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地质作用有哪些
① 人类活动可能对哪些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产生影响
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内力作用它们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的结果。
人为地质作用地质学家在19世纪就注意到生物的地质作用,人类活动是生物地质作用的一部分。20世纪里(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人类活动(尤其是工程活动)广泛进行,对地球的表面和外层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天然地质作用及其产物,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21世纪内,人们必须研究这种影响,控制和消除这种影响。有人把地质科学的这一新兴分支学科称“人为地球科学”。
与天然地质作用相对,人类地质活动具有下列特点。1.速度快;如单纯靠各种外力作用来夷平山脉或山地,可能需要几百万年或几千万年,而人类的活动,如农业上修建人造平原,工程建设上兴建高速公路等等,几年内的剥蚀搬运量可能相当“老天爷”几十万年里的“工作量”。2.强度大;其实,人们每年向河中倾倒的各种垃圾,包括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很可能是河流自身输沙量的几倍。从搬运量来说,各种地质作用中首推河流的搬运量大,而现在人类为采煤和采矿,每年搬运的矿(矸)石量是全球河流总搬运量的3倍。3.范围广:人类活动不仅影响地球表面,而且影响到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4.效果明显:大自然本来是一个和谐的世界,生物链就是一个例子。人类的许多活动明显是破坏这种和谐性的。对生物链的破坏有多种手段,如过量捕杀,生存环境恶化,活动范围变小,近亲繁殖等等。一旦一个环节断了,下面的环节就会一个一个断下去,自然界的和谐性就这样被破坏了。5)危害大: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地外物体的撞击事件。大气圈的厚度基本可以保护地球避免地外物体的致命性撞击(因为通过大气层时的摩擦燃烧只有极小极小的质量能撞击地球)。那么,人类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不,因为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产生的危害远大于火山喷发,而可能产生类似地外物体撞击的效果。6.直接影响人类生存,黄河断流就是一例。
20世纪的实践已经证明:国家越发达,科学越进步,对地球系统的破坏就越大,问题是能否迅速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美国西部的淘金热就是说明,因为有过环境急剧恶化的惨痛教训,保护生物、保护环境已成了美洲人的强烈要求和自觉行动。
② 人类活动可能对哪些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对内力作用影响不大,人类开采矿产、开采地下水、修筑水坝可能诱发地震;可能导致版布局地区地权面下沉等.人类活动对外力作用有较明显的影响.如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河流含沙量增大,下游沉积作用增强;人类修水库把大量的泥沙拦在水库中,使河流下游沉积作用减弱,海浪对海岸线侵蚀增强等。
③ 河流地质作用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或者关系希望大家详细的概括··考研用的 谢谢了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①侵蚀作用:河流的侵版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权化学侵蚀两种。河流侵蚀一方面向下冲刷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而河流化学侵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侵蚀那么普遍。
②搬运作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侵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③沉积作用: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
人类的各大文明几乎都是起源于各大河流,而河流地质作用对人类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流的搬运与沉积作用,为我们人类造就了大片的平原,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同时侵蚀作用也给人类带来了灾害。
④ 地质作用有哪些,地质灾害有哪些,泥石流,滑坡
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大都形成于沟谷和坡地,由于暴雨或冰湖、水库等溃决而在沟谷或坡面产生的一种携带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地质灾害.泥石流灾害具有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和破坏力强大的特点,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有物源条件、水源条件和特定的地貌条件
1、物源条件:系指物源区固体松散物的分布、类型、储备量以及补给距离等,能提供大量的固体松散物.固体松散物的来源决定于地层岩性、风化作用和气候条件等因素.
图1-3 泥石流示意图
物源条件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新构造运动、不良物理地质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制约.在断裂强烈发育带,岩石破碎,易风化而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岩石性质不仅决定着岩体破坏的难易和方式,而且还决定所形成泥石流的性质.
2、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内因和必要条件,它制约着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影响着泥石流的规模和特性.在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中,地形地貌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其变化是缓慢的,同时在泥石流的活动过程中,也被再塑造.
地形地貌对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通过沟床的地势条件为泥石流提供位能,赋予泥石流一定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的能量;同时在坡地或沟槽的一定演变阶段内,提供足够数量的水体和土体.沟谷的流域面积、沟床纵坡降、流域内山坡平均坡度、沟谷形态以及植被覆盖情况等都对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和分布无不受到山地地貌特征的影响.
泥石流活动的过程形成—运移—堆积就是地表一次破坏和塑造过程:平面呈一不对称的哑铃形成区和堆积区的形态极不稳定;形成区由条带状向树枝状发展;流通区在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堆积区由于流域内来沙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展,进逼下游大河变形,导致河流改道.
