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是什么地质
⑴ 淮安属于北方还是南方,还是就是属于苏北还是苏南啊
地理学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以南的称为南方,以北的称版为北方。淮安处在这一线上,因权此不能说是南方或者北方,只能说处于南方到北方的过度地区。而苏南苏北,地理学上没有这种说法的。那是人们笼统地对江苏省的一个划分,习惯上把长江以南的苏锡常镇宁称为苏南。把江苏最北边的四个城市(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称为苏北四市。
⑵ 江苏省淮安市是属于哪个方向
一、江苏省淮安市是属于江苏省的北方,如图所示: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境内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与扬州等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
淮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淮安地处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核心地区,邻江近海,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⑶ 淮安盐矿是怎么形成的。
在几万年以前,一些地方是海洋或者内陆洒脱。后来因气候干燥、高温,使海水版或湖水蒸权发结晶成盐,再经过海陆变迁,使海盆地和内陆湖变成了陆地,海盆地中的盐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盐矿。 陆上盐矿主要是石盐,石盐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食盐,由于它产于山岩之中,因此又称为岩盐。石盐的化学成分是氯化钠,它的晶体呈立方体状,块大透明,因此古人称它光明盐、水晶盐、玉华盐、白盐。
江苏省淮安市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盐矿,俨然成为中国盐都。淮安矿系在1956年江苏省石油勘探指挥部和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第三地质队在钻探中发现,中心位于淮安市楚州区朱桥镇。1978~1985年间,探明储量为2500亿吨,含矿地层为中生代白垩系浦口组(K2p),顶板埋藏深度800~900米,边缘矿层顶板埋藏600~700米,含盐系地层厚达1400~1800米,盐层累计厚度平均为347.41米,矿层含盐率一般为50~60%,盐层品位高。1500米深度以上含盐系厚度为967米;盐矿床累计厚度377米,储量为1018.05亿吨。
⑷ 淮安属于北方还是南方,还是就是属于苏北或者苏南
地理学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以南的称为南方专,以北的称为北属方。淮安处在这一线上,因此不能说是南方或者北方,只能说处于南方到北方的过度地区。而苏南苏北,地理学上没有这种说法的。那是人们笼统地对江苏省的一个划分,习惯上把长江以南的苏锡常镇宁称为苏南。把江苏最北边的四个城市(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称为苏北四市。
⑸ 淮安是什么气候类型
淮安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季风区,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故选:D.
⑹ 江苏淮安是否处于地震带上
淮安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吗?
一、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叫地震。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有规律但规律异常复杂的自然现象。
从成因来看,地震有四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水库地震。其中构造地震是最主要的一种地震,世界上大约90%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岩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并积累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使岩石在刹那间发生断裂并迅即释放能量从而导致地面震动。此外,火山活动和喀斯特地区的岩层塌陷或水库蓄水等也可能带来地震。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里氏3级以下地震,一般情况下是感觉不到的,3级以上地震才是有感地震,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6级以上为强震,7级以上为大地震,8级以上为特大地震。
二、从历史看,淮安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淮安本土发生的最大地震是1624年11月20日发生在盱眙的5.0级地震,淮安市区近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是2005年10月12日22时55分51秒以清浦区城南乡为震中的地震。由此可见,淮安不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历史。
从周边地区来看,对淮安影响最大的地震是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5级大地震。这次地震我市的烈度大约为VIII度,造成淮安较大损失。
