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丹麦国家地质局

丹麦国家地质局

发布时间: 2021-02-26 00:26:05

① 丹麦法罗群岛举行传统捕鲸节,为何没人请愿停止此节日

对于丹麦法罗群岛举行的传统捕鲸节,没人请愿停止此节日有很多因素存在。首先对于丹麦法罗群岛了来说,因为土地地质的原因,法罗群岛土壤贫瘠,唯一能够种植的蔬菜是马铃薯,法罗群岛能够生产的肉类为鱼肉、鲸鱼肉、羊肉。 由于群岛的天气严寒,只能依靠渔业维生,因此滋生出捕鲸业,所以每年,法罗群岛的海岸就会发生血染海湾的惊悚的血腥景象。而且,对于每年的捕鲸活动,并不是商业化的,是对大自然的索取是有限的,有专家曾经论证过这样的行为并不会这片海域和大洋内的生态平衡做出破环,这只是大自然法则里非常正常的行为,只不过场面高度的血腥而已。

② 国外选址方法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挪威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发布了CO2地质封存选址指南,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成功封存案例,标志着CO2地质封存选址方法研究不断趋于成熟。最近,美加两国的科学家正在联合制定CO2地质封存的国家标准。

一般而言,CO2地质封存场地选址通常包括2~3个阶段,即场地初步筛选、场地选择和场地初步描述。各国的选址研究在阶段划分上虽略有不同,但实质内容极其相似。不管划分为几个选址阶段,其实质问题主要是解决封存量、储盖层属性、安全评估、成本,以及场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和岩土力学评价、风险评估、监测、运输等相关问题。在场地属性表征与评价方法方面,多是根据选定的指标按权重赋值评价。

在CO2封存选址评价因子研究方面,通常认为最重要的因子包括4个方面:封存容量、可灌注性、长期运行的安全风险和经济性。

CO2地质封存目标储层主要定向于3种类型目标储层,即已经枯竭和正在枯竭的油气藏、深部咸水层和因技术或经济原因而弃采的深部煤层。其中,油气藏封存CO2的研究,旨在实现CO2封存与石油增采的双赢(Metz et al.,2005)。

使用CO2提高石油采收率(CO2-EOR,下同)已经有近40年的研究历史。加拿大Weyburn油田是目前世界上将CO2地质封存与提高石油采收率相结合比较成功的案例。Weyburn油田位于加拿大Saskatchewan省Williston盆地中北部,面积约180 km2,原油储量约14×108t。Weyburn油田CO2-EOR项目是加拿大能源公司的商业项目,注CO2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案于2000年9月在19井阵中首先进行,初期注气量为每天269×104m3。目前的注气量为每天339×104m3。其中,每天有71×104m3的CO2通过生产井进行再循环。该项目通过把加压的CO2气体注入油田储层中提高了石油采收率,通过综合监测,查明了CO2注入储层后的运移规律,从而为建立长期、安全的CO2地质封存技术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尽管CO2-EOR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封存CO2,但是CO2-EOR的成功实施间接证明已经枯竭和正在枯竭的油田是不错的CO2地质封存场地,而且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Brown et al.,2001 ;IEA GHG,2006)。关于油气藏CO2的地质封存选址问题,将在第四章详细讨论。

由英国石油公司(33%)、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35%)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32%)合资而成的In Salah Gas公司,从2004年开始在阿尔及利亚Krechba气田开展了注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CO2-EGR)项目,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将CO2封存于天然气藏中的项目。预计在设计年限内,累计CO2地质封存量可达到0.17×108t。该工程由4个生产井和3个灌注井组成,通过1.5 km的水平井将CO2灌注至背斜构造中渗透率只有约0.5×10-3μm2的砂岩储层内(Riddiford et al.,2004)。这一渗透率水平的砂岩储层在欧洲、北美和中国大陆都有相当广泛的分布。

假设地下深部的煤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且这些煤层以后不可能被开采,那么该煤层也可用于CO2地质封存。向某些不可开采的深部煤层中灌注CO2,利用CO2在煤表面的被吸附能力是CH4(甲烷,下同)的2倍的特点来驱替吸附在煤层中的煤层气,可以在实现CO2地质封存的同时,达到提高煤层气采收率(CO2-ECBM,下同)的目的(Wong et al.,2006)。

目前,在煤层中封存CO2并提高CH4生产的方案仍处在示范阶段。另外,如果把CO2灌注到较浅的煤层里,首先驱替出浅部煤层中的CH4,既可以充分开采利用浅部煤层中的煤层气,同时又可以有效地避免发生煤矿瓦斯爆炸的危险。但在采掘这些煤的过程中,煤层吸附的CO2又会重新释放到大气环境中,还是无法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关于煤层CO2地质封存选址问题,将在第五章详细讨论。

根据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Metz et al.,2005;Li et al.,2009),在所有可能的CO2地质封存选项中,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在全球具有最大的规模潜力。关于深部咸水层CO2的地质封存选址问题,将在第六章详细讨论。本节和下一节重点对国内、外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选址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以便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概念和理解。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的北海Sleipner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规模的CO2深部咸水层封存项目,而且这是一个离挪威海岸约250 km的离岸CCS项目。在咸水层中,Sleipner天然气田每年可以封存大约100×104 t的CO2。自1996年以来,该封存场地还没有发现过任何CO2泄漏的现象,其成功的运行已证明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在技术上是可行的(Metz et al.,2005)。

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和沉积盆地的研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已经有很长的研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以后得以迅速发展,随着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目前世界各国对CCS(CO2的捕集和封存)或者CCUS(CO2的捕集、利用和封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美国、欧盟、挪威、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都制订了相应的研究规划,开展CCS/CCUS技术的理论、试验、示范及应用研究(Bachu,2008;Bradshaw and Cook,2001;Holloway,2005;IEA GHG,2007;Socolow,2005;新ェネルキ一 ·A业技AA合A発AA,2002)。其中,挪威针对CCS中的封存环节,提出了一个颇为全面的关于CO2地质封存场地选择和资格鉴定方面的指南(Det Norske Veritas,2009)。另外美国的科研规划、组织实施较为周密完善,并制订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图,而日本的研究规划在考虑地震与活断层方面最为缜密(Li et al.,2003a;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2010;OECD/IEA,2010)。

