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陈琳琳地质大学mba

陈琳琳地质大学mba

发布时间: 2021-02-24 20:52:59

⑴ 东海陆架裂谷盆地的结构和石油

李培廉1侯鸿斌1马惠福2

(1.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公司,北京;2.中国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上海200120)

【摘要】东海发育着两个新生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盆地。陆架盆地的原型属于陆缘裂谷型盆地,它发育于中生界、古生界以及元古界基底之上。该盆地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包括陆缘断陷和后裂谷两个阶段,而后经历了构造反转,最终发展为区域性沉降。根据现今的构造格架和沉积地层,盆地在横向上可分为西部裂谷区和东部裂谷区。两者形成与发展的时序、构造和沉积的特征均有所差异。业已存在的勘探成果表明:烃源岩的展布受控于盆地结构及其演化;东部裂谷区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良好地质条件;泥岩和煤是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主要烃源岩。

东海海域是现代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存在着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结构和不同成因机制的新生代盆地,即发育在陆壳之上的东海陆架裂谷盆地和发育在过渡壳之上的冲绳海槽弧后盆地。其中,陆架盆地西邻浙闽隆起区,东为钓鱼岛隆褶带,北部以一隆起与南黄海盆地相隔,南与澎湖隆起相接,面积约27×104km2。图1为东海地貌图,陆架盆地的范围与图中广阔的陆架平原范围相当(见图1)。

1盆地的基底构造演化

东海陆架盆地的新生界基底因其处于几个板块的会聚地带而显得十分复杂。现今为止的勘探程度尚不能明确基底的性质,只能根据综合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和推测。

在盆地南部的灵峰一井,钻遇了古元古界的变质基底(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铷锶年龄1806Ma),类似于浙江遂昌陈蔡群和日本中部长英质片麻岩的变质年龄[1]。这似乎说明该地区古元古代有过古陆存在。但根据东南沿海不断发现震旦纪—古生代海相地层来看,可以认为该古陆并非始终是个统一的古陆,而是部分地区接受过沉积、甚至处于大洋环境(只不过其水体相对较窄)的零散的陆核。到了加里东晚期,这些陆核经过多种方式(碰撞、拼贴、增生)同相邻部分相接触,才聚合成比较完整的统一古陆。海西-印支期,聚合成的统一古陆因组构上的差异,加之北西向舟山-平湖-国头断裂系的活动,其南部可能发生过裂离过程。自中生代开始,由于欧亚板块与库拉板块的对扭作用,在该地区形成了北东至北北东向的压剪应力场,以至于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期间终于发生了强烈的左旋剪切,已经裂离的古陆南部块体沿着北东向的长乐-南澳剪切带又同北部块体拼贴在一起[2]。因此,北西向舟山-平湖-国头断裂和北东向长乐-南澳构造带的存在与演变,对陆架盆地基底的构造格局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并对于盆地盖层的构造风格和沉积特征也颇具影响。

随着太平洋板块的不断扩大,库拉板块不断地向北北西方向推移。重新拼合的古陆在统一的压剪应力场作用下进行统一调整,一系列北北东向正负相间的基底凸起和基底凹陷应运而生。

基于钻探资料已充分说明该地区新生代沉积层之下存有另一套沉积地层以及火成岩,如石门潭一井于古新统之下钻遇同位素年龄为75Ma的安山岩、碎屑岩中的孢粉化石也见到白垩纪分子;又比如天外天一井靠近井底部位的火山岩同位素年龄为98.8Ma[2],再比如TB13-1-1、FZ13-2-1、FZ10-1-1井等也都已见到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说明上述的基底凹陷在形成之后不久即开始接受了充填。这些现象同东海周围大陆普遍发现海相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相吻合。因此,完全可以推测,大多数基底凹陷在中生代是普遍地接受了侏罗-白垩纪的沉积,并夹有火山活动,尤其是盆地的南部块体。

图1东海地貌图

所以,以中生界(主要为侏罗-白垩系)为主,夹有部分古生界和元古界的共同体构成了东海陆架新生代盆地的基底(见图2)。

图2东海陆架盆地基底构造及新生代沉积基岩预测略图

1.盆地边界线;2.坳陷边界线;3.各类构造线;4.不同基岩边界线;5.中生代沉积岩或火山岩系;6.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岩系;7.晚古生代-中生代褶皱带;8.古元古代片麻岩;9.新元古代片麻岩;10.晚古生代至白垩纪增生体

2盆地的发育机制与结构特征

晚白垩世期间,中国大陆东缘在继续受到库拉板块北北西向推移应力场影响的同时,中国大陆的南缘又受到了来自特提斯的向北推移应力场影响,其结果是迫使中国大陆向着地处边缘的古东海地区发生蠕散[3],它初步改变了该地区长期以来的左旋压剪应力场,转而向右旋的张扭应力场过渡。盆地的西部因前期靠近剪切带,所受压剪应力较强,存有大量雁行剪切破裂面,故应力场的转变使这些破裂面处于拉分状态。盆地的东部可能因深部地幔上涌抬升较普遍,地壳本已拉张减薄,故表现为单一的引张机制。总体上,这一阶段全盆地基底凸起的陡坡出现了一系列的张性断裂。