三、从地质看,淮安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地震一般发生在断裂地带。盱眙-淮阴-响水断裂经过淮安市区,但这一断裂已经固化,一般不会导致破坏性地震的发生。
在淮安周边地区存在的断裂主要有郯(山东郯城)庐(安徽庐江)断裂、扬(州)铜(陵)断裂、宜(兴)溧(阳)断裂和南黄海断裂等。其中对淮安威胁最大的是郯庐断裂,前述郯城8.5级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断裂上。但是地震后原来的能量被急剧释放了,再次形成地震就要重新累积能量,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地震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类似郯城地震这样的特大地震在一万两千年来只发生过4次,也就是平均每3000年一次,换句话说,再次发生这样的大地震是2600年以后的事情了。
扬铜断裂历史上曾经发生过1624年2月10日扬州6级地震、2005年11月26日九江地震等,另外两个断裂及其附近地区近年来曾发生过1974年5月22日溧阳5.5级地震、1979年7月9日溧阳6.0级地震、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6.2级地震、1987年2月17日射阳5.1级地震、1990年2月10日常熟5.1级地震、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等破坏性地震,但这些断裂带离淮安较远,地震对淮安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淮安近期内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⑺ 请问江苏省淮安市是什么地质
江苏地层分区研究及概要
正因为地层的形成,受控于所处地质构造部位、古环境等因素,因此,地层工作研究的基础与大地构造研究密切相关。
江苏地跨多个大地构造部位,地层展现出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并存在若干系列的特色。
一)江苏地层分区研究
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地质构造上界于华北、苏鲁、华南三大区,构造极其复杂,地层发育较为齐全,是我国地学研究较早的重要地区之一。
早在1924年,刘季辰、赵汝钧等先辈,便首先提出江苏地层存在南、北系二分看法,南系以宁镇山脉地区为代表,北系以连云港—徐州地区为代表。但二系之界线如何划分,并无具体意见。
1959年,黄汲清等,以地层区划六原则,将江苏分华北和华南二大区,以淮阴—响水口一线为界。
1984年,江苏省地矿局,将海洲群沉积的北界,作为南(扬子)区和北(华北)区的分界,其位置相当于海州—泗阳一线。
1989年,江苏省区调大队采纳任纪舜(1980年)意见,将江苏境内地层分为三大部份:
1华北区(简称北区),
2秦岭褶皱系(东延部份)(简称中区),
3扬子区(简称南区)。
二)江苏地层分区概要
对江苏地层分区,各家多有争论。在综合大量前人资料,尤其是近年的科研成果如:江苏大地构造编图(1987),江苏岩石地层(1997),1/5万区调片区总结(1999)等资料,江苏地层区宜作如下三分(详见分区图):
1华北地层大区(简称华北区);
2苏鲁造山带之连云港地层区(简称连云港区);
3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简称扬子区)。
各地层区概要:
1华北区
江苏西北部,郯(城)—庐(江)断裂带以西地区,含盖我省丰县、徐州、睢宁一带。地处华北地层大区南缘。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其中以丰(县)—沛(县)东西向断裂分南、北二部分,北为鲁西地层分区,南为徐(州)—淮(南)地层分区。该区以后者为主。
2连云港区
江苏东北部,郯(城)—庐(江)断裂带以东,淮阴——响水口一线(2007)以北的赣榆、连云港、泗阳地区。地处鲁东地层区南部(属秦岭造山带东延部分)。呈三角形展布。
3扬子区。
该区位于以淮阴——响水口一线以南的江苏广大地域。属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之下扬子地层分区。
三 江苏地层区地层发育概要
一) 华北区(江苏部分)
该区地层较为发育,主要出露徐州—邳县一带。
该区以新太古代中、深区域变质杂岩(泰山岩群)组成基底。新元古代一套厚达5000米以上的未经变质的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不整合于变质杂岩之上。早古生代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平行不整合于新元古代等地层之上,厚约1500米。晚古生代则由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系和陆相红色碎屑岩地层,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等老地层之上,厚在800—1600米之间。中生代晚侏罗世—白垩纪的陆盆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地层,不整合于各老地层之上,厚度大小不一,大者可达3000米。新生代地层发育不全,分布零星。
该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42个单位,包括7个群、27个组、8个段。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8个岩石地层单位。
二) 连云港区
该区地层发育不全。主要展布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之区域变质岩系(东海岩群),中元古代含磷碳酸盐岩—砂泥质变质地层(锦屏岩群),中—新元古代海相中、酸性火山岩、硬砂岩变质地层(云台岩群),构成本区主体。
此外,零星残留有震旦纪海相碎屑岩(石桥岩组)。该区未见古生代地层。而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分布零星。其中,白垩纪有少量青山群的八亩地组、石前庄组,大盛群的马郎沟组、田家楼组、寺前村组、孟疃组,王氏群的林家庄组、辛格庄组等陆相碎屑岩层。
