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什么单位能做
❶ 中国有哪些地质勘探单位
区域地质调查资质抄,袭海洋地质调查资质,石油天然气矿产勘查资质,液体矿产勘查资质(不含石油),气体矿产勘查资质(不含天然气),煤炭等固体矿产勘查资质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资质。
地球物理勘查资质、地球化学勘查资质、航空地质调查资质、遥感地质调查资质、地质钻(坑)探资质和地质实验测试资质。
❷ 地质调查专业今年的就业单位较好的单位有哪些
同意一楼的观复点,看你的情制况,如果家庭情况好点的话,就直接读研,地大的地质工程还可以,考研主要还是看导师,最好选个当官的导师,因为工科的主要是实践经验,没多少需要导师指导的,要的是导师给你介绍实习机会,当然最终还是工作单位。年轻导师就不行了,自己都混的不匝地,哪有资格给你介绍。
如果先工作的话,最好过几年还是考研(这个你以后会知道的),因为学历、跟资历差不多,平等条件下,它会成为你晋升的制约条件之一。
总得来说,地质工程专业还不错,只要不是太差的学校都可以的。本科毕业找的工作还是比较低等,野外作业时间长,一般做不了设计工作,所以建议你还是直接考研,找个好导师,就学习一年,以后就跟工作一样了,出来比本科生强
❸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一般找什么部门买
当地的地质调查局或者地质调查院,一般乙级以上的地质队都能办到。
你花钱让他们做就是了。
希望能够帮到你!
❹ 什么是区域地质调查
简称区调,又称区域地质测量。是指在选定地区的范围内,以地质填图为基本手段,进行的综回合性基础地质答调查工作。调查区范围一般按经纬度以国际分幅为单元进行划分,按工作详细程度可分为小比例尺(1:100万、1:50万)、中比例尺(1:25万、1:20万、1:10万)和大比例尺(1:5万、1:1万)区域地质调查。
❺ 工程地质勘察就业单位有哪些
毕来业后可以去水利水电设计源院、公路/铁路相关的勘察设计院、建筑工程勘察设计院做
地质勘查工程师、水文地质技术员、工程地质技术员、水文地质工程师、勘探工程师、爆破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等。
工程地质勘察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研究、评价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所进行的地质测绘、勘探、室内实验、原位测试等工作的统称。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及参数。工程地质条件通常是指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内容:
主要有以下五项:
①搜集研究区域地质、地形地貌、遥感照片、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已有资料,以及工程经验和已有的勘察报告等;
②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③工程地质勘探见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
④岩土测试和观测见土工试验和现场原型观测、岩体力学试验和测试;
⑤资料整理和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通常按工程设计阶段分步进行。不同类别的工程,有不同的阶段划分。对于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和有一定工程资料的中小型工程,勘察阶段也可适当合并。
❻ 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
一个完整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主要包括调查工作项目的总体规划、项目立项、组织实施、质量监控、最终审查、出版印刷、资料归档保管等全过程。其中组织实施是承担调查单位的主要工作,对一个具体调查项目,由于不同工作区地质特征的差异性,以及图幅的目的、任务的差异性,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有所差别,但一般可分为前期准备、设计编写、野外现场调查与填图、成果编审、出版及汇交五阶段(图1-1)。
图1-1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图
1.前期准备
该阶段主要依据调查任务要求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准备:
1)组织准备:区域地质调查是综合性很强的基础科技工作,它涉及多门学科,所以要求调查人员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科学素质。为保证调查质量,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队伍,从组织上予以保障。队伍要进行技术培训和专业协调,让队员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和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资料准备: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分析所需调查地区的各种专业图件与数字、文字资料、工作底图(包括地形图、遥感图件等)。具体包括调查区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工作底图的收集以作为专业调查的基础图件,其中准备调查区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是非常必要的,以作为野外调查时的填图底图;遥感影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包括航空照片和卫星影像与磁带),为编写设计提供重要依据和信息。
