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观测是什么

地质观测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3-14 14:41:53

Ⅰ 野外地质观察和取样

尽管变质作用研究的大量工作是在室内完成,但系统的野外观察和样品的采取则是变质作用研究的关键,这是因为:

(1)如果要确定区内变质条件(程度)的空间分布,往往需要对区内不同类型的岩石进行系统取样,采取不同类型岩石的代表性样品,这些工作需要在详细地地质填图或者在有一份详细地构造-岩性图的基础上进行。

(2)对于高级变质杂岩而言,能够反映其变质作用历史的矿物组合、矿物转化和变质反应结构不可能完整地保存在所有的岩石中。通常情况下,变质表壳岩和变质前的变质深成侵入岩及岩脉可能包含了更多的能够反映变质地体变质作用历史的矿物组合、矿物转化和变质反应结构,而变质作用过程中或变质作用历史的某一阶段侵位的变质深成侵入岩和岩脉(岩墙、岩席)只包含了其侵位之后的变质作用记载。而且,进变质阶段的变质反应结构和变质矿物组合可能仅有少量保存,并保留在一些弱应变的构造域中,或者被其他矿物所包含而保留下来;后期退变质阶段变形构造的强烈变形部位,如石香肠的颈部或韧性变形带,由于整个变质地体的退变质作用或者动力变质作用、流体的加入(剪切带是流体的重要通道)之类的原因,可以形成十分发育的退变矿物组合和退变质反应结构,包括含水矿物的形成,但同时也抹掉了进变质阶段的绝大部分记录。要查明高级变质杂岩的变质作用历史,针对性野外采样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3)在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十分复杂的高级变质地体中,所采集样品代表性如何?代表什么类型的地质体:表壳岩、变质深成岩还是岩脉?有多大程度的代表性?或者可以代表多大的范围?这些问题往往需要野外亲自观察取样才能得到解答。而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对区域变质作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的讨论,例如,石榴二辉麻粒岩通常含有较多的变质反应结构,利用这些结构可以确定其变质作用的P-T轨迹,如果其原岩为变质表壳岩或者是变质前的岩墙,那么,石榴二辉麻粒岩的P-T轨迹可以代表变质地体的变质作用演化历史;但如果是同变质或变质作用后期侵位的岩墙或岩席,其P-T轨迹只能反映变质地体变质作用历史的某一片断。

(4)所采集样品反映的变质作用条件(或程度)及变质作用演化历史与变形事件和岩浆事件的关系对研究变质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些关系在薄片下通常难以确定,往往需要结合野外观察所获得的信息(Passchier et al.,1990)。

(5)一些含有特征性矿物(如石榴子石、紫苏辉石、矽线石、蓝晶石、堇青石、假蓝宝石等)的岩石通常含有较多期的变质矿物组合和相对丰富的变质反应结构,这些矿物组合和变质反应结构对查明某一特定地区的变质作用历史和P-T轨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包含这些特征性矿物的岩石如以堇青矽线石榴黑云片麻岩、含紫苏堇青石榴黑云片麻岩为特征的富铝片麻岩;富含钙铝榴石、硅灰石、方柱石的钙硅酸盐岩;复矿物大理岩;石榴二辉麻粒岩、石榴斜长角闪岩等镁铁质岩石应是野外观察和取样的重点。

(6)深熔作用对变质作用产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深熔作用形成的熔体在变质地体抬升、剥蚀期间或退变质作用期间固结,所产生的游离水能使围岩中的矿物发生水化,从而使大量的含水矿物形成(Passchier et al.,1990;Thompson,2001)。

Ⅱ 地质观测线和观测点的布置

选择一定的路线和控制点进行野外观测,是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一方面,便于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和编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点和线的密度来控制地层、构造及其他地质现象在平面上的展布,以满足相应比例尺地质填图的精度要求。

