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地质局
A. 马鞍山有哪些建筑设计院
大致整理了十几个:
·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马鞍山市建筑设计内院
·马钢集团设计研容究院
·马钢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马鞍山地质工期勘察院
·马鞍山十七冶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马鞍山市城市设计研究院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工程公司设计室
·马鞍山供电局设计室
·马鞍山马钢矿山岩土工程勘察联合公司
·马鞍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
·马鞍山市群厦设计事务所
·马鞍山市水利设计室
·马鞍山市自来水公司设计室
·马鞍山中山建筑设计事务所
·马列钢集团力生有限责任公司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室
·马钢南山铁矿设计室
B.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察局下属有哪些单位,分别的哪些城市
http://www.ahdkj.gov.cn/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局属单位 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铜陵市狮子山区 安徽省地矿局322地质队--马鞍山市江东大道1500号 安徽省地矿局324地质队--池州市东湖中路269号 安徽省地矿局325地质队--淮北市高岳路13号 安徽省地矿局326地质队--安庆市菱湖南路21号 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合肥市长江东路115号 安徽省地矿局332地质队--黄山市屯溪区黄山东路140号 安徽省地矿局311地质队--安庆市菱湖南路21号 安徽省地矿局312地质队--蚌埠市雪华路245号 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六安市东七里站 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蚌埠市治淮路563号 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芜湖市黄山东路山水大厦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蚌埠市治淮路570号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市宁国路19号 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合肥市芜湖路239号 安徽省地质测绘技术院--合肥市九华山路18号 安徽省物化探院--合肥市九华山路21号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蚌埠市解放一路175号--合肥市阜阳北路700号 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芜湖市北京东路润翔商务中心5层 安徽省地矿局职工疗养院--巢湖市半汤镇花园路14号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市梁园路1号
C. 安徽省地矿局322地质大队待遇如何是五险一金吗
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都是五险一金。
D. 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
向山硫铁矿是国内著名的大型硫铁矿床,是火山-次火山气液“向山式”硫铁矿床的典型矿床。矿区位于马鞍山市东南14公里,距向山镇0.5公里,有公路、运矿铁路通往马鞍山市,与宁芜公路、铁路及长江水运相衔接,交通十分方便。
矿区地质构造部位处于宁芜向斜南翼,其林山-尖山断裂南段西侧,陶村火山穹窿之南,凹山火山穹窿北西交接部位。矿区内地层主要有上侏罗统龙王山组的沉火山碎屑、安山岩及下白垩统大王山组的薄层状沉凝灰岩等,构成—轴向北70°—80°西的向斜,次火山岩闪长玢岩侵入于该向斜的核部和翼部。
硫铁矿体产于闪长玢岩与火山岩接触带附近,主要产于接触带外带。矿带长约1900米,宽190—600米,延深约600米,其产状与接触带大致平行。矿体呈似层状、凸镜状、豆荚状;矿石类型有粉状硫铁矿、块状硫铁矿及浸染状硫铁矿;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次为磁铁矿、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高岭石、石英、硬石膏、绿泥石等。平均含硫16.81%,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硫39.15%的硫精矿,回收率为87.53%。硫铁矿石累计储量为3554.32万吨。
矿床中还共生有若干铁矿体与硬石膏矿体,铁矿体主要产于接触带内带,呈似层状、凸镜状、不规则串状;矿石类型可分为角砾状、块状、浸染状三类。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次为黄铁矿;脉石矿物有钠长石、阳起石、绿帘石、高岭石、绢云母、硬石膏等。全铁平均品位34.54%。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铁68.56%的铁精矿,回收率74.21%,累计控制储量为3968.28万吨。硬石膏矿体规模小、不具开采价值。
根据目前的认识,铁矿体成因属“火山-次火山气成高温热液型”,硫铁矿体属“火山-次火山中低温热液型”,硬石膏矿体属“沉积叠加改造型”。
向山硫铁矿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最早始于1940年,最迟到1985年,历时45年。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以前
向山硫铁矿未见有古采迹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孙健初、谢家荣、陈恺、程裕淇、李毓尧、朱森等在这一带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但未留下与向山硫铁矿有关文字资料。
1940年,日寇侵华时期,日本人在此做了2.5平方公里电法、磁法普查及地质调查,之后施工了若干探槽和25个钻孔(1894.40米),发现了向山硫铁矿床浅部富矿体,推定矿石储量140万吨,含硫44.12%。简单资料载于1941年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编写的《南山—向山硫化铁矿概要》一文中(未刊)。1940—1945年,日寇进行了掠夺式开采,共采出含硫40%以上的富矿约48万吨,矿石全部运往日本。
1946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了该矿,据1946年《资源委员会华中矿务局事业年告》记载,1946年该局围绕日本人所发现的矿体施工了31个钻孔,工作量1563.55米,计算含硫45%以上的富矿储量200万吨,但对地质条件未加研究。从1946年复产到1948年停产3年中,矿石总产量只有17万吨左右,矿山生产力低下,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2.1949—1958年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向山矿,人民成了矿山的主人,矿山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矿石产量逐年上升,到1959年年产量达17.9万吨。
