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地质局志序

地质局志序

发布时间: 2021-02-25 14:06:16

『壹』 求文档: 通志总序翻译

各条河流流经地域不同,但必定汇聚到海洋,然后天下才能免除洪水的威胁;各国开辟的道路不同,但必定都通向中原,然后边区才去掉阻隔的苦恼。由此来看,会通的意义大极了!自从文字发明以来,著书立说的人虽然很多,只有孔老夫子因为是天生的圣人,所以才总括《诗经》、《尚书》、《礼》、《乐》而融会在一人手中,然后能够整齐厘定天下的各种记载,贯穿二帝三王,而连接成一个系统,然后能够彻底弄清古今的变化。因而他所创立的理论大放光辉,无论百代以上还是百代以下都不能企及。孔老夫子死后,诸子百家兴盛起来了,各自仿效《论语》用空洞的言词撰写著作。至于历代的史实,却无所记述和编排。直到汉武帝建元、元封之后,司马谈和司马迁才出来写史了。
司马迁父子世代掌管典籍,擅长著述创作,所以,能够往上继承领会孔子的意图,会通《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的言论,贯通黄帝、尧、舜,一直到秦、汉时代,写成一书,分为五种体裁:本纪用来记载年代,世家用来代代相传,表格用来订正历法,书志用来排比史事,列传用来记载人物,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改变他的这种写史方法,搞学问的人不能抛开他的《史记》。《诗》、《书》、《礼》、《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以后,只有这部著作。所以说“周公去世五百年以后有孔子,孔子去世五百年以后继承他们事业的人就在这里吧!”因此他自我标榜的地方已经不浅。然而大规模著述的人,一定要长期学识渊博、品行端正,而且全部看到天下的书籍,然后才没有遗憾。正当司马迁的时候,私藏书籍的律令刚刚解除,搜求书籍的途径尚未畅通,横贯三千年的历史典籍,却局限在七八种参考书籍中,所值得司马迁遗憾的,是广博不够。大凡写作史书的人,即使采纳前人的书籍,也一定自成一家言论。左氏是战国楚国人,他所看到的太多了,但他的《春秋左氏传》全都是楚人的言辞。公羊高,是战国齐人,他所听到的太多了,但他的《春秋公羊传》都是齐人的言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全部采用的是旧有史文,中间有时也有方言,实在是由于选录摘取未能详细,下笔删削匆忙的缘故,所以司马迁说:“我不敢毁弃先人(司马谈)所说的话,于是记述往事,整理那时的家世,世人的传记,而不是所谓的进行创作。”唐代刘知几也讥笑司马迁大量堆聚旧有的记载,有时也插入诸子百家不纯正的言论。所值得司马迁遗憾的,是典雅不够。大致上开创基业的人难免要粗糙简略,全都靠继承这种志向的有志之士来为它弥补愈合。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它们记载的内容都是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乘》和《梼杌》没有使他们结局完美的人,所以这两部书不能流传于世。《春秋》前头得到孔子的挽救,后头得到左氏的推崇,所以这部书与太阳、月亮一样经久不衰。否则的话,《春秋》只是一卷事情的题目,怎么能够在社会上流传!自从《春秋》以后,只有《史记》拥有写作的规模;倒霉的是班固并不是这样的人,于是丧失了会合变通的宗旨,司马氏创立的通史途径从此就衰落不振了。 班固这个人,是讲究表面华丽、不务实际的人,全然没有作学术的本领,专门从事抄袭窃取。