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地质大学的闪电熔岩

地质大学的闪电熔岩

发布时间: 2021-02-25 06:14:05

❶ 中国地质大学最牛的专业是什么

LS说得比较不错了,我想具体补充可是你限制了100字我打不完,有需要可以上电脑后求助我,我给你完善的答案。
PS:我是地大武汉的

❷ 中国最好的地质大学有哪些

这怎么排啊?地大(武汉)、地大(北京)都说自己是NO.1,那北大、西北、南京、成专都理工是吃素的?属 按录取分数算的话:1.北京大学 2. 南京大学 3.吉林大学 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兰州大学 7.长安大学 8.西北大学 9.成都。

❸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登山文化怎么样

中国地质大学的登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数一数二的,撑起了登山界的半壁江山,他们的教师队伍也是特别厉害的,之前听我们老师讲过,拿了好多第一

❹ 中国地质大学的室内攀岩(武汉)

不对外开放

❺ 中国最好的地质大学前十

这怎么排啊?地大(武汉)、地大(北京)都说自己是NO.1,那北大、西北、南京、成都理工是吃素的?
按录取分数算的话:1.北京大学 2. 南京大学 3.吉林大学 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兰州大学 7.长安大学 8.西北大学 9.成都理工大学 10.石家庄经济学院 11. 东华理工大学,我眼中只有这几所学校的地质学是正统。
两个地大的选择,个人认为本科还是我们武汉要好些。
全国有四个地质学基地班分别在 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肯定有,北京不清楚)西北大学。
吉林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石家庄经济学院、东华理工这几个学校要么是合并了以前的XX地质学院,要么是XX地质学院和XX学院合并出来的,或者干脆是XX地质学院直接更名而来的(毕竟前几年地质不怎么吃香)。
入学教育的时候,老师说:“我们学校因为有研究生院,所以每年有15%的学生保研其中25%是外推的。学校通常是不会把地学院的外推的,因为我们的地质学是NO.1 出去了还不如就在本校。”
其实地质学是很好的专业,以前我家就反对我报地大,不过老师说学地质的不一定是搞地质,像我们武汉地大,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o⊙)…不好意思还有一个忘了)是全国第一,地学院的其他专业像地球化学是全国前三,工程学院的地质工程、岩土工程是全国前五,资源学院许多专业是全国前十。这些专业其实都很不错,老师说要是我们本科学地质研究生的时候再学地质工程这类的专业,也是很有“钱”途的。

❻ 中国地质大学在世界上的排名

世界上的排名没有
中国地质大学最牛的专业是地质学,在最近一次教育部学位中心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全国排名第一。

❼ 中国最好的地质大学

想要报考地质学专业的考生肯定非常关注地质学专业开设的大学排名,本文高考升学网带你一起了解关于全国地质学大学排名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本文读者可以了解地质学全国大学排名情况。

一、地质学专业具体介绍

地质学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地质学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质学专业比较适合能吃苦、对地质学类专业感兴趣、适宜野外作业的考生报考。



