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水文地质专业
① 湖北地质大学和井冈山大学哪个更好
你说的湖北地质大学,
如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和井冈山大学比较,
当然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211,
读完好找工作。
② 体育生高考之后可以报考其他专业吗
体育特长抄生高考不可以选别的专业,体育生可以考:
上海体育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韩山师范学院
上海大学
南通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武汉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中山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成都理工都大学
山东大学
湖州师范学院
重庆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四川理工大学
长安大学
泉州师范学院
西华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漳州师范学院
西昌学院
南昌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吉首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东北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赣南医学院
西藏民族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上饶师范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赣南师范学院
西安建筑工业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井冈山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陕西理工学院
湖南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渭南师范学院
江南大学
商丘师范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
华侨大学
山东财政学院
青海师范大学
宁夏大学
天津体育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
长江大学
襄樊学院
三峡大学
何为体育生
体育生往往分成:
直接报考体育类院校的体育生;
2.报考综合性大学的体育特招生。
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被高校录取后的学业及任务不同。
③ 东华理工大学的学术研究
2005至2010年间,东华理工大学科研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5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43项。共有17项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96项,其中国际原子能资助项目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4项。
2010~2013年间,学校发表科研论文6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及SSCI收录1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80余部。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54项,发明专利10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2012年科研项目经费突破1.2亿元,居江西第二。2010年10月,该校两篇科技论文首次入选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2015年11月,根据《科技部关于认定农业航空应用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23家单位为2015年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通知》(国科发外[2015]352号)文件精神,经江西省科技厅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研究确定,东华理工大学“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认定为2015年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这是江西省首个国家级国家联合研究中心,实现我校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零的突破。
截至2015年4月,学校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等12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铀资源勘查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和质谱科学与仪器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 。
(一)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1、东华理工大学“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核资源与环境——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3、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2004年2月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4、江西省环境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省财政厅、省教育厅)
5、“地球环境”实验室(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和江西省国际合作基地)
6、“核资源与环境”国际合作基地
7、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8、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南昌分支机构
9、“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东华理工大学与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江西师范大学和井冈山大学联合共建的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 。(四)工程研究中心
1、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参比《仲裁》实验室,具备核地学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与测试)