(一)观测线的布置

观测线是进行地质填图的野外工作路线,又称填图路线。一定图幅内观测线的间距和长度,以及观测线的布置方法,主要取决于填图比例尺的大小。此外,工作区的地质、矿产复杂程度、前人工作的精度、航卫片解释程度、基岩出露情况和自然地理条件等,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填图之前,应充分分析研究以上诸因素,选择适宜的观测线布置方法,设计出工作区的地质观测路线。观测线的布置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路线穿越法

观测线以一定的间距大致垂直于岩层走向或构造线方向布置的方法称路线穿越法,简称穿越法。路线穿越法的优点是:①能在较短的路线上观察到较多的地质内容,连续有效地查明工作区内出露的全部地层及其厚度;②有利于查明地层在纵向上的变化规律,如各地层单位间的接触关系及沉积相剖面结构;③有利于对地质构造基本形态的认识和走向断层的控制。其缺点是:①两条观测线之间的地段研究程度低,有可能遗漏某些小型的地质体,如岩脉、小岩体和横向断层等;②对地层厚度、岩性和岩相在横向上的变化了解少;③观测线之间的地质界线一般是根据地层走向和“V”字形法则填绘,填绘出的地层界线可能与实际有出入。当比例尺越小,线距越宽,这些缺点就越明显。因此路线穿越法一般适用于露头良好、构造简单、地层或岩性横向变化小和沟谷水系垂直地层走向的地区,且用于中小比例尺的地质填图。

2.走向追索法

观测线沿地质体、地质界线或构造线方向布置的方法称走向追索法,简称追索法。走向追索法主要用来追踪地质界线、标志层、煤层及其他有用矿层的露头、断层线及褶皱轴迹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填绘出的地质界线准确,能有效地查明岩层在横向上的变化;有利于确定地层的接触关系和横向断层。其缺点是:工作量大,对地层的纵向变化了解较差,有时会遗漏一些走向断层,甚至因受地形的影响而无法进行追索。追索法一般适用于露头较差、构造复杂、横断层发育、岩性和岩相及厚度沿走向变化较大,且沟谷水系平行于地层走向发育的地区和大比例尺地质填图。

3.露头圈定法

露头圈定法又称全面踏勘法。这种方法一般没有严格规定的路线,常常是在填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或穿越或追索较为灵活。露头圈定法的优点是填绘出的地质界线精确度高,缺点是野外工作量大且费时费力。它主要适用于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或用于圈定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不规则矿体的界线及构造复杂的地区。

以上三种观测路线的布置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一定的适用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互相配合使用,以一种方法为主,另一种方法为辅。例如在路线穿越时,为了确定接触关系的横向变化,经常要向观测线两侧做短距离追索。应用走向追索法时,也常常穿越走向,以了解纵向变化及地层层序特征,所以在具体设计或进行观测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路线布设方法。如在岩层走向稳定的地区,将一系列观察路线垂直于岩层走向布置,可构成平行状穿越路线;在地质界线不呈线状分布,而呈近等轴状分布的地区,观察路线可布置成“十”字状或“米”字状的交叉路线;在构造复杂或大比例尺填图时,可布置成放射状或梅花状;在第四系覆盖较严重的地区,观察路线可沿水系、沟谷等基岩出露处布置成树枝状路线。由此可知,观测路线的布置,要在保证填图比例尺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使之既能获取较多的地质资料和数据,又能减少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是了解控制地质界线、矿层或矿体,以及其他地质要素的空间位置而在野外进行重点观察、描述和编录所布设的地点。

野外填绘地质图时,为了控制基本构造形态和地质界线而布置的观测点称为基本观测点。基本观测点一般布置在填图单位的分界线、标志层的露头线、断层线、褶皱轴线、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线,以及泉水的出露点等位置上。在实测地质图时,为了进一步控制构造形态和地质界线,在基本观测点之间,常沿地质界线或观测线加密布置的观测点(如岩性观测点、产状观测点等),称为加密观测点或测图观测点,统称为控制点或辅助观测点。

