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野外地质地貌考察路线的设计
野外地质地貌考察路线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野外考察路线的实地观察,初步掌握实习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和地貌特点,掌握基本野外工作的方法。为了尽可能地做到跑最短的路线,而观测和搜集到尽可能多的地质信息,野外课程路线的布置应与实习区地层界线、主构造线、岩体边界线等方向垂直。
地貌的考察路线的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穿越所有地貌单元和地貌类型,追索各地貌单元的界线,适当安排顺地貌走向如沿河谷、海岸线、冲沟的路线;穿越前人工作中的典型剖面或者地点;穿过有意义的地质带和地貌点的基岩露头或者采石场以及钻孔井位等。
根据地貌考察的尺度、地貌结构的复杂程度、露头出露程度、航片和卫星图像的解译程度以及交通情况确定考察路线的长度、密度和方向。
大型工程建设、铁路选线、引水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的地貌调查为大尺度的,调查路线较少,在典型部位测线较密;在评价地基稳定性、调查活动断层的地貌调查中,需要准确确定地貌类型的界线,布置的路线较密以保证精度。土地资源调查、水系变迁、水土保持等的地貌调查路线较为稀疏。而地貌的野外实习一般属于大尺度的地貌调查,而且范围较小,因此布置的路线较少,长度以穿越适量的地貌类型为宜,一般当天能够返回。在地貌结构复杂程度不同的地区,地貌考察路线的设计要求也不同:在地貌结构简单区,由于在大范围内地貌类型单调、切割微弱、地形平坦,而且缺乏基岩露头,比如平原、淤泥质海岸、沙漠等地区,设计较少的考察路线就能够了解大范围的地貌结构,一般设计一条或较少的地貌考察路线;在地貌结构中等复杂区,地形切割侵蚀中等,各地貌在较大范围内连续,例如山东半岛的海岸线等,考察路线适当加密;在地貌构造复杂区,地貌类型复杂,地貌发育经历了多次侵蚀旋回和气候变化,分布界线较难查清,地貌调查的难度较大,例如我国切割强烈的黄土区以及某些冰川发育区等,需要设计较密的考察路线。
在航片、卫星图像解译程度不同的地区,地貌考察路线的设计也不同。在解译程度高的地区,植被较为稀疏、露头出露一般良好、解译标志明确,已经解译出各种地貌类型,布置较少的考察路线就可查明大多数的地貌结构和特征;在解译程度较差的地区,地面被植被和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需要布置较密的考察路线。但是一般在解译程度较高的地区,地貌类型多样且复杂多变,地形起伏较大,可以布置较多的地貌考察路线;而解译程度较低的地区地形大多平坦,地貌类型单一,为地貌类型简单区,也不需要布置太多的考察路线。
露头出露的程度也对地貌考察路线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在露头出露较好的地区,例如强烈切割的黄土区、构造抬升的盆地和植被覆盖较少的地区,沿多个方向设计地貌考察路线都可以找到较好的剖面和地貌的观察点;而在露头出露不好的地区,例如平原区、植被覆盖较好的热带森林地区,良好的露头较难找到,需要安排较多的考察路线,以查清地貌类型和结构。
在设计地貌考察路线时还要考虑交通情况。交通不便的地区不易设计考察路线,在这些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时,虽然强烈切割的地区露头较好,但客观的交通障碍没有办法排除,考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应该考虑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设计考察路线。
『贰』 地质槽探素描图的产状怎么画
地质探槽素描图的作图步骤:
(一)素描前,首先应对探槽中所要素描的部分进行全面回观察研答究,了解其总的地质情况;
(二)在素描壁上,将皮尺从探槽的一端拉到另一端,并用木桩加以固定,然后用罗盘测量皮尺的方位角及坡度角。皮尺的起始端(即零米处)要与探槽的起点相重合;
(三)用钢卷尺,沿着皮尺所示的距离,丈量特征点(如探槽轮廓、分层界线、构造线等)至皮尺的铅直距离及各特征点在皮尺上的读数。当地质体和探槽形态比较简单时,控制测量的次数可以减少;相反,对形态比较复杂的地质体则应加密控制;
(四)根据测得的读数,在方格上按比例定出各特征点的位置,并参照地质体的实际出露形态,将相同的特征点连接成图;
(五)测量地质体产状,并将产状要素(一般是倾向、倾角)标注在槽壁相应位置的下方;
(六)槽底的素描可采用以投壁底的方法。即将槽壁底界的地质界线点垂直投影到紧靠素描壁一侧的槽底轮廓线上,然后根据地质体的走向与探槽方位之间的关系,绘出槽底素描图;
