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地质剖面图断层怎么连接

地质剖面图断层怎么连接

发布时间: 2021-01-23 21:30:50

⑴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构造剖面图,是一个褶皱形成后发生断裂的结果。画出断层滑动前的褶皱和断层面、标出断

断层滑动前的褶皱为平卧褶皱,断层为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⑵ 急需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及地质报告!!谢啦各位!!!我的邮箱1050681637@qq.com!!!!!!!!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陈雨林

第一章引言

通过对金山镇地区地质图的综合读图分析,可以基本了解金山镇地区的地质概况,包括地貌起伏、构造类型、构造地层、形成时期等。在这些方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温习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加强了对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把岩层展绘在构造纲要图和地质剖面图方面,特别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岩层整合关系、岩浆侵入关系、褶皱几何关系、断层几何关系和倒转几何关系,这要求我们合理把握平面和立体思维的转换,培养地质兴趣和思考方式。

我们的分析基于《金山镇地质图》。这幅地质图属于小比例尺地质图(1:100000),图上1厘米相当于自然界1公里。该地质图长18.5厘米,实际长度18.5公里,宽14厘米,实际长度14公里,覆盖实际面积259平方公里。整个地区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位于700米-1800米的范围内,北部以渚岭最高,达1800米,南部以安村最低,接近750米。在沿NW-SE方向上,该地区地貌有三次大的起伏,伏牛山,雨峰,孤峰所在山脉位于起伏瞰点。

基于《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我们编制了同比例尺的《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和《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这给我们分析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提供不同的视角,带来极大的帮助。

在纲要图上容易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现象相当丰富。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将该地区地层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行不整合,D2-P2与K1-E角度不整合,T2与K1-E接触关系不明显。(如图1)从西向东依次有9条走向一致的褶皱,包括5条背斜和4条向斜;有14处断层,包括4处平移断层,5处正断层,5处逆断层;3处岩浆侵入体,2处斑岩侵入体和1处花岗岩侵入体。此外,该地区还有一处倒转构造,一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如表1)

构造名称

数目 构造名称 数目

向斜 5 正断层 5

背斜 4 逆断层 5

倒转构造 1 平移断层 4

斑岩侵入体 2 构造窗 1

花岗岩侵入体 1 飞来峰 2

图1表1

第二章地层与构造

根据地层出露界线分析,金山镇地区地层沉积时间从古生界到新生界,包括中泥盆统到老第三系的一系列岩层,但缺失上、下三叠统岩层。在《金山镇地质图》可以明显发现,东南部出露地层较老,其中上、中泥盆岩层发育完好,而西北部出露地层较新,典型代表是发育广泛的白垩纪岩层,并且在该地区更西北处出露部分第三系岩层。

在地质图上可以发现D2-P2岩层产状近似一致,走向NE-SW,岩层整合接触,因此D2-P2岩层为一个构造层;T2岩层上出现大断层,它也呈NE-SW走向,但它与D2-P2岩层之间并未出露T1地层,可知它与D2-P2岩层平行不整合,因此T1地层为一个独立构造层;K1-E地层产状近似一致,为整合接触,可是它与D2-P2地层产状差异大,岩层出露交错明显,尤其是在该地区伏牛山附近,K2地层倾角为10°,而C3倾角为50度,因此T2与D2-P2岩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于是在纲要图上有三个构造层:D2-P2,T2,K1-E,其中D2-P2与T2平行不整合,D2-P2与K1-E角度不整合,T2与K1-E接触关系不明显。