按照观测点的性质和重点观测的内容,可将观测点分为地层分界点、构造点、水文点、地貌点、岩性控制点等类型。不同性质的观测点,应使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在野外手图上和野外记录本上。

在野外填图时,布置的每一个观测点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同时尽可能提高观测点的利用率,做到一点多用。不要机械地等间距布点,防止重要地质现象未布点和观测点偏离地质界线的现象发生。

(三)观测线和观测点的精度要求

观测线的布置方法、线距、单位面积(每平方千米)内观测线的长度和观测点的数量等,是衡量地质填图质量和精度的标准之一,在进行地质填图时,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工作区构造复杂程度,结合工作区内基岩出露情况、交通条件、航卫片解译程度和前人工作程度综合确定。

Ⅲ 地质考察要注意什么

到那个区域?你没有讲。只能泛讲一下原则。注意当地的气候、自然地理景观条件、交通条件和考查路线经过的危险区域以及危险源的判别。针对上述作出物资、装备、药品、应急救援器材的准备和检查。

Ⅳ 什么是地质检测

整理收集各种已有的地质资料,运用地质的、测量的等工程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监测区域进行地质测量,查明地质情况,为具体的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Ⅳ 什么叫地质观测点 点上要做哪些地质工作

地质观测点就是针对某种事物确定一个或几个固定的观测地点,定期的观测地质的沉降等

Ⅵ 什么是地质堪察

研究、评价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所进行的地质测绘、勘探、室内实验、原位测试等工作的统称。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及参数。工程地质条件通常是指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勘察内容

主要有以下五项:

①搜集研究区域地质、地形地貌、遥感照片、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已有资料,以及工程经验和已有的勘察报告等;

②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③工程地质勘探见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

④岩土测试和观测见土工试验和现场原型观测、岩体力学试验和测试;

⑤资料整理和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勘察通常按工程设计阶段分步进行。不同类别的工程,有不同的阶段划分。对于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和有一定工程资料的中小型工程,勘察阶段也可适当合并。

勘察方法和工作量

主要根据工程类别与规模、勘察阶段、场地工程地质的复杂程度和研究状况、工程经验、建筑物等级及其结构特点、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的特殊要求等六个方面而定。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1301693.html?wtp=tt

Ⅶ 地质勘测是干什么的

研究什么时候火山爆发
什么时候地震
哪里有石油
哪里有墓地
哪里有矿产
哪里有化石……

Ⅷ 路线地质观测的记录方法

6.2.3.1 野外观测记录的内容和要求

野外观测记录内容包括工作日期、天气、工作地点、观测路线(路线顺序号及路线经由的地理名称)、观测点号(顺序号,一般为数字前加点性代号,如D5、G10等)、点位(坐标位置和地理位置)、点性(地层分界点、构造点等,并评述露头情况)、观测内容描述、点间的沿途观测描述(从本点至下点沿途观测到的所有地质现象和测量的全部数据)等。

记录应客观、全面、真实,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要的或首次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要详细描述。同一地质界线邻近的观测点或重复出现的现象可简略,只着重记录有变化的或特殊的现象。

重要地质现象应绘素描图或照相。素描图应有图名、比例尺、方向、图号。照相应有拍照地点、内容、镜向、编号等。

6.2.3.2 各类观测点描述内容和方法

(1)分界(界限)点

在点性后应以不同地质体代号注明。如地层分界点(Cm/Cw)。

(a)说明点两侧的地质(层)体单位,如点北西为马平组(Cm),南东为威宁组(Cw)。

(b)按路线观察先后顺序分别描述各地质体的岩石组合、各类岩层的岩性特征、古生物(种属、含量、埋藏情况等)、含矿性、分界(层)标志、各地质体的产状要素。

(c)阐明接触关系,接触面明晰程度。界线点一定要描述界线、界面情况,是平直紧叠接触还是中间有缝隙?缝隙的宽度?有无填充物?充填物是什么;界是平直的还是凹凸不平的;若为不整合接触或沉积间断,应描述接触面特征、产状,不整合或沉积间断的证据;若为侵入接触,应确认类型(超动、脉动或涌动)和穿插的先后关系、接触带特征、蚀变或矿化情况,并绘素描图或照相。

