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北京地质大学副院长

北京地质大学副院长

发布时间: 2021-02-27 09:13:57

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叫什么名

赵乐华

Ⅱ 地质大学出过什么杰出人士或名人

杨遵仪教授(1908.10— ),男,广东揭阳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39年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古生物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193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历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北京地质学院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地质系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古生物学报》的编委,《地质学报》、《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的副主编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编;九三学社中央顾问;美洲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美国耶鲁大学Sigmay Xi荣誉会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委员。

主编了《古生物学教程》、《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地史学》教材。其中1980年与郝诒纯教授合作再次主编的《古生物学教程》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与程裕淇、王鸿祯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外学者四人合编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环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对比》(英文)先后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还著有《贵州中部中、上三叠统腕足类》;合著《南祁连山三叠系》(1983)、《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1987)、《桃李满天下》(1993)等9部专著和60余篇论文。

80年代初与殷鸿福、张克信、吴顺宝等合作研究《全球二叠-三叠系界限层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为国际“金锤子”获2001年国内科技十大新闻。

参加编著的《中国地层概论》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主持的《南祁连山的三叠系》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同年还获得何梁何力科技进步奖。被录入《中国科学家传记大词典》和《中国科技名人录》。
王鸿祯教授(1916.11— ),男,山东苍山人,中共党员,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

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框架,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出版了《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在大地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发生阶段性有限膨胀的设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地质学史方面,提出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主编出版了《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文集、图集和教材2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994),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
赵鹏大教授(1931.5— ),男,满族,辽宁清源人,中共党员,1980年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995),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名誉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九屇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 学学报——地球科学》主编。曾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

Ⅲ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副校长是什么级别

厅级

Ⅳ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院领导

据学院官网发布的资料显示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领导有:
院长:董元兴
书记:刘彦博
副院长:赵江葵,张红燕,陈凤
副书记:高翠欣

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院长是谁

樊太亮院长,附网络百回科答
http://ke..com/link?url=quecfclVnYcC_b_K

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学院领导

院长:郑新奇 教授、博导。主持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院办、财务、人内事、学科建设、外事。
分党容委书记:马兴祥 副教授。主持院分党委全面工作。
分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任立奎。分管学生工作、党支部建设;兼学工组长。
副院长:邢廷炎 副教授、硕导。分管研究生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转化;协管学科建设、外事。
副院长:张玉清 副教授、硕导。分管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

Ⅶ 学贯中西科教双馨的地质大学———贺王鸿祯教授华诞

翟裕生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鸿祯先生今年已 90 高龄,他依然思维清晰,兴趣广泛,近年来还不时发表专题论文和诗词佳作。我们能经常得到他的教诲,也感受到他对时事、校务、学界、友人和弟子们的深切关注之情。他是一位健康、睿智、德高望重的长者,我们向他的 90 寿辰表示最衷心、最诚挚的祝福。

王先生是一位有代表性的著名地质学家,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回顾他的业绩,学习他的为人,一定能够获得很多教益。

一、王先生的简历和贡献

王先生是山东省苍山县人,他于 193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 西南联大) 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和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书记和副理事长、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生物学会书记和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先生博学多才、严谨求实、目标远大、勤奋耕耘、开拓创新、成就卓著。他是杰出的地质学家,深入到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并做出了系统的开创性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他开拓了研究四射珊瑚新的领域,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他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主编了 《中国古地理图集》,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和好评。他建立了层序地层级别体系,提出了泛大陆聚散周期和地球节律的普遍意义。在大地构造和全球构造方面,他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划分了中国和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古大陆再造,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的地球史观。这些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理论观点对相关学科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地质学史方面,王先生主张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他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正确评价地质学历史人物,提倡以学科史和学术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并组织多位专家学者对我国 50 年来的地质科学发展进行了初步总结。在他的言传身教下,研究会保持了不事张扬的纯朴的学术风格,得到广大同行的赞许。王鸿祯先生学识渊博,勤于著述,共发表论文等 250 篇,出版图书 27 部。他的多项开创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国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

王先生是热忱的教育家,经历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几个阶段,67 年来终身从教,备极艰辛,既曾主持校务,又坚持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培养了几代地学人才。他讲授过多种课程,我们的 《地史学》课就是王先生教的,内容新颖丰富,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思维方法,还培养了对地质科学的兴趣。他编著的 《地史学教程》在地质院校中广为应用,获得了首届高校教材特等奖。他强调地质基础教育的重要,主张拓宽基础,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倡导教学和科研的密切结合。他善于通过组织大型科研项目,集中多学科中青年人才,在研究工作实践中加以培养和提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

