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周云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周云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时间: 2021-02-27 12:12:54

① 西南岩溶山区分散式供水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邹胜章1,2,梁彬1,2,陈宏峰2,裴建国1,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200310400043、200310400044);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2BA901A13)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邹胜章(1969—),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岩溶资源与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摘要:西南岩溶区居民主要采用溶井、水柜与水窖等三种模式进行分散式供水,其水源分别来自地下河、岩溶泉及雨水。在大量调查与实际工程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西南岩溶区分散式供水模式进行了总结,分别对三种供水模式的地区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种模式的设计思路、设计参数与施工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结合实际工程给出了设计示意图。最后,对分散式供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质安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岩溶区;分散式供水;水窖;水柜;溶井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及从事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也是生态系统中一项活跃的影响因子。赋存于地面以下的地下水,因其水质好、分布广、供水稳定等特点,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重要的供水水源。岩溶地下水资源是岩溶区主要的供水水源,在许多地方甚至是唯一的淡水水源。在欧洲,超过50%的饮用水由岩溶地下水供给[1]。可见,岩溶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

尽管我国西南岩溶区年平均降雨量都在1100mm以上,区域的水资源总量非常丰富(见下表)[2]。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①特殊的地表-地下双层结构的地质环境[3],加上地形高差大、岩溶强烈发育、地表土层薄、植被少以及土层渗透性强、水涵养能力小,导致岩溶区地表水缺乏、地下水深埋,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本高、难度大,造成“人在山上走,水在脚下流”这一无奈的局面,径流稀少;②降雨的季节性很强,雨量年份分布极度不均匀,连续4个月的降雨量(5~8月或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常形成夏季洪涝、冬春干旱的特点;③该地区地理条件特殊,土地小块而分散,居民零星分布,没有条件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可见西南岩溶山区不属于资源性缺水,而是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4]

西南部分地区地下河流量统计表

据不完全统计,仅广西39个岩溶石山县就有240万人口、202万头牲畜缺水,且缺水人口在地理分布上较分散,大多以500人以下的缺水为主,尤其是峰丛山区缺水更突出,人口分散也更为明显,加剧了大型集中式供水难度。西南岩溶山区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为解决西南岩溶山区人、畜饮水困难,通过多年的探索,结合当地地貌区位和水资源特征,分别开发出了多种适合于西南岩溶山区分散供水的供水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溶井、水柜与水窖,水源分别来自地下河、岩溶泉及雨水。以下就这三种主要供水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设计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1 水窖供水

1.1 适用条件

水窖在云贵高原峰丛山区多见,主要用于地势较高、地表垂向岩溶极为发育的峰丛山区分散人、畜的供水。该区在水文地质上属于地下水补给区,降水多沿垂直裂隙入渗,只有在雨季大雨期间才可形成地表径流,无表层岩溶泉,降水是该地区唯一的水资源来源。

近年来在西南岩溶山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雨水集蓄与利用,广西、贵州、云南的很多地方已经在政府的组织下兴建了为数众多的水窖,有效地解决了岩溶山区的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极大地促进了生活经济的发展。

为便于收集雨水,水窖都修建于地面以下(图1),每个水窖在地表都有一条专门用来收集雨水(屋檐水及地表径流)的沟渠(图2)[5]。因需要储藏水源,水窖容积较大,一般20~30m3,大的可达50m3以上。

图1 家庭小水窖

图2 集雨工程(小水窖)平面示意图

(据肖厚军)

1.2 设计思路

为使水窖水质得到保障,一般将水窖设计成深埋于土体的、密封的、带集雨坪的圆柱形或方形水池(图2),其优点是:①水窖埋于土体,近似于一个微型地下水储存系统,对水质有利;②水窖不易遭人为破坏,经久耐用;③水窖密封,污染物不会落入窖内,且由于密闭不透光,水体内微生物不易生存繁衍;④采用人工集雨坪集流,可使降雨进入水窖前免受污染。设计重点是通过对水质的控制,使水窖能得以有效地使用,并且便于维修。水窖容量依据缺水时间、用水人口、用水定额等参数共同确定。

1.3 水窖有关参数的确定

(1)水窖容积公式为:V=N×I×T。式中:V为水窖容积;N为用水人口数;I为用水定额,依据国家规范结合实际取值为40L/(人·日);T为连续缺水时间,根据实际缺水时段确定。在实际设计中,水窖容积还应该考虑畜禽用水。

(2)水窖规格的确定。家庭小水窖直径2~3m较为理想,水窖有效盛水深度一般在4m左右。

(3)集雨坪的确定。由于人、畜饮水小水窖对水质要求高,在设计中宜采用人工水泥集雨坪,其主要作用是收集雨水,同时可兼作农户晒场。其公式为:V=FP(1-η)。式中:F为集雨面积;η为蒸发、集流等造成的降雨损失系数,一般取0.3;P为降雨量,取值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如实测降雨量为1500mm,F取值30m2,采用长方形布置,规格为6m×5m。为更有效地集流,集雨坪边缘设置50mm高的围水线。

水窖的设计除了需要考虑储水的体积外,还需要充分的考虑水质问题。在设计建造时,可以进行一体化建设(图3),以保证水窖水质安全。

图3 家庭水窖设计剖面图

1.4 施工要点

施工中应注意以下三点:①窖址应选择在坚实的地基上,位置应高于人居住的房屋,便于放水取用;②水窖盖板要留进出孔,用以对水窖进行检修和清洗,同时便于当窖内水位太低时能用吊桶取水;③雨季来临前要对水窖进行消毒,以防止窖水水质恶化。一般地,窖水水温可保持在4~7℃,除大肠杆菌超标外,其他大多数指标都在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允许范围内。

1.5 水窖的效益分析

据对受益农户的跟踪调查,大部分农户由几代人的用水靠人背马驮变成用上了自来水,既改善了水质又节省了劳动力。据测算,农户修建小水窖后,每户每年至少可节省用于背水的120个劳动工日,这些节省下来的劳动力用于外出务工或就地发展生产,按较低的人均日收入10元计算,户均年增收或创收可达1200元以上,小水窖的投资回收期仅14年。若以30年的使用寿命计算,投资效益比可达1∶22,长期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若在山区农业灌溉中广泛推广使用小水窖,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山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使农作物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对于加快山区贫困农户的脱贫步伐、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溶井供水

2.1 适用条件

溶井主要适用于峰丛洼地底部及溶丘谷地边缘,为区域性地下水径流区。该区无地表泉水出露,但有地下河经过;溶井实际上属于地下河管道天窗,因地势较低,地下河水从天窗中涌出而成(图4)。可见,溶井的建设条件是比较苛刻的,只有在适宜的地方才可建造。

2.2 溶井设计与施工要点

为方便取水,需要将天然溶井进行改造——以天窗为基础修建水井。因溶井水出露地表,可如山塘一样直接方便地使用。为保证水质在使用时不受到人为污染,溶井多修建成串联式(图5),即1个主井后串联2~3个用水池,按用途实行分开用水,以保护水质。主井作为饮用水井,水通过一条小沟槽从主井流向下游的用水池,紧临的第一个水池作为生活洗涤用水水池,再后面的水池水用来浇灌和杂物清洗。

图4 天然溶井

图5 湖南新田邝家三联式溶井

溶井大小根据其流量和人口总数确定。因饮水和用水分开,流量在0.5~1L/s时,一口容积为2m×1.5m×2m的溶井,便可满足约1000人的生活用水需求。

溶井(主水井)的施工也比较简单。首先需要彻底清理天然溶井内的淤积物,再对天然溶井进行拓展,深度以进入完整基岩面以下1~2m为宜,外围按溶井大小进行拓展。各用水池的建设比照普通水池进行。典型溶井设计见图6。

溶井井壁建筑材料多采用天然块石,水泥清缝;井底分层铺设一定厚度的卵砾石及沙层,以便对地下水进行初步的过滤。用水池池底和池壁建筑材料也多采用天然块石,水泥清缝。溶井主要是做好池壁的防渗,用水池则需要同时做好池底和池壁的防漏。

图6 溶井设计示意图

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在溶井周边设置一定范围的防护带和畅通的排水沟,以保证周边污水不渗入溶井内,以及在大雨期间地表漫流不淹没溶井。防护带距离应不小于15m,在防护距离内不得有任何污染物存留,防护带地面宜采用水泥地坪固化,以防地面污水下渗。

3 水柜供水

3.1 适用条件

水柜供水可适用于整个峰丛山区,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泉水(绝大部分属于表层岩溶泉),泉水是其最主要的水源。这类地区一般属于小型泉域的地下水排泄区,地下水以水平运动为主。

表层泉有常流泉,但更多的是季节性泉,只有雨季才有水流。如河池山区水柜的取水源是季节性山泉水,雨水经过山体上的土壤、植被及山体本身的裂隙渗滤后流出的泉水十分清澈,每到暴雨季节有突发性山泉时才有水涌出。因此,每个水柜在一年之中往往只能注一次水,村民们则必须靠各自水柜中的存水生活1年。

3.2 设计与施工

水柜一般采用方形的砖、石结构(水泥抹面防漏),也可采用水罐形式,多建于各自家门口的地表;利用地形的天然高差,从高处的泉口引水入水柜。引水设施有竹槽(将竹子劈开后拼接而成)、木槽(将整根木料挖空拼接而成)、塑料水管、铁管等(图7)。

在有常年来水的地方,水柜容积可适当小些,单个家庭用一般为3~5m3(图8),集中式供水水柜可根据人口数量和用水定额来确定(图9)。

图7 水柜工艺设计

图8 洛塔家庭用水柜(可供7户居民使用)

图9 湖南新田鹅眉凼村可供200多人使用的水柜

在只有季节性来水的地方,水柜容积要修建的比较大,体积太大时可以分成多个中等容积的水柜来建设;水柜容积计算公式与水窖的基本一致。

3.3 注意事项

水柜的建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适的建设地点。水柜基底岩土层必须要均匀、稳定,以免产生不均匀沉降;②水柜外侧一定要采用加筋设计,以保证水柜不开裂漏水;③水柜内部用水泥抹面后一定要粘贴内衬材料,以保证水质安全。

4 分散供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选址布局

选址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水窖的建设中。由于集雨工程的建设主要是由农民自己进行,政府只负责发起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所以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成选址和布局不当,使集雨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大多数水窖的修建根本没有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集流条件,一些水窖由于地质条件不好,建成后不久就发生了沉降、裂缝,不能使用。

水窖建设的选址布局实际上是一个优化问题,应遵从以下原则[4]

(1)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岩溶山区地形高差大的特点,尽可能实现完全重力自流集水和自流灌溉,以减少集流场的投资,并节省能量;

(2)集雨工程要建在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方,边坡要稳定,避免修建在受泥石流影响和容易爆发山洪的地方;

(3)尽量少占耕地;

(4)地基最好有一层较厚的粘土层,以防止渗漏。如果底部是砂土、砾石、卵石或风化岩石,必须做好防渗处理。

4.2 设计与施工

分散供水设施作为一种小型的给排水工程,水的“给”和“排”都有其自身特点,这一点在设计、施工中往往被忽视。不重视附属设施,如在溶井周围不设排水沟、在水窖引水沟前未设拦污栅和沉沙池,从而造成分散供水水质差。建筑材料的质量不合格,主要是水泥的质量问题。要注意水泥的配比,切忌使用不合格水泥、贮运过程中已经受潮产生团块的水泥以及贮运时间超过5个月的袋装水泥。

4.3 水质安全

据调查分析,目前分散供水水源水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溶井和无盖水柜的水质比较差,经常有藻类、树叶、草屑、摇蚊幼虫等漂浮物且细菌总数、COD、氨氮、亚硝酸盐氮超标;有盖水柜的水质尚可,除pH值偏高外,其余指标均达到饮用水标准[6]。以雨水为水源的水窖水质变化较大,主要受当地大气和地面污染物的影响[7]

分散供水水质被污染后,常常会导致霍乱、伤寒、痢疾以及其他许多疾病,对岩溶区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8]。由于岩溶山区的住户过于分散,即使由于分散供水的水质问题而引起疾病,也很难被统计和引起人们警觉。因此,对上述问题更应引起重视,并应开展相应研究。

要改善分散供水的水质,宜采取以下措施:

(1)严禁在水源附近堆放生活垃圾,尤其是在下雨之前要注意清扫集雨坪。

(2)建筑材料要严格采用可防止污染的卫生材质,水窖和水柜宜采用水泥材料,但需进行内衬处理,防止水泥中的有害成分溶出。

(3)应在水窖窖口加盖,且在引水口前设置拦污栅和沉沙池,慢滤池对受污水体进行处理时也是必需的;在暴雨、洪水季节过后,务必要对水窖进行一次清洗;当水质严重恶化时,要投放明矾或漂白粉进行消毒[9]

(4)水柜引水管宜采用PC管材或镀锌钢管,PVC管材不能用于供水;对于更新较慢的水柜水(超过5天更新一次),需设置慢滤池进行处理并定期清洗水柜,以防止水中细菌孳生和水垢的产生。对于小型水柜,可半个月清洗一次。

(5)在溶井周边设置一定范围的防护带和畅通的排水沟,以保证周边污水不渗入溶井内,以及在大雨期间地表漫流不淹没溶井;为防止阳光照射引起溶井内藻类繁殖,最好在溶井上加留有取水口活动盖板,并在每年枯水期对溶井井壁进行一次清洗,3~5年对溶井底部的滤料进行一次更换。

当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保证分散供水水质的最重要措施是水要烧开后饮用。

参考文献

[1]COST 65(1995):Hydrogeological aspects of groundwater protection in karstic areas,Final report(COST action65).—European Comission,Directorat⁃General XII Scienc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eport EUR 16547 EN:446 p.;Brüssel,Luxemburg

[2]陈梦熊,马凤山.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3]袁道先,朱德浩等.中国岩溶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4]陈志祥,王洪涛,陈沐生.西南岩溶山区集雨工程现状与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04,(9):31~33

[5]肖厚军.南方山区小型集雨工程的建造[J].农技服务,2004,(4):50~51

[6]蓝俊康,蓝艳红.集雨工程的水质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2,18(8):23~25

[7]张小玲,梁慧光.雨水集流饮用水的污染及水质改良途径[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8,16(3):84~88

[8]Jensen P K,Ensink H J,Jayasinghe G et al.Domestic transmission routes of pathogens:the problem of in⁃house contamination of drinking water ring stora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Tropical Medicine&International Health,2002,7(7):604~609

[9]刘洪亮,俞振泰,马蔚等.简易持续饮水消毒器处理地窖饮用水的试验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0):927~928

② 这是什么矿

我国已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产有54种,即:铁矿、锰矿、铬矿、钛矿、钒矿、版铜矿、铅矿、锌矿、权铝土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钼矿、汞矿、锑矿、铂族金属(铂矿、钯矿、铱矿、铑矿、锇矿、钌矿)、金矿、银矿、铌矿、钽矿、铍矿、锂矿、锆矿、锶矿、铷矿、铯矿、稀土元素(钇矿、钆矿、铽矿、镝矿、铈矿、镧矿、镨矿、钕矿、钐矿、铕矿)、锗矿、镓矿、铟矿、铊矿、铪矿、铼矿、镉矿、钪矿、硒矿、蹄矿

③ 小学运动会通讯稿

超越极限
或许你努力过,争取过,但还是与成功的掌声和鲜花擦肩而过。 或许你尝试过,失败过,但成功的火焰就是无法熊熊燃烧。 或许你面对沟壑时,犹豫过,害怕过,徘徊过,伤心过,滞步过···但朋友,你是否冷静地思考过,或许你再往前一步,或许成功便正好与你握手呢?你是否平静地反问过,或许跨越这道沟就是圣洁的梦的故乡呢?
鼓起勇气吧,再向前迈出一步吧,超越梦的界限,超越自己的极限,打破成功的极限!
超越极限,超越自我,向梦的方向起飞吧

有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曾添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总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得努力。热血在赛场沸腾,巨人在赛场升起。相信自己,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当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相信自己,你们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加油吧,健儿们,相信你自己。

树根越是深入大地,越能挺拔向上;
苔藓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仍有青春奋斗的足迹。
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就是成功。
所以,未充分发挥能力的运动健儿们,不要气馁。年轻的生命没有失败可言。只要努力了,就无怨无悔。所有在场的人都会为你加油,都会理解你。请继续昂扬,为自己感动!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正因为有了你们伯乐般的知遇之情,
才有我们骏马般驰骋于千里之野,
才有我们的健儿们在田径场上雄姿英发,
迎难而上,顽强拼搏。
一个个佳绩的背后洒满了你们辛勤的汗水,
田径场上闪动着你们繁忙的身影。
我们代表全体运动员,
向你们致敬——
辛苦了,裁判员老师

④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沉降史特征及其对BSR分布的影响

于兴河1,梁金强2,方竞男1,姜龙燕1,丛晓荣1,王建忠1

于兴河(1958-),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1.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摘要: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研究,发现晚中新世以来区内构造沉降总体上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变快的演化趋势;从晚中新世到更新世,盆地深水区经历了构造沉降作用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晚中新世(11.6~5.3 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7 m/Ma,上新世(5.3~1.8 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8 m/Ma,至更新世(1.8~0 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73 m/Ma。而造成这些变化的主因是发生在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和发生在上新世—更新世早期的台湾运动:东沙运动(10~5 Ma)使盆地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块断升降、隆起剥蚀,自东向西运动强度和构造变形逐渐减弱,使得盆地深水区持续稳定沉降;台湾运动(3 Ma)彻底改变了盆地深水区的构造格局,因重力均衡调整盆地深水区继续沉降,越往南沉降越大。将BSR发育区与沉降速率平面图进行叠合分析,发现80%以上的BSR分布于构造沉降速率值主要在75~125 m/Ma、沉降速率变化迅速的区域。

关键词:珠Ⅱ坳陷;深水区;定量模拟;构造沉降;BSR

Tectonic Subsid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act on the BSR Distribution in Deep Water Area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ince Late Miocene

Yu Xinghe1,Liang Jinqiang2,Fang Jingnan1,Jiang Liongyan1,Cong Xiaorong1,Wang Jianzhong1

1.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2.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 510760,China

Abstract:By means of quantitative basin modeling research of tectonic subsidence history of deep water area 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tectonic subsidence has been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accelerationfrom north to south and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research area since Late Miocene.From Late Miocene to Pleistocene,deep-water area in the basin experinced the variational process of tectonic subsidence effect that wasfrom weak to stong:the averag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was 67m/Ma in the Late Miocene(11.6~5.3 Ma),the averag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was 68m/Ma in the Pliocene(5.3~1.8 Ma),and the averag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was 73m/Ma in the Pleistocene(1.8.~0 Ma).Moreover,the major reasons which causing these changes was Dongsha tectonic evnet from the end of the Middle Miocene to the end of the Late Miocene and Taiwan tectonic event from the Pliocene to the Early Pleistocene:Dongsha tectonic event(10~5 Ma) makedfault block uplifting and sagging,rise area eroding,and waning of movement intensity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rom east to west,which caused stable subsidence of deep-water area in the basin; Taiwan tectonic event(3 Ma) thoroughly changed the tectonicframework of deep-water area in the basin,which kept on subsiding and was subsiding more southward because of gravity balance.Overlaying the developed areas of BSR and ichnography of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it was discovered that more than 80%BSR tend to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that the average tectonic subsidence rate rangedfrom 75 m/Ma to 125m/Ma and changed rapidly.

Key words:ZhuⅡdepression;deep water area ; quantitative basin modeling ; tectonic subsidence; BSR

1 区域地质背景

“深水(海)”这一术语通常是指位于陆架坡折向海一侧包括陆坡、陆隆和深海平原的深水环境(水深>200 m)[1]。根据这一定义,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主要为珠Ⅱ坳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南部。珠Ⅱ坳陷由2个低凸起(云开低凸起和白云低凸起)和4个凹陷(开平凹陷、顺德凹陷、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组成。坳陷大致呈NE—SW向展布,水深0.2~2 km,面积4×104km2,北部以番禺低隆起和神狐暗沙隆起与珠I和珠Ⅲ凹陷相隔,南部以南部隆起为界,西部与神狐隆起相邻,东部以东沙隆起为界(图1)。

图1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区划图据文献[2]修改

珠Ⅱ坳陷的中新统-更新统均为海相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韩江组、粤海组、万山组和琼海组(表1)。在珠江口盆地的地层中,中中新统(韩江组)和上中新统(粤海组)之间存在不整合(或假整合)。该期构造运动相当于珠江口盆地地震反射剖面中的地震反射层T3,代表了一期重要的区域构造运动——东沙运动[4,5]。中中新世之后,东沙隆起整体快速沉降,进入非补偿沉积期,可容纳空间高速增长[6]。东沙运动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的块断升降有着重大地影响,其运动的强度和影响程度,东强西弱。上新世—更新时早期(3 Ma)的台湾运动彻底改变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的构造格局,褶皱隆起转变为断褶带,且盆地深水区因重力均衡调整继续沉降[2,7]

表1 珠江口盆地地层划分[3]

为了更为深入地研究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沉降及其对BSR的影响,结合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中中新世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变化,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识别出晚中新世以来的3个层序界面:自下而上分别为T3、T2和T1,对应的时间分别是11.6 Ma,5.3 Ma,1.8 Ma(表1),相应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层序Ⅲ、层序Ⅱ、层序Ⅰ 3个地层层序,大致对应于粤海组、万山组和琼海组。

2 构造沉降的计算方法

盆地在某一时刻的基底总沉降幅度(DB)实际上包括2部分,即构造作用引起的构造沉降幅度(DT)和沉积物负荷均衡作用引起的负载沉降幅度(DL)。用回剥技术[8-10]计算构造沉降,需要进行3方面的校正:①地层去压实校正;②古水深校正;③古海平面变化校正[11]

经过校正的构造沉降幅度可以表示为[8,12]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专集

式中:Φ为补偿量(衡量达到Any均衡的程度);H为回剥方法确定的古地层厚度;ρm为地幔密度;w为水的密度

ρ为沉积层平均密度;Wd为古水深;ΔSL为古海平面相对现今海平面的升降值(高水位为正,低水位为负)。

由于珠江口盆地岩石圈强度很低,可以认为已达到完全的重力均衡[13-15],Φ取作1。这样构造沉降幅度可以表示为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专集

2.1 孔隙度-深度关系与含砂率

在正常压实的沉积层中,沉积物孔隙度和埋深呈指数关系[16],即: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专集

式中:φ为地层深度为y处岩石的孔隙度,%;φ0为初始沉积(y=0)时岩石的孔隙度;C为压实系数;C和φ0与岩性有关(表2)。

表2 不同岩性的压实系数与地表孔隙度[17]

以位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北部白云凹陷内的虚拟井点神-72为例,对应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3个地层的含砂率分别11.0%、20.9%、19.7%,因此得到3套地层对应的不同岩性的含量(表3)。

表3 虚拟井点神-72不同岩性组成

2.2 去压实校正

当深度为Y1和Y2之间的岩层回剥到

高度时,在回剥的位置上岩层的厚度由下式给出[8]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专集

如果地层中划分出n种岩性,以Pi表示地层中第i种岩性的含量,则深度为Y1和Y2之间沉积层厚度为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专集

由二维地震资料得到神-72点对应的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3个地层的现今地层厚度分别是44 m、186 m、733 m,以及对应的现今水深为548 m。那么,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3个地层的顶深分别为548 m、592 m、778 m。

图2 连续去压实概念模型[17]

2.3 古水深校正

沉积物沉积时,其沉积界面在水下一定深度,所以沉积物厚度不能代表沉降深度。沉积盆地水深较大时,必须对古水深作校正才能得出正确的构造沉降。有了古水深Wd,则可以直接将古水深加上沉积物厚度,从而得到真正的深度。