断层构造在该地区发育广泛并且种类多样。为使纲要图的编制方便,我们把断层依次编号F1-F14,并且在纲要图上红色线条表示。首先我们可以在地质图上发现两条大的逆断层线F8和F14,都呈NE-SW走向。其中F14逆断层线出露在一处褶皱的东坡,断层倾向SW320°,倾角20°-30°,为走向断层,断层穿越了P1、C3、C2、C1的一系列地层,北端止于K2地层,可知此处断层P1之后,K2之前。根据剖面图分析,F14上盘为C2、C1地层,在上盘中发生了一次向斜和一次背斜褶皱;下盘主要为为T2、P1、P2地层,由于下盘发生了倒转并且和上盘相对应的地层剥蚀严重,因此此断层的断距不好分析,但可以确定此处断层发生在上盘褶皱之后。在F14断层线中部,有两条平移断层线F12、F13与之相交。两条平移断层均主要发生C1地层,F12处于雨峰西南附近,为左行平移断层,它把C1地层完全错开,部分延伸在C2地层,并且切割F14逆断层,由此可以推测F12平移断层发生在F14逆断层之后。位于奇峰附近的平移断层F13,为右行平移断层,断层延伸于C1、C3、P1地层,它和F12一样发生在F14逆断层之后。

F14逆断层的东南方有一处更为复杂的逆断层——F8。F8断层线主要出露在P1、P2、T2地层,贯穿整个金山镇地区,断层倾向SW320°,倾角20°-30°,为走向断层。由A-B剖面图知,F8的上盘是F14的下盘,其中C2、C3、P1等地层发生明显的倒转,比如该盘C2两侧倾向相同,倾向NW130°,左侧倾角40°-45°,右侧大约75°。F8的下盘岩层组成种类多,包括泥盆到三叠的系列岩层,下盘有一个紧闭向斜、一个开阔向斜,以及一个中常背斜,虽然下盘并未出露白垩系地层,但根据紧闭向斜处岩层厚度推测,该紧闭向斜核部可能存在白垩系地层。构造由于倒转构造受到断层后期不同程度的地表剥蚀,在此断层上体现出一处构造窗和两处飞来峰。构造窗位于五里河附近,透过此构造窗可以看到下盘的P2、T2岩层,两严层厚度相当,向NW方向倾斜。飞来峰可以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一处位于安村西南方不远处,飞来峰规模小,另一处位于孤峰周围,规模比前者大,两处均由P2、T2岩层组成,岩层产状近于一致,向NW方向倾斜,倾角在30°-40°的范围内。

该地区除了以上两处大的逆断层,还在西南边陲河北村周围发育了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在地质图上共标记了5处,在纲要图上编号为F1-F5。这5处正断层大多出露在D2岩层,均为发生在一条大的背斜褶皱构造上的横向断层,而这些断层的倾向大小皆在80°-85°的范围内,近于直立,只是倾向不同而已,可以推测这5处断层是发育在同一个时期,是该处褶皱形成之后,继续受到NW-SE方向的主应力场而发生的脆性断裂。这些断层出露的岩层为中泥盆系砂岩、砾岩,它下部岩层为下石炭系砂岩、砂砾岩,都是典型的脆性岩层,由于岩石之间粘度u值小,所以在背斜逐渐隆起的过程中,岩层发生了刚性破裂,估计伴随背斜的进一步发育,这种近于直立的断层数目会增多,并且可能延伸到C1层。离河北村最近两处和最东边一处向东北方向倾,其余两处向西南方向倾。此外,5处正断层形成于同一时期,同一构造应力场的还有P1、C2岩层间的两处平移断层F6和F7。

金山镇地区是发育断层的温床,也是发育褶皱的乐园。该地区褶皱发育完好并且出露明显的有9条,向斜5条,背斜4条。在该地区的构造纲要图上,由西向东依次编号为f1-f9。f1处于最西段,褶轴走向NE-SW,绵延十数公里。褶轴主要由C1、C2、P1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角40°-50°,东侧岩层倾角50°-70°,为开阔褶轴。f1西邻白垩系地层,与白垩系地层角度不整合。因此此褶轴形成在白垩系以前。f2为一个狭长向斜,走向和f1一致。f3褶轴规模比f1略大,连接雨峰和奇峰,主要由C1、C2、C3、P1岩层组成,西侧岩层倾角20°-30°,东侧岩层40°左右,为开缓背斜。f3褶轴上发生了两处平移断层,并且与逆断层F14毗邻。

