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地质学与地貌学王石英四川师范大学

地质学与地貌学王石英四川师范大学

发布时间: 2021-02-27 09:10:59

Ⅰ 地质学与地貌学同土地资源管理的关系

土地资源管理偏行政方面,
比如毕业后可以进入国土资源局.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情况、内部构造、外部特征、
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Ⅱ 简述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应该从哪几个方

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地球的理性学科,就是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定性半定量的回描述地球答的现象;地貌学,主要是观察地表的形态结构,以定性描述为主,不会探讨地质体的成因和演化。时间尺度不同,地质学研究45.67亿年以来的各种历史时间,地貌学研究几千年或者几百万年的事件。

Ⅲ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名词解释

地形线,地形面,地形点,卡拉布里阶,冰期与间冰期,冰阶与间冰阶,干旱期与湿润期,雨期与间雨期,地貌形态,地貌组合形态,正地形与负地形,地貌的年代,古地貌与现代地貌,地貌发展的阶段性,侵蚀旋回理论,平行下降说,平行后退说

二、填空题

1.根据第四纪时期的气候特点、生物特征、人类文化等,把第四纪进一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世。

2.冰阶是______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间冰阶是______中______的阶段。

3.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4.根据地貌与周边地形的关系,将地貌形态分为______和______。

5.根据地貌的成因、规模,把地貌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等级。

6.地貌形态测量的主要指标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7.根据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将地貌分成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类。

8.地貌形成的自然动力因素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部分。其中______使地表起伏增加,而______使地表起伏降低,即削高填低。

9.根据戴维斯的侵蚀旋回理论,将河流地貌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到晚期依次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和论述题

1.国际和中国第四纪下限的划分方案及依据是什么?

2.研究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具有什么意义?

3.怎样理解内、外动力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如何确定地貌的年代?

5.简述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

6.论述平行下降说和平行后退说理论对当今地貌研究的指导意义。

7.分析中国地貌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Ⅳ 简述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说

地质学是关抄于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他们两门科学的交汇形成了第四系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重点研究近几百年时期环境发展演化包括地壳运动(怎么形成的大山大河)、气候变化、沉积环境(哪里是坡积、冲积、洪积堆积物)、生物演替等方面。先后提出洪积理论和冰川理论。

Ⅳ 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1. 研究对象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第四纪的沉积物,这也是地球表层最为常见和分布广泛的地质体之一。第四纪沉积物是记录发生在第四纪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良好载体,是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天然 “实验室”,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如果我们采用各种手段,如野外观察、室内化学分析、化石分析、矿物分析等,是可以从第四纪沉积物中获得我们所需的各种地质信息的。通过对这些信息处理、分析和研究,就能揭示地球表层在第四纪不同时期的原貌。但是在第四纪时期,地表环境复杂,气候曾发生过剧烈变化,导致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营力作用,因此在地球表层形成了各种成因类型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在时间和空间上不仅发生岩性上的变化,而且在厚度、岩相上差异也很大。不仅如此,除极少的沉积物外,绝大多数的第四纪沉积物都是松散未固结的,而且有的尚处在形成之中。可见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复杂而多变。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地形就是地表的高低起伏、坡度、切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规模大小悬殊,大到整个球体地球,小到一条冲沟、一个倒石锥等; 形态各异,如突兀的角峰,深切的河谷,平坦的平原,奇特的雅丹,神奇的岩溶; 其成因复杂,有由河流、冰川、风等外部营力塑造的,也有由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内部营力形成的; 地表形态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随着地表营力的变化,其形态也发生变化,如山脉的高度变化,河谷深度和长度的变化,斜坡的坡度变化,平原的面积变化,等等。因此,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地质体。

2. 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

在工业革命以后,人们不仅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还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建设。在自然资源的寻找和利用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问题,如开采砂金矿需要研究沉积物的特征,拦河筑坝需要研究河谷形态特征,工程建筑需要研究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物特征等。人们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自然规律,如第四纪沉积物分布规律、地貌形成的规律等,并逐步上升到理论,利用这些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因此,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两个主要任务是:

1)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提取各种信息,重建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探究演变规律,预测未来变化。在第四纪时期,环境、气候、生物、地貌等都发生过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第四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我们不仅要知道在这个时期曾经发生过哪些地质事件,而且要探究它们发生的背景和动力机制,弄清这些地质事件的发生过程和规律,其目的就是为了对地表环境未来变化进行预测,为人类服务。

2)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减灾防灾,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不管是过去,还是现今,地球表层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干旱、土地沙化、泥石流、滑坡、地震、火山爆发等等,它们对人类生命及生存环境影响重大。通过对这些灾害形成机理的详细研究,可以弄清它们发生的地质背景和规律性,并对它们可能发生的空间、时间、强度进行预报,以减少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人类工程的增多和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如拦河筑坝、城市建设、地下工程、矿产和地下水开采等,都需要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知识。