古水深的计算是一项复杂而难于算准的问题,加上缺少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各个时期沉积环境的准确资料,目前无法准确计算古水深数据。在由引张应力场转变为挤压应力场时,先存断裂逆转,伴随着盆地的缩短,断陷盆地褶皱并发生隆升,继而遭受风化和剥蚀,造成破裂不整合面,而后发生坳陷[18]。珠江口盆地具有下断上拗的双层结构,以晚渐新世早期“南海运动(24.8 Ma)”所形成的区域“破裂不整合面”为界,珠江口盆地分为上下两套构造层和先陆后海的沉积组合[19]。下构造层由分隔的断陷沉积组成,自下而上为神狐组冲积相沉积、文昌组湖相沉积和恩平组湖泊一沼泽相沉积。上构造层由统一的海相沉积组成,代表了从晚渐新世开始的南中国海的广泛海侵[20,21]。因此借用计算莺琼盆地和珠江口盆地沉降曲线的方法[10],将古水深按线性增加处理。考虑到晚渐新世以前为湖相-陆相,对沉降量的计算影响较小,晚渐新世起,水深才开始发生升降变化[22],取28.4Ma之前水深为0[23],之后水深线性增加至现今深度,中间各层古水深由线性插值生成(图3),差值公式为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专集

式中:ti为时间(Ma); h0为现今水深(m);hi为ti时对应的水深(m)。运用此方法计算得到神-72在11.6Ma、5.3Ma、1.8Ma时刻的古水深值分别是324 m、445 m、513 m。

图3 古水深线性插值计算示意图

2.4 海平面变化校正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表明,古今海平面变化较大,全球性的旋回性沉积作用基本上或完全受全球范围的海平面变化控制[24]。因此,构造沉降的计算需要对海平面变化进行校正,将其统一到现今海平面的位置。由于研究年代跨距较小,海平面变化不大[23,25],所以△SL近似取值为0。

2.5 构造沉降计算结果

本次研究根据上述原理,利用研究区的地层、岩性、水深及海平面等资料,运用PRA盆地模拟软件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172个虚拟点进行了构造沉降的计算,定量恢复了研究区的构造沉降史;并且针对4条典型剖面和3套地层的平面沉降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BSR分布的影响。例如,恢复神-72的构造沉降史后,得到此点在不同时间的总沉降速率和构造沉降速率(表4)。

表4 虚拟井点神-72构造沉降计算结果

3 模拟结果分析

3.1 单井沉降史特征

用在二维地震测线上选取的虚拟点进行沉降史的计算与分析。以位于顺德凹陷的虚拟点神-72、荔湾凹陷的虚拟点神-23、白云凹陷的虚拟点神-152以及位于南部隆起的虚拟点神-117(图1)为例,定量地对盆地深水区的埋藏史和沉降史进行了模拟。这些点基本位于各个构造单元的中心部位,可以用来分析各凹陷或隆起的构造沉降演化特征。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西南缘神-72点的构造沉降速率在不同时期相差较大,分别是晚中新世为104 m/Ma,上新世为43 m/Ma,而更新世则只有23 m/Ma(图4A)。这表明顺德凹陷的构造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弱。

盆地深水区东南缘的神-23点(图4B)和南缘的神-117点(图4C)具有相似的特征:神-23点处晚中新世构造沉降速率为87 m/Ma,上新世为100 m/Ma,更新世为76 m/Ma;而神-117点晚中新世构造沉降速率为54 m/Ma,上新世为63 m/Ma,更新世为45 m/Ma。这种慢—快—慢的沉降速率特征表明,荔湾凹陷和南部隆起在上新世都经历了一次沉降高峰期,随后沉降作用变弱。

盆地深水区东北部的神-152点与前面三者都不同,它的构造沉降速率变化不大:晚中新世为71 m/Ma,上新世为72 m/Ma,更新世为72m/Ma(图4D)。这表明自晚中新世以来,白云凹陷一直处于稳定的沉降期,该区新近纪构造变动不太。

深水区内各个凹陷沉降特征各异,具有各自独特的埋藏史和沉降史,但总体上呈现出持续稳定的沉降特征。

结合二维地震资料可以得到(表5),4个虚拟点在各个时期的沉积速率均小于沉降速率,说明盆地深水区具有欠补偿的沉积补给作用,且沉降速率较大。快速沉降作用和欠补偿作用造成了盆地深水区的形成。

图4 研究区各虚拟点埋藏史与沉降史曲线图

表5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典型单点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m/Ma

3.2 构造单元沉降速率对比

分析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各凹陷的沉降速率值(表6),不难发现各构造单元沉降速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晚中新世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白云凹陷,构造沉降速率120 m/Ma,总沉降速率达208 m/Ma;上新世最大沉降速率出现在荔湾凹陷,构造沉降速率达152 m/Ma,总沉降速率达200 m/Ma;更新世最大沉降速率仍在荔湾凹陷,构造沉降速率达122 m/Ma,总沉降速率达167 m/Ma。这表明盆地沉降中心的平面迁移规律:晚中新世,沉降中心位于盆地北部的白云凹陷;上新世—更新世沉降中心往东部的荔湾凹陷迁移。

表6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各构造单元沉降速率m/Ma

3.3 盆地沉降史特征

盆地模拟结果表明(图5):盆地在自晚中新世以来的沉降过程中,T3-T2沉降时期,即晚中新世构造沉降作用最弱,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7 m/Ma。这与发生在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10~5 Ma)时期相符。东沙运动使盆地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块断升降、隆起剥蚀,并伴有挤压褶皱断裂和频繁的演化活动,发育了NWW向断裂,构造活动强烈[7,26]。因此,在晚中新世,盆地各构造单元发生程度不同的沉降作用。

从晚中中新世到全新世,盆地经历了构造沉降幅度由小变大,构造沉降量由大变小,构造沉降速率由小变大的变化过程,呈现出梯度变化趋势,表现为伸展盆地的动力学背景。经过中中新世末期盆地抬升剥蚀之后,晚中新世盆地进入块断升降阶段,沉降幅度和沉降速率开始增大,可容纳空间增大。上新世时,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8 m/Ma,相对晚中新世变化不甚明显。至更新世时期,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71 m/Ma,盆地构造活动变强。

3.4 剖面沉降史

选择位于盆地深水区不同位置的4条典型的剖面进行构造沉降的计算,分析研究区纵向与横向上的构造演化特征。总体上,由陆向海方向,构造沉降速率总体表现为增大的趋势,且自西向东构造沉降速率逐渐变快,这与盆地深水区平面沉降特征相一致。

A剖面位于研究区西南部,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穿过开平凹陷、神狐隆起、顺德凹陷及南部隆起。晚中新世,从开平凹陷到神狐隆起,构造沉降速率一直减小,直至在顺德凹陷中减小到42 m/Ma才开始上升,直到南部隆起中达100 m/Ma以上;上新世,构造沉降速率先在开平凹陷—神狐隆起—顺德凹陷中由50 m/Ma左右增加到73 m/Ma,又在顺德凹陷中经历微弱的降低过程,最后在顺德凹陷和南部隆起的交汇部位降到60 m/Ma后又开始急剧上升,直至90 m/Ma以上;更新世,构造沉降特征与上新世相似,具有很好的继承性,由45 m/Ma上升到76 m/Ma后,在顺德凹陷和南部隆起的交汇部位降低到72 m/Ma,接着构造沉降速率快速增大,达到105 m/Ma以上(图6)。

B剖面位于研究区中部偏东处,由北向南方向经过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白云低凸起、荔湾凹陷和南部隆起。3个时期的变化规律趋于一致:在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中,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构造沉降速率分别由60 m/Ma、32 m/Ma、39 m/M a左右升高到80 m/Ma、78 m/Ma、79 m/Ma左右,在白云凹陷—白云低凸起—荔湾凹陷中,构造沉降速率大小变化不大,而在荔湾凹陷和南部隆起的交汇部位,构造沉降速率急剧上升,直至150 m/Ma左右达稳定(图7)。

C剖面位于研究区东南部的东沙隆起内。东沙隆起在3个时期的构造沉降速率由陆向海缓慢增大,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构造沉降速率分别由100 m/Ma、115 m/Ma、120 m/Ma左右增大到135 m/Ma、147 m/Ma、135 m/Ma左右(图8)。

图5 珠江口深水区不同时刻沉降幅度直方图(a)、不同时期沉降量直方图(b)及沉降速率直方图(c)

D剖面横穿整个研究区,从南西到北东,横穿神狐隆起、顺德凹陷、南部隆起、白云凹陷、白云低凸起和东沙隆起。在晚中新世,神狐隆起的构造沉降慢速下降,直至在顺德凹陷中降低到40 m/Ma后急速增至55 m/Ma左右才趋于稳定,在南部隆起中经历了一个缓慢的下降过程降到45 m/Ma后,从南部隆和白云凹陷的交汇部位开始快速上升,而在东沙隆起达最高值93 m/Ma后又开始减小,这与东沙运动造成东沙隆起抬升剥蚀、并且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相一致。D剖面在上新世和更新世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趋势与晚中新世相似,不同之处是在神狐隆起—顺德凹陷中构造沉降速率由西北到东南方向经历的是分别由43 m/Ma、38 m/Ma左右先快速增大到72 m/Ma、80 m/Ma左右继而急速减小到54 m/Ma、60 m/Ma左右的变化过程,接着与晚中新世构造沉降特征一致:经历一个相对稳定的沉降时期后,在南部隆起中分别缓慢下降到43 m/Ma、42 m/Ma,接着急速上升到100 m/Ma、95 m/Ma后再下降至56 m/Ma、85 m/Ma(图9)。

图6 A剖面不同时期构造沉降速率对比剖面图

图7 B剖面不同时期构造沉降速率对比剖面图

图8 C剖面不同时期构造沉降速率对比剖面图

图9 D剖面不同时期构造沉降速率对比剖面图

3.5 平面沉降史分析及其与BSR关系

天然气水合物在地震剖面上通常出现一强反射波,大致与海底平行,故称似海底反射(BSR)[27,28]。它是水合物沉积层的高阻抗与其下伏沉积层的低阻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振幅较强的地震反射,它是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成矿的主要地球物理标志[29,30]。目前认为,BSR已成为判断海洋中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及查找其分布的重要证据[31]

图10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a)、上新世(b)、更新世(c)时期及晚中新世以来(d)构造沉降速率与BSR叠合图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各个时期的构造沉降速率整体上表现出从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的变化规律(图10)。晚中新世,BSR分布于深海地区(一般水深大于2 000 m),构造沉降速率主要在75~115 m/Ma(图10(a),表7);上新世, BSR分布在构造沉降速率曲线较密集地段与盆地边界处,对应的构造沉降速率在45~135 m/Ma(图10(b),表7);更新世,未存在BSR(图10(c),表7)。总之,发现80%以上的BSR分布趋于构造沉降速率值主要在75~125 m/Ma、沉降速率变化迅速的区域(图10(d))。

表7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沉降与BSR对应关系

4 讨论

晚中新世后,盆地进入新构造运动及热沉降坳陷阶段,东部菲律宾板块向NNW 方向俯冲推挤,在晚中新世一早上新世时期造成了东沙运动的发生。东沙运动是导致盆地块断升降、隆起剥蚀、挤压褶皱和断裂以及岩浆活动的根本原因及动力源。在盆地沉降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以NWW 向张扭性为主的断裂。自东向西,东沙运动的强度和构造变形逐渐减弱,由此造成了珠江口盆地东部块体升降和断裂的晚期活动。在上新世—更新世早期(3 Ma)发生台湾运动中,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因重力均衡调整而继续沉降,越往南沉降越大。

在各个地质时期,盆地的构造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1/2以上,这表明了构造沉降作用始终控制着盆地总沉降的变化,因此控制了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变化,从而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充填,最终影响盆地内部烃源岩的形成和储集体的分布。

5 结论

沉降速率等值线越密集的地方越容易发育BSR,这是因为等值线密集的地方一般是盆地边界或是坳隆交汇的部位,这些地方沉降速率变化快,断层褶皱发育,可能形成特殊的断裂带、泥底辟、快速堆积体、滑塌体及增生楔等特殊构造环境与构造体。沉降速率高值区可提供的可容纳空间大,有利于沉降物的快速堆积与BSR的形成。更新世不存在BSR是因为构造运动趋于停止后,盆地的构造活动减弱、构造沉降速率变化不大、可容纳空间小、沉积速率小,有机质碎屑物不能被迅速埋藏,容易在海底氧化直接分解。

1)盆地深水区各个凹陷沉降特征各异,具有各自独特的埋藏史和沉降史,但总体上呈现出持续稳定的沉降特征。

2)盆地深水区具有欠补偿的沉积补给作用,且沉降速率较大。这说明快速沉降作用和欠补偿作用造成了盆地深水区的形成。

3)晚中新世,沉降中心位于盆地北部的白云凹陷;上新世—更新世沉降中心往东部的荔湾凹陷迁移。

4)中中新世—晚中新世末(10~5 Ma)发生的东沙运动造成了盆地深水区的块断升降和抬升剥蚀,构造活动强烈,使得晚中新世时期盆地深水区持续沉降。上新世—更新世早期(3 Ma)发生的台湾运动彻底改变了盆地深水区的构造格局,盆地深水区继续沉降,越往南下沉越大。

5)构造沉降作用控制了盆地总沉降的变化,因此控制了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变化,从而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充填,最终影响盆地内部烃源岩的形成和储集体的分布。

6)沉降速率高值区可提供的可容纳空间大,有利于沉降物的快速堆积与BSR的形成。

致谢:广州地质调查局的沙志斌、王宏斌等为此基研究提出了相关资料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于兴河.碎屑岩性油气储层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2]陈长民,施和生,许仕策.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秦国权.珠江口盆地新生代地层问题讨论及综合柱状剖而图编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2,14:2l-28.