后汉章帝向他询问制作礼仪、音乐的事情,班固用在洛阳的各位儒生一定都能知道它们作为回答。倘若臣民都像这样,那么询问又有什么用呢?等到众位儒生各有陈述,班固只是剽窃叔孙通的十二篇《汉仪》,来拼凑文字搪塞罢了。假如臣民都像这样,那么奏议又有什么可取的呢?汉章帝知道班固学识粗浅鄙陋,所以对窦宪说:“你喜欢班固而忽略崔骃,这好比姓叶的人喜欢假龙一样。”班固在当时已有评价;像这样的人才,打算用什么来著述呢?《史记》全书,功劳在于十表,它好比衣裳有帽子,树有根本水有源头;班固不懂以表格形式排列的系表、谱牒等,把古今人物强行确立等级。而且说汉朝继承尧的运数,自然应该上继唐尧,并不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把汉朝放置在秦朝、项羽以后,这纯粹是没有根据的谈论。由于班固截取汉朝写为《汉书》,这样就导致周、秦不能相互沿袭,古今之间成为间隔。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凡是六朝以前的史事,都是抄袭司马迁《史记》的,他自己不感到惭愧;从汉昭帝到汉平帝,总共六朝,都是取资于贾逵、刘歆的著作,又不认为是耻辱。况且又有曹大家来结束全书,那么班固自己所书写的几乎太少了!经常出自班固胸中的内容,是《古今人表》罢了,其他人是没有这种谬误的。后代编修史书出自众人之手,杂采各家之说;剽窃别人的文字,盗取别人的钟却掩上自己的耳朵,都是班固首开的先例。班固所干的事情就是这样,后来作史的人趋附迎合班固断代史体没有空闲时间,怎么能测量出他的深浅!司马迁与班固相比,好比龙和猪一样,为什么各种史书都抛弃司马迁的通史体裁而采用班固的断代史体裁,刘知几之类的人尊崇班固而贬抑司马迁!况且善于学习司马迁的人,没有人赶得上班彪。班彪续写司马迁的《史记》,从汉武帝一直写到东汉,想叫后人接续自己的著作,如同自己续写司马迁的著作;既没有多余的史文,又没有中断头绪,世世代代相互接承,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他继承司马迁的志向太好了,但他的书不能得以看到;所能够看到的,只有元帝、成帝二位帝王本纪的赞罢了。都在本纪以外,另外记载他所听到的,可以说是深入太史公司马迁学问的精微深奥之处了。凡是左氏《左传》中有“君子曰”的地方,都是对《春秋》经有新的见解;《史记》中有“太史公曰”的地方,都是史实以外的事情,不是对事情进行褒贬;偶尔也有涉及到褒扬贬低的地方,都是褚少孙等人掺杂到里边去的罢了。况且本纪、列传之中,已经记载了善恶好坏,足以用来借鉴,何必在本纪列传的后面另外在进行赞扬或贬低呢?这是儒生参加科举考试所作的试卷,怎么能放在著述中呢?这大概不是司马迁、班彪的本意。况且既然称为赞,哪能有贬低的词句呢?后代作史的人,有的叫做论,有的叫做序,有的叫做诠,有的叫做评,都效仿班固,臣下我不能不狠狠地批评班固了。司马谈有他的著作,而司马迁能够完成他父亲的愿望;班彪有他的学业,而班固却不能阅读他父亲的著作。班固作为班彪的儿子,既不能够保护他自身,又不能够传播他父亲的学业,还不能教育他的儿女,这样做人,说值得天下人效法的方面在哪里呢!范晔、陈寿等人继承他创立的断代史体例,大多都是些轻狂颠薄没有好的品行的人,因此很快招致罪过,整理修改而写作出确凿可信的史书在哪里呢! 孔子说:“商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增加了那些,现在可以通过考察而了解;周朝因袭商朝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增加了哪些,也是可以知道的。”这是说相互继承。