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旅游资源有哪些价值

地质旅游资源有哪些价值

发布时间: 2021-01-18 00:01:28

A. 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地质旅游资源分类现状

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由于分类原则、标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种多样。现将主要分类方案简列于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专门的地质古生物遗产景点工作组,于1993年对地质遗迹类型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案。即把地质古生物遗产分为13大类,每一类中分为若干类型,总称为景观类型,这是较全面的一个分类方案。

(1)古生物类,包括动物、植物、生物遗迹、层叠石等。

(2)地貌类,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风化地貌、峡湾、岩溶。

(3)古环境类,包括古气候、全球环境变化。

(4)岩石类,包括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

(5)地层类,包括地质事件、层序地层、主要地层界线。

(6)矿物类。

(7)构造类,包括主要区域构造或主要构造现象。

(8)经济地质,包括所有矿床类型:侵入的、喷出的、接触的,如金刚石金伯利岩管、金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坑或采矿。

(9)其他,具有历史意义的地质景点。

(10)相关关系,板块构造。

(11)陨石坑。

(12)大陆和海洋尺度的地质特征,包括板块构造和它的边界等,如大裂谷、岛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陆架、海底黑烟洞、深海沟、海山、海底断层。

——《旅游地学概论》(陈安泽和卢云亭,1991)一书,将自然旅游资源分为5大组15类,而地质旅游资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游资源和水圈旅游资源两大组(表2-1)。

表2-1《旅游地学概论》中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资源开发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分为两类(表2-2)。

表2-2《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资料来源: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编.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将地质旅游资源分为35种,即:重要地质剖面,重要化石产地,有特殊价值的产物,峰林地质景观,碳酸盐山岳丘陵地质景观,高山钙化地质景观,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土林地质景观,丹霞地质景观,雅丹地质景观,沙漠地质景观,花岗岩地质景观,火山及熔岩地质景观,变质岩山岳丘陵地质景观,海岸地质景观,现代山岳冰川地质景观及登山地,古冰川遗迹,冻融地质景观,峡谷,瀑布,河流地质景观,温泉及地热地质景观,具有特殊意义的泉,地震遗迹,崩坡、滑坡、泥石流遗迹,陨石堕落遗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矿、古冶炼遗址,古烧瓷遗址,古窑、岩画及摩崖题刻,其他地质景观,多种地质景观。

——陈安泽研究员提出一个可以满足各类需要的综合性地质景观类型划分方案,把地质景观分为4大类,19类,52亚类:

1.地质构造现象大类

(1)地质类:层形剖面、区域标准剖面、典型沉积层序剖面、事件地层剖面。

(2)构造类:典型全球性构造、典型区域性构造、典型中小型构造。

(3)岩石类:典型火成岩(区、体)、典型沉积物(区)、典型变质岩(区)。

(4)矿物类:典型金属矿物(产地)、典型非金属矿物(产地)。

(5)矿床类:典型金属矿床(坑)、典型非金属矿床(坑)。

2.古生物大类

(1)古人类:古人类遗址。

(2)古动物类:古脊椎动物埋藏地、古无脊椎动物埋藏地。

(3)古植物类: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遗植物产出地。

(4)古生物群落类: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遗迹或可疑古生物遗迹类:古生物遗迹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遗迹埋藏地。

3.环境地质现象大类

(1)地震类:古地震遗迹、历史地震遗迹。

(2)火山类:古火山遗迹、现代火山。

(3)冰川类:古冰川遗迹、现代冰川。

(4)陨石坑:古陨石坑、现代陨石坑。

(5)其他环境地质现象类:滑坡遗迹、泥石流遗迹、地面沉降遗迹。

4.风景地貌景观

(1)山石景观类:花岗岩景区(点)、火山岩景区(点)、层状硅铝质岩景区(点)、碳酸盐岩景点(点)、黄土景区(点)、沙积景区(点)、变质岩景区(点)、其他山地景区(点)。

(2)洞穴类: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峡谷类:峡谷景区。

(4)水景类:风景河流、风景湖泊、风景海湾(岸)、瀑布、泉水、温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国地质旅游资源》(冯天驷,1998)一书,将地质旅游资源分类如下:

(1)山岳地貌旅游资源:如①花岗岩地貌景观;②变质岩地貌景观;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观;④丹霞地貌景观;⑤砂岩峰林景观;⑥冰山雪峰景观;⑦岩溶山地景观。

(2)岩溶、洞穴旅游资源:①溶洞;②峰林、峰丛;③高山钙华;④其他岩溶景观。

(3)河流、峡谷旅游资源:①风景河段;②峡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游资源。

(5)泉水旅游资源:①明泉、冷泉;②温泉、矿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游资源。

(7)海岸、海岸旅游资源。

(8)冰川旅游资源:①现代冰川;②古冰川遗迹。

(9)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黄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质剖面、构造及地质灾害遗迹:①重要地质剖面;②典型地质构造;③陨石坑;④地震遗迹;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遗迹。

(11)重要化石产地及古人类遗址:①重要化石产地;②古人类遗址。

(12)典型矿产地及古采冶遗址:①典型特殊矿产地;②古采矿、古冶炼、古烧瓷遗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画、摩崖题刻。

(15)奇峰异石。

(16)观赏石。

——《旅游地质学》(杨世瑜和吴志亮,2006)一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做了比较细致的思考,将地质旅游资源分为科考/科普性、观赏性、商品性三大类,比较具有创新意义,其具体分类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质旅游资源

(1)地壳演化—地质遗迹类:①地质构造;②地层序列;③地质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环境。

(2)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遗迹(新构造运动):①地震遗迹;②地面沉降;③地块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动;⑤陨石及陨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蚀沟;⑩坡面侵蚀。

(3)经济地质—人类地质活动遗迹(人类活动对地质的干预):①典型(特色)矿床(类型);②矿产开发遗迹;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观赏性旅游地质资源

(1)第四纪—现代地质景观:①岩类山岳地貌景观;②地质构造地貌景观;③侵蚀/蚀余地貌景观、岩溶景观(喀斯特)、丹霞地貌、峡谷景观、淋溶景观、风蚀景观、洞穴景观、侵蚀阶地、奇峰异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质景观:①现代冰川景观·雪山景观·冰川景观·冰碛物景观;②消亡冰川景观(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观:①湖泊;②河流;③峡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岛;⑩沙砾石滩。

