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比亚地质大学
① 邓军在中国地质大学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2012年1月10日)
尊敬的各位院士、领导和来宾们,各位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举行2012年春节团拜会。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节日的祝贺!
2011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的一年,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教学改革工程深入实施,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国家级教学名师实现了零的突破,逐步带动和建立三级教学名师体系,推动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1篇博士学位论文再次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人荣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获得新突破;科技工作保持良好的势头,以王成善、张招崇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两个“973”项目获得批准;莫宣学院士荣获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超大型项目,经费总额近1亿元;翟裕生院士主持完成的“成矿系统理论与找矿实践”项目成果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是我校自2003年以来再次以第一单位获得该奖项;2011年,我校实到科研经费近5亿元;全年学校共发表SCI论文251篇,比去年(145篇)增长62%;国际SCI论文158篇,位居国内地学高校、科研院所前列。国际交流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与纳米比亚大学合作的成果得到了刘延东国务委员的充分肯定。
2011年,更是学校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的一年。学校正式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顺利完成岗位聘任和各二级党组织的换届工作,教职工岗位津贴改革工作、离退休人员经费工作顺利推进。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体育馆投入使用,教工食堂和校医院改造工程顺利实施,通过多轮艰难的谈判,17号学生公寓楼建设项目即将动工,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尤其可喜的是,在“十二五”开启之年,全校上下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氛围空前浓厚,人心思齐、人心思进的局面日益形成。在此,我谨向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发展贡献毕生精力的老领导、老教师和职工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各位院士、领导和来宾们,老师、同学们:2012年是“十二五”建设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即将在金秋十月迎来我校建校60周年。我们将继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坚持“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水平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60周年校庆。
新春佳节将至,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
② 絮絮赘语并非多余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向读者列述近一个世纪里地质工作者在嵩山的地质调查历程,是因为我们不忍心删去任何一家在这里的劳动和贡献,他们中有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师生,有中国地质科学院、华北地质研究所、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湖北地质研究所、河南地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有地质、煤田、冶金、建材、化工、石油、核工业等部委所属的地质队。他们中不论国际知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研究员,还是长年奔波在深山野谷中的地质技术人员、默默无闻的勘探工人,都为嵩山的地质事业抛洒过汗水。正是他们日复一日的艰苦跋涉,百折不回的顽强拼搏,才重塑了嵩山几十亿年的地质历史,才探明了沉睡地下的各种宝藏,为嵩山地区矿业开发提供了资源保证。嵩山地区今天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与地质专家和勘探队员们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如今他们中有的已经作古,有些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安度晚年,一代年轻的地质科技工作者正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嵩山地质研究和勘探队伍中来。对于他们的贡献,嵩山不会忘记!嵩山人民不会忘记!
嵩山,在世人眼里是一座神秘的山,在地学爱好者眼里,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网络全书,在地质工作者的眼里更是一片圣地。作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她向我们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地质遗迹,作为理想的地质实习基地,她为祖国培养了一代代的地质人才。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地质学院就读的温家宝、邱铸鼎、李锦玲等同学以他们在嵩山实习所收集的资料,写出了毕业论文,从而走上了地质工作岗位。前几年在一本地学科普杂志上读到过一篇游记,作者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作为地质专业的一名大学生,曾跟随老师在嵩山实习,嵩山诱人的地质景观,深深地吸引了他,更加坚定了他献身地质事业的志愿。毕业后远走天涯,为祖国的地质事业操劳一生,即使走得再远,也没有忘记嵩山。几十年后,已经年近古稀的他,对嵩山的怀恋之情反而更加强烈,终于顶着一头白发,再次来到嵩山,旧地重游,引无限感慨,激动的心情跃然纸上,读来让人感动。中国科学院院士马杏垣教授和游振东、索书田、郭铁鹰等教授为嵩山地质研究倾注了毕生精力。半个世纪里,他们走遍了嵩山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说起嵩山的地质现象,如数家珍。有人说马先生十上嵩山,可能有些保守,到底几上嵩山,他自己是否记得清楚,也很难说。直到晚年,仍为嵩山的滑动构造倾注着极大的热情,时有专著留世。1990年,国家准备将“嵩山地质遗址”向国际文化与自然遗址保护委员会提出申请,马杏垣教授致信该委员会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工作组中国执行委员潘江,极力推荐。信中说“嵩山地区地质现象中最可贵的是它的重力滑动构造,这是世界上最宏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晚前寒武纪重力构造虽然在西南非(纳米比亚)也有,但不如中国嵩山精彩。从古构造观念讲,它们是轻沉积物的变形,琳琅满目。”字里行间,透射出一个老地质学家对嵩山的深切关爱之情。
随着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嵩山将以更加靓丽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嵩山展开了她的双臂,欢迎一切探险家、旅游者、地学爱好者,走进她的怀抱,去领略轰轰烈烈的“三大运动”,林林总总的“五代(现在应改为七代)同堂”,去探索那永远也探索不完的奥秘。
③ 我有长约150厘米,宽约70厘米,高40厘米石头,老辈人说是天上掉下的,看似很像陨石,谁能回答该向向哪...