3、水源条件:水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固体物质的搬运介质.降雨历程、降雨量以及降雨强度等对泥石流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里、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他建筑活动时破坏了山坡表层而形成的.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沟方可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及采石等形成的泥石流事例很多.如四川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
3、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稳定性破坏,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下游的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营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结构面产生剪切破坏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是自然作用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图1-2).自然界中,无论是天然斜坡还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
滑坡的形成与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外营力改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松散土体和高陡的斜坡是形成滑坡的内因,河流冲刷及淘蚀是产生滑坡的外因,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是发生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1、地层岩性: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通常,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软,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易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理面、岩性界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只有处于一定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作用:各种软弱层、强风化带因组成物质中粘土成分多,容易阻隔、汇聚地下水,如果上坡上方或侧方有丰富的地下水补给,则这些软弱层或风化带就可能成为滑动带而诱发滑坡.
地下水在滑坡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主要作为表现为:
地下水进入滑坡体增加了滑体的重量,滑带土在地下水的浸润下抗剪强度降低;地下水位上升产生的静水压力对上覆不透水层产生浮托力,降低了有效正压力和摩擦阻力;地下水与周围岩体长期作用改变岩土的性质和强度,从而引发滑坡;地下水运动产生的动水压力对滑坡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5、人为工程活动影响
不合理人为工程活动,如人工开挖斜坡前缘开挖坡脚或后缘堆载,改变了斜坡的外形和应力状态,增大了滑体的下滑力,减小了斜坡的支撑力,从而引发滑坡.农田灌溉、水渠和水池漫溢和漏水、废水排放等加剧滑坡的可能性.
可能诱发滑坡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公路、铁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土石,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进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诱发滑坡发生.
3、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修建重型工厂、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矿厂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⑤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质作用和环境有什么影响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的环境变化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从远古时代的 刀耕火种,到近代的自耕自作,再到现代的机械化农业,人类严重依赖自然条件的被动局面 中逐渐发生着改变, 未来, 更先进的信息化农业生产将是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 的依赖。但是,不可无视的是,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正严重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稳定和地质 作用的稳定。 特别是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水资源枯竭及水资源污染、 土壤污染、 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土地非农业利用及农业地质灾害等问题已经变得迫在眉 睫。
1、 水资源枯竭及水污染问题
据有关统计,2006 年,中国仅农业用水就高达 3662 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 的 60%以上。其中,90%的农业灌溉采用的是效率低下的大水漫灌方式,造成了严重 的浪费。世界上在用水管理方面做得做好的当属以色列。以色列是世界上众所周知 的贫水国家,但其通过在国家范围内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依据《水法》 所赋于的权力实施用水配额制度,重视研制、生产和应用新的节水设备等措施,探 索出了一条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成功之路。但是世界上如同以色列一样的国家实在太 少。 同时,由于工农业盲目发展导致的滥砍滥发,垦荒,填湖等运动,使得大量地表 水流失。越来越多的河流变成死河,一些大河甚至都出现了断流的情况。 水资源污染也是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带来的恶果之一。以中国为例,据调查,2006 年全国河流中Ⅳ类水河长占 13. 4%, V 类水河长占 6. 5%, 劣 V 类水河长占 21. 8%。 工业废物的不达标排放是造成水资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的施用 化肥和大量的使用农药,也是造成污染的一个原因。06 年的一份报告指出,报告指 出,法国 90%的河流及 58%的地下水中含有杀真菌剂、除草剂及杀虫剂等农药。在 过去两年对河流进行的 320 个定点测试中,共发现有 148 种农药;而在对地下水进 行的 292 个定点测试中,发现的农药也多达 62 种。这些残留在水中的有毒物质残留 最终有很大可能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回到人类的体内,又发群体性疾病,甚至造成 “癌症村”这样的悲剧。 治理水资源污染是一个庞大的议题,需要工农业多部门联合治理才会有所成效。
2、 土壤污染