f4褶轴位于金山镇中部,是构造最为复杂的褶轴。褶轴主要由C1、C2、C3岩层组成,形成一个鞍状背斜。南部有一处构造窗F11,可以看到P2、T2地层的出露。在A-B剖面图上可见,褶轴东西两侧岩层倾向相同,西侧倾角40°-45°,东侧岩层倾角70°-80°,发生明显的倒转。f4褶轴北端止于K2地层,而又被包夹在两断层之间,并且断层以外难觅该褶皱影迹,因此它形成于两处主断层和白垩系岩层之前

f6褶轴紧邻F8逆断层,有两座飞来峰,它南部的P1地层还有一对内部小褶轴。它南部偏西处有一处断裂的向斜褶轴f5,它处于F8逆断层下盘,P1地层的内部小褶皱应该是褶轴f5的翼部延伸构造。在f6褶轴的东南不远处有一条狭长的向斜褶轴f7,所涉地层基本上是二叠系地层。这些褶皱走向大致相同,应该是同一构造应力场下形成的,并且形成时间相差不远。

该地区西南部有另一处复杂褶轴f8。一方面,f8褶轴岩层组成种类丰富,包括D2、D3、C1、C2、C3的系列岩层,褶轴左右两侧岩层产状对称,左侧倾向NW330°,倾角35°-50°,右侧倾向SE150°,倾角40°-45°,为开缓褶皱。另一方面,该褶皱上发育众多的平移断层,共7处。平移断层分布有两个规律,一是沿着褶轴方向的转折点分布,另外是沿着褶轴方向的拐点分布,由此获取褶皱的相关性质,转折点和拐点受力比其他处大。

金山镇地区的正西部和东北部出现斑岩侵入体,正西部斑岩侵入体依次透切中白垩统砂岩、页岩,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以及部分侵入中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东北部陵庄处斑岩斑岩侵入体依次透切花岗岩侵入体,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以及部分侵入下二叠砂岩。在这两类侵入体中,斑岩侵入体呈细长的脉状,穿插能力强;花岗岩侵入体沿着T2岩层内断层线和T2与P2的地质交界线,发生整体侵入,范围相对较大。由于两类侵入体切割的最新地层为T2地层,可知侵入体是T2后期形成的。根据花岗岩的侵入特征可知,断层可为岩浆侵入提供天然通道。

第三章构造发展简史

金山镇地区构造运动相当复杂。它在中泥纪开始沉积砂岩、砾岩,经过两次海进和两次还退,一直稳定地沉积进行到上二叠纪。伴随沉积厚度的增加,岩层之间的粘性差异累加作用显著,重力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匀,二叠纪时该地区出现明显的褶皱。

随着褶皱的不断发育,岩层受到NW-SE方向的最大主应力越来越大,在上二叠纪可能就行成了该地区中部的倒转地层,并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包括两处大的逆断层和东南部一系列平移断层。断层的发生缓解了岩层之间的紧张气氛,但也改变了原来的沉积环境,致使后来的三叠纪沉积岩层不能够和老岩层很好的整合。在下三叠纪和上三叠纪,该地区抬升出露海平面,因此该地区缺少下三叠和上三叠岩层。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

由于三叠纪沉积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风化剥蚀,和褶皱进一步发育,使地表的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因为如此,白垩纪的沉积岩更加不能够和老岩层整合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垩系地层和其它老地层角度不整合的原因。白垩纪该地区地壳基本稳定下来,后期的沉积岩层都能够很好整合。

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壳深处的地幔热流不堪日益沉积的重荷,它向地壳岩层侵入。下白垩纪,在该地区东北部出现花岗岩侵入体,在上白垩纪后期,该地区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斑岩侵入体,并且东北部斑岩侵入在花岗岩侵入体中。

岩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风化剥蚀。如中部的逆冲超覆剥蚀留下的飞来峰和彻底剥蚀的构造窗,东南部的河流主干道在水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岩层的不断沉积和自然地持续风化,再加上岩浆的缓慢侵入,才形成今日构造神奇的金山镇。

