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学地质陈列馆
1. 中国有哪些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创建于1987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创建于1952年
西安地质学院 创建于1953年
成都专地质学院 创建于1956年
长春地质学院(陈列馆)创属建于1955年
东华理工学院(原:华东地质学院)
2. 黑龙江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博物馆
现在都是高考出分后填报志愿,对照自己的高考成绩来进行志愿填报,选择高校,黑龙江一本大学有哪些呢?本文是整理的黑龙江内一本大学名单,仅供参考。
2017年最新黑龙江一本大学名单
排名
院校名称
总分
类型
批次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72.72
理工类
本科一批
2
哈尔滨工程大学
65.41
3
东北林业大学
63.26
林业类
4
黑龙江大学
62.91
综合类
5
东北农业大学
62.68
农林类
6
哈尔滨医科大学
62.53
医药类
7
哈尔滨理工大学
61.99
8
东北石油大学
61.77
9
哈尔滨师范大学
师范类
1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61.45
11
哈尔滨商业大学
61.19
财经类
12
黑龙江科技大学
60.9
13
齐齐哈尔大学
14
佳木斯大学
60.76
15
黑龙江工程学院
60.7
16
牡丹江医学院
60.47
17
齐齐哈尔医学院
60.35
2黑龙江一本大学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如今,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大学。

1952年
农林
教育部
小编提醒:
1.本榜单不包含独立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
2.有些大学在黑龙江招收一本,但在全国其他很多省份在二本招生,也只能称其为二本大学。
3. 有陕西的吗
陕西汉中人民发来贺电!
4. 石家庄地质博物馆简介
源于河北地质学院,1996年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博物馆,曾经隶属专于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属2000年划归河北省管理。石家庄经济学院地球科学博物馆前身为宣化地质学校地质陈列馆,于1954年开馆,馆长是解放前曾任河南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留美学者张仁鉴先生。当时展出面积400平方米,馆藏标本约一万块;1956年陈列馆由黄景民负责,展出面积扩大至800平方米,1963年由毛鹏飞负责。“文革”期间被迫停馆,标本损失严重,1970年,从地质部地质仓库调入标本约15000块。1971年宣化地质学校升格为河北地质学院后,地质陈列馆恢复向师生开放,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年平均接待中小学生约5000人次。1988年,地质馆更名为河北地质学院地质博物馆,聘谢漫泽副教授为馆长。1990年博物馆随学校迁至石家庄校区。2001年任命杨剑平为副馆长(未设馆长)主持工作。2006年,石家庄经济学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了更好地展示学校特色,保护珍贵的恐龙化石、珠宝玉石和岩石矿物标本,学校决定建设一座专门的地球科学博物馆,从开工建设到布展完成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堪称博物馆建设史上的奇迹。
5. 实习三 参观学校博物馆
一、目的
通过观察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标本,开阔视野,加深对地球物质组成的认识,初步了解古生物和地球的演化历史,为学习后续课程、系统扎实地掌握地球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打好基础。
二、要求
(1)参观各类矿物、岩石及化石标本,初步认识三大类岩石在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的差异,简要地了解生物的分类与进化过程。
(2)重点观察一些常见的矿物,对比不同类别矿物的颜色和形态特征,分析同一种矿物在颜色、单体及集合体形态等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
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历史悠久,馆藏标本系统齐全。现馆藏标本总量55000余件,其中展出标本6000余件。博物馆的前身为北京地质学院陈列馆,始建于1952年,主要陈列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建馆初期,标本主要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追溯藏品在这些院校的收藏历史,则已逾百年。这些藏品大部分是由几代地质学者于20世纪上半叶在各种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积累起来的。建馆后,大多数新增标本为本校师生在科研、教学实习等野外工作中采集的标本,以及校友、国际友人等馈赠学校的标本,也有一些购买的精美标本。
目前博物馆所收藏的数万件藏品除了采自国内各地之外,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捷克、瑞典、前苏朕、伊朗、日本、越南、印尼、澳大利亚等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标本,馆藏标本来源之广是国内高校博物馆中少有的。
