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作用的概念极其是什么含义

地质作用的概念极其是什么含义

发布时间: 2021-02-04 06:45:54

Ⅰ 地质学是什么意思

地质学(geology)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 雅丹地貌
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应力。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编辑本段发展回顾
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的较晚。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其悠远的历史,这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它是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地质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公元1450年) 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在开矿及与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地质作用,并进行思辨、猜测性的解释。我国古代的《诗经》中就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关于地壳变动的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在中世纪时期,沈括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化石的性质等都做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朱熹也比较科学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质学奠基时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艺复兴为转机,人们对地球历史开始有了科学的解释。意大利的达·芬奇、丹麦的斯泰诺、英国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对化石的成因作了论证。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在岩石学、矿物学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德国的阿格里科拉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和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矿物学、矿床学的先河等等。
地质学形成时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观察为主。同时,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争论十分活跃,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的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代表,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的,并对岩层作了系统的划分。英国的赫顿提出要用自然过程来揭示地球的历史,以及地质过程“即看不到开始的痕迹,也没有结束的前景”的均变论思想。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在17世纪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对自然考察所获得的超越时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已经确立,地质时代和地层系统基本建立起来。 而此时的矿物学沿着形态矿物学和矿物化学方向发展,美国丹纳的《矿物学系统》标志着经典矿物学的成熟;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使得显微岩石学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法国博蒙于1829年提出地球冷缩造山的收缩说,对近百年来的构造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这样,有关地球历史的古生物学、地层学,有关地壳物质组成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有关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理论所组成的地质学体系逐渐形成了。 19世纪上半叶,有关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争论,对地质学思想方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灾变造成生物灭绝的观点。英国的莱伊尔是均变论的主要代表,他坚持“自然法则是始终一致”的观点,并提出以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在争论中,地质均变论逐渐成为百余年来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统观点。
地质学的发展时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工业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学从区域地质向全球构造发展,并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对冰川学的研究,以及英国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壳均衡理论;有关山脉形成的地槽学说,经过美国的霍尔和丹纳的努力最终确立起来;法国的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概念;奥格对地槽类型的划分使造山理论更加完善;奥地利的休斯和俄国的卡尔宾斯基则对地台作了系统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纪地质学研究的总结,同时休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地壳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预示了20世纪地质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
(公元1910~)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陆续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在地质学各基础学科稳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各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与地质学的结合,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导致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的出现。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洋壳与路壳结构的区别;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研究,为人们认识地壳深处地质过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地质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并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全球范围大规模的考察和探测,使地质学研究从浅部转向深部,从大陆转向海洋,海洋地质学有了迅速发展。同时古地磁学、地热学、重力测量都有重大进展,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德国的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与传统海陆固定论相悖离的大陆漂移说得以复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展理论较好地说明了漂移的机制。加拿大的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并创用板块一词。60年代中期美国的摩根、法国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块构造说,用以说明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Ⅱ 地质环境的定义

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为地质环境系统。

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地质环境概念时,常常会因为对地质含义的理解出现一些偏差,而误认为地质背景、地质作用仅仅是针对岩土的性状、结构及其运动而言的,充其量将地下水包括在内,而气、生(物)等要素及其作用则被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事实上,地质学从它问世之初就是有关地球的科学。在中国历史上,“地质”一词最早见于公元200多年的《周易注·坤》中,属哲学范畴。之后,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地质学从外国传入中国,其英文译名源自两个希腊词汇ge(地球)和logia(论述),意指研究地球的学问。尽管在其发展中对岩石圈特别是对地壳的科学认识越来越详细,但不能因此将地质学误解为只与岩土打交道的学科,或走向另一极端———认为可以全部涵盖大气科学、生物科学等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研究。

与地质环境概念相联系,但又常被混淆的另一个术语是“环境地质”。其实,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两者不能互相通用。如前所述,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与之不同的是,环境地质一词常具有思辨的成分,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如××地区地面沉降的环境地质研究。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Ⅲ 地质作用的意义是什么啊