自从班固按朝代划分段落来写作史书,不再有相互继承的意思;即使有孔子一样的智慧,也无法知道它增加或废除了什么。融会贯通的方法,从此就丢失了!说到它们相同的地方,就是已有本纪而再作本纪,一位帝王就有几个本纪;已有列传却再作列传,一人竟有几个列传。天文,是千古不会改变的天象,可世世代代都写作《天文志》;《洪范五行传》,是刘向一人的著作,可世世代代都排列《五行传》。像这些史志,哪能举得尽繁杂琐碎的文辞!谈到它们的不同之处,那么前代称王的人不列在后代称王的人中,后面发生的事情不能接续前头发生的事情;郡县沿革各有各的界限范围,却不能清楚变迁的原委;礼乐制度自行变更,于是成为不同风俗地区的政令。像这些记载,哪能举得完前后互不连贯?曹魏指吴国、蜀国为乱寇,北朝指东晋为僭伪,南朝政权称北朝政权为索头虏,北朝政权称南朝政权为岛中夷。《南齐书》称梁朝军队为正义军队,用阴谋篡夺了萧齐国家政权能够说是符合道义吗?《隋书》称大唐军队为正义军队,讨伐别人的国君能够说是符合道义吗?房玄龄总监各代史书,所以他的父亲房彦谦享有美好的名声;虞世南参与编修史书,所以他父亲虞荔、叔父虞寄都立有美好的传记。更厉害的是,让夏桀的狗对着好人唐尧叫唤,叫唤是因为唐尧不是它的主人。《晋书》中袒护晋而容不下魏,凡是忠于曹魏政权的人,都被称为叛臣,致使王凌、诸葛诞、毋丘俭等人在黄色土壤下满怀冤屈;《南齐书》偏袒齐而容不下宋,凡是忠于刘宋政权的人,都被称为叛逆的党羽,致使袁粲、刘秉、沈攸之等人在九泉之下满怀冤屈。唉!天上的太阳高高在上面照耀,怎么能够这样呢?像这样的例子,历代都曾有过。败坏良好的风俗道义,没有比这再大的了!司马迁写通史的方法既已丢失,班固断代为史的弊端一天比一天加深了,从东汉到东晋及南朝各代,没有一个人能感到这样有什么不对。只有梁武帝对这种情况发出感叹,于是命令吴均写作《通史》,上起自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下结束于齐朝灭亡,书没有写成可吴均就死了。隋朝时杨素又上奏叫陆从典续写司马迁的《史记》,准备写到隋朝,可惜书还没写成就被罢免了官职。难道上天吝惜这些史文而让它们流传吗?还是写作通史的人是不称职的人而上天不保佑他们呢?从唐朝以后,有没有觉得这种情况是不对的了,凡是拿笔写史的人,都把《春秋》作为仿效的标准,专门从事赞扬或贬低工作。《春秋》以文字简略表现大义,但如果没有史传来解释,那么善恶好坏就难以辨明;史书已经文字详细、事实清楚,善恶好坏已经彰明,不需要再进行称美与讽恶。阅读汉相萧何、曹参做过的事情,哪能不知道他们忠贞善良;看到王莽、董卓的所作所为,哪能不知道他们凶恶悖逆。史书,是国家的重要文献典籍,但担当写史职务的人,不懂在典章制度上留意,只是在言语上相互推崇,正好比管家的媳妇,不做早饭和晚饭,专门鼓动唇舌,即使获得胜利,哪能使家庭富裕呢?这是臣下我深深感到耻辱的。 江淹说过:“撰修纪传体史书,没有比志这部分更难的了。”这实在因为志是国家典章制度的寄托,不熟悉精通典章制度的人,根本就写不了。它不像本纪和列传,本纪只是按年代包纳排比史事,列传只是把史事归并缀连在人物身上,因而儒学士子都能写。唯有志难度大,其次没有比表再难搞的了。所以范晔、陈寿这般人都能修本纪、列传而不敢写表写志。志的本源来自《尔雅》,司马迁称之为书,班固称之为志,蔡邕称之为意,华峤称之为典,张勃称之为录,何法盛称之为说。其他各史一律承袭班固,叫做“志”,又都是在泛泛而谈上花笔墨,在具体事实上很简略,不足以充分体现出《尔雅》的求实宗旨。如今臣下我总括天下的大学问,区分条列它们的宏纲细目,命名为略,共二十略,有关历代的典章制度和学者的全部学问都在这里面了。其中有五略,是汉唐诸儒所听说过的,其余十五略,就是汉唐诸儒所不曾听说过的了。

