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A. 什么是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以一定比例尺的环境地质测绘版填图为主要方式,对构权成区内地质环境的基本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评价,为区域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地质环境依据。
B. 区域地质环境
2.1.1 自然地理条件
我国地域广阔,山地纵横,自然地理复杂多样。大陆地势西高东低,从西部青藏高原,中部的山地、丘陵和盆地,再到东部的平原及低山丘陵。高原、山地和丘陵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 79%,盆地和平原约占 21%。
我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 1000km2以上的河流就有 1500 多条。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等水系顺地势向东或向东南流入太平洋; 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向南出国境后流入北部湾和印度洋。我国西部和北部多发育内流河,主要源于高山冰川、冰雪融水,流向下游洼地积水成湖或消失于荒漠中。塔里木河是最大的内流河。
我国湖泊众多,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淡水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主要有洪泽湖、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等。青藏高原主要分布着咸水湖,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是人口大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 7%,为陆地国土面积的 14%,且 20% 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35%的国土受到土壤侵蚀或荒漠化的影响。长江以南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35.2%,人口占全国的53.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0.4%,属人多地少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长江以北耕地约占全国的 59.2%,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 14.7%,人口占44.4% ,属水资源短缺的地区。
以全国性分水岭或雪线为界,考虑长时间周期、大空间尺度,初步考虑全国地理环境可划分为 7 个大区( 图 2.1) :
Ⅰ.东北山地平原区;
Ⅱ.华北平原区;
Ⅲ.中南山地丘陵区;
Ⅳ.西南中高山区;
Ⅴ.黄土高原区;
Ⅵ.北方干旱沙漠区;
Ⅶ.青藏高原区。
图 2.1 中国地形地势分区示意图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约 70%的国土面积受东南风及西南季风的影响,是一个明显受季风影响的国家。东南地区多雨潮湿,西北地区少雨干旱( 图 2.2) 。
我国季风区的冬夏季风都很盛行。四川及滇东一带是我国季风区中季风指数最小的区域,因为那里是东亚季风区与印度季风区的转换区域。其东部的东亚季风区,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季风雨属于极锋雨性质; 其西部的印度季风区,夏季风强于冬季风,降水主要在夏季风控制区内。
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平均年降水量 650mm左右,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东南沿海多年平均降水量可达 1500mm 以上,西北地区却低于 50mm。在时间上年降水量的 70% ~80%集中在每年的 6 ~9 月份,按正常年降水量,可划为 5 个降水量带。
1) 年降水量大于 1600mm 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包括台、闽、粤、琼的大部分,浙、赣、湘、桂的一部分,以及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南坡等地。其中,台湾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超过 2000mm,有“雨港”之称的基隆 2910mm,台湾省山地达 3000 ~4000mm,台北东南不远的火烧寮( 海拔 420m) 在 1906 ~ 1944 年间平均年降水量 6557.8mm,最多的一年( 1912年) 达 8409mm,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的巴昔卡,1931 ~1960 年平均年降水量 4095mm,是大陆上多雨之地。
2) 年降水量 800 ~ 1600mm 带,主要分布在淮河、汉水之南,包括长江中下游和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大部分地区。
图 2.2 中国多年平均降雨量区划图(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3) 年降水量 400 ~ 800mm 带,一般指淮河、汉水以北的秦岭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边缘山地丘陵,并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
4) 年降水量 200 ~ 400mm 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草原带,以及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带。
5) 年降水量 200mm 以下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沙漠或盆地中部。其中,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 50mm 以下,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的且末年降水量 18.3mm,若羌 15.6mm。吐鲁番盆地西缘的托克逊,年降水量 5.9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2.1.2 区域地质环境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汇聚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挤压碰撞是中国大陆最主要的地球动力源。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两种岩石圈活动构造带的汇聚作用造就了中国的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势的基本轮廓,也决定了中国大陆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的多样性和频发性。
中国的大地构造单元基本是古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所奠定,一级构造单元划分为天山兴安地槽褶皱系、昆仑秦岭地槽褶皱系、塔里木地台、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华南地槽褶皱系、滇藏地槽褶皱系、喜马拉雅地槽褶皱系、台湾地槽褶皱系和南海地台等。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形迹是在这些构造单元基础上发展演化的,可以说这些构造单元也控制了中国的地貌、地层和岩性分布。
我国的冲积平原、黄土梁峁、沙漠戈壁、岩溶石山、青藏高原和峡谷地貌形态是有其深刻的地质构造背景的。在地层方面,我国的太古宇(Ar)变质杂岩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如太行山、泰山、嵩山、燕山、阴山和辽东等地;元古宇(Pt)轻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华北、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边缘和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地;古生界(Pz)以海相沉积为主,主要分布在华北、扬子沉积区、华南、天山内蒙古、昆仑秦岭、西藏滇西、喜马拉雅山脉和台湾岛等地;中生界(Mz)发生沉积分异,三叠纪时南方为海相,北方为陆相,到侏罗纪时整体转为陆相为主,白垩纪—第三纪(古、新近纪)时基本为陆相沉积,东部地区多分布火山堆积。
我国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闽、粤沿海和东北北部;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华北和长江流域,多以小规模与前寒武纪地层相伴出露。
中国大陆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的山脉和盆地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特点。
在东西方向上,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两条线为界,西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壳变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岩石破碎,主要发育地震、冻融、泥石流和沙漠化等地质灾害;中区为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地形陡峻,切割剧烈,地层复杂,风化严重,活动断裂发育,主要发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变形、黄土湿陷和矿井灾害等地质灾害;东区为平原及海岸和大陆架,地形起伏不大,气候潮湿且降雨量丰富,主要发育地震、地面变形、崩塌、泥石流、滑坡、河湖灾害、海岸侵蚀、盐碱(渍)化和冷浸田等地质灾害。
在南北方向上,天山—阴山、昆仑—秦岭和南岭等巨大山系横贯中国大陆,这些山系分布区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灾害严重。它们的相间地带(大河流域),土地沙化、盐碱化、黄土湿陷及水土流失、地面变形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
从自然属性而论,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区,也是地质灾害严重区。中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变化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带性,主要集中在构造活动剧烈地区,如南北向构造地震带,既是地势剧烈变化地带,也是崩塌、滑坡、泥石流集中发育区,其次是西南和中南地区的山地地带。
从社会属性或灾害属性层面分析,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严重危害居民的生存安全;平原或盆地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重大损失,尤其是经济社会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华北平原和环渤海地区,山间断陷盆地城市如太原、大同和西安等。