根据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任务,这门学科不仅要解决一些地质学方面的理论问题,还要解决人类活动所需的实际问题。因此,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分布及工作方法的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是赋存各种地质事件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天然的数据库。我们不仅要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本身的特征,而且还要研究如何从沉积物中获取这些地质信息的方法。通过对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可甄别出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和过程。因此,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是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基础。

2)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海平面波动的研究。第四纪时期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气候在总体降温的背景下发生剧烈的波动,由此引发冰期(冷期)与间冰期(暖期)、湿润期与干旱期、高海面与低海面之间的频繁波动。第四纪地质学要研究气候波动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变化幅度,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趋势。

3)第四纪生物界的构成和演化,以及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研究。第四纪是一个各种生物非常繁盛的时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还出现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生物圈演化的重大事件,给整个生物圈带来重大的影响。我们需要研究生物圈在第四纪的演化特征、重大的生物演化事件、生物演化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及其文化演化的动力因素。

4)第四纪地层和年代学的研究。第四纪地层研究是第四纪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沉积物没有时间框架,就失去了地质事件研究基础,因此需要确定第四纪地层的年代,并对其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地层层序。为此需研究第四纪测年的方法和原理、各种测年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取样要求。

5)地球表层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演化的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复杂,成因各异,而且还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研究这些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形成动力和物质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以及演化过程等,同时还要研究地貌对人类工程以及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6)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研究。研究第四纪断层的活动性,地震和火山的活动规律,构造运动对地貌、气候、环境的影响。

7)应用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将第四纪地质学知识应用于解决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第四纪地质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人类工程、人体健康、生态环境、自然灾害、资源开发等或多或少都受到第四纪地质环境的影响,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提高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和减少自然灾害。

3.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的各个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固体地球。对每一个圈层的研究都涉及到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学科,如气象学和气候学研究大气圈,水文学和海洋学研究水圈,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生物圈,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则研究固体地球。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均属于地球科学范畴,它们以研究地球最近一个时代的演化历史为主要目的,重建这个时期的地球表层及其环境演变序列,以及探究岩石圈与其他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与地球科学的多个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图 1-3),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综合学科。

图 1-3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貌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剥蚀(侵蚀)与堆积的关系,而目前的地表形态大都形成于第四纪。第四纪堆积物正是近期地貌演变的天然记录,而一些堆积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也是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因此,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相关,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区域调查,沉积物岩性、岩相分析,动力分析,以及地球物理方法、同位素测年、遥感等新技术的应用等,都是两者共同的研究方法。

Ⅵ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田明中主编的课件谁有急求

这个 真的不好找 淘宝上一直说的是断货

Ⅶ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我国,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正日益广泛地被用来解决各种生产实践问题。

在进行水文及工程地质勘察时,不同类型的地形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在空间上分布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水库坝址和库区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河谷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的分布。坝址宜选在峡谷和第四纪堆积物较少的地段,库区则宜座落在宽谷地段等等。

在进行地质测量和找矿时,地形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的资料,能够作为分析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的重要依据,其中对砂矿、石油和盐类矿产的找寻和勘测最为重要。

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分和岩相资料,能够提供找寻和评价地下水、工程建筑原料和工程地基的依据。第四纪堆积物的含水性,是与其粒度密切相关的。砂砾石层是含水层,粘土和亚粘土则是隔水层;为细粒物质所充填的角砾或砾石堆积物是一种稳定的地基,而含有机质的淤泥层,则需要采取措施才能进行工程建筑等等。

在地质调查和找矿方面,也应考虑第四纪堆积物的分布资料。例如,对残积物的分析研究,可以用来推断被覆盖的基岩情况,结合其它方面的资料可以帮助确定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情况。

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可以表现在新地质构造、地形、第四纪堆积物和现代外力地质作用等方面,这些表现能够为矿产找寻和勘探,以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察提供理论基础。

新构造运动,地形和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例如,冰积物基本上是不透水的;风成的黄土比其它成因类型的黄土具有更大的湿陷性;砂矿的成因类型,与其所赖以存在的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是一致的等等。

为正确地评价水文及工程地质环境,找寻矿产和确定矿产的成因类型,还需要研究地形形态、第四纪堆积物和新构造运动的发展历史。对一些长远的水文及工程地质措施而言,尤为重要的是研究地形,第四纪堆积物和新构造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趋势。