『贰』 世纪~年代概略地质勘查及外围系统地质调查阶段

这一时期是本调查区及外围地质工作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自1949年以来,新疆和全国一样,各项事业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而地质工作向来薄弱的本区及附近亦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此期间先后有石油、地质、建设兵团、采矿、区调队纷纷来本区及附近进行地质调查及找矿工作。此时期的特点是人多势众,新资料、新见解层出不尽。将过去的地质勘查逐渐改为正规、系统、大规模的普查、勘探、区调。按时间先后将其研究情况叙述如下:

1)1956年地质部青海石油普查大队一、二分队,曾在该区北侧进行过1:100万路线地质概查,并写有初步总结报告,范围控制在东经87°10′~90°40′,北纬36°04′~38°00′。

报告中对库木库勒湖盆地的第三系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采到大量介形虫化石,对其储油构造测制了图件,同时也谈到第三系中有盐丘和石膏层。但由于工作的侧重,对其周边高山区的老地层研究较差,时代划分粗糙,谬误较多。

2)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库巴地质大队第五分队,在若羌—库木库勒一带进行路线地质及矿点检查工作。写有地质报告一份,附图64张。范围控制在东经88°00′~91°00′,北纬36°20′~38°17′。测区是一个形状极不规则的地带。

3)196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和新疆石油管理局合编出版了且末幅1:100万地质图及说明书,但其精度没有超出以上所谈及的资料范畴。仅在以上资料基础上,加上综合、连接、推断,因此说缺乏基础地质资料,是一幅质量不高的图件,后经区调验证,很多地层、构造、侵入岩都被给予否定。

4)1965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联合组成综合勘查队,在库木库勒一带做过地质普查,编写有地质报告。其精度没超出1956年地质部青海石油普查大队一、二分队的总结报告。地质部分一章基本上是1956年报告中的内容,没有进展和突破。

5)196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五分队在且末河上游开展1:100万区调工作,写有且末河流域区域地质测量及普查报告一份。由于当时正处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分队技术负责被夺权,生产无人问过,于1971年才提交这份过于简略的报告。

当时五分队共完成1:100万区调面积12 000 km2,最后仅写出24 000字的报告(42页),显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测区地质面貌,章节不全,内容过简,无插图和照片,个别地层跨系,目前看来是份质量不高的报告,但有些地层还是有化石依据的,对于空白区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197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一连一排,在J-45-B东部,J-45-Г西部进行了1:100万路线地质测量及普查找矿工作,1972年编写出报告一份及相应的图件。范围控制在东经86°20′~88°15′,北纬36°30′~37°20′。正处于调查区西北侧,为东昆仑山区一份较系统的区调报告。调查面积12 000 km2

