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地质地貌微课视频
㈠ 大学地貌课学后感1500字
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内学科。又称地形容学。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自19世纪晚期以来,已提出了很多地形分类系统。一些分类系统对地形特征进行描述与分类主要是根据形成与改变这些地形特征的作用过程。另外一些分类系统还考虑了附加的因素(例如地表岩石特征和气候变化),并且包括了作为这些地形因素在地质历史时期演化的一个方面的地形发育阶段。
地貌学与很多关于自然作用过程的学科密切相关。河流地貌与海岸地貌学着重依赖于流体力学与沉积学;块体运动、风化作用、风力作用和土壤的研究要凭借大气科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和土壤力学;某些地形类型的研究需要用地球物理学与火山学的原理和方法;人类对地形影响的研究要依靠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㈡ 地质学在大学里有什么课程
地质抄学主要课程有普通地质学、测袭量学、矿物学、岩石学、宝玉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地史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计算机制图、环境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及地貌学、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资源遥感等。
根据不同的学校
课程设置也不同的
要学地质学首先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哦
因为读出来后的工作是非常艰苦的...
㈢ 贴心大学微课拍摄是如何建设优秀的微课
贴心大学微课拍摄选题注重以下方面:
使用价值高
微课的选题要选取教学使用价值较高的课题来制作微课。比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热点,平时需要老师反复讲解和强调的内容,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学生经常提问的问题等,都可以作为微课的选题对象。“此类选题通过微课程的形式解决问题越快速、讲解问题越清晰,选题的价值也就越高。”
2.适合视频传播
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资源,选取符合视频传播特征的教学内容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微课的优势和作用。众所周知,视频是以连续的动态画面来呈现信息的,因此,一些具备“动态特征”的教学内容,比如:动作技能、操作过程、工作原理、变化过程等,就非常适合使用微课。此外,视频传播的两大信息通道是图像和声音,如果教学内容本身需要使用较多的图像和声音,比如:地形地貌、摄影摄像、广告设计、艺术欣赏、发音训练、乐器弹奏等内容,也非常适合使用微课。
3.内容相对独立,信息量不大
微课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小型教学资源,时间长度一般不超过十分钟。调查数据表明,超过6分钟的视频受欢迎程度直线下降。所以,微课的选题必须要小,内容少且相对独立。选题时,可以选取一个独立的小话题作为切入口,把内容讲通讲透,宁可“小题大做”,不宜“大题小做”。比如:“怎样写请假条”、“‘的’、‘地’、‘得’的用法”、“电话号码的读法(英语)”等选题就属于内容独立、体量适宜的选题。同时,一个微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般设定一到两个目标即可。目标要尽量具体化、可操作、可测量,不要设计抽象模糊、大而空泛的目标。对于信息含量大的教学主题,则可以采用内容分解的方式,化整为零、逐一制作,最后形成系列微课。
㈣ 大学地质地貌题
3.相对较早的是围岩,较晚的是岩体,侵入关系的话必须先有围岩才能侵入版。没有围岩它侵入谁啊权!