地震,是断裂运动的一种伴生现象。断裂活动性的确定,需要地形和第四纪堆积物的资料。为预测地震,需要研究新断裂运动。研究新断裂运动,需要同时研究与新断裂运动伴生的其它各种新构造运动。研究新构造运动,就必需研究新构造运动在地形和第四纪地质现象上的各种表现。

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乃是必须的。

土壤的形成与第四纪气候、地形、堆积物、水文和植物群落直接相关。所以,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也可为土壤学提供理论依据。

人类的出现、演化和生活的环境,是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古人类学的研究,不能脱离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在研究人类现代生活环境方面,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尤为重要。

现代动物和植物群,是第四纪动物群和植物群的直接延续。为了有效地从历史的观点去研究现代生物,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气候的变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以及其它方面的变化,已经引起人们的巨大关注。例如,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南极、格林兰、高山地区(包括我国天山和喜马拉雅高山地区)的冰川的融解,海面的变化,干旱和沙漠的发展等等,已经直接波及人类的环境。为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不进行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是不可设想的。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学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不限于上述,它是非常广泛的。为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作这方面的研究。

Ⅷ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启蒙和创立阶段

对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进行科学研究始于 18 世纪的欧洲,但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对水文、气候和地貌的启蒙研究。3000 年前我国人民就已对黄河流域的降水性质、农作物品种、被狩猎动物有所记载。在西周的 《诗经·大雅·笃公流》中,已有 “岗”(丘陵)、 “塬”(平原)、“隰”(低湿地)等 3 种地貌的分类。成书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的 《尚书》中的 《禹贡》篇描述了我国九州内的山川大势和土壤类型。北魏的郦道元所著 《水经注》(公元六世纪)详细记载了黄河、长江和西江等大河及其沿岸的地形、气候等特征。宋朝沈括根据野外观察完成的《梦溪笔谈》,提出了清晰的海陆变迁和黄土侵蚀搬运、堆积的观点。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 ~1641)对我国南方地区地貌的类型、分布、成因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载,后人把他的观察整理成我国著名的地貌著作 《徐霞客游记》。到了清初,孙兰对地貌的形成提出了 “变盈流谦”的观点,即堆积会使地貌变高(变盈),侵蚀会使高地夷平(流谦),他还认为地貌的作用力是 “因时而变,因变而变,因人而变”的,从地貌形成的动力学角度论述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第四纪地质学的创立始于欧洲。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欧洲的一些地质学家对分布于基岩之上的松散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当时称为漂积物(drift)。受 《圣经》的影响,19 世纪 20年代的巴克兰(William Buckland,1784~1856)及赛德威克(Adam Sedgwick,1785~1873)提出了这些漂积物形成的洪积理论,曼特尔(Gideon Mantell,1790~1852)还把较老的部分称为洪积层(diluvium),较新的部分称为冲积层(alluvium)。但随着 19 世纪初极地和高山探险工作的开展,人们直接观察到了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作用,于是提出了漂积形成的冰川理论。所以,这个时期的佩罗廷(Jean-Pierre Perraudin,1767~1858)、韦内茨(Ignaz Venetz,1788~1859)、 沙 尔 庞捷(Jean de Charpentier,1786~1855 )及 阿 加 西 斯(Louis Agassiz,1807~1873)把瑞土境内漂砾解释为冰川成因。

第四纪这个名称出自法国的一位地质学家,德努瓦耶(J. Desnoyers,1800 ~1887)在研究法国巴黎盆地的地质时,于 1829 年将该盆地覆于第三纪地层之上的松散堆积物命名为第四系(Quaternary System),将形成这套堆积物的时代称为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与当时划分出的第一纪、第二纪、第三纪并称,作为地球历史的一个时代。直到 1881 年,在第二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第四纪这个名称才被正式接纳,并沿用至今。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英国的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根据含现代动物种属的多少,把松散堆积物划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在 1839 年,进一步提出了更新世(Pleistocene)和全新世(Holocene)。这与先前由福布斯(Forbes)(1846)提出的冰川世(Glacial epoch)和 冰 后 期(Post glacial)相对 应。在 19 世 纪 后 半叶,默 奇 森(RoderickMurchisen)提出了第四纪为 “冰河期”。后来,还有些人提出了 “冰川纪”、 “人类纪”、 “灵生纪”等名称,但一直没有被广泛使用。

19 世纪 50 年代开始对冰川堆积物进行地层学研究,发现过去的冰流或冰川曾不止一次地扩展。到了 19 世纪后半期,多数学者建立了多冰期的概念。1877 年盖基(Archibald Geikie,1835~1924)在东英吉利亚(East Anglia)建 立 了 4 次 冰 期。1909 年 彭 克(Albrecht Penck,1858~1945)及布吕克纳(E. Brückner)于阿尔卑斯建立了 4 次冰期。此后在世界各地也先后建立了 4 次冰期。到这个时期,第四纪地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理论已经确立。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庐山冰碛物的风化程度、接触关系及地貌特征首次划分出中国的 3 次冰期。