博物馆建馆的主要目的是为地质类专业的教学服务,因此,在展室的划分、展品的选择和陈列方式上基本遵循相关专业教科书的内容体系。目前拥有与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地史学等地质课程教学配套的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标本体系。
馆藏标本中还有一些珍奇标本,如:来自地外的FeNi陨石、采自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顶的奥陶纪灰岩、采自太平洋洋底水深约5000m处的钴锰结核、来自南极大陆的岩石和地表苔藓、长达20多米的马门溪龙、小仅1m多的鹦鹉嘴龙、海洋爬行动物———腹中有小龙的鱼龙、中国最完整的准噶尔翼龙头部化石、鸟类化石、整窝恐龙蛋化石,等等。
1999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确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课堂。
学校博物馆位于逸夫实验楼的10~12层,分为四个展厅:10层分为地球科学展厅和恐龙展厅;11层为地球和生命演化历史展厅;12层为地球物质成分展厅。
地球科学展厅 以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系统科学为主线,重点展示地球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展厅布展的指导思想为:通过标本、模型和图文展板等展示手段的有机结合,将地质作用的产物和地质作用过程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使参观者对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有所了解。展示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地球的起源、地球基本特征、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另一部分介绍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地下水、冰川、风、海洋等以及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灾害的关系。
恐龙展厅 是一个科普风格较为明显的展厅,以恐龙为主角,介绍生物与地球演化的中生代断代史,展示形式也是将图文展板、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中生代的地层、植物与无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展柜、多媒体设备等密切结合。展示标本中有长达20多米的马门溪龙、小仅1m多的鹦鹉嘴龙等多种恐龙化石,还有著名的关岭动物群的海洋爬行动物———腹中有小龙的鱼龙化石、形似“龟”的豆齿龙和幻龙等、辽西动物群的鸟类化石,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标本,如产于河南西峡和广东南雄的整窝恐龙蛋化石、中国最完整的准噶尔翼龙头骨化石等等。展示内容分为:什么是恐龙、尚未成主角的早期恐龙、恐龙称霸、新兴力量的悄然崛起与恐龙绝灭四大部分。
地球和生命演化历史展厅 是一个糅合了地史学与古生物学内容的综合展厅。展厅以图文展板、各时代的地层与化石标本展柜、多媒体设备等形式,展示了地球46亿年来生物圈与岩石圈的协同演化历史,内容分为:如何了解地球与生命的演化历史、生命与地球演化的一般规律、岩石圈的形成与生命的源头、陆壳的生长与生物的出现、泛大陆旋回与早期的生物、泛大陆裂解与海洋生态系统繁盛、新泛大陆形成与生物圈形成、现代生物圈的建立与人类出现等八大部分。本展厅还按照教材分类体系,由低级到高级,陈列和介绍了原生动物、海绵动物、古杯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苔藓动物、腕足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等各门类的主要特征和常见化石标本。
地球物质成分展厅 展出内容主要由“矿物世界”、“岩石天地”、“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四个主题组成,展出了与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等地质专业课程相配套的系统标本。“矿物世界”重点介绍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识别矿物的方法,矿物的分类及其特征,相应地展示典型的矿物晶体模型和各种矿物标本。矿物的分类基于《结晶学与矿物学》和《系统矿物学》教材,展示标本的种类较齐全。“岩石天地”从三大岩类划分主要结构构造等特征显微图片和野外照片标本展示,深入地介绍了三大岩类的特点。“矿产资源”介绍了矿产资源的分类及在我国的分布,展示不同成因矿床的典型标本以及国内著名超大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标本。“能源资源”主要介绍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的形成过程和在我国的分布等。展厅中还专题陈列了石英、石膏、方解石、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的大型标本。
目前博物馆正进一步丰富陈列内容,努力反映地质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强趣味性,不仅为教学科研服务,而且要面向社会开放,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为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思考题
(1)请说出三种以上具有立方体晶体形态的常见矿物的名称。
(2)石英(水晶)有哪几种颜色?
(3)请说出四种以上呈放射状或纤维状集合体形态的矿物的名称。
(4)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代表性化石分别是什么?