当库拉板块向北消亡之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大规模俯冲(尤其是在45~40Ma前俯冲的方向由北北西向转变为北西向之后),是东海陆架盆地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又一个重要影响事件。当时,左旋压剪应力场已完全被右旋张扭应力场所取代,而由俯冲引起的地壳进一步减薄则使得以基底及其上覆沉积地层的张性断裂活动为标志的拉张环境更为明显。俯冲使上驮陆块引起拉张,地壳减薄并发生裂陷,它同早期的蠕散“殊途同归”地为古东海地区拉张型盆地的形成提供了构造应力条件。

因此,结合莫霍面埋深(26~28km)、平均热流值(1.4~1.6HFU)[4]、钻探结果(发现一系列钙碱性岩浆)[5],笔者认为东海陆架盆地的老第三纪是在引张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陆缘裂谷盆地,其产生得益于左行压剪应力场向右行张扭应力场的转变。盆地内一系列东断西超(盆地西北存有少量西断东超现象)箕状凹陷(见图3)的存在,是张扭应力场的显著标志。从现今的构造格架和沉积地层看,盆地可明显地划分为西部裂谷区和东部裂谷区(见图4)。东西两个裂谷区尽管在沉积特征、形成和发展的时序上均有所差异,但就裂谷区形成的机制来看,完全可纳入统一的应力场转换过程进行解释。

在裂谷发育过程中,可以区分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断陷和晚期的后裂谷阶段。其区别是前者断裂活动十分强烈,沉积完全受其控制;后者断裂活动在纵向上基本停止,主要表现为沉积体沿着已陷落的断面横向上裂开,沉积过程很少受断裂的直接控制,沉积厚度的变化远比断陷阶段小。

2.1断陷阶段

西部裂谷区起始于早古新世,中止于中古新世;东部裂谷区起始于早始新世,中止于中始新世。该阶段以断裂、下陷作用强烈为特色,断距大、沉降快,沉积完全受断裂控制,在靠近断层一侧往往快速堆积了分选很差的巨厚砂泥岩,且粒度变粗。西部裂谷区早期为近岸浅海环境,中晚期则为深海环境,沉积物最厚达1400m[6];东部裂谷区以潮坪体系的海湾相为主。

2.2后裂谷阶段

西部裂谷区起始于中古新世,中止于晚古新世;东部裂谷区起始于中始新世,中止于始新世的晚期。该阶段断裂活动程度相对减弱,沉积已基本不受断层控制,在斜坡一侧往往形成超覆现象,水体相对稳定,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西部裂谷区主要为滨海沼泽环境,东部裂谷区则为半封闭海湾和河湖沉积环境。

2.3构造反转期

始新世末,由于太平洋板块运动的转向,曾一度使陆架盆地受到较强的挤压,尤其是南部,从而使盆地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裂谷发育过程,发生了由负向构造向正向构造的反转。主要表现在盆地的西南部区域性抬升,并遭受剥蚀,西部斜坡区剥蚀到中、下始新统,而深凹部位上的始新统则荡然无存[2],整个凹陷从此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间断,缺失了渐新世与早、中新世沉积。盆地的东北部虽同样受到这种挤压力影响,但并未引起区域性抬升以及长时间的沉积间断,仅使边缘地区有所抬升并遭受剥蚀。

由于中新世冲绳海槽的扩张以及中新世晚期菲律宾板块向北移动,致使东海陆架盆地在整体上受到了较之前一次更为强烈的自东向西的挤压。盆地的东北部尤其深受这次挤压的影响,整个凹陷表现为大规模的褶皱抬升和剥蚀。由于这种挤压应力集中于早期的张性破裂带,所以往往在原先的正断层发育带之上形成一系列东倾的逆断层,从而形成压性断裂与张性断裂相叠置的现象。很显然,这次挤压是陆架盆地发育史上典型的构造反转事件,它甚至使盆地具有了某些类似于前陆盆地的表象[7]。在这一时期,盆地东北部的许多局部构造基本定型,另有一些局部构造的面貌由于张性、压性断层的叠置以及北西向平移断层的交错而趋向复杂化。盆地的西南部受这次反转的影响相对较弱,仅使晚中新世接受的沉积发生轻微形变,断裂活动不发育,一部分潜山披覆构造在这一时期最终形成。

图3东海构造横剖面略图

图4东海新生代沉积分布略图

1.隆起或凸起;2.台北海湾沉积区;3.海滨岛湖沉积区;4.E.及K2-E2海侵方向;5.隆起、凸起及相当于凸起或水下高地;6.K2-E2发育IX、以F2-N1为主;7.E2-N1沉积发育区,以E2-N1为主;8.