为了查明资源情况,适应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1954年,重工业部化工局陆续调集力量组成了重工业部化工局三四二勘探队。在建队过程中,为了缓解矿山的燃眉之急,使用钻探追索矿体(工作量约1000米),在原发现矿体的西南有两个钻孔见到了含硫30%—40%的黄铁矿化和磁铁矿化岩石。但当时未圈定矿体和计算储量,也未查明地质情况,后来证实这是一个新发现的盲矿体。
1954年7月—1955年,三四二队李树时等,在进行坑道地质编录与日伪时期钻探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施工了若干探槽,填制了0.4平方公里地质图,之后编写了《向山硫铁矿地质调查综合报告》并计算了正在开采矿体的残余储量。其工作虽较粗略,但开始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
从1955年开始,三四二队这支刚成立的地质队伍在既缺资料又少经验的情况下开始着手向山硫铁矿床的勘探。
1955年1月,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杨源昆编制了一份勘探设计。当时,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苏联专家已进入我国各工业部门帮助工作,勘探设计都要经苏联专家审查,这份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后,认为矿区地质构造情况尚未查清,应配合物探开展地表地质工作以后再作设计。同年1—2月,张云腾、龙永寿、傅却来进行了区域地质路线踏勘,龙永寿等人填制了1∶1万向山矿区外围地质图,面积为18.5平方公里,为研究矿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奠定了基础。此后,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由龙永寿担任。
1955年3月,三四二队改名为重工业部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龙永寿继续主持向山矿区地质工作。当时,由于矿山扩大生产并建立了选厂利用贫矿,已有的储量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故上级下达了1955—1956年两年提交矿石储量380万吨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龙永寿等人于1955年4—6月从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入手,施工了一批探槽、浅井、浅钻,填制了1∶2000矿床地质图,编制了1∶5万区域地质图、1∶1万矿区地质图及1∶500坑道地质图,于1955年6月提交了向山矿区勘探设计。该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批准了4条剖面15个钻孔并进行施工,以满足采矿生产的需要,这时该区的地质工作处于勘探、详查交叉的状态。与此同时重工业部地质局物探队第8分队胡肃之等在此进行了1∶5000、1∶2000地面电法、磁法测量,工作面积为36.21平方公里,发现了与向山矿有关的3个电法异常和1个磁异常,为勘探提供了依据。
1955年11月—1956年4月,龙永寿等在对向山矿区全部地面、地下工程重新编录和整理的基础上,又施工了浅钻4275米、浅井556米,综合研究了矿区地质、物探资料,于1956年4月提交了向山硫铁矿、铁矿补充勘探设计。1956年5月,瓦良卓夫专家审查了设计的铁矿部分,经重工业部地质局批准以后付诸实施。
野外勘探施工于1957年10月份结束,1958年2月提交了《向山黄铁矿床最终勘探报告书》。这期间,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先后变动为冶金部八○四队、化工部地质矿山管理局三四二队,到提交报告时称为华东地质局皖东南地质队。当时队长是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直接领导向山矿区的地质科负责人是张进科、李从之,矿区技术负责人为龙永寿。报告主编龙永寿,参加编写人员还有傅却来、唐延迪、陈树林等。该报告于1958年6月7日经全国储委审查批准,批准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2053.29万吨,平均含硫17.10%。
铁矿石:132.95万吨,平均含铁38.23%。
这次勘探由于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取准、取全了第一手资料,详细研究了矿区地质的构造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部署了勘探工作,故对矿床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飞跃,使矿床储量比原来扩大10倍以上,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勘探报告提交以后,向山硫铁矿以勘探报告为依据扩建成年产70万吨矿石的采选联合企业,从此恢复了矿山的青春,步入了兴旺发达时期。
3.1976—1985年
1958年矿山扩建后,正常生产了18年。至1976年,向山硫铁矿根据原勘探资料和开采情况估计保有储量大约还可以开采10年,因此,开展矿区边部、深部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准备接替矿山又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时,皖东南地质队的番号已不复存在,原在马鞍山地区工作的三四二队与原在芜湖地区工作的三二二队早已合并,成立了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二地质队,该队总工程师孙化东,物探技术负责人曹顺祖等通过研究区域成矿规律,运用玢岩铁矿“三部六式”的模式,分析矿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提出在向山矿区南侧可能存在具一定规模的铁矿、硫铁矿体。
1976—1984年,三二二队三分队先后编制和实施了普查设计、普查补充设计、详查设计,共完成钻探工作量3.48万米,于1984年结束野外施工,1985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南硫铁矿床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提交矿石储量: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2647.33万吨,平均含铁32.56%。
当时三二二队队长叶忠民,总工程师孙化东,分队长沈迪彦,分队技术负责人易武齐,报告主编易武齐,编写人还有杨联镜、任启鹏、陈世金、方开华、王益金、胡福欧等。该报告经安徽省地矿局批准,并获地矿部找矿四等奖。
向山硫铁矿床与向山南铁矿床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矿体在深部相连,由于历史的原因以矿区的8号剖面线为界分成两部分,据1990年重新统计,全区保有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3917.08万吨,平均含铁32.41%。
当时,向山硫铁矿的坑道已开到8线负100米标高。8线以北的硫铁矿已基本采完。