6. 合川马门溪龙是不是目前在亚洲发现最大的恐龙
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在四川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附近回的古楼山上发现化石,答经科学鉴定,属蜥脚类亚马目”。此属动物全长约22米,体躯高将近14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另外,颈肋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肋可达1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荐椎及尾椎 相对较少。
1957年, 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四川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附近的古楼山上再次发现一条巨大的马门溪龙化石,由四川省博物馆进行挖掘,仅化石就装了40箱。然后, 经过杨钟健教授等人研究,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标本存放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陈列馆中。
参考资料:网络合川马门溪龙
7. 湖北省内的博物馆有哪些
安陆李白纪念馆
安陆市博物馆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巴东县博物馆
赤壁市博物馆
曹禺纪念馆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
陈谭秋烈士纪念馆
大悟县宣化店纪念馆
大冶市博物馆
丹江口市博物馆
当阳市博物馆
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陈列馆
大悟县革命博物馆
大悟县白果树湾纪念馆
董必武纪念馆
鄂州市博物馆
恩施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纪念馆
谷城县博物馆
广水市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科技馆
湖北地质博物馆
湖北省艺术博物馆
鹤峰县博物馆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
湖北省襄樊市博物馆
黄冈市博物馆
黄石市博物馆
黄冈市李四光纪念馆
红安县革命博物馆
黄梅县博物馆
洪湖瞿家湾革命纪念馆
洪湖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
黄石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黄石市科技馆
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
江汉石油学院陈列馆
荆门市博物馆
嘉鱼县博物馆
老河口市博物馆
陆羽纪念馆
李自成墓
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
潜江市博物馆
屈原纪念馆
十堰市博物馆
石首市博物馆
沙市区博物馆
松滋县博物馆
随州市博物馆
随州市洛阳九口堰五师旧址纪念馆
祟阳县博物馆
通山县博物馆
天门市博物馆
通城县博物馆
武汉市博物馆
武汉二七纪念馆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
武汉市革命博物馆
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
武汉市科技馆
武汉市新洲区博物馆
武汉市晴川阁管理处
武汉市蔡甸区博物馆
武汉市黄陂区博物馆
武穴市博物馆
武昌起义纪念馆
武当山文物珍品陈列馆
浠水县博物馆
仙桃市博物馆
孝感市博物馆
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
孝昌县博物馆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
咸宁市博物馆
郧阳博物馆
阳新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阳新县博物馆
宜昌博物馆
宜都市博物馆
宜城市博物馆
杨守敬纪念馆
应城市博物馆
英山县博物馆
云梦县博物馆
郧县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钟祥市博物馆
昭君纪念馆
枣阳市博物馆
枝江市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8. 除了下列几个,国内涉及石油勘探的院校还有那些包括石油地质,石油工程,石油物探等!
没有大庆石油大学这个学校,学校的名字是东北石油大学 。另外江汉石油学院已经改名长江大学,抚顺石油学院已经改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9. 新的一页
中国地质博物馆
1959年10月,地质博物馆新馆开馆前夕,全馆工作人员在馆大门前的合影(前排左六为馆长高振西)
1949~2000
一、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新生
中国地质博物馆