2、“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核辐射探测及应用”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核设施数字工程实验中心(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5、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五)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江西省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据2013年学校官网显示,东华理工大学图书馆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核地球科学、核技术、核分析化学、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学科文献以及临川文化研究资料为重点收藏,文理管兼收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东华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9万册,电子图书41万册,购买了CNKI、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十多个大型文献数据库,并自建了临川文化名人、学科导航等特色数据库。 东华理工大学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陆续派出专家、教师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据2013年学校官网显示,共出访20多个国家、80多批次、220多人次。2006年以来,先后派出10多位科学家去日本科技厅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问题开展合作研究。
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校际交流和学术联系,并互派留学人员。与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还长期聘任国外资深专家来校任教。
④ 江西有哪些二本大学
二本来的有东华理工大学,江西中源医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赣南医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九江学院、井冈山大学、宜春学院、新余学院。江西警察学院等,
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夜有些专业招二本。
东华理工大学简称“东华理工(ECUT)”,创办于1956年,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111计划”入选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是中国人民海军士官选拔培训基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20世纪50年代中叶,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为了解决寻找铀矿的技术人员问题,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于1956年6月在山西太谷创立了太谷地质学校,这就是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身。1958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太谷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太原地质专科学校,校址由山西省太谷县城迁往省会太原市。
⑤ 井冈山大学和长江大学哪所好
你可以来重点考虑长江大学。自
井冈山大学前身是由几个师范学校和医学组建起来的,从中可以看出其传统特色。相对看,长江大学的特色更突出,在上一轮学科评估中,长江大学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位列第4名,“地球物理学”位列第5名,“风景园林学”位列第7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位列第9名。学校在石油科学与技术、化工、地质、湿地农业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
长江大学的招生分数线也多高于井冈山大学。
⑥ 江西有哪些本科学校设有专科
1、南昌大学
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4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321亩,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设有5个学部,开设126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4362人(其中专任教师2524人,正副教授1461人);有全日制本科学生34753人,各类研究生14980人,国(境)外学生1492人。
2、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工结合,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宝钢教育奖评审高校;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3、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原名为华东地质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6 年的太谷地质学校。1958 年迁址太原并更名为太原地质专科学校(本科);1959年迁至抚州,更名为抚州地质专科学校;1978 年名为抚州地质学院;1982年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2002年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2002 年和2003 年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学校与抚州师范专科学校先后并入,在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学校基础上设南昌校区。2007 年更名为东华理工大学。2010年,东华理工大学主校区迁至省城南昌。
4、南昌师范学院
南昌师范学院(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位于江西南昌,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而设立的一所的综合性本科层次高等院校。
学校创办于1952年的江西省中等师资进修学校,1956年改建为南昌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在南昌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江西教育学院,1969年又与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大学文科合并为井冈山大学,1979年恢复江西教育学院,2013年改制更名为南昌师范学院。
