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主要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有哪些
㈠ 旅游地质资源
工作区从长城纪至第四纪以来,经过漫长时期的地质作用,沧海桑田,地壳变迁,形成今日巍峨壮丽的山川和海湾景色,拥有独特的山岳奇峰峻岭、火山地貌、瀑布、温泉和地震遗迹,还拥有约461km 连绵曲折的海岸,众多的海湾、沙滩、珊瑚礁石和海蚀地貌。这些地质地貌景观,不但造就了壮丽的山川和海湾景色,还对研究海南岛地壳发展史、开发宝贵的地质旅游资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见图2.4)。
2.5.1 山岳景观
调查区内有诸多的奇峰峻岭,地势嵯峨,孤峰耸立,峡谷幽深,山泉清澈,林茂径幽,鸟语花香,是开辟高山地质旅游的理想景点。主要的山岳地质景点有:位于调查区西南部的五指山、黎母岭,南部的白石岭,东部的铜鼓岭等。
(1)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横跨调查区内琼中县和区外的五指山市两地区,山峦连绵,层林叠翠,其面积8万多公顷,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被列为国家原始森林保护区和国家A级旅游点。五指山是海南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山,最高峰为五指中的二指,海拔1867m,山体由海西期花岗岩、燕山期火山岩和长城纪抱板群云母石英片岩、混合岩等组成。因长期的自然因素的强烈侵蚀切割风化,山峰彼此起伏形成锯齿状,形若五指,因此得名。
(2)黎母岭自然景观:位于琼中县境内,地处东西向昌江-琼海构造带与北西向儋州-万宁断裂带交会部位,海拔高度1411m。它是由燕山早期约1.7亿年前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的高大山体。定型于燕山早期,后又经燕山晚期及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抬升作用,黎母岭高高抬起,构成二长花岗岩穹窿山体,成为今日的黎母岭地势嵯峨、峡谷幽深的山岳地貌。黎母岭遍布热带原始森林,林茂径幽,是海南省盛产木材林区之一。它还是省内主要河流南渡江的发源地之一,山泉清澈,水光山色交相辉映,构成瑰丽的山川风光。
(3)鹦哥岭自然景观:位于白沙县境内,与琼中县交界处,地处白垩纪白沙红层盆地的东缘,海拔1811m,是海南第二高山。它是由1.4亿年前下白垩统鹿母湾组巨厚的灰色和紫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组成的高大山体。山体形态各异,多姿多彩,远眺主峰山体形像鹦鹉,形象逼真,故称鹦哥岭。鹦哥岭地区还是南渡江发源地之一,有山有水,瀑布飞溅,山水相映,竹木丛生,山花烂漫,增添了鹦哥岭的姿色和无限生机。
(4)白石岭自然景观:白石岭位于调查区内琼海市万泉河畔,距琼海市嘉积镇约12km,山高水长,八景荟萃,自古享有盛名。白石岭诸峰中以东峰为高峰,海拔293m,是自古以来登高的佳境,故又称登高岭。白石岭群峰由1.05亿年前上白垩统白色和灰白色砂岩、砂砾岩、砾岩组成,岩石裸露风化为白色,故称白石岭。登高岭石峰因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态多姿,变幻多端,形成有号称新娘门、新娘房、新娘楼、仙人井、风廊、仙人脚印等景观,让你好奇,让你遐想。因此,白石岭自古至今已成为人们登高览胜的风景胜地。
(5)铜鼓岭自然景观:位于文昌市龙楼镇东约4km 的海滨,距文城镇约40km,是海南名山之一,自古就是旅游胜地,东濒南海,主峰海拔高度338m。地处东西向王五-文教构造带的东端,由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和燕山早期花岗岩构成山体,呈东西向延伸几十千米。构成山体的花岗岩由于受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及王五-文教断裂带的长期活动的影响,发育断裂、节理、裂隙,在流水作用和风化剥蚀作用下,形成奇形怪石花岗岩的风化地貌景观百余处。在铜鼓岭北面山下是美丽的月亮湾,分布的花岗岩海蚀地貌和细白沙滩,甚为壮观。往北东方向几海里之外有七洲列岛,若隐若现,好似海市蜃楼,景观奇特。
图2.4 海南岛东北部旅游资源分布图
2.5.2 火山地貌、地震遗迹景观
调查区自6500万年前新生代以来,火山喷发频繁,火山岩分布面积超过4000km 2。由于经历多期火山喷发活动,形成一系列的火山口,发育的火山熔岩隧道纵横交错,在火山熔岩台地上,形成了巍峨壮丽的火山地貌奇观。
2.5.2.1 火山口地貌景观
海南岛北部火山岩地区分布的火山群有死火山50多座,三五成群或单峰独秀,如一座座“碉堡”,屹立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甚为壮观。其中,石山马鞍岭火山口、雷虎岭火山口、罗京盘火山口等是保存最完整、最雄伟的火山奇观。