-Q沉积发育区,以N2为主;9.N2-Q沉积发育区

总体上,从大地构造的背景机制来看,自第一次反转期开始,陆架盆地裂谷发育阶段已趋向于中止,而第二次反转活动的开始则标志着陆架盆地的发展史已经不只是停留在陆壳断裂阶段,而是已进入了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沟、弧、槽体系发育阶段。原先的东、西裂谷区至此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结构特点。西部裂谷区以下古新统、始新统的断陷和海相沉积为主要特色,缺失渐新统沉积,发育半地堑式箕状凹陷及潜山披覆构造;东部裂谷区以并非统一的始新统和渐新统箕状断陷、地堑状断陷与中新统坳陷相结合,其西部主要为斜坡形式,东部则是火成岩和断裂十分发育的构造复合带。与西部裂谷区相比较,东部裂谷区始新世的地质结构与其相似,以受到海侵影响的半封闭海湾相沉积为主;但渐、中新世坳陷型的沉积巨厚,背斜构造大而多,逆断层发育,陆相沉积占居主导地位,这是明显的差异。

上新世以来,全盆地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区域性的大规模沉降阶段,从而使东海陆架统一成盆,海相沉积披覆全区。该时期在盆地内,尤其是东北部曾经发育了一定量的北西向剪切断裂。图5示意盆地演化的3个不同阶段(见图5)。

图5盆地演化的3个阶段

3烃源岩的展布受控于盆地结构及其演化

东海陆架盆地至今已有10余万千米的地震剖面及50余口钻井的资料,对不同构造部位新生代以来的沉积都有不同程度的揭示。研究表明,烃源岩的分布主要受控于盆地结构及其演化。

在陆缘断陷阶段,由于断裂、下陷作用强烈,沉积完全受控于断裂作用。无论是西部裂谷区或是东部裂谷区,钻井资料均揭示出该阶段在一系列呈北东向展布的东断西超的箕状凹陷区沉积了一套分选较差、粒度较粗的碎屑岩。正因如此,可以说陆架盆地在陆缘断陷阶段不曾发育过好的烃源岩。

在后裂谷阶段,由于断裂活动相对减弱,水体较稳定,沉积速率也有所减缓,在西部裂谷区中晚古新世期间发育了大套的灰黑色泥岩和煤系,厚度为600~1400m。由于受到构造凸起(渔山凸起)的影响,该裂谷区北部的烃源岩主要为湖泊相泥岩,南部的烃源岩则为海相泥岩,这表明当时海侵的路线是由南往北。东部裂谷区由于断陷作用及后裂谷阶段的发育均晚于西部,故缺乏古新世烃源岩。目前已证实的东部裂谷区烃源岩主要为始新世的深灰色泥岩和煤层,其厚度一般为1000~1500m,最大剖面累计厚度可达3000m(深凹部位)。由于构造反转,烃源岩的沉积和发育明显地受到盆地抬升的影响。西部裂谷区全部缺失中始新世以来的烃源岩;东部裂谷区边缘和构造高部位的烃源岩也有不同程度的剥蚀,但在新的坳陷区沉积了渐新世和中新世的以陆相为主的烃源岩。

上述情况表明,陆架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形成于后裂谷阶段,源岩主要为泥岩和煤系。由于裂谷发育的时序是先西后东,所以在西部裂谷区主要发育了一套中、晚古新世的烃源岩,为形成古新世的油气藏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东部裂谷区则发育了一套巨厚的晚始新世烃源岩,为寻找始新世以来的油气藏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4晚始新世泥岩和煤是西湖凹陷的主力烃源岩

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东部裂谷区中部偏北的西湖凹陷,是目前东海海域勘探工作程度相对较高、油气发现较多并已进入小范围开发(平湖油气田)的地区。从钻井揭露的并已进入生油窗的烃源岩资料表明,晚始新世泥岩和煤是西湖凹陷的主力烃源岩。据10余个局部构造上的25口钻井统计,其深灰色泥岩的单井平均累计厚度达630m,煤层的单井平均累计厚度达30m,分别约占揭示层(指上始新统)厚的60%和3%。利用地震资料从钻井追踪至深凹部位,可推测晚始新统的泥岩最厚可达3000余米,煤层可达100余米。

分析资料表明,根据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西湖凹陷晚始新世泥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绝大部分样品有机碳含量为1%~2%;有机质类型属于腐殖型,或含腐泥的腐殖型(Ⅲ1)。晚始新世的煤的有机质丰度则为很高范围,其有机碳含量可达60%,氯仿沥青“A”含量为17850×10-6,总烃含量为7905×10-6;有机质的类型也比泥岩好,以Ⅲ1型为主,约占95%。

经百余样品分析结果统计,西湖凹陷晚始新世的泥岩和煤均含一定量的海松烷,前者丰度在0.20~0.85范围内变化,后者丰度均大于1,这表明二者均有较高的生烃能力。从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检测结果来看,西湖凹陷晚始新世的泥岩和煤的脂镜组组分含量明显高于上覆地层和其他地区,而镜质组组分含量则较少。此现象亦说明西湖凹陷晚始新世泥岩和煤层为相对较好的烃源岩。

热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煤的产烃率较高,大致上达到330~500kg/t有机碳;泥岩的产烃率为125~240kg/t有机碳。所以综合分析认为,西湖凹陷晚始新世泥岩和煤的生烃强度绝大多数属于Ⅰ、Ⅱ类。