随着水资源的污染,土壤的污染是显而易见的。在农业灌溉,施肥,施药的过 程中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污染物多集中于土壤上部,一般不 超过耕植层,易被农作物吸收,对人体造成危害。污染源主要为化肥和农药,化肥 吸收量只有 30%左右,农药仅有 1%接触到害虫,其余大部分化学物质都残留在土 壤、农作物和大气中。 3、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和生态环境 恶化。中国是世界上水土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土壤侵蚀的总面积超过 1.7×106 2 ,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土壤侵蚀的原因除了自然营力外, 人为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及乱垦滥伐,也是加剧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因素。黄河中游 的黄土高原一带是中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面积达 403x105 2 ,每平方公里土 壤侵蚀量达 3 000 t,沟渠密度每平方公里达 1.3—8.1 km。年平均输送到黄河下 游的泥沙达 1.6x109 t,严重的土壤侵蚀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沟渠纵横,地貌类 型复杂多样。为了阻止土壤侵蚀的进一步加剧,需要改变农业耕作方式,同时使用 工程措施防止坡地水土流失,种树种草。只有因地制宜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因 害设防地合理布局各项措施 ,才能形成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体系 ,达到治理土 壤侵蚀、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4、 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的主要成因有两点,一是气候因素, “副热带高压带”除亚欧大陆东岸 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二是人 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 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 燥,最终形成沙漠。 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 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治理土壤沙化,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 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二是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 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 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 官, 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 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 使植物不易失水, 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最后是合理利用沙漠地区宝贵的水资源。
5、 土地盐碱化
通常指由于人为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 旱、 半湿润气候区及受海水侵灌的海滨低地区域。 中国盐渍土地总面积 14.87 亿亩, 其中现代盐渍土壤 5.54 亿亩,潜在盐渍化土壤 2.60 亿亩;中国受盐碱化危害的耕地 达 1.4 亿亩。它们主要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河套平原、银川平原、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部,以及滨海地区。其中西北内陆地区盐碱化耕地面积占 总耕地总面积的 15%。 (中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 区及滨海地区) 。造成盐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类农业生产不合理的灌溉是 其中重要的原因。 土壤盐碱化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而且使土壤物理性恶化,地下水矿 化度提高,水变苦,地下水源不能充分利用。同时使大片土地荒芜,农耕地减少,土壤 中水、肥等因素互不协调,影响农作物产量。 盐碱化的防治,首先就需改善水利系统。同时改良农业生产技术并植树种草。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化学方法治理。
6、 地质灾害
人类的农事活动可诱发多种地质灾害,如灌溉引发滑坡和地面陷落、取土建房 造成的崩塌以及坡地伐木垦荒诱发泥石流的发生等。另外,由于乱砍乱伐,滥垦滥 牧引起环境恶化,加剧或诱导泥石流发生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对于农业地质灾害,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重视宣传教育工作,是人们 了解农业地质灾害。第二,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对因不当生产活动, 如乱采滥挖矿产资源、超采地下水、盲目修建工程项目等诱发农业地质灾害造成重 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第三,建立灾害信息系统。第四,加大综 合治理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等等。最后,开展灾害科学研究,对农业地质灾害发生 的原因、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灾害的防治。
7、 大气污染
在中国农村的很多地方,仍然采用焚烧秸秆的方式进行秸秆处理。这种方式不仅浪 费了宝贵的材料,同时,焚烧产生的硫化物,氮化物,烟尘等对大气有着严重的影 响。 针对这种情况,早就已经有很好的处理方法。农村地区可以利用秸秆等废料进 行沼气发酵,这样既解决了垃圾问题,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能源问题。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带来的恶劣后果最终必将危及人类的生存, 唯有坚持农业的科学可持 续的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⑥ 地质环境是不断演化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地质学中的造山运动、海陆变迁、生物大爆发和大灭绝事件的记录都雄辩地证明了地球不断演化的客观事实。
人类出现之前,地质背景是纯自然的。在漫长的演化进程中地质体与其外界环境中的大气、水、生物的相互作用从来没有间断过,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最终孕育了地球上的高级智能生物———人,并造就了适宜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人类环境。地质环境的两个方面包括地质背景和人,都是地球演化的产物。即使人类出现之后,地球的演化仍在继续,并与人类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书写着地球的今天与未来。
地质背景是人类环境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研究地质环境演化的主要依据。在讨论全球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科学问题时,涉及的地质背景是全球规模的,所论及的演化也有其特定的时间尺度,即能够显示全球地质背景整体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个时间跨度。地质学研究表明,全球地质背景的结构性变化都是发生在数万年或更长的地质年代尺度上,而那些时间跨度较小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一般只影响局部区域,不足以造成全球地质背景整体结构性的改变,或者说它们仅仅是全球地质背景在某一特定演化阶段的某一片段。因此,在研究具体的地质环境问题时,很少涉及全球规模,且大多将全球宏观的地质背景视为稳定的,而不再去追溯其漫长的演化历史。
