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问题 » 什么是地质模型

什么是地质模型

发布时间: 2021-01-23 15:47:55

⑴ 求地质大神看一下这是什么地质模型

湖盆和有坡度的湖岸地形,以及地下水资源分布。

⑵ 地质模型细化

在没有遭受大的地质作用的区域,自然的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质构造通常是趋于连续的状态(高洋等,2005)。由于地质采样的稀疏性,直接由钻孔数据建立地质模型,钻孔之间的连接是完全线性的,比较粗糙,也不符合地下地层实际,采用一定的插值是必要的(Turner,2005),如加拿大为了研究区域地下水分布,在一个分布有数千个钻孔记录的地区建立含地下水的三维地质模型尚且面临相当大的困难(Logan et al.,2001;Sharpe e tal.,2002;Thorleifson et al.,2003),何况对于一般只有数十个到上百个钻孔的工程。采用一定的插值方法,可以使地质模型变得连续,更加符合地层的实际分布特征。

3.4.2.1 自然邻接插值(Natural Neighbor Interpolation,NNI)

自然邻接插值方法是一种基于Voronoi图的插值方法。该方法对于处理在空间上高度离散化分布的不规则地学观测数据,以及描述数据在空间尺度上的剧烈变化具有良好的效果。Voronoi图是一种常用的非结构化网格,它所剖分的每一个网格单元称为Voronoi单元(图3.23中的虚线)。在Voronoi图非结构化网格中,每一个原始节点所对应的Voronoi单元的邻接节点称为自然邻接点(Natural Neighbors,NN),如图3.23中,单元节点x0的自然邻接点就是与其具有共同边界的节点x1,x2,x3,x4,x5,x6

图3.23 插入点的自然邻接区域

自然邻接点插值方法就是根据各自然邻接点对待插值点函数值的贡献率来计算该节点的插值结果,由此可构造插值格式: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应用研究

其中,f(x)是待插值点x的物理量值;i是点x的自然邻接点序号,其求和个数为x的自然邻接点数目;fi是节点xi的物理量值;ϕi(x)是对应节点xi的插值基函数。

3.4.2.2 基于自然邻接插值的虚拟钻孔生成方法

采用插值方法对初始地质模型进行细化,为了保持GTP数据模型的一致性,本章通过插入虚拟钻孔的方法来实现模型的细化。同时,为了保持钻孔之间拓扑关系的一致性,插值时虚拟钻孔的孔口坐标同实际钻孔的孔口坐标仍然满足Delaunay准则。基于这样的要求,这里采用Delaunay细分方法插入虚拟钻孔。

整个虚拟钻孔的插入过程如图3.24所示。在初始钻孔点所构成的Delaunay三角网格中(图3.24a),在三角单元V1V2V3的外接圆圆心P点处插入一虚拟钻孔点,经过局部更新后得到如图3.24b所示的新的剖分结果,利用0-Orbit即可得到点P的自然邻接区域(图3.24c),是由点1、2、3、4、5、6钻孔点构成。图3.24d插入的虚拟钻孔中每一个钻孔的高程属性值都通过与其自然邻接钻孔的相应层位通过插值来确定。这样,一个虚拟钻孔完全由邻接的钻孔来确定,从而可以避免一般插值方法所造成的下层位在上层位之上的错误,适合于比较离散的地质数据场表达。

3.4.2.3 插入虚拟钻孔后的地质模型

通过设定一定的三角单元网格尺寸,采用Delaunay细分技术,建立符合特定需求的TIN,然后通过上述自然邻接插值插入适量的虚拟钻孔,即可生成加密后的三维地质模型(图3.25)。

分别在加密前后的地质模型设定某一剖切位置(图3.25中的A-A′),得到的剖切面如图3.26所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地层分布具有趋于连续的特征。

图3.24 虚拟钻孔的形成步骤

a.初始钻孔点构成的Delaunay三角剖分;b.插入虚拟钻孔点后的Delaunay三角剖分;c.插入点P的自然邻接区域;d.根据自然邻接所对应的钻孔来建立虚拟钻孔