1,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2,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3,构造运动是指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它有垂直和水平两种运动形式。构造运动可使岩石变形、变位,形成各种构造形迹,塑造岩石圈的构造 ,并决定地表形态发育的基础。构造运动可引起海陆变迁。地震是岩石中积蓄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形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内部的快速颤动。地震发源于地下深处,并波及地表。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运动引起岩石断裂而发生的。
4,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 。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 (800~1200℃)熔融体。它不连续地发源于地幔顶部或地壳深部。岩浆形成后循软弱带从深部向浅部运动,在运动中随温度、压力的降低,本身也发生变化,并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风化带以下,受温度、压力和流体物质的影响 ,在固态下转变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变质后,其原有构造、矿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可完全改变原岩特征。
5,风化作用是地表环境中,矿物和岩石因大气温度的变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6,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块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低处移动的作用 。重力是主要营力 ,斜坡是必要条件,暴雨、地震、人为开挖往往起诱发作用。块体物质的运动方式分为崩落、滑移、流动和蠕动。前三者运动较快,后者较慢。
7,剥蚀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风等在运动中对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态的破坏和改造的总称。
搬运作用是地质营力将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物质从原地搬往他处的过程。
8,沉积作用是各种被外营力搬运的物质因营力动能减小 ,或介质的物化条件发生变化而沉淀、堆积的过程。
9,硬结成岩作用是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积物的重荷压力作用使下层沉积物减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颗粒间的联系力增强而发生;也可以因碎屑间隙中的充填物质具有粘结力,或因压力、温度的影响,沉积物部分溶解并再结晶而发生。

Ⅳ 地质学中的地质作用指的是什么

漫长的地史期间中,岩石圈无时无刻不发生变化,从成分、结构、构造直至地球表面的形态。这种使岩石圈(或地壳)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Ⅳ 概念及内涵

根据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的约定,地质指标主要用于回答下列问题:环境中发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为什么重要?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做些什么?因此,地质指标可用于评价陆地和海岸环境的局部到全球尺度的环境状况,也可用来建立环境的基线和变化趋势;地质指标还可应用于评价和分析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地貌景观变化,向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地质环境信息。在经过了两年的酝酿讨论之后,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给出了“地质指标”的定义。其原文是“Geoindicators are measures(magnitudes,frequencies,rates,trends)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phenomena,occurring at or near the Earth's surface and subject to changes that are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change over periods of 100 years or less”。可直译为“地质指标是发生在地表或者近地表的地质作用和现象的量度(幅度、频度、速率和发展趋势),对于了解100年周期内的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的宗旨和研究成果的研读,作者在将Geoindicator介绍给中国读者时,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讨论。核心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Geoindicators一词的中文翻译。

“地质指标”(geoindicator)一词直接由“生物指标”(bioindicator)类比而来,从这个角度讲将geoindicator译为“地质指标”应无可厚非。但是,字头“geo-”表示“地理、地球、地质、土地”之义。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围集中在地球表面,确实是地质指标最为关注的范围,但将Geoindicator译为“地理指标”显然不能覆盖目前Geoindicators的主要内容;同时,作为地理学的主要分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与Geoindicators定义中强调的地质作用和现象、百年或更短时期等内涵不相吻合。“地球”和“土地”二词含义与Geoindicator的宗旨相去甚远。因此,作者认为将“Geoindicator”译为“地质指标”更合适。

第二,关于Geoindicators定义的核心和要点。

在Geoindicator的定义中,包括了以下4个方面的要点:①地质作用过程和现象(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phenomena);②可以作为量度或测量工具(measures);③在空间尺度上,强调了地表或近地表(at or near the Earth's surface);④在时间尺度上,强调了百年或更短尺度(over periods of 100 years or less)。所有这些要点都与环境地质学的理念相关或相近。

第三,关于Geoindicators的定位。

创建地质指标的价值在于,在环境监测规划方案中将地质指标包括进去,以获取土地和生态系统管理与重建所需的全部环境信息。因此,Geoindicators是在认为环境评估报告中“已建立了大气、水和生物指标等生态环境指标,但忽视了土壤、基岩、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自然作用过程的变化在决定景观特征和整体自然环境中的根本作用”的情况下提出的,而且Geoindicators恰恰表述了Environment Indicators之外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内涵。Geoindicators的提出,不仅是对生态系统评估和管理的贡献,也是近年来环境地质领域的重要突破。它既标志着环境地质工作朝着定量化方向迈进了关键的一步,也由于地质指标可用于环境状况公报或报告和生态系统管理,将大大提高环境地质工作在区域、国家和国际范围内环境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第四,关于建立地质指标体系的意义。

