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软流圈的特征有哪些

地质软流圈的特征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04 08:04:30

㈠ 地质学中何谓岩石圈,它有什么特征

岩石圈
岩石圈(lithosphere)

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还有一些较小板块镶嵌其间。板块边界有4种类型:海岭洋脊板块发散带、岛孤海沟板块消减带、转换断层带和大陆碰撞带。(见地球内部构造)。

另外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㈡ 软流层一般认为有什么特点

软流层(Asthenosphere)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Lithosphere)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专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属布的地内圈层。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动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软流圈层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 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㈢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主要是指固体地球表层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给人类所提供的环境。地质环境是具有一定空间的客观实体,其上限是地表或岩石圈的表层。而对地质环境下限位置的确定,目前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衡量,把下限定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活动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地壳深部;另一种则是从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来衡量,其下限达到与区域地壳稳定程度有关的地壳深部甚至地幔。

(一)地质环境的容量

地质环境的容量指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资,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之中。所以,地质环境的容量,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是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质景观资源;⑥地质空间资源等。这些地质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更新资源(相对人类生存时间来说)。所以,滥采、滥用地质资源,必将带来严重后果。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水体、土壤、岩石对污染物质具有自净功能,通过这种自净功能,地质环境对外来的污染物质进行内部消化,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

(二)地质环境的质量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的,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评定。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岩石性质、地质灾害情况等。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

地球上人类都处在一定的地球化学场的作用下。一定数量的钙、镁、钾、钠、碳、氮、氧、磷等元素及某些微量元素,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发育所必需的。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过低,或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其他元素,均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3)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

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很差,工程经济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使环境状况恶化。例如,处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的华北平原,农田水利活动不当,很容易使土壤盐渍化加剧。

(4)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现在,地球上几乎不存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天然的地质环境越来越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考虑人为因素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干扰。其中,最主要的是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地质环境的整体质量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质量。但在评价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时,除考虑各要素的平均状况外,还应找出质量最差的要素,并做出评价。因为,人类活动常常首先使质量最差的因素受到影响,从而引起环境的变异。

(三)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所作出的某种响应。地质环境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当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地质环境的承受极限后,必然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对人类活动做出反应。其实质就是在人类作用力的影响下,地质环境对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关系进行调整:当人类作用力不大时,通过地质环境内部的调节能力,对外界的冲击进行补偿和缓冲,就可以完成这种调整过程,维持地质环境系统的稳定性,表现为不易觉察的、“隐蔽的”形式;当人类作用力增大,超过地质环境内部的调节能力时,地质环境只有通过剧烈的变动,才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关系,反馈就以“显露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㈣ 地质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地质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简单的说,所有为找矿开的课程,都包括在地质特征的范畴内。

包括,地层,构造,岩浆活动,成矿机制,古生物,等都包括在地质特征范围。

㈤ 软流层是指哪部分

软流层(Asthenosphere)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Lithosohere)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
软流层是在地震波传播速度研究中发现的。科学家在研究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时发现,上地幔接近顶部的位置有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的层,称为“古登堡低速层”。推测此层地震波传播速度慢的原因是积累的热量使岩石软化并局部熔融,故称为“软流层”。
一般认为,软流层的形成需要高温条件,以及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加入等因素。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Mantle)开始熔融的固相线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由于该软流层是位于岩石圈底部的巨厚(100~350km)软弱层,它的平均密度[(3.20~3.22)g/cm3]比上覆大洋岩石圈的(3.31g/cm3)小,但比大陆岩石圈的大,而顶面又起伏不平,洋中脊与海沟之间的高差为30~40km,大陆盆—山系之间的高差为20~30km,故该层是造成上覆岩石圈严重失稳及导致大洋岩石圈板块下滑、潜没、漂移、扩张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大陆岩石圈在软流层上漂移(也只能是漂移而不能向下潜没)的原因所在。
软流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软流圈熔岩产生时所需的热能、水和挥发性物质,主要由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地球圈层分化过程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热能和轻组分上升到低温、刚硬的岩石圈底部时,受到岩石圈的阻挡而逐渐积累起来,从而导致该部位最终形成软流层,所以软流层的形成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软流圈便不会有岩石圈,特别是大洋岩石圈;没有软流圈,大规模密度倒转现象也不会发生,也不会出现贝尼奥夫带,以及由贝尼奥夫带所提供的板块大幅度漂移的应变空间,因而,也就没有了板块运动。所以,也可这样认为,板块构造是地球圈层分化到软流圈阶段之后才产生的。

㈥ 地质构造的若干特点

本区从全球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的宏观角度,曾有多种论述与命名。为进一步阐述本区构造面貌,重点讨论地壳演化的几个特点。