经初步计算,西湖凹陷晚始新世的泥岩和煤的生烃量可逾1000×108t。

5东部裂谷区最具油气远景

东海陆架盆地的含油气远景目前已经被初步的勘探所肯定。但是,盆地的不同部位其远景显然有所不同。

在考虑各种影响油气富集和保存的因素时,我们应着重分析断裂因素的影响。作为经历过构造反转、在接受区域沉降时又发育了剪切断裂的原裂谷型盆地,其众多断裂参与了盆地的构造形成、发展和改造,极大地影响着油气的聚集和保存程度。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即裂谷期张扭性断裂主要是对油气起输导作用,但有些同生断裂也可起遮挡作用;反转期压扭性断裂主要起封堵作用;区域沉降期剪切断裂则完全对油气藏起破坏作用。

西部裂谷区从北至南有若干凹陷。据地震钻井资料揭示,在这些单断箕状裂谷中,沉积了厚6000~8000m的海相古新统碎屑岩建造[8],属于一个由海进到海退的完整沉积旋回,总体上为浅海相沉积。它是中国东部迄今发现的唯一比较发育的标准海相地层。其中,中古新统巨厚的泥岩是主要烃源岩,且分布面积很广。但是,由于在中始新世末期该裂谷区的构造曾全面反转,长期处于停积剥蚀状态,故对古新统油气的富集和保存造成较大危害。至今为止的勘探成果未能足以证明大规模油气的存在。但在其西部斜坡地区,被古新世地层所披盖的潜山(由变质岩系和火成岩组成),则相对属于远景良好的地区。

在西部裂谷区和东部裂谷区之间,是一条由一系列凸起组成的隆起区,其上披盖了一套中中新世地层,在南段存在较薄的上古新统和下始新统披盖。目前仅在南段有钻井,但未见油气。由于长期处于隆起状态,估计其油气资源的前景并不乐观,仅在一些相对低凹的局部范围内,或是在一些潜山披覆构造上还有可能见到些油气。

东部裂谷区的新生代沉积厚达万米以上,由北至南为福江凹陷、西湖凹陷、基隆凹陷和新竹凹陷。该区有无古新统存在目前尚无可靠资料,推测始新统直接盖在中生代白垩系之上的可能性较大。作为整个陆架盆地始新世以来的最主要沉降中心,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是其主要的沉积体。东部裂谷区内的西湖凹陷是现今大陆石油公司在东海海域勘探程度最高的凹陷。该凹陷共钻探井28口,有19口发现工业油气流,已经获得探明加控制储量近2亿吨油当量。该凹陷具多套烃源岩,如中上始新统、渐新统,以及可能的下始新统等。其中,中上始新统是目前已被证实的主要生烃岩,而渐新统则是主要的储集岩系。这些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而且在区域上形成多个生烃中心。凹陷内局部构造长期发育,且为数众多。沉积地层在纵、横向上存有多种油气运移通道和成藏组合。正是这些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使该凹陷迄今已发现了6个油气田和2个含油气构造。其中,春晓构造更属于整装性的大凝析气田,其储量规模有可能达到700×108m3。该凹陷中一部分局部构造由于经历了晚期的北西向剪切断裂,其油气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东部裂谷区内的新竹凹陷也已发现8个油气田,其中陆上6个,海上2个。

因此,可以说东部裂谷区具备形成较大油气田的良好地质条件,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已为初步的勘探实践所证实。就目前的勘探程度来看,该裂谷区无疑是整个东海陆架盆地中最有油气远景的地区。

综上所述,东海陆架盆地形成发育于由中生界、古生界以及元古界共同组成的基底之上,在经历了断陷和后裂谷发展阶段之后,开始构造反转,之后发展为区域性沉降。其盆地原形属于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盆内油气资源的富集和保存受控于盆地结构及其演化。在盆地的不同部位,由于结构的时空演化和地质特性的差异,其油气远景各不相同。简言之,西部裂谷区可作为寻找古新统领域油气的主要地区,尤其是在西部斜坡带;中部隆起区只可能在一些接受过沉积的小凹陷内或是在潜山披覆构造上会有些发现,总体上远景较差;最值得重视的是东部裂谷区,应将其作为寻找始新统、渐新统和中下中新统领域油气的最主要地区。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陈琳琳、刘志波协助编制部分图件,周庆凡、魏永佩和杨登维协助将本文译成英语稿,以供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使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李培廉,朱平.试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机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2.12(3):37~43.

[2]蔡仲祥,陆全荣,李培廉.东海陆架盆地老第三系重点生油凹陷研究[R],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成果报告.1991.

[3]周志武,赵金海,殷培龄.东海地质构造特征及含油气性[A].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M],1990.226~242.

[4]李培廉,等.西湖凹陷大油气田形成地质条件与勘探方向研究[R].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成果报告,1995.

[5]陈琳琳.东海陆架老第三纪裂谷盆地地层成因浅析[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2):79~85.

[6]张渝昌,等.中国含油气盆地原型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378~396.

[7]陆曦初,等.东海西湖凹陷大油气田评价和勘探技术研究[R].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成果报告,1996.

[8]赵金海,贾健谊,马惠福.东海新生代盆地找油气的几点认识[J].海洋石汕,1999,(3):1~7.

