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属于什么地质地貌
❶ 地质地貌
海南岛原本与大陆连为一体,因第四纪初期琼雷地区发生剧烈的上升运动,在急剧上升阶段,东西向断裂带活动,产生断陷形成琼州海峡,使海南岛与大陆分离。地貌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由山地、丘陵、台地、阶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构成环带,由里向外依次分布于全岛。内环位于中南部,由一系列中、低山组成,分别属于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 3 列山脉。其中以五指山为全岛第一高峰,海拔 1867.1 米,气势高耸挺拔。中环为中、低山外围的丘陵地貌单元,其分布以北部、西部和西南部面积较大。构成中、低山和丘陵地貌的基岩主要有花岗岩类岩石、古老变质岩和白垩纪至古近纪的红层等。外环由台地、阶地和平原等地貌单元构成,是三大环带中面积最大的一环,也是目前人口最集中、经济活动强度最大的一环。其中,以台地地貌面积最大,有熔岩台地、花岗岩台地、红岩台地、变质岩台地和山麓洪积台地等类型;阶地地貌面积也较大,以海成阶地为主 , 河成阶地次之;平原地貌面积最小。这是海南岛地貌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火山地貌发育。新近纪以来,有 10 期 59 次火山喷发。第四纪期间有 5 期多次火山活动,在琼北大地上形成了由数十个火山、面积达 4000 平方千米的熔岩盖层构成的火山熔岩地貌,蔚为壮观。第三个特点为沿海堆积平原广布。海南岛除南部个别地方山脉直逼海岸外,其他多为滨海平原。以成形分类,大致分为四种:一是由于雨水冲刷和河流下泻,大量陆源物质在山前地带堆积形成山麓发育的冲积-洪积台阶和河口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二是由海流带来的大量物质在沿岸地带堆积,在间歇性上升作用下,形成海成阶地、海积平原、沙堤与潟湖。三是由沿海强风的搬运作用,大量砂粒在沿岸地带堆积,构成特殊的砂堤——潟湖平原。四是沿海岸带生长的红树林和珊瑚地貌。红树林海岸以东寨港最为典型,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树种最多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其种类达到 19 种,占全国的 79%,世界的 47.5%。2005 年东寨港红树林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都是热带、亚热带特有的生态型海岸地貌类型,海南岛是全国此类海岸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域(图 1-1)。
图 1-1 海南岛地形地貌示意图
地质地貌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组成土壤的矿物成分直接来源于成土母质与母岩,成土母质与母岩风化产生的矿质养分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因此,成土母质与母岩的性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深刻的影响。海南省的土壤母岩与母质共有 10 种,其中花岗岩占总面积的 46.7%,砂页岩占 20.7%,浅海沉积物占 12.1%,玄武岩占 9.5%,滨海沉积物占 2.8%,河流冲积物占2.7%,火山灰占 2.3%,安山岩占 1.5%,紫色砂页岩占 1.4%,石灰岩占 0.3%,此外还有珊瑚。由它们发育而成的土壤理化特性有很大差异。
按地形高程统计,海拔 500 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全岛面积的 25.4%,海拔 100 ~ 500 米的丘陵面积占 13.3%,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阶地、平原面积占 61.3%。海南岛海岸线长达 1528千米,周围-5米(1115.92平方千米)至-10米(1214.60平方千米)的等深地区面积达2330.52平方千米。
❷ 株洲属于什么地质
市域地貌类型结构:水域637.2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66%;平原1843.25平方公里专属,占16.37%;低岗地1449.86平方公里,占12.87%;高岗地738.74平方公里,占6.56%;丘陵1916.61平方公里,占17.02%;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岗地以市域中北部居多,平原沿湘江两岸分布。市境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南岭山脉至江汉平原的倾斜地段上,市域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中部地形岭谷相间,盆地呈带状展布;东南部均为山地,山峦迭障,地势雄伟。
❸ 攸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基本概况
攸县地处湘东南部,北抵株洲、长沙,南连郴州、广东,西屏南岳、衡阳,东邻江西吉安,位居株洲、衡阳、郴州三市经济交汇中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全县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9万公顷。全县辖18个建制镇,12个乡,500个村,40个居委会,7017个村民小组。自西汉高祖五年置县以来,一直是湘东地区重要的商贸重镇,素有“湘东福地”之美誉。