(1)马鞍岭:位于海口市西南15km 处,它是由两座火山连接而形成状似马鞍的地形。南面的一座规模较大,貌似风炉,古有风炉之称。风炉岭高程222.8m,比高130m,底座成圆形,底径约600m。有一火山口,内径120m,深厚69m,口垣窄,仅2~3m,火口内壁陡(40°~65°),外坡较缓(36°)。可分出火口底、火口内坡、火口垣、火山锥外坡、坡麓陡坎等地貌部位。在火山口的东北面遗留有一个V形开口通道,这是当时火山喷发熔岩浆外溢之出口。火山口陡壁主要由气孔状橄榄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在火山的熔岩流中可见浮岩、壳状熔岩和绳状熔岩。在火山口底座的火山碎屑岩中,火山集块、火山角砾、火山渣、火山灰等火山碎屑物混杂分布。在风炉岭南麓,有一对寄生火山,状如一幅眼镜,故名眼镜岭。其中靠东的一个以喷气为主,靠西的一个曾有熔岩溢出。马鞍岭北锥(又名包子岭)规模较小,高程189m,比高仅40m,亦有一圆形火山口,内径90m,深6m,锥体由火山渣和玄武岩构成。北锥距南锥约500m,可视为马鞍岭主体(南锥)的外寄生火山。在北锥山腰处有一长近100m 的熔岩隧洞,分上下两层,有天窗、地下水池、熔岩钟乳等,景观奇特,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在马鞍岭东北侧公路两旁分别有1个熔岩塌陷坑和1个比高约10m的熔岩渣锥,裸露着暗红色熔岩渣。马鞍岭属多重火山,是熔岩多次喷发而造成的,寄生火山锥是火山活动经过间歇之后,又有小股岩浆沿火山通道的薄弱部分突破并再次活动所致。马鞍岭距离琼州海峡不远,当轮船驶进海口秀英港,便可眺见其突兀的山峰。马鞍岭火山不仅是海南石山火山群地质公园内的最高山,也是海(口)府(城)城市周边的最高山,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登马鞍岭火山,近见海府城市高楼林立,如孔雀开屏,远望琼州海峡,碧海蓝天,鱼帆点点,一派迷人的海岛风光,使人心旷神怡。向南望去,火山群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气势磅礴,而群山之间,点缀着热带果林,村寨坐落,炊烟袅袅,使人浮想联翩。马鞍岭火山为琼北火山区最新一期火山喷发的中心,在方圆不足2km 2 的范围内分布有6座火山、1个熔岩隧道和1个塌陷坑,此乃国内外罕见,具有极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游观赏价值。马鞍岭火山作为地质公园主要景区正在进行建设中。
(2)雷虎岭:位于马鞍岭火山口东南的永兴镇附近。高程168m,比高90m,底径900m,坡度30°。有一火山口,其口径280m,底径50~100m,深80m,内坡坡度50°,北东向缺口。火山垣宽20~30m。主要由火山碎屑岩构成,在火口垣和火口内见熔岩岩块。雷虎岭的锥体为火山碎屑岩,厚约42m,其下为凝灰岩和玄武岩,厚约5m,隔风化壳(2m)过渡为玄武岩与气孔状玄武岩互层,厚约35m。因此,雷虎岭是两期火山作用的结果。雷虎岭因形似蹲虎而得名,火山口规模比马鞍岭火山口大近1倍,因此更为雄伟壮观。火山口环壁呈阶梯状,底部宽广平坦,仿如一个天然体育场。从火山口顶部到火山口内底部都有当地农民种植的果树、甘蔗、木薯等农作物,一派田园景色。雷虎岭西北侧有两个熔岩隧洞,洞口相距30m。北边洞口狭小,洞肚较宽,曲折幽深,洞壁火山碎屑岩石犬牙交错,千奇百怪,难以名状。南侧洞口宽10m,高5m,呈拱形。此洞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也有洞,且洞洞相通,神奇莫测。雷虎岭岭腰有3眼古井,岭上有一座宋代古庙,而岭四周是海南岛最大的荔枝林,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
(3)罗京盘:位于永兴以南约6km,高程93m,是发育在玄武岩台地上的低平火口,内径900~1000m,深度35m,状如一个巨型运动场。火山口底部平坦,中心位置凸起一个熔岩丘,高7~8m。熔岩丘的中部有一个直径7~11m、深3~4m 的火山口,积水成塘。底部田块呈辐射状,边坡为梯田,呈环状,故形态酷似运动场,也犹如一个小盆地。罗京盘不仅形态相当优美,而且田园景色也十分怡人,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2.5.2.2 火山熔岩隧道景观
火山熔岩隧道是熔岩流表里冷凝速度不一致造成的,即熔岩在流动过程中,表层冷凝成壳,里面的岩流热量不易散失,保持高温而继续流动,当熔岩流来源断绝时,里面岩流脱壳而出,留下隧道状的洞穴。琼北海口的石山镇至十字路镇一带的火山地貌中,发育有30多条火山熔岩隧道。其中石山镇附近分布的“仙人洞”、“卧龙洞”和十字路镇附近分布的“火龙宫”规模最大,最雄伟壮观。隧道因受古地形沟谷控制,有分支交会现象。这些熔岩隧道的火山奇观,不仅造就出仙人洞、卧龙洞和火龙宫等旅游景观,还对地质科学考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仙人洞:位于石山镇荣堂村,因道士在洞内修炼成仙的传说而得名。仙人洞分上、下两段,下段洞中有洞,天外有天,令人扑朔迷离,嗟叹不已。岩壁上吊着、贴着各种各样的熔岩石乳,似落非落,令人惊叹。此洞石奇,水也奇,随时可以听到水滴的清逸声,水滴在不同形质的岩石上发出不同的音调,组成十分美妙的音韵。仙人洞的上段因洞顶多处塌陷而分成数十段熔岩隧洞,因此又名“七十二洞”。这些石洞,有的像互相连接的蜘蛛网;有的像开阔的地下餐馆;有的则好比离奇的古堡宫殿。阳光通过隧洞塌陷所形成的天窗照耀到洞中,使洞中景物一片清明,蔚为壮观。