⑵ 王重鸣的学术论文

1] 王重鸣,陈民科. 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J]. 心理科学,2002,25 ⑸ _4 . [2] 朱晓妹,王重鸣. 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⑴ _5 .
[3] 刘小平,王重鸣. 组织承诺及其形成过程研究 [J]. 南开管理评论,2001,4 ⑹ _5 .
[4] 刘小平,王重鸣.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承诺及其形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 ⑴ _5 .
[5] 刘小平,王重鸣,Brigitte Charle-Pauvers等. 组织承诺影响因素的模拟实验研究 [J]. 中国管理科学,2002,10 ⑹ _4 .
[6] 王重鸣,郭维维,Michael Frese等. 创业者差错取向的绩效作用及其跨文化比较 [J]. 心理学报,2008,40 ⑾ _9 . DOI:10.3724/SP.J.1041.2008.01203.
[7]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融资决策过程中的感知风险分析——展望理论在创业融资决策领域的应用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 ⒅ _3 .
[8] 王重鸣,唐宁玉. 虚拟团队研究:回顾、分析和展望 [J]. 科学学研究,2006,24 ⑴ _8 .
[9] 蒋勤峰,田晓明,王重鸣等. 企业动态能力测量之实证研究——以270家孵化器入孵企业为例 [J]. 科学学研究,2008,26 ⑶ _8 .
[10] 刘帮成,唐宁玉,朱晓妹等. 基于社会文化差异的在华外资企业组织学习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 ⑺ _5 .
[11] 田晓明,蒋勤峰,王重鸣等. 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创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以270家孵化企业为例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8,26 ⑷ _8 .
[12] 张炜,王重鸣. 高技术企业创业智力资本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⑹ _5 .
[13] 朱晓妹,王重鸣. 员工心理契约及其组织效果研究 [J]. 管理工程学报,2006,20 ⑶ _3 .
[14] 颜士梅,王重鸣. 战略联盟与并购:两种企业组织方式的比较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2,20 ⑶ _4 .
[15] 王重鸣,邓靖松. 团队中信任形成的映象决策机制 [J]. 心理学报,2007,39 ⑵ _7 .
[16] 刘帮成,王重鸣. 影响跨国知识转移效能的因素研究:以在华进行跨国创业企业为例 [J]. 科研管理,2007,28 ⑹ _11 .
[17] 吴冰,王重鸣. 小型创业企业生存分析 [J]. 科研管理,2007,28 ⑸ _5 .
[18] 刘帮成,王重鸣. 技术能力如何转化为竞争优势:组织动态能力观点 [J]. 管理工程学报,2007,21 ⑴ _5 .
[19] 张炜,王重鸣. 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⑷ _6 .
[20] 刘帮成,王重鸣. 国际创业模式与组织绩效关系:一个基于知识的概念模型 [J]. 科研管理,2005,26 ⑷ _8 .
[21] 颜士梅,王重鸣. 并购式内创业维度及其特征的实证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⑶ _8 .
[22] 任旭林,王重鸣. 基于认知观的创业机会评价研究 [J]. 科研管理,2007,28 ⑵ _4 .
[23] 王重鸣,田茂利. 技术创业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J]. 科研管理,2006,27 ⑹ _5 .
[24] 林士渊,王重鸣. 国际创业高管团队结构因素及其有效组合研究 [J]. 技术经济,2007,26 ⑾ _7 .
[25] 吴冰,王重鸣,唐宁玉等. 软件企业创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z2) _5 .
[26] 金杨华,王重鸣,杨正宇等. 虚拟团队共享心理模型与团队效能的关系 [J]. 心理学报,2006,38 ⑵ _9 .
[27] 苗青,王重鸣. 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⑶ _4 .
[28] 马可一,王重鸣. HR捆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 [J]. 科研管理,2004,25 ⑴ _5 .
[29] 王重鸣,田茂利. 战略性人力资源计分卡构建和实施框架研究 [J]. 科研管理,2006,27 ⑷ _8 .
[30] 何志聪,王重鸣. 企业成长与公司创业精神的培育 [J]. 科研管理,2005,26 ⑶ _4 .
[1]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商业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 ⑺ _8 .
[2] 金杨华,陈卫旗,王重鸣等. 管理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⑹ _3 .
[3] 韦雪艳,王重鸣. 民营企业家创业压力源的结构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J]. 软科学,2009,23 ⑶ _3 .
[4] 韦雪艳,王重鸣,段锦云等. 变革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创业压力源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J]. 软科学,2009,23 ⑾ _6 .
[5] 唐宁玉,王重鸣. 虚拟团队学习效能研究: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J]. 心理科学,2007,30 ⑴ _6 .
[6] 吴冰,王重鸣,唐宁玉等. 高科技产业创业网络、绩效与环境研究:国家级软件园的分析 [J]. 南开管理评论,2009,12 ⑶ _10 .
[7] 韦雪艳,王重鸣,段锦云等. 民营企业二元社会网络模式及演化特征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⑵ .
[8]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伦理型领导研究前沿探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 ⑵ _6 .
[9] 曾照英,王重鸣. 关于中国创业者创业动机的调查分析 [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 ⑼ _3 .
[10] 唐宁玉,王重鸣. 虚拟团队学习和团队效能及组织效能问关系的实证研究 [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 (z1) _6 .
[11] 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等.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 ⑽ _8 .
[12] 颜士梅,王重鸣. 创业的机会观点:存在、结构和构造思路 [J]. 软科学,2008,22 ⑵ _4 .
[13] 胡剑影,蒋勤峰,王重鸣等. 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实证研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 ⑹ _6 .
[14] 徐建平,王重鸣. 创业精神的区域文化特征: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 ⑿ _5 .
[15] 王重鸣,刘帮成. 技术能力与创业绩效:基于战略导向的解释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⑹ _7 .
[16] 袁登华,王重鸣. 目标激励对创业行动效能影响的情景模拟实验 [J]. 心理学报,2005,37 ⑹ _7 .
[17] 张炜,王重鸣. 企业孵化器创业机制的理论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 ⑾ _3 .
[18] 段锦云,王重鸣. 框架效应发生机制的辨优启发加工 [J]. 心理学探新,2011,31 ⑴ _6 .
[19] 王重鸣,邓靖松. 不同任务情境中虚拟团队绩效过程模式 [J]. 心理学报,2005,37 ⑸ _6 .
[20] 倪宁,王重鸣. 创业学习研究领域的反思 [J]. 科研管理,2005,26 ⑹ _6 .