(d)描述其特征性,新发现的岩(矿)石或化石应采样和统一准确编号。

(2)构造点

(a)褶皱观测点:①描述褶皱名称,如小白岩山倾伏背斜;②描述核部地层单位、岩性组合、岩层特征;③分别描述两翼的地层单位、岩性组合、岩层特征,测量记录两翼同一层的产状;④测量枢纽产状、褶皱倾伏方向和倾伏角,目测轴面产状(倾斜方向及倾角);⑤观察描述褶皱形态、伴生构造、褶皱与矿产的关系;⑥素描和照相,并统一编号。

(b)断层观测点:①描述断层名称及编号,如中梁山断层(F7);②分别描述断层两盘的地层单位、岩性组合、岩性特征、岩层产状;③描述断层证据,断裂破碎带特征、宽度,伴生小构造,劈理、裂隙产状,构造透镜体形态、大小、长轴方向,小褶皱形态、轴面产状,摩擦镜面产状及擦痕方向等断层几何学、变形学、运动学资料,断层地貌及地下水特征等;④详细描述矿化和蚀变特征;⑤描述断层面形态、产状(走向、倾向、倾角);⑥阐明两盘岩层运动方向,断层性质;⑦素描和照相,并统一编号。

(3)水文地质点

描述内容为:①记录泉(井)的编号、标高;②描述周围的地层单位、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出水点的层位或构造名称;③说明涌水量及其与大气降水的关系、补给条件等;④描述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⑤成因和评价。

(4)地貌点

描述内容为:①描述地貌景观类型,如岩溶、滑坡等;②描述几何形态特征、规模(长度、宽度及厚度)和发育状况;③观察发育的地理、地貌、构造和地层、岩性位置及其与构造、岩性的关系;④素描和照相。

(5)第四系观测点

描述内容为:①记录露头性质及沉(堆)积物类型;②描述沉(堆)积物(体)规模、剖面宽度、厚度;③描述各类沉(堆)积物的层序、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厚度、接触关系、含矿性等;④记录化石及文化遗迹;⑤素描和照相,并统一编号。

(6)沿途描述(或点间描述)

每个观测点至下一观测点之间,都要进行沿途观察和描述,沿途描述要分段描述,尽量细分并详细记录。

Ⅸ 野外地质观测路线主要观测内容

1.沉积岩区的主要观测内容

填图中以现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为基础,开展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层序地层、事件地层和磁性地层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地层多重划分对比。

1)查明各岩石地层单位主要岩性特征(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基本层序构成(层厚、类型、数量等)、厚度、接触关系性质、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特点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并广泛收集沉积相(原生及成岩构造特点,古生物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和古生态、古环境、古流向等)资料。

2)正确建立工作区的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填图单位。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必须符合《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的要求,并应提供实测层型剖面资料,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正式发表文章予以确认。

3)进行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层序地层单位、事件地层单位、化学地层单位和磁性地层单位等多重地层单位的划分、对比,并结合接触界面性质进行综合对比研究,为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有关年代地层格架和海(湖)平面变化规律的认识,总结沉积岩性岩相变化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

4)盆地形成发展中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古构造环境、盆地与山脉转变演化的综合关系进行研究,为探讨认识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奠定基础。

5)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除应初步查明有关矿种的产状规模以外,还应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和构造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形成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6)对具特殊意义,或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应视需要重点开展以某专项内容为主的专项调查。

2.火山岩区的主要观测内容

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双重填图法。重点如下:

1)参照沉积岩岩石地层工作方法,根据沉积或喷发叠覆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特点综合考虑,正确建立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注意寻找沉积岩夹层中的化石,为地层时代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

2)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矿化蚀变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要注意观察火山岩中的各种接触关系和火山作用现象。火山通道、标志层、沉积夹层、岩流流动单元、冷却单元、流动方向标志、火山集块岩、角砾岩、火山断裂等火山地质作用现象按实际记录,重要现象在图上夸大表示,并进行必要的素描和照相。

3)依据岩石矿物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岩地质体产出分布状态,详细划分火山岩相,查明原生和次生构造特点,查明火山构造特征等,查明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古火山机构特点,研究古火山机构的活动历史。

4)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划分火山岩相及其组合类型,研究各种火山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各种火山岩相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地质环境,探讨火山作用的规律及历程。

5)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相关的沉积岩性岩相特点和岩浆侵入活动等资料,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的成矿作用。

6)火山岩区应编制火山岩相构造图,应表示:岩性、岩相、岩层产状、流向、火山通道、火山断裂、潜火山岩、蚀变矿化、火山沉积夹层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值等,内容和原始资料吻合,为地质图编制打下坚实基础。

3.侵入岩区的主要观测内容

图区侵入岩主要为面积较广的花岗岩类,在划分侵入体的基础上,对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侵入体进行单元和超单元归并,确定侵入时代及其演化关系,研究就位机制。重点如下:

1)查明侵入岩体的产状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形成的温压条件或深度,以及岩体原生和变形构造、剥蚀情况、接触关系性质和产状、脉岩和包体、流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特征。

2)查明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变质、蚀变及变形作用,以及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等。

3)稳定地区Ⅰ型花岗岩类(除古老变质基底岩系)一般可采用谱系单元法进行研究,按成分或结构序列,划分侵入体,建立岩体单元,归并超单元或序列;在造山带,应对花岗岩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翔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异源及变位花岗岩类等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可按岩性年代方法填图,进行填图单元的合理划分和填绘。

4)查明复式岩基侵入体间的接触关系性质,依据其相互关系与围岩接触关系、构造变形和矿化或蚀变特征以及同位素年龄资料等,确定岩体侵入时代和顺序。对侵入岩时代的确定,凡有直接地质证据为时代依据的,可按有关地层和岩体的相互关系加以确定,对没有直接地质证据为时代依据的岩体,应采集同位素测年样测定其时代。

5)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岩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其就位机制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探讨各类侵入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的认识,探讨岩浆活动的演化历史。

6)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镁铁—超镁铁岩)的调查研究,除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对岩体周围沉积岩的沉积岩相特征和岩体与其关系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

4.变质岩区的主要观测内容

区域地质填图中必须对区域变质岩的原岩成分、建造类型及其后期变质、变形叠加改造的特点,以及与岩浆岩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进行综合调查。因此,在区域变质岩区的填图宜采用构造—地(岩)层—事件或构造—岩石—事件的方法进行。重点如下:

1)查明变质地质体的空间分布范围,建立变质岩岩石的构造—地(岩)层单元,研究单元间界面性质及叠置关系,收集各单元变质、变形事件特征的有关资料;查明主期变形的面理置换特点,收集先期变质变形和原生沉积构造形迹,注意研究多期变质变形事件叠加改造的相互关系,在查明宏观特征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采集各类分析测试样品,从不同规模尺度对变质地质体进行研究。

2)查明变质岩岩石类型,各类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合和世代关系以及变质岩石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点,恢复原岩建造。

3)在查明变质岩矿物共生组合和世代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变形特征,建立变质岩石形成的先后关系,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确定变质作用类型,结合进行地层对比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原岩时代。合理划分变质作用期次,并确定其时代,查明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4)在综合上述各类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有关变质地质体的构造变形相或构造层次,拟定多期变质变形事件序列,结合相关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特点,探讨其大地构造环境,为建立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依据。

