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香港大学地质硕士

香港大学地质硕士

发布时间: 2021-02-25 19:14:54

㈠ 李廷栋的学术成就

把地质编图提高到新水平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地质部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的时候,曾参加并主持了若干区域地质调查图幅设计、报告的评审验收工作。他主持编制了1∶20万及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规范,参与组织了中国区调工作会议和中国区调图幅清理工作,他主要负责抓重点地质区(带)区调工作部署和试点图幅的科学技术研究。他还经常结合区调图幅的问题进行短期野外地质考察,以解决填图中的有关问题等等。这些工作都为他以后进行地质编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主持编制了多种地质矿产图件,并且不断地探索技术方法、总结编图经验。在编图中,他始终坚持“严格要求、精心设计、精心编绘、严格审校、力求创新”的指导思想。他说:“编图过程就是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的过程。”他强调丰富的科学内容与完好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提倡编图质量和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他自己则总是与编图组的们一道充分搜集研究已有的资料,深入综合分析对比,熟悉并掌握各地质区(带)的地质特征并作出合理的处置,还根据地质科学与地质工作的新进展,不断增加新的地质内容,扩大地质信息量。同时,在制图技艺、图面结构、色标制作等方面也不断进行革新。因此,编出的地质图件,其地质轮廓清晰,地质内容翔实,数据可靠,繁简适度,绘制精细,结构合理,色调配置得当,图形美观,从而把中国的地质编图提高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国内外地质界的高度评价,并被广泛引用。他先后主持编制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972年版)、1∶500万《亚洲地质图》(197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1973年版)及1∶200万《中国矿产图》等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地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976年版)、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构造体系图》(1976年版)和《亚洲地质图》公开出版,并在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展示,在国内外地质界、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国际地科联主席杜伦佩教授称赞说这“是第一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集》出版后,日本和英国要求由他们翻译出版。美国《地质时报》称“图件在细节上很精致”、“制图上配置很好”、“印刷达到了高水平”。香港大学地质系彭琪瑞教授称,这“对亚洲地质及世界地质的了解和研究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系统总结中国和亚洲区域地质
他在长期科研实践和区域地质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又不断地搜集分析新的研究成果,并且结合几轮编制的中国地质图件,多次总结中国区域地质特征,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编撰了《中国地质概述》专着,这是对中国区域地质的初步的但也是系统的总结,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条件下,却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总结。《中国地质概述》和有关论文划分了中国大陆的构造地质区和地质演化阶段,厘定了中国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期序,论述了中国地质的若干特点和矿产分布的地质条件。他把中国大陆划分为地台区、陆间增生褶皱区、陆缘增生褶皱区等3种“构造地质区”和10个“构造地层区”;划分出12期主要的构造运动,并以阜平运动、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印支运动为转折,把中国地质演化划分为五大阶段。
作为集体研究成果,《亚洲地质》是中国地质学家编撰的第一部论述亚洲区域地质的专着。李廷栋是项目负责人和主要作者之一。《亚洲地质》根据王鸿祯院士倡导的构造活动论和地质发展阶段论的观点,把亚洲大陆分为6个地层大区(地质大区)和四大地质发展阶段,系统而概要地论述了亚洲大陆自然地理、区域地层、区域岩浆岩和区域构造时空发育的总体特征。李廷栋则从自然地理与地质结合上,把亚洲划分为六大自然地理区,从形成的地质背景上总结出亚洲地势发育的4个条件和特点,概括出6种山体结构形式。他从地壳结构及其演化的差异出发,把亚洲划分为六大构造岩浆域,总结出亚洲岩浆活动的阶段性、继承性、分异性、分带性及迁移性的时空演化规律;在有关论文中把滨太平洋中新生代岩浆岩划分为陆内、陆内断陷、陆缘盆地及西太平洋岛弧4个构造岩浆区和20个构造岩浆系,并分别论述了它们的特点。该书获1982年中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探索青藏高原的隆升
1980年10月,他受命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本着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科研单位同样面临着治理整顿的繁重任务。他出任院长(1980—1986)的6年,也正是中国经济体制及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起步时期,院务繁重。一方面他以主要时间和精力抓好院务管理和改革;一方面又以中方联系人的身份参与主持了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与地壳上地幔的形成演化”合作研究项目。作为院长,他毫不懈怠;作为科学家,他没有节假日,没有晚上休息时间,努力地进行着科学研究与探索。