(4)文物性地质景观:①摩崖字画;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题(词);⑤石质文物建筑。

3.商品性旅游地质资源

(1)观赏石(天然)。

(2)彩石、宝玉石。

(3)观赏石材。

(4)观赏矿物矿石。

二、本书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我们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可知,地质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科学普及价值。为了人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景观的科学性,本书按照成景的地质作用类型,对地质旅游景观分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便读者在游览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能有所收获。

我们根据已有的地学知识,以内外力作用为基础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我们对外力地质作用采用其对地貌改造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我们将内力地质作用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在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时,我们主要以该地质旅游景观所反映的地质作用过程为主要划分依据,对各种地质旅游景观进行分类,其分类具体方案如表2-3。

表2-3地质旅游景观分类表

该分类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有一些景观具有双重属性,不易对其进行简单分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今后的研究思考中会对其进行完善。但此分类方法,对于不具备地学素养的一般游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质旅游,理解景观的科学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而在深层次上实现寓学于游。

B.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和技术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的评价一样,也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定性评价,一类为定量评价。

定性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标准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例如对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等的评价,与评价人的感觉、素养有直接关系。定量评价方法更科学和客观一些,但其评价数据的来源必须可靠。定量评价工作是基于人类价值判断的统计性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比较法则。

目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已趋向于以定量评价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融合了较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

(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

在研究技术上,因特网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评价研究中。这些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分析手段,为旅游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与数学分析模型的集成发挥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建立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旅游开发条件模型、风景区环境容量模型、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经济效益模型,可辅助旅游管理部门做出合理的开发决策。

国内外近年来也越发重视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的应用。姚长宏(2002)在贵州六盘水市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完成了基于ArcView的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建立了包括地质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图层,以及人口、经济等方面资料的数据库。此外,还有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评价方法,如崔越(2002)基于UML建立了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骆华松(2000)利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等。王建军和郑进军(2004)应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针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实际工作的需要,研究开发出“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信息系统”;庞淑英等(2004)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了评价模型的自动评分功能,开发出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以具有很强的可视化开发能力的Delphi5.0为语言工具的、以Access2000为后台数据库的自动评分子系统;Jafar等(2008)对伊朗波斯湾南部海岸的生态旅游潜力进行评价前,运用已有卫星图像对海岸线以及周围环境进行调查,这对于一些地势险要的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工作也是值得借鉴的。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一)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内容

1.地质旅游资源个体价值评价

对旅游地某一地质体或某一地质现象特色或特征的定性评价。如:旅游地的山体、湖泊、水体、气候、交通条件等。地质旅游资源个体的价值评价,要以旅游地的地质特点为依据来进行,以便使评价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科学价值

地质旅游资源包含地质科学内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质及结构、地球的发展、地球的现状和未来、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发展、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及地质景观等。而科学价值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科学知识普及与教育功能和所反映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地质科学构成了地质旅游资源科学性的核心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品位,因此,地质旅游资源通常具有很强的科普科考旅游价值。在现有的世界级和国家级相关评价标准中,可以看出对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多以科学价值为主。如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①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③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中国建设部于2005年4月提出的《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标准》与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大致相同,但具体规定了以下标准: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如冰河作用、火山活动等的突出例证;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如河流、山脉、瀑布等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

中国于1994年11月通过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标准如下:①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②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③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2)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指地质旅游资源能为旅游者提供的美感种类及强度。凡吸引力大的地质旅游资源,首先要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所以观赏性在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中占有首要的特殊地位。观赏性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品级和旅游价值。

对美学价值的分析强调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四个要素,强调多样性、奇特性、协调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以地质景观造型、景观色泽、景观要素组合,并依附于地质环境的植被、生态,构成地质旅游景观的观赏价值,诸如名山大川、峡谷峻岭、湖河泉瀑、奇峰异洞、雪山冰川等千姿百态的地质景观,大多景色秀丽、造型独特、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地质现象千姿百态,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加上相应的近代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质奇观,能吸引旅游者旅游、观光、考察、鉴赏,满足旅游者愉悦要求,从而显示地质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

(3)文化价值

标志地球沧桑巨变的地质景观,具有神秘感、奇特感。地质奇观的认识,地质现象科学内涵的揭秘,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以及景观鉴赏、增长知识的需求。优美、奇异的地质景观通常都是人们游览观赏的风景名胜区,多有历代游客、文人、名家的旅游人文资源的积淀。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美的协调,形成自然与人文地质旅游资源的复合旅游景观。

(4)特异性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性指其稀缺程度,包括在同类地质资源中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稀缺程度。独特性高意味着该地域该类型的地质资源少、吸引范围大、级别高,因而开发价值就大。世界性和全国性的地质旅游资源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特定地域、特殊地质条件以及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特殊的地质奇观,这是地质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特征不仅决定了地质资源本身的独特性,还决定了当地生态、人文景观的独特性。特定的地质环境,常常会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态类型,构成特定的综合自然景观。如果某项地质旅游资源有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别能满足人们追新猎奇以及某些特殊需求,这项地质旅游资源就在某种意义及程度上具有垄断性,人们只有身临其境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由此可见,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珍稀价值是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一项绝不能少的因素,既是一般地质资源所共有的,也是地质旅游资源所应有的。

(5)康体价值

一些特定的地质资源以及地质体构成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地,可供疗养康体的温泉、开展体育与探险活动的登山、滑雪、攀岩等旅游项目,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

2.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

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质旅游资源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仅仅对地质旅游资源个体品质的评价,还难以考察各种地质旅游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组合关系和该区域所具有的总体特色,应强调旅游地的综合地质特征和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将地质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空间范围作为一个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评价,主要分析评价以下内容:

(1)多项综合性定性评价

着重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地质特征、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对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虑其级别(多用于地质现象评价)。除级别特色和特征定性评价,应还有其他定性评价,如面积(区域综合地质体)、体积(单一地质体)等,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和地区级三个级别。

世界级:指具有世界性意义,在全球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例如全球少有的典型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层序列、古生物群落、岩石组合、地貌特征(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此外还有首次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种群、矿物岩石等,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世界罕见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安德列斯大断裂”(未来洋壳孕育地带)。