为延长向山矿山的服务年限,开采深部的铁矿供马钢利用,1990—1991年马鞍山市政府组织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公司、向山硫铁矿、马钢南山铁矿等单位提出了一个向山矿扩建工程计划,准备先行开采向山硫铁矿深部负100米标高以下的铁矿石,然后将坑道系统南延、下延,开采南部的硫铁矿石、铁矿石,并由三二二队易武齐编制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地质勘查设计书》,准备对南部的矿体加密钻孔;1991年6月该方案正在论证时,安徽省发生特大水灾,马鞍山地区也暴雨成灾,洪水以每小时700立方米的流量涌入矿井,形成酸性水,严重腐蚀水泵,经检修无效,6月15日矿井被淹没,井内设施受损。灾后经核算认为复产无经济效益,故正式申请闭坑,扩建计划和地质勘查设计也就未执行。
向山硫铁矿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自1958年扩建至1991年6月4日止,在31年半的时间内,共采出硫铁矿石1505.14万吨,其中富矿389.16万吨,采出铁矿石153.06万吨;全矿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210.20万元,净值680万元,在册职工3223人,离退休职工920人,实现利税6400万元,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地质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几代地质人员的辛勤劳动、深入钻研,向山硫铁矿床作为一种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载入科研报告,编入了地质院校的教科书;作为一种勘探类型的实例编入了硫铁矿勘探规范,为现在和将来的地质探矿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纵观整个向山硫铁矿的地质勘查历史可以看出,进行找矿勘探必须严格遵循地质工作程序,要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查明控矿因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目的地部署勘查工作,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找矿效果。
在贯彻“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方针方面,向山硫铁矿1958年批准的铁矿石储量为1320.85万吨,但采出量只有153.06万吨;据1990年的统计资料,向山矿区8线以北负100米标高以上,即向山矿坑道系统范围以内的铁矿石还有984.06万吨未在采硫铁矿的过程中顺便回收,现已塌陷。1990—1991年马鞍山市提出的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计划,打破了部门和行业的界限,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单一开采的不合理现象,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所规定的“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的方针,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可惜由于水灾等原因而未能实现,如果这一扩建计划得以实现,向山矿会再一次焕发青春,为我国的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将做出新的贡献;这支为向山硫铁矿的发展奋斗了近40年屡建功劳并曾经被地矿部命名为功勋地质队的地质队伍继续为向山硫铁矿的扩建再立新功。
E. 地层划分及特征
1.曹店组
1978年由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根据安徽省凤阳县曹店北东的大伍山(曾误称为大邬山)剖面一套不整合覆盖于凤阳群千枚岩上,伍山组底部的含铁质砂砾岩命名。
特征:下部为灰白-灰紫色厚层石英砾岩及铁质石英砾岩,砾石分选较差,砾径以10~30mm者居多,磨圆度较好,成分以石英岩为主,千枚岩、片岩及大理岩为次,碎屑物源于下伏地层;上部为紫色薄层铁质砂砾岩及铁质粉砂岩。总体为下粗上细,铁质增高时可形成透镜状赤铁矿贫矿体,有时具鲕状结构。
该组厚度0~21m,仅分布于凤阳及霍邱一带,沿走向断续出露。
2.伍山组
1939年李四光将安徽省凤阳县曹店北东大伍山一带的石英砂岩称为“伍山石英岩”,1960年杨志坚改称“伍山组”。1958年徐嘉炜将安徽省寿州市八公山剖面一套超覆于凤阳群千枚岩或更古老的五河群片岩上,以石英砂岩为主的地层命名为“八公山统”,其中:包括了上部石英岩(现名:四十里长山组)、中部页岩(现名:刘老碑组)及下部石英岩。1977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更名为“八公山组”,但含意仅限于下部石英岩(即“伍山组”)。1978年华东地区区域地层表(安徽分册)也引用该名。1997年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李玉发,姜立富,1997)决定采用命名在先的“伍山组”,不再使用“八公山组”一名。
该组岩性特征为灰白-乳白色中-厚层含海绿石、含砾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底部为石英砾岩。岩性单-稳定,局部具交错层、波痕等沉积构造。该组厚度变化大,淮南地区11~大于192m;淮北、徐州及鲁南地区,自南向北变薄,从536m减至78m。底部与曹店组整合—假整合接触,或直接超覆于凤阳群千枚岩及泰山群片岩上。
3.刘老碑组
1939年李四光等曾称这套岩层为“杏山页岩”,但命名人和命名地点不详。1947年谢家荣称之为“刘老碑系”,以安徽省寿州城北的刘老碑为命名地点,以寿州店疙瘩—白鹗山剖面为命名剖面。1958年徐嘉炜改称为“刘老碑页岩”;1960年杨志坚又将其分为“下刘老碑组”和“上刘老碑组”;1964年朱兆玲等则将两组合二而一,称为“刘老碑组”,内分上、下两岩段。1977~1978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将下岩段建立“管家郢组”,但无出露完整及接触关系清楚的层型剖面。因此,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刘老碑组含义仍为朱兆玲等1964年所创建的。
该组以页岩及泥灰岩为主,岩性稳定。底部为紫红-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与下伏伍山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紫红夹黄绿色薄-中层泥质灰岩及紫红夹灰绿色钙质页岩;上部为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质灰岩,向上灰岩增多。全组厚度变化不大,一般685~837m,局部大于1000m。主要分布于凤阳、淮南及霍邱四十里长山等地,东厚西薄。
富产微生物化石,页岩中常见宏体碳质化石。凤阳县曹家湖及凤台县茅仙洞灰岩中发育叠层石。
4.四十里长山组
1960年杨志坚将安徽省霍邱县四十里长山的马鞍山剖面上,徐嘉炜1958年称之为“刘老碑页岩”之上的“上部石英岩”命名为四十里长山组。1978年华东地区区域地层表(安徽分册)又将其改称“寿县组”,但鉴于四十里长山组命名在先,故“寿县组”为无效命名。
岩性为浅灰色厚层含钙、含海绿石石英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微细层理及交错层理发育,局部见涡卷状砂质团块。与下伏刘老碑组整合接触。岩性稳定,分布广泛。厚度一般为35~90m,但泗县屏山厚度可大于223m。
产微生物化石。
5.九里桥组
1964年朱兆玲等将安徽省寿州市店疙瘩剖面上,徐嘉炜1958年称为“四顶山统”下部的“泥质灰岩及泥灰岩层”命名为九里桥组,命名地点在寿州城北寿凤公路9km的九里桥。
