区的全国、区域、省级数据库和信息管理与发布系统。
(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
1.工作现状
从2002年实施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以来,完成了以省为单元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共调查矿山113149个,基本上摸清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我国西北、西南、东北、华北、华东、中南6大片区矿山地质环境专项调查,摸清了6大片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针对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开展了晋陕蒙能源基地、小秦岭金矿带、吉林辽源市等典型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存在的主要问题: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精度不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需要;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尚未系统地开展。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完成我国84个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163个国家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工作,建立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平台,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编制和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十二五”期间:初步完成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163个国家重点矿区1:5万~1:10万精度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开展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区内矿山环境问题突出的大型矿区、老矿区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示范建设;初步建立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平台。选择3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示范研究。
“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全国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工作;建立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平台;选择3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示范研究。
3.工作任务
全国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重点查明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特征、分布、规模、危害程度。开展废弃无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专题调查工作,详细查明废弃无主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形成历史及危害。调查应用技术以多波段、多时相和高分辨率遥感遥测技术为主,现场调查为辅。
建立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平台。在矿产资源开采区内选择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大中型矿区、老矿区开展监测示范,建立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平台,开展长时间序列的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建立并完成以矿山企业自主监测为主,地方和国家监测相结合的三级监测体系。
建立6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方法示范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不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方法示范研究。
“十二五”期间: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地质环境调查。开展163个国家重点矿区、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1:5万~1:10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域内矿山环境问题突出的大中型老矿山和闭坑矿山做专门调查。
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平台建设。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示范建设,建立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平台,完成全国6个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区建设。国家级监测网点部署在主要矿产资源开采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大中型矿区、老矿区。
选择3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示范研究。
“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全国所有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工作。完善并维护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调查数据库,全面分析评价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及其潜在的危害,发布我国主要矿产开发区环境地质现状分析报告。
全面完成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监测示范的基础上推广以矿山企业监测为主、国家和地方监测为辅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全面建立国家、地方和矿山企业分级监测的矿山环境监测体系。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方法示范区建设。选择3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示范研究。
(三)主要活动断裂调查与区域稳定性评价
1.工作现状
大调查以来完成了一条西气东输线路、两条进藏铁路、两条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和三个重大工程集中区的活动断裂调查与地壳稳定性评价。初步查明了重大工程场地活动断裂的空间展布、活动习性和现今地应力分布状态,并对其工程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建立了6个地应力监测示范站,分多个层次对重大工程场地的地壳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积累了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活动断裂调查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经验,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但是,活动断裂调查程度不够,全国400多条活动断裂,目前只有10%开展过工作;现今构造应力场调查精度低,尚未建立大型活动断裂和全国地应力数据库;地壳稳定性评价的行业标准有待建立,特别是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相关的地壳稳定性小区划标准需要逐步建立。