加拿大科学家Bachu认为,评价一个沉积盆地的CO2地质封存潜力时有几个标准必须考虑到,即它们所处的构造背景和地质特征、盆地地热特征、地卞水的水动力特征、盆地的油气潜力和成熟度、基础设施和交通等经济因素,以及社会政治条件。如果考虑上述条件和气候条件、交通便利性、基础设施以及CO2捕获和灌注成本的话,适宜CO2地质封存的沉积盆地的范围将会显著地减少。

Bachu在借鉴高放射性核废料封存评价条件的基础上,从区域构造、盆地几何形态、地质条件和油气潜力等方面,提出了一个盆地级别的CO2地质封存适宜性系统化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15个评价指标,每个指标在体系中赋予明确的权重,通过对每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值(5个不同的权值选择)来为不同的盆地进行打分,从而确定评价盆地的适宜性和潜力。在15个评价指标中,只有板块构造和地质特征与盆地的力学稳地性紧密相关。这个评价方法非常灵活而且易于计算,因为它允许同时变化各指标在体系中的权重(相对重要性)和每个指标的具体赋予的权值(绝对重要性),而且所有的运算都是简单的多项式操作。Bachu根据加拿大Alberta盆地的实践应用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Bachu,2003)。关于Bachu选址方法的详细介绍参见本章第四节国外典型选址案例。

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Geoscience Australia)在Bachu提出的CO2地质封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面向盆地级别的评价筛选出了20项指标,据此将澳大利亚适宜封存CO2的盆地进行排序并编制了相关图集,但未研究过大比例尺场地级别的评价指标(Gibson-Poole et al.,2008)(Rick Causebrook's Talk at CAGS 2010)。CO2 CRC于2008年发布的《CO2封存项目封存容量估计、场地选择与场地表征》(Storage Capacity Estimation,Site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for CO2 Storage Pro-jects)报告中的选址方法使用了Gibson-Poole推荐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场地表征工作流程的修正版和Bachu推荐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沉积盆地级筛选标准的修正版。Van Ruth等利用一种名为FAST的评价技巧研究了澳大利亚Gippsland盆地灌注CO2过程中断层再激活的可能性(Van Ruth et al.,2006);Rogers等研究了澳大利亚Otway盆地Port Campbell Embayment处断层再激活的可能性(Rogers et al.,2008)。关于澳大利亚Otway项目的基本介绍参见本章第四节国外典型选址案例。

自2003年出版以来历经多次修改,英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的CO2咸水层封存的最佳实践一书(Best Practice for the Storage of CO2 in Saline Aquifers-Observations and Guidelines from the SACS and CO2STORE Projects)最新一版,它关注了咸水层封存的所有方面,包括理想储-盖组合的识别、封存容量估计、注入流体模拟、地球化学和地质力学的场地表征、场地施工、成本估算、运输需求、监测计划的设计和基于监测数据的历史匹配,以及安全和风险评估程序等。最新一版通过案例展示CO2咸水层封存研究的细节,这些案例包括挪威近海的Sleipner项目、丹麦陆上/离岸的Kalundborg项目、挪威近海的Mid Norway项目、德国陆上的Schwarze Pumpe项目和英国离岸的Valleys项目(Chadwick et al.,2008)。

法国地质调查局的Grataloup等认为一个合适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场地的选择必须满足4个优先目标,它们分别是:(1)存储优化,也就是容量和可注性;(2)风险最小化;(3)法规、环境的制约、现有的土地利用和地下利用的考虑;(4)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考虑。Grataloup等建议的选址方法中把满足四个优先目标的选址指标分为关键性指标(killer criteria)和场地限制性指标(site-qualification criteria)。这些指标的组合将帮助甄选出最合适的潜在场地。Grataloup等把这一多级评价方法用于了巴黎盆地的PICOREF研究区的深部咸水层的潜力调查(Grataloup et al.,2009)。

德国地质调查局的Meyer等2008年报告了德国东北部一个潜在深部咸水层CO2封存场地的地质特征、区域评价和选择的实际操作过程(Meyer et al.,2008)。关于Meyer选址过程的详细介绍参见本章第四节国外典型选址案例。

李琦等借鉴日本核废物的地质处置评价思想,提出了考虑CO2地质封存的场地评价思路,结合日本地震、火山频发的地质特征提出了CO2地质封存的力学稳定性评价流程,并且重点研究了CO2封存下断层的稳定性评价体系和计算方法(Li et al.,2002,2003a;Li et al.,2006)。李小春和李琦结合日本的排放源特征和CCS经济模型,提出了考虑日本地质力学特点的咸水层封存的场地选择和评价方法(Li et al.,2003b;Li et al.,2005)。二者共同把其中的部分方法引入到中国的CO2深部咸水层封存的选址评价中,并在中国第一个全流程CCS示范项目——神华鄂尔多斯每年十万吨CO2深部咸水层封存的选址中得到了应用。

美国科学家Friedmann认为,在美国有充分的技术储备和知识积累来选择安全的CO2地质封存场地,并在考虑断层和钻孔等主要灾害诱发通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CO2地质封存选址的决策性建议(Friedmann,2007)。

美国科学家Oldenburg提出了一个基于健康、安全、环境风险条件下的CO2地质封存场地选择方法和计算框架。该评价方法基于CO2泄漏风险的假设并依赖于CO2地质封存场地的3个基本特征:(1)主力储层结构的实际封存潜力;(2)主力储层泄漏后的次级封存潜力;(3)主力储层泄漏、次级储层失效时,泄漏CO2的稀释和驱散潜力。该评价体系从主力储层的封闭性、埋藏深度、封存潜力,次级储层的封闭性和封存潜力,以及CO2泄漏后地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泄漏通道等方面出发,将相关评价因子阵列成电子表格,用户在该表格里输入代表专家观点或者已发布的带有不确定评价信息的权值即可进行评价。Oldenburg根据加利福尼亚3个场地的实践应用验证了本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同时指出通过应用更详细的场地数据或者模型结果能够改进和扩展该评价体系(Oldenburg,2008)。关于Oldenburg选址体系的详细介绍参见本章第四节国外典型选址案例。

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 ,NETL)根据CO2地质封存场地选址受到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工程技术条件等约束限制,提出场地选址可以从地质条件、社会经济适宜性、调控数据分析、场地适宜度分析和模型开发技术等5个方面来建立选址的逻辑结构指标体系(图1-1)。深部咸水层地质封存的选址指南可以归纳成表1-2所示的各项指标单元(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2010)。图1-1和表1-2中的各项评价单元虽然众多,但是最重要的评价因子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封存容量:潜在的封存场地能否提供需要的封存容量?