鉴于上述讨论和中文习惯,我们认为“地质指标(Geoindicators)”应该定义为“在百年或更短尺度上描述地球表层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变化幅度、频度、速率和发展趋势的一系列参数”。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并形成了环境地质学的雏形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地质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传统的地质学和地质调查工作相比,仍然具有研究性强、探索性强、系统性不够、规范性差等特点。为了规范我国环境地质调查监测工作,迫切需要建立环境地质指标体系。环境地质指标(Environmental Geoindicators)是在百年或更短尺度上描述地球表层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发育分布状态和变化(形态、规模、尺度、幅度、频度、速率和发展趋势)以及产生的后果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的一系列环境地质参数。

Ⅵ 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回、地表形态等不断答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内力作用包括了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包括了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Ⅶ 地质作用的概念

地球的形成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在如此漫长的地球历史中,其内部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和地表形态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球,只是它全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现今的地球表面,在太阳辐射、空气、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风、湖泊、海洋等自然营力的作用下,高处不断地被削低,低处正在逐渐地被填高。最直观的证据是:仅我国每年都要发生数万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由山体向下运动的地质灾害;黄河的水总是黄的,就是因为它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并填入海洋。洞庭湖两千年前是我国第一大湖(古称云梦大泽),面积4万多平方千米,但由于河流带来泥沙的淤积,现在的面积已缩小为4千多平方千米。另一类自然营力是地球内部应力释放(构造运动)、物质迁移(岩浆作用)形成地震、火山。地震产生山崩地裂海啸,火山喷出大量的火山碎屑物和熔岩,不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还改变了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特征。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地球内、外部各圈层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质学把自然营力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等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把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营力称为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称为地质现象,是地质作用的客观物质记录。如流水地质作用产生的峡谷、冲积平原、阶地;构造运动产生的岩石变形、变位等地质现象。我们看不到过去几十亿年中发生的地质作用,但可以通过保留在岩石中的各种地质现象,反演地质作用的过程,分析地球演化历史。

Ⅷ 地质作用,地质构造是什么意思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内质作用,外力作用有:风容化、侵蚀、搬运、堆积。地质构造是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名称,主要有褶皱和断层,褶皱有背斜和向斜,断层主要有地垒和地堑。

Ⅸ 动力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及控制因素

3.1.1 动力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在人类生存和进行各种经济、工程活动的地壳表层,永无停息地进行着多种动力地质作用。这些作用或作用所形成的地质过程,对人类生存或工程经济活动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它是工程地质条件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地质灾害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工程地质学中将这些动力地质作用通称为工程地质作用,包括自然产生的但可影响或危及工程活动的物理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工程地质作用(张咸恭等,2000;图3.1.1)。

图3.1.1 动力地质作用分类(据张咸恭等,2000)

(1)物理地质作用

物理地质作用按其成因可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张倬元,2004)。

内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转动能、重力能和发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而产生的地质动力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们主要在地球内部进行并波及地表,其表现方式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其中以构造运动为主体,其他动力作用方式伴随地壳运动而产生。内动力地质作用造成地表起伏,构成大型地貌单元包括褶皱山系、隆起高原、陷落裂谷和海洋盆地等,向着增强地势差异的趋向发展。

与内动力地质作用相伴生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则起源于以太阳辐射能为主的地球外部能,表现为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作用方式有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这些作用都产生在地壳表层,既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营力,也是影响人类工程活动的主要动力地质作用,并往往发展为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暴发、崩塌滑坡的发生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不断改造地形地貌,构成小型次级地貌单元并趋向于削平内动力地质作用造成的地表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水和风的作用是外动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运动的重要驱动力。

(2)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工程地质作用

人类工程活动已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动力之一,它对地壳表层产生扰动,引起自然动态平衡的破坏,从而造成物质的运移和转化、结构松弛、物理参数改变、边界及赋存条件的变化,进而促使地质环境变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如边坡开挖引起边坡崩滑,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不适当耕作和开挖引起水土流失和泥石流,修筑水库引起水库地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引起城市直下型地震等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在人地界面上进行的,从地质作用的外延含义来讲,本书将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工程地质作用归为广义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范畴。