中国是第四系发育良好的国家,不仅有发育于海区和沿岸带的海相地层,而且有广布于内陆的黄土、红土、河湖相和冰川等陆相地层,在年代地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全球变化等诸方面均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特征、盆地和古湖演化的历史、区域古环境古地理和史前人类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完成中国6条主要活动断裂带详细调查,建立完善的地应力监测示范站,评估其未来50年或100年的发震能力。对典型第四系剖面运用年代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沉积地层学、磁性地层学等方法,建立代表地层单位剖面的对比序列和可靠的年代格架,通过元素地质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磁学、生物环境特征等综合对比,探讨地质环境背景。
“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中国南北向地震带南段龙门山—安宁河—小江断裂带、东昆仑断裂东段详细调查;建成50个地应力监测站;初步建成东昆仑断裂东段活动断裂综合监测系统,评估其未来50年或100年的发震能力,并评价其工程稳定性;完成基于GIS的京津唐地区地壳稳定性三维动态评价研究、西南“三江”梯级电站分布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和川藏铁路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为大型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地震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全面展开全国第四纪典型剖面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中国北方的河湖相标准地层、南方红土地层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
“十三五”期间:完成中国南北向地震带北段贺兰山—六盘山断裂带、秦岭北缘断裂西段和阿尔金断裂带调查;在连续监测的基础上,评估安宁河—小江断裂带未来50年的发震能力,评价东昆仑断裂东段未来50年的发震潜力;建成500个地应力监测站;建成中国活动断裂数据库;基本完成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和台湾海峡海底隧道稳定性评价,为大型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地震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完成主要第四纪地层格架的建立,进行有效的区域地层对比,建立完善的第四纪地层格架及人类演化的环境序列。
3.工作任务
中国主要活动构造区活动断裂调查。通过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发震断裂带详细的地表破裂构造调查、微震台网监测、古地震研究、横跨断裂带地应力测量等,确定主要活动断裂带破裂分段行为、强震复发周期、迁移规律和地应力累积过程,分析相关活动断裂未来强震发展趋势;建立活动断裂新构造演化历史,确定断裂现今活动性及其对地震和次生地质灾害的控制意义。
中国主要活动构造带地应力测量与构造应力场监测。利用多种地应力测量和监测技术,在南北活动构造带、三江活动构造带和华北地区开展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查明不同构造单元的现今地应力分布状态,监测不同构造部位的地应力变化趋势。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的时空演化规律,为地质灾害防治和预报提供依据。
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工程集中区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区划。利用李四光“安全岛”理论,对强震区(带)进行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小区划,在总体不稳定地区寻找相对稳定的场址,总结“安全岛”的厘定方法和技术流程。开展活动构造区地壳稳定性评价以及国土地质稳定性评价示范。以内外动力耦合为技术路线,开展地震灾害—次生地质灾害综合调查,在不同构造带调查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区域稳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小区划示范,按50年超越概率10%探索区域稳定性评价和小区划的方法技术。
开展中国北方河湖相地层、黄土及南方红土的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及生物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相关的典型地层的成因、时代、地层、环境、旧石器文化等我国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探讨人类演化的地质环境背景。
“十二五”期间: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根据中国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区域分布特点,本项工作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区带进行部署:①南北向地震带活动断裂;②华北地区活动断裂调查;③青藏高原及邻区活动断裂调查。
主要开展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同时开展东昆仑断裂东段1:5万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20万平方千米。
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开展郯庐断裂1:5万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10万平方千米。开展重点地区地应力监测,监测点主要布置在西南“三江”地区、南北向地震带和京津唐地区。建立50个地应力监测站。
重点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开展1:10万京津唐地区地壳稳定性三维动态评价,1:50万西南“三江”梯级电站分布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和1:10万川藏铁路地壳稳定性评价。
围绕中国北方黄土和河湖相地层、南方红土标准地层开展资料收集和地质调查研究,进行典型剖面的地层年代格架、沉积演化的综合研究。
“十三五”期间:活动断裂调查:开展贺兰山—六盘山断裂、阿尔金山1:5万活动断裂调查和秦岭北缘断裂西段1:5万活动断裂调查30万平方千米。同时,开展中国活动断裂数据库建设。
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开展重点地区地应力监测,监测点主要布置在青藏高原和华北地区,建立500个地应力监测站。
重点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开展1:100万青藏高原地壳稳定性评价;台湾海峡海底隧道地壳稳定性评价。
总结我国第四系研究和人类文明起源研究的重大成果,建立我国完整的第四纪地层年代格架及沉积环境演化序列,重建古人类活动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的历史。
(四)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评价
1.工作现状
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工程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成功实践,我国作为二氧化碳第二大排放国,面临的碳减排压力很大,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工作作为战略技术储备十分必要。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是指将二氧化碳从集中排放源分离捕获,注入地下深部适宜地层内,长期储存或固化在地层中。
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启动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估及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初步分析评价已有资料,我国地质条件有利于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且潜力巨大,初步估算结果表明,我国24个主要沉积盆地深部的大厚度咸水含水层、46个含油气盆地和68个主要煤层区的深层地下空间,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潜力可达14540亿吨,能够满足未来数百年我国二氧化碳储存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部也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项目。
