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海外找矿
1.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四大队的主要成果
共探明并提交四大类型铀矿床12处,还提交金、钼、锑、煤等价值160多亿元矿产资源。内9个地质科研项容目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902淋积型铀矿床实践与认识》一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五十多年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先后有122人患职业病及因公致残,有59人因公殉职,为我国的铀矿地质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保军转民”的方针,成功地进行产业结构和队伍结构调整,开拓创新,谱写了新篇章。2000年属地化后,大队在长沙市开福区德雅路824号顺利开辟了长沙经营性窗口。至2008年底,大队多种经营形成了地质矿产业、房地产服务业、工程和监理业、制造业等“四业并举、地质优先”的生产经营新格局,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基地改造基本完成,职工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成为我局发展较好的单位之一。
2.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四大队的队伍结构
现有职工1412人,其中在职职工629人,离退休人员736人,在职职工中有专回业技术人员348人,在职职工平均年答龄42岁。全队有党支部9个,党员360名,其中在职职工党员115名,离退休人员党员241名,家属党员5名。
3.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是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的下属单位吗
是的,是正常的上下级管理关系!
4.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待遇咋样前景咋样 今年省考报了核工业地质局财务处,求问收入待遇前景。本人女,
虽然现在工资待遇好,但是现在我国公务员工资体系一直在变动,3年一小涨,6年一大涨。建议去考公务员
5.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地质矿产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招聘29人报名岗位条件是什么
您好,中公教育复为您服务制。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地质矿产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招聘29人报名岗位条件因不同的岗位而定,比如说: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负责人
报名岗位条件是:
1.45岁以下,公路、桥梁与隧道专业,从事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5年以上,具有公路工程高级技术职称;
2.持有交通部颁发的试验检测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
3.熟悉公路工程检测任务及管理体系,全面负责中心技术工作。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质量负责人
1.45岁以下,公路、桥梁与隧道专业,从事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5年以上,具有公路工程中级技术职称;
2.持有交通部颁发的试验检测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
3.负责检测工作质量的日常监督,组织协调检测质量的保证工作。
具体信息你可以在职位表中查看。
点击查看: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地质矿产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招聘岗位表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6. 湖南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湖南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属队伍,包括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和不具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二是中央在湘地勘单位;三是其他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
(一)队伍构成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下同),全省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共有117家单位,其中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97家,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21家。具体分布如下: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8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20家,不具地勘资质的8家;省有色地质勘查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5家;省核工业地质局10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3家;省煤田地质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资质的单位7家,不具地勘资质的5家;中央在湘地勘单位6家,均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其他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9家,其中2006年新注册1家。
(二)人员结构与技术水平
全省地质勘查行业从业人员有21678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为12110人),离退休人员为23605人。拥有地质技术人员7188人,其中中级职称技术人员2632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1564人。与2005年相比,从业人员增加732人,增长3.49%;地质勘查从业人员增加299人,增长2.53%;离退休人员增加112人,增长0.48%。地质技术人员增加405人,增长5.97%;其中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79人,增长3.09%;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181人,增长13.09%。
(三)经营状况与职工收入