(2)卧龙洞:位于石山镇儒才岭附近,该洞以平坦宽广而著名,可以同时开进两辆大卡车,容纳1万多人。洞内道路平坦,岩壁光滑发亮,空气清新,冬暖夏凉。
2.5.2.3 地震遗址海底村庄
在琼山区东北海岸的东营、北创港、东寨港和文昌市铺前港等地的波涛之下,隐藏着72个“海底村庄”。这是1605年琼州大地震使陆地沉降于大海所造成的后果。1605年7月13日午夜,琼州发生7.5级大地震,震中在琼山区塔市和文昌市铺前之间。发震断裂为近东西走向的光村-铺前断裂,其北侧块体整个下陷成海,面积逾100km 2,最大坠毁幅达9m。这种震后遗址是考察和研究近代地震的震级及烈度的最好场所。“海底村庄”是一处具有开发潜力的诱人的海底旅游区。
2.5.3 滨海地貌景观
调查区海岸长约461km,海岸类型主要有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海岸、岩岸、沙岸和泥岸。海南岛东北部海岸处处风景,旅游资源质量、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可视经济水平分期、分批、分档次开发利用。
(1)珊瑚礁海岸主要断续分布于文昌龙楼前港至琼海潭门镇潭门港一带,总长约70km,基本属于和海岸连成一片的岸礁,珊瑚礁的发育从海岸边开始不断向外海发展。它由坚硬的礁盘平台和外缘陡坎组成。礁盘平台一般没有高出潮水面。平台外侧为一陡坎,波浪在陡坎处受阻而激起浪花飞溅。站在岸边高处往外看,白色的浪花带沿陡坎伸展,阻隔着外海汹涌的波涛,使礁盘内浪静波平,宛如水塘,礁盘上长着各种珊瑚,有花珊瑚、蔷薇珊瑚、鹿角珊瑚等珊瑚丛体,种类繁多,奇形怪状,五光十色,宛如水下花园。若能加以保护,建立水面浮亭、横廊等设施,开辟水下花园潜游观光活动,将成为特有的热带旅游资源。
(2)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琼山区东北面的东寨港和文昌清澜港。红树林的生长环境主要为较平静的淤泥、泥沙海湾。琼山区东寨港红树林跨越三江、演丰、演海、塔市4个乡镇的40多个村庄,总面积约35km 2,分布于方圆数十里的浅海滩上。涨潮时,树干没于水中,青翠的点点树冠弄波戏浪,远望像浮在云海间的一片翠绿的森林,有“海上森林”之称;退潮后红树林挺身而出,竖立于淤泥海滩之上,有的气根从树枝上垂吊下来,有的生长出许多支柱根,盘根错节,直插泥滩之中,支撑着浓绿的树冠,姿态奇特而美丽。有的像山羊望云,有的似仙翁观海,有的如巨象吮水,有的若龙宫幻景,令游人神往不已。文昌清澜港红树林是海南省第二个红树林保护区。景色同样美丽迷人,也是热带旅游的一大景观。
(3)岩滩海岸分为玄武岩海岸与花岗岩海岸。玄武岩海岸断断续续分布于临高角至新盈镇头咀港一带和澄迈县桥头镇理善村至龙富村一带;花岗岩海岸分布于文昌木头栏港、铜鼓岭和琼海市东部一带,岩质岸段总长度约70km。岩滩海岸如临高县的临高角景观、文昌市的铜鼓岭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旅游景观。
(4)沙质海岸。调查区内岸带主要以沙滩海岸为主,分布于海口、澄迈、琼山、文昌,琼海、万宁和临高也有零星分布。区内沙岸均是受海水冲刷、搬运、分选形成的细砂、中砂、粗砂、砾砂海岸。沿岸植被都较发育,茂密的木麻黄林、洁白的沙滩、蓝色的大海、绿色的椰树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海岸风景。部分海岸现已开发为旅游景点,如海口西海岸带状公园。以下是调查区内部分重要海岸旅游景点的概况。
海口西海岸带状公园:海口西海岸带状公园位于海口市西北部,北临琼州海峡,背靠海口市长秀开发区和长流新区,全长约10km,距海口市中心10多千米,整个海滩就像一条柔软洁白的丝带镶嵌在琼州海峡的边上,海滨沙滩平缓,海水清澈,适宜游泳,是国家级帆板训练基地,现已建成集训练基地、大众游泳场和水上运动休闲、海滨烧烤等旅游休闲、娱乐服务为一体的海滨度假胜地。
东郊椰林:东郊椰林位于文昌市东郊镇,是海南较早的自然观光点,其椰林、沙滩、大海的天生丽质令许多游人为之倾倒,为之流连忘返。东郊椰林风景区占地面积26.5km 2。沿着近2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120多万株椰树形成绿色海洋,和周边的蓝色海洋相互辉映。在壮观的绿色海洋里,有青椰、黄椰、红椰、高椰、良种矮椰等品种。东郊椰林风景区内沙滩平缓,海水清莹,是天然海水泳场,可进行日光浴、海水浴。
临高角:临高角是海南岛突出于琼州海峡的一个岬角,距临高县城10km。岬角三面临海,顶端有250m 长的天然拦潮礁石堤直插大海,古有仙人指路之说。临高角岸上有千米海滩,海水澄澈,白沙洁柔,椰林洒绿,阳光充足,是海南西海岸的优良天然泳场之一。沙滩东西两侧,西边叫“大鹏湾”,风平浪花静;东边波涛滚滚,秋风吹处,涛声不绝,人称“南海秋涛”,是临高县八景之一。
冯家湾:位于文昌市会文镇烟墩圩东南,距文昌市区26km,距琼海市40km,是一个天然海湾。海岸线长2km,湾内海水清碧,海滩平缓,200m以内海水深度不超过2m,波平浪静;海底珊瑚环礁和水下动植物资源丰富;湾外绿树环抱,西边巨石突起。碧海、银波、平沙、椰林、巨岩构成该湾特有的景观。
高隆湾:高隆湾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之一,位于工作区内文昌市清澜开发区境内,距文城镇约15km。高隆湾面临浩瀚的南海,风平浪花缓,水洁沙白,海岸椰林成带,风景秀丽,四季常春,水温宜人。