7)1980~198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东昆仑地区进行过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所填图幅为阿其克库勒湖地区,填图范围为东经88°00′~91°30′,北纬36°00′~37°30′。其中东南部缺失两幅南北向延伸的1:10万图幅,西南部缺失三幅东西向延伸的1:10万图幅(缺失部分位于调查区内)。总填图面积为41 232 km2,路线密度为10~50 km,图面表示精度1 km×2 km,该调查报告最终验收为良级。该图幅主要工作区在大九坝以北的东昆仑中带(库木库勒微地块)构造单元内。在涉及调查区内的东昆仑南带划分出以上古生界为主的各组地层和部分中新生代地层,图面以系图法表示。除中泥盆世和下石炭世的地层单位为“群”外,其余各地层都划分到组。由老至新分别有:下泥盆统布拉克巴什群(D1-2b)、下石炭统托库孜达坂群(C1Tk)、上石炭统大九坝组(C2d)和阿其克库勒组(C3a)、下二叠统碧云山组(P1b)和喀尔瓦组(P1k)及上三叠统桃湖组(T3t)。其中大九坝组仅有微古化石依据,其他各组有零星大化石依据。布拉克巴什群与托库孜达坂群沿用东昆仑中带所建的组名,其中托库孜达坂群依据雁头山以东所测的地质剖面而建,采到石炭纪至二叠纪化石(珊瑚:Lophophyllidium? sp.,Diphyphyllum sp.,Thamnopora sp.;层孔虫:Stromatopora sp.),因而将整个黑顶山缝合带统划为托库孜达坂群,但岩性与东昆仑中带的同组地层已有差异。现有资料表明,调查区内的托库孜达坂群,由滨浅海相、浊积扇相、海相火山岩等不同沉积相组成。化石资料时限也较宽(O2—P)。初步踏勘认为它含有布拉克巴什群、哈拉米兰河群等填图单元的成分。

原1:100万地质调查报告运用槽台观点,将调查区划为晚华力西期冒地槽褶皱带,并认为大九坝断裂是一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断裂。

此次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仅在本区雁头山南麓的第三系中发现两处石膏矿点,并做了常规检查工作。

8)1984~198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由西昆仑东段向东昆仑西段进行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属空白区扫面性质,调查区范围呈一形状不规则的长条状,其东部延入木孜塔格幅(1:25万)内,东经跨度为87°00′~88°00′,纬度界线北部为36°45′,南部为新疆—西藏行政区分界线。南北部共有约7 200 km2的空白区。调查路线密度10~50 km,图面表示精度为1 km×2 km,该图幅最终验收为良级。

图幅采用系图填图法。以鲸鱼湖断裂为界将南部划为巴彦喀拉地层区,北部为昆仑山地层区。涉入本区及西邻范围(调查区88°以西地段)因通行受阻而未能进入,形成近20 000 km2的空白区。这一区段的最终成图沿用1971年调查区西北部的1:100万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王家珩,1971)和遥感解译资料,将88°以西地段的黑顶山缝合带及北部地层统划为未分上石炭统(C3),与1982年1:100万区调所划的下石炭统托库孜达坂群相连,南部划为下二叠统黄羊岭群(P1hy),与1982年1:100万填图所划的上三叠统桃湖组相连。

调查报告用槽台观点将鲸鱼湖断裂以北划为昆仑褶皱系南昆仑地槽褶皱带,断裂以南划为可可西里-巴彦喀拉地槽褶皱系,并认为木孜塔格北坡断裂是一非常重要的区域性大断裂。

9)1986年新疆地矿局一区调队赵子允在参与中美木孜塔格登山考察时,在木孜塔格北坡一带发现蛇绿混杂岩带,并取了放射虫硅质岩样,经中科院王乃文鉴定,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10)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成都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科研所等对东昆仑地区进行了专题研究。但主要是利用原有资料和邻区的一些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未开展实地调查。199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姜春发等正式提出以大九坝断裂为界,北部划为东昆仑中带,南部划为东昆仑南带,两边的基底、盖层有很大区别。并建立了东昆仑南带的地层层序,认为大九坝断裂即为东昆中断裂。

11)1993年《新疆地质志》根据1985年1:100万区调资料将阿尔格山幅(1:25万)南部的可可西里地层分区的桃湖组用化石成果较好的克勒青河群代替,并将西邻区的下二叠统黄羊岭组顺延至调查区内,同时还根据周边地层和化石的对比,将东昆仑地区的石炭系(包括本区的下石炭统)通划为未分上石炭统。此地层框架沿用至今。

12)1993年新疆地矿局一区调队在东昆仑地区黑顶山幅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地理坐标:东经87°00′~88°00′,北纬36°40′~37°20′。该调查只进行了一年野外工作,未予成图。第二年项目取消,仅提交过渡性总结报告。