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的合作研究是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先后参加工作的有四百余人。李廷栋作为中方联系人,参加并主持了历次中法双方的会晤和谈判,并先后三次进藏开展地质调查,致力于青藏高原区域地质的综合研究,实行“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相结合,地质立典性研究与区域综合研究相结合,宏观观测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他作为主要作者之一,发表了《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总论》等专着,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他从地质与地球物理的结合上论述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及其演化模式;指出高原存在扬子、华夏、冈瓦纳三种类型的基底;提出“陆内汇聚—地壳分层加厚—重力均衡调整”的青藏高原隆升模式。他认为,高原大幅度快速隆升始于第四纪。他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青藏高原地壳演化与隆升机制》一文在莫斯科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兴趣,并应邀发表于英文刊物《构造物理学》上。该项成果获地质矿产部1989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后来,他又结合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研究新资料,再次进行高原中部地体构造分析,进一步研究了高原隆升的过程与机理,把高原隆升划分为“俯冲隆升(K2-E2)、汇聚隆升(E3-N1)、均衡调整隆升(N2-Q)”三大阶段,并初步探讨了各阶段隆升的特点和幅度。有关论文《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亦于1996年应邀发表于《构造物理学》期刊上。
推进全球的南极地质研究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地学科学研究,一直被人们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为世人所瞩目。他有幸于90年代前期主持了“南极岩石圈结构”的国家攻关项目。为了在较短时期内掌握南极大陆地质概貌,取得几项高水平的科学成果,他提出并实施了“抓两头”的科学考察战略∶一头抓地质立典式的调查研究,一头抓区域地质综合研究。实践证明这种战略是奏效的。他们这个科研集体一方面充分利用长城站、中山站的工作条件,选择前沿性、关键性的地质问题开展地质立典式的精细的地质调查研究,取得一些创新性科研成果:首次提出了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5?5—5亿年前泛非构造热事件的地质含义;在南极首次发现罕见的硅硼镁铝矿;完善了南极地区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地层层序和构造格架;进一步厘定了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火山岩时代和成因;对陆地威德尔生物地理区和冈瓦纳古陆再造提出了新的证据和认识。另一方面狠抓区域综合研究,编制1∶500万南极地质图、矿产图,系统搜集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和矿产资料,总结南极大陆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和矿产资源的总体面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编制完成南极洲地质图的少数国家之一,为中国制定南极政策和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贡献。
1971年,李四光先生逝世。李廷栋参加了“李四光遗留资料整理小组”,与李林、马杏垣、高文学、周国钧等一起整理、编译了李四光先生的着作、讲话和有关地质工作的建议等,这也成了他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
李廷栋于1986年10月调任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后,长期从事地质科技管理工作,并就国土地质调查、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等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他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第25.27.28.29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地质代表团的代表,是第30届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地质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还曾对俄罗斯克里米亚、高加索、库页岛,日本北海道,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和图桑,加拿大安大略,以及冰岛、南极等地进行野外地质考察,丰富了地质知识,增强了地质对比能力。
他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在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他培养了多名硕士生、博士生,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地指导他们的工作。
李廷栋院士说,对我的成长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几次承担科研项目的实践,特别是进行野外地质调查研究的实践。他非常重视野外地质工作,他治学严谨、踏实认真、谦虚谨慎、善于吸取各家所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优秀地质学家的代表之一 。