高振西(1907~1991),字化白,河南荥阳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1949年在地质调查所工作。他是新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50~1991年,相继任地质博物馆馆长、总工程师、名誉馆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8~1988年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新中国的诞生为包括地质博物馆事业在内的中国地质工作的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并在其下设立了由高振西先生负责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工作领导机构。该机构下辖南京地质陈列馆和北京地质陈列馆。当时因该机构设在南京地质陈列馆,故曾以南京馆为总馆,北京馆为分馆。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撤销,全国地质陈列馆领导机构划归地质部领导。1953年1月,地质部决定将全国地质陈列馆领导机构由南京迁到北京,暂由地质部资料司代管,同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任命高振西为全国地质陈列馆馆长。北京馆遂成为总馆,南京馆成为分馆。为了充实北京馆的馆藏,是年3月地质部又决定发动各野外地质队和地质院校为该馆采集标本,掀起“十万标本进北京”的活动。至1955年南京地质陈列馆下放江苏省地质局,全国地质陈列馆与北京馆融为一体,北京地质陈列馆名称不再存在。为了加强全国地质陈列馆的工作,同年地质部将原由部教育司领导的地质标本组(工厂)划归全国地质陈列馆领导,其人员和标本与原北京地质陈列馆的馆藏一起成为筹建全国地质陈列馆新馆的基础。
中国地质博物馆
1959年8月,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来地质博物馆检查工作时,查看陈列室
1959年10月,地质博物馆新馆开馆时的一层前厅
1956年,地质部部务会议决定在北京西四羊肉胡同新建1万平方米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大楼,并将兵马司9号院拨给全国地质陈列馆作为新馆筹建工作之用;同时由南京地质陈列馆抽调部分业务骨干来京参加新馆筹建工作。1957年12月,地质部部务会议决定,全国地质陈列馆由部直接领导,委托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管理其日常工作。是年冬,新馆大楼动工。1958年9月新馆大楼落成,全国地质陈列馆正式更名为“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同月,地质部聘请以副部长许杰为首的52位地质学家,组成地质博物馆委员会。随后,地质博物馆人员和标本由兵马司9号迁入新馆,开始按总体设计方案布展。至1959年9月全部完成新馆大楼一至四层26个陈列室(中国地质工作发展史室、矿产资源室、岩石室、矿物室、动力地质室、国际友谊室、7个地层古生物室、黑色金属矿床室、有色金属矿床室、稀有金属矿床室、非金属矿床室、物理探矿室、探矿工程室、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室、6个区域地质室)的布展工作,共计展出面积4500平方米,展出标本17039件。1959年10月,地质部地质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正式向观众开放,接待了大批国内观众及许多国外代表团和外国驻华使馆人员,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地质博物馆
1958~1961年举办的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中的地质资源馆及其展厅的部分
中国地质博物馆
1958~1961年,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中的地质资源馆展厅内景
1960年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划归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由冯志爽兼任馆长,高振西改任总工程师。次年,由国家计委牵头组织中央工交各部于1958年举办的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撤销,其中由地质部筹办的地质资源馆的人员和标本由地质部地质博物馆接收,使博物馆的人员和收藏再次得以充实。
由此至1966年期间,为了使陈列不断完善,地质博物馆主要按照“以配合形势和中心任务及地质矿产工作的重点为主,兼顾展品的科学分类”的原则,致力于陈列的调整。1961~1964年,撤销了国际友谊室,改扩建了矿产资源室,增设了矿床成因室、稀有分散元素矿产室、石油地质室、金伯利岩室和铬矿室。1965~1966年又对全馆陈列布局进行了大调整,将二层全部改为地层古生物陈列。而将岩石、矿物和与矿床有关的陈列(矿床成因、黑色金属矿床、有色金属矿床、特种非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全部集中在三层。在此期间,胡承志从1964年开始参加在山东诸城发现的巨型山东龙骨架化石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该成果为地质博物馆增添了一件曾轰动一时的“镇馆之宝”,在后来的外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中的曲折
巨型山东龙野外挖掘现场
巨型山东龙头骨化石
1966年正当地质博物馆的建设方兴未艾、各方面工作有待深入发展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地质博物馆随即闭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后又将标本全部装箱封存,除留少数几名人员留守外,其余人员全部到“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直至1972年才着手恢复工作。其间,上级主管部门曾在地质博物馆设立地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简称“双革”)展览办公室,承办各种临时展览。1972年地质博物馆恢复工作后,大部分人员陆续从“五七干校”调回,同时又从地质科学院其他研究所等单位调入一批干部和技术人员以加强馆的建设。1973年,“双革”展览办公室撤销后,部分人员也留馆工作。自此,举办和承办各种临时展览成为地质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队伍和