此次调查在黑顶山缝合带内发现数条蛇绿岩带,在一些透镜状、断块状的灰岩层中采到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化石。但仍沿用1:100万区调和《新疆地质志》建立的地层层序,由老至新划出了铁石达斯群 [(O2—S1)tsh]、契盖苏群(D1-2qg)、布拉克巴什群(D2bl)、哈拉米兰河群(C2-3kl)等。未提交成果图,过渡性总结中提出木孜塔格北坡断裂是一重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分界线。

图1-2 工作程度图

13)1992年至1996年新疆地矿局一区调队在东昆仑地区所做的1:50万甚低密度化探扫面工作涉及调查区北缘地段,在黑顶山缝合带内圈出与韧性剪切带密切相关的金、砷、汞、锑等元素异常和与斑岩型矿化有关的铜、铅、钼元素异常。

总体来说,昆仑山地区整体研究水平较低,截至目前,整个昆仑山地区地层划分通用一套地层层序,这些地层分别建立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内,同组地层岩性及厚度变化大,难以对比;侵入岩未建立起可供对比的岩石谱系单位;火山岩、变质岩的研究程度更低。构造单元划分争议较多。以研究程度来看,青海省地矿局的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尤其是东昆仑南带内。对于姜春发等人提出的东昆仑中带、东昆仑南带的划分方案,我们认为是较为切合实际的。

调查区的研究程度及区域地质调查历史见图1-2和表1-3。

表1-3 调查区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简表

『叁』 高平县志序 文言文翻译

《高平志》,来把高平县的山川自、土田、风俗、物产都记载在其中了。这个县叫高平,就说明这块地方都很高。
《禹贡》和《职方》中的叙述,已经不可考证。汉代以来的《地理郡国志》、《方与胜览》、《山海经》之类的记载,有的简略并且遗漏,有的荒诞而且不符合常理,其中本来就不能没有遗憾。只有当朝的《一统志》,大纲比《禹贡》还简练但没有遗漏,目录比《职方》还详细但不冗长。但它的规模宏大阔略,实在是给天下万世而作的,是朝廷的事。像那州县的志,本来是当局的职责,难道能延缓吗?

『肆』 请高手指点地方志书里面不同内容的排序

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一、封面

二、前环衬

三、书名页
————编辑、印刷行业一般称此页为扉页

四、书名页背页一般为版权页
————也有称此页为“扉背”的,意思就是扉页的背面。

————这里插一句,要看你所编修的是什么样的志书,如果是厂矿企业学校机关志,或是乡镇村志,就可以不受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如果你编修的是省、市、县三级正规志书的话,就最好按照你们本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要求,在版权页后面依次排上两三页,内容是本地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名单、本志编纂委员会的名单、本志编纂办公室(工作组)的人员名单、各级审稿单位名单等等。为方便印刷单位装订起见,这几页也可以和前面的书名页、版权页,后面的彩页一起排成铜版纸印刷的。

五、卷首彩页

六、序文
————序言为什么放这么前呢?因为序言的基本功能是介绍这部书写些什么内容,或是介绍一下作者(当然各种书的序言现在发展为五花八门的种类,但对于地方志书来说还是应该保持序言的基本功能),这样读者就可以占一点便利,即这部书需不需要继续看下去,看了这个基本介绍就知道了,没必要先读凡例啊、概述啊这些内容就能有个基本的了解。

七、凡例

八、目录
————也有将目录放在凡例之前的,这两种做法可以说都有一定道理,不必强求一律。

九、正文

————概述和大事记,其实都是志书正文的内容,如果你的志书是分篇的话,那么概述和大事记其实也就是你的志书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而已。它们的特殊性只是在于其性质,与志书正文的主体部分(即各分志部分)有所不同而已。