锦屏岩群与云台岩群之间为平行不整合,锦屏岩群与东海岩群之间为角度不整合,白垩纪地层不整合于太古代、元古代地层之上,其中,大盛群整合于青山组之上,王氏群不整合于大盛群之上。
连云港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27个单位,包括6个群、20组、相当段级1个,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16个。
三) 扬子区(江苏部分)
该区地层发育完整,保存较好。
由古—中元古代之浅变质岩系(张八岭岩群、埤城岩群)组成基底。
新元古生代之南华纪至中生代三叠纪,由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相间组成盖层,构成宁镇、茅山、宜兴等山脉,厚达万米以上,不整合于中元古代地层之上。其内部,各层间多为整合、或少数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生代中三叠世至中侏罗世由内陆河、湖相碎屑岩组成,厚度变化较大(0—5000米),平行不整合—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
中生代晚侏罗世至白垩纪,则为陆相火山喷发重要阶段,由红色碎屑岩间大量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分布局限,厚度变化极大,厚者可达万米。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或不整合接触。
新生代之古近纪—新近纪,该区仍处陆相环境,形成杂色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堆积,以苏北盆地为发育,厚可达数千米。不整合于前第三纪地层之上。
该区,前第四纪岩石地层,自下至上共分61个单位,包括4个群、51个组、2个段、相当段级4个,其中,创建于本省的有43个。
四 江苏各地层区地层主要发育特征
一) 华北区(江苏部分)
1 新太古代地层
泰山群是该区最老地层,区域上分柳杭组、山草峪组、雁翎关组、孟家屯组。但省内未见出露,仅在少数钻孔有揭露,无法细分,故统称泰山群,
2 元古代地层
该区古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因五台、吕梁运动作用,地壳上升,缺少沉积。晚期才逐步接受了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形成了兰陵组、新兴组及淮河群的城山组、贾园组、赵圩组、倪园组、九顶山组、张渠组、魏集组、史家组、望山组。其中,兰陵组为潮下高能环境下形成的浅海石英砂岩建造,新兴组为潮下低能环境下形成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城山组与兰陵组相似,贾园组则以砂岩为特征,赵圩组—张渠组,从多次灰岩—白云岩组合,反映了海水张渠组由深变浅、盐度由低增高,魏集组—望山组,由潮下低能环境—潮间—潮上环境的多次更叠,组成页岩—灰岩—白云岩多次旋回变化。
新元古代晚期,该区因受地壳上升影响,仅于震旦纪接受海侵沉积,形成金山寨组之页岩夹砂岩、灰岩组合,其与上、下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
3早古生代地层
该区缺少早寒武世梅树村期、筇竹寺期、沧浪铺早期的沉积,在沧浪铺早期以后,丰沛地区隆起,南侧才形成猴家山组、昌平组、馒头组之页岩、灰岩、砂岩等沉积,中、晚寒武世,区内接受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形成张夏组及炒米店组。
该区寒武纪地层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
该区奥陶纪仅发育早、中期沉积,形成贾汪组、马家沟组之含燧石结核灰岩、角砾状灰岩及白云岩等,与下伏地层构成区域性平行不整合。
由于华北上升,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及早石炭世均缺少沉积。
4晚古生代地层
该区晚石炭世及二叠纪,先后形成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建造和河湖相红色岩建造。自下而上构成:石炭纪本溪组砂页岩(以含铝土岩为特征)、太原组砂页岩(以铝土岩及煤为特征),二叠纪山西组、石盒子组砂页岩(以含煤为特征),以及内陆河湖相石千峰群红色砂泥岩组合。晚古生代地层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
5中生代地层
受印支—燕山云动影响,抬升为陆,缺少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沉积,晚侏罗世才形成陆相红色岩类磨拉石建造(三台组)、灰色复陆屑建造(莱阳群)、火山岩建造(青山群)、红色磨拉石建造(王氏群)。中生代地层不整合各老地层之上。
6新生代地层
古近纪仅于欢口、黄口等地见有小型盆地堆积了少量红色粗碎屑岩建造(官庄群),局部夹泥灰岩、膏岩层。
新近纪盆地比较开阔,河、湖作用增强,先后堆积了下草湾组、宿迁组细碎屑岩,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
二) 连云港区
1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
出露于赣榆、东海一带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层,是东海岩群,为本区最古老的结晶基底,由区域性中深变质表壳岩(沉积岩、火山岩)构成。区域上向北延入山东胶南地区,经江苏地调院研究(1999年),该杂岩中变质表壳岩可分:摩天岭岩组(片岩、变粒岩)、演马场岩组(以含透辉石白云质大璃岩为特征的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武强山岩组(石英岩、大理岩、变粒岩)。
2中—新元古代地层