[4]姚伯初.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构造初探[J]南海地质研究:1993,1-12.

[5]姚伯初.中美合作调研南海地质专报[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6]李德生,姜仁旗.南海东沙隆起及其周围坳陷的地质演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9,737-741.

[7]张志杰,于兴河,侯国伟,等.张性边缘海的成因演化特征及沉积充填模式——以珠江口盆地为例[J].现代地质:2004,284-289.

[8]Allen P A,Allen J R.Basin Analysi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plc:1990,1-451.

[9]Lerche I.Basin analysis,Quantiative Methods 1[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1.

[10]林畅松,张燕梅.拉伸盆地模拟理论基础与新进展[J]地学前缘,1995.

[11]卢林,汪企浩,黄建军.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和海中凹陷新生代局部构造演化史[J].海洋石油:2007,25-29+57.

[12]Bond G C,Kominz M A.Construction of Tectonic Subsidence Curvesfor the Early Paleozoic Miogeocline,Southern Canadian Rocky Mountains:Implications for Subsidence Mechanisms,Age of Breakup,and Crustal Thinning[J].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84,95:155.

[13]Maggi A,Jackson J,Mc Kenzie D,et al.Earthquake Focal Depths,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and the Strength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J].Geology 2000,28:495.

[14]Clift P D,Lin J.Preferential Mantle Lithosphere Extension Under the South China Marlin[J].Mar Petro Geol 2001,18:929-945.

[15]Clift P D,Lin J.Evidenec of Low Flexural Rigidity and Low Viscosity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During Continental Break-Up in the South China Sea[J].Mar Petrol Geol 2002,19:951-970.

[16]Athy L F.Density,Porosity,and Compaction of Sedimentary Rocks[J].AAPG Bull,1930,14:1-24.

[17]Hegarty K A,Weissel J K,Mutter J C.Subsidence History of Australia's Southern Margin:Constraints on Basin Models[J]AAPG Bulletin 1988,72:615-633.

[18]杨风丽,王敏雪,庄建建,等.西湖凹陷反转构造定量运动学过程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J].石油学报:2010,596-601.

[19]高红芳,杜德莉,钟广见.珠江口盆地沉降史定量模拟和分析[J].南海地质研究:2006,11-20.

[20]郝冶纯,徐钰林,许仕策.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微体古生物及古海洋学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1 -9.

[21]陈长民.珠江口盆地东部石油地质及油气藏形成条件初探[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2):73-83.

[22]张云帆,孙珍,郭兴伟,等.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08,30-36.

[23]龚再升,李思田.南海北部大路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31-137.

[24]Vail P R,Sangree J B.Seismic Stratigraphy Interpretation Us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Partl:Seismic Stratigraphy Interpretation Procere[J].AAPG,Studies in Geology 1977,27:1-10.

[25]秦国权.微体古生物在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晚期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

[26]赵中贤,周蒂,廖杰,等.珠江口盆地陆架区岩石圈伸展模拟及裂后沉降分析[J]地质学报:2010,1135-1145.

[27]Shipley T H,Houston M H,Buffler R T,et al.Seismic Evidence for Widespread Possible Gas Hydrate Horizons on Continental Slopes and Rises[J].AAPG Bull 1979,63:2204-2213.

[28]Holbrook W S,Hoskins H,Wood W T,et al.Methane Hydrate and Free Gas on the Blake Ridgefrom Vertical Seismic Profling[J].Science 1996,273:1840.

[29]姚伯初.2001.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J]热带海洋学报:2001,20-28.

[30]于兴河,张志杰,苏新,等.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藏条件初探及其分布[J]地学前缘:2004,311-315.

[31]雷怀彦,王先彬,郑艳红,等.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前景[J].沉积学报:1999,846-853.

⑤ 有关莲的故事

一 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
莲的历史
莲,又称荷,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古人称荷花为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乃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属睡莲科。 莲属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那时候,正植巨型爬行动物恐龙急剧减少的后期,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200万年前)早得多。前苏联A.H.克里斯托弗维奇《古植物学》(1965)称,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日本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那年月,地球上气温比现在温暖,莲属植物约有10~12种,五大洲均有分布。后冰期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使得不少植物灭绝,另一些植物被迫漂迁,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地理分布状况。遭此劫难,莲属植物幸存2种,分布范围缩小了。分布在亚洲、大洋州北部者为中国莲,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洲莲。古植物学家还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发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万年前)的莲化石,和现代的中国莲相似;在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的1000万年前荷叶化石,和现代中国莲相似。70年代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渤海沿海地区早第三纪孢粉》一书记载:在辽宁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饶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有两种莲的孢粉化石。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我国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发现有莲属植物的化石。现我国黑龙江省扶远、虎林、同江、尚志等县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莲分布。以上说明莲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银杏、中国鹅掌楸、北美红杉等同属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
栽培容器
现在许多碗莲品种种植株仍嫌高大,因而仅有少数品种可种植于市场出售的菜碗、汤碗之中。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专供种植碗莲的花盆,而常见的素烧花盆(即泥盆、瓦盆)易渗水,所以不宜作为碗莲栽培容器。釉盆、瓷盆、紫砂盆,不易渗水,可选作碗莲栽培用盆。但这类盆一般都留有底洞,选用时可用水泥和砂堵死,或用橡胶垫片堵塞。花盆的形状、色彩要与碗莲相协调,使之浑然一体。可选用方形、圆形盆。花盆的口径在20厘米左右,深为15厘米左右。初种碗莲者可适当放大些,这样易于开花。
栽培场地
每天接受7—8小时的光照,能促进其花蕾多,开花不断。碗莲最忌在阴处养护,更不能像室内观叶植物一样,放在室内培养。光线不足,荷叶徒长减绿,不能孕蕾。在院落中栽培碗莲,花盆一定要放在光照充足或南向阳台的外沿上。开花季节,需要放入室内观赏的,可采取早进晚出,或晚进早出,每天仍应保持一定光照。碗莲需要有较充足的光照,但也忌雨后暴晴。
碗莲系水生花卉,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但又怕大水浸沉叶片,故场地应取水、排水方便。碗莲惧大风,场地因尽量选择背风处。
栽培土壤
碗莲要求含腐殖质较丰富的塘泥或稻田泥作栽培土,切忌用工业污染土。黄泥粘度大,使用量要适当,过粘会影响藕鞭的伸长和藕的膨大;沙质土疏松,粘性不够,容易遭风害而折损,有碍于根系的生长,一般以黄泥、沙质土按7:3的比例混合使用为宜。如无沙质土,可加黄沙,但比例要略小些。城市郊区,可直接选用蔬菜地的园土;城市中还可用春季盆花换盆的宿土加一半的黄泥作栽培土。
每盆用20克左右的腐熟干鸡粪或其他肥料,与盆土充分拌匀作基肥,拣去其中的杂质和石砾,清除土中的小虫和蚯蚓,然后放入盆中。土层一般占全盆容积的3/5左右。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赵家荣试验表明,用干塘泥100份,豆饼水2份,草木灰水6份,猪、牛蹄水2份,烂头发水2份,骨粉1份的配方种植碗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栽培温度
碗莲是喜温植物,对温度要求较严,一般8-10摄氏度开始萌芽,14摄氏度藕鞭开始伸长。早期播种时,也要求温度 15摄氏度以上,否则幼苗生长缓慢造成烂苗下游地区,4月中旬以前一般不采用露地播种育苗,主要是因为温度这不到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需要。随着温度升高,持续烈日高温(40摄氏度以上),也不利于碗莲的生长发育。22—35摄氏度是碗莲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18—21摄氏度时,开始抽生立叶,开花则需要22摄氏度以上,25摄氏度生长新藕,这时需要日温较同,夜温稍低的气候。大多数栽培种在立秋前后气温下降时转入长藕阶段,表现为盆土明显上涨。
二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
荷叶的表面附着着无数个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乳突时,可以看到在每个微米级乳突的表面又附着着许许多多与其结构相似的纳米级颗粒,科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正是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儿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的现象。而且水不留在荷叶表面。
三 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
谈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这就要观察一下藕的结构了。原来植物要生长,运输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
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的部位会特别增厚,成各种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网形。而藕的导管壁增厚部却连续成螺旋状的,特称螺旋形导管。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如果你采来一根荷梗,尽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绿“灯笼”,连接这些小绿“灯笼”的,便是这种细丝。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四 千年古莲发芽之谜
申女士是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的植物学家,她的实验室里培育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但是她最珍爱的却是两棵古莲--它们的年龄都在500年左右。 “普通的花卉只能存活几年。”申女士介绍说,“这两棵古莲却大不相同,它们的种子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洗礼,现在居然发芽开花了。”
沉睡千年的古莲醒了
数年前,申女士到北京访问中国植物研究所;临回美国时,北京的同事送给她7粒莲花种子。“据说这些种子是从东北的湖底泥士中挖掘出来的,我知道它们的年龄很老,但是不知道确切的数字。”申女士说,“当时它们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倒是我的实验室同事约翰·萨森发现了它们的价值。” 约翰·萨森利用碳同位素测试仪,对古莲种子的年龄进行鉴定,发现它们竟然是1200年前遗留下来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当申女士用刀片切去种子的外壳并把它们浸泡在培养液中后,没过多久它们居然发芽了!遗憾的是,这些种子发芽后存活的时间很短,但是它们已经被列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能够发芽的种子。千年的种子能够发芽?!这激起了申女士极大的兴趣,她决定再次返回中国寻找这些神秘的生命。当时申女士已经是国际植物学界的知名学者,许多科学家愿意协助她完成此项研究工作。 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申女士带到美国的第二批古莲种子有21粒,年龄都在200岁到500岁之间。1997年,申女士在德国研究莲花培育技术,通过实施“小手术”,第一粒种子发芽了,但是它只存活了不到3个月。“随后三年中,我在美国加州植物研究所培育了另外三粒种子,但是它们都没有开花--很明显,我使用的方法不当。”申女士回忆往事说,“后来好像很幸运,这两粒种子都开花了,就是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两棵,其中一棵的年龄是408岁,另一棵则是466岁。”管古莲开花了,但是它们与现代的莲花有许多不同,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的环境。“我正在想尽一切办法,使它们能够茁壮成长。”据申女士介绍,莲花能够如此长寿,应该有其特别的原因;如果能发现莲花长寿的内在机制,人类将会受益匪浅,例如可以解决粮食储存问题,减少世界饥饿人口,还有可能延长人类的寿命。关键问题是:莲花长寿的秘密是什么呢?申女士称,可能与土壤的辐射有关。盖曼·哈伯特是一名化学家,他是申女士的工作同事。哈伯特发现,古莲种子周围的土壤能够发出轻微的辐射。“尽管辐射的强度很低,但是数百年之后其产生的效果也是相当惊人的。”申女士解释说,“这或许是古莲种子为何能够存活至今的原因。”据悉,申女士目前还剩下15粒古莲种子,她准备提供给其他科学家,使得该科研项目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它在佛教中它代表着特殊的意义。”申女士说,“现在我们要找出莲花长寿的秘密,造福于全人类。”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莲怎么还会开花呢?这与莲子的结构有关。莲子的外种皮坚硬致密,像个小小“密封包”,把种子密闭在里面,可防止外面的水分和空气的渗入,也可以防止种子内的水分和空气散失,因此莲子的生命活动极为微弱,相当于休眠状态。这是古莲子还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此外,与古莲子所埋藏的环境也有关。这些古莲子是被埋在深约30-60厘米的泥炭层中,而泥炭的吸水防潮性能良好;再加上泥炭层的上面又有很厚的泥土覆盖,因此古莲子几乎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古莲子不具有生根发芽的条件,因此而得以保存了生命力。
五莲与佛的关系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六莲的诗句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晓出净慈寺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杂诗 龚自珍
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遗藏春深坞逢。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橱护阿芙蓉。
长干行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南乡子 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田荷遮晚照。
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歌醉中作歌 黄仲则
红霞一片海上来,照我楼上华筵开。倾觞绿酒忽复尽,楼中谪位安在哉?青山对面客起舞,彼此青莲一抔土。
若论七尺归蓬蒿,此楼作客山是主。若论醉月来江滨,此楼作主山是宾。谁将诗卷掷江流,定不与江东向流。

