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程帅

中国地质大学程帅

发布时间: 2021-02-25 01:07:01

『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旅游管理排名

第一名,龚政豪
第二名,蓝伟
第三名,晁建伟
第四名,罗文大帅

『贰』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的女生多吗

……韩庚的红颜知己同学 看你也经常回答关于地大的问题 要控制情绪啊
提问的人是女生,她问问人文女生是否多是没什么问题的吧

『叁』 科学创新与SCI崇拜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没有创新,要科学何用?可惜我们离真正的创新还差之甚远,正如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2007年指出的地质学研究中存在的“三多三少”现象,即“证明西方学者提出的假说和理论的研究多,提出我国自己的假说和理论少;单一学科封闭式研究多,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少;模仿性研究多,独创性的成果少”。无可辩驳,事实的确如此。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创造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争论,鼓励创新,在学术上搞一言堂是非常有害的,不允许别人发表不同意见也是不可能的。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主张“多歧为贵,不取苟同”,意思是出现不同的学术观点是很宝贵的,当然也不要没原则地同意,要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苟同(轻易地、勉强地同意)是不可取的(汪洋,私人通讯)。

科学不同于技术和生产,科学特别需要自由探索的环境,科学忌讳来自各方面的干预。科学是不能计划的,也不可能限期出成果。科学需要自由争论,争论的是非和结果是从争论中自然产生的,不需要“中间”的或居高临下的评判人。争论需要时间,有的问题可能争论几年,几十年,不需大惊小怪。科学需要将才和帅才,不需要学霸,学霸不可能长期统治学术界,学霸终归要走向反面。压制批评和争论是不道德的,压制批评和争论等同于犯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学问大小与职称大小无关,与老弱尊卑无关。做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昨天你提出一个新鲜的认识,你可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明天你不思进取,你就降为二流;后天你明白过来,还可再回一流。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这是科学的认识论。因为,当大多数人陶醉在前人创造的成果中时,最早去发现一个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论的,总是那些在科学的征途中艰难跋涉的少数先行者。新的认识往往不合早先众所公认的认识,很少能够自然地被多数人接受。而一旦新的认识被多数人接受,又会有少数不满现状的人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因此,我们的各项制度应当有利于保护少数人,宽容并支持少数人自由发表见解,宽容并支持“异端邪说”的存在以及挑战主流观点的权利。科学不可能少数服从多数,学术争论也不可能少数服从多数。科学不可能垄断,科学不可能一统天下,一种观点再正确也不可能被全部科学家接受。如果学术界只有一种声音,没有了“杂音”,该论点离寿终正寝的日子就不远了。科学不讲论资排辈,科学没有终身制。外国有的国家有“终生教授”一职,那是给确有创造和贡献的少数人保留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象是一种荣誉。中国的院士制度亦然。

中国学术界存在盲目的SCI崇拜。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随后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纷纷跟进,将SCI与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等挂钩,并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演变成一场整个科技界的SCI崇拜。学术界的一举一动无不与SCI挂钩,连博士生毕业也要SCI文章,否则准许毕业但是没有毕业证书。我们承认,这些年来,我国科技论文在数量上的确增长了,但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国产论文平均累计引用次数只有德国、美国等先进国家的1/2至1/3。我们的SCI论文的数量已经占到国际第4位,但是,我们的SCI论文引用率还不高,只占第10位。我们不乏理论的建树,不乏SCI,独缺真知灼见,为什么?窃以为是我们没有把学问真正做到家,没有真正深入到学问中去,没有真正弄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值得反思的是,SCI崇拜不是提升了中国的科学水平,而是引发中国整体学术水平的连年下降。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01年初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降至第31位。北大和清华在世界大学中的排名均位於200名之外,它们不仅在世界上落后,即使在亚洲也算不上一流。有人统计,在2000到2002这三年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这六所全国最强的学校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总共发表了27篇论文,仅及哈佛大学的6%,剑桥大学的15%,东京大学的20%。考虑到这六所大学的规模(师生人数)都至少在哈佛大学的两倍以上,因此可以说,一所哈佛大学的科学产出相当于大约200所中国一流大学(12÷6%=200)。这就是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一流的差距。另外,根据发表论文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论文引用率来衡量,靠在国内刮起SCI旋风起家的南京大学,其化学论文总数在1992~2002年间排在世界第41位,但如果按平均引用次数来计算,它的排名却一落千丈,居第675位! 所以说,中国的学术界正在加速制造学术垃圾。实际上,中国学术界的学术水平目前是在从低下向更低发展(以上来源于:ht-tp://u.netbig.com/posts/1/6774642)。