4.与第三题正好相反,相对较早的是岩体,较晚的是围岩,沉积接触,必须是下面已有了岩体先存在了,可能侵入了别的围岩,但是它在侵入活动中上面的围岩还没产生(或沉积),之后才有围岩沉积,反之就是侵入接触了。
㈤ 谁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视频
t a time this would be for a sell
㈥ 地质、地貌
一、地貌塔里木盆地大体呈菱形,边界受EW向和NW向深大断裂控制,北部以库尔勒、乌恰、阿其克库都克深断裂为边界,南以阿尔金、柯坪断裂为界。
盆地四周高山海拔4000~6000m,为极高山区,多有雪山和冰川分布,北部的天山和南部的昆仑山共有12136条冰川,面积20797km2,冰川储量为2396.585km3,是盆地主要的水源区。盆地边缘为中低山和丘陵区,呈环带状分布在盆地周边,主要由古近系、新近系红色砂泥岩褶皱、断块构成,后经水流和风蚀作用切割成丘陵和山地,在风蚀作用强烈地区往往形成典型的雅丹地貌。
盆地中部海拔800~1300m,地势由南向北缓斜并由西向东稍倾,风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强烈,盆地中部新生代冲湖积物被风侵蚀、搬运、堆积后,形成了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分布很广,沙丘高度一般为100~200m,最高达300m左右;沙漠腹地,沙丘类型复杂多样,有复合型沙山、沙垄、塔形沙丘群,以及呈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的沙丘和沙链。沙漠腹地有两处古近系隆起,分别是乔喀塔格山和麻扎塔格山,由红色砂岩、泥岩和石膏组成。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内流盆地,四周为高山围绕,山区的河流全部汇入盆地。盆地边缘为砾石戈壁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在大型倾斜平原前缘,有绿洲分布。大多数河流流出绿洲后就消失在沙漠中。只有和田河在丰水年份河水可向北流入塔里木河。盆地总的地势西高东低,微向北倾,旧罗布泊湖面高程780m。塔里木河,全长2179km,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河,由阿克苏河、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成,流域面积19.8×104km2,尾闾湖为台特马湖和罗布泊。塔里木河沿岸是我国最大的原始胡杨林带,轮台往南100km有大面积的原始胡杨林,古老的胡杨树直径达1m以上。
二、地层、构造
1.构造
塔里木地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古老结晶岩基底上覆盖着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宙沉积地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具有三重结构。塔里木地台由一系列断隆和坳陷组成,可概括为“三隆四坳”(图4-3-1)。3个隆起是塔北隆起、中央隆起和塔南隆起(车尔臣隆起);4个坳陷是库车坳陷、塔东坳陷、塔西南坳陷和塔东南坳陷。中、新生代地层中,以第四纪沉积地层与供水关系最为密切。4个坳陷基本都沿山前与山体平行分布,第四系粗颗粒松散沉积物厚度巨大,在山前形成宽广的砾质或砾土质倾斜平原,如昆仑山前的塔东坳陷内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厚度在1000m以上。3个隆起地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相对较薄,一般为200~300m。坳陷区内松散第四系沉积物均是地下水赋存的良好地段,往往形成巨大的储水构造。
2.断裂
塔里木盆地北缘主要是南天山山前冲断裂带,自西向东,分为喀什北缘、西克尔区段、柯坪主体断隆、温宿凸起和库车坳陷。受南天山逆掩推覆作用影响,发育多排NE向构造带,喀什北缘主要发育乌恰、阿图什、喀什3排构造带,柯坪断隆主体发育3排古生界逆冲褶皱带,库车坳陷主要由北部单斜带、克拉苏-依奇克里克、秋里塔格构造带组成。
盆地南缘主要是阿尔金断裂构造带,西南起自西藏的拉竹龙,东北止于祁连山西端,总体呈NE70°向展布,长度近1000km,宽约150~200km,由阿尔金南缘断裂、阿尔金北缘断裂、且末断裂、若羌-米兰断裂、三危山断裂等数条分支断裂组成。
图4-3-1 塔里木盆地构造纲要示意图
阿尔金北缘断裂为主干断裂,西起东、西昆仑交界处,经阿羌、吐拉、茫崖、索尔库里、阿克塞等地,到祁连山西端,是一条贯通平直的断裂,断裂迹象明显,在索尔库里以东,有狭长的断裂谷地发育,谷地边缘可见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山。