⑥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的团队名单

序号 团队名称 带头人 所在学校 1 宪法与行政法教学团队 姜明安 北京大学 2 生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管又飞 北京大学 3 口腔医学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郭传瑸 北京大学 4 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陶 澍 北京大学 5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学团队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 6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伊志宏 中国人民大学 7 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团队 郑杭生/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 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孙宏斌 清华大学 9 控制工程教学团队 华成英 清华大学 10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团队 朱颖心 清华大学 11 工程材料及其加工教学团队 黄天佑 清华大学 12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卢 苇 北京交通大学 13 交通运输类专业平台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杨 浩 北京交通大学 14 材料学教学团队 强文江 北京科技大学 15 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张士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6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 纪越峰 北京邮电大学 17 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团队 乌云娜 华北电力大学 18 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谭天伟 北京化工大学 19 昆虫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彩万志 中国农业大学 20 预防兽医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 21 森林经营管理教学团队 彭道黎 北京林业大学 22 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 郑彩霞 北京林业大学 23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 王新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4 外国教育史教学团队 张斌贤 北京师范大学 25 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欧阳津 北京师范大学 26 汉语言专业本科教学团队 郭 鹏 北京语言大学 27 财政学专业教学团队 李俊生 中央财经大学 28 法律史教学团队 朱 勇 中国政法大学 29 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张力为 北京体育大学 30 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团队 韩 力 北京理工大学 31 飞行器动力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陶 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2 高等数学教学团队 许晓革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33 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教学团队 侯义斌 北京工业大学 34 神经病学教学团队 贾建平 首都医科大学 35 儿科学教学团队 李仲智 首都医科大学 36 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何书元 首都师范大学 37 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张连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38 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团队 高晓虹 中国传媒大学 39 美术学专业教学团队 尹吉男 中央美术学院 40 外交外事翻译教学团队 范守义 外交学院 41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 刘 梦 中华女子学院 42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艺工结合教学团队 刘元风 北京服装学院 43 多媒体艺术教学团队 李一凡 北京印刷学院 44 日语翻译方向课程教学团队 邱 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45 中国民族器乐教学团队 张维良 中国音乐学院 46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团队 高 镀 北京舞蹈学院 47 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刘业辉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8 化学实验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吴世华 南开大学 49 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鞠美庭 南开大学 50 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张金利 天津大学 51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王 瑞 天津工业大学 5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赵 征 天津科技大学 53 药理学教学团队 娄建石 天津医科大学 54 基础日语课程教学团队 修 刚 天津外国语学院 55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团队 姚家新 天津体育学院 56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傅连仲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57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薛 威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58 自动化工程教学团队 孙鹤旭 河北工业大学 59 材料学教学团队 杨庆祥/崔占全 燕山大学 60 冶金工程教学团队 张玉柱 河北理工大学 61 大学英语新模式教学团队 张 森 河北科技大学 62 作物学“三结合”教学团队 马峙英 河北农业大学 63 人体与动物科学教学团队 段相林 河北师范大学 64 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团队 王 莹 河北经贸大学 65 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教学团队 朱永全 石家庄铁道学院 66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 王世震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67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侯维芝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68 物理化学教学团队 武海顺 山西师范大学 69 蒙古族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孟克吉雅 内蒙古大学 70 世界史教学团队 姜桂石 内蒙古民族大学 71 蒙医诊断学教学团队 布仁达来 内蒙古医学院 7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李志义 大连理工大学 73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魏晓文 大连理工大学 74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团队 左 良 东北大学 75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朱志良 东北大学 76 船艺教学团队 刘正江 大连海事大学 77 工程管理教学团队 刘亚臣 沈阳建筑大学 78 临床检验诊断学教学团队 尚 红 中国医科大学 79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团队 杨丽珠 辽宁师范大学 80 证券投资学教学团队 邢天才 东北财经大学 81 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蒋锦标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82 Java系列课程组教学团队 温 涛 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83 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团队 滕利荣 吉林大学 84 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徐家宁 吉林大学 85 仪器专业系列课程与创新实践教学团队 林 君 吉林大学 86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团队 潘保芝 吉林大学 8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教学团队 史宁中 东北师范大学 88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姜会林 长春理工大学 89 植物保护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李 玉 吉林农业大学 90 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团队 郭黎利 哈尔滨工程大学 91 行政管理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教学团队 何 颖 黑龙江大学 92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刘敬圻 黑龙江大学 93 外科学教学团队 姜洪池 哈尔滨医科大学 94 社会医学教学团队 吴群红 哈尔滨医科大学 95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 王喜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96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 隋丽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 97 油气田开发工程教学团队 刘永建 大庆石油学院 98 电气工程实践教学团队 付家才 黑龙江科技学院 99 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团队 杜广平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100 预防医学骨干课程教学团队 姜庆五 复旦大学 10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顾钰民 复旦大学 102 宝石学教学团队 廖宗廷 同济大学 103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洪嘉振 上海交通大学 104 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江志斌 上海交通大学 105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团队 张志愿 上海交通大学 106 管理信息系统课群教学团队 陈智高 华东理工大学 107 轻化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何瑾馨 东华大学 108 自然地理教学团队 郑祥民 华东师范大学 109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团队 张春柏 华东师范大学 110 基础法语教学团队 曹德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111 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 何玉长 上海财经大学 112 经济法学本科教学团队 顾功耘 华东政法大学 113 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专业教学团队 徐小萍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114 图文处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姚海根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115 交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王肇定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116 社会学专业教学团队 周晓虹 南京大学 117 化学实验课教学团队 张剑荣 南京大学 118 软件工程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骆 斌 南京大学 119 电工电子实践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胡仁杰 东南大学 120 道路与桥梁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黄晓明 东南大学 12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宋爱国 东南大学 122 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屠世浩 中国矿业大学 123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过伟敏 江南大学 124 生态学教学团队 胡 锋 南京农业大学 125 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团队 高向东 中国药科大学 126 工业设计教学团队 李亚军 南京理工大学 127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王成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8 管理定量方法课程群教学团队 刘思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9 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晏世雷 苏州大学 130 水泵及水泵站教学团队 刘 超 扬州大学 131 电气类专业主要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孙玉坤 江苏大学 132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 周作民 南京医科大学 133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 汪 悦 南京中医药大学 134 理论法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夏锦文 南京师范大学 135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周建忠 南通大学 136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 顾晓松 南通大学 137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 徐汉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38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孙亚峰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139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戴 勇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140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 李 畅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141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教学团队 潘晓弘 浙江大学 142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韦 巍 浙江大学 143 生理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团队 来茂德/夏强 浙江大学 144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沈其君 宁波大学 145 自动化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姜周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46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 高 玉 浙江师范大学 147 统计学专业教学团队 李金昌 浙江工商大学 148 森林保护学教学团队 张立钦 浙江林学院 149 财政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团队 钟晓敏 浙江财经学院 150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周国忠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151 鞋类专业教学团队 施 凯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152 会计专业教学团队 谢国珍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53 电子商务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刘业政 合肥工业大学 154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赵 韩 合肥工业大学 155 天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向守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课程教学团队 缪柏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7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团队 杜先能 安徽大学 158 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刘泽功 安徽理工大学 159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程备久 安徽农业大学 160 分析化学教学团队 王 伦 安徽师范大学 161 土木建筑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孙道胜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162 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 彭代银 安徽中医学院 163 海洋科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曹文清 厦门大学 16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 郑传芳 福建农林大学 165 轮机工程学科教学团队 杨国豪 集美大学 166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黄志高 福建师范大学 167 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 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 168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 朱世泽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9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柯黎明 南昌航空大学 170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 张艳国 江西师范大学 171 信息系统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徐升华 江西财经大学 172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魏寒柏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173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徐向艺 山东大学 174 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于良春 山东大学 175 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 胡金焱 山东大学 176 海洋化学课程教学团队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 177 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管志川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78 工程图学类课程教学团队 王兰美 山东理工大学 179 公共课教育学教学团队 李剑萍 聊城大学 18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张宪省 山东农业大学 181 德育原理课程教学团队 戚万学 山东师范大学 182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 俞祖华 鲁东大学 183 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教学团队 李 舫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184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徐 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85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孙志春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186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高爱国 淄博职业学院 187 化工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 魏新利 郑州大学 188 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秦耀辰 河南大学 189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学团队 张永振 河南科技大学 190 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高建良 河南理工大学 191 工程力学教学团队 原 方 河南工业大学 192 作物学教学团队 李潮海 河南农业大学 193 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渠桂荣 河南师范大学 194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团队 边传周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195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赵杰/周建郑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196 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程功臻 武汉大学 197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刘耀林 武汉大学 198 新闻学专业教学团队 罗以澄 武汉大学 199 社会保障学教学团队 赵 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 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团队 熊永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 电机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陈乔夫 华中科技大学 202 生物技术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余龙江 华中科技大学 203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陈汗青 武汉理工大学 204 矿物岩石学教学团队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5 地下水与环境教学团队 王焰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6 生态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曹凑贵 华中农业大学 207 土壤学教学团队 黄巧云 华中农业大学 208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朱长江 华中师范大学 209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余厚全 长江大学 210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李咸善 三峡大学 211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跨学科教学团队 李亚伟 武汉科技大学 212 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张 珩 武汉工程大学 213 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 徐卫林 武汉科技学院 214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姚 强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 215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陈 彬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216 矿物加工工程教学团队 邱冠周 中南大学 217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谢 赤 湖南大学 218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曾光明 湖南大学 219 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群教学团队 田银华 湖南科技大学 220 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白晋湘 吉首大学 221 包装自动化专业方向教学团队 张昌凡 湖南工业大学 222 作物学科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官春云 湖南农业大学 223 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姚守拙 湖南师范大学 224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杨利军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25 中国近现代史本科教学团队 桑 兵 中山大学 226 行政管理教学团队 马 骏 中山大学 227 外科学教学团队 梁力建 中山大学 228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团队 韦 岗 华南理工大学 229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黄 平 华南理工大学 230 会计学教学团队 宋献中 暨南大学 231 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 罗颂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3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马文丽 南方医科大学 233 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杨文轩 华南师范大学 234 英语口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仲伟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35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周福霖 广州大学 236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赵 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237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张来源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238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张基宏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3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 韦 化 广西大学 240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 罗星凯 广西师范大学 241 民族学教学团队 周建新 广西民族大学 242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 彭朝晖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43 民法学教学团队 王崇敏 海南大学 244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曾孝平 重庆大学 245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 黄蓉生 西南大学 246 逻辑学教学团队 何向东 西南大学 247 计算机软件教学部教学团队 王国胤 重庆邮电大学 248 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贺建民 重庆理工大学 249 刑事诉讼法教学团队 孙长永 西南政法大学 250 网络与信息安全创新教学团队 龚小勇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251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李天和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52 药剂学教学团队 张志荣 四川大学 253 几何与代数教学团队 彭联刚 四川大学 254 工程力学教学团队 沈火明 西南交通大学 255 交通工程教学团队 罗 霞 西南交通大学 256 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傅 彦 电子科技大学 257 会计学教学团队 蔡 春 西南财经大学 258 货币金融学教学团队 殷孟波 西南财经大学 259 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霍冀川 西南科技大学 260 作物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 黄玉碧 四川农业大学 261 方剂学教学团队 邓中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6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王安平 西华师范大学 263 大气探测技术教学团队 何建新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64 审讯学教学团队 陈 真 四川警察学院 265 西餐工艺专业教学团队 梁爱华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266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曹凤/邱士安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267 机械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何 林 贵州大学 268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游泰杰 贵州师范大学 269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田卫民 云南大学 270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迟毅林 昆明理工大学 27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团队 吴伯志/郭华春 云南农业大学 27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 刘坚/饶远 云南师范大学 273 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夏昌祥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27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 杨维周 西藏民族学院 275 计算机网络与体系结构教学团队 郑庆华 西安交通大学 276 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孙林岩 西安交通大学 277 药理学教学团队 臧伟进 西安交通大学 278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刘建朝 长安大学 279 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 李 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80 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81 森林培育学教学团队 赵 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82 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团队 田振军 陕西师范大学 283 电子系列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段哲民 西北工业大学 284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赵雪爱 西北工业大学 285 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白永秀 西北大学 286 水力学课程教学团队 周孝德 西安理工大学 287 水环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王晓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88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李建平 西安工业大学 289 法语文学与翻译教学团队 户思社 西安外国语大学 290 皮革工程教学团队 马建中 陕西科技大学 29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田锋社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92 大气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王式功 兰州大学 293 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团队 朱彦鹏 兰州理工大学 294 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 田 澍 西北师范大学 295 藏医药学教学团队 李先加 青海大学 296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刘万毅 宁夏大学 297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团队 张建中 宁夏医科大学 298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 阿尔斯兰·阿不都拉 新疆大学 299 养牛技术课程教学团队 丑武江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300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团队 危常州 石河子大学 301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徐 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02 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罗鹏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03 军事地图制图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 王家耀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304 医院管理课程教学团队 张鹭鹭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305 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教学团队 景在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306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 李云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307 实验诊断学教学团队 郝晓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308 外科学教学团队 窦科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⑦ 东湖资料