2.5.4 河流、湖泊及河口地貌景观
(1)万泉河风光:万泉河发源于五指山,全长163km,流经琼中、万宁、屯昌、琼海至博鳌港入海,其上游两岸山峦起伏,峰连壁立,乔木参天,奇伟险峻。有莽莽苍苍的热带天然森林保护区,有许多自然及历史人文景观。万泉河中下游,从石壁镇到椰子寨,河水平缓,再下文曲、温泉、沙美,河岸更是开阔,漫江碧透,水清见底,沙礁可辨,卵石可数。两岸晨昏景色变幻神奇。万泉河段段有景,处处迷人。其中最奇绝的有几处:位于东太农场东北的合口咀,位于嘉积镇西南约12km的白石岭,坐落于嘉积镇西南万泉河弯折处由河泥、河沙冲积而成的沙洲岛,位于距嘉积镇18km 的万泉河入海口。这儿集万泉、九曲、龙滚三水和东屿、鸳鸯、沙坡三岛风光精华于一地,三水汇合,三岛相望,水中有岛,岛有人家,水泛银波,岛撑绿伞,海鸥翔集,渔歌起落,扁舟穿梭,真正的一派南国渔村风景画。
(2)南渡江风光:南渡江为海南第一大河,全长311km,发源于白沙县,斜贯海南岛北部,流经白沙、儋州、琼中、屯昌、澄迈、定安、琼山、海口8个市县区,在海口市三联村流入琼州海峡。
(3)松涛水库:松涛水库是海南最大的人工水库,位于儋州市南丰镇,距那大镇14km,库区北为沙帽岭,南到细水山区,东与琼中县接壤,西与白沙县毗邻,库容水量26.0 ×108 m 3。它以水域辽阔、岛屿众多和独具一格的水乡胜景而著称,被誉为“宝岛明珠”,是海南省重点旅游风景区之一。主坝高80.1m,长730m,中小型堤坝众多。空旷辽阔的库区水面点缀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300多座岛屿,景色奇特秀丽,浮于水面的绿岛和水库四周的青山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当旭日升起,水面泛起层层粼粼的红晕。
(4)南丽湖风光:南丽湖位于定安县的中部偏东,距定城镇约30km。南丽湖是天然的水上公园,面积1200hm 2。湖中小岛有13个,面积最大的有39600m 2,最小的有3300m 2。这里湖水清澈,碧波荡漾,四周胶林环抱,绿树翠竹临岸,山清水秀,明净瑰丽,环境幽静雅逸,气候温和,终年宜泳、宜浴、宜钓。远眺南丽湖,烟波浩渺,水天相连,碧波粼粼,湖面上空丽日融融,白云悠悠,徐风习习,水面云影浮游。
2.5.5 温泉
调查区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其中有热泉5处,分布于琼海市温泉镇、九曲江乡,儋州兰洋镇,文昌市会文镇和澄迈县红岗农场。其中水温高、流量大、有开发潜力或已开发的有下述3处。
(1)官塘温泉:位于琼海市温泉镇温泉村,距琼海市约5km,热泉出露于中侏罗世花岗岩中的北东向张性断裂上。热矿水B+C级储量6700m 3/d。流量3.3L/s,水温34℃~73℃。泉水形成3个水塘,深1~2m,见气泡有节奏地涌出。泉水无色、透明,具硫磺气味,矿化度0.5g/L、SiO2含量80mg/L、氟含量19.6mg/L,pH 值9.6,属HCO3 -Na型热泉。因氟含量高,水不能饮用。泉水作为医疗热矿水使用,现已开发为官塘温泉旅游度假中心。
(2)蓝洋温泉:位于儋州市兰洋农场,距儋州市16km。热泉处于三叠纪二长花岗岩与石炭系中,沿北西走向断裂在4km距离内有3处泉眼出露。热矿水B+C级储量7000m3/d,水温40℃~83℃以上,流量3.92L/s,有气泡连续冒出。热水无色透明,有H 2S气味,矿化度0.32g/L、SiO 2含量95mg/L,氟含量12mg/L,pH值7.7,属HCO3-Na型热水,现已开发为旅游度假疗养胜地。区内已建温泉公园、兰洋温泉度假村和一批温泉度假设施,这些旅游设施与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音洞、莲花岭瀑布组成一个特色的温泉旅游度假区。
(3)九曲江温泉:位于琼海市九曲江东南面4.5km 处,距琼海市18km。热泉受分布于下志留统陀烈组中的张性断裂的控制,断裂走向北东20°。泉区为中更新统北海组覆盖,热水是透过北海组冒出来的。热矿水B+C+D级储量10 045.73m3/d,水温72℃以上,流量0.75L/s。无色透明味咸。SiO 2含量150mg/L、偏硅酸83.2~145.6mg/L、锶12.6~24.6m g/L、锂1.07~1.908mg/L、锰0.2780~0.3897mg/L、溴10.0~47.0mg/L、氟0.48~3.12mg/L,矿化度4580~7440mg/L,pH值7.29,可综合命名为:锂具有矿化浓度的氟溴锶硅型低温热矿水,可作为医疗热矿水或旅游温泉度假中心。现正在开发中。
2.5.6 瀑布
区内瀑布景观较少,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区,落差、流量较大,有旅游、开发价值的仅有琼中县百花岭瀑布。百花岭瀑布位于琼中县城西南面6km,因瀑布喷出的水像花雨而得名。这里山势巍峨,百花岭主峰海拔1100m,山体为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岩石。百花岭瀑布源头在海拔700m的第二高峰上,由宽20多米、落差达300m的三级瀑布组成。溪水至此,若天河开阔直下三级,蔚为壮观。各级瀑布形态各异,名曰金龙吐珠、神丹妙药、仙女散花,它们一泻而入深潭,激起一片白雾。