5、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历史溯源于1951年创办的江西药科学校和1953年创办的江西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成立江西中医学院;1969年5月,学校与江西医学院合并为江西医科大学;197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西药科学校基础上恢复江西中医学院;2013年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
⑦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发展简史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南昌大学撤销,成立了江西师范学院(1953年10月),设中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艺术7个专科,1954年后,先后发展为系,招收本科学生,开启了江西师范学院的新时期。 这个时期,尽管还没有地理系,但江西师范学院的地理科研和科普工作仍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1956年6月朱宏富完成了“宜黄地裂考察报告”,受到通报表扬,并且做了30多次科普报告,编写、出版了7本科普小册子。朱宏富(包括当时还在南昌二中工作的马巨贤)被推选出席全国第一届科普工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党中央领导的接见。
地理系的成立
1958年根据中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江西师范学院成立了地理系。地理系的教师和行政人员由几部分人组成:一是江西师范学院原有人员,如朱宏富、邓克强;二是南昌师专调入人员,主要有马巨贤、谭钜生、范祖仁、章元雄等;三是兄弟院校分配人员,如华东师大的刘会庆、杨文金(二人均为两年制研究生)、林文荣,中山大学的胡清华。1959年后又陆续分配和调入了苏成泉、郑松莉、陈宏群、黄旭初、刘象天、洪新仁、童纯湘、胡长书、许五津、钟伍常、陈训琛、吴让三、杨巧言、谢彼得(谢帆)、王鹏祥等。上述老师中有些是早已蜚声地理界的老教师,例如刘象天1960年为支援江西而调入江西师院,1956年就是华东师大的副教授,其代表著有“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中国自然地理参考文献”,是《辞海》(1979年版)修订版主要编写人员之一,是六十年代江西师范学院在省内外都有影响的教师之一,其他大多数是著名高校地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是江西师范学院最早一批地理教师,也是此后支撑江西地理界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地理系行政由马巨贤任代理主任,谭钜生任副主任,刘会庆任系务助理。由于教师中只有刘会庆一个中共党员,故没有设党支部,刘会庆的党组织关系挂靠在生物系。1959年4~5月间,调来程立勋同志,并发展了邓克强同志,成立了党支部,程立勋任支部书记兼组织委员,刘会庆任宣传兼统战委员,邓克强任团总书记兼学生班主任。 地理系1958年9月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学生54人,由于招生计划公布较晚,没有学生填报志愿,所有学生均为调剂入取。学生来自赣南、九江、宜春、南昌、抚州、吉安、上饶、萍乡等地区。1959年8月招收第二届学生48人,1960年招收第三届学生41人。学生主要是报考其他专业的学生调剂过来的。 这时的地理系教师队伍齐全,党政工作有序开展,各方面工作走上了正轨。1961年~1962年,学校贯彻《高教六十条》精神,对课程进行了新的调整,恢复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及任课老师主要有:《地图与测量学》范祖仁,《地球概论》、《气象与气候学》朱宏富,《地理教学法》马巨贤,《水文地理》马巨贤、胡清华,《地貌学》章元雄、吴让三,《中国自然地理》刘会庆、刘象天,《历史地理学》刘象天,《中国经济地理》苏成泉、谭矩生,《世界自然地理》杨文金,《世界经济地理》童纯湘、王鹏翔,《土壤地理》林文荣、谢彼得,《地质学与第四纪地质》黄旭初、陈宏群、谭钜生等。 地理系一成立就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58级一年级地质地貌和植物地理实习在庐山,二年级在抚州温家圳,四年级上学期在鄱阳三庙前农场经济地理实习。59~62级野外实习主要在庐山,还先后在抚州温家圳、长山晏,宜春三阳进行过。 1958年马巨贤编著的《地球仪使用法》由北京科普出版社出版。 1958~1962年正是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学生入学后开展了“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教育,学生教学与劳动相结合,每学年下农场劳动两个月。1958年,学校对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1959年以后,伙食费全由国家包下来,仍发放人民助学金,同时实行学生免费看电影、免费淋浴制度。1960年困难时期,学校要求青年教工和学生种菜,定额交菜至教工食堂及学生食堂。 这个时期,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白马山农场劳动,一是建立气象站。 1959年学校决定建立白马山农场,位置在今新建县生米镇,面积1250多亩,地形以低丘岗地为主,除少部分水田和旱地外,大多是荒山。1959年白马山开发前,地理系接到农场测量的任务:绘制地形图、确定农场边界、建立农场立体模型。当时由范祖仁老师带队,李潜华、郭可让、李博之等学生都参加了。师生分散住在岭背村村民家里,测量仪器主要是经纬仪和水准仪。野外工作一个月左右,圆满完成任务,为农场的规划建设打下了基础。从此以后,学校在山上陆续盖了房子、修了道路、挖了水渠,昔日的荒山野岭面貌一新,成为江西师范学院师生劳动锻炼、贯彻“教学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方针的基地。在三年困难时期,也为改善师生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8年大跃进,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大炼钢铁急需天气预报做保障,为此,地理系建立了气象站,1959年9月25日,开始发布南昌地区天气预报。气象站开始设在现青山湖校区双理楼空地上,后改迁至学生第一宿舍两侧的菜地上,由气象老师朱宏富和林文荣带学生负责观测,同时安排人员用东方红收音机定时收听气象气候形势,结合气象站观察数据,分析后发布天气预报。气象观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同学,同时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由于预报准确,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表扬。
停办地理系