(2)可注性:潜在的封存场地能否满足给定的灌注压力或灌注速率?

(3)长期的安全风险:被封存的CO2能否长久安全地被圈闭在深部咸水层中?

(4)经济性:深部咸水层CO2封存项目是否经济上可行?

图1-1 CO2地质封存场地选择的决策流程图(据NETL,2010,略有修改)

表1-2 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场地选址的指导方针

续表

从图1-1和表1-2中可以看出,模型的发展和集成度是评价目标靶区的关键决策工具,通过各种场景的数值模拟和历史匹配,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数据同化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选址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最大限度地增加灌注量的同时确保场地的安全性。

③ 丹麦哪所大学最有名一年学费大约多少哪些专业最好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最有名。

哥本哈根大学 (拉丁文:Universitas Hafniensis;丹麦文:Københavns Universitet),位于丹麦王国首版都哥本哈根,是丹麦规模最大权、最有名望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北欧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经过500多年的发展,哥本哈根大学从最初只对社会名流开放,已发展演变成一所学科全面、集教育与科研于一身、多项科技成果领先世界的著名公立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构建起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并为丹麦培训了许多神职人员、医生、律师和教师等专业人才。
大学排名常年位居北欧第一。在中、英、美三大榜单上,2014/2015年世界大学排名第35位(ARWU) 、第45位(QS)、第65位(U.S.News)。

1、学费
国家提供所有经费,并对本国 (Denmark)、欧盟 (EU)、欧洲经济区 (EEA) 和瑞士(Switzerland) 的学生免收学费。2006年起对非上述国家或地区的学生收费,学费为5~13万克朗/学年 。

2、热门专业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化学
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
农学
食品科学
生物信息
药学
国际健康
地质和地球科学

④ 冰岛是不是属于丹麦

冰岛不属于丹麦,冰岛和丹麦是两个独立的国家。

冰岛共和国,简称冰岛,是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北欧五国之一,国土面积为10.3万平方千米,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

冰岛地处大西洋中脊上,是一个多火山、地质活动频繁的国家。内陆主要是平原地貌,境内多分布沙质地、冷却的熔岩平原和冰川。冰岛虽然位于北极圈边缘,但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适宜。


(4)丹麦国家地质局扩展阅读:

冰岛属寒温带海洋性气候,变化无常。因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

每年6-9月以及1-3月间是最适合旅游的季节。1月到3月之间,可以在雷克雅未克安排溜冰、冰钓、雪地机车以及越野狩猎之旅等等刺激的活动。

6月初旅游季节开始,但是某些高地的巴士之旅须到7月才开始。每年8月中旬之后冰岛旅游热度便降低。

⑤ 政府及相关组织的有关活动

自20世纪90年代晚期矿业和勘查业处于相对停滞略有起伏(固体矿产勘查业萎缩)至最近再趋兴盛的过程中,一些国家的政府和矿业界及勘查界对有关状况和形势进行了审视、讨论并采取了一些措施,继续调整矿业法和税法,制定并实施一些计划,填绘编制地质矿产图件,进行全国或区域的矿产资源评估,不断充实完善地质矿产信息库,加强与矿产勘查有关的地质矿产科学技术研发等。一些国际性组织(如世界银行、欧盟、东南亚联盟等)也在参与有关活动。

许多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和地质调查机构在矿产勘查和矿业中起着主要作用。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曾对当时国外几十个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在这些方面的活动和作用做过研究,结论可参见《国外地质调查机构的组织结构、职能与管理体制》(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1997),21世纪初期我们又对一些主要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并出版了《当代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态势及我国对策》(刘树臣等,2003)。该书中有关俄罗斯近年地质勘探工作费用的内容也说明了俄罗斯政府在矿产勘查方面的工作和作用。2002年,《Chron.Rech.min.》刊出了自1999年开始的对欧洲20个国家地质调查局进行有关问卷调查的结果。这20个国家是: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芬兰、匈牙利、爱尔兰、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士、土耳其和乌克兰。几乎所有国家地质调查局仍在矿产勘查与广泛的基础数据管理方面起积极作用。大多数地质调查局认为其在这些方面近年没有什么变化,有6个地质调查局(克罗地亚、捷克、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近年这方面活动有所增加,只有2个地质调查局(爱尔兰和斯洛伐克)这些活动的优先地位有所下降。有关活动涉及面广,包括矿业法规、采矿活动环境问题及尾矿管理、提供咨询等。有的地质调查局进行关于矿产的地质填图,有的地质调查局本身还进行矿产的草根勘查和国家对勘查的积极促进活动(如芬兰等)。大多数地质调查局参与本国有关矿产远景评价、勘查和开发方面的活动。少数地质调查局(捷克、芬兰、立陶宛和乌克兰)还参与国外有关矿产远景评价和勘查方面的活动。约三分之二的地调机构有关矿产勘查和矿业活动方面的经费占整个地质调查局经费预算的比例为10%~30%,丹麦及格陵兰地质调查局约为40%,葡萄牙为50%,芬兰为60%,土耳其达70%。