一、地壳浅层的地质结构多元配置的独特性

1)各构造层(包括某些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是海峡西部地区,出露或保存于地表者延展范围小,连续性差,因此,在许多地区是原本处于地下不同深度、不同压力、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出露面积不大的一个个构造层,几乎处于一个地表层面。如推断其变形变质时形成于地下10km处温度达500~600℃的古元古界武夷构造层,常常同在地壳浅表地区形成的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构造层共处,彼此之间形成的构造环境反差很大,这主要反映了后续形成的构造层受其地层形成过程中断裂(裂谷、裂陷、断陷)控制,亦表明后期的断裂引发的差异性升降仍在影响着之前的构造层的保存程度。永梅坳陷在武夷运动之后与震旦纪之前曾大幅度隆升剥蚀,闽西北地区中元古代之后曾相对稳定而小幅度隆升或小幅度下降;宁化新村、武平桃溪、永定稔田、兴宁城关、安溪剑斗、德化上涌、尤溪坂面及梅仙、永泰长庆、屏南泮地等地的所谓天窗,便是由几种不同类型且后期活动特点有别的块断运动所致。这批古老块断中所固有含矿层系(组)及周围深切的断裂,成为现代技术条件可勘查评价的矿层系(组)与燕山期叠加成矿的有利因素。

2)岩浆成因的不同物源与源区及受构造控制的新老岩体许多已出露于地表,它们对大多数构造层进行三维的强烈改造,使地表与地下一定深度区间地质体(包括构造层)受到多重穿切。线状展布的四条北东向侵入岩带叠加北西向两条及北东东向(两条)侵入岩带,连同闽西南的核(小陶岩体)弧(胡坊-围埔-宣和岩体)状(又称耳状)平面空间组合形态的岩体,既显示大(巨)型线性(主要是断裂)隐性构造变形带,更标明了中元古代、志留纪、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侏罗世、白垩纪上地幔与幔-中下地壳源硅酸盐熔融体上侵和气液以及热能外释(逸)的平面上通道展布。在上述多源与多元岩体带或结点上,具备成矿条件的浅剥蚀的岩体或单元隐伏的岩体(单元)内及围岩中,依成矿元素迁移能量高(钛)、中(钨、锡)、低(金、银、铜)常常构成矿化。本区宁化至将乐、龙岩至漳平、德化至永泰等构造岩浆带上,仍有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所显示的隐伏岩体及地球化学异常,值得注意。

二、断裂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构造形式

发育于层状地质体的褶皱与断裂两大构造类型中,特别是在结晶基底地层上覆的层状岩层内,褶皱尽管比较常见,然断裂是最主要最普遍的构造形式。保存较完整的海西、印支期的明溪-连城-梅州、大田-龙岩复式背向斜带,据永梅舌状陆表海的古地理格局中存在赖源(连城)-双髻山(上杭)隆起(包括短期的水下隆)带的事实,以致在拉张背景下于坳槽状裂陷内沉积物堆积较厚,在一个个互不相连的北东向(连城田心、上杭湖洋、永定澄邦、梅州玉水、大田龙凤场-上蔡、大田雄峰-华温、德化阳山-剑斗、龙岩马坑、龙岩后田、华安草坂等)及北东东向(漳平)洛阳的石炭纪与早三叠世同生沉积的张性断裂(裂陷)中,形成沿断裂喷发的火山岩与海底火山热液,其结果是断裂、沉积、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四位一体”。这种现象在台湾的大南澳期亦同。中元古代“井”字形裂谷中也有类似海西、印支期“四位一体”的情况。

在燕山期的象牙、南园、石帽山三个亚期内,无论是拉张或挤压环境下几乎均是以区域性几条大断裂,主导着多种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区域性断裂、岩浆喷发(沉积)、火山断陷、成矿、区域性断裂复活、岩浆侵入、局部断裂、成矿;每个亚期均具备“四位一体”的地质演化特点,喜马拉雅时期在台东纵谷之东的海岸山脉与金瓜石地区,也具备类似燕山期的地质演化特点。

三、束状兼格状的区域性大断裂制约区内重大地质作用与成矿作用

中元古代形成的江山-绍兴、政和-安溪以及可能初始形成于此期的温州-汕头大断裂,交汇于宁波地区,构成区内早期断裂格局与束状断裂。印支运动(有的可能更早)、燕山运动(含三个幕)继承与新生的北东向(崇安-石城、光泽-武平、政和-大埔、寿宁-华安、福安-南靖、温州-汕头、大陈-乌丘(可能尚有屈尺-潮州)和北东东向光泽-九牧、宁化-南平、霞浦-古田、福州-漳平(永定)、云霄-丰顺、叉竹-嘉义)及北西向(宁德-浦城、晋江-永安、上杭-云霄及汕头-兴宁)断裂,多数是多次活动并控制着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的,它们以脆性断裂为主,韧性、脆-韧性断裂次之,断裂带宽度较大。上述断裂往往是构造岩浆岩带,燕山期岩浆作用主要受其控制。在大断裂带格子空间内,常有密集节理-断裂棋盘格状构造。

在永梅坳陷带的北东端的南平,是本区内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束状断裂聚敛处,南平-宁化与政和-大埔断裂汇聚于南平,其他一些断裂与褶皱亦然,侵入岩体的弧形也凸向该处,显示右旋的区域应力向南平方向聚积,因此,清流、将乐、顺昌、南平、大田一带的多种地质作用与成矿作用以及深部地质作用有别于其他地区,同样,束状断裂之西南地区的永梅坳陷的地质构造有别于其他地区,此种构造格局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重要的区域性大断裂具有清晰的多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带