全省地质勘查行业总收入为248642.52万元,总资产为272459.78万元,总负债为168783.82万元。总支出235454.5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1761.0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6451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5740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30024.15万元,增长13.85%;总资产增加27220.96万元,增长11.1%;总负债增加45643.73万元,增长37.06%。总支出增加21984.64万元,增长10.3%;节余与收益减亏839.0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006元,增长13.89%;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2492元,增长18.81%。
(四)技术专业与资质
全省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97家,拥有11类勘查资质共303项。按专业分,区域地质调查7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49项,固体矿产勘查93项,液体矿产勘查21项,气体矿产勘查1项,地球物理勘查29项,地球化学勘查20项,遥感地质勘查3项,勘查工程施工54项,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22项,选冶加工试验4项。按级别分,甲级资质49项,乙级资质95项,丙级资质159项。按单位分,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有35个,最高为乙级资质的单位为18个,只有丙级资质的单位为43个。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家,拥有8类勘查资质共101项。其中甲级资质21项,乙级资质38项,丙级资质42项。
省有色地质勘查局7家,拥有7类勘查资质共39项。其中甲级资质9项,乙级资质11项,丙级资质19项。
省核工业地质局共7家,拥有7类勘查资质共29项。其中甲级资质5项,乙级资质16项,丙级资质8项。
省煤田地质局7家,拥有6类勘查资质共28项。其中甲级资质5项,乙级资质9项,丙级资质14项。
中央在湘地勘单位6家,其中在我省注册地质勘查资质的有5家,它们是: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南地质勘查院、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湖南总队、中国盐业总公司盐业地质勘查大队、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南局长沙地质调查所、核工业230研究所等,拥有9类勘查资质共21项。其中甲级资质4项,乙级资质9项,丙级资质8项。武警黄金十一支队没在我省单独注册地勘资质,其从事地勘工作使用上级主管单位武警黄金三总队的地勘资质。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为便于调查研究传统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问题,本报告下文中除特别注明的外,所称“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是指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属单位和中央在湘地质勘查单位。
(一)基本概况
1.从业人员构成
职工总数18676人,离退休人员20271人。其中地勘从业人员6807人,工程勘查与施工从业人员3713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551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4810人。有技术人员4642人,其中地学专业技术人员2799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1942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1016人。与2005年相比,职工总数减少39人,减幅2.1%;离退休人员增加351人,增幅1.76%;地勘从业人员增加144人,增幅2.2%;工程勘查与施工从业人员减少89人,减幅2.3%;矿产开发从业人员增加35人,增幅6.78%;其他产业从业人员减少238人,减幅4.7%;技术人员增加122人,增幅2.7%;其中地学专业技术人员减少18,减幅0.64%;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71人,增幅16.22%;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112人,增幅12.4%。
2.经营状况与职工收入
年度总收入208538.58万元,总资产187721.53万元,生产性资产67503.87万元,专用设备原值17601.5万元,专用设备净值10545.1万元,总负债为103436.58万元。总支出199627.58万元,节余与收益亏损1065.0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2990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4903元。与2005年相比,总收入增加32675.83万元,增幅18.58%;总资产增加22969.39万元,增长13.94%;生产性资产增加8591.21万元,增长14.58%;专用设备原值增加2091.88万元,增长13.49%;专用设备净值增加1147.47万元,增长12.21%;总负债增加15658.59万元,增幅17.84%;总支出增加28819.02万元,增长16.87%;节余与收益减亏1178.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844元,增幅14.12%;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1936元,增幅14.93%。
3.资质情况
四个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局和中央在湘地勘单位中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7家。拥有11类勘查资质共210项,其中甲级资质43项,乙级资质79项,丙级资质88项。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31家,最高资质为乙级的单位14家。
(二)各地勘局经济发展状况
1.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1)概况。全局20家地勘单位年末职工总数6283人,地勘从业人员4242人,离退休人员7891人。其中技术人员1695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884人,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413人。
和2005年相比,地勘单位总数没变,职工人数增加12人,增幅0.15%;地勘从业人员增加87人,增幅4.00%;离退休人员增加379人,增幅5%。技术人员增加30人,增幅2%;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36人,增幅36.42%;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32人,增幅8.40%。