攸县山川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灵龟峰,现为株洲市佛教协会圣地。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香火绵绵,钟声不绝。酒埠江风景区被有关专家誉为“西有张家界,东有酒埠江”,区内白龙洞钟乳石千奇百怪,堪称人间奇迹。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寝陵,中外驰名的游览胜地井冈山、南岳,与攸县相距仅数十公里,且为必经之途。
攸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湘东铁路和106国道贯穿县境南北,两线沿途形成百里经济发展长廊,水泥、沥青道路已直达各个乡镇;水源丰富,湘江支流洣水河汇集攸水穿城而过。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全县村村组组通电,乡乡村村通程控电话。攸县矿藏丰富,物产富集。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全县煤炭地质储量达3亿吨,黄兰煤田现已探明工业储量为2.46亿吨,年产原煤400多万吨。攸县历来农业发达,境内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热充足、冬寒期短,无霜期长达289天,年均气温17.8℃,年降雨量1448.6mm,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尤其适宜稻谷、棉花、油茶、辣椒、生姜、木材、楠竹等。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其中大米、活大猪、分割肉、茶叶、蚕丝、干椒,是我县饮誉海外的传统出口产品。工业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冶金、采掘、机械、建材、化工、纺织、制鞋、造纸、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草席、床单、手套、竹制品、鞭炮烟花、灯泡灯具、氟化纳等畅销国内外,久负盛名;煮酒、松花皮蛋、春晓茶荣获国家金银奖,国际上备受用户青睐。到目前为止,攸县有近100种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全县的内外贸易。目前,全县与海内外的贸易交流往来十分活跃,可谓商贾云集、货畅其流。位列“湖南五大市场”之一、湘东市场之首的皇图岭农贸市场吸引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生意人。近年投资上亿元兴建湘东大市场,更是一座集吃、住、乐为一体的综合商城,成为湘东地区又一处火爆的商业中心。
攸县人民心襟宽广,热情好客,真诚希望与海内外嘉宾共谋发展。近年来,攸县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出台了政策文件,对来攸县投资置业的外来客商,除执行省市颁发的优惠政策外,在用地、分利、信贷、税费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只要来攸县,一切给方便”,攸县七十四万父老乡亲真诚欢迎八方宾客来攸观光考察,投资置业,与时俱进,共绘发展的美好蓝图。
自然地理
地势由东西二侧向中部倾斜,东西环山,中部低平开阔向南北敞开,海拔界于69m至1404.9m之间,形成山丘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页岩、砂岩、页岩、紫砂页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5种。
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摇洲不摇。
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攸县境内矿藏丰富,物产富集。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三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植物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共有木本植物78科210属436种,其中乔木273种、灌木139种,腾本植物24种,国家护植物20多种。
历史沿革
攸县:原名“攸水县”,县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县。
春秋、战国 攸县属楚黔中地。
秦 在湖南设置12个县,其中阴山县,衡山县,桂阳县,攸县属阴山县。
西汉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国,攸县、容陵均属长沙国,攸县之名第一次出现于史籍。阴山县属桂阳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定王子刘福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长沙定王子刘则为攸舆候。
东汉 攸县、容陵均属荆州长沙郡。长沙郡辖攸十一县。建安年间,荆州牧刘表的中郎将黄忠曾与刘磐共守长沙、攸县。攸县、容陵皆属吴,吴将容陵县改为阴山县。
三国 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阴山改属湘东郡,攸隶湘东。
晋 太康元年(280),破吴,沅湘降,置长沙郡,属荆州,领攸、蒲圻十县。
南朝齐 攸县、阴山均属湘东郡。
梁 (531~555)始迁县治于攸江之上。此为老县治之所在,即今网岭镇罗家坪村。
陈 (558~589)壬申,湘州剌史王琳袭据湘州。辛巳(561)湘州降,罢罗州,改攸县日攸水,隶湘州。
隋 攸水、阴山、茶陵、建宁(今株洲)四县并入湘潭县,属衡山郡。
唐 武德四年(621),废湘潭县,置南云州。攸水县分置为安乐、新兴两县,与阴山县、建宁、茶陵均属南云州,州治设攸水县治,贞观元年(627)废南云州,将攸五县合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武后圣历元年(698),分出攸县所辖茶陵旧地,复置茶陵县。