国家级:国内典型地质现象、地质景观,在国内具有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典型地质现象对比,国内具有对比意义,成为国内其他地区研究的重要参考地,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中国典型的山东—安徽的“郯庐大断裂”(山东郯城到安徽庐江)。

地区级:可作为国内同类地质现象、地质景观进行对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本区域内保存完好、发育齐全,出露良好,交通区位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地质构造方面如区域典型的鄂西北地区的“青峰大断裂”(房县、保康、南漳、谷城)。

(2)资源类型组合

地质资源要素是相互有机结合还是处于分离状态,分布是相对集中还是分散,这些都直接影响地质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最佳的风景区都以地质资源要素组合完美和谐而见长,并且在分布上各景区各有特色。

扩大范围来看,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互相补充和要素组合的协调程度等方面,包括地质旅游资源所在区域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是否构成优势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种类众多、聚集度高的整体优化结构。凡环境质量优、组合状况佳的属区位环境价值高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质资源个体同区域内其他地质资源个体的关联性与功能互补性也影响开发的价值。

(3)地质背景条件

地质旅游资源特征、展布、景观结构、景观的旅游价值等都决定于地质背景条件,依附于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和地域特色。有些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环境脆弱,其旅游开发的适应性不大。例如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既是精品旅游资源的高度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多重脆弱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频发,较小的扰动就可能造成极大的环境灾难,而且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从而在较长时期影响该区的旅游资源环境。

(4)旅游吸引力指向

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源地指向性,包括国际、国内及地方三个级别。根据地质旅游资源的个体品质评价和资源系统评价结果来确定其吸引客源的类别。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方法

1.“三三六”评价法

此方法由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提出。所谓“三三六”是指“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的评价体系。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三大价值”的定性评价从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进行评价,是旅游区确定开发方向的基础工作。

“三大效益”指旅游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考虑旅游地社区和服务接待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主要考虑旅游活动给当地社区带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影响;环境效益则主要是研究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程度。

“六大条件”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资源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投资条件、施工条件等六方面。“六大条件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实质上涉及了旅游活动中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环境背景条件。

2.“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黄辉实根据旅游资源本身和其所处的环境提出了“六字七标准”评价法。该方法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两方面评价旅游资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较少,但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参考方法。

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采用六字标准:“美”: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历史;“名”: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特”:特有的或少见的稀缺资源;“奇”:给人新奇之感;“用”:有应用价值。

对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方面采用七个评价标准:包括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项标准进行评价。

3.地质旅游资源的五级评价法

该方法在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被提出。从三个方面、八个要素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最终根据得分的高低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五个等级。旅游资源评价的三个方面为旅游资源的要素价值、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旅游资源的附加值等。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又可细分为八个评价因子:旅游资源的观赏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围以及环境安全等。

在五个等级的旅游资源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三、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一)定量评价步骤

1.根据评价对象选取评价指标

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及旅游开发需求,地质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共性选取评价指标,这些要素的确定尽可能具体、全面,并且在所涉及的内容上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对诸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不管是采用哪种数学模型,都涉及旅游资源的比较和重要性排序问题,所以评价模型中评价因子的选择必须遵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区分判别性。

2.组织合适的评价者

由于价值观和文化等差异,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结果不同。但从实验统计学规律得出,不同人群或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现象的价值判断趋向一个相同的结论,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也不例外。对地质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可依据价值判断的统计学规律来进行。在进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时,应尽量选用不同专业背景和尽可能多的人员来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由于每一评价体系只能是客观状况在一定层次上的主观反映,所以应建立一个由多个评价角度组成的综合评价模式,才可科学、完备地反映地质资源质量,通常由专家和旅游者两者结合来进行评价。

(1)专家评价

根据层次分析法技术要求,邀请一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实业部门和旅游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评估组成员来自旅游行业各个部门,这可以保证较大的评估面。

具体方式可组织地方高等院校、旅游行政管理、旅行社、国土、环保、园艺等旅游各部门专家,对地质旅游资源区域进行实地考查,考查工作应细致全面,主要以填表方式进行各评价指标的分值评价与权重判定。

(2)旅游者评价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是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旅游开发效益密切相关,最终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评价结果应当与旅游者对地质旅游资源的选择相吻合。

由于专家对资料收集更全面,因而与旅游者的感知有差异,使评价结果具有非大众化的倾向。旅游者的选择也应该注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随机抽取。有些评价者为同一群体,其内部一致性较高,不具有代表性。评价主体应为存在着生活地域、年龄和文化层次等方面差异的旅游者。

3.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由于各项评价因子对评价项目的影响作用有大、小之分,在对各因子的指数分配中不能按均权处理,而应视其在评价项目中的作用大小来确定其权重的大小。评价权数的确定,来自于地质学、旅游学等专家的经验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基本事实。

能用测量数据计算出其对于各评判等级隶属度的,属于显数值因子;难以直接测量或用数值描述的,属于隐数值因子,可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用经验法获得,也可以通过在特尔菲咨询系统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获得。这一过程工作量颇大,而且相同的评价要素在不同的旅游地其权重值也有差异,应因地制宜。

4.建立评价模型

基于对专家或旅游者体验的深入分析后,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得到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数量值。

把每项评价指标评估系数的平均值,乘以该项要素的权重系数,计算出地质旅游资源在该项要素上的单项权重得分。其基本数学模型式(蒋素梅,2009)为:

地质旅游

式中:Q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分值;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由此,可以完成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地质旅游资源中的各项因子价值高低,用总分值也可以与其他资源进行横向比较。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

目前旅游资源综合量化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综合价值评价模型、模糊数学评价法、综合评分法、价值工程法等。

定量方法最为常用的是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这些方法相结合通常用于地质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如Liu等(2006)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纳斯景区具有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张捷(1997)以九寨沟喀斯特为例,构造比较和评价矩阵,运用根法推算各因子的权重,从地学角度和游客角度阐述了喀斯特旅游资源在九寨沟旅游业中的地位;陈诗才(1993)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旅游地学资源进行了评价。

在这些方法中,层次分析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并能将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直接有效地结合;特别是它能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目标结构复杂且又缺少必要数据的情况时更为实用。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塞蒂(T.L.Saaty)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能解决资源分配的重要而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参与旅游资源指标权重的设立,可使整个评价过程在定性指导下定量比例尽可能大,从而得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点是通过人们较易进行的两两相互辨别而达到整体比较的目的,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评价因子层是最基本的层次,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计算从该层开始自下而上逐层进行。