(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73723.35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21778.62万元,地勘设备原值7603.98万元,专用设备净值4526.6万元),总负债43203.26万元。总收入74499.8万元,总支出66997万元。节余与收益亏损196.73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2512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6485元。
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8649.94万元,增幅13.29%;生产性资产增加3272.26万元,增幅17.68%;地勘设备原值增加913.67万元,增幅13.66%;专用设备净值增加709.58万元,增幅18.59%;总负债增加7520.84万元,增幅21.08%;总收入增加13658.1万元,增幅22.45%;总支出增加6262万元,增幅10.31%;节余与收益为减亏672.19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580元,增幅26%;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 2578元,增幅 18.54%。
2.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职职工2893人,离退休人员为3832名。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087人。有技术人员790人,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178名,中级职称人员388名。
和2005年相比,地勘单位总数没变,职工总数减少16人,降幅0.55%。地勘从业人员增加35人,增幅3.33%;离退休人员减少30人,降幅0.78%。技术人员增加25人,增幅3.27%;高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增加27人,增幅17.88%;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增加43人,增幅12.46%。
(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30099.22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为11278.05万元,地勘设备原值为2693.67万元,专用设备净值为1628.02万元),总负债12648.34万元。总收入25629.67万元,总支出为25222.03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1233.74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3904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2801元。
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3816.73万元,增幅14.52%;生产性资产增加2717.7万元,增幅31.75%;地勘设备原值增加320.86万元,增幅13.52%;专用设备净值增加111.52万元,增幅7.35%;总负债增加2868.63万元,增幅29.33%;总收入增加7320.99万元,增幅39.99%;总支出增加7854.23万元,增幅45.22%;节余与收益为减亏278.2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556元,增幅12.60%;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1118元,增幅9.57%。
3.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
(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职职工3775人,从事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的人员1189人,其中地学专业人数556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78人,中级职称人员325人。离退休人员4876人。
与2005年相比:在职职工增加70人,增幅1.89%;从事地质勘查及其延伸业的人员增加3人,增幅0.25%;地学专业人数增加4人,增幅0.72%;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增加2人,增幅1.14%;中级职称人员增加14人,增幅4.50%;离退休人员增加16人,增幅0.33%。
(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45390.10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为20908.15万元,专用仪器设备原值为1640.67万元),总负债30878.80万元,总收入为76933.07万元、总支出79698.47万元,节余与收益537.31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1936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4645元。
较2005年,总资产增加6429万元,增长16.50%;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增加793.98万元,增长3.95%;专用仪器设备原值为234.44万元,增幅16.67%。总负债增加2768.8万元,增幅9.85%。总收入增加9492.39万元,总支出增加10159.67万元,增幅分别为14.08%和14.61%。节余与收益增加184万元,增幅52.1%。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68元,增长1.43%;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935元,增长6.82%。
4.湖南省煤田地质局
(1)概况。全局7家地勘单位在册职工2312人,离退休职工2863人。地学专业人员38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36 人,中级技术职称227人。
与2005年相比:在册职工减少32人,降幅1.37%。离退休职工增加14人,增幅0.49%。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增加13 人,增幅10.57%。中级技术职称增加16人,增幅7.58%。
(2)经济发展状况。总资产27443.57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7105.85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167.36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1260.4万元),总负债12693.08万元,总收入21648.39万元,总支出21436.98万元。节余与收益为亏损389.24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13773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13747元。