二、地质学专业大学排名榜前五



1、南京大学

❽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学博物馆,是国内排名第二的地质类博物馆,也是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然类博物馆。2005年4月30日对社会开放以来,该馆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地大逸夫博物馆之所以引人入胜,除了标志性的建筑、通俗易懂的展示内容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批珍贵罕见的馆藏精品。该馆馆藏各类地质标本30000余件,其中自然界极为罕见的珍品近3000件,其中不乏镇馆之宝,在世界上和国内都位居前列。
恐龙化石珍品——黑龙江满州龙
黑龙江满州龙是一类大型的鸭嘴龙,体长10.50m,体高6.1m,嘴巴象鸭子是其最大的特征。它属于素食龙,牙齿小而多,前肢细小而后肢粗壮。该恐龙骨架产于黑龙江省嘉阴县,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因其含有50%的真化石,在世界恐龙化石中占有重要地位,构成了地大逸夫博物馆的显著标志。
鱼龙化石之王——梁氏关岭鱼龙
鱼龙是海洋爬行动物,和恐龙生活在相同时代。地大逸夫博物馆的梁氏关岭鱼龙属于大型鱼龙,体长8米多,形似鱼雷。该鱼龙化石产于我国贵州关岭,生活于2.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其长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更为奇特的是,在这条鱼龙化石上还发现了它的皮肤化石,这在世界上是首次发现。
世界海龙之王——黄果树安顺龙
黄果树安顺龙是海龙的一种,属于海洋爬行动物。该化石长5米左右,体态修长,当年的游泳姿势一目了然。化石产于我国贵州关岭,生活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从化石的长度和完整程度来说,地大逸夫博物馆的海龙化石在世界上位居第一。
如花似画的奇观——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化石因其外形似“百合花”而得名。但它不是植物,而是棘皮动物大家庭中的一员。一个理想的海百合由根、茎和冠三个部分组成,但大多数化石不完整。地大逸夫博物馆的海百合化石产自贵州关岭,距今2.3亿年,特征清晰,保存完整,面积达15平方米,为世界之最。而且整个造型如花似画,令人叹为观止。
自然界神奇的造化——辉锑矿晶簇
辉锑矿是一种金属硫化物矿物,是提炼锑的最重要的矿物原料,造型美观的辉锑矿晶簇可作观赏石。在地大逸夫博物馆的矿物岩石展厅,有一块产自我国江西德辉锑矿晶簇标本,造型优美,针状或柱状晶体长而完整,可谓神态天成,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矿物世界的奇葩——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种含铜的碳酸盐矿物,翠绿色。大量产出时可炼铜,质纯色美者可作工艺雕刻品的材料及装饰品,粉末可作绿色颜料。在地大逸夫博物馆的地球奥秘展厅,有一块产于我国广东阳春石碌的珍贵的孔雀石标本,块大色美,造型奇特,令人惊叹不已,在我国排名第一。
43亿年高龄的岩石——变成砾岩
在地大逸夫博物馆的地球奥秘展厅,有一块年龄达43亿年的岩石,叫变成砾岩,产自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它保存了地球形成初期极为宝贵的信息,见证了地球幼年时期惊天动地的变化,因而非常珍贵。
再现恐龙下蛋的特点——恐龙蛋化石
恐龙是卵生动物,靠生蛋孵化繁殖后代。在地大逸夫博物馆的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
有一窝非常奇特的长形恐龙蛋化石,产于我国江西,距今约7000万年。蛋化石数量达20枚,分为3层,放射状排列,真实地反映了恐龙下蛋的特点,这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争奇斗艳的名贵宝石——五皇一后
在绚丽的天然宝石家族中,最为婀娜多姿、光彩夺目的是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欧泊和珍珠,它们被誉为珠宝玉石界的“五皇一后”。 在地大逸夫博物馆的珠宝玉石展厅,以“五皇一后”为代表的名贵宝石陈列,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它们流光溢彩,争奇斗艳,令人流连忘返。

❾ 闪电熔岩是什么怎样形成的

如前两章中所述,利用人工引雷技术既可触发上行正负先导也可触发下行正负先导。与室内长间隙放电的先导相比,这些先导的梯级较长,它们的发展状况比较容易观测。所以通过对这些先导进行电流、电磁场及高速光学同步观测,不仅可以更进一步搞清楚先导的传输条件和特征,而且可以为解决像先导为什么要以梯级形式传输、梯级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依据。Wang等(1999c)最近用一个时间分辨率为100 ns的数字式高速摄像机观测到一人工触发下行直窜一梯级先导。其结果见图7-1。很明显,先导从上(S8(219 m))往下(S1(14 m))发展,在先导头部处产生的脉冲光信号从下往上传输。这些脉冲信号的上升时间一般为0.5 μs左右,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为5 μs左右。它们对应于先导中的梯级,其平均传输速度为8×107 m/s。

