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地质局
⑴ 甘肃省 靖远县 搬迁
200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安居房变成豆腐渣”为题曝光此事,负主要责任的原惠阳区移民办主任、区三峡移民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何光胡,后因受贿38万元获刑13年。事后,当地政府很快拿出了修缮方案。
除了房屋质量,另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安置土地,各个移民点对此也展开了各自的努力。同样根据《广东省安置三峡库区外迁农村移民实施方案》,王德渊和他的移民老乡,每人拥有9分耕地。
据多个移民点的村民相互印证可知,考察签订移民协议时,接收点都指定过一块“让人满意”的耕地,但移居到当地后,政府都会借“没有征到这块地”等理由,重新划一块土地给移民村。
在潼湖镇移民村,政府以同样理由另安排了一块地,离村民小组7里多路。村民不愿意,导致3年时间没有土地种。由于多年包车往返惠州反映问题,前后十四五次,每人凑钱已不下六七百块。该纠纷最后以村民的胜利告终——每人划了5分地,潼湖镇移民村小组一共71人,剩下的近30亩耕地,政府给了1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71人平分,但招商很困难,没有人租用。
姜华所在的陈江镇,后来也重新划了一块地,但在高压线下,土质差,“天旱时讨不到水,大雨时又讨不到收成”,村民不要,闹了很久。姜华所在移民村迁入22户70人,安置耕地63亩,后来,陈江镇政府答应,斥资200多万,给移民村建起3100个平方的厂房,在竣工之前,政府还向移民村发放1.5万元的生活费。
移民村地里同样立着高压线铁塔的良井镇,其命运就远不能与陈江镇相比了。良井镇移民村共23户69人,安置耕地62.1亩,移民整7年的时间里,只有2003年曾以230元/亩的价格租给他人种西瓜。后来,因村小组长拿承租者回扣、低价出租耕地遭到村民抵制,这62.1亩地就荒了下来,至今,地里杂草足有半人高。现在,王诗端和村民在村口拉起红色横幅,打出土地招租广告,但也鲜有人问津。
危房加上土地问题,让人无法安居乐业,用王诗端和留守村民乔光辉的话说,“移民找不到生活”,良井镇出现大量移民返流。
2003年,良井14号房的刘长康一家4口,移民惠州不到一年,就率先离开惠州,回巫山去搞养殖业。紧接着,小组村民纷纷加入回乡队伍,到2004年上半年,23户中返流17户。甚至有两户卖掉了安置房和宅基地,一套2人的房子,卖了4.3万,一套3人的房子,卖了8万。
良井成了惠州13个移民点中返流最严重的镇。在王诗端看来,返流者有相似的特点,比如有比较殷实的积蓄,老家还有房子。
现在,良井镇移民村剩下6户留守,那些离开的人偶尔也会到良井来,不过,他们不把这当作“回家”,只是来看现状变了没有。 当初的承诺,没有一项兑现的。”何贵珍接过话茬。按照当地政府当初的承诺,只要三峡移民搬迁到湖北,就会有现成的房屋和土地供其居住和耕种。一家人到了古松村,没田种也没房住。花了22000元买下当地村民的一套二手平房,才换来了两亩八分地
⑵ 景泰在哪里,介绍一下特点,民风和景点
景泰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白银、兰州,北依宁夏、内蒙古,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全县总面积543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69万亩,其中水浇地36万亩,天然草场590万亩。辖6镇8乡,140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3万人。
景泰历史悠久,早在45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置媪围县,是丝绸之路北线上的交通重镇。1933年成立景泰县,县名寓“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725小时,日照百分率62%,太阳年平均辐射量147.8千卡/平方厘米,年≥0℃的活动积温3614.8℃,≥10℃的有效积温3038℃,无霜期141天,是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光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矿产资源丰富,石膏储量达3.85亿吨,居全国第二,石灰石8亿多吨,煤3.8亿吨,石英石2000多万吨,铜200多万吨,此外,金、银、锰、墨玉、陶土、蛇纹岩也有一定分布,地方工业主要有水泥、硅铁、麦芽、饲草料、石膏粉、煤炭六大行业。灌溉条件优越,境内有“中华之最”景电高扬程大型提灌工程两处,总装机容量24.56万千瓦,提水量28.6立方米/秒,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交通便利,地处亚欧大陆桥腹地,县城距中川机场不足百公里,包兰、甘武铁路纵贯全境,年吞吐量达到百万吨以上,省道201线、308线等级公路连接数条国道。通讯便捷,拥有程控电话2万门以上,数字移动电话覆盖全县所有乡镇,互联网连接海内。电力供应充足,有22万伏输电线路1条,11万伏输电线路14条,3.5万伏输电线路8条,总装机容量34.9万千瓦,年供电量10亿千瓦时。旅游资源独特,有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有“沙漠宝岛”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有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五佛沿寺石窟,有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永泰龟城、明长城。生物品种多样,有野生兽类禽类34种,野生植物115种,林木60多种。盛产多种农副产品,大宗农产品小麦、玉米、大麦、羊肉、猪肉;特色产品有沙漠洋芋、枸杞、蜜瓜、蜂蜜、白灵菇、大接杏、早酥梨、大梨枣等。发展潜力巨大,黄河上游黑山峡小观音段是建设大型水利枢纽的理想坝址,可供可发电力资源140万千瓦,投资90亿元、装机容量240千瓦的景泰火电厂已通过项目初审,有望提前建设。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越来越多受到影视界的青睐,成为国内外不可多得的影视基地。《最后一个冬日》、《美丽的大脚》、《汗血宝马》、《天下粮仓》、《西部热土》、《惊天传奇》等影视剧分别在黄河石林、永泰龟城等处拍摄,央视著名导演杨亚洲、唐季礼、陈家林等纷纷来景执导。《大敦煌》影视城已建成拍摄并向游人开放,目前已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其大漠、敦煌、绿洲、黄河以及宏伟气势成为西部的一个精品影视基地。