和2005年相比,总资产增加3218.81万元,增幅13.29%(其中生产性资产增加980.84万元,增幅16.01%;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增加482.36万元,增幅28.63%;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增加264.86万元,增幅26.60%);总负债增加2193.47万元,增幅20.89%;总收入增加2293.53万元,增幅11.85%;总支出增加2460.17万元,增幅12.96%。节余与收益为减亏4.5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2916元,增幅26.86%;离退休人员人均年离退休费增加2069元,增幅17.72%。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的基本情况
2006年度,在省内开展了13个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项目经费2411万元。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承担12项,经费2211万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承担1项,经费200万元。
公益性地质调查中,中央财政出资项目11个,投入经费2088万元,包括:1个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80万元)、1个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116万元)、1个1:20万区域重力调查项目(90万元)、4个1:5万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730万元)等共7个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经费1016万元;4个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经费1072万元;省级财政出资项目2个,分别为“湖南省1:20万区域化探遗留问题成果报告编制及印刷”(223万元)和“1:5万湘幅、横溪幅矿产资源远景调查”(100万元),投入经费323万元。
我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以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为主体,所有13个项目均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二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线,13个项目均为地质找矿服务;三是投资渠道多元化,以中央财政为主,占全部投资的86.6%,省级财政开始加大投入,为全面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经费保证。
(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基本情况
2006年度,四个地勘局所属地勘单位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58个,经费9141.17万元。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钻探61253.46米,槽探94451.04立方米。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完成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30项,经费5523万元,其中吸收外资合作勘查经费882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21509.7米,槽探48819立方米。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17项,经费1974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为钻探16132.09米,槽探23054.01立方米。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6项,经费1146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15429米,槽探5984立方米。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5个,经费498.17万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钻探8182.67米,槽探16594.03立方米。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度,全省国有地勘单位基本上没有从事大规模的矿产开发工作。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矿产开发支出为1965.3万元,收入为1104.7万元;省核工业地质局矿产开发支出为184万元,收入235万元。总体看来,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不佳。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
四个地勘局所属单位均从事工程勘查施工,年度实现结算总收入104726.3万元。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5亿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1.67亿元;省核工业地质局5.5亿元;省煤田地质局0.71亿元。各地勘局充分发挥在工程地质、桩基础施工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积极承揽项目,安置了大量职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2006年度,各地勘局在机械制造、物业、教育、医疗、房地产、园林和服务等产业上均奠定了一定基础,并有较大的发展。其中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经营收入同比增长达22.5%;省核工业地质局经营收入为4773万元;省煤田地质局经营收入4164万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经营收入1.67亿元,比2005年增加0.18亿元,增幅12.1%。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近些年来,我省国有地勘单位根据国家政策和自身特点,进行了多项卓有成效的改革。通过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内部挖潜,苦练内功,初步实现了地勘队伍全面脱贫解困,各单位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
(一)整合资源,同城合并
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率先实施同城合并,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也启动队伍重组工作,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整合资源为重点,将同一城市内的所属地勘单位进行合并,全面整合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质资源,减少了内部无序竞争,简化了行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通过队伍重组,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较快的单位人力资源不足,发展较慢的单位市场竞争能力较差的问题,以一个品牌带动一片,达到了强强联合、以强扶弱的目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拓宽了发展空间。