图4-1为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树。采用了保继刚(1996)《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中建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因子权重,其主要思路如下:

(1)将旅游资源评价分成若干层,构成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

(2)邀请专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等评判级别,分别以1,3,5,7,9或其倒数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项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经计算,排出最后的结果。

(3)最后根据其权重排序,按权重赋予各个因素分值,得到表4-2。

利用该表可以用一定的给分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项评价打分,得到综合结果。

图4-1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

表4-2评价因子权重表

2.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征询法,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数学家赫尔默和达尔奇(OlafHehner和Dakky)首先提出并投入应用。主要方式是,通过问卷的形式集中一些专家的意见(一般为20~50人),通过沟通—统计—再沟通—再统计,直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被集中确定为止。利用特尔菲法对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三个层次中的具体资源价值体现,邀请专家进行评分,据此计算出各层内部之间的权重值作为评价参数;在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模型中,合理地确定各评价层中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是衡量一个评价模型优劣的关键。

将特尔菲法引入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是使旅游地评价由定性转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运用特尔菲法获取资料,最后能相对客观、有效地确立各评价因子权重。由于特尔菲法相对来说比较省时间、省财力、省人力,可靠性高,各国在旅游地评价、开发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方法。

3.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农林、气象、地质勘探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与定量结合,各相关因子划分为不同等级,分别为每一个等级赋一个初值。最后,对区域景点或景区进行分项打分,再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各景点(区)的得分值,由得分的高低评判资源价值的大小。

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模糊隶属度理论把定性指标合理地定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现有评价方法中存在的评价指标单一、评价过程不合理问题。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化程度较高的浮标方法,已广泛应用到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

4.地质旅游资源的计算机评价系统

庞淑英等(2003)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以面向对象的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Delphi软件为开发工具,以Access软件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能有效地、合理地为地质旅游资源自动评分。

将上述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并运用计算机的辅助,可完成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流程,如图4-2所示:

图4-2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流程

C.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1939年,英国E.W.Gibbert就提出了“地理因素对旅游增长的函数关系”理论,将地学旅游资源诸要素与旅游活动的关系作了阐述,从而奠定了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依据。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业迅速发展,随着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国外许多学者对各国的旅游资源评价进行了研究。概而言之,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对旅游资源的评价;②对旅游地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评价,包括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用地、人口和城镇人口分布状况等;③对旅游地区位关联特性的评价,包括旅游地与客源地的区位关联、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影响;④旅游地的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评价。

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对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发生重大变化。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学者先后在研究中建立旅游资源评价系统,将影响旅游资源的各种因素分解、量化,应用数学的方法处理数据,使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走向定量化,大大提高了评价的精确度和实用性。

具体的研究进展则常因各国国情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发达国家,其基础设施较完善,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小,投资能力强,因而旅游地开发评价的重点放在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上;而发展中国家、中度发达国家和地区则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因此需要对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区域条件和区位特性进行综合评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不一样,导致旅游地评价的模型(参数)也不同。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学者开始投身旅游研究,在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旅游资源的分类、美学评价、适宜性技术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获得较大进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如魏小安、保继刚、楚义芳、俞孔坚等,在定量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内旅游资源评价也经历了定性评价、技术性的单要素定量评价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历程。同时,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吸收。多学科融合研究已成为国内旅游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创新的主要动力。

在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面,国内学者也是研究颇丰。早期的俞孔坚(1988)提出了“中国东部山地湖泊风景评价的数量化模型”,开拓了风景单体评价方法的研究;徐金发(1988)采用模糊数学法评价喀纳斯湖;陈安泽等(1991)对地学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方法作了专门研究,系统分析了学术界的定性、定量两种方式的成果,并将自然旅游资源分为岩石圈旅游资源、水圈旅游资源、生物圈旅游资源、大气圈旅游资源和宇宙旅游资源等六大组。其中岩石圈旅游资源包括的地质旅游资源,是指与构造、地史有关的旅游资源,即狭义地质旅游资源。王建军等(2004)研究了适用于该标准的旅游资源信息系统;李玉辉(2006)又专门针对地质公园设计了评价体系,促进了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目的地评价方法的研究及运用。2003年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颁布实施,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研究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关于旅游地评价的理论和技术都已日趋成熟,中国也已初步具备了自己独特的旅游地评价系统。但由于在这一课题认识上的一些不足,概念内容上的模糊混淆,以及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反应的不灵敏性等(杨婕,2007),使得现有的评价系统还不够准确和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三、地质学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与地质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为旅游地质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为开展我国地质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提高地质旅游资源调查水平和开发旅游资源潜在价值,引入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叶新才,2006)。

(一)地质学与旅游资源的形成及其演化关系密切

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形成机制多样,与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有着各自的发展与演化规律,而且旅游资源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其形成因素和演化机制的研究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掌握与理解各类旅游资源的成因、发展和演化规律,才可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深层次开发,使旅游资源充分地为旅游经济服务。每一类旅游资源的成因和演化规律都可以呈现多样性,从而要求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研究各自的成因与演化规律。

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包括:岩石、化石、地震灾变遗迹、山岳峡谷、火山、岩溶、岛礁、冰川等;水体类旅游资源包括:风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潮汐等。这些地质旅游资源的形成和演化都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直接或间接相关。例如湖泊旅游资源成因中有地壳长期的局部下降运动或地壳断裂形成凹地积水形成构造湖泊(如云南的滇池),火山喷发口形成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河流侧向侵蚀与沉积作用形成牛轭湖,冰川地质作用形成冰蚀湖或冰碛湖(如新疆天山天池),岩溶作用形成溶蚀湖,海岸地质作用形成泻湖等(黄定华,2004)。

自然旅游资源是地球表生带在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的产物,其产生、分布、演化和发展,无不遵守地质学基本规律,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地质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地质资源的外延,而且,地质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资源学理论的发展;实践中脱离地质学基础的旅游资源学在面对地质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许多问题时也是难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具体论述地质旅游资源时,地质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能被旅游业利用,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的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以及与地质作用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因此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展是紧密和地质学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学和地质学也是密切相关的。