⑶ 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第12~13题.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①断层的发生

A、图中断层最后发生,使石灰岩、页岩、砂岩、岩浆岩都发生了断裂错位专,故不符合题意;
B、图中断层最后属发生,使石灰岩、页岩、砂岩、岩浆岩都发生了断裂错位,故不符合题意;
C、根据岩层分布特点可知,该地最早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受外力侵蚀后又出现了页岩的沉积,后又发生了砂岩的沉积,之后又发生了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了花岗岩,最后发生了断层,使石灰岩、页岩、砂岩、岩浆岩都发生了断裂错位.所以图中的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⑤③②④①,故正确;
D、根据岩层分布特点可知,该地最早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受外力侵蚀后又出现了页岩的沉积,后又发生了砂岩的沉积,之后又发生了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了花岗岩,最后发生了断层,使石灰岩、页岩、砂岩、岩浆岩都发生了断裂错位.所以图中的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⑤③②④①,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⑷ 地质剖面元素

在采用面向地质结构建模的方法体系中,Mello et al.(1997)提出基于拓扑框架的复杂地质构造表示方法,来解决沉积盆地区域具有大变形特征的断层数字模拟问题,提出用断层对地层分块(block)来模拟断层的运移。Caumon et al.(2004)同样提出用断层对地层进行分区域(region)表示,采用闭合地质模型(sealed geological model,SGM)方法来实现复杂地质建模。同样,Galera et al.(2003)提出断层将地层分成块状地层,三维地质建模就是建立边界一致的区块模型,并强调各块状地层之间的拓扑一致性。

上述研究人员都将断层对地层切割作用给予充分重视。断层是造成地层不连续的重要原因,使完整地层分区或分块(图4.5)。分析地质剖面图可以发现,其主要内容包括:剖面切过的地形、地层、断层构造等,形成具有特定地层属性的二维曲线簇,多采用多线段或者样条曲线来表示。前面已经指出,地层面是可以唯一代表其下面(或上面)紧邻的地层,那么在地质剖面图中,则可以用地层线(strata line)唯一代表其下面(或上面)紧邻的地层。结合地质勘探领域绘制地质剖面图习惯,地层属性变化处、断层错断处、地层尖灭处等都会采用不同的地层线来代表。

图4.5 典型地质剖面示例

基于此,将地质剖面元素分为三个层次,地层线、地层块(layer block)、地层(layer),利用这些元素最终重构地质模型。如图4.5所示的地质剖面中,由于断层F1、F2和F3的存在,将由5个地层(L1、L2、L3、L4、L5)构成的地质剖面分成若干块,其中,L1只有一个地层块R11,L2由地层块R21、R22组成,L3由地层块R31、R32、R33、R34组成,L4由地层块R41、R42、R43、R44,L5由地层块R51、R52、R53组成。

按照地质对象的分类方法,地层和地层块是三维地质建模的主要研究对象。地层(或地层块)在地质剖面上以地层线的形式出现,多条首尾相连的地层线形成闭合的地层多边形,反映了一个地层(地层块)在剖面上的分布情况。一般情况,地层(或地层块)由上地层线、下地层线、左地层线和右地层线构成一个闭合地层多边形(strata polygon)。

⑸ 实习十 阅读地质图,切制简单的地质剖面图

一、目的

(1)初步学习阅读地质图的方法,了解各种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进一步建立地质构造的立体概念。

(2)初步学习绘制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二、要求

(1)了解不同产状的岩层、不整合、褶皱和断层在地质图上表现出来的特点。

(2)切制一张简单的地质剖面图。

三、实习内容

1.不同产状的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是:地质界线是与地形等高线重合或平行的曲线;新地层出现在高处(山头),老地层在低处(山谷);同一时代的水平岩层在坡度小时出露宽,坡度大时出露窄;上下岩层面出露高度差即为岩层厚度。

直立岩层 直立岩层面或地质界面(岩墙或断层面)在地质图上的表现是:地质界线永远是一条切割地形等高线的直线,不受地形起伏影响;上下岩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岩层厚度。