武汉东湖风景区
东湖(17张)所在地区
湖北
面积
3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4.66米,平均深度2.48米
容积
1.24亿立方立米
成因类型
冲积淤积湖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武汉市城区的二环与三环之间,景区面积81.6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积33平方公里,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还是毛泽东同志在解放后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东湖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0万人次,1999年还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2年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东湖主要游览点为寓言园,音乐喷泉,行吟阁,长天楼,九女墩,湖光阁,磨山新景区,武汉植物园,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等。周边的著名大学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这些学校风景优美。著名的寺庙有古卓刀泉寺。 寓言园是全国第一座以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为题材的雕塑园,位于东湖听涛区的南端,占地4.4公顷,已建成“狐假虎威”,“愚公移山”,“自相矛盾”等十一组寓言雕塑。 行吟阁位于东湖西北岸中部的小岛上,1955年修建,它四面环水,由荷风、落羽两桥与陆路相连。阁名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阁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高22.5米,平面呈正方形,三层四角攒尖顶,古色古香。行吟阁雄健俏丽,颇富民族风韵。阁前立屈原全身塑像,像高3.6米,基座高3.2米,造型端庄凝重,屈原翘首向天,款款欲步。 长天楼,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宫殿式建筑,1956年修建,为砖木水泥结构,翠瓦飞檐,分上下两层,面阔七间,进深两间。全楼可容纳千人同时就餐品茗,游人凭窗远眺,碧波万顷,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 九女墩,位于东湖西北小山丘上,相传太平天国占领武昌时不少妇女参军,后清军攻陷城池大肆屠杀,有女兵九人,壮烈牺牲。乡人仰慕她们的英烈,将其遗骨合葬于此,因避清廷迫害,故不称坟而称墩。1956年,湖北省将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光阁建于湖心小岛上,由十里长堤与陆地相连,原名“中正亭”,1931年为纪念
蒋介石五十寿辰而 建,后改称“湖光阁”。阁为三层六面,飞檐绿瓦,登阁四顾,游船轻移,景象万千。雾日,水天一色,湖光高阁,似蓬莱仙境,无不令人向往。 磨山位于东湖东岸,三面环水,六峰相连,山水相依,素有“十里长湖,八里磨山”之称。山北有以楚文化为内涵的楚文化游鉴区;山南有以湖水地区植物为主的十三个植物专类园;西部山头有纪念朱德为东湖题词的朱碑亭。磨山景区从北开始,依次建有楚天极目、天台晨曦、常春花苑、朱碑耸萃等四景。是武汉市民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东湖湖山秀美、岸线曲折,岛渚星罗,磨山、枫多山、吹笛山,共34座山峰紧紧环绕东湖碧水。据统计,这里有雪松、水杉、樟树共396种、300余万株,被人们称为绿色宝库,这里更是鲜花的海洋,奇花异卉比比皆是,一年四季香飘不断,最具东湖特色的花卉有梅花、荷花、桂花等十几种,其中梅花建有专门观赏园林,面积800余亩,园内培育种植了301个品种的近万株梅树,是中国第一大梅园。世界梅花品种进行了3次登录,共登录200个品种,其中东湖梅园就占了142个。东湖在梅花、荷花的品种、科研成果、观赏价值都居全国领先地位,故中国花卉协会将“中国梅花研究中心”与“中国荷花研究中心”都设在东湖。东湖还建有世界三大樱花园之一的东湖樱花园,全国第一座寓言雕塑园,以及鸟类的乐园——鸟语林等多种景园100多处。 东湖一年四季风情万种,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其春来山明水秀、鸟语花香;夏来万人湖滨戏水,南国海滨风光;秋来枫叶满山红遍,桂花十里飘香;冬来万千候鸟,满湖觅食欢唱。 近年,东湖又新建成了楚风园、疑海沙滩浴场、亲水平台、东湖新三景、刘备郊天坛等多处新景观,其中疑海沙滩浴场为全国最大的内陆海沙泳场。还改善了风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娱乐设施,构成了景区内游、行、吃、住、娱、购一条龙的完善体系,在发展大东湖景区的同时,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听涛水上娱乐游览区、磨山楚文化游览区、落雁生态休闲游览区,以及环东湖文化景观群等。 1982年,东湖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生态特征
东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并向严重富营养化发展,超标参数是总磷、凯氏氮和生化需氧量。湖中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及水生植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大,为渔业养殖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湖区年渔获量在千吨以上,此外,湖滨浅水带还有莲藕、菱角及其他经济作物生长,是武汉市鱼类等的副食品基地之一。东湖鱼产量的水平在1972年以前是相当低的,72年以后采取合理放作、提高捕捞效率等措施,渔获物逐年上升,80年代后鱼产量达1000t以上,东湖的渔获物中绝大部分是人工放养的鱼类,湖里自然繁殖或从长江经青山港进入湖区的非放养鱼类仅占很少。
形态描述
东湖形似众多湖叉的倒“U”,包括东湖、沙湖和青山港所构成的东湖水系的主体,它由多个子湖组成,全湖岬湾交错、湖岸曲折,大小岬湾120余个;面积33 km2,容积1.24亿立米,平均深度2.48米,最大深度4.66m,湖泊直线长度11.5km,最大宽度8.1km,平均宽度2.9km,岸线全长11.5km;南部主要由泥盆系石英砂岩、粉砂质细粒砂岩及细砾砂岩组成,湖东西岗状平原由棕黄色或黄褐色粘土、砂质粘土组成,西北部冲积、淤积平原由砂、亚粘土及淤积泥质粘土组成;东湖原为敞水湖,通过青山港与长江连接,其水位变化受涨落的制约。
交通
地图中央区域即为武汉东湖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东湖风景区地处武汉市城区,机场、车站、码头与景区毗邻,交通便捷,距武昌火车站8公里,距长江武汉关码头12公里,距武汉天河机场30公里。 市内交通:有10多路公交车通达东湖风景区,其中直达东湖磨山景区的公交车有515、402、401、413路;直达东湖听涛景区的公交车有8路电车、14、537、578、605、701、712、411、108;景区内配有索道、电瓶车等特色交通工具。
编辑本段福州东湖
福州东湖曾经是一个比福州西湖还大的湖,现已消失。东大路还有一个叫东湖宾馆的,恐怕福州人已经把东湖遗忘了。 在晋代 东湖比西湖还大 。在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的指点下,咱翻开了《闽都记》。书中卷之十五记载,“晋太康三年设郡……坊城外凿东西二湖,周逥各二十里,引东北诸山溪水注于东湖。东湖隔龙腰诸山,在西湖东北,故名。东北诸乡俱名湖堘。浮仓山之西有亭,尚呼湖前亭云。” 书中说的是,晋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郡守严高修筑子城时,开凿东西湖,将东西北诸山的溪流聚此,用于灌溉周围农田。宋庆历中,东湖渐淤。到了淳熙年间,这里都成了民田。这书中还写道,“东湖既湮,赖此港浦桥梁,导东北诸水以达于东门也。东北诸乡俱名湖堘。”卢馆长说,湖堘的意思是湖边小道的意思,从地图上也可看出,当时湖堘是东湖东面湖上。 卢馆长还拿出了《福建省历史地图集》。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在晋代,东湖比西湖的面积还大,东湖的分界大约在今天的龙腰、温泉支路,从现在的琴亭湖周围延伸至东湖宾馆周围的位置,连今天的屏山公园、温泉公园都被覆盖在内。“今天的东湖宾馆也是河水流过之地,由此得名。”只不过当时的东湖还是在城外。东湖的范围从晋代以后就不断缩小,积淤成了平陆。到了清代,随着城区的扩大,东湖已成了城内一泓小湖泊了。 那如今,我们还能找到东湖的踪迹吗?在龙腰,似有一片孤山,但山下唯有福飞路车水马龙。寻湖堘,也不见当年波光粼粼的湖面。只有一公交站叫湖堘站,附近的居民说,从不知与古东湖有关。 卢馆长介绍,福州是个海湾盆地,因为河水不断向下冲刷,泥沙淤积,古代的东湖湖面上形成了许多陆地,湖也被分成了许多池塘。同时,闽王王审知在福州建立政权后,为了扩建城池,在城外筑拦河坝,让湖水改道,越来越多的泥沙淤积,东湖逐渐消亡。 东湖的“后代”成了大大小小的池塘,其中有个叫泉塘的。屏山公园内一座泉塘桥,被一片竹林围绕着,桥下的水被一片绿草地所代替,而桥上的一副对联引起人的无限遐想:“丛竹引清风,小桥俯流水。” 不过,卢馆长告诉咱:“福州市这次开凿琴亭湖,算是恢复了东湖的一部分。”咱还从有关部门那了解到,规划建设中的琴亭湖,南起规划中的三环路,北至南平路,西至福飞路,东至罗汉山。占地面积474亩,其中湖区面积285亩,与左海公园相当,平时可供市民赏玩观光,洪水来临时将作为蓄洪区,以减少五四北的洪涝灾害。
编辑本段南昌东湖
东湖位于南昌市区中心,湖面约13公顷。自唐以来,东湖即为著名风景湖。明代以后,分成东、西、南、北四湖,有桥涵相通。东湖之中有三座小岛,俗称三洲即百花洲。现有九曲桥、百花桥及海成堤(亦称“苏翁堤”)跨湖通洲,洲上有“水木清华”馆、中山亭,百花洲亭,苏圃和文物广场等名迹,历史上的东湖书院、东湖书画会、南昌行营都设在这里。 自唐代以来,名人学士吟诵东湖的作品甚多。如李绅、杜牧、黄庭坚、辛弃疾、欧阳修、文天祥等古代名人,都留下过赞颂南昌东湖的诗文。 南北朝雷次宗曾在《豫章记》文中记述:“东湖,郡城东,周回十里,与江通。”唐代观察使韦丹曾组织民工在南昌东湖中筑堤栽柳,时称韦公堤,又名万柳堤。那时的百花洲,即南昌东湖畔之洲,是因为洲上遍长奇花异草而得名。唐代洲上百花争妍,东湖水光潋滟、荷花满湖,堤上万柳成行,美不胜收。唐诗人李绅曾写诗赞道:“菱歌罢唱鹢舟回,雪鹭银鸥左右来。霞散浦边云锦截,月升湖面镜波开。鱼惊翠羽金鳞跃,莲脱红衣紫摧。淮口值春偏怅望,数株临水是寒梅。”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人欧阳修曾写过一首五绝诗:《酬圣俞百花洲》。宋代词人向子堙在其《蝶恋花》词中,也有“百花洲老桂盛开”之句。 南昌东湖(18张) 南昌东湖百花洲上的清代石碑
到宋明代,东湖百花洲更名扬天下。那时洲上楼阁亭台有十多处,湖光洲景美如画。宋代隐士苏云卿曾在百花东洲灌园植蔬,后人称这里为苏翁圃。著名的豫章十景,便有二景即“东湖夜月”和“苏圃春蔬”在百花洲。南宋时,豫章节度使张澄在百花洲上建“讲武堂”,演习水军。况志宁有诗写道:“讲武亭前水四流,游蜂飞蝶满芳洲,西风战舰知何处,赢得斜晖伴白鸥”,可见那时百花洲上蜂蝶飞游,花草之繁盛。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也曾登洲游湖并赋诗一首:“茂林修竹美南洲,相国宗侯集胜游,大好年光与湖色,一尊风雨杏花楼。” 俯瞰南昌东湖