陨石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上的石体,是从宇宙空间落到某个地方的天然固体,也称“陨星”。它是人类直接认识太阳系各星体珍贵稀有的实物标本,极具收藏价值。据加拿大科学家10年的观测,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有20多吨,大概有两万多块。由于多数陨石落在海洋、荒草、森林和山地等人烟罕至地区,而被人发现并收集到手的陨石每年只有几十块,数量极少。陨石的平均密度在3~3.5间,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陨铁密度为 7.5~8.0,主要由铁、镍组成;陨铁石成分介于两者之间,密度在5.5~6.0间。陨星的形状各异,最大的陨石是重1770千克的吉林1 号陨石,最大的陨铁是纳米比亚的戈巴陨铁 ,重约60吨;中国陨铁石之冠是新疆清河县发现的“银骆驼”,约重28吨 。陨石是来自地球以外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碎片,绝大多数来自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少数来自月球(40块)和火星(40块)。全世界已收集到4万多块陨石样品,它们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石陨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铁陨石(铁镍合金)、和石铁陨石(铁和硅酸盐混合物)。鉴定一块样品是否为陨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外表熔壳:陨石在陨落地面以前要穿越稠密的大气层,陨石在降落过程中与大气发生磨擦产生高温,使其表面发生熔融而形成一层薄薄的熔壳。因此,新降落的陨石表面都有一层黑色的熔壳,厚度约为1毫米。2.表面气印:另外,由于陨石与大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陨石表面还会留下许多气印,就象手指按下的手印。3.内部金属:铁陨石和石铁陨石内部是有金属铁组成,这些铁的镍含量很高(5-10%)。球粒陨石内部也有金属颗粒,在新鲜断裂面上能看到细小的金属颗粒。4.磁性:正因为大多数陨石含有铁,所以95%的陨石都能被磁铁吸住。5.球粒:大部分陨石是球粒陨石(占总数的90%),这些陨石中有大量毫米大小的硅酸盐球体,称作球粒。在球粒陨石的新鲜断裂面上能看到圆形的球粒。6.比重:铁陨石的比重为8克/cm3,远远大于地球上一般岩石的比重。球粒陨石由于含有少量金属,其比重也较重。根据我所学的生物为您解答一下陨石是从宇宙行星际空间落到地球的固体物质。晴朗的夜晚,繁星满天,仰望夜空,有时可以见到流星拖着闪亮的尾巴划过天空,消失在天边。这种坠落到地球上的流星,科学家称之为陨石。 综上可见,陨石是研究太阳系内外星体历史演变过程的珍贵样品。它所提供的有关太阳系内外星体早期历史演变的信息,以及行星际宇宙射线和太阳风强度的资料,如果和宇宙飞船采集其它星体上样品提供的信息以及空间探测器测得的资料相比,无疑是既经济又可行多了。南极大陆的陨石藏量丰富,类型齐全,其地球年龄最长,原状保持最好,是地球上获得陨石样品的最佳场所。你说的对,有磁性,但你要看,仔细看气印,一点点也好,找到他,用酒精擦看他发蓝不,是的话,你就发财了·
一种天然玻璃物质。由于外观似黑曜岩,故又称似黑曜岩。但两者的成分、结构都不同。
玻璃陨石主要按年龄分类,而同一地区的玻璃陨石具有大体一致的年龄值。世界上玻璃陨石主要集中分布于 4个地区:①亚澳区,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东南亚、菲律宾、塔斯马尼亚等地及附近海域,年龄值约70万年。②捷克和斯洛伐克区,发现于波斯米亚和摩拉维亚,在摩拉维亚发现的称莫尔达维玻璃陨石,年龄值约 1450万年。③ 北美区,主要发现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佐治亚州等地,年龄值约3400万年 。④ 科特迪瓦区,包括科特迪瓦、加纳及其附近海域,年龄值约110万年。
一般认为,玻璃陨石是巨大的陨石或彗核撞击地球,使地球表层岩石熔融高速溅出坑外急速冷却而成。也有人认为,玻璃陨石是从宇宙空间降落到地球大气层的玻璃雨。关于玻璃陨石的成因,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玻璃陨石”,它呈黑色或墨绿色,有点象石头,但不是石头;有点象玻璃,但它是一种很特别的没有结晶的玻璃状物质。它的形状五花八门,一般都不大,重量从几克到几十克。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玻璃陨石有几十万块,而且另人奇怪的是它们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关于玻璃陨石的来源和成因,现在还没有定论。
④ 西非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林卫东1,2陈文学1熊利平1高宇庆1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083)
摘要 西非海岸盆地群是典型的裂谷和被动陆缘叠合盆地,盆地经历了前裂谷阶段、同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被动大陆边缘阶段等4个演化阶段。发育盐下裂谷期湖相泥岩和盐上海相页岩两套主力优质烃源岩,油气主要富集在古近-新近系广泛发育的滚动背斜和盐岩相关构造圈闭内的三角洲及水下扇碎屑岩储层中。盐岩相关构造、滚动背斜构造以及盐下裂谷建造是西非主要勘探方向和领域,西非南北两段低勘探程度地区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关键词 西非 盆地演化 成藏主控因素 勘探潜力
Pool Forming Constrains and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he West Africa Coast Basins
LIN Wei-dong1,2,CHEN Wen-xue1,XIONG Li-ping1,GAO Yu-qing1
(1.Exploration & Proction Research Institute,SINOPEC,Beijing100083;2.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
Abstract West Africa coast basins are typical rift and passive margin basins which had experienced four tectonic evolution periods of pre-rift,syn-rift,transition and passive margin.Pre-salt lacustrine shale and post-salt shallow marine shales is the main source rocks of the west coast basin.Hydrocarbon accumulated mainly in deltaic,and subfan clastics of the tertiary rollover anticline and salt structures traps,which and subsalt rift plays are the exploration areas of the west Africa.Low exploration basins in north and south west Africa coast have certain hydrocarbon potential.
Key words west Africa basin evolution pool forming constrains hydrocarbon potential
非洲大西洋边缘地带长达1万余千米,发育60多个盆地,总面积763.8×104km2,油气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05653 MMbbl,占非洲总储量的42.5%,天然气储量265.5TCF,占非洲总储量的30%[1]。西非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外交关系,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目前均在西非有勘探开发区块,目前集中在南段中北部的尼日尔三角洲、加蓬海岸和下刚果等盆地。加深对西非盆地成藏主控因素和勘探潜力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宽西非勘探开发领域,获取更多的投资机会。
1 区域地质背景
西非海岸盆地群在结构和演化过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均为裂谷和被动陆缘叠合盆地,经历了前裂谷阶段、同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被动大陆边缘阶段等演化过程,由于南北大西洋裂开的时序性和大地构造背景有差异,以“几内亚鼻”为界,西非南北两段盆地群在两期成盆规模和沉积充填特征上有较大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西非盆地油气富集程度的悬殊。
1.1 前裂谷阶段