技术力量的加强,展览工作方法和展览技术手段的引入,促进了地质博物馆业务的拓展,在地质博物馆的恢复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地质博物馆恢复工作后,从1973年开始,本着“成熟一个调整一个,完成一个开放一个”的原则,着手基本陈列的调整和恢复。按新的陈列布局,一层仍为矿产资源陈列,但对陈列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充实,改称矿产资源馆;将原占整个二层的地层古生物陈列精简一半,改称地层古生物馆:利用二层另一半增设地质现象馆;三层仍为矿物、岩石和矿床陈列;将四层留作临时展览场地。
矿产资源馆的恢复工作1973年上半年即完成,7月1日重新开放。地质现象馆和地层古生物馆的陈列布置工作1974年完成,1975年1月重新开放。
1996年改造前的古生物室
就在地质现象馆开放后不久,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大地震,地震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由于地质现象馆中除系统介绍了内动力地质现象和外动力地质现象外,还专门介绍了地震地质方面的知识.一时间观众如潮,应接不暇,出现了地质博物馆有史以来少有的火爆场面。地质博物馆后又根据观众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及时举办了“地震展览”,并参与编写了《地震问答》一书,对普及地震知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既给了全馆职工很大的鼓舞,也促使全馆上下重新思考、认真探讨地质博物馆的工作方向和重点以及陈列工作的指导思想等问题。这场讨论虽未取得明确的结论,但地质博物馆应面向社会普及科学知识的问题已开始引起全馆上下的注意,为后来基本陈列的改造、业务范围的拓展和办馆方向的调整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在继续准备恢复三层的矿物、岩石和矿床陈列的同时,1975年地质博物馆还举办了7个专题展览,在12个省区的44个点进行了巡回展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76年,正当准备着手矿物岩石馆和矿床馆的陈列布置之际,不料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使地质博物馆大楼受到重创,不得不再次闭馆。陈列工作不得不待大楼修复后重头再来。
三、基本陈列的逐步改造与科普工作的不断加强
1976年10月历时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地质博物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馆职工随即全力投入大楼加固、修复和重建基本陈列的各项工作。
1977年,根据大楼抗震强度检测的结果和抗震加固设计单位的要求,为了减轻大楼建筑荷载,全馆上下齐动员,自己动手将楼内全部粘土空心砖隔墙拆除。然后由施工单位按设计对大楼进行了局部抗震加固和修复。通过此次修缮,大楼一至四层由原来的小开间陈列室,改造成无隔墙的通畅展厅,除一层分为前厅、南厅和北厅外,二至四层各层均分为南厅和北厅。大楼内部建筑格局的改变,为陈列布局的调整和陈列形式的改造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经过反复研讨,明确了重建基本陈列的指导思想:在总体布局上,将基本陈列划分为矿产资源室、地球史室、地层古生物室、矿物岩石室、中国矿床室、技术方法室6个陈列室,并在四层预留一个临时展厅。
在陈列内容的编排上,既要考虑科学分类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也要考虑观众的兴趣和需求,注意处理好普及与提高、专业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根据陈列内容的特点和参观对象的不同,有的陈列室侧重于专业队伍,有的陈列室侧重一般观众。
在陈列形式上,要逐步更换原有形制单调的陈列柜和整齐划一的陈列方式,酌情采用有利于布展和观众参观的大展柜和大橱窗,并按陈列内容的需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制作适量的灯光布景箱、电动模型和其他辅助展品,提高陈列的观赏性。
在陈列设计和施工的组织实施上,采取内外结合的办法,除地层古生物室、矿物岩石室、中国矿床室、技术方法室4个陈列室的恢复仍由本馆设计施工外,矿产资源室和地球史室2个陈列室邀请北京市美术公司参与设计和施工,进行陈列形式改造的尝试。
1978年由北京市美术公司参与设计改造的地球史室
1978年由北京市美术公司参与设计改造的矿产资源室
1978年,各陈列室的设计、施工陆续启动。1979年相继完成后,于是年秋开始预展。同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名称的恢复,地质博物馆亦恢复地质部地质博物馆名称。次年地质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此时地质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尽管在形式上呈现出新老并存,在内容的编排上也呈现出侧重专业性和侧重普及性并存的局面,但由于北京市美术公司加盟改造的矿产资源室和地球史室在陈列形式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使这两个陈列室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仍然受到了广大观众和博物馆界同行们的欢迎。
1985年的宝玉石室
与此同时,地质博物馆在陈列工作不断转型和改造过程中,科普工作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
1980年,地质博物馆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并当选为该协会常务理事长单位。同年,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正式成立,挂靠地质博物馆。
1981年,由地质博物馆和地质科普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地球》杂志创刊。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地质博物馆和地质科普委员会开始联合举办每年一次的“六一科普活动周”和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并以多种形式开展科普活动。