东湖百花洲之衰落应在清代之后。清代这里成为贡院所在地,原古建筑已遗迹渐消。清乾隆年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书“百花洲”三个大字,镌为石碑,后碑残破。1932年这里辟为湖滨公园,1946年4月被改名介石公园。1950年7月,更名为八一公园。建国以来,人民政府种树修堤,淘浚湖泥,建造亭台及曲桥,使这里成为人民群众休憩之所。 另外,东湖又是南昌市一区行政区划的名字——东湖区。
编辑本段绍兴东湖
东湖是绍兴的著名胜迹,号称“天下第一盆景” 东湖,原是青山。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南巡至会稽(即现在的绍兴),在这里车喂马,所以称这里的山为“占山”,民间又称“箬篑山”,当年这里山上多青石, 绍兴东湖
此石坚而硬、用途很广。从汉代开始,这里就成为采石场,到隋朝,开采的规模 更大。久而久之,靠一代代采石工的辛勤劳动,这么大的青石山被凿去了将近一半。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石场内,岩中泉水涌出来,河水从外溢进来,由场而成湖,湖内碧波荡漾,这就是今天的东湖。清朝末年会稽人陶睿宣宣见到此地风景奇秀,便筑了湖堤,将湖水与河一分为二。堤外是贯通浙江东部的浙东运河;堤内便是是东湖了。一百多年来,东湖经过许客人的修饰,成了—个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东湖有奇石、石石有奇景;东湖多深潭、潭谭见清影。游客们不妨坐乌篷船去体味—下。 绕过笔架山。迎面的石壁上刻有郭沫若的诗,是1962年郭沫若游览东湖所写下的,诗曰“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并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小船划进陶公洞、洞内水色呈黛绿色、手插水中,会感到特别清凉;仰起头来,会有几滴小水珠凌空飞落而下。让我们看看洞顶的天空吧,真象是坐井观天;船桨击水,如同在一个巨瓮中击掌。声音奇妙。 从桂岭向北,走过秦桥,这桥也有几千年历史了,从桥名上就可以得知。往东,漫步在白玉长堤上,东湖奇景可以细细品味。这里,景随步移,看岩石,形状怪异,有的壁立数十丈,鬼斧神工;有的相对而立,就像石门;有的曲折有致,状如石洞。这都是古代采石工留下的不可再造的艺术精品。东湖门口有一副对联:“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头。”活脱脱写尽东湖的美景。 东湖陶社纪念室,是纪念绍兴先贤陶成章的。陶成章是绍兴县陶堰人。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鲁迅等人都到过东湖游览或商议大事。陶成章遇难后、绍兴人民就在这里建造“陶社”以作纪念。1918年6月,孙中山先生曾专程到过陶社纪念陶成章,并摄影留念。
编辑本段临海东湖
临海东湖,位于浙江台州临海市区之东。 开凿于北宋,湖面平波十顷,亭台如画,中悬洲渚,堤隔桥连,春风秋月,流光溢萌,芳香四溢,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临海东湖之名,以紧临台州古城墙东侧而得,原为城北白云、山宫数溪汇合处。此湖的历史也是有些来头了,据说是在宋熙宁四年(1071)时,由郡守钱暄开凿而成。南北长近500米,东西宽约150米。
湖分前湖和后湖,湖中有洲渚。洲上多亭阁,前湖月堤上“浣月洲”居全湖中心,后称“樵云阁”。其南又有湖中洲,洲上建有“湖心亭”。亭阁三层,飞檐八出,高瓴流瓦,翘角滴翠,气度宏伟,构造精巧,为全湖览胜之佳处。古今的游者在此留下颇多诗词对联,有“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风月水中央”、还有“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九曲湖桥东侧有“半勾亭”,单层六角,以六石柱擎撑水中。后湖樵云洲上原有荣禄祠、文昌阁、逢源楼等。今尚寸逢源亭,长石平架,护以栏板.桥孔沟通东后湖与西后湖之水,意为左右逢源。西后湖北侧又有一洲渚,广约0.6公顷, 1983年辟为“儿童公园”。
东湖位于临海古城东侧,开凿于北宋年间,原为水军泊船屯兵之所。北宋熙宁四年(1071),台州郡守钱暄疏浚拓建而成湖,并辟为园林。近年,临海市政府又参照历史风貌,对东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这千年古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自宋以降,东湖代有浚修。尤其是清康熙十八年(1676)和同治十年(1871),是台州郡守鲍复泰、刘璈先后两次修缮后,规模甚为可观,成为台州园林之首。清文人俞樾有语云:“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 东南入口为依水山庄,因杜甫诗句“名园依绿水”而得名。内有纪念钱暄和钱氏家族的建筑,俗称“钱园”。
编辑本段凤翔东湖
东湖:在陕西省凤翔东湖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西部凤翔县县城东部,渭河支流湋河上游。有内外二湖,内湖为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疏浚,外湖是清光绪年间开凿,统称东湖。湖中建有洗砚亭、君子亭、春风亭、鸳鸯亭等,外湖建有山庄、苗圃、荷塘等。系城区风景湖。 凤翔在夏代以前称雍州,唐代时改为凤翔府。东湖和凤翔的历史一样悠久,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周人认为是祥瑞之兆,故名“饮凤池”。北宋时,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倡导修筑扩建饮凤池,植细柳,栽莲藕,修筑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秀丽的亭台楼榭。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又改名为东湖,延续至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苏东坡在修凤翔东湖之后二十年,苏东坡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因而东湖与西湖称姊妹湖,人言西湖的水,东湖的柳。 湖内水荷交融,湖岸古柳摇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亭台轩榭,布局精巧,曲径通幽,建筑古朴典雅。湖心景区以“君子亭”为核心,湖面相通巧分为三,亭榭棋布四周,岸渚交映成趣;观小娇亭,精巧玲珑,看“鸳鸯亭”,煞似鸳鸯戏水;置会景堂,可品茗观景,临风怀古;登一览亭,可远望终南,近看雍山雍水,一景一物,别具匠心。 东湖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见长,苏东坡修筑的凤翔东湖,既给东湖留下了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在东湖和为东湖而写的诗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其中千古传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记》、《凌虚台诗》等。藏有苏轼、梅、兰、竹、菊手迹石刻,有历代文人墨客诗词石刻一百五十余通,诗文书画、亭廊阁壁,给人以古朴典雅,恢宏壮阔,博大精深之感。特色景点有凌虚眺远、岸柳飞雪、石螭吐甘、沧浪瀑布、曲桥观鱼、断桥叙史、喜雨怀苏、洗砚直谏、君子吊古、苏祠仰象、墨海揽胜、牡丹争艳等 现在,东湖有景点二十余处,湖面五万七千六百多平方米。集亭、谷、楼、阁、廊、堂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历史性园林。
东湖大门
东湖北大门创修已久,建国初期只余牌坊一座。1985年县人民政府决议恢复修建东湖北大门。经省内外多位专家考证研讨,以宋代建筑风格恢复。当时的陕西省省长李庆伟为东湖北大门题写了匾牌。
东湖北门
就是功德牌坊,创修于公元1519年,当时我国园林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北门是必备之景。时任凤翔知府的王仁,为完备东湖园林景色,创修了牌坊,并亲笔题写了“东湖静影”四字牌匾。在北门之左,有个张口吐水的石龙头,叫“苍石螭”,这是东湖水流的源头。苏东坡“东湖”诗中写的“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借 腹中过,胡为月眈之”的苍石螭,就指的是它。
函陨石
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刘彻征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八十九年,有陨石坠落凤翔府城内,苏东坡修东湖后,人们因为这块陨石极象凤凰翘首之势,就将这块陨石移置到东湖岸边,取其“凤凰照影”之意,遂成为东湖一个景观。
断桥亭
断桥亭初创在宋代之后。因为苏东坡四十六岁时修杭州西湖,湖上建有“断桥亭”,后世人为经念苏东坡,也在凤翔东湖内修建了“断桥亭”。
君子亭
君子亭为苏东坡所创修。为什么要给亭取名“君子”呢?这里还有几个典故。 远在宋代之前,东湖之中就栽种有荷花苏东坡又有“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的习惯,亭子修好之后,他又在亭畔栽了几百杆竹子。荷花又称莲花。在古人眼里,莲花和竹子都是君子。和苏东坡同时成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说莲花是“花之君子者也,出污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而竹子更是具有“中虚外直,圆通有节”的君子风范。苏东坡亭子修成,使“亭已净直,不蔓不枝”的荷花、“圆通有节”的竹子和亭中的人形成对照。荷花、竹子都有君子之笱,百苏东坡也以君子自许,因此给亭子起名“君子亭”,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
宛在亭
宛在亭也为苏东坡创建。清乾隆19年,太守朱伟业在《宛在亭记》中就有:伊人宛在秦诗也。 诗经秦凤中有一首诗:“蒹葭(间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给亭子取名“宛在”,就是取这首诗中“伊人宛在”的意思,表示对苏东坡的怀念之情。
春风亭
春风亭是清同治年间凤翔知府蔡北槐创修。取名春风亭,是为了赞扬苏轼在凤翔时的政绩如 过春风,给凤翔人民带来了春风一般的温暖。 在明、清时代,春风亭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宴宾会友的地方。在这里摆桌酒席招好友同饮,或由此登上小舟,荡漾于湖心,确是一桩乐事。因此,宛在玩月,春风亭荡舟,成为当时游历东别有用心的一桩胜事。南来北往来这里游历的诗人墨客,也给东别有用心留下了许多脍多炙人口的诗句。宛在亭玩月,是东湖一大盛景。
鸳鸯亭
鸳鸯亭是清周海十年凤翔府西凤营参将常瑛,受知府委托而创建,取义在于纪念苏东坡夫妇。因为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曾携夫人王弗一同前来。王弗知书达理,非常贤惠,为凤翔人所称道。因而后人就修了这座亭子,纪念他们夫妇。
会景堂
原址在凤翔南溪,创建颇早,原名会景亭,创建人和具体创建时间都无法考证。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曾将此亭向西迁移。清光绪二十四年,知府得其炜将会景亭迁入东湖,并改名为“会景堂”。会景堂是东湖一大胜迹,因它的堂式建筑形式,成为文人墨客饮酒畅怀,宴友会宾的好地方。
一览亭
一览亭在东湖东岸,是东湖景点中最高的建筑。可观秦岭山脉中的太白山,近可观雍城全景,俯可瞰东湖全貌,尚逢暑天一蹬此亭,则凉风习习,酷热顿消,实为游人骓足览胜的好地方。一览亭初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距今已经一百五十多年,为当时知府白维清创修。
http://ke..com/view/1982.htm详细请参考!