该组以泥质灰岩为主。下部以灰-深灰色中-薄层粉砂质灰岩;上部为灰-深灰色灰岩和泥灰岩。与下伏四十里长山组整合接触。岩性较稳定,在凤阳山区以浅灰色薄层泥灰岩为主。在霍邱四十里长山则白云质稍有增加,局部出现白云岩。厚度变化在26~119m之间,分布范围在淮南地区。
富产宏体碳质化石、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6.四顶山组
1958年徐嘉炜将安徽省寿州市店疙瘩—白鹗山剖面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之上、下寒武统侯家山组之下的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命名为“四顶山统”,命名地点为寿州城北四顶山。1960年杨志坚改称为“四顶山组”。1964年朱兆玲等重新修订命名,将下部灰岩段分出建立九里桥组,而将上部白云岩段称为四顶山组,内分上、中、下3个岩段。1979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又将四顶山组含意缩小至仅限于其下岩段中-厚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而将其中、上岩段含硅质白云岩为特征的地层分别使用淮北地区地层名称“倪园组”和“九顶山组”。本书考虑到倪园组及九顶山组燧石含量明显比四顶山组丰富,而且岩性及层序也并不一致,因此这3个组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所以仍采用朱兆玲等 964年的原定义。
该组以中-厚层含叠层石礁白云岩为主。底部以灰白色含叠层石礁白云岩与下伏九里桥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白、粉红及粉灰色中-厚层含叠层石礁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中下部为灰、灰黄色中层含燧石结核白云岩,夹石英砂岩透镜体;中上部为粉红、灰紫色薄层含叠层石礁泥质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及钙质粉砂岩;上部为浅灰、灰色含叠层石礁、含燧石结核及条带白云岩。顶部局部见粉红、土黄色中-厚层白云质砾岩呈垮塌堆积产状。该组被下寒武统富含动物潜穴遗迹化石的薄层石英细砂岩超覆。
主要分布于淮南地区,厚度274~321m。
富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7.贾园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江苏省邳州市占城乡贾园村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岩性为灰、青灰色薄-中层砂灰岩,含云母质岩泥灰岩,钙质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及黄绿色页岩,顶部夹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细砂岩及粉砂岩中波状微斜层理发育。与下伏地层四十里长山组整合接触。厚度变化较大,在邳州占城一带大于690m,而至徐州—贾汪一带变薄被寒武系超覆,在王埠仅厚32m。该组仅分布于江苏省徐州铜山、邳州及睢宁一带。
产微古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8.赵圩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江苏省铜山县伊庄乡赵圩村寨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叠层石礁透镜体灰岩为特征,与下伏贾园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青灰色厚层灰岩夹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上部为青灰、黄灰及紫灰色薄-中层泥质条带灰岩夹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
分布范围与贾园组相同,在江苏徐州、铜山、邳州、睢宁及安徽宿州一带。厚度变化较大,在睢宁土山厚达637m,而至宿州蛮顶山则仅厚23m。
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9.倪园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江苏省铜山县倪园村种羊场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燧石及叠层石礁白云岩为主,与下伏赵圩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色薄-中层白云岩夹叠层石礁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竹叶状砾屑白云岩,微层理发育;上部为灰黄、灰紫色薄-中层泥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及结核。
主要分布于徐州地区铜山及睢宁、淮北地区宿州及灵璧等地。在铜山县赵圩—沈店一带厚度为192~401m,在宿州市青铜山则厚约371m。
富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0.九顶山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灵璧县九顶乡陇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叠层石礁及燧石白云岩为主。底部夹竹叶状砾屑灰岩,与下伏倪园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深灰色块状灰岩及灰白色块状白云岩,夹少量泥质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层含燧石条带白云岩与中-厚层灰岩互层。
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区,由东向西白云质增多,厚度略减。在安徽省灵璧县陇山厚达370m,而在宿州以北老山口则减为177m。
富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1.张渠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灵璧县九顶乡张渠村陇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调报告。
该组以含叠层石礁及鲕粒灰岩、泥灰岩及页岩为特征。底部竹叶状砾屑灰岩与下伏九顶山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色薄-中层灰岩夹紫红色钙质页岩及泥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夹泥质灰岩、钙质页岩及鲕状灰岩,具波状层理及鸟眼构造。
分布于灵璧县九顶、铜山县沈店及魏集一带。厚191~370m。
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2.魏集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江苏省铜山县吴邵乡魏集—白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叠层石灰岩、白云岩及页岩为特征,与下伏张渠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色中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互层,夹黄绿、青灰、深灰色页岩及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上部为灰紫色叠层石礁灰岩为主。