(二)事企分开,做大实业
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大力推行“产业兴局、实业兴局”的发展战略,引进企业机制,将事业管理和企业运作分开进行。抓住地矿业、建筑业和物业三大产业系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资本真实化,产权人格化,运作规范化”,在全局范围内进行人财物的资源重组,分别组建江山地矿集团公司、中南市政建设集团公司和江山物业集团公司。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地质工程施工的专业优势资源,组建湖南省地质建设(集团)总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工程勘查施工为重点,以树立品牌为兴业之本,以省内扩展、省外扎根为发展思路,优势进市场,强势创市场。2006年度工程勘查经营收入达4.5亿元,成为了局内龙头企业。
(三)产业分离,加强勘查
为做大做强地质勘查,四大地勘局分别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地质调查(勘查)院。通过项目运作,留住了一批地质技术人员,培养了一批地质勘查骨干,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和社会出资的各类地质工作。
(四)单位进城,稳定队伍
为稳定地勘队伍,改善职工生活、工作、学习条件,更好地盘活各地勘单位的知识、技术等优势资源,各局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政策,大力推进地勘队伍就近向地级市和省会城市搬迁工程。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均已进城;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全面加快了进城速度,目前只有一家单位仍在县城,正在实施搬迁工作;省煤田地质局和核工业地质局的进城速度也在全面加快。地勘单位进城,全面改变了地勘队伍的精神面貌和市场形象,过去萎靡不振、破烂不堪、人心涣散的局面大为改善,增强了地勘单位和职工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效益。
(五)创新机制,加快发展
省煤田地质局积极探索体制改革,通过机制创新,按市场规律调整分配制度,全面调动了地勘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为下步发展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环境。近年来,该局按照“小局大公司、小队大企业”的思路,在保存事业性单位的基础上,推行内部股份制,主体向企业化过渡。收益80%由投资人享有,按投资额进行分配;20%归局或队。省核工业地质局也全面完善和推行了“资质公有化,资产私有化,项目责任化,人员社会化”的管理制度,力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出台新政策,逐年核减局属各单位不良资产,促使局属二级单位轻装前进,集中精力搞经营,一心一意谋发展。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也采取措施,主动关停一些经营不善、市场不好、资不抵债的单位和企业,核减二级单位的不良资产,让困难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各局在改革过程中,均充分考虑了稳定的因素,采取分别对待、分步实施、稳中求进的策略。有色地质勘查局实行了内部经费分开,改善保障制度的政策。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确保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则针对不同改革内容,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区别处理。既保持稳定,又推进改革,促进发展。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一)以局为单元,深化改革
各地勘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组织机构,人、财、物各自独立,在地质勘查、工程施工和多种经营三大领域各具特色,在产业经济发展和改革重点上也不尽相同。以局为单元推进改革,符合湖南的实际,也是客观形势的需要。
(二)做产业文章,发展实体
各局及其所属地勘单位,均在一定领域有较优势的产业和相应的经济实体,这是企业化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必须进一步做强做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致力于做强三大集团总公司,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进一步促进地质建设总公司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房地产、物业等的发展,做强实体。
(三)向企业过渡,明晰权属
企事分离,事业管理一块按事业体制运行,企业经营一块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运行,建立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管理体制,形成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社会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省煤田地质局明晰经营者、管理者、投资者的身份,重组力量,实行专业化改造;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以企业集团公司的方式,分解企业和事业;省核工业局以建立混合制经济形式,以“脱钩、分类、放权、搞活”为手段,明析权属,企事分离,发展外向型、自主型企业,这些做法均值得借鉴。
五、对策建议
(一)给足改革成本
国有地勘单位资产较少,除少量的固定资产外,几乎没有其他资产,形成的地质成果资料也基本进入社会共享体系。国有地勘单位原来是小社会,与外界接触较少,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进入市场的成本较高,压力较大。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比国有企业改制难度更大。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向国有地勘单位注入改革成本,进一步为国有地勘单位减负,推动改革进程。
(二)落实优惠政策
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先后出台了一些优惠扶助政策。但多数政策以导向性为主,不够具体,没有配套的办法和措施。相关部门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优惠政策往往难以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建议中央政府及有关部委就地勘单位享受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逐项制订具体办法和措施;出台激励政策,调动地勘单位和广大地质工作者从事地质找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大力培养人才