前裂谷阶段残留沉积主要分布在西非北段。西北非地区在前裂谷阶段经历了前海西期的伸展运动以及后期的加里东和海西造山运动的挤压、改造和破坏作用。前裂谷沉积包括前寒武系—泥盆系。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在塞内加尔盆地深海部分发育5000m以上前中生界[2],其中寒武系厚1200m左右,奥陶系砂岩厚约1400m,志留系包含400m的北非区域性分布的页岩优质烃源岩,泥盆系为400m左右的砂泥岩地层。
1.2 同裂谷阶段
西非海岸盆地群同裂谷阶段的发展主要受控于中新生代大西洋的形成与演化。二叠纪末—早白垩世,联合古陆(Pangea)受地球内部热事件作用,在非洲形成多期裂谷,其中受3期热事件作用,在现今大西洋先后形成了北、南两个裂谷,并最终演化为大西洋。第一期热事件是210Ma前中大西洋岩浆省Camp地幔柱的喷发,形成了当时的Newark裂谷体系的一部分,西非北段裂谷盆地群在此基础上开始了裂谷阶段的沉积[3]。第二期热事件是Karroo地幔柱的爆发,位于现今非洲东南海岸的Karroo地幔柱于183Ma的爆发导致冈瓦纳大陆裂解,并在180~133Ma期间,导致包括南大西洋裂谷在内的裂谷在非洲大陆陆内和大陆边缘广泛发育。第三期热事件是位于现今南大西洋南段的Tristan地幔柱的喷发(图1)。Tristan地幔柱在131Ma的喷发导致南美板块离开非洲-阿拉伯板块,南大西洋从Tristan地幔柱喷发点开始扩张,南美板块迅速旋转离开非洲-阿拉伯板块,而非洲板块以现今7°N,11°E 处浅源地幔柱为轴逆时针旋转了45°,西非海岸裂谷盆地开始形成[4]。
受大西洋形成发育过程的控制,西非南北两段裂谷盆地的规模和沉积充填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北段同裂谷阶段的勘探程度较低,根据USGS资料,推测西北非裂谷阶段沉积一定厚度的三叠系陆相碎屑岩,其厚度在海上相对较大,往陆地方向减薄[2],其中可能发育富含有机质的湖相烃源岩。西非南段多数裂谷盆地的形成则主要始于白垩纪,为受NNW向和NEE向基底断裂制约的一系列NW向断陷、断垒,东西相间排列[5];受NEE向转换断裂影响,断陷在南北方向上以横向隆起各段错开,形成次级盆地。西非南段同裂谷阶段沉积了一套非海相地层,底部岩性为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和泥岩,向上逐步过渡为灰岩、砂岩和泥岩互层段,晚期由于纽康姆世末再一次发生了强烈的伸展,发育了深湖相的泥岩沉积,形成了西非海岸盆地盐下最主要的一套烃源岩。
图1 中生代Pangea泛大陆地幔柱的喷发与大西洋沿岸盆地群的发展演化
(据参考文献[4]修改)
1.3 过渡阶段
西非南北两段海岸盆地群的裂谷作用分别在三叠纪末和晚白垩世初趋于结束。之后南段开始区域抬升、反转和遭受剥蚀,形成了裂谷层序与过渡层序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而后,在夷平的、非海相充填的裂陷盆地之上,底部沉积了一套海相砾岩地层。在这套过渡砾岩地层之上,开始了西非海岸广泛的蒸发岩沉积。北段裂谷盆地群过渡阶段与南段有较大不同,即同裂谷期后没有经过区域性的抬升和剥蚀,盐岩与同裂谷沉积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域性不整合。盐岩是西非过渡阶段广泛发育的一套层序,既是盐下成藏组合的优质盖层,又是盐上组合构造发育的重要因素,对西非油气成藏和富集具有重要意义。西非盐岩层序在南北两段盆地群的分布有较大的不同:①沉积时间不同,北段沉积于晚三叠世,而南段则沉积于早白垩世末Aptian阶沉积时;②南段沉积范围广,Aptian阶沉积时在Walvis海岭和Cameroon之间约100×104km2的范围内接受了盐岩层序的沉积[4],而北段盐盆的发育面积较小,并且不同凹陷之间相互隔离;③南段盐岩层序的厚度较薄,一般厚几十米到数百米,而北段普遍较厚,最厚可达到数千米。
1.4 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西非南北两段盆地群在被动大陆阶段的构造背景相似,以宽缓的坳陷沉积为主,仅在发育时间上存在差异。北段在侏罗纪处于被动大陆阶段,而南段则在晚白垩世才开始接受海相沉积并与北段开始同步演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的构造相对稳定,由于巨厚的上白垩统和古近-新近系的快速沉积,盆地内广泛发育与同生断层相关的滚动背斜和盐岩相关构造[6]。西非被动大陆盆地的沉积主要受控于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裂谷期构造背景和物源供给。盐上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层序自下而上分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套层序,碳酸盐岩层序在西非北段非常发育,沉积厚度在数千米,主要与侏罗纪相对海平面上升有关,而南段碳酸盐岩地层欠发育,厚度相对较小。碳酸盐岩之上的碎屑岩层序以大规模的三角洲、水下扇等过渡相沉积为主,在这些沉积中聚集了西非绝大多数的石油。西非海岸大型三角洲和水下扇沉积体系发育的主控因素是白垩纪热事件在西非形成的裂谷体系,这些裂谷在古近-新近纪发育成了一些大型的河流,陆源碎屑沿这些河流进入盆地形成巨大的过渡相沉积,例如,与尼日尔河相关的尼日尔三角洲,与刚果河有关的刚果扇以及与奥润枝河有关的奥润枝盆地。
2 成藏主控因素
2.1 发育多套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
西非海岸盆地发育志留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新近系等多套烃源岩,白垩系和古近-新近系烃源岩是西非地区的主力烃源岩(图2)。
图2 西非海岸主要盆地生、储、盖分布与组合图
白垩系烃源岩在西非海岸盆地群都有发育,是西非分布最为广泛的烃源岩。白垩系烃源岩在北段阿尤恩-塔尔法亚(Aaiun Tarfaya)盆地和塞内加尔(Senegal)盆地以开阔海相页岩为主,在南段以湖相暗色页岩为主。白垩系烃源岩在西非南段普遍丰度高,如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尼欧克姆阶的Bucomazi组、加蓬盆地的Melania组和宽扎盆地的Binga组湖相暗色页岩的有机碳分别可达30%,20%,6.3%,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现处于生油阶段[7]。
古近-新近系烃源岩广泛分布在几内亚湾的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下刚果盆地和宽扎盆地,是西非另一套主力烃源岩。古近-新近系烃源岩和白垩系烃源岩相比,丰度和有机质类型稍逊,如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 Akata 组前三角洲相和开阔海相页岩,其TOC为0.5%~4.4%,平均为1.7%,为Ⅱ-Ⅲ型有机质,但古近-新近系巨厚的沉积规模弥补了源岩质量的不足,为形成西非最大的石油储集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志留系烃源岩主要发育在西非北段的阿尤恩-塔尔法亚(Aaiun Tarfaya)盆地和塞内加尔(Senegal)盆地,这套烃源岩属于前裂谷期沉积。根据地表露头资料,志留系黑色页岩类烃源岩的厚度在40m左右,有机碳含量为1%~5.5%,以无定型干酪根为主,Ro值在0.9%~1.3%之间,西非海岸盆地北段志留系烃源岩在成因、环境以及质量和丰度上与北非古达米斯盆地和穆祖克盆地Tanezzuft组放射性页岩均非常相似,为西非海岸盆地北段一套潜在的优质烃源岩[8]。
侏罗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阿尤恩-塔尔法亚(Aaiun Tarfaya)盆地,属于后裂谷被动陆缘开阔海页岩沉积,有机碳含量为1.47%~2.49%,有机质类型为Ⅱ型,白垩系坎佩尼期已经成熟,目前处于生气阶段。
2.2 中新生界储盖组合油气富集
西非地区中新生界侏罗系—新近系共有40多个产油气层,以裂谷期后过渡阶段盐岩及相对应的地层为界面,分为盐下、盐间和盐上3套储盖组合,油气主要富集在白垩系和古近-新近系碎屑岩储层中(表1)。盐下储盖组合以下白垩统砂岩为主要储层,属于裂谷期陆相河流-湖盆沉积建造,在西非南段的下刚果盆地、加蓬盆地、宽扎盆地、纳米比亚盆地和西南非海岸盆地广泛发育,储层物性好,孔隙度在10%~30%,渗透率在(100~5000)×10-3μm2之间。下白垩统储层和其上覆的区域性分布的盐岩构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盐上储盖组合在西非南段以上白垩统—新近系为主力储层,以中段的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下刚果盆地和宽扎盆地的被动陆缘阶段三角洲和水下扇砂体最为发育。这些盆地的古近-新近系储层规模巨大,物性好,例如尼日尔三角洲古近-新近系Agbada组厚度可达3500m,孔隙度为15%~40%,渗透率(100~5000)×10-3μm2,是西非主要产油层。盐上组合在西非北段以碳酸盐岩储层为主,储层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西非北部的阿尤恩-塔尔法亚(Aaiun Tarfaya)盆地和塞内加尔盆地,以礁体为主,目前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发现的储量非常有限[9]。