————通常说志书的主体由述、志、记、表等多种形式构成,其中的“述”就主要是指全书的这一篇《概述》。但又不完全是,因为每一篇、章、节前的无题小序,也都可以采用“述”的方式来写,也有人将其直接称为“篇前概述”、“章前概述”,这些名称可以商榷,但写法是相通的。

————概述的位置不宜讨论,一定是放在全书正文的第一篇的。近年志界流行写简志之类说法,头脑虽然比较颟顸,但出发点总是好的,希望读者能够用更少的时间去了解一地、一行业的大致发展脉络。实际志书的概述就是起到这个作用的,所以应该放在最前面。

————大事记的位置摆法,目前志界的确有前置和后置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个人倾向于前置。因为大事记是一部地方志书中最独特的部分,当你整部志书都是横排竖写的格局时,唯独有大事记这一篇是完全按照史体来竖写的,这种书写模式就是它的特殊性。

————如果说概述是用文字的形式来对全志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升华的话,那么大事记就是用纵排的史实来搭建全志的脉络。概述是文字的“纲”,大事记是史实的“纲”,纲举才能目张,对吧?

————如果把大事记甩在全志正文的最后,实际就是对大事记功用的蔑视态度,认为它不过是和附录、索引一样可有可无的东西。古代修正史,先要修史料长编,有了长编,才能捋清这部历史的基本脉络,才知道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寻找材料、补充材料。史料长编对于编者而言,是志书在编辑过程中的基本线索,同样,到了志书修成之后,大事记对于读者而言,也就成为阅读、把握全志,寻找相关资料的基本线索。读者想要了解志书中某一段叙事、某一件史实,在整个地区、整个行业中的位置、重要性,只需要到大事记里去寻找、去比较,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这都说的是大事记编辑水平比较高的情况。如果你确实是新手,编修这部志书有很大的难度,资料搜集不易,编写水平一般的话,那么把大事记后置也是可以考虑的。毕竟献丑不如藏拙,因为大事记的编写是最考验志书编辑水平的。志文部分都可以乱塞些文字进去,大事记却条条都是“干货”,有经验的编辑人员只随便翻看其中几条,立刻就能由此判定整部志书的编写水准。

罗嗦太多了,我把志书装订结构的后面几个部分补完吧?

十、附录

十一、索引
————正规的三级志书,现在按照中指组的要求都必须加上索引一项。如果是非三级志书,就可以灵活掌握了。

十二、资料征引目录
————这部分同样不是硬性要求,毕竟志书不是严肃的学术论著,我们今天编的也不是孙星衍、洪亮吉们的纂辑派志书,有没有资料出处都无所谓的。

十三、资料提供人员名单(包括图片提供者)
————有些地方的志书,习惯在这个位置用几页篇幅,列出资料提供人员名单,也是可以参考的做法。地方志是弱势行业,能给别人落个名字,也算是对支持修志者的一种回报吧?

十四、编后记(或直接用“跋”的名称)

十五、后环衬

十六、封底

『伍』 古文中的记 志序 什么意思

记和志属散文体裁 可议论,可抒情 目的在于通过描述或记述一件景物或事情,回阐述自己的观点答,或者抒发感情。

序,也叫引子。在一篇文章的开始,有把你引入正题的作用。大概是文章的创作愿意或文章的背景吧。相当于在戏院里开幕,开始的意思。也有叫序言的,是写在著作之前的文章。说明写作意图、经过,或介绍、评论本书内容。单讲“序”,是次第;排次序;开头的之意

『陆』 隋书经籍志 总序的译文

译文:

所谓‘经典书籍’,乃是天机神明的绝妙宗旨,圣贤哲人所擅长的本事。用它来可以通达天地,辩识阴阳,端正纲纪,弘扬道德,彰显仁义足以赐利万物,藏书读用足以独善其身。

学习的人将增殖,不学的人将要落了。大业高的,就成为圣明的德行;普通人能够思考,就有王、公的重。他的君王用来树立风声,流显号,美教育,移风易俗,为什么没有人走在这路上。