主要分布在江苏徐州、铜山、睢宁、安徽宿州及灵璧等地。厚度在灵璧县殷家寨达319m,而在铜山县魏集则为211m。
富产微生物化石、宏体碳质化石及叠层石等。
13.史家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宿州市解集乡史家村及黑峰岭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叠层石礁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及页岩为特征。底部有10余米杂色页岩及粘土,与下伏魏集组整合接触;下部为浅黄色中-厚层条带状白云质灰岩及薄层泥灰岩,夹钙质页岩及灰岩透镜体;向上以黄绿色页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灰岩透镜体;上部为黄绿、紫红色页岩夹少量含海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灰岩。
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区,在宿州史家村—黑峰岭厚度较大,达384m;向北至铜山魏集为寒武系所超覆,仅厚约23m。
富产微生物化石、宏体碳质化石及叠层石等。
14.望山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宿州市栏杆乡大望庄望山及黑土窝驴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畸形裂纹、燧石结核及叠层石礁白云岩、灰岩及页岩为特征。底部以中层条带状泥质灰岩与下伏史家组整合接触;下部为灰、浅灰色薄层白云质灰岩与钙质页岩互层;中部以灰、浅灰色中层白云质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局部微细层理及畸形干缩裂纹充填方解石脉(俗称花纹石)构造发育;上部为在浅灰色薄-中层灰岩,常见燧石结核、条带及叠层石。该组自下而上泥质减少,白云质及硅质相对增加。
集中分布于宿州市望山及金山寨一带,较厚处达566m。
富产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5.金山寨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宿州市栏杆乡金山寨黑土窝—驴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该组以含海绿石灰岩夹叠层石礁透镜体及页岩为特征。底部以厚约0.7m的含金刚石灰红-黑色砾岩与下伏望山组假整合接触;下部为灰色页岩夹薄层细砂岩,上部为灰黄、紫红色厚层含海绿石灰岩及叠层石礁灰岩透镜体;顶部为青灰色薄层灰岩。
仅分布于宿州市夹沟、栏杆、褚兰及濉溪县蛮顶山等地,厚度23m左右。
富产宏体碳质化石、微生物化石及叠层石等。
16.沟后组
1976年江苏、安徽两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共同命名于安徽省宿州市栏杆乡沟后村黑土窝—驴山剖面,1978年首见于1∶20万徐州幅区测报告。
以页岩、石英砂岩及含大颗粒立方形盐晶铸型白云岩为特征。底部为鲕状白云岩,与下伏金山寨组整合接触;下部以灰、灰黑、黄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为主,夹薄层石英细砂岩;中部以灰黄、紫红色薄层白云岩及页岩为主,夹砂质、泥质灰岩,立方形大颗粒盐晶铸型及干裂构造发育;上部以灰色薄-中层白云岩为主,含燧石结核及立方形大颗粒盐晶铸型构造。顶部灰色厚层白云岩被下寒武统富含动物潜穴遗迹化石的中-厚层灰岩超覆。
仅分布于宿州市栏杆一带小范围内,在沟后村附近,厚度达119m。
富产宏体碳质化石及微生物化石等。
F. 马鞍山市凹山铁矿()
凹山铁矿是以铁为主,伴生钒、镓、磷、硫等的大型矿床。是马鞍山钢铁公司主要矿石原料的供应基地,也是我国地质工作者70年代创立玢岩铁矿典型模式的矿床之一。
凹山铁矿位于安徽省东部马鞍山市向山镇南约3公里处,与江苏省南京市的梅山铁矿和安徽省当涂县的姑山铁矿等构成一个北东向断续长50公里,北西向宽约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铁矿带。总储量20亿吨,被誉为“地下铁海”。与凹山铁矿毗邻的有高村(原称陶村)、东山、梅子山、和尚桥等大中型铁矿和马山大型黄铁矿床,以及明矾石、高岭土、石膏等非金属矿床,统称为凹山矿田。
据史料记载,凹山铁矿于1912年由采石人张某在平岘岗发现矿层。当时误以为铁矿中伴生的黄铁矿为铜矿,即呈报安徽省实业科,经派人调查后始知主要为铁矿,后由当涂县知事谢凤岗筹办宝兴铁矿公司进行开发,随后发现了凹山铁矿。
最早进行的地质调查是1912年间的章鸿钊、张景光及德国人梭尔格等人,但未查到调查结果的文字记载。1917年前后,瑞典人丁格兰、德国人毕象贤等先后又进行了调查,并测绘地质图。当时凹山比高为160米,现凹山山体已不复存在,露采坑底已深达负30米。计算储量:大凹山为150万吨,小凹山25万吨,块砾矿(即今所称的坡积矿)约10万吨以上,合计185万吨。调查结果载于丁格兰著、谢家荣译的《中国铁矿志》中。
1926年,叶良辅、李捷二人调查安徽省地质矿产时,对皖南各铁矿亦曾做过详细研究,有关内容载于《地质学会会志》第五卷第一号中。
1929年,王恒升、李春昱二人在调查京汉、粤汉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时,亦曾至当涂、繁昌二地观察铁矿。
1931—1932年间,谢家荣等人两次调查当涂附近之铁矿。第一次由孙健初与谢家荣二人前往各矿区调查铁矿,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点考察铁矿储量及其经济情况,以备筹建钢厂;第二次由谢家荣、陈恺、程裕淇三人,于当年8月开始除复勘第一次调查的铁矿外,还到江西九江调查了城门山铁矿等。有关调查结果载于谢氏等所著的《扬子江下游铁矿志》中。
谢氏等认为,凹山铁矿主要为脉状,产状陡立,由闪长岩残余岩浆分异出之热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铁矿大脉,而非凹山铁矿的主体。计算储量为398万吨。
1938年以后,日寇在矿区大肆掠夺的同时还组织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贡三负责,在凹山施工钻探约2000余米,并于1943年计算出凹山矿量为960万吨;此外,筱田贡三还对铁矿中的磷矿组分进行了专门研究。
凹山铁矿及其附近各矿山由于发现较早,矿石质量好且出露地表,极易开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开采的记载,先后在矿区开采的有宝兴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华公司。宝兴公司成立于1912年,1917年开始开采矿区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阳岗铁矿,至1920年采尽;1924年改采凹山铁矿,但因其铁矿含磷较高而同时开采东山铁矿互相掺合使用,年产量达15万吨,矿石含铁量均在60%以上。当时全矿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资本为45万元,矿石价格为每吨7—8元。
上列公司均属半官、半商性质,他们联合于1922年筑成了通往马鞍山长江边的轻便铁路,总长约20公里。所采矿石全部经长江运销日本,仅10余年,送往日本廉价的好铁矿石达130余万吨。