1982年,地质博物馆又作为团体会员单位当选为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出现“宝石热”。地质博物馆又不失时机地凭藉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宝石科研、宝石展览、宝石出版物的编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于1985年将基本陈列中的技术方法室撤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的宝石陈列室,对普及宝石知识、推动中国宝石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宝石界和消费者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1986年,除地矿部地质博物馆外,全国已有各种类型的地学博物馆70余所。为了进一步推动地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地矿部地质博物馆与新疆地质矿产陈列馆、湖南地质博物馆、南京地质陈列馆、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博物馆一起,倡议成立了隶属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地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经中国博物馆学会与地矿部商定,该专业委员会挂靠在地矿部地质博物馆(同年即更名为中国地质博物馆)。
巨型山东龙,1988年7月~9月在日本岐阜县日本中部未来博览会展出
应日本邀请,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巨型山东龙”的完整骨架化石于1988年7月在日本岐阜县日本中部未来博览会设专馆展出。从7月8日~9月18日两个多月的展出期间,共接待观众达150万人次。因场次所限,还有近100万人要求参观而未能如愿,据日方所做的观众抽样调查,“山东龙馆”被认为是该博览会20个分馆中的最佳印象馆,展出效果大大超过中日双方的预料。该博览会也因此成为日本各地同期举办的七大博览会中观众人数大大超过预计人数的惟博览会。有鉴于此,日方决定在岐阜县“山东龙”展出地建立座与“山东龙”等大的永久性青铜艺术雕塑以资纪念。1990年7月,该雕塑落成,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流的象征。
1986年,地质部地质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地质博物馆。次年对矿物岩石室的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进行了充实和更新改造。稳定开放几年后,1992年根据参观的情况和观众的意见,对基本陈列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撤销了资料陈日、观众不多的中国矿床陈列室,压缩了仍保持老陈列形式的古生物室的陈列面积,并将宝玉石陈列室从四层迁至二层,腾出四层供临时展览等活动使用。至此,由矿产资源室、地球史室、古生物室、宝玉石室、矿物岩石室5个陈列室组成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总格局基本形成。
工作范围的拓展,科普工作的加强,普及程度和开放程度的提高使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观众人数日益增多,观众面逐步广及青少年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地学界人士.国内外旅游者,以及宝玉石和观赏石爱好者,影响日益扩大。1992年,中国地质博物馆成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的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后又多次荣获“先进教育基地”称号。
为迎接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召开,1995年启动大楼修缮和陈列改造工程;同时地矿部以地质博物馆为试点,首次在全国地质系统公开招聘馆长最终聘任季强为代馆长,程利伟为第一副馆长。经过全馆职工的共同努力,不仅实现了馆领导班子的平稳更替,而且按时完成了大楼修缮和陈列改造的各项工作。将宝玉石陈列由二层迁至三层重建为宝玉石厅,恢复二层古生物陈列原有面积,重新编排陈列内容,彻底改造陈列形式,更名为古生物厅;矿产资源室、地球史室、矿物岩石室虽位置不变,但都进行了必要的充实、调整和修缮,并相应更名为地质资源厅、地球史厅、矿物岩石厅。至此,中国地质博物馆基本陈列各展厅陈列形式的改造全部完成,1996年8月重新开馆,以新的面貌迎接了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各国代表和国内外观众。
1996年改造后的古生物厅
1987年改造后的矿物岩石室
1996年改造后的宝玉石厅一角
1996年10月13日,季强、姬书安在《中国地质》上联名发表文章命名“中华龙鸟”。从此中国地质博物馆对鸟类起源的研究成果逐步成为国内外科学界关注的热点。
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中国地质博物馆成为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为适应新的工作需要,遂将基本陈列中的地质资源厅撤销,于1999年新建了包含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三方面内容的国土资源厅。
1999年11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1999年新建的国土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