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14.08亿元,增长12.93%,其中第一产业3.84亿元,第二产业4.56亿元,第三产业5.68亿元,分别增长4.8 %、21%、1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5亿元,增长35.2%。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6161万元,同比增长12.78%。完成县级一般预算收入2964万元,同比增长1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61元,增长15.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7‰。全县社会政治稳定,各项事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⑶ 甘肃省金昌、临夏、嘉峪关这三座经济发展相对较后,还有什么发展空间吗
可以向着工业发展。
20世纪50年代,随着这些金属矿床的开发和冶炼,甘肃省先后诞生了“桐城银矿”、“钢城”嘉峪关和“镍都”金昌三座现代工业城市。
祁连山铁井山矿区
1958年,离矿区不远的北方,酒泉钢铁厂开业。依托兰新铁路的交通线路优势,实现煤炭资源转移,实现炼钢生产。七年后,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诞生了。因为它靠近明朝的长城,所以被称为嘉峪关城。
嘉峪关,世界第一大关
金昌镍矿的发现源于群众举报。甘肃省地质局经过反复勘查,于1958年确认了世界第二大复合型超铜镍矿床——金川镍矿床。
甘肃省为什么不能发展?金昌、嘉峪关、白银
镍,一种广泛用于军工的稀有有色金属,也成为甘肃矿产资源大军的一员。从1962年的金川镇到1981年的金昌市,河西走廊又诞生了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在金昌矿旁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八卦花
这是肿胀吗
甘肃省为什么不能发展?工业镇、金隅镇
白银、嘉峪关、金昌的崛起,改变了甘肃原有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实力分布。
白银从原来的兰州市放飞靖远县,从定西县放飞会宁县,从武威县放飞景泰县,升格为地级市,成为兰州西北部通往宁夏、内蒙古的交通枢纽。
金昌从武威夺走永昌县,在武威和张掖之间建立地级市。
银和金昌是从缝隙里挑出来的
甘肃省为什么不能发展?金昌、嘉峪关、白银
由于嘉峪关东临酒泉,西临玉门,在玉门南支线(玉门东接兰新铁路)和京铁山支线的支持下,成为河西走廊西部的交通枢纽,贸易得到发展。
嘉峪关、金昌的崛起,彻底结束了历史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中心的传统格局。
白银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铜、硫生产能力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金川有色金属公司被誉为中国的“镍巴”,镍、钴产量占全国的90%;酒泉钢铁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净利润逐年增长,这些企业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和资源。
上世纪末,白银、嘉峪关、金昌成为甘肃省除省会兰州外的重要工业中心。三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购买力较强,商贸服务业发达
⑷ 甘肃景泰有那些旅游景点
甘肃景泰是个小城市,人口也不多,值得称道的是景泰旅游资源奇特壮观,有被誉回为“中答华自然奇观”的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景泰县风光(20张)“沙漠绿色宝岛”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有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五佛沿寺石窟、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永泰龟城、明长城及享誉“中华之最”的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等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越来越受到影视界青睐,成为国内外不可多得的影视基地。《最后一个冬日》、《西部热土》、《汉血宝马》、《天下粮仓》、《雪花那个飘》、《神话》、《花木兰》、《决战刹马镇》、《惊沙》等40部影视剧曾分别在黄河石林、永泰龟城等处取景拍摄。国家唯一以敦煌体裁为内容的“大敦煌”影视城,被影视界看好,其大漠、敦煌、绿洲、黄河以其宏伟气势成为西部的一个精品影视基地。
⑸ 西北地区天然石膏矿石储存量最大的地方在哪里
甘肃,景泰县!