表1 西非探明可采油气分布
盐间储盖组合分布局限,仅在西非中段的下刚果盆地和宽扎盆地有小规模的分布(表1)。
2.3 圈闭和成烃匹配
西非地区以构造圈闭为主。不同阶段圈闭特征有很大的区别。盐下构造层主要受控于裂谷期的伸展构造作用,以正断层为主,形成翘倾断块和褶皱构造圈闭。由于剥蚀作用,裂谷系隆起区经过剥蚀形成碳酸盐岩发育区,成为上覆地层的披覆构造。裂谷期圈闭规模一般较小,目前尚未发现大规模储量。
盐岩相关构造和滚动背斜构造是西非盐上被动大陆层序内最发育的两类圈闭。盐岩相关构造主要受盐运动控制,盐丘在刺穿过程中,引起围岩强烈变形,盐核周围地层向上翘起,盐核顶部地层向上隆起形成背斜,并伴生一个复杂的地堑断裂系。与盐岩相关的圈闭样式繁多,主要有盐丘上部复合背斜构造、龟背式背斜圈闭、盐丘上部断背斜、盐丘上部复合地堑系统断层圈闭、盐墙侧翼砂体上倾尖灭地层圈闭和断层遮挡圈闭以及岩性尖灭复合圈闭等(图3)。盐构造活动从东至西,在邻近陆上的基底露头处盐岩变形小,向海上伸展构造发育,再向西为过渡构造(与盐垂向运动有关),最后盆地西边界发育复杂的与盐的挤压变形相关的构造。
图3 下刚果盆地盐岩相关构造
图4 尼日尔三角洲滚动背斜油藏聚集模式
滚动背斜圈闭是盐上另一类重要的圈闭类型,主要发育在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古近-新近系中。滚动背斜的形成与前三角洲相沉积的阿卡塔组粘土岩的塑性流动有关,是在重力或差异压实等作用下,因生长断层下降盘岩层发生弯曲所形成的逆牵引构造。构造幅度一般不大,成丘状,圈闭面积小,多在10km2以下,分布在同生断层的南侧,常见有基本没有错断的单纯滚动背斜和由多条断层与主要同生断层作用下形成的滚动背斜。后者在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中分布较为普遍,约有70个油田(图4)。
岩性圈闭是目前储量发现较少的圈闭类型,主要为砂岩尖灭型和碳酸盐岩礁体两大类,其中前者主要发育在西非南段被动陆缘三角洲和水下扇体中,而后者则主要在西非北段碳酸盐岩发育的中新生界中。
西非油气区圈闭的形成和生烃期有良好的匹配关系。西非地区圈闭主要是在晚白垩世开始形成,古近-新近纪定型,绝大多数盆地烃源岩和圈闭形成同期进入生油阶段,之后持续沉降埋藏,生油期和烃类充注期长且不间断。由于被动陆缘阶段西非构造稳定,烃类通过断层和砂体输导体系进入滚动背斜和盐岩相关构造成藏后未经过改造和调整,形成了许多整装原生大油田。
3 勘探潜力分析
西非海岸盆地具有相似的油气地质特征,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具有成带分布的特点,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目前,中国三大油公司在西非已获得多个勘探开发区块。
3.1 几内亚湾地区较高勘探程度盆地勘探潜力
西非中段几内亚湾地区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尽管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但仍有很高的勘探潜力。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西非油气最为富集的盆地,截至目前,已发现探明可采油气97849 MMboe。盆地油源条件优越,储层性能好,古近-新近系中生储盖组合发育齐全、配套好。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主体勘探程度很高,深海较新沉积带的勘探程度较低,其石油地质条件与邻区相似,是下一步勘探的首选区域。
下刚果盆地是西非探明资源仅次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的富油气区之一。盆地共有232个油气发现(海上198个,陆上34个),已探明总油气当量12103MMbbl(海上11129Mbbl,陆上974MMbbl)。盆地盐下和盐上均有良好的成藏条件,但目前的主要发现集中在盐上被动陆缘层序中,盐下由于埋藏深,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加蓬盆地分为北加蓬次盆和南加蓬次盆,目前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北加蓬次盆,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且大部分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获得勘探开发的机会很小。而南加篷次盆的近海和北加蓬次盆的近海陆上部分,由于长年战乱,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但具备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是下一步评价和跟踪的重点目标区。
3.2 西非南北两段低油气发现程度盆地勘探潜力
3.2.1 北段油气低发现程度盆地勘探潜力
西非北段发育阿尤恩-塔尔法亚盆地和塞内加尔盆地两个盆地,盆地面积分别为33.28×104km2和104×104km2。两个盆地总体勘探程度很低,截至2006年12月,该盆地总钻探79口井,其中油井2口,油气显示井3口,其余均为干井,探井成功率很低。塞内加尔盆地的大部分只进行了有限的勘探活动,钻井密度约为每10000km2一口新区野猫井。
西非北段发育多个成藏组合,以中生界生油岩为源的组合有较大的勘探价值。另外,根据钻井和地表调查资料,西非北段还发育前裂谷期志留纪的Tanezzuft组放射性页岩烃源岩,这套源岩在北非分布广泛,是穆祖克盆地和古达米斯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其丰度可达2%~20%,据此推测以Tanezzuft组放射性页岩为源、以三叠系盐岩为区域盖层的成藏组合可能是北非另一套主要的成藏组合。
3.2.2 南段低油气发现程度盆地勘探潜力
西非南段西南非海岸盆地和纳米勃(Namibe)盆地勘探程度低,西南非海岸盆地近50×104km2的范围内仅钻井80口,而纳米勃(Namibe)盆地更是世界上极少数没有勘探的地区。这两个盆地与西非其他富油气盆地具有相似的形成、演化特征,均经历了前裂谷、同裂谷和后期的热沉降阶段,不同程度地发育下白垩统烃源岩,具有相似的成藏条件。特别是西南非海岸盆地的Orange次盆沉积盖层厚度大(>7000m),下白垩统早阿普第阶缺氧页岩在南大西洋有大面积沉积,厚度在40~146m之间,有机碳含量为1.61%~2.6%,最高达25%,氢指数(HI)为180~800mgHC/g,生烃潜力为3~20kgHC/t(最大159kgHC/t)。埋深史研究表明,Orange次盆阿普第阶(Aptian,K1)生油岩在大面积范围内处于生油窗内,具有很好的烃源条件,现有发现及已有地震资料已经识别出多种类型的圈闭,包括掀斜断块、地层尖灭及披覆构造等,特别是该区广泛发育的压实及重力滑塌构造,因此Orange次盆具备形成油气田的基本条件,是西南非南段主要的成藏单元和重点勘探目标区。
参考文献
[1]江文荣,刘全稳,蔡东升.非洲油气勘探区战略选择建议[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3):397~402.
[2]Hinz K,Martin G.Mauritania/Mauritanien.In:Kulke,Holger,ed.Regional petroleum geology of the world[M].Stuttgart,Germany,Gebruder Borntraeger,1995.93~98.
[3]Olsen P E.Giant Lava Flows,Mass Extinctions,and Mantle Plumes[J].Science,1999,284:604~605.
[4]Burke K,MacGregor D S,Cameron N R.Africa’s petroleum systems:four tectonic’ Aces’ in the past 600million years[M].Geological Society,London,Special Publications 207,2003.21~604.
[5]熊利平,王骏,殷进垠等.西非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5):641~646.
[6]侯高文,刘和甫,左胜杰.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3):374~378.
[7]Jacquin T and Graciansky P Ch de.Cyclic fluctuations of anoxia ring Cretaceous time in the South Atlantic Ocean[J].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1999,(5):359~69.
[8]Clifford A C.African oil-past,present and future.In:Future petroleum of the world,M.T.Halbouty(ed.),AAPG Mem[J].1986,40:339~373.
[9]Dumestre M A.The petroleum geology of Senegal[J].Oil and Gas Journal,1985,83:146~152.