1938年,矿区为日寇占领并着手恢复工作,将占领前拆毁的运矿铁路修复通车,并于1939年又成立了华中铁矿股份有限公司(也称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资本约2000万元,雇用矿工等约2000余人,1939年年产量即达54万吨,此后更多,企图掠夺整个华中及华东的铁矿资源。至抗战胜利前,以其年产量推算,至少掠夺凹山铁矿石近1000万吨。
日寇主要掠夺开采富矿石,并试图开采副产品——磷灰石,曾于矿体中部开挖运输巷道一条,长约500米,开采及采矿坑道总长近千米,又从铁矿中手选磷灰石,全部盗运至日本。
抗日战争胜利后,矿山为国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时恢复生产,而且在解放战争中将所余的机器、厂房等不动产劫走或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3年马鞍山铁厂钻探队成立(即凹山铁矿的主要勘探队伍。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三二二队的前身),进入矿山进行钻探,完成主要工作量为:槽探约8000立方米,浅井1209米,坑探约1607米,钻探进尺1.10万米。探明铁矿石储量约1.4亿吨、硫铁矿约3万吨。五氧化二钒37万吨。总投资约120万元,折合每吨矿石的勘探成本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转入正式勘探,是为第一阶段,历时约3年,于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终地质报告》。当时队长为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报告主要编写人为鲍学文、毕庶甲、陈树林及蒋维镛等。该报告于1958年10月9日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
在此期间,先后还有地质部三二一队、南京大学地质系55届毕业生及重工业部地质局物理探矿队胡肃之等分别进行过寻找铜矿、填制区域地质图及物探扫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铁矿开始恢复生产。当时的设计目标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矿体,计划1958年产矿石25万吨,以后陆续达到年产50—100万吨,总投资为673万多元,在册职工393人,主要设备有推土机2台、挖土机2台、钻机2台、运输汽车9辆。
1958年末,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并计划在1959年建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报告仅涉及凹山主矿体,对一些次要矿体尚未工作,因此,又继续进行了以龙虎山、萝卜山铁矿体为主的补充勘探工作;结果增加铁矿储量约1000万吨,总储量上升为1.5亿吨,每吨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铁矿最终地质报告(补充报告)》。报告编者为鲍学文。1959年11月该报告经安徽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储委根据地质部指示,对1958年以后所审批的报告进行全面复查,省储委认为凹山勘探报告在储量计算方面尚存在问题,经复算将凹山铁矿总储量降低到约1.3亿吨,地下水面以下储量在未补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级处理。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铁矿储量重算说明书》。鉴于凹山矿山勘探时水文地质资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业储量降级,1963年8月又进行了凹山矿区及外围水文地质调查,完成1∶5万水文地质测量面积540平方公里,断裂构造调查范围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钻探390米,抽水15层、15次。结论是强富水带只出现在矿体附近,因围岩透水性差,大规模开采不会有充沛的补给量。于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铁矿区及外围1∶5万水文地质测量报告》,当时队长为李恩国,总工程师王东爵,报告编写人员有全望永、郭怀羔、孙宝吉、赵玉琛、张良才、孙庭芳等。
此后到1970年的8年间,凹山铁矿除矿山生产勘探外,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
1971年前后,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确保马钢有足够的铁矿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结合凹山矿体受隐爆角砾岩体复杂构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铁矿石工业边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进行了凹山主矿体及其外围的补充勘探。该阶段共完成钻探约1.2万米,获铁矿石储量2600余万吨、五氧化二钒0.4万吨,于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铁矿外围补充勘探报告》,当时队长为刘洪友,报告主要编写人为朱文元、易武齐、赵玉琛、全望永、孙庭芳等。该报告于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质局审查批准。
由于凹山铁矿先后进行过五次工作、四次计算储量,工业指标前后也不统一,不便生产部门使用,根据上级指示,于1973年1—3月,又进行了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结果铁矿总储量约为1.8亿吨,其中富矿2400万吨;五氧化钒38万吨;黄铁矿为210万吨,其中富矿65万吨。参加储量总算的主要人员有朱文元、孙化东、张希圣、吕忠业、吕开之、徐继鸣等。
1981年5月,鉴于采选水平的提高,以往对矿石中硫、磷元素均作为有害杂质处理,未进行储量计算,经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及南山铁矿的选矿回收试验,证明在铁矿选矿中进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经济的,能大幅度提高矿山开发综合效益。据省地质局下达任务,在1973年凹山铁矿储量总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磷、硫伴生组分的储量计算,结果为:硫储量约77万吨,折合含硫35%标矿为221万吨;磷储量约155万吨,折合含磷为30%标矿量约1200万吨。参加计算人员为黄明贵、李必钧、周利飞等。至此,凹山铁矿的勘探工作基本结束。
三二二队在马鞍山地区普查找矿中,发现、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矿产地,对马鞍山钢铁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地质部授予三二二地质队为“地质找矿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G. 马鞍山市南山铁矿()
南山铁矿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镇东北约1.5公里处,有矿区公路直接与外界沟通,交通十分方便。