图3.25 插入虚拟钻孔后的三维地质模型

图3.26 插入虚拟钻孔前后对比

a.原始模型剖切图;b.加密模型剖切图

3.4.2.4 地层尖灭处理

基于钻孔数据直接建立地质模型的方法,在处理地层尖灭时,是将地层直接尖灭到邻近钻孔处。如图3.13所示,地层1在钻孔B、C处存在,而在钻孔A处缺失,认为地层1在钻孔A处尖灭,即地层1厚度分布从钻孔B到钻孔A直接线性递减至零厚度,这样的处理方法也叫“钻孔处尖灭”(张芳,2006)。在三维空间中采用这样的处理方法,地层尖灭将趋于无限小零点(图3.27a),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而在工程实际中,地质人员在处理尖灭时多采用“钻孔间尖灭”,即认为尖灭发生在两个钻孔之间的某个位置,可取两钻孔之间的1/2或1/3处,具体数值依据经验而定。借鉴工程上的这种处理方式,这里认为地层在某一钻孔处尖灭的空间分布是基于钻孔的一个自然邻接区域。

图3.27 钻孔尖灭处理示意图

如图3.27a所示,地层1在钻孔2处尖灭,按照传统的处理方法将形成一个零厚度的点。插入若干虚拟钻孔后,在钻孔2的左侧和后侧分布有虚拟钻孔2和5,地层1分别将从钻孔1尖灭到虚拟钻孔4以及从钻孔2尖灭到虚拟钻孔5。这样,对地层1在钻孔2处的尖灭区域为一个自然邻接区域,这样地层1、2新的分布区域如图3.27b所示。

图3.28a为插入若干虚拟钻孔后的某一地层模型,模型中没有按照自然邻接来处理尖灭问题,图中地层看上去完整分布于整个工程区域;图3.28b则是经过自然邻接来处理尖灭问题,可以看到,在存在尖灭的钻孔周边形成类似空洞的尖灭区域。

⑶ 三维地质模型可展示什么,也就是说建立一个三维地质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些什么结论、在线等,谢谢。

地质体在空间上的立体展示。如果是个矿山的三维地质模型可以显示矿体在空间里专的立体形态,品位分属布,断层特征等等,可以让工程技术人员很直观的了解矿体的空间分布,从而更好的布置工程去采矿,降低采矿的贫化损失。其他的三维地质模型,也是类似的,都是展示相关地质体的空间形态。如你看过探索频道的数字地球,里面的三维岩浆库是很形象的。

⑷ 什么是三维地质建模,而在三维软件里哪一款在地质建模里运用的最好急!!!

  • 三维地质建模概念:


三维地质建模就是将地质,测井,地球物理资料和各种解内释结果或者概念模型综容合在一起生成三维定量随机模型。


三维地质建模(Three-dimensionalgeological modeling)的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SimonWHoulding 于1993年提出的。所谓三维地质建模, 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 在三维环境下, 将空间信息管理、地质解译、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实体内容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等工具结合起来,用于地质研究的一门技术。


  • 比较好用的软件有:

suffer
3D-Mine
MICROMINE

UG

⑸ 地质模型构建

长期以来,地质资料的表现形式主要以二维、静态的形式为主,该类表现形式专在平面上描述地质结属构的起伏变化,使人们难以直观地分析各种特征的空间变化特征,同时也给地质信息的空间分析带来了困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地质信息的三维表现成为可能。根据三维表现内容的不同,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分为三维结构模型和三维属性模型,结构模型主要体现各种地层或地质体的三维空间展布特征,而属性模型主要体现各种地质属性在空间的变化特征,属性模型往往受结构模型的限制。

⑹ 地质三维建模一般用什么软件

我们单位用的是理正勘察三维地质软件,您可以了解,我们用钻孔、纵断面图、剖面图来做三维工程地质模型。而且可以从工程地质勘察软件直接导入地质数据。

⑺ 地质模型的阐释

一个模型的生成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要获得的是从模型当中寻找出通过一回般手段和答方法难以获得的规律以及模型反映出来的问题。