且末断裂,西起民丰,向NE沿车尔臣河谷延伸到罗布庄南,是塔东凹陷与罗布庄凸起的界线。
若羌-米兰断裂,西起若羌,经米兰、罗布泊南缘,及罗布泊东部的阿奇克谷地,至甘肃北山地区。
3.地层
新生代地层自下而上划分如下:
(1)古近系
为红色建造或海相碳酸盐岩-潟湖相建造。岩性为红色砾岩、细砂岩、粉砂岩,向上过渡为泥灰岩、泥质灰岩、灰岩,含石膏和盐岩,下伏白垩系呈不整合接触。广泛分布于区内的背斜丘陵地带,各地岩相变化较大。
(2)新近系
阿图什组(N2a):为一套厚度很大的黄褐色、土黄色、黄绿色和棕色的砂岩和泥岩,具苍棕色外表,与第四系西域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在新疆西北部发育最好,分布在山麓地带;在南疆的昆仑山前地带呈狭长带状分布,厚约2800~3500m。
(3)第四系
广泛沉积于盆地中,沉积厚度在1000m以上,见图4-3-2。
图4-3-2 塔里木盆地第四系构造与岩相图
(据贾承造等,1997)
下塔里木组(Q1x):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为一套黄灰色、灰褐色、黄褐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砂岩和砾石层,盆地西部以河流相为主,砂层和砾石层较多;东部以湖相为主,厚220~350m,与下伏新近系呈假整合接触。
中塔里木组(Q2h):在盆地边缘,沿各大河谷发育,常形成基座阶地,高出河谷40~60m,沉积物中多巨大的漂砾。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可分3个相带:滨湖相带,下部为砂、砾石层,上部为杂色砂、粘土,富含钙质;浅湖相带,为灰-青色中、粗砂,夹黄褐色砂、粘土,上部为富含石膏的浅褐色粘土;半深湖相带,以灰白-灰绿色厚层粉砂层为主,富含钙质,上部为含石膏的浅褐色厚层粘土;总厚150~200m。
戈壁组(Q3g):为黑灰色砾石层,砾石成分复杂。塔里木盆地东南的若羌河钻孔揭露岩性以灰黄色砂砾石为主,夹亚砂土和亚粘土,厚度为74m。和田地区厚度可达200m。广布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边缘地区以及河西走廊两侧,组成山前洪积扇。
三、盆地发展史
古近纪,塔里木盆地是一开阔盆地,西南缘为古地中海的喀什湾,是古地中海向东经塔吉克、过阿来河谷、进入塔里木盆地形成,为浅海和含膏盐层的潟湖沉积;东部地区为陆相河湖沉积。
新近纪,盆地开始转化为坳陷,喀什湾消失,盆地中央轻微隆升,盆地南、北两侧开始大幅度凹陷,库车凹陷主要为类磨拉石沉积,砂砾石层厚1228m,整个盆地为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红色砂、泥岩沉积,夹多层石膏。
早更新世初期,气候温湿,盆地向东扩大,延伸至敦煌—安西一带,即今日的疏勒河流域,东面与酒泉-张掖-武威走廊盆地相邻。盆地四周的山前地带,洪积扇裙发育,其前缘受基底断裂控制,沉积了巨厚的西域组冰水、洪积相砂砾石层,厚度可达3000m。盆地中游荡型河、湖发育,罗布泊为分布面积很广的浅湖,塔里木河原先曾注入台特马南湖,而后向东折向罗布泊。早更新世末,受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影响,周围山区大幅抬升,天山上升至4000m左右,昆仑山(特别是西昆仑山)上升至6000m以上,气候逐渐变得干燥,湖面缩小,向罗布泊洼地退缩,西部地区开始出现沙漠。
中、晚更新世,由于周围山区急剧抬升,盆地内基底构造活动强烈,使新近系和第四系发生构造变形。由北向南,形成一系列近EW走向的隆起和坳陷;北部,受天山隆升影响,抬升较大,早期洪积扇和湖积物抬升,形成开阔台地或被切割成丘陵;南部,昆仑山前坳陷强烈沉降,如盆地东南的塔东坳陷内,洪积相及河流相砂砾石层沉积厚度达1000~2000m,其北部的克里阳-罗布庄断隆,不仅使塔东坳陷构成昆仑山前巨大储水构造,而且也影响着水系的分布格局。因隆起,孔雀河改道注入罗布泊,塔里木河、车尔臣河分别绕行于中央隆起南北,和田河则从隆起的西端向北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贯通南北的绿色走廊。中更新世间冰期,湖泊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在罗布泊和疏勒河地区仍有河湖相沉积,盆地边缘洪积扇裙发育,沉积了冰水、洪积相砂砾石层。晚更新世,新疆与甘肃交界处隆起,阻断了疏勒河与塔里木盆地的联系,使安西-敦煌盆地成为独立的内陆盆地,受阻的疏勒河在下游地区形成分布很广的盐沼。
中、晚更新世,气候更趋干旱,沙漠面积扩大,河流游荡性增强,克里雅河基本消失在沙漠中,湖泊进一步缩小,咸化趋势加重。出露地表的细颗粒湖相地层,风蚀作用强烈,雅丹地貌发育,成为沙漠和黄土的重要物质来源。
㈦ 地质地貌特征
花岗岩地貌应该是抄由岩墙和岩株构成,沿节理断裂面发生侵蚀形成一线天什么的。
岩溶地貌,由于地下水水平和垂直方向运动形成,多为碳酸盐岩构成,易形成石林,岩溶洞穴,溶沟,落水洞等。