5)中深变质岩区调查,除上述内容外,尚需对混合岩化作用特征进行调查。目前对混合岩形成原因存在不同观点和认识,本技术方法暂采用局部熔融或部分熔融的混合岩成因观点,开展混合岩区的调查工作。凡有混合岩化的变质岩区,应着重查明混合岩化范围,基体与脉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合岩化结构构造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查明产生混合岩化的构造环境,收集有关变质地质体变质变形特点以及脉体流变特征,以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层次及形成深度的温压条件。

5.混杂岩和蛇绿岩的主要观测内容

造山带区域地质填图中,特别要注意对混杂岩(mélange)和“蛇绿岩”(ophiolite)的调查和研究,应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填图。造山带是混合物质场,尤其是多旋回造山带,在经历了多期次开合和洋陆转换及后期的陆内俯冲、叠覆、剪切走滑、伸展滑脱及一系列强烈的热事件、变质作用等重大地质事件作用下,更使原本成层有序的物质建造发生强烈改造、重组,最终大多以混杂岩的面貌出现在造山带区。重点如下:

1)造山带“混杂岩”或“蛇绿混杂岩”构成的主要特色是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变形变质程度、不同大小的各种构造岩片(块)或重叠、或位移、或缺失,形成现今统一的混杂的物质场。针对这一主要特色,混杂岩调查和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应查清其各类构造岩片(块)的裂解、运移、拼合定位及变形变质历程,从现存构成混杂岩各类基本构件—构造岩片(块)的物态(物质组成)、时态(时代依据)、相态(岩相特征)、位态(原始生成部位)和变形、变质调查入手,追寻其原始生成环境、时空结构和变位、变形、变质历程,从中恢复其造山带三维结构和揭示造山带形成机制及大地构造演化历程,这一调查方法称之为“混杂岩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法”。对混杂岩中不同类型的构造岩片或岩块,均需尽量详细圈定和填制。

2)从整体上查明“混杂岩”的内部构成和分布延伸范围,除对外来岩片(块)进行系统的“物态”“相态”“位态”和“变形变质”历程调查外,还要对外来岩片(块)赋存的“基质”进行系统的物质成分、时代、变形变质特点调查,即分别收集混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两者各自的岩性、岩相和时代依据。

3)“蛇绿岩”发育保存完好的地区,应查明“蛇绿岩”岩石类型和结构构造特征,建立系统完整的“蛇绿岩”序列,研究上覆沉积单元的沉积岩相特征,尽量采集古生物化石,并结合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蛇绿岩”形成时代。在“蛇绿岩”保存发育不好的“蛇绿混杂岩”地区,应着重查明有关岩浆岩组成的不同类型岩石的岩块规模、物质组成、产状、形态、相互接触关系,以及伴生沉积岩的沉积岩相和构造变形特征,寻找古生物化石。结合同位素年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建立对“蛇绿岩”形成环境和时代的认识。

6.第四纪地质体

该类地质体因形成时代新,除沿滨海平原或平原地区以及大片沙漠和黄土堆积区大面积分布外,一般在丘陵山地区大多呈零星分布,且其成因类型复杂。重点如下:

1)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区,应以突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的需要,或以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为重点开展特定片(区)的第四系区域地质填图。

2)丘陵山地区第四系分布零散,应着重查明区内第四系的空间分布范围,第四纪沉(堆)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地形地貌特点(阶地与洞穴等)、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厚度变化,收集有关古生物、古风化壳、古土壤、古文化层、古地震等资料,划分不同成因类型。

3)注意调查活动断裂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形态、规模、产状及延伸,调查收集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

7.地质构造主要观测内容

1)对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研究,可参照变质岩区填图有关要求进行。

2)应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各种规模大小不等的构造变形形迹(包括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以及各种面理、线理等)的产状、性质、规模、位态及有关运动学特征等资料进行详细收集,查明其区域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研究其构造层次及构造变形相,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为探讨认识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奠定基础。