科研领导者的责任有四:(1)选择好的项目;(2)选择好的科学家;(3)给足经费;(4)当好后勤。科学网电子杂志2008年第72期李宁介绍美国制订科技政策有“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核心的一条是:政府提供资金,由科学家决定研究的方向和深度(质量)。科研管理不同于其它行业,“无为而治”可能是最好的管理。管理也是一种文化,有的部门很宽松,表明管理者懂科学;有的部门很死板,说明他们不懂科学;有的部门不仅把科学家管死,还从中刮油,只能说他们既无知又无耻。当然,国家有科学规划,科学需要转化为生产力,国家不得不有所约束,需要而且可以借鉴某些生产和行政管理的办法。但是,仍然需要宽松再宽松一些。科学管理主要靠自律。科学家群体中也有败类,那只是极少数,不能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我们应当给科学家群体以更多的信任和理解,相比科学家的贡献,些许不正之风我们的社会应当还是可以容忍的。如果还象计划经济时代那样由政府部门一管到底,科学家没有活路了。尊重科学,也不应把科学家当工具使用或作为政府的御用工具或替罪羊。如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某些专家论证会,名义上是论证,实际上仍然是政府主导,企图借专家之口说出政府想说的话,把政府的责任转嫁到专家身上,这也是不不足取的。

『肆』 最近我学校举行一个国庆征文比赛,主题是“国庆阅兵式观后感”,是能速速给我一篇

上午十时,领导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国庆六十周年庆祝活动拉开了帷幕。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宣布庆祝活动开始,激动的心情完全可以表达我观看整个阅兵仪式的心情。
湛蓝的天空,耀眼的阳光,今天北京的天气应该也是格外的好吧!也许老天也在为我们中华民族庆祝,很感谢它的极力配合。阅兵仪式未开始,就听着国歌,心情都是很振奋的。焦急的心情终于盼着阅兵仪式开始了。太兴奋了,看那整齐划一的步伐,一列列的队伍(好像这些词语都不能很好的表现)开始了他们准备已久的表演。坚定的眼神,稳健的步伐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我在想他们是如何被训练的,成千上万的人竟然可以迈着同样的步伐,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可以说成是一个接一个的拷贝。他们之间的距离也都是那样的形同。不禁我很想感叹这一切!远看完全是由整整齐齐的点,线,面组成的嘛!太帅了!升国旗了,每个人都是庄严肃穆,摒住呼吸,随着国旗冉冉升起。听着国歌,看着国旗升起,感觉自己整个身体都是涑疠的。噢,胡主席居然穿着中山装唉,支持他一下,就是嘛,还是我们自己的中山装穿起来帅气,正式场合还是要支持我们中国本土化的东西,西装毕竟是国外的东西。这情景不由让我想像着毛主席检阅军队的样子。队伍开始上场了,真壮观,应该说这是我第三次看国庆大阅兵表演了,虽然不再像第一次一样被他的景象所震撼,但依然的心跳不已。帅气的男兵,靓丽的女兵,都是那样的迷人,特别是女兵。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应该是每个军队都有他的不凡来历。他们苦练每一天,为的就是保卫人民,为的就是这一天。
海陆空三队阅兵完,接着就是群众兵了,他们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要被溢出来似的。再看看围观的群众无不是笑容满面。镜头前还看到有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他们也许不太了解我们国家,不太了解阅兵的意义,但他们完全被现场的气氛给感染了,也跟着大家在手舞足蹈的。嗯,很可爱!
一片欢乐的海洋呀!到此,我更加的坚定了。我爱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看着我们国家力量的无限强大,祖国的蓬勃发展,我骄傲,我自豪!

『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哪些不错的教授

作为马院同学,来回答一下我接触过的地大优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个门类的文科老师基本集中在马院哦~)

严世雄老师,曾经教过我们伦理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造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师非常的和善,对同学总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么问题或者说疑惑,严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勇于和他交流。他还提倡学生要敢于质疑、勤于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进步。可以说,他手下的学生总是能从他那儿获益良多。

『陆』 中国地质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本人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一名大四学生,在这儿想给你介绍几位来自我们学校的名人。

第一个是欧阳自远院士。如果你对我国的探月工程有所了解,那么或多或少听过他的大名。

欧阳自远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也就是我们学校的前身。他是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陨石学和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曾推动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指导制定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他把自己的医生献给了祖国,作为小学弟,我非常敬佩这位前辈。

除了这几个人,地大还有很多有名的校友,他们都秉承着“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在各个行业发光发热。我也为自己是一名地大人而自豪。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助到你~

『柒』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帅哥多吗

全是帅哥- -都没女生了
你到侏罗纪去钓一个帅哥好了- -
或者直接联系学长我..

『捌』 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

中国地质抄大学(武汉)袭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导师:
鲁立强、李季、陈艳玲、刘浴辉、周丹娜、帅琴、汤志勇、邱海鸥、杨祥、王群英、谢静、郑洪涛、黄云杰、彭月娥、曹菱、朱振利、胡圣虹、罗立强*、饶竹*
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48|物理化学④868|有机化学 或 938|分析化学
复试科目:化学综合: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等五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四版

『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怎么样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迁出北京,在湖北办学。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9月,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