所以说:从他的为人来看,温柔敦厚,《诗经》教了;通达博古,《尚书》教了;扩大贸易好,《音乐》教了;洁静精微,《周易》教育的;恭俭庄敬,《礼记》教了;撰文记事,《春秋》教了。因时制宜,质文交替使用,应之以变通,变通的以中庸。

中庸是可以长久,通过改变就可以大。他的教有到,他们用无穷。实际上仁义的陶冶,诚实道德的风箱一样啊。它是用大了,扬帆太深了,言语无法形容。

所以说:不快而迅速,不走而来。现在的我知道古代,后可以知道现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大道才行,俯身龟象而设卦;后来出现了圣人,抬头鸟的足迹来完成文章。文字已经流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已经建立,经典在这里与他。

原文: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

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与焉。

此文出自唐·魏徵《隋书·经籍志1序》

(6)地质局志序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隋书·经籍志》共四卷,是唐魏徵(580-643)等撰目录。是唐代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录。

此《志》原是唐贞观年间《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根据《隋大业正御书目》作为底本,并参考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分类体系而成。

利用隋代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合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遗书,与《隋大业正御书目》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

《隋志》确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此《志》所著录的经部著作及其儒家类文献,并大序、小序、注释等,至今仍不失为考见唐以前儒家著述概况的重要资料。

『柒』 隋书经籍志序

缃:浅黄色。素:白色。浅黄色和白色的丝织品在竹简时代是贵重书写材料。缥囊是装书的袋子,缥是浅青色。但意思是只。
只记了书名与内容,使用最好的包装,用最好的书写材料,而无任何考证解析(注释)

『捌』 北里志的序

自大中皇帝好儒术,特重科第。故其爱婿郑詹事再掌春闱,上往往微服长安中,逢举子则狎而与之语。时以所闻,质于内庭,学士及都尉皆耸然莫知所自。故进士自此尤盛,旷古无俦。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以同年俊少者为两街探花使,鼓扇轻浮,仍岁滋甚。自岁初等第于甲乙,春闱开送天官氏,设春闱宴,然后离居矣。近 年延至仲夏,京中饮妓,籍属教坊,凡朝士宴聚,须假诸曹署行牒,然后能致于他处。惟新进士设筵顾吏,故便可行牒。追其所赠之资,则倍于常数。诸妓皆居平康里,举子、新及第进士,三司幕府但未通朝籍、未直馆殿者,咸可就诣。如不吝所费,则下车水陆备矣。其中诸妓,多能谈吐,颇有知书言话者。自公卿以降,皆以表德呼之。其分别品流,衡尺人物,应对非次,良不可及。信可辍叔孙之朝,致杨秉之惑。比常闻蜀妓薛涛之才辩,必谓人过言,及睹北里二三子之徒,则薛涛远有惭德矣。予频随计吏,久寓京华,时亦偷游其中,固非兴致。每思物极则反,疑不能久,常欲纪述其事,以为他时谈薮。顾非暇豫,亦窃俟其叨忝耳。不谓泥蟠未伸,俄逢丧乱,銮舆巡省崤函,鲸鲵逋窜山林,前志扫地尽矣。静思陈事,追念无因,而久罹惊危,心力减耗,向来闻见,不复尽记。聊以编次,为太平遗事云。时中和甲辰岁孙綮序。

『玖』 地质要素评序法 为什么 不适用 大中型

1、不是不适合来,而是对于赋存不源稳定的沉积性大中型矿床的探矿权评估不适合。
2、地质要素评序法具体是将勘查成本效用法估算所得的价值作为基础成本,对其进行调整,得出探矿权价值。而调整的根据是找矿潜力和矿产资产的开发前景。
简单而言就是,地址要素评序法属于成本法,对于有明确收益前景的矿产容易低估,所以不适合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