地貌学的启蒙早于第四纪地质学,但比较系统的描述或论述开始于 18 世纪中叶。在 1749 ~1788 年,法国博物学家布丰(Georges-Louis Leclerc,Comte de Buffon,1707~1788)在他的巨著 《自然史》中对地表的地形起伏和河流侵蚀进行了科学探讨。后来,英国的地质学家赫顿(James Hutton,1726~1797)在 《地球的学说》(1788)中对河流的侵蚀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地貌学的创立做出巨大贡献的是美国的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1850~1934)和德国的彭克父子(Albrecht Penck,1858 ~1945; Walther Penck,1888 ~1923)。戴维斯在 1899 年提出地理(地貌)循环学说,认为地貌是构造、营力和时间(侵蚀阶段)的函数。构造运动造成的上升山地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流水侵蚀下,经历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3 个阶段。在老年期,地面被夷平为 “准平原”。彭克的 《地貌分析》(1924)提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注意到剥蚀过程与地壳垂直运动的关系,认为山坡形态(凸形坡、凹形坡、直线坡)取决于构造(上升)运动与剥蚀作用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经过这段时间的探索,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已经形成,一些基本理论也已经确立,但进展十分缓慢。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随着测年技术、古地磁、深海氧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研究的突破,第四纪地质学才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Ⅸ 地质与地貌学就业

地址与地貌学是传统学科,是第一产业的技术培养学科,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是:地质矿产局、测量大队、建筑施工地质勘探、找矿与探矿,石油开采与钻井定位,冶金渣分析与炉衬保护,宝石与盐相分类,考古学辅助检测等。还有地图出版和中学地理教学

Ⅹ 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概念

1. 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

第四纪(Quaternary)是地球发展历史中最新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 2. 60Ma 以来的历史。如果把地球的历史缩短为365 天的话,那么第四纪即开始于除夕之夜的 19 点(图 1-1)。在地球演化的历史上,第四纪虽然时间短暂,但与人类的关系却非常密切。在这个时期,人类得到快速进化,成为地球上迄今最为高等和最为智慧的动物,而且还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如气候变迁、海平面波动、植被更替、火山喷发、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等,这些事件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四纪这一名称曾在 2004 年出版的国际地层表中被取消了,但在 2008 年新出版的国际地层表中又恢复其名称,还是把它作为新生代中一个纪来处理。

图 1-1 地球历史的划分(按 365 天计算)

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中一个环境很不稳定的时期,地球表层的环境发生过巨大的变化,有些地区的面貌与现今大相径庭,如中国东部的渤海、黄海、东海等在第四纪的某些时期完全出露海面,是一片陆地景观,而有些时期,海岸线可深入到北京,上海是一片汪洋; 在某些时期,华北和西北地区为亚热带气候,曾有象群的分布,而有些时期,气候却非常的寒冷,在中国的东部山地可能有冰川发育,北美的大部地区被厚厚的冰川所覆盖,北欧也是一片冰原景观。第四纪地质学就要研究这些地质事件发生的背景、演变过程、驱动机制等,弄清这些地质事件发生的规律,以便预测地球表层未来可能发生的地质事件和环境变迁。

2. 地貌学的概念

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固体地球表面的形貌千姿百态,成因也各不相同。有海拔 8844. 43m 高的珠穆朗玛峰,也有位于海平面以下-11034m 深的马里纳亚海沟; 在陆地上,有高低起伏的崇山峻岭,也有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在海底,有绵延 70000 多千米的巨大山脉(大洋中脊),也有呈孤立状的海山; 在中国,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也有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所以固体地球的表面是一幅由各种地貌镶嵌而成的美丽 “画卷”,同时也记录了固体地球表面的演变过程。地貌学不仅要研究这些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各种地貌的分布规律和演变过程,研究地貌的形成和演变与各种动力的关系,以及地貌的未来发展。

图 1-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

按照现今的学科分类,第四纪地质学属于地质学的范畴,为地质学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 而地貌学属于地理学的范畴,作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尽管如此,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关系密切,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层的性质(图1-2)。任何一种外力地质作用,在塑造地貌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第四纪地质学主要是从沉积物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层的特性,如沉积物的形成和特点、构造运动、气候变迁、环境记录等,而地貌学是从地表形貌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层的特性,如地形的高低、起伏、分布、演化等。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地貌的同时,也必须研究相关的第四纪沉积物,它们的研究成果互为补充,互为验证。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