另据报道,2002年芬兰投资4000多万欧元开展矿产勘查工作。为促进勘查投资,芬兰政府划拨1000万欧元作为勘查投资基金,期望私营部门另出资2000万~4000万欧元。芬兰地质调查局(GTK)被誉为“芬兰勘查发动机”。该局促进矿业的战略有若干实施手段,包括积极参与矿产勘查、找到并圈定有远景的矿产地,然后通过国际招标拍卖。此外还为收购潜在矿山的公司提供大量技术支持。该局2001年预算总计4800万欧元,包括用于基岩地质填图与调查(包括钻探),完成全国1∶10万地质填图(在矿产远景区优先进行);用于数据库建设,包括一个从约15000个钻孔采集的140多万米岩心的岩心库、区域冰碛物地球化学调查(每4平方公里一个样,分析30个元素)和一些选定地区局部的和详细的地球化学数据。还在进行一项区域航空地球物理调查,线距200米,航高约40米,包括磁场总强度、航电磁和放射性测量,当时预计2003年完成整个陆地表面覆盖,2010年完成海域覆盖。此外,结合具体勘查探区进行详细地面物探(包括磁法、电磁法、电法和重力测量),实验室每年加工处理10万个样品,产生100万个分析结果。2001年9月开始一个经费为1750万欧元的重要项目,包括深部地震测量,了解深部岩石环境,且可帮助认定有希望勘查区域。2002年该局本身矿产勘查预算为1000万~1200万欧元,目的是产生3~6个新的可进一步勘查靶区。2001年查定了7个这样的靶区。这可鼓励国内外公司在芬兰的勘探。私营部门在芬兰的矿产勘查费用在增长,2000年为2700万美元,2001年为4400万美元。该国北部产在绿岩带内剪切带中与碳酸盐和(或)钠长石蚀变构造带有关的重要的Suurikuusikko金矿地,就是1998年一家瑞典公司赢得GTK的国际招标后得到的,该矿地经进一步勘探资源又有扩大。

美国国会和政府继续重视地质填图这一最核心的地质调查工作。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地质填图法及相应实施的全国合作地质填图计划(NCGMP)仍在继续执行。1999年12月美国总统再次签署授权使地质填图拨款到2005财政年度增加2倍(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实际执行数相比),使2005年度达到6400万美元。该项再授权到期前,2004年7月众议院又通过决议为国家地质填图法再次授权,为此项填图计划继续拨款,按原定的2005年度的6400万美元/年度,延续至2006~2010年度。全国合作地质填图计划(NCGMP)主要进行系统的1∶24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一般每幅成本为13万~25万美元),部分地区为1∶10万(或1∶5万)地质填图。通过地质填图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三维地质模型。参加单位有联邦地质调查局(实际领导此项目)、州地质调查局和有关的大学。该计划包括3项子计划:联邦填图子计划(FEDMAP)、州填图子计划(STATEMAP)和教育填图子计划(EDMAP)。联邦填图子计划是其中最主要部分,经费100%来自联邦预算,占联邦政府地质填图总预算拨款的最大部分,约占75%(实际执行结果在75%~80%)。FEDMAP填图工作全部由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专家来完成。州填图子计划占联邦预算拨款约25%(另由州提供部分经费),由州地质调查局人员和通过合同聘用的专家以及大学生完成。教育填图子计划经费占的比例很小,主要目的在于培训大学生。到2004年,全国合作地质填图计划已产生7500多幅新的地质图。美国政府重视能源资源的供给与利用,多次审视其能源政策和战略。美国地质调查局也一贯重视进行油、气、煤(前些年还有铀)以及其他一些非燃料矿产的全国性、区域性乃至全世界的资源评估,在美国内政部矿业局撤并后,美国地质调查局还系统掌握并分析研究全球矿业和矿产勘查的状况。该局也进行一些地质矿产的专题研究。

加拿大吸引矿产勘查投资的主要的竞争力优势之一是其地质科学知识基础资料,这包括由联邦地质调查局和省(区)地质调查局产生的高质量地质图及其他地质科学数据。在像加拿大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维持合适而足够的地质科学知识基础资料的任务是相当重大的。为公益性地质科学工作提供资金是一项公益投资。政府地质调查局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最完全的和最易获得的自然资源数据集,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这些数据可用来评价加拿大淡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确定水和土壤中天然产出元素的背景浓度(可区分自然变化和人为引起变化)和评价能源与矿产的潜力等。政府地质调查局进行的区域规模的填图和成矿规律研究,形成了矿产勘查的知识基础。勘查的目标地区常常是一项新的地质调查工作的结果或者是由政府填图工作或重新填图时提供的对含矿岩石的新认识导致老矿点再评价的结果。对于每一个发现的矿床,回报能比勘查费用高出几个数量级,这本身是对政府在公益性地质科学工作方面投资的良好回报。据1999年加拿大进行的一项研究估算结果,政府每投资100万加元增强地质科学知识基础资料(公益性地质科学数据),就能激发出500万加元的私人勘查费用,而这又将导致发现平均价值为1.25亿加元的新资源。加拿大政府还在2000年开始拨款1500万加元(加上有关单位工作预算经费),由联邦地质调查局负责组织“既定目标地质科学主创计划”(Targeted Geoscience Initiative)的实施,用于提升全国一些矿产远景良好的优先地区的地质科学知识。该项目到2005年为全国30多项联合的矿产和能源地质科学项目提供了资金,这已引起私营部门相当大的兴趣。也是在矿业和勘查业不景气的2000年,加拿大联邦和省(区)政府的矿业部(或相当的部)部长们曾一致承诺,要为地质科学工作提供长期经费。2004年他们再次确认要承担支持实施加拿大“全国合作地质填图战略”计划(CGMS)所需的经费和“北方地质科学主创计划”的长期经费,认为这是政府的公益投资,地质科学知识基础资料能吸引矿产勘查投资,并导致新矿床的发现。加拿大“全国合作地质填图战略”是一项由全国地质调查局委员会(联邦和州地质调查局联合组织)为联邦和省(区)矿业部长们制定且由部长们于2000年批准的10年计划。该计划集中注意于需要有可靠的与矿产、能源和地下水资源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特别是基础的系统的填图。2004年9月联邦和省(区)政府部门的一个工作组启动一项向产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的征询程序,讨论关于拟议的全国地质科学填图主创计划(即CGMS)。这项计划是联邦自然资源部(具体是地质调查局)、联邦印第安与北方事务部和省(区)地质调查局的合作工作计划。该计划最初是在加拿大矿业部长会议上提出的,目的是更新国家公共地质科学知识基础。CGMS的基本目的是提供国内能源和矿产资源供给,保障社会繁荣和发展的新的经济机会,因为加拿大经济主要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基础的。该为期10年的计划,要求投资5亿加元,预期约一半来自联邦政府。组织者计算此投资水平将使地质科学图件和与矿产(包括能源矿产)勘查有关的数据资料的产生速率大致提高一倍。但此项计划尚需政府正式批准和保证预算拨款。此项计划还要加强全国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协调。该计划对地下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规划、认定国家公园可设置地区,以及管理自然和人为环境亦均有裨益。