[21] 孟晓斌,王重鸣. 创业精神模型的构思与测量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8,31 ⑴ _4 .
[22] 倪宁,王重鸣. 从资源配置到知识创造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⑸ _6 .
[23] 马可一,王重鸣. 组织压力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3,26 ⑸ _3 .
[24] 杨建锋,孟晓斌,王重鸣等. 家族企业特征对其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探讨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 ⑷ _8 .
[25] 邓今朝,王重鸣. 团队多样性对知识共享的反向作用机制研究 [J]. 科学管理研究,2008,26 ⑹ _4 .
[26] 颜士梅,王重鸣. 知识型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一个基于SHRM观的分析 [J]. 科研管理,2002,23 ⑹ _6 .
[27] 陈卫旗,王重鸣. 人-职务匹配、人-组织匹配对员工工作态度的效应机制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⑷ _3 .
[28] 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等. 企业组织变革中的动态能力多层适应性探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 ⑵ _9 .
[29] 杨建锋,王重鸣. 类内相关系数的原理及其应用 [J]. 心理科学,2008,31 ⑵ _4 .
[30] 刘帮成,王重鸣. 跨国知识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源实践作用机制研究 [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 ⑸ _8 .
[1] 杨建锋,王重鸣. 薪酬策略与公司竞争战略的匹配机制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⑸ _5 .
[2] 杨建锋,王重鸣. 效度概化的理论研究述评 [J]. 心理学探新,2008,28 ⑷ _5 .
[3] 庞涛,王重鸣.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进展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 ⑶ _4 .
[4] 肖永松,王重鸣. 人力资源系统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测量误差: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⑶ _5 .
[5] 赵晓东,王重鸣. 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构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 ⑵ _8 . 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8.02.017.
[6] 严进,王重鸣. 两难对策中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 [J]. 心理学报,2000,32 ⑶ _5 .
[7] 陶祁,王重鸣. 管理培训背景下适应性绩效的结构分析 [J]. 心理科学,2006,29 ⑶ _5 .
[8] 段锦云,王重鸣,钟建安等. 大五和组织公平感对进谏行为的影响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⑴ _4 .
[9] 梁建,王重鸣. 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J]. 心理学动态,2001,9 ⑵ _6 .
[10] 王重鸣,邓靖松. 虚拟团队中的信任机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2 .
[11] 严进,王重鸣. 群体任务中合作行为的跨阶段演变 [J]. 心理学报,2003,35 ⑷ _5 .
[12] 蒋勤峰,王重鸣,唐宁玉等.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业策略之探索性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⑸ _4 .
[13] 沈超红,王重鸣. 创业绩效结构探索与合约解释 [J]. 南京社会科学,2011,⑴ .
[14] 周劲波,王重鸣. 论管理学在当代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和意义 [J]. 科学学研究,2004,22 ⑶ _4 .
[15] 倪宁,王重鸣. 组织创业学习的焦点问题——以万向公司的创业历史为例 [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 ⑴ _8 .
[16] 龚志周,王重鸣. 虚拟团队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J]. 心理科学,2004,27 ⑵ _3 .
[17] 赵晓东,王重鸣. 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结构演变实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 ⑶ _4 .
[18] 王重鸣,徐小军. 中国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性结构的实证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⑵ _5 .
[19] 刘帮成,王重鸣. 跨国创业导向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基于知识的视角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 ⑴ _7 .
[20] 颜士梅,王重鸣. 并购式内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整合水平和模式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 ⑴ _12 .
[21] 严进,王重鸣. 两难情景下任务结构与价值取向的效用特征转换 [J]. 心理学报,2002,34 ⑸ _5 .
[22] 范巍,王重鸣. 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4 .
[23] 韦雪艳,王重鸣. 虚拟团队类型及其对领导效能的影响机制 [J]. 软科学,2007,21 ⑴ _4 .
[24] 刘小平,王重鸣. 不同文化下企业员工组织承诺概念的调查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 ⑶ _4 .
[25] 张炜,王重鸣. 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者组合模式与胜任特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 ⑶ _5 .
[26] 颜士梅,王重鸣. 内创业的内涵及研究进展 [J]. 软科学,2006,20 ⑴ _5 .
[27] 王重鸣,阳浙江. 创业型领导理论研究及发展趋势 [J]. 心理科学,2006,29 ⑷ _4 .
[28] 陈林芬,王重鸣. 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 [J]. 消费经济,2005,21 ⑶ _5 .
[29] 陈学军,王重鸣. 绩效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1,24 ⑹ _2 .
[30] 李国军,王重鸣. 组织创新的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6,29 ⑸ _3 .
[1] 姜红玲,王重鸣,倪宁等.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业特质探索研究 [J]. 心理科学,2006,29 ⑷ _3 .
[2] 陈松林,王重鸣. 基于知觉论和特质论的信用研究 [J]. 心理科学,2006,29 ⑶ _2 .
[3] 符健春,黄逸群,潘陆山等. 履历资料测评技术回顾与展望 [J]. 人类工效学,2009,15 ⑶ _5 .
[4] 王重鸣,邓靖松. 虚拟团队沟通模式对信任和绩效的作用 [J]. 心理科学,2005,28 ⑸ _4 .
[5] 段锦云,王重鸣. 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特征研究 [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08 ⑵ .