3)物资、材料的准备:包括地质材料、后勤生活物资、技术与安全装备、交通工具等。
2.设计编写
设计编写是高质量完成调查任务的前提。根据调查任务、目的和调查的技术规程,首先确立总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调查的项目要求、调查内容、工作期限、调查资料的收集方式和方法,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质量要求以及提交调查结果的形式与图表等;然后要修订更为详细的工作计划,确定具体工作方法、进度、质量、要求、费用预算等(设计编写的章节和主要内容参照本书相关附录)。通过工作计划的层层落实,以保证调查工作的圆满完成。该阶段值得重视的工作有:
1)认真收集前人工作资料:尤其对涉及图区内前人建立的全部“组”级岩石地层单位逐一弄清原始定义、层型剖面、岩石组合特征、区域变化、与相邻组的识别与区别标志、界线特征,以及建组的时代依据等,并查明该组后来的沿革变化等。要弄清前人工作中遗留和存在的重要地质问题,对这些地质问题更要做客观分析与评价,尤其要查明前人是在什么理论指导下进行该项研究的,重要的数据还要清楚是使用何种仪器利用何种分析方法获得的,因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地质理论的不完善性,必然导致成果中有遗留问题,在分析仪器落后的年代所获得的数据难免有不足,要客观并公正分析,无须追究前人,重要的是查清问题的本质与客观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
2)设计内容重点突出:重点围绕图幅下达的主要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编写设计,尤其要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多下功夫,重点突出。
3)合理分区和部署工作:依据工作区的地质复杂程度、遥感解译状况,结合图幅内前人研究程度、遗留地质问题和项目任务书下达的主要任务等,将调查区划分为重点工作区、一般工作区和简单工作区,要体现加强重点区、适度一般区和兼顾简单区的原则合理部署工作。
4)技术方法与手段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针对野外最重要的剖面测制和路线填图两大过程制定具体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剖面设计要明确布设原则、方案、工作量使用、不同比例尺选择与确定、主要样品在各剖面的分配等内容。明确各剖面重点解决的问题和实测注意事项等。路线设计要明确不同岩类区和不同工作区的路线部署原则、方案、工作量使用、路线间距、长度、观测点的大致控制精度与密度等。
5)工作量部署要合理得当:主要工作量的使用与解决重大地质问题相配套。
3.野外现场调查与填图
野外现场调查与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主要进行4方面的工作:
1)建立地质填图单位:在全面收集和研究有关调查区域已有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踏勘,并借助遥感地质解释,部署实测地质剖面。通过剖面测制合理建立地质填图单位。将地层、岩体等地质体按其野外宏观可识别和可划分的标志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岩体或岩性段,作为野外地质图上能够反映调查区地质特征的基本组成单位。填图单位的粗细取决于调查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图单位划分越细。
2)野外地质填图:填图路线的布置以能够控制地质体的边界线为准则,其疏密程度取决于地质调查比例尺的大小和调查区的地质地貌情况的复杂程度。填图路线的主要功能是将建立地质填图单位准确标绘在图上,并查明各填图单位间的空间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大致垂直于(横穿)调查区的岩层和构造线的走向布置路线,称为穿越路线;二是沿各地质体界线或对其他地质现象进行追索观察,称为追索路线。在野外填图过程中一般以穿越法为主,并辅以追索法。将各填图单位合理地互相连接起来便形成了野外地质图。此阶段中还要注意通过路线调查,补充和弥补原剖面测制中未解决和未发现的地质问题,如发现有比原剖面更好的地质填图标志层、重要接触关系、化石层位、矿化线索等,有时还要选择路线中新发现的好的地段补测地质剖面(或局部短剖面)。
3)野外地质调查质量监控:地质调查以有效控制地质体的产出与分布为根本,以解决地质问题为原则,具体质量监控标准详见《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等(见附录)。
4)室内综合整理与连图:野外地质调查资料通常作为单线资料标在单幅手图上(文字记录于个人野外记录簿上),或在单个数字填图掌机上保存,要通过转绘将各单线编在一张整图上(或在数字桌面操作系统中编辑于一张图上),再进行各野外地质界线的合理衔接,才能形成一张完整的地质图。
4.成果编审
成果编审是在全部现场调查任务完成后转入室内研究阶段,从事资料的系统整理、图件编绘和报告及说明书编写、提交最终系列成果。
1)资料整理:首先在野外实地检查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鉴别、计算核对和修正,审查资料的适用性与准确性,删除有错误的资料,并补充、修正资料,使其完整、准确、客观。
2)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资料进行编码与分类、分析处理、编绘图件。
3)编写调查报告和图幅说明书: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目录、概要、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几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参见本书后附录)。