⑤ 本科生教育
一、日常教学运行
(一)教学工作平稳有序
2012年全年开设课程总门数为1022门,其中春季学期474门,秋季学期548门。主讲教师总人数为1108人,其中春季学期544人,秋季学期564人。教授授课250门,副教授授课494门,教授承担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24.46%。各学院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60岁以下)为163人,占60岁以下教授总数的95.88%。
在考试管理工作中,顺利完成了各项考试安排,严格执行考试标准,严肃考风考纪,努力促进良好学风形成。
(二)学籍管理服务到位
截至2012年10月,共有在校本科生8395名。完成了2146名学生的电子注册、2046名毕业生的审核、证书发放和注册工作。411名学生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段丰娟获得北京市教委2012年度学籍学历管理先进个人。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为龙头,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在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与精品教材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明确重点目标,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资助经费1000万元。
(一)专业建设
2012年,学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完成了本科新旧专业的对照整理工作,整理后学校共有49个本科专业。以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石油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和土地资源管理等4个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石油工程、安全工程和测绘工程等3个专业获得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地球物理学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获得了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延长申请,这对于提高学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本科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建设
学校积极进行教材建设,制定了教材建设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对教材管理、编写、选用、评选等做出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教材建设的有序进行和顺利开展。2012年,学校共资助出版12本教材;立项8本教材;《基础矿床学》(薛春纪)和《结晶学与矿物学》(李胜荣)2本教材获得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
(三)课程建设
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走近地球》(颜丹平、程捷主讲)和《玉雕与玉器》(郭颖、余晓艳主讲)2门课程获得教育部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二批建设选题名单。
(四)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2012年,学校启动首届校级教学名师的评选,共评选出许虹、周训和黄文辉等3名校级教学名师;推荐许虹和周训2名教师参加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的评选,其中许虹获得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称号。与教学名师培养体系相衔接的新教师教学上岗培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得到进一步深化。圆满完成了第十二届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共有23名教师顺利结业;根据新教师的培训体会,编辑完成了第十二届《新教师教学上岗培训心得体会汇编》。启动第十三届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共有27名教师参加本期培训。22名从各学院(部)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6人。
(五)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改项目的立项和教学成果的培育,“以立项促改革,以教改促成果”。2012年,学校共资助校级教改重点项目9项,一般项目36项,名师配套项目6项;在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中,共有3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5个教改项目、5个精品教材项目、2个教学名师项目、1个基地建设项目获得支持。组织评选了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0项。
三、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平台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验室,学校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习经费管理办法,为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云南有色资源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云南有色资源集团、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获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建设项目。
(二)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学校每年集中安排低年级本科学生的校外实习任务。2012年,学校共有1272名学生赴北戴河进行地质认识实习,1070名学生赴周口店进行地质教学实习,另外还接待了青海大学80余名师生和内蒙古农业大学30余名师生在周口店的地质实习。学校长期以来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强化国际合作,跨境地质实习逐步形成规模,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2012年,学校共安排33名学生赴韩国、越南、纳米比亚和中国台湾等地进行跨境地质实习和交流,同时接待了40余名来自韩国、越南、纳米比亚、俄罗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学校交流并在北京周边进行地质实习。
(三)学科竞赛
为进一步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持续加大对学科竞赛的关注与投入。截至2012年12月16日,学校本科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学科竞赛26项,共获校级以上奖励(不含校级)187项。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学校共获得3个单项一等奖,并获团体一等奖。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投入专项经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整合优势资源建设了7个校内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2012年,共立项支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57项,其中国家级150项,北京市级22项,校级185项,经费总额达237.35万元。参加项目的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11篇。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加强了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毕业设计(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四年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2012年,参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应届学生为1960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科研、教育、生产等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61.5%、9.1%和10.6%。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共50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比例为65.9%。在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共遴选出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8篇。
四、教学质量监控
(一)教学质量监控
2012年,学校坚持执行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的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院(部)沟通,在分析各院(部)检查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发出学期检查通报,做到有安排、有总结、有提高。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学校、院(部)和教研室三级听课制度,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教学信息。
(二)教学督导工作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工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根据本科教学督导组的职责和2012年度督导组的工作要点,全体督导员按既定分工范围,以随堂听课为主,参与了各院(部)与本科教学相关的多项活动,累计听课130多人次,抽查审核毕业论文130余份,参加多次新教师培训活动,发现和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与有关院(部)、教研室交换反映相关意见或建议,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系列评优
为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组织完成2012年本科教学系列评优工作,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能源学院和珠宝学院3个学院获得本科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奖;30名教师获得“本科教学优秀奖”,其中一等奖8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11人。汇总3个先进管理单位的经验总结和8名“本科教学优秀奖”一等奖获得者的工作体会,编辑了《教学系列评优先进事迹汇编(十二)》。
(四)学生评教
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学校更加注重学生评教对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意义。2012年组织全校本科生对2012年春季学期和2012年秋季学期全体上课教师进行了网上评价,累计参评学生140604余人次,学生参评率达到95.75%。根据学生评教数据以及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语进行整理分析,完成了2012年春季学期和2012年秋季学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对暑期189名教师的实习、实验课教学进行质量评价,完成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至学院和教师本人,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五)基础资料收集
学校重视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编辑工作,坚持翔实、客观地记录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完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教学基础资料汇编》;完成并上报市教委《北京地区本科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状态核心数据采集表》和《北京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分析报告》;完成并上报教育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五、附录
表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新旧专业整理审核汇总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中国地质大学年鉴.2013·北京
注:1.专业代码后带“W”的表示目录外专业;
2.专业代码后带“Y”的表示引导性专业;
3.专业代码后带“*”的表示目录内需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
数据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关于报送现设本科专业整理结果的函》(中地大京函字〔2012〕123号)。