王先生是北京地质学院的建院元老,他是 “北地”建校委员会 10 成员之一,是首任大系 ( 地质矿产勘查系) 主任。在院党委领导下,他曾长期主持系务和校务,从办学思想、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实习基地、实验室到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等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成效显著。他还和前辈师长们一道,把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北洋等校的优良传统和科学作风传承到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们言传身教,使我们深受教育。在这样有深厚科学、文化底蕴的大学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质人才。王先生他们一代人的历史贡献是巨大和深远的。

作为一位杰出人物,由于他的经历和贡献,王先生在我国的地质科教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色地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一代地质大家,备受地质学人们的敬仰和尊重。

还有一点应当提到的是,王先生作为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富强和统一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政协工作。他是第六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还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进言献策,尽心尽责地履行了肩负的历史责任。以上几个方面就我所知,谈了王先生的部分事迹。

二、我的学习体会

我是王先生的一个学生,从 1948 年我入北大地质系学习起,他作为我的启蒙老师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我敬爱和尊崇的师长。在我和王先生的接触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他那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求真务实的科学作风。他一生脚踏实地,不图虚名,认真做事,荣辱不惊,委曲时默默奉献,顺利时严于律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事业。从他在西南联大的破旧铁皮房里专心整理、鉴定大量化石标本,到迁校困难时期受命出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再到 80 高龄还亲自指导学生们的调研实践,都显示出他对地质教育和科技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保持了严谨求实作风。他的讲话和文章都经过深思熟虑,言之有据,力求精准且富有新意。他的多种著述都被同行们视为精品。有一次我同他一起起草一个专家建议,他十分认真,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多次修改才最后定稿。“于细微处见精神”。我想,正是这种敬业精神和务实作风帮助王先生成就了他的不平凡业绩。

王先生之所以能作出杰出贡献,既源于他的个人天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来自他一生的勤奋耕耘。他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亲历祖国的忧患与崛起、挫折与发展、封闭与开放,时代的需要坚定了他为祖国富强而献身地质事业的信念。生活的磨炼铸就了他的坚强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深究地球奥秘,探索教育规律。“为有育人多壮志,敢将格物证丹心” ( 《八十述怀》中句) 恰好反映了他的心志。他既秉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经历了西方现代科学锻炼; 既能通晓科技教育,又具备文史素养,达到了古今中外兼容和交汇的很高境界。他既尊师重友,珍视团结,继承和发扬了前辈地质大师们的学术贡献和优良学风,又甘为人梯,热忱提携青年,悉心传授先进的科学成果和思想作风。他是学贯中西、科教双馨、高瞻远瞩、德高望重的前辈地学大家,他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哺育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是广大科教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时代造就了人物,而人物的活动又丰富了时代内容,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推动了时代和社会向前发展。王先生的经历和事迹就是一个例证。

今天我们国家正处在最好时期之一,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迫切地需要人才和人物。我们和年轻的一代学子都要很好地学习和继承王鸿祯先生和前辈师长们的高尚品德和杰出业绩,将他们艰辛开创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使其发扬光大。

( 注: 此文转引自 《中国地质教育》2007 年第 1 期)

Ⅷ 雷涯邻的人物履历

1984.09——1988.07 江汉石油学院机械系矿产机械专业和基础部英语专业学习。
1988.07——1993.08 江汉石油学院基础部外语考研室任教,兼外事办公室工作。
1993.09——1998.0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博连读研究生。
1998.07——1999.10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工作(1998.10 参加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国际合作部石油经济评价培训)。
1999.10——2000.1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管理教研室主任(2000.12 参加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渤海分公司石油会计培训)。
2000.12——2003.0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副院长(期间:2002.02—2002.07 美国TexasA&M大学-Commerce访问学者)。
2003.03——2004.0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副院长。
2004.01——2005.0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院长。
2005.0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校党委常委。
2016.04——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挂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校党委常委。

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怎么样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迁出北京,在湖北办学。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9月,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Ⅹ 历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都有谁

1952年7月14日,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地质部长李四光亲任主任委员。

1952年回12月,教育部通知,政务答院通过,提请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院长、尹赞勋为副院长。
1958年9月16日,中共北京市高校党委会批准,高元贵任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党委第一书记。
1974年7月27日,湖北省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武汉市建校。
1974年12月28日,湖北省同意湖北地质学院改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80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通知,王鸿祯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
1983年10月26日,地质矿产部党组转发中央宣传部通知,宣布赵鹏大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
1986年12月3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电告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地质大学。
1993年3月3 日,地质矿产部党组任命赵鹏大为中国地质大学常务副校长,徐乃和为专职副校长。
1994年12月26日,地质矿产部党组决定:赵鹏大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兼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1996年7月5日,地质矿产部党组决定,殷鸿福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赵鹏大任名誉校长。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