五代 后梁 (907~935)、后唐、后晋三代,攸县均属潭州。此时县治由罗家坪迁至洣水北岸。后汉,乾裕元年(948),攸县改属衡州。
宋 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属荆湖南路,领长沙、攸、醴十一县。
元 攸县以民至万户升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
明 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
❹ 攸县是什么样的
基本概况
攸县地处湘东南部,北抵株洲、长沙,南连郴州、广东,西屏南岳、衡阳,东邻江西吉安,位居株洲、衡阳、郴州三市经济交汇中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全县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9万公顷。全县辖18个建制镇,12个乡,500个村,40个居委会,7017个村民小组。自西汉高祖五年置县以来,一直是湘东地区重要的商贸重镇,素有“湘东福地”之美誉。
攸县山川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灵龟峰,现为株洲市佛教协会圣地。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香火绵绵,钟声不绝。酒埠江风景区被有关专家誉为“西有张家界,东有酒埠江”,区内白龙洞钟乳石千奇百怪,堪称人间奇迹。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寝陵,中外驰名的游览胜地井冈山、南岳,与攸县相距仅数十公里,且为必经之途。
攸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湘东铁路和106国道贯穿县境南北,两线沿途形成百里经济发展长廊,水泥、沥青道路已直达各个乡镇;水源丰富,湘江支流洣水河汇集攸水穿城而过。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全县村村组组通电,乡乡村村通程控电话。攸县矿藏丰富,物产富集。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全县煤炭地质储量达3亿吨,黄兰煤田现已探明工业储量为2.46亿吨,年产原煤400多万吨。攸县历来农业发达,境内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光热充足、冬寒期短,无霜期长达289天,年均气温17.8℃,年降雨量1448.6mm,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尤其适宜稻谷、棉花、油茶、辣椒、生姜、木材、楠竹等。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其中大米、活大猪、分割肉、茶叶、蚕丝、干椒,是我县饮誉海外的传统出口产品。工业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冶金、采掘、机械、建材、化工、纺织、制鞋、造纸、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草席、床单、手套、竹制品、鞭炮烟花、灯泡灯具、氟化纳等畅销国内外,久负盛名;煮酒、松花皮蛋、春晓茶荣获国家金银奖,国际上备受用户青睐。到目前为止,攸县有近100种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全县的内外贸易。目前,全县与海内外的贸易交流往来十分活跃,可谓商贾云集、货畅其流。位列“湖南五大市场”之一、湘东市场之首的皇图岭农贸市场吸引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生意人。近年投资上亿元兴建湘东大市场,更是一座集吃、住、乐为一体的综合商城,成为湘东地区又一处火爆的商业中心。
攸县人民心襟宽广,热情好客,真诚希望与海内外嘉宾共谋发展。近年来,攸县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出台了政策文件,对来攸县投资置业的外来客商,除执行省市颁发的优惠政策外,在用地、分利、信贷、税费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只要来攸县,一切给方便”,攸县七十四万父老乡亲真诚欢迎八方宾客来攸观光考察,投资置业,与时俱进,共绘发展的美好蓝图。
自然地理
地势由东西二侧向中部倾斜,东西环山,中部低平开阔向南北敞开,海拔界于69m至1404.9m之间,形成山丘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页岩、砂岩、页岩、紫砂页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5种。
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摇洲不摇。
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攸县境内矿藏丰富,物产富集。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三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植物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共有木本植物78科210属436种,其中乔木273种、灌木139种,腾本植物24种,国家护植物20多种。
历史沿革
攸县:原名“攸水县”,县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县。
春秋、战国 攸县属楚黔中地。
秦 在湖南设置12个县,其中阴山县,衡山县,桂阳县,攸县属阴山县。
西汉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国,攸县、容陵均属长沙国,攸县之名第一次出现于史籍。阴山县属桂阳郡。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长沙定王子刘福为容陵侯;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长沙定王子刘则为攸舆候。