丹霞地貌,没学过,复制于网络,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
石英砂岩地貌,不会,网络上看的,抗风化和侵蚀作用强,常形成相对高起的山岭
变质岩地貌,这个也不太清楚,见过的时候也只看岩性了。
冰川地貌,由于刨蚀作用形成的,常见的有冰斗,刃脊,角峰,冰蚀谷。
荒漠地貌,干旱,降水少,植被稀少,风化作用蒸发强
海岸地貌,分侵蚀和堆积两种地貌,侵蚀就是海蚀作用形成的,堆积就是三角洲等由于地球偏向力形成的。
能知道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㈧ 吐鲁番盆地的地质地貌
吐鲁番地区是天山东部的一个东西横置的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四面环山。 盆地西起阿拉山沟口,东至七角井峡谷西口,东西长245公里;北部为博格达山山麓;南抵库鲁塔格山,南北宽约75公里。
这里发现了远古时期的鱼类和恐龙化石,证明这里曾是一片大海,由于地壳运动,逐渐变为陆地,盆地开始形成。吐鲁番盆地经历了地质年代的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是一个逐渐凹陷的古老盆地,特别是在距今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盆地北缘的博格达山急剧上升,而盆地南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山上升幅度较小,两山之间断裂陷落,最终形成了北高南低、西宽东窄的不对称盆地。中部有火焰山和博尔托乌拉山余脉横穿境内,把本地区分成南、北两半。
盆底艾丁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是中国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仅次于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约旦死海,为世界第二低地。鸟瞰吐鲁番盆地,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以艾丁湖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的地形,由三个环带组成。最外一环由高山雪岭组成,北面横亘着博格达山,高耸入云,终年白雪皑皑;南边有库鲁塔格山;西面有喀拉乌成山;东南有库姆塔格山;可谓四面群山环抱。盆地中环是长期以来山岭风化剥蚀,由流水搬运下来的戈壁砾石带。盆地的第三环带是最具生命力的、诱人的绿洲平原带。这里大部分属于山倾斜平原,堆积着大面积细土质冲积物,因火焰山横卧在盆地中央,使潜水位抬高,在山体的南北缘形成一个溢出带,造就了南、北两部分绿洲,成为吐鲁番盆地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基础。吐鲁番盆地山区面积为9850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59863平方公里。
吐鲁番盆地气候极度干旱,雨水极少,水流自然移运物的能力极差,故盆地中堆积物极其微小,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在第四次新构造运动中,盆地中部又形成了一条由东向西的火焰山,由于这座低山的阻隔作用,从天山被流水携带下来的风化物质只能在山北积累,而山南就受到了保护,避免了堆积,因而长期以来得以保持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势。吐鲁番盆地的地势特殊,四周环山,其北面的博格达山的主峰海拔达5445米,而盆地中的艾丁湖面海拔-154米,在这样短的水平距离内,高差竟达5600米,堪称自然界中的一绝。
㈨ 地质地貌
海南岛原本与大陆连为一体,因第四纪初期琼雷地区发生剧烈的上升运动,在急剧上升阶段,东西向断裂带活动,产生断陷形成琼州海峡,使海南岛与大陆分离。地貌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由山地、丘陵、台地、阶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构成环带,由里向外依次分布于全岛。内环位于中南部,由一系列中、低山组成,分别属于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 3 列山脉。其中以五指山为全岛第一高峰,海拔 1867.1 米,气势高耸挺拔。中环为中、低山外围的丘陵地貌单元,其分布以北部、西部和西南部面积较大。构成中、低山和丘陵地貌的基岩主要有花岗岩类岩石、古老变质岩和白垩纪至古近纪的红层等。外环由台地、阶地和平原等地貌单元构成,是三大环带中面积最大的一环,也是目前人口最集中、经济活动强度最大的一环。其中,以台地地貌面积最大,有熔岩台地、花岗岩台地、红岩台地、变质岩台地和山麓洪积台地等类型;阶地地貌面积也较大,以海成阶地为主 , 河成阶地次之;平原地貌面积最小。