加拿大政府为促进矿业和矿产勘查,实行一些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据2003年初报道,加拿大政府对矿业公司的税率由28%减至21%。2000年10月起实施鼓励在加拿大勘查的为期3年的勘查投资税收优惠计划,称为ITCE(Investment Tax Credit for Exploration in Canada),又称“超全部通过股票计划”(Super Flowthrough Shares Scheme),明显促进了勘查筹资活动,尤其是小公司的筹资活动。一些省(区)也实施类似的勘查减税计划等鼓励措施,如安大略、不列颠哥伦比亚、魁北克、新不伦瑞克等省。ITCE当时计划3年期满后,又延长至2005年底。2003年通过此计划筹集的矿产勘查投资高达3.5亿加元。据2004年底报道,在该项政策实施4年多来,已为小矿业和勘查公司勘查活动筹集了总共10亿多加元资金,用于草根勘查,给勘查业巨大促进。仅2000年10月到2003年9月这3年中,此部分资金对68个矿床发现做出了贡献,其中46%是金矿,37%是金刚石,其余为镍铜铂族金属矿床、铜金和铜铅锌矿等。加拿大在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中的投资在多年落后于澳大利亚位居第2的状况下,于2002年超过澳大利西亚而居首位。矿业界希望此项计划能继续下去,联邦矿业部长已表示ITCE计划会延续。

矿业国需要吸引矿产勘查。勘查人员是找宝,是发现财富,其中有的是极其巨大的财富,如巨型油气田,金属矿床中突出的如1975年在南澳大利亚发现的特大型奥林匹克坝铜铀金银稀土矿床。这些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勘查人员发现的矿床对现有矿业的存续和扩大(连同其所产生的就业和税收的潜力)是至关重要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认识到许多州在前几年矿产勘查方面的危急状态,提出要探究其原因并寻求对策。联邦工业、旅游与资源部部长称,澳政府“认识到勘查工作对于澳大利亚世界级的资源产业的成功来说具有基础作用,而且没有勘查就不可能有发现,没有发现就不可能有新矿山”。该部在2002年推出了“通往发现之路——矿产勘查行动议程”(MEAA),组织对该国矿产勘查状况进行调研,听取建议。结果已在2004年的一份提交重大审议的报告中公布。报告列出了这一“行动议程”由政府和矿业界两方面得出的对付勘查下滑的战略和处理有关问题措施的建议,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勘查地区的土地准入;②勘查筹资;③竞争前的地质科学数据资料的质量与可得性;④人才资源,对矿业来说是世界级专业人才的持续储备。建议要采取行动提高土地准入的效率和肯定性,政府承诺要重视支持勘查的合适的技能基础。报告认识到经过培训和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在矿床发现中起至关紧要的作用,发觉自1997年以来的勘查业持久下滑已导致熟练的有技能人员离开勘查工作,这冲击了以后一些年份的创造性勘查工作的生命力。成立了落实“议程”的工作小组,组长为纽蒙特澳大利亚公司经理,组员包括澳大利亚矿产委员会(MCA,矿业界代表性团体)代表,澳大利西亚矿冶协会代表,澳大利亚工业、旅游和资源部的代表,澳大利亚地质科学局(相当地质调查局)的代表。在回应联邦政府的这项主动行动时,MCA认为有两项能使矿产勘查投资恢复活力的关键性措施未受政府重视,一是类似加拿大实施的“全部通过股票计划”(给在国内勘查的投资者减税),二是增加为提供“竞争前”地质科学数据工作方面的经费。MCA认为加拿大“全部通过股票计划”对澳大利亚也是适用的。政府已同意进一步考虑。除澳大利亚外,智利和南非也关注加拿大的有关做法,要通过减税来促进矿产勘查。

澳大利亚一些州也在采取措施促进矿产勘查。如南澳大利亚州,露头较少,土壤等未固结覆盖层分布广泛,因此矿产勘查和矿业比其他州落后许多年。20世纪80年代该州发生金融危机,银行倒闭,经济衰退,州政府寻求经济上解决办法,一家美国咨询公司为该州提出一项简单解决办法——找另一个奥林匹克坝矿床(该矿床是1975年在该州找到的全隐伏的特大型铜铀金银稀土矿床,1988年正式开采)。于是州初级产业资源部下属的矿产部门在州政府支持下决定要进行航磁测量和加强地质调查,使航磁及其他现代化数据可为公众免费获得,以吸引勘查公司。此项措施取得一些初期发现(主要是两个金矿)。90年代中期股市又进入下滑期,州政府坚持宣传该州矿产远景,一些勘查公司被吸引来工作,终于发现了类似奥林匹克坝矿床但规模较小(目前已知有160万吨铜和80吨金)的显山矿床及另一个较重要的铜钼矿床。该州2005年的矿产勘查费用已达5500万澳元。2003~2007年这5年中州政府要拨款1500万澳元帮助矿产勘查的增长,包括3方面:①进行与私人公司的合伙钻探,在3年中拨款500万澳元,以增加高风险新区的地质知识;②加速南澳既定目标勘查主创计划,3年拨款275万澳元,加速“竞争前”数据收集;③南澳勘查地球化学基线,拨款120万澳元,范围遍及全州,与澳大利亚联邦地质科学局(地质调查局)合作。

一些国家为适应新形势近年修改了矿业法、地下资源法,如刚果(金)、南非、土耳其、俄罗斯及一些中亚国家。秘鲁、智利和纳米比亚在修改其关于矿区使用费的法律。

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了“俄罗斯地下资源研究和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国家计划(2005~2010年及至2020年)”(也即国家矿产资源勘查战略),并于2004年经政府批准。在该长期计划中,提出了预期的今后俄罗斯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方面的联邦政府地质勘探费用预算,分两个方案:①惯性方案,至2010年每年要花107亿卢布,2010~2020年每年127亿卢布;②长期方案,至2010年每年165亿卢布,2010~2020年每年205亿卢布。2005~2020年,按第一方案累计需要1760亿卢布,按第二方案需2555亿卢布(即约合60亿或86亿美元),其中用于油气的占70%,贵金属占15%,其他矿产为15%。该计划预期在2005年至2020年私营部门矿产勘查投资共780亿美元。