Rakov等人(1998b)用距闪电触发点30 m及110 m处的电场推测直窜??梯级先导的每一个梯级发生时产生几千安培的电流,并涉及几毫库仑的电荷。
Rubinstein等人(1995)用距闪电触发点30 m及500 m处的同步电场算了直窜先导的线电荷密度在0.02×10-3 C/m到0.08×10-3 C/m之间。最近Crawford等人(1999)同时测到距闪电触发点10 m,20 m,30 m,50 m,110 m及500 m处的电场变化(见图7-2)。这些电场变化的峰值与距离基本上是线性反比例关系。利用这些多点同步电场变化波形,再配合Wang等人(1999a)同时测到的先导速度,可以求出随着先导的发展,先导通道中的电荷分布的演变过程。

另外Rakov等人(1998b)利用人工引雷电流及同时测到的离闪电触发点30 m,50 m及110 m处的电场发现先导产生的电场变化与其后回击电流的峰值之间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见图7-3)。30 m及50 m处的电场与电流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可达0.98。

人工引雷在研究闪电连接过程中的应用

在以避雷针为中心的雷电防护技术中,有关闪电回击连接过程的理论最基础也最重要,可是目前对这一过程的认识还不够。Orville和Idone(1982)在对自然闪电的观测中虽然得到一二例有关回击连接过程和高速摄像照片,但受时间分辨率的限制,这些照片还不足以揭示回击接地时的发展过程。人工引雷技术为研究闪电的连接过程提供了一个极方便的手段。Idone(1990)分析了9例有关人工引雷继后回击连接过程的高速摄像照片,他的结果表明:上行连接先导的上限在12到27 m之间。平均值为19 m。同样受时间分辨率的限制,这些高速摄像照片并没有揭示回击连接时的发展过程。Lalande等人(1998)通过观测到的电场及电流,对高度引雷首次回击(小回击)的连接过程作了一些推测。他们估计上行连接先导的长度为20 m。可是他们同时得到的高速摄像却分辨不出下行先导与上行先导之间的连接过程。Wang等人(1999a)最近用一时间分辨率为100 ns的数字式高速摄像系统观测到几例人工引雷继后回击的连接过程。根据分析,他们得到如图7-4所示的连接过程发展示意图,可以看到,当下行直窜先导传输到离地面20 m左右高度时,从接地端产生一上行连接先导;当下行先导与上行先导连接到一起时发生回击,回击从连接点处分别沿着上下两个方向同时传输。在这次连接过程中,上行先导的速度可达2×107 m/s,基本上与下行直窜先导的速度差不多,但上行先导的发光强度远远小于下行先导的发光强度。这可能是由于先导极性的差别所造成的。

人工引雷在研究闪电M分量传输特性中的应用

所谓M分量指的是在闪电连续电流过程中出现的伴随闪电发光一时变强的浪涌电流现象。虽然这个现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发现,而且近几十年来一直有这方面的研究,可目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仍然含混不清。一些高速摄像结果表明:M分量有时往下传输,有地往上传输,而有时不能确定它的传输方向(Chonland等,1935;Jordan等;1995)。通过人工引雷可以对这一现象进行更系统的观测,因而近年来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Thottappillil等人(1995)统计了人工引雷M分量的电流,他们的结果表明:一个典型的M分量,其电流幅值一般为100~200 A,持续时间为2 ms左右(10~90)%上升时间一般为300~500 μs,中和电荷量为0.2 C左右。这里给出的数值只是平均值,因无论是电流还是上升时间其变化范围都很大。比如电流幅度小于几安培,最大可达几千安培;上升时间小至几微秒,最大可达几毫秒。
Rakov等人(1995)根据所测到的人工引雷M分量的电流及至近距离处的电场,提出M分量“双波”理论。他们认为一个M分量实际上是由一个向下传输的波(类似于先导)和一个向上传输的反射波(类似于回击)组成。向下传输的波在地面处被反射。对于电流,反射系数接近+1;而对于电荷密度,反射系数为-1。在每一个高度处这两个波之间存在一个相位差,高度越高相位差也越大。他们认为在云的下面通过光学方法不可能分离出这两个波,但从闪电至近距离处的电场和磁场可以证实这两个波的存在。他们特别指出,M分量的磁场波形与电流波形相似,而电场波形则与电流时间微分波形相似。Rakov等人用M分量“双波”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M分量在光学上有时看上去向上传输,而有时看上去向下传输。同时根据“双波”说他们预测到:①M分量的磁场强度与距闪电通道之间的距离成线性反比关系;②随着距离变远,M分量的电场强度虽然也减小,但减小的程度远远不像先导??回击电场强度减小的那么明显。这些预测已在最近的人工引雷实验中得到证实(Crawford等,1999)。图7-5是其中一例,证实他们预测结果的电流及电场波形。其中(a)是电流,(b),(c),(d)分别是在不同距离处的电场变化。图中RS代表回击,M3a,M3b,M4和M4a分别代表4个M分量。可以看到随着距离增大。先导??回击电场强度的减少程度远远大于M分量电场强度的减少程度。