南山铁矿是以铁为主、伴生有钒、磷、硫的综合矿床,以富铁矿为主,中型规模,是马鞍山钢铁公司最早开采的一个矿床,分南山上和南山下两个矿体。南山上部铁矿主要为赤铁矿富矿,远在1912年由采石人张某报矿,随后当涂知事谢凤岗和张邴如等人筹办宝兴铁矿公司进行开发,后转福利民公司经营。该公司拥有资本100万元,有工人约300余人,总部设在上海,并曾与开滦矿务局联合采矿,聘请铁矿专家丁格兰主持。当时用探槽进行勘探,发现矿体长约350米,平均宽80米,平均深度为20米,均为坚硬之硅质块状赤铁矿,全铁品位在60%以上,磷成分很低,纯属佳矿,总量为200万吨。至1935年该矿已采矿石约20万吨,每吨成本为0.36元。主要外销日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矿区于1938年沦陷,同年3—9月日寇“中支派遗特务部”在南山铁矿施钻,共打9个孔,总进尺约464米,据勘查结果计算的储量为424万吨。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山铁矿被国民政府接管,1949年才回到人民手中。经3年国民经济恢复,于1955年5月经重工业部地质局批准,由八○四队(即三二二队前身)进行正规勘探,完成工作量:钻孔15个、进尺852米,槽探16条480立方米;计算铁矿石储量为428万吨、硫铁矿42万吨,于1955年10月提交了《南山铁矿地质勘探总结报告书》。当时勘探队长为赵平,总工程师为杨永瑾,地质工程师为苏孟守,报告编者为陈萌辉、鲍学文。
南山上部铁矿自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生产,至1970年采尽闭坑。转让地方零星开采以来,再未进行过勘探工作。
随着马钢对矿石资源需求量的日渐增大及对成矿条件认识的转变,认为南山上部铁矿体之下可能还有下部铁矿体的存在。1968年,三二二队在上部矿体底试钻(ZK504),尔后发现了下部矿体,即转入勘探,历时约3年,完成钻探工作量2.42万米,探明贫铁矿石储量7000余万吨、五氧化二钒5.7万吨、黄铁矿328万吨,于1973年9月提交了《南山磁铁矿床地质勘探报告》。当时勘探队长为刘洪友,技术负责人为孙化东,报告编写人为孙德忠、杨联镜、易武齐、赵玉琛、张兆丰、孙庭芳等。1975年2月由安徽省地质局批准。
南山下部铁矿体为晚期岩浆-热液细脉浸染型磁铁矿石,与毗邻的高村(原称陶村)铁矿为同一矿带,两者在深部联成一片,无分界线。现经冶金部批准作为一个统一的后续接替矿山规划开采。
H. 马鞍山哪家设计院好些
大致整理了十几个:
·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马内鞍山市建筑设计院
·马钢容集团设计研究院
·马钢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马鞍山地质工期勘察院
·马鞍山十七冶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马鞍山市城市设计研究院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工程公司设计室
·马鞍山供电局设计室
·马鞍山马钢矿山岩土工程勘察联合公司
·马鞍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
·马鞍山市群厦设计事务所
·马鞍山市水利设计室
·马鞍山市自来水公司设计室
·马鞍山中山建筑设计事务所
·马列钢集团力生有限责任公司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室
·马钢南山铁矿设计室
I. 安庆市安庆(西马鞍山)铜矿()
安庆铜矿(原名西马鞍山铜矿)位于安庆市西北15.5公里的怀宁县月山镇,矿区划归铜陵市管辖,总面积为8平方公里。矿区有公路与合(肥)—安(庆)公路、合(肥)—九(江)铁路的支线高河到安庆段相接,交通便利。
安庆铜矿为隐伏的接触交代式夕卡岩型矿床,处于月山闪长岩体东枝前缘南接触带。围岩为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膏溶角砾岩及变质粉砂岩。接触带发育有辉石、石榴子石、方柱石夕卡岩。矿体产在内、外夕卡岩之间或外夕卡岩中,共有大、小矿体63个,1号和2号为主矿体,储量占全区96%。
矿体规模,1号矿体长760米,平均厚度28米,延深400—600米,分布面积为0.28平方公里;2号矿体长420米,平均厚19米,延深400米,面积为0.17平方公里。矿体埋深主要在标高负280—负350米之间,最深为负780米。矿体平面上呈“镰刀”形,剖面上西部接触带呈半环状,东部呈“S”形;倾角上部缓,下部较陡。矿石类型有铜矿石、铜铁矿矿石、铁矿石。矿物组合:主要有黄铜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透辉石、石榴子石、方柱石等。矿石平均品位:铜1.32%,铁46.69%;矿石易选,大混合选矿试验结果,铜精矿品位62.32%,回收率81%—93%。
安庆铜矿为深埋于地下的全隐伏矿床,无古采掘遗迹。新中国成立后虽曾有人多次来本区工作,但大都在矿区外围进行,留存的简报、论文之类资料,仅部分涉及矿区地质特征,无有关矿床的描述。
1956—1957年,地质部九○二、九○四航测队在枞阳、怀宁、庐江一带进行1∶50万、1∶20万航空磁测,发现西马鞍山航磁异常。1958—1961年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多次来本区进行地面检查,圈定了西马鞍山一带磁异常范围。著有《安徽省怀宁县月山区西马鞍山测区磁测成果报告》。物探分队队长是于邦普(1958年)、李广文、王保春(1960年),分队技术负责人是张永才。
1958年12月,省地质局安庆地质分局二分队,首次验证磁异常,于异常中心施工第一个孔(CK111),因深度不够,未见矿体。1960年元月,第二次钻探验证,先后施工112、113、114、115四个孔,其中113孔于孔深382.06—443.73米见到60米多的铜铁矿,初步揭开了异常之谜,由此揭开安庆铜矿发现的序幕。
1958年,省地质局三二六队完成了宿松磷矿的普查勘探任务后进入安庆市,以该队为基础组建了安庆地质分局,负责安庆地区的普查找矿工作。刘湘培为该局三二六队二分队技术负责人,他认为在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的沿江地区,单凭露头很难找到大矿,须依靠物探配合。当时省地质局一○五物探大队正在月山地区进行1∶2.5万磁法扫面,在物探队工作的一张平剖面图上,有3条圆滑的曲线,最高值近2000纳特,控制长度有500米,对照地质图正好在月山闪长岩体东缘的西马鞍山附近,推测可能有接触交代型铁矿床,经现场踏勘,磁异常峰值正好在闪长岩围岩的接触带附近,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以后又做几条精测剖面,精测结果认为,磁性体埋深在200—220米,刘湘培带着这个成果去向分局领导汇报,建议上钻验证。分局刘德荣局长请常印佛和梅林参加,共同研究决定,同意上钻验证,由雷庆峰负责组织施工,探矿技术员周锐斌作技术参谋。在刘湘培的带领下,由分局局长和技术负责人到现场,在异常中心定下了第一个验证钻孔(编号111),于1958年12月15日施工,1959年2月终孔,孔深超过354米没有见矿。后因安庆地委要地质队找煤,验证工作终止。
其后,请来当时在铜官山三二一队作物探工作的曹顺祖等做了向量剖面,成图后,发现向量交会点都在400—440米之间,大理岩磁化率为零,说明111孔深度不够,经地质与物探共同研究,提出了第二个验证孔(孔号112);于1960元月施工,3月终孔,孔深577米,仅见两条闪长岩脉,其余全是大理岩。当时有人到江南向苏联专家请教,专家认为完全凭磁异常强弱很难确定是不是“矿”异常问题,如果成矿地质条件很好,一般讲5000—3000纳特可能有带磁性矿体。西马鞍山磁异常峰值虽然在3000纳特以下,但两个孔的岩心磁化率近于零,异常无法解释。有这么好的地质前提,异常就可能是矿引起,刘湘培决定提出第3孔的建议,并约梅林去找党委书记杨青汇报,杨带病同刘、梅和李锡之一起去现场研究孔位。一致认为,磁异常客观存在,大理岩无磁性,不可能引起异常,异常没有得到解释,有必要继续上钻验证。当议论第3个孔如何布置时,李锡之提出要把物探与地质构造结合起来考虑,最好对着接触带打个斜孔。刘湘培和梅林都表示同意。杨也同意打斜孔,并鼓励大家要敢想敢干,异常解释不了,就大胆验证,出错“我负责”。就这样,第3个验证孔(编号113)于1960年5月施工,9月18日传来喜讯,自孔深382.06米处开始见到厚约60多米的富铜铁矿,安庆铜矿被发现的序幕终于拉开了。于是集中4台钻机施工。1961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钻机全部撤出,第二次工作告一段落。