在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还是地质工作的新领域,针对性的调查评价方法和技术要求还处在学习理解和探索研究阶段,与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工程项目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关于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条件和潜力的认识还属于笼统的推测和预测,难以作为国家决策的可靠依据。
2.工作目标
预期目标:整体评价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筛选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战略远景区,圈定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工程靶区,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场地勘查,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为我国二氧化碳减排进行战略技术储备,争取我国国际谈判的话语权,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
“十二五”期间: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战略远景区1:5万调查,示范工程初见成效,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评价方法、施工工艺及监测技术手段成熟。
“十三五”期间:根据我国实际需求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形势,加快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工程实施,使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技术进入工业实用阶段,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工作任务
以盆地(平原)为单元,以深部咸水含水层、油气田和无开采价值的煤田为重点,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区域调查评价,掌握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筛选具有储存潜力的战略远景区,圈定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工程靶区,实施详细地质勘查和储存示范工程。
一是对已有成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开展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估,编制全国1:400万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图。二是以经济发达、二氧化碳集中排放较多的盆地平原区为重点,系统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条件调查评价,筛选出适合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靶区。三是与有关单位和企业合作,选择有利靶区,开展储存场地勘查评价、风险评估和经济效益分析,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关键技术研究。
“十二五”期间:充分收集已有资料,补充适当的野外工作,开展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编制1:400万潜力评价图;开展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华北平原、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等主要平原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1:25万调查评价,开展重点地区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1:5万调查评价,筛选出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战略远景区和储存工程靶区,启动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推进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工程的工业化应用。
“十三五”期间:完成河淮盆地、江汉盆地、南襄盆地、苏北盆地、四川盆地和海拉尔盆地等我国其余平原盆地为重点,系统开展1:25万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调查评价。在战略远景区内,开展1:5万储存场地勘查评价、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5处,开展示范工程风险评估和经济效益分析。实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进入工业化实用阶段。
(五)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
1.工作现状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1991年开始实施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以全球环境问题为对象的国际科学计划,全球气候变化(PAGES)是核心计划之一。2008年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展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地质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主因是自然过程还是人类活动影响提出了新的证据,但争论仍在继续。我国地质学家通过石笋、黄土、湖泊沉积以及青藏高原冰川冻土等的研究,在揭示第四纪全球古气候环境变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以来,国土资源部门充分利用航空遥感技术优势,开展了青藏高原冰川和雪线、北方地区荒漠化、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沿海海岸线等的区域性调查,评价了它们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变化,分析了自然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球古气候变化研究在揭示长周期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满足目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要求,需把重点转向十年、百年尺度的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研究。
(2)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多样,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但针对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灾害与环境效应调查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很不够。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多方面获取全球气候变化的地质证据,揭示自然过程和近现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预测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和可能产生的环境与灾害效应,从地学角度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
“十二五”期间:在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方面获取大量具有代表意义的原始数据和一批重要结论性认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做出初步评价;完成全球气候变化地质环境敏感区的灾害与环境效应调查研究,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对策。
