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形成平原地质作用有哪些

形成平原地质作用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1-23 16:02:51

① 地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啊

1、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是由地球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形、变位(如弯曲、错断等)的机械运动。

2、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太阳热辐射引起,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一般按下面的程序进行:风化一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固结成岩。

3、人为地质作用:例如,采矿特别是露天开采穆动大量岩体会引起地表变形、崩塌和滑坡;人类在开采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时因岩土层疏干排水会造成地面沉降等。

(1)形成平原地质作用有哪些扩展阅读

地质作用可能产生的灾害: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质作用

② 关中平原的形成经历了哪些地质作用

没什么用的!

③ 关中平原的形成,经历了那些地质作用

关中平原的形成是渭河及其支流带来泥沙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内力作用是地壳下陷。

④ 关中平原的形成,经历了哪些地质作用

冲积平原是经过河流冲刷地势较高处无植被覆盖的泥土,被流水冲至流速较缓的地方沉积形成(流水的搬运)。

⑤ 地形地貌由哪些地质作用形成

1、河流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地形(侵蚀河谷)
2、河流的搬运、堆积作用:在山区形成冲内积扇;河流容沿岸形成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形成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河流三角洲。
3、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不同的阶地。

⑥ 求助,西伯利亚平原形成的地质作用

西西伯利亚平原只有个别地方有一些很低的山丘,其他广大地区都极为平坦。人们称西西伯利亚平原为世界最平坦的平原,因为在它的南北方向上,3000公里之间的地形高度差竟不超过百米。西西伯利亚平原之所以这样平坦,是因为它的地下是一片坚硬而古老的地壳,它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质比较稳定。除此之外,寒冷的气候使风化作用降低,古老的地壳便较容易地保留下来了。

⑦ 形成渭河平原的地质作用有

(1)华山是一座断层山,是由于地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沿着断裂面,一边上升,一边下降,断裂大致呈东西向,发生时间大约在距今六七千万年以前.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即地堑,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渭河平原是地堑构造,形成过程是:先是地壳运动,形成地堑;后经黄河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平原.
(2)黄土高原与黄土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黄土高原:风力搬运,堆积;黄土地貌:流水侵蚀,堆积,搬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
(3)此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多雷暴天气系统.
故答案为:
(1)断层山,地堑,地壳运动,沉积作用.
(2)风力搬运堆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
(3)西北方向,雷暴.

⑧ 形成1地河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有哪些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凭流水的机械冲击力、化学溶解力以及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谷的组成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河流的地质作用过程包括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三者前后衔接,互相联系。河流地质作用以机械作用为主,伴有化学作用。河流在大陆上分布极广,是塑造大陆形态和建造大陆沉积物的重要营力。
河水运动 流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动,位能转变为动能。 流水动能(K)与流水的质量(M)和流速有关。流水的质量与流量呈正相关,可以流量度量。河流的流量受降雨量、蒸发量、渗透量和流域大小的影响。河流的两点间的高程差与其距离之比叫纵比降。纵比降和河谷横断面形态、河床的粗糙度是决定流速的主要因素。天然河床的组成物质随河段而异,有的是坚硬的岩石,有的是松散的沙、土层,而且河床底部的起伏、平面形态的曲直、河谷断面的宽窄也都是变化的。河水在具不同特征的河床上运动时,其水动力特征不同。天然河流中的水质点的运动一般是不规则的紊流,但在平坦河床上的缓慢水流,紧贴底部的薄层河水的水质点可以为规则的层流。河流中还有向下游推进的螺旋形水流,其在断面上的投影呈环形,称环流。环流在直河道和弯河道都可形成。此外,在崎岖不平的河床上,由于局部障碍还产生涡流。河流的流水动能和水动力特征及其变化,制约着河流地质作用的进程,是以破坏作用为主,抑或以建造作用为主。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水破坏组成河床的岩石、松散沉积物的作用。河水破坏河床有3种方式:水力冲击(蚀);磨蚀(流水挟带的沙、砾对河床的磨损);溶蚀(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根据河水对河床的破坏方向,侵蚀作用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①下蚀作用,河水对河床底部进行侵蚀,使河床降低的作用。下蚀作用在河流的上、中游段或山区河流中占显著地位。在这里水流受基岩河谷挟持,断面狭窄,纵比降大,流速大,多急流、涡流。由于组成河床的岩石的抗蚀能力存在差异,河床纵剖面崎岖不平,常呈台阶状。河水流经其上则形成瀑布、急流。从高处跌落的河水,以强大的冲击力和沙、砾旋钻,磨蚀陡坎下的河床,掏空陡坎基部,陡坎上部岩石受重力作用而坍落,台阶后退。一段如此不断地进行,台阶终于消失,河床被夷平。在河流的源头多有跌水,下蚀作用引起的掏蚀坍落,使河头向源头伸长,向分水岭上部发展,这种现象称溯源侵蚀作用。当分水岭两侧的河流侵蚀力强弱不同时,侵蚀力强的向弱的方向延伸,分水岭向弱者方面迁移,甚至被切穿。两条河流相连,侵蚀力强的河流夺取另一条河流在连结点以上的上游。这种现象称河流袭夺
下蚀作用不是无限的,当河流在河口到达其汇入的静止水面时,流速丧失,下蚀作用也就终止。外流河以海平面为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称终极侵蚀基准面。此外,河流还以其流经的湖面,支流以其注入的主流水面等为其局部侵蚀基准面。在大陆稳定和侵蚀基准面长期不变时,下蚀作用将河床上的起伏、台阶夷平,河床纵比降减小,流速变低,流水动能减小。当坡度减小到流水动能与河水搬运泥、沙所消耗的能达到平衡时,河床的纵剖面在理论上是一条下凹的圆滑曲线,称为河流平衡剖面。力图达到平衡部面是河水改造河床的总的趋向。 ②侧蚀作用,河水破坏河床两侧的作用。它是在河弯处单向环流的作用下发生的。侧蚀作用在河流的中、下游段或平原区河流中最为显著。天然河流总有弯曲,河水从直道进入弯道时,原来沿河流轴线运动的主流,因惯性离心力的影响偏向河弯的凹岸,造成横向水位差,从而单向环流发育起来。环流的表流冲击凹岸弯顶的下段,掏蚀河岸引起崩坍,落入水中的沙、石被环流的底流带到河弯凸岸边堆积,形成边滩。随凹岸后退扩展,凸岸边滩增长,河弯顶不但后退而且缓慢下移,河床的弯曲度加大,变成 S形,进而演变成一串Ω(正反相接)形。这种形状的河流称河曲或蛇曲。当两个河弯贴近,河水便冲开连接两弯的细颈部,弃弯走直。这一过程称为裁弯取直作用。遗留下的废河道,变成了新月形的牛轭湖。河弯在环流作用下,不断摆动,使河谷的谷坡不断破坏,河谷底部加宽,但河床的宽度基本不变。侧蚀作用使河床的长度增加,纵比降减小,流速变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堆积物中迂回流动。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可使除赤道区纬向河流外的其他地区任何流向的河流的水流方向偏离,从而加强河流的侧蚀作用。

⑨ 决定华北平原地貌的地质作用是什么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黄河、海河专、淮河、滦河等所属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多数地方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水一带达5000米。决定华北平原地貌的地质作用是流水沉积作用

⑩ 华北平原的形成涉及的地质作用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黄河、海河、淮河专、滦河等所属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多数地方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水一带达5000米。决定华北平原地貌的地质作用是流水沉积作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