㈡ 地质地貌景观的旅游功能有哪些
1、地抄质构造遗迹
由于内营袭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地壳会随之升降或产 生水平运动,岩层会随之强烈弯曲,产生褶皱和断裂。这些构造变动的遗迹,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而且也有很高的科普价值和观赏价值。
2、化石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 遗骸(动物的骨骼、贝壳、牙齿,植物的茎干、花 叶、种子等)及其活动的遗迹(虫迹、足迹,外壳形成的印模、人类祖先用火形成的灰烬等)、遗物 (动物的粪,猿人或古人使用过的石器、骨器等) 的总称。
3、典型的地层剖面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含有生物化石遗迹的地层,为研究生物演化及地质环境变化、地球发展历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佐证。
4、岩石
平常人们所说的石头,在地质学上叫做岩石。各种不同的矿物集合在一起,便组成了各种不同的岩石。地壳就是由岩石构成的。
5、地震遗迹旅游资源
地震遗迹旅游资源是由破坏性的地震作用,以突然爆发的形式造成的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遗迹景观,此外还有人造的纪念性的地震标志物。
㈢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有哪些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有哪些?第一个是科学科技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分子,第二个是参观观赏旅游的,是一个的分支
㈣ 洛阳地质地貌类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面积占45.51%,丘陵面回积占答40.73%,平原面积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
㈤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一般分为哪几种类型试述我国主要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类型,以黄山为例,分别介绍黄山“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一般分为 地质地貌景观 气象气候景观 水文地理景观 生物景观 类型 我国主要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类型:丹霞地貌.风沙地貌.花岗岩地貌.火山地貌,黄山风景区自然景观秀丽,奇松(生物景观)、怪石(地质地貌景观)、云海(气象气候景观)、温泉(水文地理景观)素称黄山“四绝” 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靠着分泌一种酸性物质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千姿百态,让人眼花缭乱。玉屏楼上举世闻名的迎客松,独伸一枝的送客松,始信峰上霸气十足的黑虎松,天都峰上探询云海的探海松——黄山之松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当山风吹过,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黄山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 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观、尤以冬季景最佳。依云海分布方位,全山有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而登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则可尽收诸海于眼底,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之境地。 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古称汤泉),源出海拔850米的紫云峰下,水质以含重炭酸为主,可饮可浴。传说我们的祖先轩辕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还童,羽化飞升的,故又被誉之为“灵泉”。黄山有36源、24溪、20深潭、17幽泉、3飞瀑、2湖、1池。
㈥ 简述各种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科学成因
中国云南石林,是一种林状喀斯特景观。石林是在地壳运动、构造裂隙、生物作用和土壤侵蚀作用配合下,石灰岩被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各种石柱组合体。