附录:
石膏矿在世界上分布广泛,遍布于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资源丰富,储属量巨大,但缺乏较准确的统计数据。世界石膏储量约为24亿t,美国和加拿大的储量占其中的49%,英、法、德诸国的储量也占重要地位,西班牙、意大利、南斯拉夫、希腊、俄罗斯等国的储量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中国石膏矿资源非常丰富,分布广泛,已发现矿产地600多处,据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地质研究所1986年预测,中国石膏矿E级储量资源6 658亿t,F级储量资源可达76 492亿t。截止1996年底止,在23个省、自治区中,已有探明储量的矿产地共有169处,其中:大型矿79处、中型矿34处、小型矿56处;累计探明石膏矿石储量B+C+D级579亿t,除历年消耗矿石储量近3亿t左右外,全国保有石膏矿石储量B+C+D级576亿t,居世界第1位。
⑹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领导简介
男,汉族,1955年12月生,甘肃庆阳人,陆军参谋学院军事理论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74年7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2月在甘肃省庆阳地区毛纺织厂参加工作。1972.12—1983.05陆军四十七军服役,历任战士、文书、保密员、副政治指导员、正连职参谋;1983.05—1990.05,兰州军区司令部工作,历任副营职秘书,档案馆副团职副馆长、副团职参谋、正团职参谋;1990.05—1998.02,兰州军区司令部军务装备部队务处处长、兰州军区司令部军务装备部副部长兼队务处处长;1998.02—2002.09,兰州军区司令部军务部副部长;2002.09—2003.10,青海省军区副参谋长兼西宁军分区司令员;2003.10—2004.11,青海省西宁警备区司令员;2004.11—2008.12,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正师级)。2008年12月,任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书记、副局长。 男,汉族,1956年6月生,陕西临潼人,大学学历,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12月参加工作
,高级工程师。1977.01—1987.05,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测绘队任供应科副科长、科长;1987.05—1990.06,省地矿局测绘队副队长;1990.06—1992.03,省地矿局物供总站副主任;1992.03—1999.03,省地矿局物供总站主任兼党总支书记;1999.03—2000.08,省地勘局局长助理、地质工程总公司总经理。2000年8月任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男,汉族,1963年3月生,甘肃泾川人,大学学历,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
加工作,高级政工师。1983.07—1985.02,甘肃省地矿局物探队物性测定员;1985.03—1990.04,省地矿局物探队劳人科副科长、科长;1990.04—1994.05,省地矿局物探队副队长、工会主席;1994.05—1996.12,省地矿局区调队党委书记;1996.12—1997.12省地矿局区调队队长兼党委书记;1998.01—2000.06,省地勘局兰州地勘院院长兼党委书;2000.06—2001.01,省地勘局机构改革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处长;2001年2月任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男,汉族,1954年12月生,河南南乐人,大学学历,197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9月参加工
作,高级 经济师。1969.09—1976.07,先后任甘肃省酒泉县造纸厂工段长、劳资、统计及管理干事;1976.07—1979.09,酒泉县计划委员会统计组长;1979.09—1981.05,省地矿局水文一队综合统计;1981.05—2003.06,先后任省地矿局计划财务处综合统计、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综合计划处副处长、副总会计师兼财务资产处处长 ;2003.06—2004.06,省地矿局局长助理兼局副总会计师、财务资产处处长;2004年6月,任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女,汉族,1962年8月出生,陕西韩城人,大学学历,198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9月