地质环境是人类出现以后才有的,与地球演化历史相比较,地质环境的形成史要短得多。对人类有意义的是那些在人类出现时已形成的地质背景以及人类出现后发生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这些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往往具有中小时间尺度的特征,尽管它们的规模与强度不足以使全球地质背景发生结构性变化,但对于局域地质环境系统而言意义重大,有可能促使其整体结构性的改变而导致失稳。
用人类发展历史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局域地质环境系统具有明显的演化特征。其一,在局域上自然地质作用、地质过程十分活跃,始终不间断,只要存在地形势差就会发生岩土物质的侵蚀、搬运与堆积;就会有水流从源向汇的运动以及化学组分的分散、迁移、聚集。这些物质在地球浅表层再分配的同时,又会反过来重塑原先的地形,改变物质的运动条件,从而在物质分配与运动条件之间形成反馈过程。当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局域地质环境系统呈现出整体结构性变化时,这个系统就进入了失稳阶段。其二,由于人为活动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地区人为搬运或启动的物质量已远大于自然地质作用,也许原本需要数万年的地质过程方能形成的地质背景,如今只需数年或更短的时间。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相耦合的情况下,局域地质环境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必然呈加速的态势。两者的耦合还会冲击原先物能输移的动力学关系,出现新的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并有可能逐级放大到该局域之外的更高层级上或影响环境的其他方面。
⑦ 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什么
a 对流层 信我就对了
⑧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
地质环境的出现早于人类,与地球演化历史相比较,地质环境的形成史要短得多。对人类有意义的是那些在人类出现时已形成的地质背景以及人类出现后发生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这些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往往具有中小时间尺度的特征,尽管它们的规模与强度不足以使全球地质背景发生结构性变化,但对于局域地质环境系统而言意义重大,有可能促使其整体结构性的改变而导致失稳。
然而地质作用是地球上的自然力驱动地球物质运动的行为,根据自然力的来源可进一步划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是地球形成时继承下来的,包括地内热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等。其中地内热能大部分源自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它们使地球深部的岩石接近熔点或形成岩浆,由于加热不均匀,岩石(浆)密度具有差异,引起部分地壳上升、另一部分下降。在一些地点,高温高压的岩浆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地壳的运动又会引发地震,并使地壳的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褶皱、断裂。
外动力地质作用又称为外营力地质作用、表生地质作用,是地球外部圈层的运动而产生改变地表形态、物质迁移和堆积的各种作用。其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太阳的辐射热,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以及重力能。这些能量维系着地球浅表的热量和水分的运动,形成永不停息的水文循环,同时也是岩土物质再分配和生命延续的原动力。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岩石会风化剥蚀形成松散的物质,并不断被搬运、沉积到低洼处,在此过程中地形得到改造,高山夷为平地,土壤的形成和流失又决定着生物的演替、进化,植物群落的繁盛与消亡。
地质环境是伴随人类历史的延续同时得到发展的,这种发展是通过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共同推进的。正如俄罗斯学者B.И.维尔纳茨基明确指出的:“地球上除传统地质学所论及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外,目前已出现了新的地质营力,即人为地质作用。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地质变化已与自然并驾齐驱。在某些方面和某些地域,人类的作用已超过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和强度,使之成为影响人类环境的重要力量。”这里所讲的人为地质作用可以定义为:人类通过工程活动,对地面以下地球四大要素自然分布格局的干扰,主要是对岩、土、地下水天然时空结构的改造。
人类的出现,特别是人类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并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扩大干预自然的能力,使人类终于成为地球表层物能交换、传递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人类自身也得到改造。作为消费者,人类走过了从原始的被动顺应、选择地质环境的阶段,逐渐成为主动干预和改造地质环境的角色。为了进一步获取利益,人们上天入地、移山填海、采伐森林、开垦土地,改变了大自然长期形成的稳定性和原有的演化轨迹。随着社会形态的变革,生产方式的不断调整,人的行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特征愈来愈鲜明、突出。人为地质作用的目的性、功利性与政治、经济乃至法律、法规等意识形态的联系越加紧密,人为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后果,即地质环境状况及变化必然受“社会之手”的操纵。尤其是在人为活动强度较大的地域,地质环境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按其组成可以划分为地质背景(或地质体)子系统和人工子系统。地质环境系统由地质背景子系统与人工子系统耦合而成,两者有着紧密的时-空关联。出现在地质背景子系统的各种地质现象及过程,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严格区分哪些是人为地质作用所为,哪些是纯自然地质作用所致。换句话说,这些现象和过程是两种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所以,在研究地质环境系统演化时,重要的是收集地质背景结构性改变的证据,分析软结构和硬结构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再根据分析的结果,反推这些变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而对系统未来的时-空结构做出推断。
⑨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地质灾害中的火山、地震常发生在板块交界处;在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常发生在山区地带.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⑩ 分析河流在不同河段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及其影响下的水情状况,人类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
哇,几百字啊,有点难哦,相当于写小论文了哟,我就写简单点吧,也许对回你有用,
在河流上答游,由于流水的侵蚀,河床较陡,流速较快,流量不大,常常成v型谷,可以建水力发电站
在河流中游,地势变缓,流速减慢,由于支流的流入,流量增大,含沙量也会相应的增大
在河流的下游,基本上地势平坦,常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流量最大,含沙量也最大,主要是城市工业、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当然,由于河流所处的纬度不同,因此补给类型也不同,有无结冰期也不同,季节变化也不同
另外,山地的河流河口处,易形成冲积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