5.提交成果资料
资料是项目成果的主要载体,项目实施形成的成果资料除了按规定向政府有关部门汇交外,必须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规定汇交。
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调查原始资料、实物资料均应汇交。汇交形式应以正式印刷的纸介质资料和光(磁)盘数据资料两种形式汇交。成果社会化服务是区域地质调查的最终目的,应及时向全社会发布工作成果,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了向社会推广应用成果资料,需组织成果资料的转化,编制综合性、科普性资料。同时,健全和完善基础性、公益性国家地学数据库数据及网络服务工作。
❼ 区域地质调查类型
通常指根据地质调查的精度和所填地质图比例尺大小,并以国际标准分幅为单位划分的类型,包括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100万~1:50万)、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25万~1:10万)、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5万~1:2.5万)和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1万~1:2000)。
此外,还可从不同角度将区域地质调查分为其他若干类型。如按工作方法或学科划分为地质的、遥感地质的、地球物理的和地球化学的;按研究对象则可划分为专题性的和综合性的。
2.3.1.1 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100万~1:50万)
该类地质调查又称概略地质调查,运用比例尺为1:100万、1:50万。在一般情况下该类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路线的间距分别为10km、5km左右,即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路线间距为1cm左右。该类型区域地质调查多被安排在地质空白区或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主要是研究全球、洲际、全国等大范围内概略的地质情况。编制小比例尺地质图,其目的是为区域地质普查、成矿远景区的规划和预测靶区的圈定指明方向。
我国已全面完成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查清了我国陆域国土的地质情况,并编制了全国1:400万或其他小比例尺的各类地质图件。
2.3.1.2 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25万~1:10万)
该类地质调查类型又称普查地质调查,20世纪90年代前运用比例尺为1:20万、1:10万,一般的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路线的间距分别为2km、1km左右。实施“地质大调查”以来,我国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的数据已更改为按国际1:25万分幅进行,并将1:25万地质图定位为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
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主要适用于研究省际、中大区域内较详细的地质情况,编制各类地质图,为区域划分较明细的找矿靶区提供依据。
2.3.1.3 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5万~1:2.5万)
该类地质调查又称详细地质调查,运用比例尺为1:5万、1:2.5万,一般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路线间距相应为500m、250m左右。总体部署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采用国际分幅的双幅或多幅联测。大多部署在成矿远景区带、国家重点项目的周边地区,一般安排在业已被圈定的有利成矿地段或已知矿区的外围,或在地质内容的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目的是以先进的地质理论为指导,以详细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确保提高区域的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力争为国家找出矿产资源的后备基地。
2.3.1.4 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1万~1:2000)
该类地质调查可称为矿区大比例尺详查工作,现我国将其划归为非公益性地质调查范畴。所运用的比例尺为1:1万、1:2000,一般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路线间距按比例尺大小相应地为100m、20m左右。主要部署在已发现矿(化)的成矿条件极为优越的地段。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险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基本应用于商业地质勘查及大型工程区域。
❽ 关于地质调查,应该找什么样的部门
应该找当地的地质勘察部门,例如地质勘察设计院等,或是地质勘察类的工程公司,但这个肯定是要收费的,而且勘察费用还不低,所以你应该找一下当地的社区或居委会帮忙联系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