3)应用现代造山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不同类型造山带的地质填图。着重查清造山带三维空间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研究造山带旁侧前陆、后陆/断陷盆地形成与发展演化的地层层序构筑特征和物源成分特点,为盆地、山脉转变演化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对卷入造山带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系统调查,查明各类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为建立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体制的演化转变、探讨造山作用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依据。对造山带基底形成阶段、洋陆转化阶段、陆内造山阶段和后造山隆升—剥蚀阶段的物质建造、变形、变质特点进行研究,重塑其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4)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应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具体构造部位。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对活动性断裂应尽量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

8.区域地质填图中的矿产调查主要内容

区域地质填图中的矿产调查工作,是和地质填图紧密结合进行的。在调查过程中,应贯彻以点突破,以面为主,重点检查或评价,点面结合的原则。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筛选10%矿(化)点进行检查评价。

9.其他专项调查主要观测内容

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中的水文工作一般不作系统调查,但对泉水、温泉应进行观测、记录和采样,并研究其出露的地质构造条件。对区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和科学普及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均应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价。涉及城市和居民密集区周围的有关生态环境、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区进行综合评价,以增强区域调查成果全方位面向社会服务的功能。在需进行系统的水文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矿产地质、农业地质等专项调查评价区应专门立项进行系统调查评价,并按有关规范、规定要求开展工作。

1∶5万区域地质填图任务书或设计书批复意见书如专门规定了某类专项地质填图,其野外地质观测路线的布置,必须充分注意满足专项调查任务的需要。路线点、线间距以能较好控制专项调查特殊对象的总体特征,并能收集到有关对象比较系统完整的资料为目的。如大规模泥石流、大规模滑坡或垮塌堆积群发地区,存在有地震活动的活动断裂带,或因工程地质需要面对某部分地域进行的专题地质构造调查等。

10.野外填图手图地质体标定

1)野外手图上应尽可能标注所观察到的各种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各类地质体界线、各种构造形迹及各种有代表性的产状要素(含地层、岩层、面理、线理以及原生构造产状及各类样品的采样位置等)。

2)对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地质体,用相应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表示图上。

3)基岩区内面积小于表中限定的第四系,图上可不予表示,但类型特殊或含有重要矿产的第四纪沉积,其范围虽小,均应进行观察描述,并适当夸大表示。在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对前第四系基岩露头,凡地质路线所及,无论出露范围大小,都需进行观察描述,并标注在图上。

4)所有重要地质界线、地质体、正式填图单位和具有特殊意义的非正式填图单位等均应有足够的观察路线和观察点控制。在观察路线上要详细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取准、取全各种地质要素、参数数据。露头良好的路线、主干路线和专题研究路线,要求作好连续信手地质路线剖面,对重要地质现象、接触关系均应有素描图或照片反映其实际情况。

Ⅹ 探查地质要用什么东西

主要有坑复、槽探、钻探制、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
坑、槽探

就是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挖掘坑、槽、井、洞。以便直接观察岩土层的天然状态以及各地层的地质结构,并能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土样。
钻探

是指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以鉴别和划分地表下地层,并可以沿孔深取样的一种勘探方法。钻探是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勘探手段,它可以获得深层的地质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

简称物探,它是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的。常用的地球物探方法有直流电勘探、交流电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震勘探、声波勘探、放射性勘探
你自己搜索,探测器,

一个也不贵,就是3000左右,不过只能探测出有没东西,

要勘测出有什么东西,就要找土地部门,他们有更加先进的勘测仪器!
或者工程队,打地基都要用的
或者
有很多办法,比如金属探测器,x光机,卫星遥感,地震波收集等等。

从原理上说,所谓地底下有东西,那么这个东西的材质就应该和此处的土壤不一样,如果和土壤一样,那就分辨不出是“有东西”了。这个东西可能在材质、密度、温度等方面与该处的土壤不一样,所以就能被探测到。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