蒙古这几年在吸引外资进行矿产勘查和矿业开发方面有较明显进展,不少外国大小公司进入蒙古进行勘查开发活动。政府(矿产资源局)在2002年通过了一个“矿业部门政策文件”,制定了有关政策和目标,指出矿业为优先发展部门,地质填图和找矿的预算将有较大增长,未来几年地质填图经费每年要增15%~20%,并且要修改矿业法以及有关税收和矿产的法律。目前蒙古的1∶20万地质图覆盖面为99%(20世纪90年代初为80%),可以说已经完成,1∶5万图覆盖面为21.1%(90年代初为9%),1∶50万水文地质图覆盖面为84%,1∶10万重力测量图覆盖面为17%,航空磁测图覆盖面为大于60%,能谱测量(1∶5万至1∶25万)图覆盖面为32%。已知全国有6000多个矿床和矿点。计划1∶5万地质填图在2010年覆盖面积达30%,能覆盖最有远景地区。

日本和韩国除有关私营公司在国外大力进行油气和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外,国家出资的公司、半官方乃至官方机构(如日本原来的石油公团和金属矿业事业团及其最近合并后形成的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机构JOGMEC,韩国的韩国资源公司)更是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大量的能源和矿产勘查开发活动。如2003年初韩国计划的海外矿产投资(未包括油气)就分布在27个国家,有79个项目,从1977年以来合计投资14.1亿美元,大部分投在煤矿和铅锌矿。工商能源部所属的韩国资源公司计划到2010年投资海外项目13.8亿美元,其中13.2亿美元集中于其高度依赖进口的6种矿产:动力煤,铜,铅,锌,铀和稀土。韩国在油气方面的活动(如在缅甸海区)也很瞩目。

一些国际性组织在地质矿产方面的活动也值得注意。2005年东南亚国家联盟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一系列部长级会议中的第一次会议就批准了该组织成员国签订的“2005~2010年东盟矿业合作行动计划”,“目的是发展其矿产部门,使之成为东盟地区更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发动机”。部长们希望加强贸易和投资,并促进在环保方面有利和对社会负责任的、能使矿产资源得到最佳利用的矿产开发实践活动。有4个新的东盟工作组支持这些目标,这些工作组涵盖矿产信息与数据库、矿产贸易与投资、矿产可持续开发、生产能力的建立方面。合作将包括联合勘查和开发以及发展地区内贸易,也包括通过一个东盟矿产数据库分享信息和技术知识,以及一个建成的研发设施。

欧盟委员会研究制定了能源政策和战略。欧盟还有一项Sysmin计划,主要是帮助非洲一些国家进行地质填图、编图、航空磁测等工作。如2003年进行的由该计划出资、由法国地质矿产调查总局(BRGM)和Maps Geosystems公司在马里编制比里姆带金矿化图。2004年中期,覆盖马里一些比里姆期岩石分布区的航空磁测和航空放射性测量已完成。据2003年11月报道,欧盟出资援助的“布基纳法索Sysmin数据”项目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数据采集计划很快将完成。该计划主要是Geoterrex公司在该国西部和中部的航空物探(25.8万测线公里)以及BRGM进行的地质和矿产调查工作,数据已汇集在13幅1∶20万地质图中,这些图幅覆盖了该国比里姆期岩石分布的大部分地区,已编就该国1∶100万地质矿产资源图。

世界银行定期发表关于世界采掘工业的评论。由世界银行资助1500万美元、法国合作署出资100万美元和伊斯兰开发银行贷款380万美元,加上毛里塔尼亚政府出资50万美元的总成本2030万美元的毛里塔尼亚“加强矿业部门机构项目”(PRISM),其根本是更新地质填图,分别与BRGM和英国地质调查局(BGS)合作重新对全国进行1∶50万地质填图,对有特殊意义的一些地区进行1∶20万填图。还要进行15.5万平方公里航空物探(磁测和放射性测量,主要在北部前寒武纪地盾区)。地质、航空物探、地球化学工作、卫星成像、地面磁测、野外取样和岩石分析将结合起来产生一个详细数据库。该项目从2000年9月进行航空物探开始。据2003年11月报道,BRGM在毛里塔尼亚的3年填图计划已完成,已产生1∶20万地质图14幅,以及该国北部的1∶50万矿产资源综合图。接着BRGM要在该国南部(近塞内加尔和马里)进行一项新的填图计划。世界银行出资3000万美元的一项改革马达加斯加矿业的计划中,有一项工作是编制该国北部和中部的地质图。2004年BGS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及马达加斯加一家公司一起获得了这份工作合同。BGS还在帮助阿富汗地质调查局的重建工作。在赞比亚,BGS与赞比亚地质调查局合作于1997~2001年完成了由世界银行出资的ERIPTA项目,对该国西北部进行了新的地质和地球化学填图,及该区地质填图和矿产地数据的数字化,并对全国的地质和矿产做出新的评述。完成了5幅1∶10万地质图和相应的说明书,出版了该国新的在地质底图上编成的1∶100万矿产图(4幅)及相关的专著等。这些地质工作帮助了该国近年的矿产勘查。

一些国家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和有关科研机构及组织,也积极通过其科研工作为矿产勘查提供帮助。加拿大的岩石圈探测计划为一些成矿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深部构造资料。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既定目标地质科学主创计划”中就有一些结合矿产勘查的项目。该所在萨斯喀彻温省科尔讷堡含金刚石金伯利岩区的地质研究,就发挥了该所的优势和作用(见后关于金刚石部分介绍)。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机构(AGSO,现称澳大利亚地质科学局或地质调查局Geoscience Australia,简称GA)也进行了类似的工作,曾对一些重点成矿区带(如与昆士兰州地质调查局等合作在昆士兰西北部芒特艾萨内围层地区等)进行详细的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对于认识、扩大其矿产远景,促进勘查和矿业发展有重要意义。该机构进行的一些结合重要成矿区和特大型矿床(如最近两年对南澳大利亚州奥林匹克坝铜铀金银稀土矿区和昆士兰州麦克阿瑟河铅锌矿区)的深部地质研究,以阐明成矿规律并从而进一步用来帮助找矿的做法值得注意。如通过研究认为奥林匹克坝矿床与在一大的地壳边界带上穿透到地幔的构造有关,麦克阿瑟河矿床处在前陆的褶皱冲断带中,而不是裂谷环境。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进行了许多关于矿产勘查技术方法的研究。该机构近年特别重视澳大利亚相当发育的相当厚的未固结覆盖层(Regolith,原地的和运积的)地区的勘查技术。澳大利亚的几个与勘查有关的合作研究中心(CRC),如景观环境与矿产勘查合作研究中心(CRC LEME)、矿床预测发现合作研究中心(pmd CRC)等,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合作研究(有政府机构、大学和矿业界参与)。CSIRO等还推出了“玻璃地球”计划项目,用综合地球物理(如航电磁、航磁)、航空地球化学填图、水文、地球化学法,以及通过化学、流体和热流模拟、三维成像等,使地表到1000米深的表层变得“透明”,来帮助发现矿床。据称澳大利亚新发现的金矿床,约一半发现得到了这类未固结覆盖层研究的帮助。pmdCRC用计算机三维可视化和模拟(建模)手段描述变形与矿床中矿液流动的关系。MPI矿业公司用此法获得了成功的发现,以该模式预测区域勘查目标,少打钻孔就能发现矿体。