㈦ 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地质旅游资源分类现状
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由于分类原则、标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种多样。现将主要分类方案简列于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专门的地质古生物遗产景点工作组,于1993年对地质遗迹类型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案。即把地质古生物遗产分为13大类,每一类中分为若干类型,总称为景观类型,这是较全面的一个分类方案。
(1)古生物类,包括动物、植物、生物遗迹、层叠石等。
(2)地貌类,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风化地貌、峡湾、岩溶。
(3)古环境类,包括古气候、全球环境变化。
(4)岩石类,包括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
(5)地层类,包括地质事件、层序地层、主要地层界线。
(6)矿物类。
(7)构造类,包括主要区域构造或主要构造现象。
(8)经济地质,包括所有矿床类型:侵入的、喷出的、接触的,如金刚石金伯利岩管、金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坑或采矿。
(9)其他,具有历史意义的地质景点。
(10)相关关系,板块构造。
(11)陨石坑。
(12)大陆和海洋尺度的地质特征,包括板块构造和它的边界等,如大裂谷、岛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陆架、海底黑烟洞、深海沟、海山、海底断层。
——《旅游地学概论》(陈安泽和卢云亭,1991)一书,将自然旅游资源分为5大组15类,而地质旅游资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游资源和水圈旅游资源两大组(表2-1)。
表2-1《旅游地学概论》中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资源开发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分为两类(表2-2)。
表2-2《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资料来源: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编.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将地质旅游资源分为35种,即:重要地质剖面,重要化石产地,有特殊价值的产物,峰林地质景观,碳酸盐山岳丘陵地质景观,高山钙化地质景观,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土林地质景观,丹霞地质景观,雅丹地质景观,沙漠地质景观,花岗岩地质景观,火山及熔岩地质景观,变质岩山岳丘陵地质景观,海岸地质景观,现代山岳冰川地质景观及登山地,古冰川遗迹,冻融地质景观,峡谷,瀑布,河流地质景观,温泉及地热地质景观,具有特殊意义的泉,地震遗迹,崩坡、滑坡、泥石流遗迹,陨石堕落遗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矿、古冶炼遗址,古烧瓷遗址,古窑、岩画及摩崖题刻,其他地质景观,多种地质景观。
——陈安泽研究员提出一个可以满足各类需要的综合性地质景观类型划分方案,把地质景观分为4大类,19类,52亚类:
1.地质构造现象大类
(1)地质类:层形剖面、区域标准剖面、典型沉积层序剖面、事件地层剖面。
(2)构造类:典型全球性构造、典型区域性构造、典型中小型构造。
(3)岩石类:典型火成岩(区、体)、典型沉积物(区)、典型变质岩(区)。
(4)矿物类:典型金属矿物(产地)、典型非金属矿物(产地)。
(5)矿床类:典型金属矿床(坑)、典型非金属矿床(坑)。
2.古生物大类
(1)古人类:古人类遗址。
(2)古动物类:古脊椎动物埋藏地、古无脊椎动物埋藏地。
(3)古植物类: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遗植物产出地。
(4)古生物群落类: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遗迹或可疑古生物遗迹类:古生物遗迹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遗迹埋藏地。
3.环境地质现象大类
(1)地震类:古地震遗迹、历史地震遗迹。
(2)火山类:古火山遗迹、现代火山。
(3)冰川类:古冰川遗迹、现代冰川。
(4)陨石坑:古陨石坑、现代陨石坑。
(5)其他环境地质现象类:滑坡遗迹、泥石流遗迹、地面沉降遗迹。
4.风景地貌景观
(1)山石景观类:花岗岩景区(点)、火山岩景区(点)、层状硅铝质岩景区(点)、碳酸盐岩景点(点)、黄土景区(点)、沙积景区(点)、变质岩景区(点)、其他山地景区(点)。