(七)在进行探槽素描的同时,应进行文字素描,采集标本,划出采样位置,并将标本和样品位置及编号标注于图上。
『叁』 catia草绘直线时,怎么画出来的是构造线有点纳闷

如图,将红圈里的图标点灭。
『肆』 地质构造线是什么
构造线与褶皱轴向平行
『伍』 地质 信手剖面图 怎么画
有方位,有线性比例尺,咱就是干地形化剖面,标注花纹符号,标注注定构造线
『陆』 cad构造线怎么画
画法如下:
水平复画制法,就是点击构造线命令,输入H回车,这时鼠标在绘图区点击,就是一个水平的构造线,可以连续点击形成多个水平构造线,按ESC键退出命令。

关于构造线:
构造线的命令可以点击工具栏的命令按钮,也可以点击绘图,下拉有个构造线,也可以输入xl回车,XL是构造线的快捷键。
『柒』 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一)信手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往往不是一个点上的观察,而是由多个点构成的一条地质路线的观察。在这条地质观察路线上,地层层序、岩性变化、地质构造以及所出现的岩脉、矿脉等的出露位置需要用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将这些沿途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绘制在剖面图上,不是建立在实测资料基础上,称为信手地质剖面图,也称为路线地质草图。它是以平面图的形式将观察路线上的地质现象按比例绘制的,在路线穿越法中适用。一般应标在野外手图上,可以在方格纸上按适当的比例尺绘制,其精度较低,是将地质观察路线上的各种地质构造、地层层序、地层的时代、岩性特征以及含矿层位分布情况,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岩性的花纹和代号等信手绘制出来,能够表示地形起伏、地物名称以及其他内容等总体的特征。
绘制方法是,首先选定剖面方向,可以利用较为明显的地物如公路、陡坎等,在图上标出,沿此方向前行,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信手地质剖面图的方位与观察路线要一致,选择观察路线时应该注意其方位应该基本垂直于地层的走向或主要构造线的走向,一般剖面线的方位和地层走向之间的夹角不小于30°,在野外手图上起点、终点连线应该垂直主要的地层和构造线方向。剖面线的位置应该选择露头较好、便于通行的地方,而且一般选择地层层序较为完整、地质构造简单、岩层的接触关系清楚,同时化石较为丰富、岩性组合以及岩层的厚度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段。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先在第1个观察点,观察各种地质现象,记录;再到第2个观察点,目估点1至点2的水平距离和地形起伏状况,按地形的实际起伏、地面坡度的自然变化勾绘出地形线,地面的坡度也可用罗盘测出,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在图上。比例根据情况确定,总体来说剖面长度适中,不能过长或过短。信手地质剖面图的比例尺是估算的大致比例尺,我们一般用线段比例尺来表示。各种高程可参照地形图或用气压测高计测出。将点1到点2的地层、岩性、产状、地层或岩性分界点、地质构造等用不同的符号绘制在该段剖面的相应位置上,将采集到的标本、样品及其编号以及产状等数据标注在图上相应位置。再继续前行至第3观察点,按上述方法类推,将观察内容沿路线标绘在平面图上,直到路线的终点。在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时,如果观察路线改变了方位,在图上相应位置应作出标记。最后,画出图例,注明图名、比例尺、剖面方位、观察点号码、采集标本的号码、地物名称等,对于断层构造、褶皱构造以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在路线地质图上无法表示或表示不清楚时,可另附局部素描图或写出简要文字说明。
图7-4 迎山亭-锅底山信手地质剖面图
(二)地质剖面图的测制方法
在一个地区进行地质实习,为了了解地层出露情况、地层顺序、岩性特征、岩层厚度接触关系等,常常需要选择一定剖面,进行实地测量,一般选用导线法进行。
1.剖面线的选择
实习区域如果露头相当好,可以选择相当长的剖面线,一般应尽可能使剖面线和地层走向相垂直,选择通过所有地层和露头好的地方,尽可能反映构造特征,由于地形限制或露头分布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在同一方向上测定一个长剖面时,可以采用略有拐弯的连续导线法,或采取顺走向平移的方法[41]。