(二)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涉及地质学

旅游资源调查是评价的基础,其目的是系统地查清调查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性质、成因、时代、特点和价值,以及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基本情况,为旅游资源评价直接提供科学资料,进而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合理利用及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最终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旅游资源开发的自然条件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和动植物等是构成生态旅游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的调查需要应用地质学的方法和理论。如在调查滨海旅游资源时,波浪、潮汐和海流等不同海洋地质动力作用可塑造出不同的具有观赏价值和科学探索价值的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滩等海蚀和堆积地貌,必须依据现有的地质遗迹和现象,采用地质学中的“将今论古”方法,恢复原来发生的地质事件和地质过程,以挖掘深层次的地质学科学价值。

在对地质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特点评价时,需要将地质学科学价值挖掘出来,这离不开地质学基本知识。旅游资源环境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旅游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其中旅游自然环境就包含地质、地貌等因素,而且,旅游区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也会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施工条件评价首先必须应用地质学知识分析、评价与旅游资源项目开发共存的地质环境,以防止旅游项目诱发次生地质灾害,也需要涉及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

此外,地质学的勘查研究技术,譬如常规的地质钻探、卫星探测、航空遥感、地质雷达探测和TSP地质预报等,为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方法,并为地下旅游资源,如溶洞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D.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价值

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版、古生物权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便是地质旅游资源。

E.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示例

一、评价目的

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价值比较,或进行规划与管理意义上的重要度排序。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地质旅游景观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确定其主次关系,从资源的角度选择更适合于遗产展示的地质旅游资源。在遗产保护的前提下,为合理利用地质旅游资源、科学设计旅游产品、制定与实施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等提供依据。

然而,三江并流地质旅游资源数量多、面积广、景观组合复杂,考虑到地质旅游资源的科学性、观赏性及其形成演化的特殊性,从利用角度来讲,对资源单体的评价已不具有旅游开发上的意义,因而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有必要进行地质旅游景观区划,进一步寻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

二、评价对象

地质旅游资源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具有一定的规模级次和组合形式。地质旅游景观区划即根据地质旅游资源级序及组合特点,将其分布的地域划分为不同级次及组合的地质旅游景观单元,以确立景观单元之间的空间关系及景观单元系统。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因而可以不同的地质单元为基础划分为不同的地质旅游资源景观单元。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质地貌复杂多样,而且就地质旅游资源单体而言,其规模有大有小,且很多相互包容,在空间上进行资源单体的区分有一定难度。根据三江并流主要地貌单元地质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特征和主要成景作用将其划分为独龙江景观带、澜沧江景观带、怒江景观带和金沙江景观带4大地质旅游资源景观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15个地质旅游景观区、38个地质旅游景观群和300余个地质旅游景观点(王嘉学和杨世瑜,2007)。

三、评价方法

由于三江并流自身的特殊性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复杂性,故采用综合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模糊赋值法等常用定量方法,并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等来进行综合评价,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评价模型;

第二步:确定评价因子;

第三步: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及计分等级;

第四步:进行打分和归并;

第五步:得出旅游开发价值的综合评估重要度的排序。

(一)评价模型

采用以下模型来进行评估:

地质旅游

式中:E为地质旅游资源区旅游开发价值综合评估值,采用10分制;Q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为第i个因子的评价值;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二)评价因子的确定

王嘉学和杨世瑜(2007)结合实地调查与专家咨询,认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地质旅游景观区的旅游利用价值主要由四个方面来决定:一是地质旅游资源自身的价值特征,可通过要素种类、优美度、特殊度、规模度、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景象组合等次级因子来确定;二是环境氛围,可用环境容量、安全稳定性、舒适性、卫生健康标准等指标来衡量;三是旅游开发利用条件,可用区位、产业经济基础、交通条件与旅游中心城镇的距离、基础设施条件、景点离散度等指标来确定;四是地质旅游资源对世界自然遗产原真性与独特性的贡献度,可与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有关标准对照来进行衡量。

(三)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参数和记分等级

合理的确定各评价层中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是衡量一个评价模型优劣的关键。研究者利用特尔菲法选择了8名长期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专家及科研人员进行调查。

首先利用特尔菲法,得出旅游地质资源价值特征、遗产贡献度、环境氛围和开发利用条件的权重系数,分别为3.5,2.0,1.5,3.0。因而三江并流地质旅游资源区评价的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E1/10(3.5I2H1.5Q3K)

式中:E为地质旅游资源区旅游开发价值综合评价值。

根据表4-3至表4-6,进一步确定了评价因子层中具体因子的权重和记分等级。

表4-3景观区价值评价特征评价

资料来源: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表4-4景观区环境氛围评价

资料来源: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表4-5景观区对遗产的贡献度评价

资料来源: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表4-6景观区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资料来源: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四)确定各因子得分

对于各项因子的记分,分别根据各因子的实际情况而定,能通过科学手段解决的,力求客观;对于那些主观性较强的,通过问卷调查解决;特别专业的,通过特尔菲法进行判定。

四、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对地质旅游景观特征(I)、遗产贡献度(H)、环境氛围(Q)、开发条件(K)等各项记分,计算综合得分,并按以下标准进行等级划分得到表4-7。

表4-7景观区旅游开发价值评价结果

续表

资料来源:王嘉学,杨世瑜.世界遗产保护中的旅游地质问题.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优:综合得分7.0分以上;良:综合得分6.5分以上;中:综合得分9.5分以下。

由表4-7可以看出,三江并流区地质旅游资源得分普遍较高,且得分较为集中,均在6~8分左右。主要原因是各景观区在景观特征、遗产贡献度、环境氛围三大方面得分较为接近,只是条件方面有一定差别。

从总体旅游利用价值来看,得分从高至低顺序为小中甸、香格里拉、老君山、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维西、奔子栏、丙中洛、岗曲河、泸水、利沙底、马库、红山、斯涌、碧江。

如不考虑行政权属问题,综合得分不但可反映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也能为开发时序的拟定提供较有力的依据。旅游开发价值本身也是一个变量,特别是开发条件中的经济基础、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条件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受自然环境和遗产保护的限制,这种变化将是十分缓慢的。各地质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排序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现状。

F.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所以它既具有旅游资源的一些基本特性,同时还具有一些独到之处。我们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观赏性