60年代初,中央提出“巩固、充实、调整、提高”的八字方针,全国压缩办校规模,撤销了一批1958年匆忙成立的高等学校。在此背景下,1961年学校决定停办地理系和政教系,地理系停止招生。1962年地理系除毕业班外,尚有59级、60级级89名学生,此时59级已是三年级学生,最后48人全部转入化学系,课程还是按原地理系的上,并开了一些基础化学和应用化学的课程。60级41人只读了两年,当时有两种去向自由选择:一种是直接毕业,但拿的是专科文凭,同样由学校分配工作;另一种是选择留下来,但不在地理系就读,而是大部分去了化学系,少数去了数学系、物理系,最后这部分学生实际上读了六年。58级已经修完4年,全国统一分配,大部分分到中学当老师,有十几个人调配到部队,还有一些到了公安系统、机关等部门。地理系的停办影响到省内中学相关课程的开设,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学停开了地理课。 地理系当时教职工共有27人,24位教师为:马巨贤、谭矩生、朱宏富、范祖仁、章元雄、刘会庆、杨文金、林文荣、胡清华、苏成泉、郑松莉、黄旭初、陈宏群、刘象天、胡长书、王鹏翔、杨巧言、谢彼得、陈训琛、许五津、吴让三、洪新仁、童纯湘、钟五常、4位行政人员是:邓克强、程立勋、钟若给、王浔。停办地理系时,除指定的10个人外,大部分都离开了师院,有的调至中学,有的到了工厂或其他基层单位。留下的10人中,谭钜生到师大附中,刘会庆到教务处,林文荣到外语系,杨巧言、钟伍常、陈训琛三人到图书馆,杨文金到校工会,马巨贤到化学系,范祖仁到物理系,刘象天到校医务所。这种安排为后来地理系的复办储备了人才。 在地理系停办的16年间,留校的老师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60年代,刘会庆等人还经常到野外考察。1965年9月师院成立靖安分院,开设“农业基础班”和“农业理化班”,刘会庆、杨巧言调入“农基班”,杨巧言教土壤,刘会庆为专业老师兼第一副主任。杨文金、钟伍常、朱宏富、刘象天等都曾上过课。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江西师范学院也未能幸免。1968年大批老师下放,下放的地点有贵溪、戈阳、鄱阳、铅山、玉山、靖安等县。1969年1月,江西省革委会下达通知撤销江西师范学院,与江西大学的政教系、中文系、生物系和江西教育学院合并成立井冈山大学,迁到井冈山下的拿山。原地理系留校的林文荣、钟伍常、刘象天、朱宏富随学校搬到井冈山。 1972年11月,省革委会下文,撤销井冈山大学,恢复江西师范学院,迁回南昌。与此同时,1968年冬下放的大量老师开始与学院“复钩”。1973年,下放的原地理系教师基本上调回。1975年成立地理组,归历史系领导。组长马巨贤,副组长杨文金,成立时的成员有刘象天、尹善正、杨巧言、陈训琛、范祖仁、刘会庆,主要是在中文系和银行学校上地理课,期间在信丰开办培训班,培养农村青年气象观测员。 这个时期,老师们为能重返地理教学而兴奋,不少老师积极进行科学考察和开展江西地理研究,1979年杨巧言等出版了《井冈山地理》等著作,发表了“鄱阳湖”等科普文章,为此杨巧言被评为“全国地理科普积极分子”。 三. 复办地理系(1978~1979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地理系的复办提上了议程。1978年刘会庆、林文荣根据学校要求,开始做复办准备。3月刘仁求同志从历史系调入,组建地理系复办筹备小组,成员还有马巨贤 、谭钜生、刘会庆等。筹备组首先是将挂靠在历史系的地理组调入,从附中调入谭钜生,以后陆续调入刘焕川、章元雄、苏成泉、吴让三、黄旭初、谢帆、王素珍、朱相水、李博之、梁国权、聂卿云、黄际民、赵树森、刘自清、章定富、杨泽芳、李桂清等。1978年年底党政干部和专业老师基本配齐。刘仁求为党总支副书记兼第一副主任,马巨贤、谭钜生为副主任。不久地理系教工工会成立,杨文金任工会主席,以后的工会主席为刘自清,副主席有杨定国、陈英等人。为制定教学计划,杨文金、杨巧言、陈训生等老师到华中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聂卿云老师到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拜访学习,吸取办学经验,收集教学素材和资料,得到很大帮助,回来后编写了教学计划。以后系里又陆续调入专业教师,至1981年全系已有30多位教师。 1979年开始地理本科专业招生,招了39人,男同学31人,女同学8人 ,分别来自省内南昌、抚州、上饶、宜春、吉安、九江、赣州、萍乡和景德镇各地市,均为理科生。课程按教育部教学大纲开课。当时师资力量很强,大部分课程都配备了2个老师,地质学基础甚至有4个老师,而且大部分都是国内著名学校毕业、又具有长期野外工作经验的老师。刚调入又没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一般先做助教,跟着主讲老师1~2年后才允许单独上课。那时缺少教材,都是老师编写讲稿上课,学生听课做笔记,后来随着高校教材的出版,大部分课都采用全国统一教材,有些新的课仍采用自编教材,如化学地理、江西地理等。 1979年地理系下设地质地貌教研室、自然地理教研室、经济地理教研室、教学教法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有刘焕川、聂卿云等老师。教师任课情况:《地球概论》马巨贤、杨定国,《中国自然地理》刘会庆、梁国全,《世界自然地理》杨文金、陈英,《中国经济地理》易宜曲,《世界经济地理》朱美荣,《经济地理导论》聂卿云,《地质学基础》刘焕川、黄旭初、朱相水、章定富,《地貌学》杨巧言、吴让三、黄强,《土壤地理学》林文荣、谢凡,《植物地理学》王素珍、孙淑先,《水文地理学》陈训琛、张思华,《气象与气候学》赵树森、刘自清、胡清华,《环境科学导论》陈作贵、李博之,《地图与测量学》黄际民、杨泽芳,《地理统计》范祖仁,《遥感概论》谭钜生,《中学地理教学法》马巨贤、徐剑儒、李潜华,《江西地理》胡清华,《计量地理》黄际民,《自然资源学概论》陈作贵,《化学地理》吕桦、《地理摄影与素描》徐剑儒等。82~86年从全国高校分配来系工作的年轻老师有黄明民、唐荣湘、马定国、胡忠、吴凡、杨梅玲、兰云、毛端谦、徐燕、孙服群、舒长根。期间地理系的管理干部和管理人员有:系办公室主任徐新耀、党总支干事柯维海以及李桂清、胡玉玺、张桂兰、肖萍兰、谢秀文、易申、姚技、陈建民、刘莉等。 野外实习是地理专业最具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80年代主要在庐山,还在井冈山、彭泽(龙宫洞)、德兴(铜矿)等地开展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实习。学生自带被子,条件比较艰苦。从82级开始,地质野外实习在杭州。 1979年在现老校区双理楼位置的空地上建立了气象观测站,安放有百页箱、温度计、气压计等仪器,由气象老师赵树森、刘自清老师带领学生观测,每学期还到省青云谱气象站实习。水文地理、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综合自然地理等课程的老师每个学期或不定期带学生到省水文站、进贤、湾里、梅岭等地实习。野外实习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野外工作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9年12月年江西省地理学会成立,马巨贤任理事长,陈作贵为秘书长。学会把江西地理界联合起来,还吸引了地质、地震、测绘、水利、气象、城市规划等部门的专家,成为江西省地理教育、科研和科普的第一个学术团体。 1980年1月,江西师范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谭钜生、马巨贤、刘象天为理科委员会委员。1982年1月,成立校“学位评审委员会”,马巨贤为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后历届系(院)主任(院长)均为江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 1979年江西省只有江西师范学院地理系招生,远远不能满足江西地理教师的需要。为解决江西省地理教师缺乏的问题,1981年举办了中学地理教师培训班,地理系自编教材,培训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学教师。