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或其他地质界面在地质图上表现出地质界线是与地形等高线斜交的曲线。在山脊和沟谷处弯曲成“V”字形,有一定规律(称“V”字形法则)。

2.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平行不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的界线基本平行,倾向、倾角相同,但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缺失某些年代的地层。

角度不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并有地层缺失。不整合面的界线可截断不整合面以下的较老地层的界线,不整合界线与下伏岩层界线成角度相交,而与上覆岩层界线基本平行,不整合面以上的底部地层可与不整合面以下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3.褶皱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地质图上主要根据地层的对称重复分布来判断褶皱构造的存在。分析褶皱发育区地质图,首先要确定背斜和向斜,其次确定褶皱的形态和类型,最后确定褶皱形成的时代。

(1)区分背斜和向斜:背斜的核部地层时代较老,两翼依次出现较新地层;向斜则相反,核部地层时代较新,两翼依次为老地层。

(2)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主要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来确定褶皱的形成时代,即在不整合面以下参与褶皱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形成之前。此方法对于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时代间隔较短时,比较有用处。

4.断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大部分地质图上都用一定的符号表示出断层的产状要素和断层类型。在没有用符号表示断层的产状及类型的地质图上,常画出了断层线,此时,首先要判断其大致倾向及倾角,然后判断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根据两者可以确定断层的性质,最后也要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1)断层面产状的确定:在地质图上,断层面具有和岩层面一样的出露特征,判断断层面产状和判断倾斜岩层面产状的方法相同,可以在野外对于岩石露头实测,也可根据断层线和地形等高线之间的关系进行。

(2)两盘相对位移的判定:根据两盘标志层错断的情况判断,但经侵蚀夷平后,两盘往往处于等高平面上,加上标志层和断层的产状关系因素,情况会复杂些。

(3)断层时代的确定:根据角度不整合(原理与确定褶皱年代的方法相似),或地质体的相互切割关系来确定。

5.切制地质剖面图

(1)选择剖面位置:在仔细阅读地质图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方向编制地质剖面图。剖面线一般选择垂直于岩层走向方向,并通过地层出露最全和图区内最主要、最典型的构造部位。并将剖面位置标定在地质图上。

(2)绘制地形剖面图:在绘图纸(选用方格纸)的下方适当位置画出剖面基线,其长短与选定的剖面线相等,基线标高一般选取比剖面所过最低等高线高程再低1cm的高程,基线的两端画出垂直线条比例尺(一般与地质图比例尺一致),以一定间隔标明各横线的标高。将剖面图纸的基线与地质图上的剖面线放平行,并使二者的起点和终点一一对准。最后将地质图上的剖面线与地形等高线各交点一一垂直投影到剖面图的相应高程线上,在剖面图上按实际地形用平滑曲线连接相邻的投影点,即得出地形剖面线。

(3)绘地质剖面:将地质图上的剖面线与地质界线(地层分界线、不整合线、断层线等)的各交点投影到地形剖面线上,按各点的产状(倾角)在地形线下画出各自的分界线,若剖面线与走向线斜交,应该按换算后的视倾角画出分界线。

(4)整饰剖面图:将规定的色谱或花纹填绘到各相应地层内,并注明地层代号。在剖面图的下方,在适当的分层界线、断层线下标明产状。在剖面的正上方写上图名、比例尺,在剖面的右上方标上剖面方位。

四、作业与思考题

1.作业

(1)阅读星岗地区地形地质图(图实101),完成实习报告。

(2)绘制星岗地形地质图上A—B地质剖面图。

2.思考题

(1)如何确定褶皱构造的存在?其基本类型有哪些?

(2)如何确定断裂(断层)构造的存在?其基本类型有哪些?

(3)如何确定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代?