⑥ 丹麦不出售格陵兰岛,将会对该岛如何开发

格林兰岛是一个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地理位置很好的地方,而且靠近北极,现在很多国家就开始打着北极的主意了,而格林兰岛非常的靠近北极,而且对于开发来说的话,首先渔业在那边就很发达了,正常的捕捞就行,但是需要对于格林兰岛的保护,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要可持续的开采。

最近,中国通过竞标格陵兰岛的两个机场建设工作加入了争夺领土的行列。去年,丹麦选择与格陵兰联合资助,以防止中国获得控制权。据统计局统计,格陵兰岛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渔业和相关产业,201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略高于27亿美元。该岛每年从丹麦获得约5亿美元的补贴。

⑦ 丹麦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内资源破坏等现象容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洪涝、风暴潮、海啸等)和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⑧ 北极的油气资源争端在哪里

据俄罗斯和挪威等国的估算,北极地区的原油储量大概为2500亿桶,相当于目前被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1/4;北极地区天然气的储量估计为8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5%,北极油田的开发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原油供需结构。
另外,根据2008年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评估报告估算,北极总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达4121亿桶石油当量,其中78%是天然气或天然气水合物。未开发的北极碳氢化合物大都位于西西伯利亚盆地和东巴伦支海盆地,它们占北极未开发资源的47%,其中94%是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保守估计,北极拥有的世界未开发传统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约占世界全部未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2%,其中天然气约占30%,石油约占13%,天然气水合物约占20%。不过,北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欧亚和北美大陆的分配并不均衡,估计欧亚约占总资源量的63%,北美约占总资源量的36%。欧亚的资源基础主要是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占欧亚总油气资源的88%。
大型北极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始于俄罗斯和美国。1962年俄罗斯探明了塔佐夫斯克油田。1967年美国探明了位于阿拉斯加州北部的普拉德霍湾油田,该油田拥有136亿桶可采石油储量,是北极地区已经开发的最主要石油项目。目前,在北极圈内,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国已经发现了大约61个大型石油和天然气田,其中15个尚未投产。
一、北极圈的争夺
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任何国家均可把其海岸线200英里以内的水域当作专属经济区,而海岸线350英里以外的大陆架主权也归该国所有。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大陆架远到足够名正言顺地对北极提出主权诉求。
在北极圈内有8个国家有领土和领海: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俄罗斯。按照该海洋公约,任何国家想要在北极地区认领区内某部分资源的所有权,必须要在加入公约10年之内提供证据。俄罗斯的期限是2009年,加拿大是2013年,而丹麦是2014年。
截至2010年共计159个国家加入了《公约》。美国作为世界上海洋强国之一,积极参与了有关的谈判并签署了《公约》的第十一部分执行协定和渔业种群协定,但一直未加入《公约》。
目前各国在北极的争端,主要集中在北冰洋中部附近一块相当大的国际公共海域,俄罗斯正在论证北极点附近的这片海床属于俄罗斯的大陆架,但其证据还不十分充分。
2007年年底俄罗斯在北极4300米深的海底插旗,向世人表明一轮海洋争夺战已经拉开帷幕。
俄罗斯在北冰洋海底插上本国国旗之后,加拿大、美国、丹麦等国也迅速展开了北极之旅。
这些最近突然增加的北极行动,在公开的表态中都被说成是几年前就已计划好的,并且是纯粹的“科学考察”,与俄罗斯插国旗无关。
对于这样一块“雪藏的宝地”,各国都希望成为它的主人,俄罗斯第一个动手了。
俄罗斯这次去北极,我们分析这张牌是试探性的,试探各国的态度,能源加军事,普京期望以这两大支柱支撑俄罗斯的复兴。
美国这边,俄罗斯的插旗行为仿佛把人们带回到了1957年。当时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国内一片震惊与恐慌。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汤姆·凯西迅速作出反应:“我不太清楚他们在海床上放了一面金属旗子,一面橡胶旗子,或是一张床单,无论如何,这种做法都没有法律地位和效果。”
加拿大外交部长麦凯表态:“这不是15世纪,你不能随便走到一个地方,插上一面旗子,然后就说这是你的地盘了。”
2008年8月6日,满载着美国科学家的海岸警卫队快艇出发了,他们将测绘确定阿拉斯加北部大陆架延伸的范围。
同一时间,加拿大总理哈珀亲自带队,展开为期3天的北极之旅。哈珀宣布将在北极建立新的深水港和军事训练基地,并宣称“北极主权的首要原则就是利用它,否则将失去它”。
丹麦科考队动身了,他们将试图证明北极2000多千米长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是丹麦王国名下的格陵兰岛的大陆架延伸部分。而俄罗斯和加拿大曾宣称,该海岭是自己领土的大陆架延伸。
瑞典也宣布不久将把一艘动力很强的破冰船开到北极点,停在那里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
对北极领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过一轮争夺,当时英国、俄罗斯、丹麦、挪威等国都想进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这些国家在1921年召开斯匹次卑尔根会议,签订条约,决定该地区的领土主权归挪威,但其他签署条约的国家有权利在这个地区进行非军事活动,如采矿、渔业、科学调查等。中国也是缔约国之一。
冷战时期,苏联在北极曾建立31个冰漂浮站,进行水文、气象调查,以及海底测量,“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监听美国方面的各种活动”。
对北极的争夺,不限于北极圈内的国家,圈外国家近年在北极的活动也非常频繁。
德国、英国的破冰船每年都去北极考察。日本没有派出破冰船,但它的海洋调查船每年会和美国、加拿大联合对北极进行考察。
法国、意大利、韩国都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了考察站。中国的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也于2004年7月在这个群岛上建成。
严寒的北极过去只是探险者的圣地。可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海冰退却,北极资源开采的成本在降低。通常的说法是,全世界大约有25%的油气资源隐藏在北极,北极因而有“第二个中东”之称。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路,也有望成为未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黄金通道。
争夺“第二个中东”的新一轮激战由此打响。2008年8月23日,俄罗斯世界海洋地质和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维克多·波谢洛夫宣布,对从北冰洋底提取的土壤标本的初步研究表明,北冰洋大陆架是俄罗斯领土。这一科考成果使俄罗斯更有可能在200海里经济区之外再得到120万平方千米的北冰洋领土,从而拥有蕴藏于此处的90亿~100亿吨油气资源专属开发权。
成立于1989年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科学研究和保障业务中心。目前中国对北极的介入比较有限,仅限于科学考察,研究的范围也主要是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开展过对于北极资源的具体调查。
而一些北极圈国家凭借地利之便,对北极石油的勘探与开采工作早已展开。挪威对巴伦支海的石油已进行过系统的勘探,按照它的时间表,到2025年左右就可以实现对欧洲石油的供应,“它是将北极的石油作为一种战略储备来供应欧洲的”。
美国阿拉斯加以北的大陆坡除了自1968年以来,出产了140亿桶的原油外,同时还能够产生大量的地热资源。俄罗斯在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的勘探也已展开多年。
还有拉普捷夫海、西西伯利亚海、东西伯利亚海等油气资源也很丰富,但具体勘探工作还没有开展。
二、俄罗斯边缘海域沉积盆地的油气潜力
如图11-2所示,俄罗斯周边海域的面积为620万平方千米,水深为200~300米的大陆架面积为420万平方千米,这些面积90%以上为油气远景区(为陆地远景面积的2/3)。其中200万平方千米面积属北极西部(巴伦支海、喀拉海),100万平方千米属北极东部(拉普杰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80万平方千米属远东海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南部海域(亚速海—黑海盆地和里海盆地的一小部分)及加里宁格勒周围波罗的海海域的一小部分共为10万平方千米。俄罗斯周缘海域潜在的可采烃石油当量储量为900亿~1000亿吨,北极西部港湾区占上述总量的60%~70%。天然气预测储量与石油相比占优势,石油所占比重不超过15%~20%。