㈡ 香港哪所大学招地理科学方面的研究生,例如:水文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质,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科学

你好,我只知道香港大学招收地理地貌学以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生。不过根专据我的判断以及我导师又属是港大的毕业生,可以推断香港大学的理学院专业是十分多样的,理学专业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具体的情况你可以到港大的官方网站看看。其他香港的大学我不甚了解,但在香港,港大的理学院应该是独秀一枝的。

㈢ 香港大学的学术科研

截至2014年,香港大学设有5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类直属、附属科研机构90余个 。 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肝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for China and Hong Kong, Centre for
Construct I.T., Centre for
Real Estate and Urban Economics, Centre for
Renewable Energy in Architecture, Centre on
Urban Studies and Urban Planning, Centre of 文学院Applied English Studies, Centre for
Humanities and Medicine, Centre for the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Asia Case Research Centre
Asian Entrepreneurship and Business Values, Centre for
China Financial Research, Centre for
Chinese Management Centr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Centre for
Hong Kong Centre for Economic Research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rategy 牙医学院Cleft Lip and Palate Centre
Navigational Dentistry,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教育学院Advancement in Inclusive and Special Ecation, Centre for
Advance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cation and Research, Centre fo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Centre for
Comparative Ecation Research Centre
Ecational Leadership, Centre for
Hong Kong Putonghua Ecation and Assessment Cent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cation, Centre for
Wah Ching Centre of Research on Ecation in China 工程学院Asia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Centre for
E-Commerc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Centre for
Electrical Energy Systems,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re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ryptography, Centre for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Instry Development, Centre for
Jockey Club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Centre for Landslip Preven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
Law and Technology Centre
Nonlinear Mechanics, Centre of
Rock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re 法律学院As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Chinese Law, Centre for
Comparative and Public Law, Centre for
Law and Technology Centre (jointly organized with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Medical Ethics and Law, Centre for 李嘉诚医学院Alimentary Research and Ecation, Centre of
Cancer Research, Centre for
Cardiovascular Science and Medicine, Institute of
Carol Yu Centre for Infection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of
Clinical Trials Centre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 Centre of
Genomic Sciences, Centre for
Human Development and Birth Defects, Centre of
Human Reproction, Centre of
Humanities and Medicine, Centre for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Ecation, Institute of
Medical Ethics and Humanities Unit
Medical Ethics and Law, Centre for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Research Centre of Heart, Brain, Hormone and Healthy Aging 理学院Applied Geoscience Centre
Mathema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wire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Physics, Centre of 社会科学学院Behavioural Health, Centre on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Centre for
Criminology,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hina Development Studies
Journalism and Media Studies Centre
Kadoorie Institute, The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Centre for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Sau Po Centre on Ageing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re 科研成果 自1989年至2013年,香港大学科研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20项,其中还诞生了首位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香港科学家。