(2)洞穴类: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峡谷类:峡谷景区。
(4)水景类:风景河流、风景湖泊、风景海湾(岸)、瀑布、泉水、温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国地质旅游资源》(冯天驷,1998)一书,将地质旅游资源分类如下:
(1)山岳地貌旅游资源:如①花岗岩地貌景观;②变质岩地貌景观;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观;④丹霞地貌景观;⑤砂岩峰林景观;⑥冰山雪峰景观;⑦岩溶山地景观。
(2)岩溶、洞穴旅游资源:①溶洞;②峰林、峰丛;③高山钙华;④其他岩溶景观。
(3)河流、峡谷旅游资源:①风景河段;②峡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游资源。
(5)泉水旅游资源:①明泉、冷泉;②温泉、矿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游资源。
(7)海岸、海岸旅游资源。
(8)冰川旅游资源:①现代冰川;②古冰川遗迹。
(9)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黄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质剖面、构造及地质灾害遗迹:①重要地质剖面;②典型地质构造;③陨石坑;④地震遗迹;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遗迹。
(11)重要化石产地及古人类遗址:①重要化石产地;②古人类遗址。
(12)典型矿产地及古采冶遗址:①典型特殊矿产地;②古采矿、古冶炼、古烧瓷遗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画、摩崖题刻。
(15)奇峰异石。
(16)观赏石。
——《旅游地质学》(杨世瑜和吴志亮,2006)一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做了比较细致的思考,将地质旅游资源分为科考/科普性、观赏性、商品性三大类,比较具有创新意义,其具体分类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质旅游资源
(1)地壳演化—地质遗迹类:①地质构造;②地层序列;③地质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环境。
(2)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遗迹(新构造运动):①地震遗迹;②地面沉降;③地块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动;⑤陨石及陨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蚀沟;⑩坡面侵蚀。
(3)经济地质—人类地质活动遗迹(人类活动对地质的干预):①典型(特色)矿床(类型);②矿产开发遗迹;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观赏性旅游地质资源
(1)第四纪—现代地质景观:①岩类山岳地貌景观;②地质构造地貌景观;③侵蚀/蚀余地貌景观、岩溶景观(喀斯特)、丹霞地貌、峡谷景观、淋溶景观、风蚀景观、洞穴景观、侵蚀阶地、奇峰异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质景观:①现代冰川景观·雪山景观·冰川景观·冰碛物景观;②消亡冰川景观(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观:①湖泊;②河流;③峡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岛;⑩沙砾石滩。
(4)文物性地质景观:①摩崖字画;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题(词);⑤石质文物建筑。
3.商品性旅游地质资源
(1)观赏石(天然)。
(2)彩石、宝玉石。
(3)观赏石材。
(4)观赏矿物矿石。
二、本书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我们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可知,地质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科学普及价值。为了人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景观的科学性,本书按照成景的地质作用类型,对地质旅游景观分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便读者在游览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能有所收获。