人才始终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人才紧缺,尤其是技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的紧缺,是当前困扰和阻碍地勘单位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建议从高等教育入手,加大地质类人员的培养;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地质队工作;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野外一线工作人员的待遇。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7.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怎么样
简介: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前身是核工业中南地质局,成立于1955年3月,是中国核工业系统建立最早的一个区域性铀矿地质勘查管理机构。
8. 湖南省有色地勘局 湖南省地矿局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大队 哪个单位好啊
地质队吗都不好。
9.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的下属单位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01大队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内302大队
湖南省核工业地容质局303大队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04大队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06大队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11大队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湖南省核工业超硬材料研究所
湖南省核工业240医院
湖南省核工业技工学校
核工业长沙中南建设工程集团公司
湖南飞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天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湖南湘核投资有限公司
湖南省中核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培训中心
10. 湖南三江口铀矿床
姜必广陈旭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湖南衡阳421000)
[摘要]三江口铀矿床位于湖南省汝城县三江口瑶族镇,处于鹿井铀矿田南部,由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发现并勘查。通过收集大量地面地质调查研究、工程揭露、物化探测量、化学分析和岩矿鉴试等资料,系统总结了工作区地层、岩浆岩、构造、围岩蚀变以及放射性地球物理场等特征。梳理了区内构造系统,重新归并和延扩了F101、F101-1、F23、F205等主成矿构造带;进一步总结了区内成矿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及空间展布和活动期次等特征;大致查明铀矿化特征,区内围岩蚀变和热液脉体的种类、期次、规模、分布规律及与铀矿化的关系;初步查明矿区矿石物质成分和铀的存在形式。
[关键词]湖南三江口;铀矿床;地质特征;资源潜力
矿区位于诸广山岩体南部。诸广山岩体处于赣粤湘褶皱区,为万洋山-诸广山走滑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1]。受九峰-大余东西向隆起带、万洋-诸广南北向隆起带和万洋山北东向隆起带的三重控制。北西面为武功诸广地幔斜坡带,而岩体中心铀成矿的主要部位则为幔坡过渡带[1~2]。这种褶皱区、隆起叠加区、斜坡带三位一体的区域构造格局,对岩体的形成与演化、构造的发生和发展极为有利,为相伴产生的铀活化转移与富集成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发现和勘查过程
三江口铀矿床是在原中南地勘局、华南地质局等多家地质勘查大队地质前辈们工作成果基础之上,被逐步发现并查明的。从发现三江口铀矿床地表线索,到圈定该铀矿床,先后施工数千立方米槽探和数十个钻孔,最终将该地区的九龙江地段提交为可供详查的普查报告[3]。
1.1本地区的铀矿地质勘查工作
三江口地区1958年即有核工业原三〇九队和七〇三航测队在此进行过铀矿地质调查,1960年以来,核工业三〇二大队、三〇四大队先后进行过矿点检查和初步揭露评价工作。20世纪年代后期,核工业三〇二大队在该区工作的队伍撤回鹿井矿田。20世纪80年代后期,核工业七〇三航测队又在该区进行了1∶5万航空伽马能谱测量。
1988~1989年,华南地质局二九六大队在工作区南部城口—长江一带进行了1∶5万铀矿区域地质调查。
1998~1995年,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在该区及周边进行了铀矿初查和区调。
1991年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在该区开展了1∶1万铀矿普查工作,提交了《湖南省鹿井矿田西南部上禾村—浒松地段铀矿初查总结报告》。
1992年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在九龙江地段实施了1∶2000铀矿详测工作,提交了《湖南省汝城县九龙江铀矿点普查评价报告》。
1994年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科研分队对该区进行了调查研究,提交了《湖南省汝城县“三九”地区铀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及远景评价》报告。
1994~1996年,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对该区开展了1∶5万铀矿区调。
2007年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在九龙江地段和木洞地段开展普查工作,完成1∶1万地质简测和伽马总量测量9.52km2,钻探工作量705m,槽探1825m3,铀、镭分析138项。伽马总量测量圈定异常点41个(部分为老异常点)、异常带15条。
2010~2012年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在九龙江地段开展普查工作,完成1∶5000地质修测16.00km2,钻探工作量18016m,槽探800m3,铀、镭、钍分析277项,其他分析115项,并提交了《湖南省汝城县三江口铀矿床普查地质报告》。
1.2发现和勘查过程分析
1.2.1成矿地质背景分析
三江口铀矿床位于“三九”矿田毗邻鹿井矿田,与其同处我国华南铀成矿省南岭地区。南岭是我国著名的纬向构造带之一,基底由加里东运动形成[4],主要为花岗岩体,其上覆岩层被侵蚀后,花岗岩得以出露形成山峦,如骑田岭、香花岭等。山体走向或呈北东—南西后,如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或呈正东西向,如大庾岭;宏观而言,南岭地区为东西走向山地。三江口铀矿床与鹿井矿田在区域上具有类似的地质成矿地质条件和地质环境。从宏观地域来看,南岭地区铀成矿具不连续性,但具有广泛分布的特征[5~6] 。在数十年的地质工作中,我国在该地区发现了众多的铀矿田、铀矿床,且地表铀异常点带分布十分广泛。
1.2.2循序渐进的勘查工作