1963年为贯彻加强富铁矿普查勘探工作方针,第三次进西马鞍山开展工作。先在矿区西部施工,了解浅部接触带是否有矿,施工近10个孔,仅少数钻孔见到厚度不大的闪长岩型铜矿。于是又回头针对113孔所见矿体进一步追索。当时地质部为加强对沿江铜矿普查工作的领导,在九江市设立了长江中、下游地质工作协作组,西马鞍山铜矿普查是重点项目之一。在协作组杨庆如、李锡之的指导下,布置了116、117、118诸孔。1964年3月116孔见矿,117孔有较强的磁黄铁矿化,于是又设计119孔,并于1966年初,由矿区技术负责人魏文开带着设计意见,乘省地质局在青阳召开地质工作会议的机会,向省地质局领导做了汇报,郭珍副局长和严坤元总工程师同意施工119孔;该孔于1965年3月施工,见到了厚205米的富铜铁矿体,这是一个突破性的钻孔。至此,西马鞍山磁异常得到了彻底验证,从而确定了西马鞍山铜矿床的工业远景。
119孔见矿后,地质部从北京调来了物探所李善芳、吴仁利、刘文锦等,投入了井中透视、三分量、井中充电、放射性测井、化学探矿及重力测量等。配合地质、钻探进行了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的多工种联合勘查。
1963—1965年为普查阶段,共施工钻孔19个,进尺9174米,见矿孔13个,初步查明矿体产出部位、特征和分布,为矿床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当时三二六队的队长是赵文祥,党委书记杨青,技术负责人李锡之,参加野外和室内工作的主要成员有王殿忠、魏文开、周伦义等。
1966—1969年转入勘探。在全队职工共同努力下,应冶金部门的迫切要求,于1969年结束工作,同年9月提交了《安庆铜矿最终地质报告》。完成钻探工作量3.54万米(58个钻孔)。报告经安徽省冶金地质局组织设计院和生产单位现场审查,认为对矿体控制程度不够,尚不具备设计开采条件,需进一步勘探后再审批储量。
本阶段参加工作的主要技术人员有王殿忠、陈文才、陈夕坤、魏文开、周云生、周伦义、莫静仪、刘法兴、胡高虹等。
1972年12月—1975年7月,矿区进行补充勘探。共完成主要工作量:1∶2000地质测量2.64平方公里,1∶1万地质测量69平方公里,钻探2.24万米。于1976年提交了《安庆铜矿储量报告》,探明铜金属储量41.17万吨、铁矿石储量3060.8万吨以及伴生硫133吨、钴金属量0.6万吨、金7.377吨,银162吨。补充勘探期间,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为于格,大队技术负责人为李锡之,参加野外工作和编写报告的主要人员为组长陈夕坤、魏文开,组员刘法兴、莫静仪、陈文才等。
省地质局于1976年10月批准了《安庆铜矿储量报告》,探明储量可作为矿山设计的依据。
1975—1977年,对该矿区3号矿体作为专项进行勘探,施工钻孔47个,进尺8212米,于1977年9月由魏文开编写提交了《安庆铜矿3号矿体储量说明书》。探明铜金属储量1.30万吨。同年省地质局审查批准了该《说明书》及其探明储量,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依据。
参加该阶段工作和编写报告的主要成员为:技术负责人魏文开,组长莫静仪,组员王瑞祥、李生和等。
安庆铜矿从发现到3号矿体勘探结束,总共投入钻探工作量8.01万米(191个孔),累计探明铜金属储量42.46万吨。
1981年12月,三二六队月山地质组陈夕坤、莫静仪等观察矿山西风井工程钻岩心时,发现在孔深500米以下,有近300米的透辉石夕卡岩及透辉石化闪长岩,并具有与安庆铜矿主矿体相类似的围岩蚀变特征。据此,于1982年5月在该地段施钻普查,连续3孔没见矿。1983年4月0341孔终止,经省地质局物探大队测井分队测井,在孔深400—800米孔段发现井中旁侧磁异常;根据该孔又布置了0342孔,同年6月物探队又以书面形式向省局汇报并致函该队,建议对井中磁异常进行验证。1983年10月施工0342孔,1984年元月在孔深481米处见94米厚的富铁富铜矿,见矿后命名矿区为马头山铁(铜)矿区。后经工作证实,该段矿体为安庆铜矿2号矿体的西延部分,由于断层将其与主矿体错开南移约70余米,矿区工作到1985年6月逐次由普查过渡到详查阶段。前期工作,初步查明矿体分布特征,矿种以铁为主,铜为共生矿产,详查工作对象是铁矿。1987年12月详查结束。前后共完成1∶2000地质测量2.8平方公里、1∶5000地质测量22.8平方公里、钻探3.22万米。探明铁矿石储量891.20万吨、铜金属储量2.02万吨。
参加本阶段工作及编写报告的主要成员为组长陈夕坤、莫静仪,组员为周凤皋、成克勤、汪龙云。
1984年8月,在普查马头山矿区的同时,对“安铜”1号矿体以东开展了普查工作;到1988年施工9个钻孔,有7个孔见矿,初步控制矿体长400余米,延深约300余米,经工作证实为安铜1号矿体东延部分,命为东马鞍山矿区。1988年4月以后逐次转入详查,至1992年9月结束。前后共完成1∶2000地质测量2.4平方公里、1∶5000地质测量9平方公里、钻探工作量2.8万米,37个孔,1992年11月提交详查报告。探明铜金属储量6万吨、铁矿石储量200万吨。
参加本阶段工作的主要成员为组长周凤皋、莫静仪,组员赵玉敏、汪龙云、黄明、饶宏泰等。
安庆铜矿床,包括新发现的马头山、东马鞍山矿段,总计探明储量:铜金属将超过50万吨,铁矿石在4000万吨以上。
1978年3月,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提出矿山初步设计,同年5月经冶金部批准。铜陵有色公司成立了矿山建设指挥部,进行筹建。1979年因国民经济调整,列为缓建项目。
1981年7月—1986年9月,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金属矿业事业团和铜陵有色公司合作,于1991年3月7日正式建成投产。设计规模日处理矿石3500吨,年处理矿石115.5万吨,年产铜精矿9400吨,初步设计投资1.78亿元。1990年调整投资概算2.94亿元,目前矿山处于试生产阶段。从1991年8月开始至年底累计产铜精矿1500吨,按铜精矿市场价格8000元/吨,当年产值1200万元。按矿山建设5年规划,1992年产精铜4000吨,到1994年达8000吨,年纯利约4000万元。
J. 马鞍山市国土局长判刑多少年
新华网合肥10月12日电(记者熊润频)记者从安徽省蚌埠市检察院获悉,内曾担任马鞍山市国土资容源局局长的王海风在10年间涉嫌收受贿赂折合人民币1700余万元,日前已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今年55岁的王海风系安徽省宿州市人,1995年10月至1997年1月任马鞍山市花山区副区长,1997年1月至2001年8月任马鞍山市花山区区长,2001年8月至2008年11月任马鞍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2009年1月13日,王海风因涉嫌受贿被刑事拘留,同年1月24日被依法逮捕。 王海风涉嫌受贿一案,由安徽省检察院指定蚌埠市检察院立案侦查并移送审查起诉。据检察机关指控称,王海风于1997年1月至2008年11月期间,利用其担任马鞍山市花山区区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等职务便利,在工程发包、土地买卖、征迁、办证、矿山开采等过程中,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非法收受他人现金人民币、美元、港币、新台币及房产、股份、名贵手表等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超过1700万元。 据悉,此案将于近期开庭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