[6] 张中杰,王重鸣. 认知决策中锚定效应的量子模型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10,16 ⑴ .
[7]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跨组织领导研究前沿探析 [J]. 管理学报,2011,08 ⑵ .
[8]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者的认知意焦点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J]. 现代管理科学,2009,⑻ _3 .
[9] 周劲波,王重鸣. 基于价值特征的决策模型研究 [J]. 心理科学,2005,28 ⑹ _6 .
[10] 李效云,王重鸣. 中小企业领导愿景的结构和内容 [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1 ⑵ _4 .
[11] 马可一,王重鸣. 中国创业背景中的信任 [J]. 南开管理评论,2004,7 ⑶ _6 .
[12] 苗青,王重鸣. 企业家能力:理论、结构与实践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⑴ _3 .
[13] 刘帮成,王重鸣. 影响FDI在中国的模式因素分析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⑴ _7 .
[14] 李效云,王重鸣. 企业领导愿景的内容和结构研究 [J]. 软科学,2005,19 ⑶ _3 .
[15] 马可一,王重鸣. 创业合作中的信任-承诺-风险 [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⑷ _5 .
[16] 李效云,王重鸣. 领导愿景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⑵ _4 .
[17] 李德忠,王重鸣. 管理评价判断模型与策略获取 [J]. 心理科学,2005,28 ⑴ _2 .
[18] 李效云,王重鸣. 愿景式领导的关键特征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⑶ _4 .
[19]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融资决策领域与消费行为领域的感知风险对比分析 [J]. 上海管理科学,2008,30 ⑷ _4 .
[20] 苗青,王重鸣. 组织创新前沿: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 ⑵ _4 .
[21] 符健春,王重鸣,孟晓斌等. 创业者领导行为与企业绩效:创业企业发展阶段的调节效应 [J]. 应用心理学,2008,14 ⑵ _12 .
[22] 唐琳琳,王重鸣,孟晓斌等. 多层次承诺影响技术员工离职意向的比较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8,14 ⑴ _5 .
[23] 杜红,王重鸣.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展望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 ⑹ _7 .
[24] 柯年满,王重鸣. 现实工作预览研究综述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3 .
[25] 邓靖松,王重鸣. 虚拟团队的两种新型薪酬方案 [J]. 商业研究,2003,⑷ _3 .
[26] 苗青,王重鸣. 内隐知识:战略决策的一个视角 [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 ⑹ _5 .
[27] 陈学军,王重鸣. 内隐绩效模型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作用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⑵ _2 .
[28] 谢小云,王重鸣,忻柳春等. 共享心理模型的前因变量研究:群体合成特征的视角 [J]. 应用心理学,2007,13 ⑵ _8 .
[29] 严进,王重鸣. 群体讨论过程中信息策略的变化 [J]. 心理科学,2004,27 ⑴ _4 .
[30] 王重鸣,严进. 团队问题解决的知识结构转换研究 [J]. 心理科学,2001,24 ⑴ _4 .
[1] 金杨华,王重鸣. 人与组织匹配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J]. 人类工效学,2001,7 ⑵ _4 .
[2] 韦雪艳,段锦云,王重鸣等. 基于交互作用理论的民营企业家压力应对机制 [J]. 上海管理科学,2010,32 ⑶ .
[3] 陈学军,王重鸣. 内隐绩效模型对绩效评估一致性的效应分析 [J]. 心理科学,2003,26 ⑵ _3 .
[4] 范巍,王重鸣. 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
[5] 刘燕,王重鸣. 知识型员工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
[6] 刘燕,王重鸣. 内隐领导理论:影响因素、结构及其研究效度 [J]. 人类工效学,2007,13 ⑴ _3 .
[7] 柯年满,王重鸣. 多层次团队决策理论及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3,26 ⑶ _2 .
[8] 王重鸣,徐小军. 中国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07,13 ⑵ _5 .
[9] 袁登华,王重鸣. 心理实验设计的程序化思路 [J]. 心理科学,2002,25 ⑶ _3 .
[10] 邓靖松,王重鸣. 经济全球化时代员工适应力的开发 [J]. 商业研究,2003,⑽ _2 .
[11] 王重鸣,洪自强. 差错管理气氛和组织效能关系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 ⑸ _1 .
[12] 杜红,王重鸣. 经理人员成就动机与不确定性任务决策的实验研究 [J]. 心理科学,2003,26 ⑴ _2 .
[13] 杜红,王重鸣. 外资企业跨文化适应模式分析:结构方程建模 [J]. 心理科学,2001,24 ⑷ _3 .
[14] 袁登华,王重鸣. 品牌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障碍与出路 [J]. 商业研究,2002,⒀ _2 .
[15] 范巍,王重鸣. 个体创业倾向与个性特征及背景因素的关系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5,11 ⑴ _3 .
[16] 王重鸣,陈学军. 投资决策风险的周边组织因素和多阶段评估 [J]. 心理科学,2002,25 ⑴ _3 .
[17] 任旭林,王重鸣. 基于创业的承诺升级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⑵ _3 .
[18] 莫申江,王重鸣. 转型时期民营企业组织伦理构思的案例研究 [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2 ⑹ _14 .
[19] 李国军,王重鸣. 评价中心结构效度研究的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⑶ _3 .
[20] 林士渊,王重鸣. 跨文化领导模式在跨国创业不同阶段的效能转化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06,12 ⑶ _7 .
[21] 谢小云,王重鸣. 评价中心测验构思效度研究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
[22] 苗青,王重鸣. 20世纪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理论综述 [J]. 人类工效学,2003,9 ⑴ _5 .
[23] 王重鸣,邓靖松. 信任形成过程的映像理论观点 [J]. 应用心理学,2005,11 ⑴ _6 .
[24] 梁立,王重鸣. 启发式在警觉任务中的交叉复合作用 [J]. 心理科学,2000,23 ⑴ _5 .
[25] 陈松林,王重鸣. 薪酬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 [J]. 人类工效学,2005,11 ⑷ _3 .
[26] 王重鸣,成龙,张玮等. 囚徒困境决策中分离效应验证性与机制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10,16 ⑵ .
[27] 沈超红,王重鸣. 敏捷性与创业绩效关系的边界条件研究 [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⑹ _9 .
[28] 李德忠,王重鸣. 核心员工激励:战略性薪酬思路 [J]. 人类工效学,2004,10 ⑵ _3 .
[29] 王重鸣,姜金栋. 外派人员与组织的期望匹配模式对绩效的影响 [J]. 应用心理学,2005,11 ⑷ _6 .
[30] 洪自强,王重鸣. 工作情景中差错概念与差错取向因素分析 [J]. 心理学报,2000,23 ⑸ _5
(万方数据库搜索,先提供150篇,未完待续……)