图11-2俄罗斯地理图
濒临北极的西西伯利亚油气区是世界第二大油气富集区,又名“秋明油气区”,为俄罗斯最大的油气区和世界著名油气区之一。主要在秋明州和托木斯克州,部分延伸到鄂木斯克及新西伯利亚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北部。油气远景区面积160万平方千米。50年代后期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已探明的油气田250多个,原油探明储量48亿吨,天然气25.2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的半数以上。油田主要分布在鄂毕河中游沼泽区,主要有:萨莫特洛尔、乌斯季—巴雷克、普拉夫金斯克、马蒙托夫、西苏尔古特、苏维埃、费奥多罗夫等。天然气多分布于北极圈地区,特大型气田有:乌连戈伊、扬堡、扎波利亚尔内、梅德韦日耶、波利亚尔内等。萨莫特洛尔和乌连戈伊是俄罗斯最大的油气田。60年代初、中期大规模开采。1984年产原油3.78亿吨,天然气3310亿立方米,分别占同年苏联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的61.7%和56.4%。建有多条大口径输油、输气管道通往乌拉尔、西西伯利亚、俄罗斯欧洲部分、东欧及西欧各国。
三、北极的开发难度
北极油田的储量既然那么大,为什么对它的开发却没有什么进展呢?
一是对北极油田的储量并没有一个十分准确的测定。世界石油资源权威评估机构美国地质勘探局称,由于北极的油田是在厚厚冰层的覆盖之下,无法进行地质探矿,因此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所以没有公布储量数据。但美国能源信息署和欧盟的一些专家则认为,北极地区即使保守地估算,原油储量也有1000亿~2000亿桶。
二是北极严酷的气候条件。北极地区不仅严寒,而且冬天在极夜的情况下一片漆黑,根本无法进行作业。还有撞上巨大冰山的危险,油田的开发成本相当高。据有关专家的推定,原油的生产成本将达到一桶30美元,与中东地区一桶3美元的成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1998年虽然计划过从巴伦支海的油田通过具有破冰功能的油轮将原油运输到摩尔曼斯克,但由于当时的亚洲金融危机,原油价格骤跌至一桶11美元,计划被迫搁浅。
但是随着原油价格的上涨,使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油价达到一桶70美元之后,即使伴随着风险,生产成本高,但仍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因此,芬兰、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和俄罗斯、挪威等已经开始推进一项被称为ARCOP的计划,着手解决油田开发和原油输送问题。该项计划是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计划实施之初受到过原油价格低迷的影响,但现在价格的上涨等于吹来了顺风,技术上和成本核算上都使生产和输送成为可能。在日本意识到北极油田的重要性之前,在辽阔的北冰洋上,围绕原油开发而展开的争夺战已经拉开了序幕。
而高纬度地区海底油田开发技术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成本更低、具有破冰能力的30万吨级油轮的建造,能够抵御冰山撞击的坚固的原油生产平台的建设,直接在北冰洋上将天然气液化并用运载能力15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运输天然气等,这些新技术的确立都给大石油公司带来了希望。
新技术的开发加上原油价格的持续高涨,北极油田的开发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原油供需结构。向欧盟国家大举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对欧洲经济具有绝对影响能力的俄罗斯,将借助北极油田的开发进一步提高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北极,一个美丽的冰雪世界,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能源世界,冰封下的“黑色宝藏”诱惑着周边的各国,蠢蠢欲动。但是对北极的开发潜在的巨大威胁是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北极对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若对于进行石油开采必将产生很大破坏,因此,宝藏的取得应首先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甚至为了保护环境而让宝藏永存地下。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