在地质旅游资源中,除少数矿物资源被加工、制造成地质旅游产品外,其他所有地质旅游资源皆因其主要景观形态、色泽、组合以及所在周边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而构成观赏性。所有的旅游者都喜欢具有观赏性的旅游资源。无论是名山大川、奇峰异洞,还是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等,都是因为具有观赏性,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观赏性越强,吸引力越大,价值就越高,游人就越多。像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都因观赏性极强,每年都有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

二、多样性

地质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其复杂性,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地质景观。由于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生成了形态各异、内涵丰富、科学价值较高的地质景观。例如同为岩浆活动,既可以形成巨大的花岗岩体,围岩被剥蚀后形成花岗岩山峰,也可以形成典型的火山地貌,如五大连池。再如同为流水作用,由于地质地貌不同就有瀑布、河流、湖泊等景观。地层如同厚厚的日记本,记录着曾经的地表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如地层中留下的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从第四纪人类出现以来,在地层中出现了新的关注点,即古人类的活动遗迹以及化石遗骸。较为著名的地质景观有:云南澄江寒武纪动物群、山东山旺中新世古生物群、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等。总之,地质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是由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同时,也与游客的需求多元化有密切关系。

三、区域性

地质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如在总体地貌景观上,我国有“南秀北雄”这一区域性的概括。“南秀”在地域上,代表秦岭淮河以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秀美景色,再细分,有西南的灵秀,华南的丽秀,这主要是因为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广泛分布于南方所致;“北雄”代表黄河流域“骏马西风冀北”的雄浑。这种浑厚与黄土高原相映生辉。再如喀斯特地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该地质景观只可能出现在具有大面积的可溶性岩地区。区域特征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地质作用。各种地质旅游资源既是整个空间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他们的形成和演化又受其时空下的地质作用的制约。随着地质作用的区域变化,旅游资源必然存在着相应的区域差异。

四、古老性

这一特性是地质旅游资源所独有的。这里所讲的古老性不同于一些历史人文景观的悠久性,历史人文景观的时间尺度不过是几十年至数千年,而这里所讲的地质旅游资源,其时间尺度是万年至亿年。据科学考证,地球的形成年龄为46亿年,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约为43亿年。这意味着地质作用在43亿年前就已开始。地质作用是迄今未能得到全面正确的解释和模拟的事件,是人类所未经历的漫长过程。探求地球的形成、发展、演化及其未来趋势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话题。地质旅游资源所展示的点点滴滴以及其所反映的地质历史画面,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并激发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敬仰与热爱。

五、独特性

对于整体地质旅游资源来讲,其具有多样性,而对于单一的地质旅游景观来讲,则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基本每一处地质旅游景观都代表一种或几种典型的地质现象,具有其独到的审美、科普和研究价值。如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就具有极强的独特性,能与张家界砂岩峰林进行比较的地貌区域在全世界仅约有四处。再如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河北唐山地震遗迹等地质旅游景观,都具有极强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其价值对于整个人类是极其巨大的。

六、整体性

地质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是组合性、整体性的吸引功能。必须重点指出的是区域旅游资源整体性吸引功能在旅游资源自身主要体现为一种“美”,这是一种组合之美,整体和谐之美,代称为“区域美”。一定地域总会以一定的审美状态呈现出来,被外界所感知,形成各自的美感效应,如泰山的雄、峨眉的秀、黄山的奇、华山的险、青城的幽。正是这种“区域美”,体现了区域旅游资源在类型、数量、特征等方面的组合性,以及旅游资源单体、单类各自所呈现的审美状态的组合性与融合性,旅游资源整体吸引功能由此而产生,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也是由其地质作用决定的。

七、科学性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质资源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部分。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包含有地质科学的所有内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质及其结构、地球的发展、地球的现状和未来、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发展、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及地质景观。旅游地质资源科学性和观赏性的识别、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都是以地质科学为基础、以地质科学为依据的。地质科学构成了地质旅游资源科学性的核心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品位。

八、永续性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的结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一旦破坏,便无法复原,所以地质旅游资源具有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地质旅游资源主要用于观赏、科考等。

G.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有哪些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有哪些?第一个是科学科技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分子,第二个是参观观赏旅游的,是一个的分支

H. 地质旅游资源研究的主题

一、地质旅游资源资源化的主要环节

(一)地质旅游资源基本研究方法

地质旅游学的研究,从地质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观点,将旅游学理念与地质学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地质)科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地质旅游资源特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从而为地质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应用提供资源识别、评价、规划、开发、保护的依据(梁明珠,2007)。

地质旅游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现代地质科技与现代地质旅游学科研究的发展而发展。地质旅游学的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地质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考察、研究方法,如:描述、归纳、演绎和类比;抽样调查法;计量模型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和协同论的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方法。

(二)地质旅游资源的资源环境

地质旅游资源及资源环境的研究是地质资源、地质环境、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研究方法的融汇;亦即地质研究方法、旅游研究方法及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等多学科相互配合的综合应用。一般而言,地质资源主要强调的是其物质性,它常常又是地质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席岳婷和魏峰群,2006)。地质环境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耦合而成的复杂网络体系,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并不断改变着地质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因此,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常常难以截然分开。我们在研究地质旅游资源时,将地质旅游与环境融汇在一起,作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研究。

(三)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研究方法

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的研究方法较多,这里针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讨论有关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研究的几个主要研究方法。

地质旅游的旅游资源化是地质旅游学的核心,也是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所讨论的核心问题。这里主要讨论地质旅游资源的旅游资源化的方法问题,着重讨论地质资源的旅游资源化的总体过程。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通常需通过下述过程:地质旅游景观的调查与评价(类型、数量、分布、景观价值评估),确定开发方向及功能定位;地质旅游景观地质背景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估;旅游市场调查与市场需求预测;旅游区状况调查(包括旅游环境、旅游竞争格局、所处的旅游发展阶段、开发方向、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地质旅游产品的研发(科学意义的深入发掘、可能的利用方式、创意与设计);旅游区各类旅游产品的协调;产品的宣传与营销。

从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键问题出发,地质旅游资源化过程可概括为八个主要环节。其中环节八是生态地质环境中十分脆弱的地方,是尤其要深入实施的一个环节。