这是海南岛地貌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火山地貌发育。新近纪以来,有 10 期 59 次火山喷发。第四纪期间有 5 期多次火山活动,在琼北大地上形成了由数十个火山、面积达 4000 平方千米的熔岩盖层构成的火山熔岩地貌,蔚为壮观。第三个特点为沿海堆积平原广布。海南岛除南部个别地方山脉直逼海岸外,其他多为滨海平原。以成形分类,大致分为四种:一是由于雨水冲刷和河流下泻,大量陆源物质在山前地带堆积形成山麓发育的冲积-洪积台阶和河口地带的冲积-海积平原。二是由海流带来的大量物质在沿岸地带堆积,在间歇性上升作用下,形成海成阶地、海积平原、沙堤与潟湖。三是由沿海强风的搬运作用,大量砂粒在沿岸地带堆积,构成特殊的砂堤——潟湖平原。四是沿海岸带生长的红树林和珊瑚地貌。红树林海岸以东寨港最为典型,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树种最多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其种类达到 19 种,占全国的 79%,世界的 47.5%。2005 年东寨港红树林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都是热带、亚热带特有的生态型海岸地貌类型,海南岛是全国此类海岸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域(图 1-1)。
图 1-1 海南岛地形地貌示意图
地质地貌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组成土壤的矿物成分直接来源于成土母质与母岩,成土母质与母岩风化产生的矿质养分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因此,成土母质与母岩的性质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深刻的影响。海南省的土壤母岩与母质共有 10 种,其中花岗岩占总面积的 46.7%,砂页岩占 20.7%,浅海沉积物占 12.1%,玄武岩占 9.5%,滨海沉积物占 2.8%,河流冲积物占2.7%,火山灰占 2.3%,安山岩占 1.5%,紫色砂页岩占 1.4%,石灰岩占 0.3%,此外还有珊瑚。由它们发育而成的土壤理化特性有很大差异。
按地形高程统计,海拔 500 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全岛面积的 25.4%,海拔 100 ~ 500 米的丘陵面积占 13.3%,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阶地、平原面积占 61.3%。海南岛海岸线长达 1528千米,周围-5米(1115.92平方千米)至-10米(1214.60平方千米)的等深地区面积达2330.52平方千米。
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然地理考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然地理硕士专业,现有教职工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版师3人,工程师权1人;教师中博士13人,教师平均年龄38岁。自然地理专业是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具有开拓精神、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自然地理专业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30余人。
自然地理专业专业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旅游地理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地质公园建设与开发、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生态与可持续利用、资源资产与市场、土地信息系统等领域。
自然地理硕士专业培养的研究生服务于国土资源各级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自然地理自建立以来立足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享有很高的声誉;随着学科实力的迅速提高,学科在国内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对英语没有特殊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