20世纪50年代,地质工作仅仅根据地表异常进行探索性调查揭露,而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大比例尺(1∶5万)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工作的开展,地质找矿重点地段逐渐明朗起来。鹿井矿田外围重点地段的铀矿初预查、区调、科研工作逐一展开,结合各种物化探工作综合成果,具备良好铀矿化异常的三江口地区就这样被划分为重点远景区,直至三江口铀矿床的发现。这一过程历时多年,说明铀矿田外围的铀矿床发现和勘查周期长、难度大,因为各项工作要按部就班,要遵循地质找矿特点和规律进行。这期间需要各时期的地质工作者充分运用该时期发展起来的先进物化探技术,然后运用各种勘查手段去逐步发现、排查、探索、验证铀异常、铀矿化点带,直到发现并控制铀矿床。这一铀矿找矿过程体现了地质找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7]。
2矿床基本特征
三江口铀矿床位于九峰岩体的北部,黄竹垄断裂带东南侧、塘湾断裂东侧。有上堡断裂、热水断裂从北东方向延伸至南西方向通过本区,三江口铀矿床定位于工作区中近EW向的九龙江断裂和NE向黄洞口断裂的夹持区及邻近地段(图1)。
图1 湖南省汝城县“三九”矿田地质略图
1—第四系;2—石炭系上统;3、4—石炭系大塘阶中上段;5—石炭系大塘阶下段;6—石炭系岩关阶;7、8—泥盆系锡矿山组;9—泥盆系棋桥组;10—泥盆系跳马涧组;11—寒武系中组;12—寒武系下组;13—震旦系上组;14—震旦系下组;15—木溪头单元;16—中棚单元;17—高奢单元;18—东岭单元;19—鱼王单元;20—益将单元;21—细粒花岗岩;22—伟晶岩细晶岩;23—地质界线;24—接触(气化)式热力变质带;25—实测及推测断层;26—铀矿床;27—工作区范围
2.1岩浆岩
区内出露均为九峰岩体(三江口超单元)的花岗岩。九龙江地段地处东岭单元(J2D)岩体中,且有晚期中棚单元(J3ZP)岩体产出,为工作区主富铀岩体。在这两期岩体超动接触界面附近铀矿化有富集的趋势,认为不同期次岩体间的接触界面对铀成矿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岩体的自变质作用主要有碱交代,表现为钾钠长石化和单一钠长石化;后者主要见于中棚单元,主要为白云母交代黑云母或交代长石和石英,交代黑云母后有氧化铁析出。区内花岗岩大致经历了3次碱交代(白云母化)作用:第一次为155Ma左右,第二次为130Ma左右,第三次为115Ma左右[8],相当于晚侏罗世木洞超单元,三江口超单元的高奢、中棚、木溪头3个单元岩体晚阶段的自变质作用,每一次碱交代(白云母化)作用均伴有铀元素的迁出。
铀矿床含矿主岩岩性为燕山期灰白色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铀矿带内岩性主要为碎裂花岗岩、花岗碎裂岩、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等。
2.2构造
矿区位于诸广-万洋复式岩体的中南端,区域热水断裂带的南部,城口矿田菱形格状构造的北部。本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形态多样,构造成分复杂,除上述区域性大断裂外,区内一般断裂构造按其走向可分为NNE、NE、近EW、NW 向4组,主要断裂有热水断裂(F103)、木洞断裂、F101断裂、黄洞口断裂等。区内次级NE、NNE向断裂,尤其在九龙江不同级别的三角断块中的次级断裂是有利的含矿断裂[8]。三江口矿区主要断裂构造特征见表1。
2.3围岩蚀变
铀矿带中的赤铁矿化(钾长石化)、紫(黑)色萤石化、水(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微粒(胶状)黄铁矿化较发育,然而晚期硅化与上述某种或多种蚀变共生却是最重要的蚀变找矿标志,此外多类型蚀变叠加也较有利于矿化富集。蚀变的强弱与矿化的强弱常具正相关[9],蚀变规模越大,矿化规模一般也相应较大。
2.4物化探异常
三江口矿区有90%以上的异常点带集中于东岭单元(J2D)中,发现并圈定的15条异常带中有13条产于东岭单元,这都反映了东岭单元岩体是铀成矿的有利围岩。此外伽马总量场晕的长轴方向主要为北东向,与区内主要的构造形迹基本一致。从前人其他放射性物探成果来看,本区的伽马能谱和放射性水化学晕,具有场晕规模大、场值高、分布集中、方向性明显、各种场晕重合性好等特点。这些场晕多沿接触带展布,受构造和接触带控制。
表1 三江口矿区主要断裂构造特征一览表
2.5矿体地质
2.5.1矿体特征
本次普查工作圈定工业矿体39个,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在 F101、F23F205、F101-1等含矿断裂构造中。F101号带组32个矿段平均厚1.92m,单工程最厚7.23m(ZK07-01),最薄0.44m(ZK08-02);12个矿体平均厚1.71m,矿体最厚3.40m(F101-1-Ⅱ-1号矿体),最薄0.55m(F101-Ⅱ-1号矿体)。厚度变化系数66.77%,矿体厚度沿走向和倾向变化较为稳定,相对而言,靠近九龙江断裂的北段较厚,南段稍薄,反映了不同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对矿化较为有利。
F23号带4个矿段平均厚2.58m,单工程最厚4.66m(ZK39-01),最薄0.75m(ZK3101);3个矿体平均厚2.84m,矿体最厚3.65m(F23-Ⅱ-1号矿体),最薄1.27m(F23-Ⅲ-1号矿体)。厚度变化系数67.21%,矿体厚度沿走向和倾向变化较为稳定。
F205号带10个矿段平均厚1.21m,单工程最厚2.87m(ZK79-05),最薄0.72m(ZK79-03);6个矿体平均厚1.14m,矿体最厚1.47m(F205-Ⅲ-1号矿体),最薄0.85m(F205-Ⅰ-1号矿体)。厚度变化系数47.53%,矿体厚度沿走向和倾向变化较为稳定。
F31号带2个矿段平均厚1.00m,F31-Ⅰ-1号矿体平均厚1.02m;F3-2号带1个矿段厚0.80m,F3-2-Ⅰ-1号矿体平均厚0.80m。
本区矿化具有上酸下碱、上氧化下还原特征,矿体垂直分带规律[10]和侧伏规律明显,从九龙江地段矿体见矿标高示意图中展示出矿体具明显的侧伏特征(图2),其侧伏规律是自北往南矿体埋深变深,侧伏角约为300,一般为20°~35°之间。上部矿石为铀-玉髓-微晶石英型,中部矿石为铀-萤石型,深部矿石为铀-方解石-黄铁矿型。
图2 九龙江地段矿体见矿标高示意图
1—矿体露头出露线及勘探线编号;2—坑道及编号;3—探槽及编号;4—构造及编号;5—工业矿孔及编号;6—
2.5.2矿石特征及加工技术性能
本区铀矿石主要为赤铁矿化花岗碎裂岩型、微晶石英脉型、构造角砾岩型。原生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多以吸附形式存在于花岗碎裂岩中。次生铀矿见有黄绿色透明片状钙铀云母、铜铀云母等,常见于花岗碎裂岩溶蚀空洞中。矿石共生组合比较简单,主要金属矿物为赤铁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细脉为主,少量玉髓、方解石。
三江口铀矿床的发现过程中因经费预算未作专门的矿石加工技术性能测试,但鹿井矿田毗邻“三九”地区,二者的花岗岩型铀矿具有相同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和矿石类型,且加工选冶各技术指标相似。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在对比研究基础上对三江口铀矿床矿石加工性能进行评价。
三江口铀矿床矿石遭受断裂构造不同程度的破碎。于矿石中发育有含矿热液脉体及伴随的蚀变现象,节理裂隙也较为发育,常见脉体充填胶结。在各主含矿断裂构造及其附近出现的东岭单元、中棚单元花岗岩,岩石完整致密,围岩牢固。
各矿体均赋存在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埋深一般为50~400m。
矿石和围岩体重差异不大,分别为2.63g/cm3和2.65g/cm3。
岩石硬度一般为5~6级,局部地段因硅化可达8~9级。
松散系数为1.48~1.50。
安息角为40°~450。
为研究铀矿石的工艺性能及其经济技术指标,核工业二三〇所于1979年3月在牛尾岭矿床中的KD13-3、KD13-15、KD14-1-1、KD14-2-7等处,用刻槽取样法,采取水冶试验样一个,重164.5kg,铀含量为0.114%。