“十三五”期间:显著提升我国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研究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可靠的地学数据和坚实的基础支撑。
3.工作任务
以冰川冻土、石笋、湖泊沉积、河口三角洲沉积、风沙堆积物、珊瑚、海洋沉积物等为主要对象,利用现代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测试技术和测年手段,以十年和百年尺度为重点,发现气候环境变化的记录和线索,找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地质证据,重建海洋地质时期中的氧化还原事件和海洋的p H值和化学组分演化;建立Fe、Mo等同位素组成变化与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建立若干新同位素体系的分析方法,完成不同地质与环境储库中同位素分布的调查,并在全球变化的研究应用中识别和提取若干新的同位素代用指标。以青藏高原及周缘、内陆干旱区、岩溶石山地区、沿海地区等重点,以对气候变化较敏感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为主要对象,在区域遥感解译(1:25万)的基础上,重点地区开展1:5万地面调查和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建立5~6处全球气候变化长期监测研究基地。
“十二五”期间: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调查研究。在青藏高原及周缘地区(东缘、北缘和柴达木盆地),以湖泊和冰川沉积物等为主要对象,以全新世为重点,通过典型剖面样品的系统采集,建立不同沉积记录的时间标尺和古环境演化时间序列,识别古气候变化的长周期规律和灾害效应,分析古环境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在云贵高原和我国东部季风边缘区,分别以高分辨率石笋和现代湖泊沉积物为主要对象,通过同位素测年和环境指标测试等,在千年、百年、十年甚至年际尺度上,重建气候和环境变迁史,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权重影响。在沿海地区,以珊瑚、海洋沉积物等为重点,调查千年以来,尤其是过去100年间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泥质和砂质海岸线的侵蚀淤积变化过程。判别珊瑚礁和海洋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来源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重建海洋地质时期中的氧化还原事件和海洋的p H值和化学组分演化;建立Fe、Mo等同位素组成变化与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建立3~4处长期监测研究站。
全球气候变化的灾害与环境效应调查研究。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沙漠过渡带、南方裸露岩溶区和入海河口三角洲地区,以冰川冻土变化、荒漠化和石漠化的发展过程、海岸线侵蚀淤积变化等为重点,在区域性多期遥感影像解译(1:25万)的基础上,开展重点地区1:5万地面调查和高分辨率遥感解译,选择重点地段开展专项调查研究,评价研究气候变化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效应,预测其变化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综合研究。开展全球变化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综合研究。跟进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建立全方位、开放式的全球气候变化合作研究平台,开展地学领域全球变化的国际合作与对比研究。开展高精度、高分辨率分析测试技术和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引进、研发和应用。举办一次大型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对比国际研讨会。
“十三五”期间:继续开展不同地区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调查研究,重点加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现代全球气候变化调查研究。完善已建长期监测研究基地,新建2~3处长期监测研究基地。
在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和东部沿海平原区,系统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效应调查,深化专题研究,评价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提出应对措施。
继续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综合研究和战略研究。
『叁』 武汉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一、武汉黄鹤楼公园
武汉黄鹤楼公园位于武昌蛇山,西抵司门口大桥头,南临阅马场及红楼,北临京广铁路干线,海拔平均高度85米。黄鹤楼为武汉黄鹤楼公园主要景观。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隋唐时已成为墨客骚人赏景游宴之所,孟浩然、崔颢、李白都有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二、云雾山景区
云雾山景区地处黄陂区西北部泡桐店境内,享有“西陵胜地、楚北名区、陂西陲障、汉地祖山”美誉,以重峦叠嶂、气势雄伟而闻名江汉,是大别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也是武汉市延绵最长的山脉,东至长岭镇山界,南与袁李湾富家冲新塘接壤,西北至孝昌县山界。
是一处以山地为主的自然风景区,主峰海拔709米,属武汉市最高峰。
三、武汉东湖风景区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简称东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东部,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四、木兰草原
木兰草原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聂家岗,在木兰山东面、胜天农庄南面,属“木兰八景”之一,规划面积20000多余亩,分为草原风情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融草原风情观光、户外拓展、水上游乐、商务会议、休闲度假为一体,是华中地区唯一的以草原风情为主题的5A级景区。
五、木兰山风景区
木兰山风景区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距黄陂城区、武汉城区分别为35公里和60公里,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省级风景名胜区、湖北省自然保护区。
其主峰祈嗣顶高度为海拔582.1米,是大别山南麓高峰之一。林地面积373公顷,林区面积达2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5%。整个风景区分为古寨区、石景区、花苑区、山庄区四区。
『肆』 武汉市具有什么地质特征
武汉市的地质特征如下:
1、位置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中)、副省级市和湖北省省会。位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中国地理经济中心——武汉,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镇将军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犹如围棋棋盘上的天元,被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
2、面积
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汤逊湖截至2014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建成区建成区面积552.61平方公里。拥有公园74个,其中免费开放68个。公园绿地面积7016.8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0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9.09%。森林覆盖率27.31%。
3、水域
国家5A级景区——武汉东湖风景区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