2011年7月,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发现导致肝癌复发和化疗抗药性的癌干细胞。港大这项崭新发现,对于了解肝肿瘤形成和未来癌症治疗带来重大突破,研究发表于干细胞研究范畴最权威的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
2011年6月,港大发现全新药物疗法以控制流感。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帕米膦酸钠,一种一向在临床上应用于治疗骨病的药物,能有效控制季节性、大流行H1N1病毒或禽流感H5N1病毒引起的流感。港大利用完整的人类免疫系统的”人类化小鼠“模型,证明了新疗法能有效对付各种类型的流感病毒。
2009年1月,香港大学教授再度荣获国家级奖项。香港大学三位教授与内地合作的两个研究项目分别获颁一等奖及二等奖。由香港大学王振宇教授和王继德博士联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十三名医学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得奖项目为“对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另外,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座教授方汉平和华南理工大学和中石化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的得奖项目“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与工程化应用”,获颁发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除了此项二等奖外,方教授的研究屡获奖项,包括裘槎基金会的优秀科研者奖、香港大学杰出研究学者奖及杰出研究生导师奖。
2008年1月,港大莫毅明教授经内地专家推荐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港大数学系讲座教授莫毅明,以《关于对称与齐次空间的复几何》研究项目,经内地权威专家推荐,获国家颁发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为全国数学学科仅有的两项获奖项之一。
2007年2月,香港大学支志明教授:香港首位科学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支教授以其“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项目,成为香港自1989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以来,首位获得一等奖这个最高级别奖项的香港科学家。
2006年1月,港大外科学系讲座教授范上达教授及其领导的肝移植组以其突破性的“成人右叶活体肝移植”技术,获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首次有香港学者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科研数据 2012—2013年度研究成果学科领域总研究成果已审定研究成果奖项生物及医学3,1812,702122工学1,14991249人文、社会科学及商学2,4551,72477自然科学55535618总计7,3405,694265获颁专利(1998—2013)类别总数生活必需品100执行操作、运输14化学、冶炼66建筑4机械工程、照明、热能、武器、爆破6物理48电力58泛领域47总数343科研经费 在2012年至2013年,香港研究资助局(Research Grants Council)向香港大学拨付总计10.88亿港币的研究经费;同期,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向香港大学拨付研究用补助金11.96亿港币,香港政府拨付经费1.23亿港币。除此之外,香港大学还与本地及海外各类组织机构订有研究合约,截至2013年合约金额总计8.3亿港币。
在受捐方面,截至2013年,香港大学获香港慈善团体、香港工商界、本地及海外各类资助累计39.2亿港币。 影响因子 汤森路透发布的《2012年度期刊引用报告》(JCR)中,香港大学以3535篇文章(2012年)位居全港首位。依照刊登在汤森路透所跟进期刊内的24061篇文章计算(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香港大学共计获得331086次引用,同为全港首位。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6月30日,香港大学图书馆系统由一个主馆、六个分馆组成,馆藏纸本图书共计297万册;港大图书馆馆藏涵盖音乐、教育、电子、医药多个领域,各具特色;主馆下设的特别收藏馆藏有香港各个时期的期刊、书籍、政府出版物、简报,几乎涵盖了香港历史及民俗的方方面面,是全港最完善的相关资料收集机构;该馆同时还承担着世界贸易组织与欧洲文献中心的托管任务 。 MainLibraries'E-resources主馆电子资源Number数目电子期刊(订阅)55,484电子期刊 (种数)42,176数据库691电子书3,502,923数字档案54,005博物馆所 香港大学美术馆: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座落般咸道大学东闸入口旁的冯平山楼,以及徐展堂楼底下三层;徐展堂楼展厅由徐展堂博士赞助建筑经费,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正式开放。香港大学早于一九五三年已开始搜集博物馆藏品。经过多年来热心人士捐赠和大学购藏,博物馆现今收藏了超过一千八百项具有历史价值的艺术品,这些藏品主要分为青铜器、陶瓷和书画三类。釉里蓝点彩三足水注、明嘉靖青花孔雀花卉纹罐、三国青釉奏乐人物飞鸟堆塑谷仓罐都是其中精品 。
香港大学许士芬地质博物馆:
本馆位于香港大学本部,辖属本大学地球科学系,自2009年1月16日起对公众开放,为全港首创且唯一的地质博物馆。全馆收藏了包括由已故许士芬博士捐出的稀有矿物收藏品在内的近万件藏品,当中展出950件矿物和300件岩石,并透过展出350具在中国各地发现的化石标本来介绍地球过去超过45亿年的变化;馆内收藏的云南澄江生物群化石、辽宁出产的保存完好的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化石,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化石考古发现 。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
2003年,饶宗颐教授将数十年里因勤于学术研究而积累的藏书,包括珍贵的古籍善本和其他书籍、书画作品赠送给香港大学,藉此回馈香港。在已故的香港丽新集团主席林百欣先生、饶宗颐学术馆之友及众多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香港大学成立饶宗颐学术馆,并于2003年11月8日开幕。
经过初步整理,检定古籍约有七百馀种,较为珍贵的古籍善本约百余种,著名学者题赠的书籍近二千册,其他各学术领域的书刊文献约有三万余册。除古籍善本和珍贵的书籍外,其他藏书均按照饶教授的研究领域和书籍性质分类,分为历史学(包括考古学、上古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等等)、宗教与哲学(包括印度学)、潮学、甲骨学、文学、简帛学、语言文字学、目录学、敦煌学、艺术、丛书和期刊等十多种 。 学术期刊 Asian marine biology亚太公共行政学语言理论教学研究特刊亚洲公共行政学Focus : HKUL newsletterBill of Rights bulletinLaw mediaFocus on your libraryHong Kong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Justitia :Hong Kong University Law Association reviewAnnualreport()ElixirNews启思鸳鸯

㈣ 本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一的地院学生,毕业后想去香港大学读地球科学系的研究生,想了解有什么要求

承认6级,有托福比较好!大一还早,多学点东西,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才是!