表2 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招生专业
续表
续表
注:1.专业代码后带“W”的表示目录外专业;
2.专业代码后带“Y”的表示引导性专业;
3.专业代码后带“*”的表示目录内需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
表3 2012年全年开课情况
续表
表4 2012年在校生统计
续表
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2年12月31日。
表5 2012年应届本科生毕业、学位授予情况
续表
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2年12月31日。
表6 2012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数据来源:《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7号)。
表7 2012年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名单
数据来源:《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
表8 2012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
数据来源:《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1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论及有效期延长申请审核结论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5号)。
表9 2012年正式出版教材汇总表
表10 2012年教材立项汇总表
续表
数据来源:《关于公布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评审结果的通知》(教发〔2012〕29号),表中注明“*”的项目为自筹经费项目。
表11 2012年国家级规划教材汇总表
数据来源:《教育部关于印发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1号)。
表12 2012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选题名单
数据来源:《关于公布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二批建设选题名单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91号)。
表13 2012年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名单
数据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名单的通知》(京教高2012〕14号)。
表14 2012年校级教学名师奖名单
数据来源:《关于公布2012年校级教学名师奖获奖名单的通知》(中地大京发〔2012〕71号)。
表15 2012年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奖名单
续表
数据来源:《关于表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奖教师和单位的决定》(中地大京发〔2012〕104号)。
表16 2012年校级教改项目
续表
续表
数据来源:《关于公布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评审结果的通知》(教发〔2012〕29号),表中注明“*”的项目为自筹经费项目。
表17 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续表
续表
续表
数据来源:《关于公布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的通知》中地大京发〔2012〕89号。
表18 2012年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明细表
表19 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数据来源:《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11〕7号)及《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
表20 2012年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名单
数据来源:《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通知》(教高〔2012〕8号)文件。
⑥ 矽卡岩型金-(铜)矿床
一、内容概述
矽卡岩是指高温环境下,通过火成岩交代原始富碳酸盐岩形成的,一般富含Fe、Al或Mn的钙或镁硅酸盐岩石(Burt,1977,1982;Einaudi et al.,1982)。矽卡岩既可以是岩浆成因的,也可以是变质成因的。形成矽卡岩的主要作用有不纯碳酸盐岩的变质重结晶作用、不同岩性岩石之间的双交代作用以及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的渗滤交代作用等。基于围岩类型和蚀变矿物组合可将矽卡岩分为两大类:钙矽卡岩与镁矽卡岩(赵一鸣等,1990)。当矽卡岩中富集了有价值的矿物时,便成为矽卡岩矿床。根据具经济价值的金属矿物不同,矽卡岩矿床可划分为 Fe、Cu、Mo、W、Zn-Pb、Sn和Au等不同类型(Ettlinger et al.,1989;Theodore et al.,1991)。
世界范围的矽卡岩金矿床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成矿带,地跨亚、美、澳三大洲的长约40000 km的20多个沿岸国家(Ray et al.,1990;赵一鸣等,1991)。这一规律性的分布,暗示了矽卡岩金矿床的形成与特定的构造环境有关。自板块学说诞生以来,中外学者(尤其是国外学者)就试图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建立比较统一的模式,来阐述矽卡岩型矿床形成的可能构造背景(板块构造环境)。例如,Einaudi et al.(1981)系统讨论了矽卡岩矿床形成的板块构造背景,认为大洋岛弧、大陆边缘岩浆弧和造山期后大陆环境下均有利于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
大量研究表明:矽卡岩矿床均与侵入岩密切相关,不同来源和成因的侵入岩产于特定的构造环境,因此矽卡岩矿床的构造背景研究一直得到地质学者的关注。矽卡岩矿床组合与特定构造环境密切相关,综合矽卡岩矿床的成矿元素组合、与成矿有关的岩体成分和区域地质资料,有助于识别矽卡岩矿床的构造背景(图1)。研究表明,矽卡岩金矿可以形成于大洋火山岛弧的弧后盆地(图1A)。大多数矽卡岩矿床与大陆地壳俯冲的岩浆弧有关,与成矿有关的岩体成分变化较大,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矽卡岩金矿多与还原性岩体有关(图1B)。稳定大陆地壳俯冲至俯冲后构造的过渡环境的研究较少,与低角度俯冲相关的侵入岩源区包含有更多地壳混入,大洋俯冲楔的拆沉可能导致形成局部裂谷,岩浆弧可以很宽或迁移到内陆,成矿岩体为二长岩和花岗岩,常形成斑岩钼矿床、矽卡岩钼或钨钼矿床及少量锌、铋、铜和锌,为矽卡岩多金属矿床,部分矿床局部富金(图1C)。与软流圈上涌有关的裂谷环境多与走滑断裂有关,成矿岩体为花岗岩,含有白云母、黑云母、暗灰色石英巨晶、晶洞和云英岩化蚀变,常形成矽卡岩型锡矿床,演化花岗岩富含W、Be、B、Li、Bi、Zn、Pb、U、F 和REE(图1D)。
近年来,碰撞造山及其成矿理论的研究日趋深入,国内外许多地质学家尝试将矽卡岩成矿与碰撞造山作用联系起来。如Nicolescu et al.(1999)认为,罗马尼亚西南的Ocna de Fier-Dognecea Fe-(Pb-Zn)矽卡岩矿床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Kuscu et al.(2002)研究了土耳其安那托利亚省中部Celebi地区的与W、Fe、Cu矽卡岩矿床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Celebi类花岗岩体,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后碰撞的构造环境;Marchev et al.(2005)研究认为,保加利亚南部和希腊北部的罗多彼山脉的Pb-Zn-Ag,Cu-Mo及Au-Ag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阶段;Mueller et al.(2004)认为,西澳大利亚 Southern Cross 绿岩带中的 Nevoria 金矽卡岩矿床的成矿岩体为后造山花岗岩。陈衍景等(2004)总结了我国矽卡岩型金矿床成矿时代、空间分布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认为中国的矽卡岩金矿床多在陆陆碰撞过程中由挤压向伸展转变期的减压升温体制下形成。
图1 矽卡岩矿床与特定构造背景耦合
(据Meinert et al.,2005,有修改)
A—大洋俯冲和弧后盆地环境;B—与增生大洋地块相关的大陆俯冲;C—过渡低角度俯冲环境;D—大陆裂谷或俯冲后的构造环境
图2 矽卡岩形成过程
(据Cawood,2009)
A—等化学作用阶段;B—变质作用阶段;C—退化阶段
在研究矽卡岩矿床成因时,研究者多采用流体包裹体方法确定矽卡岩形成时流体的温度、压力和成分等条件。以往人们在解释矽卡岩矿的成因时,往往偏重于矽卡岩带的形成条件,不重视对矿化问题本身的研究。近年来,成矿作用过程、成矿热流体的来源和演化过程、矿质沉淀机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Ya⁃suhiro,1999;Choi et al.,2000;Aissa et al.,2001;Lu et al.,2003;Baker et al.,2004;Meinert et al.,2003;Levresse et al.,2003),但就巨量矿质来源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深入。矽卡岩金矿的形成过程与矽卡岩的形成密不可分,而矽卡岩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图2)。
鉴于矽卡岩矿床与侵入岩之间直观而密切的时空联系,近年来中外学者特别注重研究岩浆活动对矽卡岩成矿的重要控制作用(Fershtater,2000;Somarin et al.,2002)。Einaudi et al.(1981,1982),Meinert(1989),Ray et al.(1988,1990)研究认为,与金矽卡岩成矿作用最为密切的是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系列。在整个成矿系统中,矽卡岩型金矿与其他类型的金矿和Cu-Au矿床可以有一定的空间共生关系,如纳米比亚Karibib地区的矽卡岩矿床(Gawood,2009)。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图3 吉尔吉斯阿克塔什金-(铜)矿床地质略图
(据李丽等,2012)
1—第四系;2—大理岩、灰岩夹喷出岩(卡拉扎尔钦组);3—含矿花岗闪长岩;4—岩脉;5—矿体及编号;6—矽卡岩;7—硅化带;8—断层破碎带
吉尔吉斯斯坦阿克塔什金-(铜)矿床位于吉尔吉斯塔拉斯地区,属吉尔吉斯山-伊什基利克铁铜金银多金属成矿带。近EW向下寒武统卡拉尔钦组灰岩夹层被中奥陶世苏布杜克措翁花岗闪长岩及晚奥陶世斑状花岗岩穿切,灰岩中还侵入有闪长玢岩、正长闪长岩、正长斑岩等岩墙(脉),花岗闪长岩外接触带均发生矽卡岩化和细脉-浸染状金-铜矿化(图3)。矽卡岩矿体产状平缓,分布在侵入体下部,呈层状,厚0.5~70m。按矽卡岩矿物分为石榴子石矽卡岩、磁铁矿矽卡岩、钙铁辉石矽卡岩、钙蔷薇辉石矽卡岩、绿帘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和绿帘石斜长石矽卡岩。最富的金矿体赋存于石榴子石矽卡岩中。矿体按边界品位为1g/t圈出61个矿体。呈透镜状、巢状、层状,倾向SE向,倾角45°,矿体最长80~260m,厚3.5~12.45m,斜深32~180m(图3)。
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金-铜矿床,中奥陶世细粒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中有少量斑岩型铜矿化。主要矿石矿物有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和自然金,次为辉铋矿、磁黄铁矿、辉钼矿、赤铁矿。氧化带主要铜矿物变为辉铜矿、铜蓝、硅孔雀石、孔雀石、蓝铜矿等。主要脉石矿物有石榴子石、辉石、石英、绿帘石、碳酸盐。按工艺性质分为综合利用铁和不含铁的铜-金矿两类。浮选第一类矿石中可回收金76%,浮选第二类矿石中可回收金81.2%。该矿床不远处分布有安达什铜金矿(斑岩型)、塔尔德布拉克铜金矿(斑岩型)、托赫托内沙伊铜金矿(矽卡岩型)等重要矿产地。
该矿床主要特点是:①矽卡岩化蚀变强烈,所有花岗闪长岩外接触带均发生矽卡岩化和细脉-浸染状金-铜矿化作用;②矿化位于侵入体下部,沿接触带呈层状产出,其中最富矿体位于石榴子石矽卡岩内部;③矽卡岩性金-(铜)矿床与斑岩型铜矿等矿床在空间上伴生。
三、资料来源
董树义.2008.山东沂南金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63~73
李丽,李宝强,董福辰等.2009.吉尔吉斯铜金矿床类型与地质特征.地质通报,30(3):342~346
V.V.Nikonorov.2000.吉尔吉斯地质和矿产资源.比什凯克:吉尔吉斯斯坦人民出版社
Meinert L D,Dipple G M,Nocolescu S.2005.World Skarn deposits.Economic Geology,100 th Anniversary Volume:299~336
Cawood P A.2009.Hydrotherm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systems.Franco Pirajno:Geological survey of western Australia,Perth,WA,Australia:535~580
⑦ 中国地质大学隆重举行建校周年庆祝大会
地学摇篮,甲子华章。2012年月20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馆隆重举行。
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北京市委市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以及部分省(市)的国土资源厅、兄弟高校等单位向学校发来贺信,向地大师生和海内外的校友表示热烈祝贺。