参加工作 ,经济师。1980.09—1989.11,甘肃省纺织机械厂先后任劳资科、组织科、党委办公室干事;1989.11—1992.02,甘肃省服装职工大学办公室、学生科干事;1992.02—1993.05,甘肃省计划委员会人事处科员、副主任科员;93.05—2004.03,甘肃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处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2004.03—2006.09,甘肃省经济委员会人事处处长;2006年9月,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党委委员。 男,汉族,1956年10月生,甘肃酒泉人,大学学历,1978年8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1974年5月参加工作,高级工程师。1974.05—1975.11,甘肃武威县新华公社插队;1975.11—1988.03,兰州三毛厂工作、任产品设计员;1988.03—1993.02,甘肃轻纺厅纺织处助工;1993.02—1996.11,甘肃省纺织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党委书记;1996.11—1999.07,兰州棉纺织印染厂党委委员、厂长;1999.07—2007.08月,甘肃省委组织部招待所所长党总支书记、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干部三处副处长(正处级);2007.08—2009.05,甘肃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处长;2009年5月,任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男, 汉 族,1955年6月生,甘肃陇西人,大学学历,197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5月参加工作,高级工程师。1975.09—1977.09, 甘肃省陇西县渭河乡滩儿队生产队长;1977.09
—1978.03,空军34修造厂工人;1978.03—1982.01,武汉测绘学院航测与遥感专业学生;1982.01—1983.12,甘肃省测绘局第二测绘队作业员、组长;1983.12—1984.11,甘肃省测绘局第二测绘队生产技术科副科长;1984.11—1991.03,甘肃省测绘局第一测绘队副队长;1991.11—1995.12,甘肃省测绘局生产技术处处长;1995.12—1998.04,甘肃省测绘局党委委员、副局长(1996.05起兼甘肃省第一测绘大队队长);1998.04—2001.11, 甘肃省测绘局党委委员、局长;2001.11—2010.03,甘肃省测绘局党委书记、局长;2010年3月任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巡视员。 男,汉族,1957年3月生,甘肃景泰人,大学学历,1986年8月入党,1
980年12参加工作。1980.12—1984.12,甘肃省地矿局物探队技术员;1984.12—1986.12,甘肃省地矿局物探队分队长;1986.12—1987.12,甘肃省地矿局物探队工会副主席;1987.12—1993.12,甘肃省地矿局物探队物资供应科科长;1994.01—1994.08,甘肃省地矿局物探队队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1994.08—1998.02,甘肃省地矿局物探队工会主席;1998.02—1999.06,甘肃省地矿局物探队副队长(主持行政工作),工会主席;1999.06—2000.11,甘肃省地矿局物探队队长;2000.11—2007.02,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院长、党委书记;2003.10—2005.05,兼任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党委委员;2005.05—2005.06,兼任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党委委员;2007.02—2007.06,不再任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党委书记、院长,调局机关工作;2007.06—2009.08,甘肃省地矿局政治部主任、组织处处长;2009年8月,任甘肃省地矿局副巡视员。 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甘肃山丹人,博士学历。199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2.08—1986.11 甘肃省地矿局地质六队填图组长;1986.11—1993.10 甘肃省地
矿局地质科学研究所填图组长、副技术负责、分队长兼技术负责;1993.10—1996.06 中国地质大学地矿系硕士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1996.06—1998.09 甘肃省地矿局地质科学研究所科办主任;1998.09—2000.03 甘肃省地矿局地矿科技处主任科员;2000.03—2000.11 甘肃省地矿局地调院总工程师;2000.11—2001.01 甘肃省地矿局地矿科技处处长;2001.01—2004.08 甘肃省地矿局地矿科技处处长兼地矿科技信息中心主任;2004.12—2007.02 甘肃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兼秦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董事;2007.02—2009.07 甘肃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兼地矿科技处处长、信息中心主任、秦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董事;2009.07—2010.09 甘肃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兼地矿科技处处长、秦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董事;2010.09任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