⑶ 褚宝增的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18、褚宝增.地质领域科技基础性工作数据资料集成与规范化整编.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2014-01
17、褚宝增 赵俊芳 王翠香 黄光东 耿凤杰 李明霞 薛涛. 以数学思维提升现代地学人才创新能力的教学研究. 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13-10-31
16、褚宝增.服务于现代地学人才培养的数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2013-06
15、褚宝增 王祖朝 郑勋烨 郭翠平 邓燕 王锡禄 赵琳琳.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认知社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务处.2013-03
14、褚宝增 王祖朝 王翠香.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数学学位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2013-01
13、李明霞 褚宝增.热通量数值重构的高精度和自适应有限元算法.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教师项目.2012-09
12、廉海荣 褚宝增 王玉鹏.不连续微分系统的定性分析,数值模拟及其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内基金.2011-02
11、廉海荣 褚宝增 王玉鹏.奇异泛函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定性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内基金.2011-02
10、廉海荣 褚宝增 赵琳琳.《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01
9、王翠香 褚宝增.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务处.2009-11
8、褚宝增 段岩.大庆油田勘探计划投资管理系统研究.企业委托.大庆油田.2007-10-1
7、何勇强 褚宝增.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硬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事业委托.北京市21世纪议程工作办公室.2006-10-10
6、褚宝增.孔店南部地区孔店组沉积体系研究.企业委托.中石油东方公司.2006-8-22
5、黄维平 褚宝增 于磊.计算机集群技术.企业委托.中原油田.2003-3-16
4、褚宝增.国内外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调研.企业委托.中石化.2003-10-16
3、褚宝增 姚国清 何勇强 陈坚 陈准.卫星图象三维处理技术.企业委托.中原油田.2003-3-16
2、褚宝增 段岩 陈昭年.大庆柴北缘油气运聚综合研究(c).企业委托.大庆油田.2001-3-16
1、王祖朝 褚宝增 张玉娟.高等数学CAI课件.行业基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务处.2000-3-16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