图十10-1 星岗地区地形地质图(据叶俊林等,1987,修改这补充)

实习十 阅读地质图实习报告

1.水平岩层

分布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质图上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倾斜岩层

分布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质图上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整合

涉及地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质图上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斜

分布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部地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翼部地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质图上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向斜

分布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部地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翼部地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地质图上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断层

分布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层标志在地质图上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地层的接触关系,褶皱,断层怎么分析,地质地形剖面图怎么画。求详细的方法

接触关系可以分为整合、不整合接触。整合就是岩层层序没有间断。不整合就版是岩层的层序有权间断缺少中间的一段时期的岩层。不整合可以分为: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之类的。
褶皱主要分析的是他的两翼、内部岩层、向斜、背斜、产状变化、空间摆放形状等。
断层主要分析的是他的上下盘。断层面的分析。断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断层的岩层地质年代、断层两盘的岩性变化、有无断层泥、断层角砾岩等标志。
剖面图需要在地形图上画一条剖面线,量出剖面方向标在剖面图左上角。然后再根据每个点所在的位置在剖面图上标出高程,然后连接起来。最后还要画出岩层的产状等,写出地质年代符号等。
有些地方描述不太清楚的再查点资料吧。

⑺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是一个 褶皱形成后在发生断层的结果。画出断层滑动前

属于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

⑻ 如何看懂地质图与剖面图(有例题~)

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1.看图名、图幅代号、比例尺等图名和图幅代号可以告诉我们图幅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幅地质图一般是选择图面所包含地区中最大居民点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岭等命名的。比例尺告诉我们缩小的程度和地质现象在图上能够表示出来的精确度。此外,还应注意图的出版时间、制图人等。
2.看图例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制图地区出露哪些地层及其新老顺序等。图例一般放在图框右侧,地层一般用颜色或符号表示,按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每一图例为长方形,左方注明地质年代,右方注明岩性,方块中注明地层代号。岩浆岩的图例一般在沉积岩图例之下。构造符号放在岩石符号之下,一般顺序是褶曲、断层、节理、产状要素等。
3.剖面线有时通过地质图相对图框上的两点画出黑色直线,两端注有AA′或II′…等字样,这样的直线称剖面线,表示沿此方向已经作了剖面图。
4.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如果是大比例尺地质图,往往带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一下山脉的一般走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果是不带等高线的小比例尺地质图,一般只能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的特点,如巨大河流的主流总是流经地势较低的地方,支流则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顺流而下地势越来越低,逆流而上越来越高;位于两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地区总是比河谷地区要高,等等。了解地形特征,可以帮助了解地层分布规律、地貌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等。
5.分析地质内容应当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首先了解图内一般地质情况,例如:(1)地层分布情况,老地层分布在哪些部位,新地层分布在哪些部位,地层之间有无不整合现象等;(2)地质构造总的特点是什么,如褶皱是连续的还是孤立的,断层的规模大小,它发育在什么地方,断层与褶皱的关系怎样,是与褶皱方向平行还是垂直或斜交等等;(3)火成岩分布情况,火成岩与褶皱、断层的关系怎样。
6.在掌握全区地质轮廓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构造进行分析:(1)开始时最好从图中老岩层着手,逐步向外扩展,以免茫无头绪;(2)对每一种构造形态,包括褶曲、断层、不整合、火成岩体等逐一详加分析。例如褶曲类型,断层类型,各构造组合关系等。
7.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整个构造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包括:(1)根据地层和构造分析,恢复全区的地质发展历史;(2)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的关系;(3)地质构造与地貌发育的关系,等等。
以上所述不过是读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至于如何具体分析某一幅地质图和其中的每一种构造,具备基础知识的情况,必须通过实践来逐步掌握。

⑼ 读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28-29题.关于图中①处河谷成因的正确叙述是()A.断层带岩层破碎易受侵蚀形

A.图中的抄①处岩层有错位,是断层构造.并且在断层线附近,容易遭受侵蚀而形成河谷,故正确;
B.图中的断层两侧的高度差不多,因此断层还没有下降,故不符合题意;
C.图中的①处岩层有明显的错位,是断层构造.并且在断层线附近,容易遭受侵蚀而形成河谷,故不符合题意;
D.图中的岩浆还没有侵入到上面的①附近,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