3.1.2 动力地质作用的控制因素

(1)大地构造环境控制了内动力地质作用性质和强度

大陆上大地构造环境可分为:陆核或古老地盾、地台或地块、褶皱山系、大陆裂谷和大陆边缘。不同的大陆构造环境对应不同的内动力地质作用性质和强度。内动力地质作用最强的是大陆边缘,特别是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裂谷,在活动大陆边缘由于洋壳向陆壳的俯冲,挤压褶皱、逆冲断裂、岩浆作用和地震作用都最为强烈;其次是不同时代的褶皱山系,其形成于古生代至新生代初期,褶皱造山时代愈新,固化愈弱,其内动力地质作用愈强;地台或地块因固化于前寒武纪,刚性较强,内动力地质作用较微弱;内动力地质作用最微弱的是固化最早的刚性陆核或地盾(刘国昌,1965;谷德振,1979)。

(2)自然地理环境控制外动力地质作用特性和强度

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又不断改造它,显然,其作用特性和强度也必然受自然地理环境所制约,并通过不同地带或区域性分异表现出来(刘国昌,1979;张咸恭,1979)。

a.气候分带对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控制

太阳能在地表分布的不均造成了气温、气压、风向、湿度、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地带性差异,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气候纬度分异,进而产生了各带岩石风化作用的差异。在湿润热带,化学风化极强,到寒带则以物理风化为主。外营力也随气候分带而变化,在热带以至温带,营力是流水或海潮等水体,在极地营力则是冰雪。

b.干湿度地带分异对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控制

在大气环流和水循环中,海洋是提供湿度的源泉,所以由大陆边缘向内陆中心,海洋提供的湿度逐渐减少,降水量因而随之减少,蒸化量则逐渐增大,于是气候也就由湿润、半湿润、半干旱转变为干旱,植被和岩石风化作用也有相应的变化,同时还引起外营力的变化。在海岸带主要营力是波浪和潮汐,在湿润半湿润带主要营力是地表流水,而在半干旱、干旱带重要营力则是风。

c.地貌的区域性变化对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控制

区域性分布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为地表综合体提供了基本格局,控制着水圈和大气圈对地表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1)气温随山体或高原的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垂直温度梯度可达5~6℃/km。气温的垂直变化造成外营力的变化,即由流水转变为冰雪,地貌形态、岩石风化作用、成壤作用、植被以及表层沉积物和物理地质现象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2)地面形态对大气环流产生显著影响,加剧地面水热分布的不均一性,使气候类型更加多样化;同时,也必然对地表水循环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地表水系的形成和分布,河流水系的流向和长短,水系的侵蚀区、搬运区、沉积区分布有决定性的影响。源区及上游为强烈侵蚀区,多成高山峡谷地貌并伴有粗碎屑沉积物;中游区多为低山、丘陵宽谷地形,且多发育多级河流阶地,并发育有具二元结构的冲积物;河流下游或出口处进入平原,往往形成河口冲积扇平原及冲积平原。可见地面状态控制水的地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3)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影响

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空间组合关系来看,它们相互依存且相互制约,表现在:①从自然演化的过程来看,地壳内动力作用控制外动力作用,且内动力作用具有主导和先导性。如山地、平原的加速隆升,必然使得这一地带以强烈剥蚀作用为主,隆起愈强剥蚀愈强,如有地表水系,河流必然深切侵蚀。在裂谷或断陷盆地地带,外动力地质作用必然以堆积作用为主,下陷愈深堆积作用愈强。地壳隆升还促使了气候变化幅度的进一步加大,从而导致风化作用的进一步加强。②外动力地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动力地质作用,如修筑水库引起水库地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引起城市直下型地震等;新构造旋回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是调整新构造运动速率的一个因素(彭建兵等,2001),也反映了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内动力作用的影响。随着人类在地壳表层的工程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由人类工程活动产生的外动力地质作用正逐渐对内动力地质作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旋回贯穿在整个岩石圈表层演化过程中(图3.1.2),作为地壳表层岩(土)体演变方式的斜坡变形破坏体即是内、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