⑧ 我国有一颗来自外太空的夜明珠,是夜明珠也是钻石,请问它的学术名叫什么

六方晶系陨石钻石的国际学名为Lon_sdaleite,通常直译为"郎斯代尔"或者"六方晶系陨石钻石" 。陨石钻石是一种新发现的物质,形成机理不详.目前被认定的陨石钻石全世界只有二颗,其中中国有一颗.其主要成分为碳占90%,其它10%为锌,镁等元素。
发现史:
1971年,家住内蒙古赤峰的王占奎在雪地里救了一位快要冻僵的蒙族老人。经过王占奎悉心照料,老人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与老人临别之际,老人为了答谢救命之恩送给他一个小盒子。因为在当地,蒙族互赠礼物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王占奎没有在意,全当是个小玩意儿,顺手放进衣服口袋里。回家后也就把这个礼物的事情给忘记了,任凭它在衣服口袋里“睡觉”。20年后,在整理杂物时无意间找到了这个礼物。礼物是一个黄色丝缎包裹的很精致的骨料制作的小盒子。盒子打开后,老王在厚厚的蜡封下抠出一个像泥丸子一样的小球,样子很不起眼。当时,老王依旧当作是一个很普通的小球。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老王发现这个小球竟能在夜里发光,放在老王家的鱼缸里,深更半夜竟然十分清楚地看到鱼儿水中漫步,亦真亦幻,煞是好看。经照相机闪光灯强光刺激后,黑夜里竟然可以借助“小球”光线看清书中字迹。“难道这是个宝贝?”,“难不成这是颗夜明珠?”在朋友的建议下,王占奎把小球拿到天津珠宝检测中心鉴定,鉴定结果是,这个小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钻石夜明珠,专家估价三千多万元,这可高兴坏了王占奎。可是不到一个星期,专家就声明将这张鉴定证书作废。价值上千万的夜明珠转眼就变成不值钱的小泥丸子,王占奎决定到北京做更全面的鉴定。在经过红外线、电子探针的检测后,鉴定人员证实了这个小球是钻石夜明珠,并不是人工粘合成的;并且最终鉴定出这个不但是夜明珠而且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钻石夜明珠。专家当时估价两千五百万美元以上。
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个神奇的“小球”,天津国际宝石检测鉴定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宝石鉴定室、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X光检测中心、中国宝玉石协会珠宝鉴定检测中心等单位,先后对这颗夜明珠以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背散射电子图象分析、X光衍射分析及红外光谱分析等多项检测,以确定其元素结构,并寻求其成因。检测结果表明:此夜明珠主要由六方金钢石和纤锌矿组成,圆球型系天然形成;鉴于其金刚石为六方晶体,再结合X光衍射出现的六根长线与国际通用卡、系统矿物学数据相比对,最终鉴定为该球体是从太空降落下的陨石钻石。
中国宝玉石协会鉴定室进行了综合检测鉴定,定名为“陨石钻石夜明珠”(又名六方金钢石夜明珠国际学名为郎斯代尔Lon_sdaleite),并出据了《鉴定报告》及《鉴定证书》。
2000年7月22日,中国宝玉石协会、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组成专家组对这颗陨石钻石夜明珠进行初步的价值评估。评估专家一致认为,该珠发光性能特异,极为珍奇,确系稀世珍宝,它为夜明珠的文献记载和神秘传说,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科研价值。参照国际奇珍异宝的价值,评估为贰仟五百万美元(25,000,000.00 USD)以上。
2003年1月,内蒙古赤峰市公证处赤峰市公证处处长倪志强携同特派公证员刘景文亲赴北京,对中国宝玉石协会和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参加陨石钻石夜明珠鉴定的专家进行面对面核实,向参加鉴定检测的专家、教授及珠宝鉴定师吴国忠、李劲松、李世伟、周剑雄,林西生等进行了法律核对,证实了相关部门于2000年7月22日出具的陨石钻石夜明珠价值评估征书的真实性。同时对陨石钻石夜明珠重新进行复检和鉴定,其结果证实该证书的印件和钢印印件以及专家签名均属实。之后,内蒙古赤峰市公证处为王占奎先生出具了公证书[(2003)赤证内民字1--3号公证书]。
特征:
这颗夜明珠看似貌不惊人,非常普通。它自然型圆球体、米黄色、不透明,重43.03克拉,直径1.75cm—1.80cm,宛如一颗寻常石子。但将其迎光转动,遍布球体上的小晶体闪射出美丽的金刚光泽。将其置于暗室,此珠立刻发出黄绿色美丽的磷光。宛如一轮圆月,置于手中即有掌上明珠之感,强光刺激后,其光能看清三米范围内的一切物体。距离10厘米左右,能看清最小的铅字。尤其奇妙的是,将此珠放入水中,水面会顿时呈现出绿、兰、白、黄、黑五色光环,光环界限分明,最大直径达60厘米。此珠发光原理为离子反应,对人体完全无害。它吸收光能的速度极快,而释放光能则长达72小时。
日前,央视《走近科学》栏目以“真假夜明珠”为题专门制作一期引起广泛关注的节目。
何谓六方晶系
六方晶系(hexagonal system),有一个6次对称轴或者6次倒转轴,该轴是晶体的直立结晶轴C轴。另外三个水平结晶轴正端互成1200夹角。轴角α=β=900,γ=1200,轴单位a=b≠c。代表矿物:祖母绿emerald,含铬的翠绿色绿柱石 。化学组成为 Be3Al2[Si6O18]。六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状,柱面有纵向条纹。玻璃光泽,硬度7.5。性质稳定,不易受腐蚀 。是一种贵重宝石 ,以其透明的绿色为主要鉴定特征。其颜色的鲜艳程度和亮度主要取决于氧化铬和氧化铁的含量。含氧化铁愈多,则颜色变为深暗,质量下降。世界90%的优质祖母绿产于哥伦比亚,碧绿清澈,晶莹凝透,以稍带蓝色的翠绿色质量最佳,和翡翠一样是宝石中的珍品。在宝石中可以见到气液固三相包体,是哥伦比亚祖母绿的特点。其次产于俄罗斯乌拉尔山脉者称乌拉尔祖母绿,又称西伯利亚祖母绿,颜色稍带黄褐,因其中多含有阳起石和黑云母等细小包体。产于巴西者称巴西祖母绿,呈淡黄绿或绿色,透明度差,质量较低。非洲坦桑尼亚、津巴布韦亦产祖母绿。
何谓陨石
陨石是指从星际空间穿过大气层烧蚀后到达地表的流星体残核。陨石的形态多种多样,个体大小不等,陨石表面一般都有一层很薄的(小于1毫米)黑色或者深褐色的熔壳,是陨石在大气层内降落过程中由于高温使表面熔化,在速度降低时冷却凝固而成。
一般将陨石分为三大类: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石陨石以硅酸盐矿物为主的陨石,铁陨石是以铁镍金属为主的陨石,石铁陨石是铁质和石质的量各占一半的陨石。石陨石又可根据是否出现球粒,进一步分为相对原始的球粒陨石和发生分异的无球粒陨石。
1)石陨石:是降落陨石中最为丰富的类型,相似于地球上的某些岩石,但是石陨石的重量稍微重些。如果陨石破碎的时间不长,最常见的普通球粒陨石其内部可以看到分布的亮银色的金属铁的颗粒,含量较多的硅酸盐的球粒也能被观察到。
2)铁陨石:铁陨石主要由铁镍金属组成,具有不规则的形态,密度很大,铁陨石磁性很强,在一些新鲜的铁陨石表面会有一些“指印”状的结构。下面是一些铁陨石的图片。
3)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相对较少,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中铁陨石和橄榄陨铁。橄榄陨铁主要是由浅绿黄色橄榄石结晶体和铁镍基质组成。换句话说,中铁陨石是由块状和脉状的金属,不含球粒玄武岩质和玻璃基质组成。
何谓钻石
钻石,化学成分是碳,这在宝石中是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属等轴晶系。晶体形态多呈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四面体及它们的聚形。纯净的钻石无色透明,由于微量元素的混入而呈现不同颜色。强金刚光泽。折光率2.417,色散中等,为0.044。均质体。热导率为0.35卡/厘米·秒·度。用热导仪测试,反应最为灵敏。硬度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矿物,绝对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刚玉的150倍,怕重击,重击后会顺其解理破碎。一组解理完全。密度3.52克/立方厘米。钻石具有发光性,日光照射后 ,夜晚能发出淡青色磷光。X射线照射,发出天蓝色荧光。钻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常温下不容易溶于酸和碱,酸碱不会对其产生作用。
何谓夜明珠
“夜明珠”是在黑暗中,人眼能明视的,天然的、能自行发光的珠宝。从固体物理学角度矿物性“夜明珠”的基体材料都是无机盐类晶体中的激活晶态磷光体。所谓激活晶态磷光体是指由于晶体晶格点阵畸变而获得“发光”本领的晶体,而这种畸变,又多半是由于基质内含某些重金属杂质(激活剂)所引起的。例如ZnS中含少量的Cu就能发出黄绿色磷光,此ZnS称为基质,Cu称为激活剂。
目前常用的磷光体不下百种,它们的化学成分除了碱金属卤化物外,都是二价金属(Ca.Sr?Ba.Cd.Mg.Zn.)的化合物——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硅酸盐,铝酸盐,钨酸盐,磷酸盐和卤素磷酸盐类。
由于激活晶态磷光体中激活剂的不同可将激活晶态磷光体也就是“夜明珠”分两类:
①永久发光的夜明珠: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能量进行激发,而是靠自身含有激活剂,如14C. 3H. 147Pm. 226Ra.232Th.等放射性同位素,能自身激发而发光的。
②长余辉蓄光型夜明珠:磷光体中的激活剂没有放射性,必须靠外界的日光、紫外线等光源激发后才能发光的。

⑨ 关于莲的问题,要的进来拿分

一:荷花属睡莲科,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那时候,正植巨型爬行动物恐龙急剧减少的后期,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200万年前)早得多。前苏联A.H.克里斯托弗维奇《古植物学》(1965)称,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日本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那年月,地球上气温比现在温暖,莲属植物约有10~12种,五大洲均有分布。后冰期(Ice Age)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使得不少植物灭绝,另一些植物被迫漂迁,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地理分布状况。遭此劫难,莲属植物幸存2种,分布范围缩小了。分布在亚洲、大洋州北部者为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洲莲(N.lutea)古植物学家还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发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万年前)的莲化石,和现代的中国莲相似;在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的1000万年前荷叶化石,和现代中国莲相似。70年代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区早第三纪孢粉》一书记载:在辽宁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饶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有两种莲的孢粉化石。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我国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发现有莲属植物的化石。现我国黑龙江省扶远、虎林、同江、尚志等县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莲分布。以上说明莲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 、银杏 )、中国鹅掌楸,北美红杉,等同属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

二: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
荷叶的表面附着着无数个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乳突时,可以看到在每个微米级乳突的表面又附着着许许多多与其结构相似的纳米级颗粒,科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正是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儿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的现象。而且水不留在荷叶表面。
第三个问题: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莲怎么还会开花呢?

这与莲子的结构有关。莲子的外种皮坚硬致密,像个小小“密封包”,把种子密闭在里面,可防止外面的水分和空气的渗入,也可以防止种子内的水分和空气散失,因此莲子的生命活动极为微弱,相当于休眠状态。这是古莲子还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与古莲子所埋藏的环境也有关。这些古莲子是被埋在深约30—60厘米的泥炭层中,而泥炭的吸水防潮性能良好;再加上泥炭层的上面又有很厚的泥土覆盖,因此古莲子几乎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古莲子不具有生根发芽的条件,因此而得以保存了生命力。
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z=5901490
诗句:<<忆莲>>
江南风景秀
最忆在碧莲
娥娜似仙子
清风送香远

<<访莲>>
友人致电来,
邀我游苑址。
斜风雨数点,
新月柳几枝。
行到近春园,
立观荷花池。
莲花迎我至,
婀娜我自痴。

<<种莲>>
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风带露沾侬身
待到花开如满月
览胜谁记种莲人

<<对莲>>
古柳垂堤风淡淡,
新荷漫沼叶田田。
白羽频挥闲士坐,
乌纱半坠醉翁眠。
游梦挥戈能断日,
觉来持管莫窥天。
堪笑荣华枕中客,
对莲余做世外仙。

<<采莲>>
燕园不可采莲
莲叶空自田田
无鱼戏在莲中
我亦难入莲间

<<画莲>>
朱颜碧墨放池畔
舞袖挥毫对玉莲
尽态极妍宛若生
一脉幽香把君难

<<赏莲>>
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咏莲>>
池塘一夜风雨,
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
爱莲谁若敦颐。

<<问莲>>
花中君子来哪方
婷婷玉立展娇容
暖日和风香不尽
伸枝展叶碧无穷
纵使清凉遮炎夏
为甚委靡躲寒冬
既然不愿纤尘染
何必立身淤泥中
<<残莲>>
萧瑟秋风百花亡
枯枝落叶随波荡
暂谢铅华养生机
一朝春雨碧满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