2.实测剖面的测量
实测常采用导线法。导线法的野外工作一般需要2~3人协作完成,从剖面线起点开始,用皮尺或测绳量坡距,用罗盘定向,用坡度仪测坡度。
测量人员主要是后测手和前测手。后测手站立在起点零上,持测绳或皮尺零点一端;前测手持测绳或皮尺的另一端站在已选好的一点,即第一导线的终点上。选好的点是导线所跨越的地形坡度的转折点、地层的分界点、岩性的分界点,以及构造点等。两测手将测绳或皮尺拉直,由前测手读出测绳或皮尺长度,并由记录员记录在剖面测量表格上,这个数据为导线长度,也可称为导线斜距。两测手测出导线方位角和地形坡度角并进行相互校正,以后测手所测数据为准,地形坡度角上坡为正,下坡为负。高差和累积高差在室内计算得出,高差根据坡度角和距离计算,累积高差自零点起至每点都有累积高差。然后测量地层产状、采集各类标本和样品、填写标签。记录员将以上的数据资料填至实测地层剖面登记表中,并详细描述地层标本,同时绘制地层剖面草图,即信手剖面图。
表7-3 地质剖面测量记录表
第一导线工作完毕后,后测手至第一导线的终点,站在刚才前测手原来的位置上,前测手前行至选定的第二导线的终点,按照第一导线的方法测量第二条导线,以后按照该方法依次测量第三导线、第四导线…….最后到剖面终点。
每一个导线点依次编号,导线编号可编为:第一导线是0~1,第二导线为1~2,第三导线为2~3,依此类推。各地形变化点、地层分界点、岩性分界点和构造分界点等必须作为编号点。导线的方向用方位角表示,测量时由后测手读出前视方位角,再由前测手回视进行校正,记录员记录后测手测得的方位角。导线距离测量时测绳要拉直,不可弯曲,实地读出的导线长度为导线斜距,填入记录表中斜距栏内,导线平距须在室内计算后再填入平距栏内。坡度角测量时由前测手和后测手施测,两者读数相差不大,取平均数填入表内。两读数相差较大时,需重新测量。高差是根据坡度角和斜距计算的,是前后两点的高程差。自零点开始每个点都要计算积累高差。在表中还要记录地质描述,记录两点之间或某地点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分界、岩性分界、产状要素、断层、不整合、化石以及其他地质现象,用简单文字简明扼要地记录在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中,如果导线露头不好,可向两侧一定范围内追索,并采集代表性的标本、化石,标本和化石均要编号和记录位置,还可作素描图或拍照。
3.室内计算和剖面绘制
计算高差、累积高度和岩层真厚度:将野外实测的斜距换算为水平距离,计算出两个导线点间的高差和累积高度,及岩层真厚度。计算方法如下:
设L平为水平距离,H为高差,L为斜距,β为地形坡度角,则
H=L×sinβ
L平=L×cosβ
岩层真厚度D计算公式:
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α为岩层倾角;γ为剖面线方向与岩层走向的夹角。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用负号,与岩层倾向相反时用正号。
绘制导线平面图:根据导线方向或导线的平均方向,将图纸定向,在图上用箭头指出N的方向;在图纸上设计好导线平面图的位置和范围,将导线自零至终点,按其方位、水平距离,依据比例尺画在剖面图上;将各点的累积高度、地层分界点、岩性分界点、地层产状、断层位置等,按照相应位置,标记在导线上。
绘制地形剖面图:在导线下画一水平基线,基线与导线间留足够的空间,用以填绘地形及必要的文字符号。水平基线与导线的平均方向大体一致,表示剖面的方向;在基线的两端画出垂直比例尺。以各点相对高度和累积高差为距离,按垂直比例确定其在剖面图上的位置,将导线上的累积高差数据投影到相应高度上,把各点用折线连接起来成为折线,然后参考野外绘制的地层剖面草图所反映的地形起伏特征,将绘制的折线修改为圆滑曲线,表达近似实际的曲线地形,绘制完成地形剖面图。
投影地质内容:将导线上各点的地质现象投影到地形剖面上,在导线平面图上首先确定要标绘的地质内容的位置,随后从此点上垂直投影,垂线与地形剖面线相交于一点,此点就是该地质内容的位置。根据各分层的产状绘出各分层界线,按照各分层的主要岩性填绘各岩性的花纹符号。产状和规定符号绘在地形线下,在相应位置标明地层符号,标出岩层的产状、断层面的产状。如果剖面线走向与岩层、断层面走向斜交,可以把倾角换算成视倾角。然后整饰图件,标出图名、比例尺,以及重要地名、图例、制图日期、制图者等,也可标上剖面图的起止点坐标,剖面方位用数字标在剖面图的侧上方(图7-5)。
『捌』 之前用cad画构造线可以通过选择 经过的两点来 画任意角度构造线,
想多了吧,提示一直都有,不需要管他的,直接点你需要的两个点 ,不信你这构造线还画不下去不成,正交打开就只能画竖直线和水平线了,F8切换正交关和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