本区的政和-大埔大断裂带,同本区北部江山-绍兴大断裂带均具有相同的铬、镍、钴、铜等亲氧、硫元素带状地球化学异常,自丽水-镇前(政和)-古田、尤溪-华安-大埔,形成一条西部边界清楚、东部边界较模糊的宽30~50km的负异常带,在区域地球化学上相当醒目,它是南园亚期喷发、次火山、侵入岩的线性通道与定位区间的地球化学标志。上述负异常带之西的光泽-河源与筹岭(建瓯)-兴宁形成两条钾、锆、镧、钒正异常与铜、钴、镍、铬、钒负异常相套合的基本连续的地球化学异常带,它是控制区域性重熔成因岩体展布的隐蔽性大型断裂带。

北西向的上杭-云霄断裂带上,则有铬、镍、钴、钒、铜负异常带与钾、钠、锶、钡、铝正异常带,该带的空间位置在东南端为饶平,总体上反映出沿上杭-云霄断裂带侵入形成一岩体带的特征。

五、多重构造因素中垂直向上运动极具重要性,受综合性多重构造因素制约的不同物质形态垂直运动极端重要

本区内自古元古代始,在广大地区历经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震旦纪、志留纪、石炭纪、三叠纪、早侏罗世、晚侏罗世、白垩纪、晚第三纪等11个地质时期内的软流圈、上地幔的断裂熔融,中下地壳重熔,上地壳混合岩化,上地壳裂陷及上地壳深切断等深部与浅层的区域构造、岩浆作用,它们每一次都断续地将不同形态的上地幔物质(如硅酸盐熔浆与矿浆、气液流体、热能)以多种形式(喷发、侵入、地幔岩柱等),自下而上垂直运动于地壳中不同空间内定位或散逸于大气层中。

同样,中上地壳中古老地壳受切割上地幔与地壳的断裂及引起重熔幔源为主的热能、化学能的影响,断续地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硅酸盐熔融体、矿质岩浆、气液流体等),使地壳的衍生物及地幔初始物质通过中下地壳内的折侵(底垫)、岩浆喷发、侵入、准原地混合岩化等形式而自下而上地定位于地壳中不同的三维空间,并有一部分散逸于大气层内。现今本区地表出露的线头状、槽状、斑团点状、链状、带状等不同展布态势的岩浆岩(包括行洛坑式矿质岩浆形成的斑岩矿)、上杭和平潭含自然金岩浆岩、水热蚀变岩(溪口组中所谓角岩)、内生矿体、湖洋(玉水铜矿层硫铁矿层)脉岩、混合花岗岩等等,都受综合性地质构造因素(上地幔B′、B″层隆升弯褶、断裂时地壳过热高导层失去平衡、放射性元素蜕变、壳幔中气液等物质逸出、壳幔断裂的机械能等)影响由深部垂向运动到浅部乃至地表。这种垂直向上的物质运动及其所衍生的各种物质建造记录,是本区地质构造与岩石圈中最突出的特点。第四纪以来断裂深循环热液及矿化,便是认识此种地质与构造现象的典型实例。

㈦ 软流圈的特点

科学家认为:软流圈的强度减弱来自于水在地函的组成矿物之一斜方辉石中的版溶解度突然降低,导权致较多的水保留在橄榄石中,因产生部分熔融、使得软流圈相对于地函其他部分黏滞度较小,更容易变形、流动。刚性的板块坐落在强度较弱的软流圈彼此的相对运动、在不同边界上产生种种的地表构造,这是板块学说重要的根基。根据地球物理的观测,相对于岩石圈,震波在软流圈传播的速度较慢、并且具有较高的导电度,科学家推测:软流圈的粘滞度的确比上方的岩石圈及下方的地函来得小,深度大约在从60公里到220公里不等。过去认为,软流圈强度减弱来自地函物质在此产生部分熔融,因震波不易在液体中传播,使得震波速度减慢。至于产生部分熔融的机制,则并不清楚。

㈧ 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 ) A.地幔 B.上地幔 C.软流层 D.地

软流层。抄

软流层(Asthenosphere)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Lithosphere)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

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总的规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陆之下位置较深(深度在120km以下)。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

(8)地质软流圈的特征有哪些扩展阅读:

软流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软流圈熔岩产生时所需的热能、水和挥发性物质,主要由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地球圈层分化过程释放出来。

释放出来的热能和轻组分上升到低温、刚硬的岩石圈底部时,受到岩石圈的阻挡而逐渐积累起来,从而导致该部位最终形成软流层,所以软流层的形成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没有软流圈便不会有岩石圈,特别是大洋岩石圈;没有软流圈,大规模密度倒转现象也不会发生,也不会出现贝尼奥夫带,以及由贝尼奥夫带所提供的板块大幅度漂移的应变空间。

因而,也就没有了板块运动。所以,也可这样认为,板块构造是地球圈层分化到软流圈阶段之后才产生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