1983年开始招收2年制专科生,专科班招生一直到1993年止。 1982年江西地理研究所成立,马巨贤任所长。1984—1988年谭矩生任所长,刘会庆为副所长。1986年6月,经江西省教委批准,江西地理研究所成为学校的处级研究所之一。1982年地理系接受的第一个项目是《江西省地图集文字说明》,杨巧言、刘会庆、杨文金、杨泽芳等参加了编写,地图出版社出版后获得好评。这个时期出版的还有《江西名胜》(杨巧言、刘会庆等,1981年)等著作。 从1979年到1983年,地理系复办后各项工作走向正轨,学生工作有声有色,这几年毕业的学生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师大地理与环境学院的领导、江西各地市地理骨干教师许多都是这个时期的学生,在中科院和各高校工作的毕业生都成为各单位和领域的骨干和专家,不少学生走上了领导岗位。 地理与环境学院团委学生会是学院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是广大同学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学院与同学之间的桥梁纽带,是学院文化的策源之地。
地理与环境学院团委学生会是在主席团领导下的设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术发展部、文化部、体育部、自律部、素质拓展中心、外联部、青年志愿者协会、艺术团等11个部门。
欢迎关注地理与环境学院团委学生会官方新浪微博:@江西师大地理学院学生会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下属两个校级社团:
蓝天环保社团、心语手语社团
⑧ 高考体育生可报考那些学校
1、武汉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位于湖北省会武汉,占地面积1398亩,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1953年组建于江西南昌,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原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2001年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共建院校。
2、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建于1952年11月,原名华东体育学院,由原南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1956年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
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序列。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6月国务院决定上海体育学院划转地方,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3、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是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也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
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
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4、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体育学院是一所以教育学为主,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理学协调发展的、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公立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成立于1958年8月,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学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开展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2013年7月,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5、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始建于1956年7月,是华南地区惟一的体育本科高等学府,也是建国以来国内较早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院校之一,隶属于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州体育学院是一所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体育学全部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医学门类的运动医学硕士点的在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若干运动项目的高、中、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单位,具有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
⑨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里土木工程学些什么课程
分为三部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通识课程每回个专业的都差答不多,学科基础课程比如说土木工程概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建筑CAD基础、电工技术基础、土木工程地质、土木工程材料、还有些力学方面的,专业方向分为两个方向,建筑工程和道路与桥梁方向,要视所选方向来看。
⑩ 井冈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四年的学费是多少
小同学,幸亏你在这里问了下,否则...... 男怕入错行,你懂的
你有所不知,内生物容工程、生物制药等生物类专业被鼓吹为21世纪最有前景专业,但你去看看生物学的毕业生吧,包括北大、复旦、中科大这些生物牛校的生物学生吧,很多在转行或者考虑转专业.... 因为发展不好,除非你至少读到博士
生物专业起薪低、就业难、对口工作特别难找是真实现状,因此不幸被列入教育部红色警告专业了,一同警告的还有法学、英语等专业
●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
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
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
●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
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