本区展布的中—新元古代地层是区域性浅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可分:中元古代锦屏岩群、中—新元古代云台岩群。锦屏岩群又分西山岩组、东山岩组;云台岩群又分韩山岩组、竹岛岩组、花果山岩组。锦屏岩群是重要含磷地层。锦屏岩群不整合于东海杂岩之上。新元古代晚期,震旦纪早期局部接受了类复理石建造的变质岩(原岩为砂、泥质岩,下部为砾岩)。
3中生代地层
区内未见三叠纪、侏罗纪沉积,对比山东区域资料,我省发育的白垩纪地层可分:青山群的八亩地组、石前庄组,大盛群的马郎沟组、田家楼组、寺前村组、孟疃组,王氏群的辛格庄组。分别见于欢墩埠、宿迁、马陵山、山左口、徐塘乡等地。均为陆相碎屑岩沉积。
4新生代地层
区内古—新近纪地层为陆相盆地沉积,大致可分:古新世阜宁组、始新世戴南组、始—渐新世三垛组之红色碎屑岩、上新世宿迁组(砂砾岩夹粘土岩)。
三) 扬子区(江苏部分)
1中元古代地层
出露于宁镇地区的埤城岩群,是区内最为古老的地层。其由海相泥质长石砂岩、钙质石英砂岩、泥质灰岩及基—中酸性火山岩,经区域变质而成的高绿片岩相系岩层。构成本区的结晶基底。另据盱眙、灌云扬集等地钻孔揭示的片岩、石英角斑岩等岩层(皖称张八岭岩群),均伏于震旦纪地层之下,同为中元古代无疑,称张八岭岩群。但埤城岩群下部有相当一段尚无年龄资料,不排除有古元古代地层存在。
2新元古代地层
新元古代晚期,区内展布有南华纪、震旦纪海相碎屑岩,夹冰积岩(滨海—浅海陆架沉积)和碳酸盐岩(碳酸盐台地沉积),构成周岗组、苏家湾组和黄圩组、灯影组。末期,地壳上升,海水退出,停止沉积。
3古生代地层
寒武纪梅树村期缺少沉积,筇竹寺期本区才逐步接受海侵,接受硅、泥质岩,碳酸盐岩的碳酸盐台地沉积,构成形成寒武纪荷塘组、幕府山组、炮台山组、观音台组、奥陶纪的仑山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汤头组、汤山组等。晚奥陶世晚期至早志留世,区内接受了浅海相硅、泥质(高家边组)、浅滨海碎屑(坟头组)沉积,中志留世宁镇以北地面隆起,南侧沉积了滨海—三角洲相紫红色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其厚度向东南增大,大者可达标1500米以上。此后,全区上升,直至中泥盆纪,停止沉积。
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岩关早期,接受海侵了滨海相杂色碎屑岩沉积(五通群),岩关晚期至大塘早期,则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沉积(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茅山以东,则均为杂色碎屑岩堆积),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区内地处碳酸盐台地(从含白云质的局部蒸发台地—开阔台地),形成了老虎洞组、黄龙组、船山组及栖霞组沉积。中二叠世早期,宁镇地区以含磷硅质沉积为特征(孤峰组),向东(苏州)、向北(滨海),硅质减少、泥钙质增多。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全区渐变为海陆交互相的泥坪—三角洲环境,沉积了含煤碎屑岩系(龙潭组)。晚二叠纪晚期,江阴—宜兴一带,地面抬升,西为海相碎屑(局部含煤)沉积(大隆组),东以钙质、白云质碳酸盐台地沉积(长兴组)。
4中生代地层
早、中三叠世,本区仍处碳酸盐台地,形成了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膏盐岩层(青龙组、周冲村组)。中三叠世晚期,地面逐步上升,成为湖相环境,沉积了红色碎屑岩(黄马青组),晚三叠世早期,区内仅局部有少量含煤碎屑岩层出现(范家塘组),晚三叠世晚期,全区上升为陆。
早、中侏罗世,全区为陆,星散分布河、湖相碎屑岩(局部有火山喷发和湖沼),形成象山群沉积,晚侏罗世,伴随陆相碎屑岩(苏南西部西横山组及苏南东部劳村组)堆积,出现了大量火山喷发,形成了较厚的中、基性火山岩(苏南西部龙王山组、大王山组),和中酸性火山岩(苏南东部黄尖组)。
早白垩世,区内陆相盆地逐步进入干旱炎热环境,继续接受大量杂色碎屑岩(葛村组)和火山喷发岩(上党组)堆积。晚期,先后堆积了大量粗碎屑岩(浦口组)和杂色细碎屑岩(赤山组)。
5新生代地层
在中生代陆相盆地干旱炎热环境基础上,广泛分布的湖盆,堆积了大量杂、红色细碎屑岩,组成了古近纪泰州组、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新近纪,江苏东部广泛分布湖盆相细碎屑岩(盐城组),江苏西部则由分布星散的粗、细碎屑岩相间出现(洞玄观组、雨花台组、方山组)。古近纪—新近纪,江苏西部分布了大量的多期、次基性火山岩。并伴有许多的超浅成次火山岩。
⑻ 淮安是属于哪里
淮安位于江西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州地区,是苏北重要中版心城市,南权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境内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
淮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⑼ 淮安属于什么地区
我们这里属于江淮区域,也叫江淮平原,淮河从安徽过来,经过淮安市境内,淮内安地势是一马平川的容平原,江淮平原不是说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区域,是指这一片的区域,也不是指单纯的地理,还包含温度,湿度,气候,水文等,是按照这样来进行划分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⑽ 淮安以什么地形为主()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盆地
淮安市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9.39%,湖泊面积占11.39%,丘陵岗地面积占18.32%,属于典型的“平原水乡”.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