最近Wang等人(1999b)利用数值式高速摄像系统观测到一些人工引雷M分量的光信号。他们利用傅里叶变换求出闪电通道不同高度之间各个频率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从而得到不同频率信号的相位速度。他们的结果表明:在闪电通道底部的不同高度之处,有时相速度为正,有时相速度为负。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把M分量当成一个传统的传输波是不合适的。
有关M分量的光学观测,Idone(1995)最近发现在M过程中其通道的弯曲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导致M分量的通道有时会伸长,有时会缩短。在将来的有关光学观测中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

人工引雷在研究闪电接地特性方面的应用

闪电击到地面后其电流将人会通过土壤沿着地中各方流到很远的地方。人工引雷也为研究闪电接地后的各种特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近Rakov等(1998b)通过分析多年各个不同地区的人工引雷实验结果发现:尽管不同地区由于土壤电导率的不同,接地电阻的差异可达五六个数量级,但回击电流峰值的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只有9.5到15 kA之间,且接地电阻与电流的平均值不成任何比例。这说明闪电本身可以把接地电阻降到很低的值。一般测到的接地电阻仅仅是闪电发生时的初始接地电阻,闪电发生后,它在土壤中产生击穿的证据,而地表弧光放电是闪电在地表面产生击穿的证据。
在美国的很多人工引雷实验后,都可在土壤中找到闪电熔岩,其长度可达几米。根据对这些闪电熔岩的分析表明:闪电在土壤中的击穿路径倾向于电阻较低的地方,比如向含水成分较多的地方发展。闪电熔岩不仅与土壤成分有关,也与很多其他因素有关。
地表弧光放电也是人工引雷常观测到的现象,图7-6是Rakov等人统计得到的有关地表弧光放电发生几率的结果。可以看到闪电电流越大,地表弧光放电的几率也就越大。若闪电电流大到20 kA左右,地表弧光放电的几率可大到百分之百。地表弧光放电的方向很随机,即使是同一闪电中的不同回击,它们产生的地表弧光放电的方向也可不同。地表弧光放电一般有几米长,最长可达几十米。根据测量到的一例地表弧光放电结果,地表弧光的电流可达1 kA,相当于产生它的回击电流的5%。
闪电接地后在地表上可以测到跨步电压。Fisher等人(1994)分别在离闪电触发点10m及20m处测得很多跨步电压的波形,他们发现:跨步电压与闪电电流成线性正相关关系,且两者的波形非常相似。由此可见闪电电流在离闪电触发点10m以外处其他布基本上很均匀。同时他们也发现,跨步电压与距离成线性反比例关系。根据一般有关跨步电压的理论,跨步电压应该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关系。这一差异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检验。