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全国政协原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地质大学首任校长朱训,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安徽省委副书记孙金龙,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前进,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邵鸿,武警黄金指挥部政委杨继明,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刘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姜沛民,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夏国治,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张宏仁,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陈洲其,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蒋承菘,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原中央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组长董道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国家海洋局原局长严宏谟,国务院参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闪淳昌,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科技部原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原社长张景安,科技日报社原社长焦洪波出席庆祝大会。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刘光鼎、李德生、马宗晋、傅家谟、欧阳自远、叶大年、李廷栋、赵鹏大、殷鸿福、於崇文、翟光明、汤中立、汪集旸、卢耀如、胡见义、张本仁、翟裕生、钟大赉、谢和平、李曙光、康玉柱、王铁冠、金振民、杨文采、莫宣学、翟明国、马永生、舒德干等28人出席大会。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分别在庆祝大会上讲话,向中国地质大学60年华诞致以诚挚的祝贺,充分肯定学校60年来的办学成绩,并提出了殷切希望。
教师代表颜丹平,学生代表扈恒畅,校友代表马永生,兄弟院校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海外高校代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副校长珍妮特·基斯特纳,国际友好人士、纳米比亚驻华大使罗纳德·纳穆巴胡,合作单位代表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局长邵毅分别在大会上致辞。
大会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王鸿冰主持。他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亲身经历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老教师代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王鸿冰说,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声誉和影响也源自所培养的人才,60年来数万名毕业生走出校门,扎根基层,投身一线,踏遍青山,献身地质,成为事业发展的栋梁和骨干,铸就了地大的辉煌,在此向数万名校友表示感谢和欢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邓军做了题为《传承地大精神彰显地学品质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的主题发言,回顾办学历史、总结建设成就和特色优势,阐述学校发展思路。
邓军在发言中说,中国地质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行业同起伏共发展的奋斗史;是一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创业史;是一部推动地学发展,追求学术卓越的创新史;是一部弘扬先行精神,引领地学文化的光荣史。
邓军指出,目前学校正处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将继续坚持“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人才培养方针和“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水平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以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保证,推进协同创新,不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深刻领会校友温家宝总理对母校的殷切希望,努力建设一个更具创造力、贡献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地质大学,最终实现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领导,北京市相关委、办、局领导,国内外大学和合作单位领导,全体校领导,海内外校友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和在校师生代表共3000余人出席庆祝大会。
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关于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情况的汇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王鸿冰
(2012年10月11日)
教育部检查组:
首先,我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和行政,对检查组各位领导莅临学校指导检查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60年来,学校历经了创建、发展、搬迁、重建和振兴的曲折办学历程。期间,1975年迁至武汉,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在北京地质学院原校址恢复办学。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并成为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1997年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2000年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大学总部撤销,京汉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学校,并享有“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地学人才的摇篮和产出高水平地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000余人、研究生近8000人。今年恰逢建校60周年,学校不久将隆重举行成立庆典活动。检查组于校庆前夕莅临我校,不仅对我校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情况进行检查,更是对学校事业发展和精神风貌的检阅,必将给学校事业发展带来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一、总体情况
学校党委、行政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不断加强“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的贯彻落实。凡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均通过集体研究做出决定,确保决策效果的民主科学,有力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健全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及配套制度的建设,先后修改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33项,清理废除9项。在此基础上,学校认真研究制订了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总体要求、主要范围、基本程序和保障机制。
学校建立并实行“三重一大”决策回避制度,印发了《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和“十不准”的实施意见》、《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党员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暂行办法》和《机关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制度》,对于涉及相关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决策的情形,参与决策或列席人员均做到主动回避。
学校还建立了“三重一大”决策公开与查询制度,印发了《党务公开实施办法》、《校务公开实施办法》、《关于加强督查工作的通知》,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以及决策报告和决策执行督查制度。除涉密事项外,“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均按规定通过会议纪要、文件、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形式予以公开。
学校重视并发挥工会、教代会在学校重大工作事项中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学校党委专门研究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的意见》,让广大教职工特别是专家学者参与学校决策过程,确保与群众关系密切的重大决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校还制定了“三重一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把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写进领导干部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把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情况,作为年度工作总结及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未发现学校领导干部有违反“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情况。
(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规范
学校坚持将党委全委会、常委会和校务会作为“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形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通过全委会、常委会抓大事、把方向,行政通过校务会具体实施并负责教学科研等工作运行。党委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校长依法独立行使职权,领导班子团结共事、共谋发展。
学校重视并不断健全决策程序,制定了《党委全委会会议规则》、《党委常委会会议工作规则》、《校务会会议工作规则》。这些议事规则对学校党政主要会议的职责任务、出席人员、组织工作、会议记录和纪要、决定事项的落实,以及会议文件立卷归档等均做出了详细规定,为健全民主决策机制、规范集体决策程序和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三重一大”决策机制良好
学校坚持“三重一大”事项以会议形式集体研究决策,避免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代替会议决定。会议决策“三重一大”事项,坚持与会人数符合规定。党委讨论决定重要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会,并保证与会人员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会议表决严格按照规定,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才能形成决定。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其他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根据会议议题内容列席有关会议。
学校研究决定“三重一大”事项,坚持一题一议,与会人员充分讨论,党政主要负责人集中与会人员的意见并提出结论性意见。会议决定的事项、与会人员及其意见、表决情况、结论等内容,均形成了完整而详细的记录并按规定存档。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学校在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共决策事项123项。其中,党委(常委)会决策事项65项,校务会决策事项58项;重大决策事项95项,重要人事任免10项(涉及23名中层以上干部),重大项目安排12项,大额度资金使用6项(涉及金额579.99万元)。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认识
学校党委重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学习,把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作为学习的重点群体,促进领导干部深入理解和主动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