东汉 攸县、容陵均属荆州长沙郡。长沙郡辖攸十一县。建安年间,荆州牧刘表的中郎将黄忠曾与刘磐共守长沙、攸县。攸县、容陵皆属吴,吴将容陵县改为阴山县。
三国 吴太平三年(258),分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阴山改属湘东郡,攸隶湘东。
晋 太康元年(280),破吴,沅湘降,置长沙郡,属荆州,领攸、蒲圻十县。
南朝齐 攸县、阴山均属湘东郡。
梁 (531~555)始迁县治于攸江之上。此为老县治之所在,即今网岭镇罗家坪村。
陈 (558~589)壬申,湘州剌史王琳袭据湘州。辛巳(561)湘州降,罢罗州,改攸县日攸水,隶湘州。
隋 攸水、阴山、茶陵、建宁(今株洲)四县并入湘潭县,属衡山郡。
唐 武德四年(621),废湘潭县,置南云州。攸水县分置为安乐、新兴两县,与阴山县、建宁、茶陵均属南云州,州治设攸水县治,贞观元年(627)废南云州,将攸五县合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武后圣历元年(698),分出攸县所辖茶陵旧地,复置茶陵县。
五代 后梁 (907~935)、后唐、后晋三代,攸县均属潭州。此时县治由罗家坪迁至洣水北岸。后汉,乾裕元年(948),攸县改属衡州。
宋 至道三年(997),以潭州属荆湖南路,领长沙、攸、醴十一县。
元 攸县以民至万户升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
明 洪武二年(1369),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❺ 地质地貌分类
当前流行的是来形态成因分类,主要有自构造地貌类型、气候地貌类型和动力地貌类型。构造地貌类型,如1:250万欧洲国际地貌图把全球划分为10种陆上大构造地貌单元和4种海底大构造地貌单元:①相对稳定地盾;②相对稳定陆台;③微弱活动陆台边缘;④活动地盾造山带;⑤陆台边缘造山带;⑥年轻地槽边缘造山带;⑦火山;⑧边缘或山间拗陷;⑨陆台或陆台拗陷;⑩突起陆台上的堆积地形;以及水下陆缘、过渡带、洋底、大洋中部山脊。
❻ 湖南地区属于那种地形
地形、地势:
湖南地形为东西南三面环山,中北部低落,呈蹄形。位于石门县境内的壶瓶山海拔2099米,为省内最高点,中部大都为丘陵,多宽广的盆地和谷地,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海拨大都在50米以下。
湖南地势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湘西有海拔在1000—1500米 之间山势雄伟的武陵山、雪峰山盘踞,是湖南省东西交通的屏障。雪峰山从城步苗族自治县至益阳县境是资水和沅水的分水岭,是湖南省东、西自然条件的分界线。湘南有南岭山脉,峰顶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向东西方向延伸,是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山间盆地较多,谷地为交通要道。湘东有幕阜、连云、九岭 、武功、万洋、诸广等山,海拔一般为500—1000米,均为东北—西南走向。湘中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广布。这些盆地多为河谷沟通,并有河流冲积平地。湘北为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全省东、西、南三面山地环绕,逐渐向中部及东北部倾斜,形成向东北开口不对称的马蹄形。省内大于海拔2000米高点的分布与地势总特点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东、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湘东最高点是炎陵县的斗笠顶,峰顶海拔2052米。东南部有桂东县的八面山,峰顶海拔2042米。湘南有道县的韭菜岭,峰顶海拔2009米。西南部有城步县的二宝鼎,峰顶海拔2024米。西北部有石门县的壶瓶山,峰顶海拔2099米,是省内最高点。全省地势的最低点,是临湘县的黄盖湖西岸,海拔只有24米,与省内最高点相差2000米左右。
地貌:
按成因可分为:以流水地貌为主,占全省总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占25.97%;湖成地貌最小,仅占2.88%,水面积占6.39%。按组成物质(不含水域)分沉积岩(包括砂质岩、碳酸盐岩、红岩、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地貌为主,占全总总面积的57.75%;变质岩类地貌次之,占24.99%;岩浆岩类地貌 ,仅占8.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为主,占全省总面积44.27%;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占22.58%;500—800米地貌占18.43%;800米以上地貌占11.72%。按形态分,山地(含山原)占全省总面积51.22%,丘陵占15.40%,岗地占13.87%,平原占13.11%,水面占6.39%。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合占总面积的66.62%。全省可划分为六个地貌区:湘西北山原山地区、湘西山地区、湘南丘山区、湘东山丘区、湘中丘陵区、湘北平原区。
地质:
分属两个大地构造单元。以罗翁绥宁大断裂向北东经安化,宁乡至长寿永安大断裂一线为界,其北西为杨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其东南为南华准地台的一部分。三大岩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发育,晚元古代以后的地层出露齐全。地史上各期磊的构造运动在湖南均表现明显。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受到三个地质成矿构造单元的控制:一是八面山褶皱区,二是雪峰的隆起区,三是湘中、湘东南褶皱区,构成了湘中、湘南两个大的成矿带。有“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之称,矿藏丰富,矿种齐全,质量优良。到1988年末,在全国已发现的140多种矿种中,湖南找到134种,已探明储量的有83种,成为全国矿种较多的省份之一。锑、钨、铋、雄黄、海泡石、重晶石、独居石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锰、钒、铼、芒硝、砷、高岭土居全国第二位。由于在地质构造上岩浆活动较弱,湖南是一个弱震,少震区。
❼ 甘南属什么地质地貌
甘南处于青藏来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源带,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境内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甘南分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山大沟深,气候温和,是全省重要林区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地,高寒阴湿,农林牧兼营;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省主要牧区。地质属土石混合。望采纳
❽ 甘肃的的地质地貌是啥样子的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上。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南疆的“纤秀”,北国的“粗犷”,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这里有苍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丰富的石油、煤炭,也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把无穷无尽的动力和光明,奉送给这块土地,焕发着它新的活力。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❾ 攸县的地理地貌概况,主要是山系概况。
攸县位于湘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东临江西萍乡、莲花,南通粤广,西屏衡岳,北达株洲、长沙,素有“沿海的内地,内陆的前沿”之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地势由东西二侧向中部倾斜,东西环山,中部低平开阔向南北敞开,海拔界于69m至1404.9m之间,形成山丘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页岩、砂岩、页岩、紫砂页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5种。 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摇洲不摇。 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攸县境内矿藏丰富,物产富集。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三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植物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共有木本植物78科210属436种,其中乔木273种、灌木139种,草本植物24种,国家保护植物20多种。 攸水、沙河是攸县两条主要河流。攸水、沙河以网岭为脊背向南、北分流,构成了攸县“东西多山,南北开口,中为丘陵”向东略斜的“申”字形势。 攸县北以长沙、湘潭为门户、南以粤、桂为通衢,东为通赣、浙之枢纽,西为往衡、黔之捷径,因有“潭之门户、衡之径庭”之说。唐苏师道在《司空山记》说,攸县“当南岳之东隅,连云阳之福地,振潇湘之胜境,作郡邑之崇丘”。概括了攸县地域的形胜。 攸县地貌总的特征,中部“萝卜头”状为冈地平原,由岗地平原中部地带呈阶梯状分别延向东西两面褶皱断裂区为山地。东部地势自东向西,由高山向低山向丘陵递降;西部地势自西向东由中低山向丘陵、岗地递降。构成东西两边群山环抱,丘陵相嵌,中部地势低的形状。县内最高山是东部鸾山、银坑和茶陵县相邻的太和仙,海拔1404.9米;最低处是中部一带鸭塘铺的桐坝村,海拔仅69米。 以地壳构造变动强烈程度、性质、形迹的组合规律,可分为三个构造区: 东部为强烈褶皱断裂隆起区。从东部柏市泉康村的婆婆岩和泉塘山村的耙齿岭——老漕的洞子前、桃源的兔子坪——鸾山银坑交界的太和仙隆起带和黄丰桥地区扫帚状隆起带(即以广寒寨大、小寨为扫把,雷打石、甑皮岭——牛皮湖——金城山为帚)看,由于褶皱紧闭,隆带地区形成崇山峻岭;而断裂的发育,促使山势更加陡峭,切断山势的连绵,形成了攸县群山峻岭,山峰突兀的独特景观。 中部为断陷盆地区。在县境中部,以大同桥、新市为中心,东以山关——酒埠江——廖公铺——巨田一带为界;西以皇图岭新和周家屋——坪阳庙龙泉——槚山株形——大同桥黄沙桥——石羊塘八合冲——桃水一带为界;南至北70公里,东到西20公里,这一“萝卜头”状区域为狭长断陷盆地。 西部为断裂、褶皱区。西部之东,为断陷盆地截断,西部之西、南、北三面地壳以褶皱为主,断裂层次。 攸县的山,险而奇,攸县的水,清而丽,群山环绕,众水交错,形成了县境的南国景色。宋代太学博士彭天益答宋徽宗的“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可谓攸邑山水之美谈。
❿ 错那县勒乡属于什么地质地貌
高山峡谷密林区。
乡政府驻地只有2400的海拔,周围海拔起伏很大,山上全是原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