从上述图件可以看出,以钻孔柱状图为基础构建出来的三维地质模型能够更加清晰地体现万年矿地区的地层结构。万年矿井田地势南高北低,东西部地形向中间倾斜,在模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地层由老至新从南到北是逐步向下延伸的。由于在钻孔资料中加入高程数据,使得模型的高低起伏符合万年矿井田地势南高北低,东西部地形向中间倾斜的实际情况。以上的这几方面均可以从模型中得到验证。在构建万年矿井田三维地质体模型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图形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任意比例的缩放、任意距离的平移和对地质体模型中任意岩层单独显示以及任意角度和方向的剖面切割等操作。从所构建的万年矿井田三维地质模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万年矿井田地质规律以及地层与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进而整体上把握万年矿井田的地层结构和地质规律。

⑻ 储层地质建模分类及储层模型的类型

(一)储层地质建模的分类

储层地质建模实际上是表征储层结构及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建模的核心问题是井间储层预测。在给定资料的前提下,提高储层模型精度的主要方法即是提高井间预测精度。井间预测有两种途径,相应地也有两种建模方法,即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

确定性建模是指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随机建模是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可选的、等概率的储层模型的方法。这种方法承认控制点以外的储层参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所建的模型不是一个,而是一簇,即一定范围内的几种可能实现,这正是与确定性建模的重要差别。对于每一种实现(即模型),所模拟参数的统计学理论分布特征与控制点参数值的统计分布特征是一致的,即所谓的等概率。各个实现之间的差别则是储层不确定性的直接反映。由此可见,随机建模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评价(A.G.Journel,1990)。

(二)储层模型的类型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许多储层模型的分类方案,因而也就有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质模型。在这里简要地列举一下两个较常见的分类方案。

1.按照研究目的和模型的属性分类

这种分类方案在国外比较通用。按照模型的属性,可将储层模型分为定量流动模型、储层结构模型、储层非均质性模型和岩石物性物理模型等四大类,各大类里又细分若干小类,这里就不再一一论述。

2.按照不同的油田勘探开发阶段分类

这是由储层地质学专家裘怿楠先生提出的一种分类方案,也是国内通用的一种划分方案。在不同的油田勘探开发阶段,由于资料占有程度的不同,研究任务的不同,因而所建模型的精度和作用也不相同。据此可将储层地质模型分为概念模型、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

(1)概念模型

针对某一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有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就是所谓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并不是一个或一套具体储层的地质模型,但它却代表某一地区某一类储层的基本面貌。一般而言,概念模型是以储层沉积学为基本手段,尽可能直接利用岩心资料来建立的,它广泛地应用于油田的开发早期。从油田发现开始,到油田评价阶段和开发设计阶段,主要应用储层概念模型来研究各种勘探开发战略问题。这个阶段油田仅有少数大井距的探井和评价井的岩心、测井及测试资料以及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因而不能详细地描述储层细致的非均质性特征,只能依靠少量的信息,借鉴理论上的沉积模式和成因模式来建立工区储层概念模型。但是这种概念模型对油田早期勘探开发战略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可避免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2)静态模型

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称为储层静态模型。

这一模型主要为编制开发调整方案及油藏管理服务,例如确定注采井别、射孔方案、作业施工、配产配注及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等。它广泛地应用于油田注水开发实践中,从采油井的日常管理到油田的大小措施调整,都说明这是必不可少的地质基础。

(3)预测模型

预测模型是一种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要求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够作一定精度的内插或外推的预测。

预测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研究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和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而提出来的,是目前世界性的攻关难题。其技术思路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广泛应用地质统计学中的随机模拟技术,结合储层沉积学研究,力图降低模型中的不确定因素,以提高模型的精度。二是利用井间地震等地震横向预测技术和水平井技术等来建立高精度的储层预测模型。

⑼ 地质模型是如何建立的

1.选择一个专业软件
2.数据录入及转换
3.选择一个数学插值方法
4.设定相关参数
5.创建三维实体
6.颜色赋值,导出模型。

⑽ 这种地质模型是用什么软件建模做出来的

这个应该不是模型吧,这个就是个示意图或者用于教学科研的非具体的模型,很多绘图软件都可以画出来吧。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