东部和南部地区,人口稠密,城镇及大型工矿企业、骨干工程密布,人类活动频繁剧烈,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小规模崩塌、滑坡或泥石流也会造成重大灾害。调查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的地质灾害正由自然动力型向人为动力型发展,由点状向带状、树枝状、片状发展。
C. 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的区别有哪些
二者侧向不同,环境地质侧重环境,其概念主要表述因地质特征所引发的回环境问题,同时也注重利答用地质原理解决环境问题。简单来说,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都是该方向的研究内容。地质环境侧重地质,一般用于描述区域的整体地质特征,主要阐述区域背景状况。
D. 什么是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有何特征
广义的地质环境效应是指特定的地质环境在其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其它因内素发生变化时,容地质环境相应的变化及反馈作用。我们常说的地质环境效应是狭隘的,主要指人类活动造成的效应:包括: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容量和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等方面。地质环境质量包括: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等;地质环境容量是指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
E. 地质环境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内容包括:
1、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2、岩土指标的分析与选用;
3、岩土利用、整治、改造方案及其分析和论证;
4、工程施工和运营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及监控、预防措施。
F. 环境地质条件有哪些
参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做。
6.1.1 区域稳定性调查,收集矿区附近历史地震资料,调查新构造活动情况,分析其是否有活动性断裂的存在。
6.1.2 调查矿区所处社会环境(建筑物的类型、密度)和自然地理环境(旅游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
6.1.3 勘探矿区调查内容
6.1.3.1 调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或对照值。
6.1.3.2 对矿区开发影响范围的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象进行野外调查。
6.1.3.3 调查地质体中可能成为污染源的物质的赋存状态、含量及分布规律。
6.1.3.4 当调查区有热(气)水时,应查明其分布、控制因素、水温、流量,水中气体及化学疽分,了解热(气)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6.1.3.5 当矿体埋深较大(垂深>500 m)应在不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钻孔进行地温测量,确定恒温带深度、温度及地温梯度。
6.1.3.6 矿区放射性调查
a. 矿区发现有放射性元素,但确认无工业价值时,应对其影响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作出评价。
b. 在铀矿区应对有水钻孔和地下水露头取样,测试水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同位素比值和化学成分,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其在水平与垂向的分布规律。
G. 地质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
从人地关系来看,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过程大致包括4个关键环节:状态层、压力层、问题层和风险评估层。相应地,地质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4个主要方面(图6-2):
(1)地质环境状态调查。在全面了解区域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地质环境要素的调查与监测,查明地质环境系统的外界影响因素、系统结构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地质环境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从而掌握地质环境所处的状态,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判断地质环境现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2)物质流分析。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各种输入和输出物质流,物质流越大,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就越强烈。通过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物质流核算与分析,定量评价社会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3)地质环境问题调查。对自然驱动因素和人为驱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结合地质环境要素监测,了解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和时空分布规律,预测地质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实现早期预警和灾害预报。
(4)地质环境管理措施。通过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出地质环境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技术、行政和政策措施,引导和规范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经济活动,以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6-2 地质环境调查基本内容框架示意图
现阶段,国家层次的地质环境调查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使命,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和工程基础,以主动和紧密服务国家需求,满足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为首要任务。地质环境调查的基本任务包括:
(1)开展主要平原和盆地水文地质调查。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考虑地下水的问题,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系统查明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时空变化规律,评价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潜力及其空间分布,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与利用提供决策意见或建议。
(2)开展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查明我国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范围,对重要地区缓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和区划,建立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应急反应能力,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意见或建议。
(3)开展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查明我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布现状、发生和发展趋势,提出地质环境宏观调控和保护对策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H. 什么是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地球表层下面的坚硬壳层即岩石圈的状况。地质环境是内地球演化的产物容。岩石在太阳能作用下的风化过程,使固结的物质解放出来,参加到地理环境中去,参加到地质循环以至星际物质大循环中去。地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人类每年从地壳中开采大量的矿石,从中提取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原料,还从煤、石油、天然气、地下水、地热以及放射性物质中获取大量能源。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更大了,一些大型工程直接改变了地质环境的面貌,同时也是一些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洪涝灾害等)的引发因素,这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
I. 地质环境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地质环境评价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适宜性的综合性评回价。
地质环境评答价主要是依据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利影响,按照“无问题(灾害)即优良”的基本原则,作出安全意义上的好坏评判。
依照评价的内容不同,地质环境评价可以分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地质环境容量评价。
根据调查目的不同又可分为综合性评价和专题性评价。
包括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水资源
地形地貌景观
土地资源影响 等内容
如有疑问请追问
如满意请及时采纳
谢谢
J. 什么是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 自然环境的一种,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专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的属过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间、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大气圈和水圈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开放系统。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生存发展,同时,人类和其他生物又不断改变着地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