1.地质资源环境状况研究

地质资源环境状况是发掘地质旅游资源的基础和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研究的背景条件。

地质资源环境状况的研究应包含一般地质资源环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地质构造环境;地层、岩类、构造类型及地质单元;地质演化特征、新构造运动;古生物化石、矿产;水资源;地貌、地质景观;地质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此外,还应包括与地质资源环境有关联的人文社会等“软”环境。

2.地质旅游资源研究

地质旅游资源的研究是将地质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其首要目的是调查研究该区域的地质旅游资源基本组成、类型,为确立其旅游功能并予以评价。

地质旅游资源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地质旅游资源景观区划;地质旅游资源特色厘定;地质旅游景观系列厘定;地质旅游资源评价。

3.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地质旅游资源是以地质旅游景观及其资源环境为其旅游价值。因此,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是地质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保证。必须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的基本原则,开发与保护要同步进行。

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策略的研究主要包括:地质资源环境容量及承受力确定;地质资源环境背景及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其防治;地质遗迹及其保护;旅游环境地质状况及其保护措施;旅游地开发的地质资源环境适宜性。

4.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及其研究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主体,是将地质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获取地质旅游资源旅游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具体过程。因此,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是一个旅游地旅游开发成败的重要环节。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必须建立在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和地质旅游环境评价基础上,即摸清家底后,开发策略研究主要包括:特色地质旅游资源、地质旅游资源结构及其旅游功能厘定;地质旅游产品(系列)发掘及其市场定位;地质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最佳协调整合;旅游市场调研及地质旅游产品营销策划。

5.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中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模式拟建

调研旅游地(地质旅游景观区)及其所在地域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与人文社会活动(包括旅游开发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社区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拟建旅游地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人地关系模式,并以人地关系模式为基础,从人地关系良性循环发展、地质旅游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出发,拟建旅游地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模式,引导旅游地旅游开发及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

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人地关系的研究,需吸取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学说的内涵,根据旅游地开发的规律,积极促进旅游业的正常发展。结合复杂理论实践,探索振兴的方式,促使地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地质旅游精品开发

地质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一样,都有品级之分,都可开发成旅游精品。地质旅游精品可分为精品地质旅游景观、精品观赏石、地质旅游商店和地质旅游精品线路。

地质旅游精品开发是创建地质旅游资源品牌的过程。从而以地质旅游精品提高旅游地的旅游品位和旅游价值。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努力不断地开发新的旅游精品来巩固和提升品牌。

地质旅游精品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是不断地发掘地质旅游资源特色,整合地质旅游资源的优势,策划旅游形象,确立旅游地地质旅游资源品牌效应(如建立地质公园,建立以资源特色为主体的主题公园)。这是将地质资源恰如其分地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包装,推入旅游市场的重要环节(张西林,2006)。

7.地质旅游文化产品的推出

仅有以地质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旅游资源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包装使之成为旅游商品,才能进入市场。因此,地质旅游资源商品化的重要形式,就是以地质旅游资源特色为卖点,开发地质旅游文化产品,将地质旅游资源、地质旅游精品推介入旅游市场。这也是地质资源转化为旅游商品,推介入旅游市场的重要环节。

地质旅游文化产品与一般的旅游文化产品一样,是以文化产品形式为主,展示地质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其特色。地质旅游文化产品的推出包括地质旅游景观实景的包装(如旅游标示系统、导游词中的地质文化内涵);包括向非旅游地推介旅游地地质旅游资源精品的、以地质文化为主题的书刊、图片、影像制品、工艺品等旅游文化产品。

8.地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修复技术的超前探索

地质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由于认识程度或技术缺陷失误,会造成某些旅游景点、景区及生态环境受到一定损害;但只要不是景点资源的彻底消亡,随着科技的进步,受到损坏的局部景点及生态环境,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借鉴同类相似的地质旅游资源形成条件,以高新科技大量投入和高昂的财力为代价,通过生态修复技术,部分再现与过去相似的景点及环境已成为可能。诸如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深入实践,使曾一度(20世纪70~80年代)停喷的趵突泉景观在2000年前复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又如英国泰晤士河旅游环境的恢复,等等。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修复,会使生态环境或多或少发生一些改变,生态环境(尤其是物种等)无法修复到原状态。虽然人们强调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但要有超前保护意识和超前的修复探索(王嘉学和杨世瑜,2007)。

二、地质资源的旅游资源化研究的要点

1.地质旅游资源类型

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划分是地质旅游资源研究的基础,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地域性地质旅游资源特色确定及评估、开发的基础。

地质旅游资源单元区划、地质旅游景观系列拟建是从观赏性、科学性融合的角度厘定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并将地质景观按其地质旅游景观类型厘定特色性的地质旅游景观系列,作为旅游品位发掘及旅游线路推介的依据。

2.地质旅游资源评价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是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规划的基础。数据化、定量化地评价地质旅游资源是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信息多专业、多渠道共享的主要途径,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重要环节。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地质资源环境为基础,从地质景观的观赏性、科学性并重发掘地质景观的旅游价值,是将地质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促进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是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是地质旅游资源环境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根本条件(丘萍等,2008)。

地质旅游精品线路、地质旅游文化产品是通过旅游产品形式、旅游文化形式包装并推介地质旅游资源进入旅游市场的重要途径;地质公园的建立则是应用法制的、政府的行为确立地质旅游资源(地质遗迹保护区)的规范性保护,并能把地质旅游精品建成特色主题式公园,创建地质旅游精品品牌。

三、地质资源的旅游资源化的研究流程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研究,是应用旅游学的观点,应用遥感资料、数字地球等新技术新概念,以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的观点,探索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策略、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其对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调控的作用,为将地质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胜地,提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最佳策略。据此,研究工作应采用基础理论研究—调研及理论创新—开发与保护研究的研究流程。

I.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概述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概念

地质旅游资源是指由具有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的地质体(包括构造、岩性、地层、矿床等)形成的景观的统称,它是一个地区风景总特征的基础(杨婕,2007)。地质旅游资源因受其资源特性的影响,确定其是否是地质旅游资源,不仅要考虑其地质学的特性,而且要考虑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所以,对地质旅游资源及其质量的评价,除采用地质科学的指标外,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很重要。

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地质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地质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双重属性。其评价方法具有旅游资源评价的共性,也有其作为地质资源的特殊性。