祝成功 望采纳~

㈤ 请问“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出国上博士,去哪儿上什么学校好呢求推荐

没必要留学啊 我也是搞地质的 读完研读博么,读博期间会有好多机会交换联合培养,香港大学或者去加拿大、澳大利亚都不错,还有就是美国么。我老师好多是读博期间外出联合培养,去一些国外有名的实验室工作。

㈥ 2017香港大学专业设置有哪些

香港大学专业设置 类别 专业 经济学类 经济学 金融学 经济金融学内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容 法学类 法学 社会学类 社会科学 政治学类 政治学与法学 教育学类 英语教育 言语及听觉科学 体育学类 运动科学及康乐管理 中国语言文学类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物理学类 物理学 化学类 化学 生物化学 地质学类 地球科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机工程 信息系统 环境科学类 环境生命科学 统计学类 统计学 机械类 机械工程 电气信息类 电子及通讯工程 通信工程 计算器工程 土建类 建筑学 土木工程 测绘类 测量学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工程 基础医学类 医学工程 口腔医学类 牙医 中医学类 中医全科学士 护理学类 护理学 食物营养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业工程及科技管理 工商管理类 会计及财务 后勤工程及物流管理 国际商业及环球管理 公共管理类 社会工作 生物科学类 动植生物工程学 生物讯息学 参考:google

㈦ 香港大学出了哪些厉害人物

香港大学从1911年成立至今,历史可谓十分悠久啦!作为香港的高等学府,自然是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校友。这也是港大成为许多海内外学生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就来说说几位我知道的一些港大名望人士吧!

1. 杨润雄

他曾创作的《爱在瘟疫蔓延时》相信很多老一辈的人都不陌生!可能一些年轻学生没有听过,其实我也是通过一位香港本地的同学推荐后才去了解的。我也推荐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他,陈伟霆的《尾巴》、王若琪的《左手》、蔡卓妍的《往事并不如烟》都是他的填词作品!

以上,希望能帮助到你,以后有时间再来多补充些回答!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

㈧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要求托福多少分,我要在2015年去香港读硕士。属于理学院。

我是香港毕业的,不是港大的学生,不熟悉港大具体的程序。
就我所知给你一些建议:
1. 把你所有所说的成绩都作为补充信息提供。
2. 提前到网上搜索相关教授信息,把你的研究兴趣,拟发表论文摘要发给他们,看看是否有回应,如果有,请他建议你是报MPhil还是PhD,根据教授的建议去申请。 Research Proposal就是你的研究兴趣,和你预计的研究方法,反正你以后肯定不可能就照着这个去做研究的。
3.即使文章没有被录取,你的文章主要内容和拟发表刊物信息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4.我知道有一些同学在国内上一半研究生退学后到香港的。你可以考虑是否可行。即使香港录取了,他都有一些缓冲时期的。而且香港的录取不是一轮定音,通常有主轮,和其他的,第一轮不录取,不代表就没机会了。其他几轮下来,有可能过一年才通知你录取了。。。所以我觉得你还是先不要放弃保研,这样可能对其他同学不公平,占用了他们的名额(仅供参考)。

5. 不用晕,其实很简单,就是准备好材料,上网提升请,交钱就完事。

6.另外如果是研究型的,录取就代表你有奖学金啦,有了奖学金,生活完全没问题还可以帮助家里。如果不录取就没奖学金 。如果授课式的,就要自己交钱了。

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㈨ 学地质的话哪个国家比较好(日本怎么样)

学地质的话日本不怎么样,欧洲的大学地质专业比较好,比如德国、英国、俄罗斯,美国一些大学地质专业也很好的,香港大学的地质也可以

㈩ 香港哪些大学有地质学相关专业

最沾边的也只有理大的地理咨询。其他好像没有更接近的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