武汉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覆盖率26.10%,人均占有地表水11.4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国最大的淡水中心。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水面面积471.31平方公里。
武汉现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803.17平方公里,居中国城市首位。汤逊湖是亚洲最大的城中湖(面积达47.6平方公里),面积33.9平方公里的东湖在中心城区退居第二,梁子湖是全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两个内陆湖泊之一。武汉湖泊志记录了武汉市一百多个湖泊的风貌。
4、湿地
武汉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武汉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汉市湿地面积3358.3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5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湿地面积1796.49平方公里,享有“湿地之城”的美誉。
现拥有国家住建部批准设立的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国家林业局设立的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沉湖、杜公湖、后官湖等湿地公园及湿地保护区。
5、气候
武汉气候图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0℃;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3℃,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205毫米。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伍』 武汉的地势地形地貌地质
位置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中)、副省级市和湖北省省会。位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中国地理经济中心——武汉,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镇将军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犹如围棋棋盘上的天元,被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
面积
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汤逊湖截至2014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建成区建成区面积552.61平方公里。拥有公园74个,其中免费开放68个。公园绿地面积7016.8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0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9.09%。森林覆盖率27.31%。
水域
国家5A级景区——武汉东湖风景区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
武汉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覆盖率26.10%,人均占有地表水11.4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国最大的淡水中心。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水面面积471.31平方公里。
武汉现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803.17平方公里,居中国城市首位。汤逊湖是亚洲最大的城中湖(面积达47.6平方公里),面积33.9平方公里的东湖在中心城区退居第二,梁子湖是全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两个内陆湖泊之一。武汉湖泊志记录了武汉市一百多个湖泊的风貌。
湿地
武汉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武汉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汉市湿地面积3358.3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5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湿地面积1796.49平方公里,享有“湿地之城”的美誉。
现拥有国家住建部批准设立的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国家林业局设立的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沉湖、杜公湖、后官湖等湿地公园及湿地保护区。
气候
武汉气候图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0℃;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3℃,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205毫米。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陆』 环境地质条件有哪些
参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做。
6.1.1 区域稳定性调查,收集矿区附近历史地震资料,调查新构造活动情况,分析其是否有活动性断裂的存在。
6.1.2 调查矿区所处社会环境(建筑物的类型、密度)和自然地理环境(旅游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
6.1.3 勘探矿区调查内容
6.1.3.1 调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或对照值。
6.1.3.2 对矿区开发影响范围的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象进行野外调查。
6.1.3.3 调查地质体中可能成为污染源的物质的赋存状态、含量及分布规律。
6.1.3.4 当调查区有热(气)水时,应查明其分布、控制因素、水温、流量,水中气体及化学疽分,了解热(气)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6.1.3.5 当矿体埋深较大(垂深>500 m)应在不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钻孔进行地温测量,确定恒温带深度、温度及地温梯度。
6.1.3.6 矿区放射性调查
a. 矿区发现有放射性元素,但确认无工业价值时,应对其影响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作出评价。
b. 在铀矿区应对有水钻孔和地下水露头取样,测试水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同位素比值和化学成分,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其在水平与垂向的分布规律。
『柒』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西校区条件好不好
西区是老校区了,住宿的条件很复杂,有4人间,有6人间,还有筒子楼
『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哪些不错的地标建筑
当初是被地大的隧道吸引过来的!不过呆了快一年,也发现了越来越多超美的地方~
逸夫博物馆
我国首个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的大学
地大学子持学生卡免费参观哟,里面很多化石、矿物、标本,超级美的石头!我们在新生刚入学的时候,一起来参观过这里,之后也有带小伙伴们来这里参观,真的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啦
地大的好看的建筑还远不止这些呢~只有来了这里慢慢发现啦!
『玖』 武汉市洪山区的地质资料
做设计甲方抄不做勘察!
不是吧,你是干什么,学生设计是么!
要是学生设计就随便假设下!
武汉的我是找不到,我离那边太远!呵呵,我们这的多,你找找做建筑的或者做设计的,他们多,地质情况,那一片地方应该都差不多,问在附近搞过工程的吧!一般地也都是哪个样!没太多差别
做建筑你那那能搞到岩石啊,多大的工程啊!晕江边貌似到好土要深点吧!
你说说你要那有什么用!再帮你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