学校把“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校、处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通过多种方式组织领导干部学习讨论。学校主要领导在中层干部会、干部培训会等重要场合反复强调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重要性,其他领导在部署工作时也都强调有关要求。学校还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多渠道的学习教育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自觉性和执行力,同时也强化了师生员工的监督意识。
(二)民主规范,保障重大事项决策科学合理
学校长期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凡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和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依据有关规定应当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重要事项,均被列入重大决策事项范畴。重大事项提交集体决策前,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广泛听取并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与师生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通过教代会或其他形式听取广大师生员工意见和建议。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要事项,事先进行专家评估论证,技术、政策法律咨询,提交论证报告或立项报告。一年来,决策与师生关系密切的事项吸纳教职工意见301条,决策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前召开专家委员会会议8次。
重大事项确定议题前,我和邓军校长先进行充分沟通,再提交会议研究决策。会议研究重大事项时,与会人员充分讨论,提出明确意见并说明理由。这样既发扬了民主,又进行了集中,一旦形成决议即按责任分工抓紧落实。
需要指出的是,学校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规划的主题主线、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等广泛地听取和征求意见。不仅班子成员通过暑期学习、党委常委会等形式多次进行专题研究,还在全校范围内充分征求教师、学生、各二级单位、民主党派、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公开征求了全体教授的意见。“十二五”规划经过近一年的起草编制,最终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充分体现了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三)严格程序,保证重要人事任免公开公正
学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全面实行处级领导岗位公开竞聘,收到了较好效果。学校干部聘任工作逐步实现程序化、规范化,体现出“四新”和“四强化”特点。“四新”即:一是在教学单位的处级岗位聘任中增加竞聘答辩环节;二是在竞聘答辩环节采用排序计分方法;三是采用函询方式征求纪委对拟任用干部的意见;四是将科级干部作为处级后备干部纳入干部管理工作范围。“四强化”即:一是强化细节,充分酝酿讨论,制定缜密工作方案;二是强化程序,规范操作,保证过程公平、公正和公开,增强聘任工作公开性和透明度;三是强化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充分听取多方意见;四是强化实绩,以素质论人才、以实绩用干部,把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作为衡量干部的主要标准。
2011年上半年,学校集中开展了新一轮处级岗位聘任工作。期间,发布公告8次,发布处级干部拟任职公示7次,召开专题研究干部问题常委会7次。任命的实职处级干部136人,均经过党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并在任命前书面征求了纪委意见。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还就干部任免事项书面征求纪委意见18人次。
(四)充分论证,确保重大项目安排科学合理
学校重大项目安排的决策均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合理。
在基本建设方面,学校根据“校园建设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基建项目。基建部门组织专家评估论证后提出项目选址、定点等初步意见,报校务会研究决定后进行前期手续办理等工作。在设计方案选择上,学校遵循“尊重设计、准确定位、集体决策”原则,由设计单位出具多套设计方案,由校务会集体研究并最终确定。学校“十一五”期间完成的综合科研楼、逸夫实验楼、交流中心配套楼、综合游泳馆等项目均获“北京市建筑结构长城杯”金奖或银奖,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
在物资设备采购方面,学校对凡入围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信息类产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定点采购和网上竞价制度,对其他非通用设备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资金节约率在10%以上。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财经、审计、纪检、资产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公开采购领导小组,批量或单价5万~50万元的设备由领导小组按照政府采购规定进行采购,50万元以上由学校委托资质、信誉、服务良好的招标公司以公开招标方式进行委托采购。学校在设备采购过程中,重点做好3方面工作:一是关口前移,把好仪器设备入口关。10万元以上设备须经专家集体论证、部门层层把关、主管校领导审批等环节。二是阳光运作,把好仪器设备选择关。资产部门参与采购全过程,其他部门介入,纪检部门全过程监督。三是细致入微,把好仪器设备验收关。近年来,学校物资设备采购工作始终坚持规范运作,未收到任何投诉和举报。
在合作办学方面,学校与境内外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的合作均以互惠共赢为基本原则,紧扣学校实际,确定合作方向和领域。一年来,学校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国内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续签教育合作协议并合作开设工商管理(地球科学与商务方向)“2+2”国际班,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与美国内华达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这些对外合作事项均经过党委常委会或校务会讨论决定。2011年11月,刘延东国务委员见证了学校与纳米比亚大学、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三方签署合作备忘录以及学校与纳米比亚大学创建孔子学院意向书。
(五)加强监管,确保大额度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学校重视财务管理、预决算制度建设,严把预算关,集体决策大额资金使用事项,不断规范大额资金使用程序,先后印发了《财务管理制度》、《资金审批制度》、《内部审计规定》等规章制度,并将财经制度汇编成册。
根据教育部批复的学校年度预算“一下”控制数,校内部门预算编制须经过“两上两下”程序。预算草案提交校务会充分讨论并进行修改,报党委常委会审议后执行。每年年终,校务会均专题审议学校年度决算报告。
对预算调整事项、预算机动费和追加预算的审批,由财经部门根据各部门提出的预算调整内容(包括调整原因、项目情况、调整金额等)进行汇总,按照“三重一大”规定和《资金审批制度》报党委常委会或校务会决策后执行。此外,根据教育部要求,学校认真组织开展了科研经费自查并形成报告上报教育部,校务会还就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进行了专题研究。
学校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实施财务信息公开,每年向教代会报告年度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另外,学校还加强内部审计,对5万元以上修缮及基建项目均实施审计,确认大额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准确性,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三、成效与体会
学校党政高度重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贯彻落实,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提升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权力的阳光运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形成特色制度体系。学校始终坚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立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机制、议事规则和监控机制,按照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逐步完善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三重一大”制度体系。二是显著提升制度执行力。学校始终坚持把提升制度的执行力作为关键环节,明确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分工、考核方式和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有效落实。三是促进学校事业协调发展。学校始终坚持把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与加强学校科学管理相结合,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相结合,实现了重大决策事项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使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四是有效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始终坚持依法治校、阳光治校的理念,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维护群众利益,和谐校园建设成效明显。
在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实施“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是教育部党组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着力推进高校科学民主决策、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做出的重要决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执行,有利于推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落实、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治校理教能力,有利于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规范权力运行,有利于健全决策和监管机制、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根本,制度及程序的不断健全是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保障,认真落实决策事项是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关键。
四、不足与建议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方面与教育部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全面推动校内各二级单位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全校范围内“三重一大”制度的学习、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为进一步推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在部属高校深入落实,我们建议:第一,通过此次检查,要及时总结部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第二,进一步加强“三重一大”决策配套制度建设,最好能制定下发部属高校二级单位,特别是学院层面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指导意见。
尊敬的检查组各位领导,我们将以此次检查工作为契机,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对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对广大教职员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做好学校“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贯彻执行,为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建校60周年和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