人工引雷在检验回击模式中的应用

简单地讲,闪电回击模式指的是通过一定近似所建立起来的回击电流与由它产生的电磁场之间的关系式。利用闪电回击模式及在某处测量到的电磁场就可反演闪电电流。虽然闪电回击模式很多(Rakov等,1998a),但目前真正用于实验的只有传输线回击模式。在传输线回击模式中,闪电通道被看成一没有损耗的传输线,回击脉冲电流以一定速度μ(回击速度)向上传输。再将大地作良导体的近似后,回击电流i与其辐射场Ez之间的关系为
(7-1)

这里c是光速,D是距离。对式(7-1)求时间微分,可得出回击电流变化率与辐射场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7-2)

目前式(7-1)和式(7-2)已被广泛用于闪电定位系统,可是因为式(7-1)和式(7-2)是在很近似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它们求出的电流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实际情况,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通过人工引雷,可以同时测量出回击电流、电磁场及回击速度等,这为检验闪电回击模式提供了最佳的实验手段。目前,在这方面已有不少结果(Willett等,1988,1989;Leteinturier等,1990;1991)。Willett等人的结果表明:在最初几微秒由传输线回击模式基本上与实测结果一致,但几微秒之后电流与辐射场波形的差异变得较大;同时,他们也指出由该模式算出的回击速度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好。Leteintu-rier等人的结果表明:电流变化率与辐射场变化率不仅有很相似的波形,而且它们的峰值之间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可是他们用传输线模式算出的回击速度明显大于通过高速摄像实测到的速度。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到,回击模式与实测结果有相符的地方,也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Willitt等人及Leteinturier等人分别就回击模式与实测结果不相符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他们的实验中,高速摄像装置的时间分辨率至多只有1 μs,因而他们测到的速度只能是几百米长的通道上的平均速度。而为了检验回击模式,不仅需要测出回击初始时的速度,而且还要考虑回击的连接过程,这可能是他们的实验结果与回击模式不相符的主要原因。最近Wang等人(1999c)利用时间分辨率达100 ns的高速摄像装置测到回击初始速度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见图7-7。从该图可以看到回击的初始速度不是有人所说的光速,(Baum,1990),而且在一二百米高度范围内,回击速度的变化不是非常显著。另外,Wang等人(1999a)在研究闪电回击连接过程时发现,回击脉冲在最初几十米范围内衰减很严重。这些最新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检验回击模式的研究应该有很高的价值。

人工引雷在研究回击光信号与电信号相关方面的应用

在前一节谈到的回击模式中,回击速度与电流是两个独立的参量,为了通过电磁场反演电流,必须知道回击速度。可是在现实中,不可能测出每一个闪电的速度。若能通过电信号求出回击速度,这在实际应用中是非常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在前一章中谈到的回击电流都是在地面测到的,而为了探求更严密的回击模式还必须知道回击电流沿通道的高度分布。这只有通过光信号的高度分布来反演。可见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需要通过电信号反演光信号,有时又需通过光信号反演电信号,这就要求知道回击的光信号与电信号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工引雷为研究这一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Idone等(1984)通过人工引雷实验发现继后回击的速度与其电流峰值有很好的非线性相关性。他们的结果基本上证实了Lundnolm(1957)提出的回击速度与电流峰值之间的关系式:
(7-3)

式中:vrs是回击速度;c是光速;Ip是回击峰值电流(kA);W是一常数。Idone等人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他们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W=40。
Idone等人在他们的实验中同时发现,直窜先导的速度与继后回击的电流峰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线性相关系数可达0.84。然而,直窜先导的速度与回击间歇之间的相关性很差,线性相关系数只有0.43;继后回击的速度与直窜先导的速度也有很好的非线性相关性,但与回击间隔之间线性相关系数只有0.57。
另外,Idone等人(1985)利用人工引雷也探讨了回击光强度峰值与电流峰值之间的关系。他们观测到的两个触发闪电中,一个闪电含有19个回击,一个闪电含有20个回击,它们的电流峰值在1.6到21 kA之间。他们发现对于每一个闪电,其回击光强度峰值与电流峰值之间存在非常好的线性相关性,线性相关系数可分别达到0.97和0.92。

--------------------------------------------------------------------------------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