二、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资源种类分得越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价值越高。

关于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也有不同的观点。陈安泽(2001)把地质景观分为地质构造现象、古生物、环境地质现象、风景地貌等4大类(19类,52亚类);冯天驷(1998)划分出山岳地貌,岩溶、洞穴,河流、峡谷,湖泊,泉水,瀑布,海岸、海岛,冰川,风沙地貌、黄土地貌,重要地质剖面、构造及地质灾害遗迹,重要化石产地及古人类遗址,典型矿产地及古采冶遗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石窟、岩画、摩崖题刻,奇峰异石,观赏石等16类;杨世瑜(2000)根据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形式划分为观赏性旅游地质资源和商品性旅游地质资源。

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地貌条件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以地貌的不同也分为很多类型。张序强(1999)结合199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采用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方案的命名系统,依据地貌资源的旅游特性将地貌旅游资源分为7种基本类型,再依据地貌的成因条件分成30种地貌风景类型,见表4-1。

表4-1地貌旅游资源分类表

资料来源:张序强.地貌的旅游资源意义及地貌旅游资源分类.资源科学,1999,21(6):18~20.

地貌旅游资源类型划分首先应力求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旅游开发规划设计的方便,也就是首先应按地貌的旅游资源特性对地貌旅游资源进行划分;其次,应考虑到地貌学的成因类型特征,这样可方便地貌旅游资源的科学研究,避免研究中造成分类系统混杂或人为复杂化。

三、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目的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是科学开发和利用地质旅游资源的前提,即在地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区中的旅游资源、资源环境及其开发条件作为评价对象和内容,采取一定的方法,对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做出评判和鉴定,并为调查区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有以下三方面:

(1)通过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等级、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评价,为确定旅游发展目标、市场定位、旅游开发导向及发展规模提供参考依据;

(2)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规模、品位的评价,为国家和地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系统资料和判断对比标准;

(3)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挥整体效应提供支持,为确定不同旅游地的建设顺序准备条件。

对于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目的是将所调查的地质旅游资源及其环境有意识地发掘并确认其旅游价值,通过合适的评价,鉴别地质旅游资源环境状况,达到为地质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四、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意义

1.科学考查,促进研究

加强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研究,既是旅游事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地质科学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它的社会功效是多方面的。由于地质科学实践的重要性,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吸引世界各国地质科学家前来参观考察,深化研究程度,丰富和发展所考察的地质现象的研究内容和认识,促进国际地质学术交流,提高地质科学研究水平。

2.普及教育,深化旅游

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研究还可以帮助旅游者更好地开辟地质旅游资源,使得一批原来只具有教学、科研价值的地质旅游区,转化为旅游者乐意观光游览的景区点。这样既能增加旅游收入,又能不断增加新的旅游资源,有利于旅游资源增加新品种,同时也能使地学知识更加广泛普及和大众化,使人们在参与地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能观赏各种诱人的地质现象,还可以增加对地学知识的了解。

J. 地质旅游资源的含义

一、旅游资源的含义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满足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客观存在。资源是指取之于自然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它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并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深化。旅游资源也不例外,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活动进入社会经济领域,并以大量旅游企业、旅游商的涌现为标志的旅游业出现之后才被明确提出来的。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我国与国际交往的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这一名词已获得人们认同。然而对“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界定却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有着多种阐述。

旅游资源是一切旅游活动的基础,对于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产生并不断深化的。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旅游环境保护学》(孙克勤,2010)通过对各位学者观点的研究,总结出旅游资源概念的一些共同性:

(1)旅游资源既包括自然形成的,也包括人类社会创造的,其存在是客观的。

(2)旅游资源是与旅游者直接相关的,它应该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对象,并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3)旅游资源是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系的,它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利用,能为旅游业服务,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目前,国内比较权威且被广泛接受的有关旅游资源的定义来源于由国家旅游局制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1003)国家标准(2007),其定义如下: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该定义明确了两点:第一,旅游资源涵盖面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既包括“物质”型旅游资源,也包括“非物质”型旅游资源;第二,旅游资源应同时具有两大属性,即吸引力和经济性。

但有一些专家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同样值得我们思考,郭来喜(1982)提出“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陈传康和刘振礼(1990)提出“旅游资源是在环境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保继刚(1993)也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李天元和王连义(2003)认为“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通过对以上学者的定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对旅游资源是否必须具有经济性持怀疑态度。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人类的迁移活动,虽然当今社会旅游活动与经济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其本质上并不属于经济活动。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动机,而并非是促进经济发展,所以作者认为判断是否是旅游资源并不在于其能否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本书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如下:凡是能够引起人们旅游欲望并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精神愉悦、知识满足、文化交流的自然与人文的一切产物,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

二、地质旅游资源的含义

根据旅游资源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大自然赋予地理区域的、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象的地域组合,它是大自然长期雕琢的天然景观。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

地质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是地质旅游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但对于它的定义,学界还不能达到统一的共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主流观点。

(1)具有旅游观赏功能的地质现象。

(2)是一种普适性同于矿产资源的,但开发利用又远不相同的,并具文化社会性和新观念性的地学资源。

(3)是自然旅游资源中具有地学考察旅游价值,富于地学特色,可辟为地学旅游区的那部分资源。

(4)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地理现象,并能被利用于旅游事业的自然风景资源,称为旅游地学资源。

(5)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以称为地质旅游资源,一部分与地质形体有直接关系的旅游资源也可称为人文地质旅游资源。

(6)用于地质旅游专项活动的那一部分地质资源。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是:“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它包括旅游资源中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第四纪全新世以来人类形成过程中的人类文化遗址,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等。

在第六届旅游地学年会上,把旅游地学研究领域由自然景观扩大到人文景观领域,并提出将观赏石列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资源,这是旅游资源内涵的一个突破,而旅游商品资源还包括矿泉、宝玉石等。

综上所述,我们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价值,能够使人产生旅游动机的景观,就是地质旅游资源。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质历史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但以地质遗迹为主体,而所谓的人类活动是指人类进化过程中在地质体附近遗留下来的活动遗迹。此外,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它更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地质旅游资源比起经整理而成的书籍报刊,更生动、形象、直观,更有利于达到科研的目的和教育的效果,这就是它的特色之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