矿石岩性主要为硅化、赤铁矿化碎裂花岗岩及花岗碎裂岩,铀以细粒或微细粒分布以及呈细脉状和发丝状沿裂隙分布的沥青铀矿为主。铀与黄铁矿化、硅化、紫黑色萤石化、微晶石英脉关系密切,与三江口铀矿床铀矿石类型类似。
铀浸出试验采用酸法搅拌浸出探索试验。为了解影响铀浸出的主要因素,选定硫酸用量6%(占矿重)、二氧化锰用量0.5%(占矿重),浸出温度50℃,浸出时间3h,粒度0.5mm,矿重100g,液固比1∶1进行搅拌浸出。制浆一次,用pH =1.5的稀硫酸液,搅拌10min,水洗一次,用液固比1∶1的热水直接在漏斗上洗涤。试验结果为:铀浸出率96.33%,尾渣铀含量0.0042%,浸出液剩余酸度10g/L。
3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3.1普查主要成果
通过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多年地质工作,在三江口矿区九龙江地段施工48个钻探,其中,工业矿孔30个,矿化孔6个,异常孔11个,无矿孔1个,见矿率98%(图3),工业矿段累计视厚度102.58m,矿化段累计视厚度52.93m。三江口铀矿床的特点是矿体数目较多、主矿体规模较大,沿走向延伸较好。铀矿体标高一般在-200~300m,垂幅超过500m,埋深一般在100~500m,走向长30~150m,倾向延伸20~150m。平均厚度为1.66m,厚度变化系数69.68%;矿化较均匀,平均品位0.142%,品位变化系数147.04%。铀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网脉状赋存在近SN 向F101、F101-1、F23, NE向F205等含矿断裂构造中。
3.2铀矿普查创新点
1)加强了综合研究。根据区域成矿规律和已有矿床、矿点、矿化点的详细研究,确定成矿远景区和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的找矿靶区,从区域展开部署,达到面中求点的目的。三江口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铀矿地质工作,探矿工作是几上几下,时间跨度大,很多工程技术人员已经更换了新人,但是过去数十年该地区“只见星星,不见月亮”,找矿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们对前期的大量资料进行了整理,包括各种图件、化验分析报告、岩矿鉴定报告、物化探成果等,通过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对于矿区的矿床和成矿地质体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形成一个空间概念。同时,通过可能符合客观实际的分析研究,推断矿体可能的赋存位置,来指导下一步工程部署。
图3 三江口铀矿床地质概况示意图
1—中棚单元细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东岭单元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3—细粒花岗岩脉;4—实测及推测地质界线;5—断裂构造编号及产状;6—探槽及编号;7—工业矿孔及编号;8—矿化孔及编号;9—异常孔及编号;10—无矿孔及编号;11—勘探线及编号
2)重视弱异常。磁法找铁矿、激电找多金属矿、化探找贵金属矿都经历了从重视找强异常到注意弱异常的类似历史[11]。在异常筛选中,在该区以往重视强异常和大异常,结果在强异常、“高大全”异常找不到矿,地面也施工了大量的槽探、井探和硐探工程,但找矿效果甚微。本轮工作中我们通过对该区强、大异常区边部的弱异常和小异常进行分析、研究后进行探索验证,终于实现了找矿突破。
4开发利用状况
三江口铀矿床目前还只完成部分地段的普查工作,矿体均未封边,有待进一步开展详查工作。主要矿石类型为硅酸盐型,矿石物质成分较简单,矿石中铀可分别采用酸法浸取,根据同类矿床矿石选冶加工工艺试验,铀浸取率高,耗酸量低,尾渣铀含量低,水冶成本低。
5结束语
5.1有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前期综合研究分析认为,三江口铀矿床铀资源潜力较大,其主要含矿构造南部延伸段尤其是深部含矿潜力较大。目前三江口铀矿床仅在九龙江地段进行了普查工作,此外在三江口矿区南部的石壁窝—木洞地段,其地表铀矿化较九龙江地段更好,其铀矿普查前景更值得期待。
另外,九龙江地段与石壁窝—木洞地段在相同的成矿地质背景影响下,受相同的成矿断裂构造带控制,二者的成矿机理、矿体分布特征、控矿含矿规律是否具有相似性都需要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
5.2勘查开发前景
前已叙及,三江口铀矿床地处“三九”地区,毗邻鹿井矿田、城口矿田等著名矿田。矿山建设条件良好,矿石品位富,易采、易选、耗酸量低,具有很好的技术加工性能。如能投资开发利用将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田应龙,李智龙,全国珍,等.湖南省铀成矿规律及矿产预测[R].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2009:452-460.
[2]季克俭.热液矿床研究的重要新进展[J].湖南地质,1991,10(2):115-118.
[3]姜必广,陈旭,等.湖南省汝城县三江口铀矿区普查报告[R].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2013:42-59.
[4]黄国龙,尹征平,凌洪飞,等.粤北地区302矿床沥青铀矿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矿床地质,2010,29(2):356-357.
[5]梅水泉,姜必广,等.湖南省汝城县“三九”地区铀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及远景评价[R].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1994:37-46.
[6]梅水泉.诸广山中段“三九”地区铀矿化特征及成矿机理探讨[J].铀矿地质,1997, 13(2):83-88.
[7]韩吟文,马振东.地球化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96-197.
[8]梅水泉,周倩,等.湖南省汝城县三江口地区铀矿化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研究[R].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2011:41-43.
[9]张展适,等.诸广-下庄铀矿集区成矿过程中水-岩作用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2005,34(5):483-493.
[10]金景福,倪师军,胡瑞忠.302 铀矿床热液脉的垂直分带及其成因探讨[J].矿床地质,1992,11(3):252-258.
[11]刘鹤峰,马友谊,等.创新思维与找矿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3-25.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姜必广,男,1968年生,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任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〇六大队总工程师。199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岩石学矿物学专业,一直从事地质勘查工作,先后任地勘项目技术员、专业负责、技术负责、项目负责、地矿公司经理、大队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