我们根据已有的地学知识,以内外力作用为基础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我们对外力地质作用采用其对地貌改造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我们将内力地质作用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在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时,我们主要以该地质旅游景观所反映的地质作用过程为主要划分依据,对各种地质旅游景观进行分类,其分类具体方案如表2-3。
表2-3地质旅游景观分类表
该分类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有一些景观具有双重属性,不易对其进行简单分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今后的研究思考中会对其进行完善。但此分类方法,对于不具备地学素养的一般游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质旅游,理解景观的科学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而在深层次上实现寓学于游。
㈧ 我国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东北的冰天雪地,兴安岭。那些山什么的。西藏看雪山
㈨ 第一节 概述 导言 什么是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地貌不仅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除高山、极高山多数分布于青藏高原外,中国北方多大山脉、大高原、大平原,对比强烈,又受气候影响,多数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故而山石多裸露,所以总体上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南方则多为中小型山脉、丘陵,与小平原、盆地交错分布,多数地区植被覆盖率很高,岩石少裸露,兼以气温较高,雨量较多,使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所以总体上给人以纤巧秀丽之感。[明]杨慎《艺林伐山》:“玲珑剔透,桂林之山也;巉嵯窳窆,巴蜀之山也;绵延庞魄,河北之山也;俊峭巧丽,江南之山也。”因此,人们从总的观赏感受出发,常将中国风景概括为“北雄南秀”。其实,雄、险、奇、幽、秀、旷、野等多种美感的产生,都同地貌有着直接关系。 一些奇特造型地貌,例如惟妙惟肖的造型奇石、“天生桥”、“风动石”、岩溶景观、熔岩景观、海蚀景观等,更是观赏价值极大的景致
详见:https://wenku..com/view/9f2c4fe96294dd88d1d26b07.html
㈩ 四川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有哪些具体一点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四川有世界遗产6处,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东风堰)。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
四川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156家(其中5A级10家,4A级130家),有“中国旅游胜地40佳”5处。峨眉山、九寨沟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四川共建自然保护166个,面积891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4%,卧龙、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白水河、黑水河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最精华区域,也已进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0年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5%。2013年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园121处,国家森林公园33处。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博物馆与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齐名,为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国家地质公园14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6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
四川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