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地质大学刘杰

地质大学刘杰

发布时间: 2021-02-23 22:43:00

Ⅰ 摩尔根和达尔文、李四光分别发明了什么

摩尔根发现了染色体和遗传规律。 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的基本理论。李四光是地质学家,创立地质力学。

1、摩尔根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 是美国进化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是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于1933年由于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 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3、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1)地质大学刘杰扩展阅读

1、摩尔根毕生从事胚胎学和遗传学研究,在孟德尔定律的基础上,创立现代遗传学的“基因理论”。曾对多种生物(包括许多种海洋生物)和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

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学研究,发现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确立了伴性遗传规律。并发现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的连锁、交换和不分开等现象,建立了遗传学的第三定律——连锁交换定律。

把400多种突变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制成染色体图谱,即基因的连锁图。于1926年出版了《基因论》(The Theory of the Gene)专著,对基因这一遗传学基本概念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描述。

2、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回国时,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1月,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做了工作汇报。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

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

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

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

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3、达尔文本人说过:“我一生中主要的乐趣和唯一的事业,是我的科学著作。还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学成果。”

如:达尔文本人所写的著名的《考察日记》和《贝格尔号地质学》、《贝格尔号的动物学》等。在他的著作中,具有特别重大历史意义的是《物种起源》,表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理论的逐步发展过程。

《物种起源》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因为《物种起源》的出版标志着十九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物种起源》的出版,引起造化论者和具有目的论情绪的科学家们(而这些人却是占绝大多数)对达尔文学说的猛烈攻击,也引起维护达尔文主义的相应斗争,积极参加这一斗争的除达尔文本人外还有进步的博物学家,他们到处都成为达尔文学说的热烈拥护者。

Ⅱ 基于GIS的大型工程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系统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0225006),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010886),南京大学985工程项目。

索文斌王宝军施斌刘杰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南京,210093)

【摘要】BOTDR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其分布式、高精度、长距离、实时性、远程控制等特点,已逐渐受到工程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监测是分布式的,所以得到的数据与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相关性。结合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研发了一套基于GIS的大型工程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系统。本文重点论述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设计目标、技术框架和特色功能。结合某隧道 BOTDR监测工程开发的一套相应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工程监测数据的采集与管理、监测结果的可视化、监测信息的对比查询等功能,是一套集智能化分析与决策化管理为一体的多功能管理系统。

【关键词】BOTDRGIS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监测系统

1引言

光纤传感技术以其良好的耐久性、抗腐蚀、抗电磁干扰,适合于在恶劣环境中长期工作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者和科研人员的重视[~3]。BOTDR(Brillouin Optic Time-Domain Reflectometer)布理渊光时域反射计,作为新型的分布式传感技术,逐渐得到工程界的认可。日本、加拿大、瑞士等国已成功地将该技术应用到水坝、桩基、边坡、堤岸等工程的监测中[~3]。我国自2001年由南京大学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率先从日本引进该技术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室内外实验研究,并成功地完成了多个工程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4-7]

在具体应用中,BOTDR所提供的监测结果存在诸如直观表现差、数据配准和空间定位困难、综合管理功能弱等方面的缺陷,未经过系统培训的工程技术人员,很难读懂 BOTDR的监测结果,后期成果处理也非常繁琐。本文针对大型工程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领域存在的数据分析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套比较切合工程实际的解决方案,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应用系统。实践表明,该系统可以很好地实现对监测数据的采集与管理、监测结果的可视化显示以及监测信息的对比查询等功能。

2问题的提出

2.1 BOTDR的监测原理[1]

激光在光纤中传播时,光波与光声子相互作用即会产生布理渊散射光。当环境温度的变化量不大(T≤5°)时,布理渊光频率漂移量(vB)与光纤所受的应变量(ε)成正比,其关系式如下式所示:式中:υB(ε)表示光纤受到ε应变时的布理渊频率漂移量;υB(0)表示光纤不受应变时的布理渊频率漂移量;

为比例系数,约为0.5GHz;ε为光纤的实际应变量。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论文集

为了得到沿光纤分布的应变信息,只需测量沿光纤分布的布理渊频率漂移量的变化情况,沿光纤距离光源为Z长度的点可由下式求得: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论文集

式中:c为光速,n为光纤折射率,T为自激光发射与接收到布理渊散射光所经历的时间。

监测原理如图1所示。

图1BOTDR的应变监测原理图

2.2 BOTDR在结果表现上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的不同,可按照不同的黏着方式将传感光纤粘贴在所需监测结构(或材料)的表面,从而获得被粘贴结构(或材料的)沿光纤的径向应变分布信息。但 BOTDR所提供的监测结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海量数据的综合管理缺陷。BOTDR提供的监测数据是沿光纤径向的每一点的应变信息(点之间的间距和仪器的距离分解度相关),而这些点的应变信息是以数据点的形式给出的,造成原始数据繁多复杂。

(2)实际里程与监测结果的数据配准问题。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在实际铺设过程中,出于定位需要,经常预留一些冗余光纤,为了将所测得的应变量和实际的光纤里程对应起来,必须获得发生应变部位距离光纤光源的实际里程,而 BOTRD提供的监测里程是光纤的实际长度(包括冗余部分),并不是工程实际里程,也就是说监测结果与实际里程之间存在数据配准问题。

(3)监测结果的直观表现不佳。BOTDR原始监测系统并不提供阈值设定功能,即对于特定的工程而言,我们必须人为地设定阈值寻找应变异常信息。

(4)实测数据影响因子多。BDTOR监测结果是在诸如温度影响在内的多种因子的影响下测得的数据,未经处理的实测数据可信度差。

(5)缺乏面向最终用户的监测数据。BOTDR监测结果是未经配准和处理的纯文本文件,这些数据并不是面向最终用户,而是面向具有 BOTDR操作经验的科研人士,也就是说未经专业培训的工程技术人员很难读懂 BOTDR的原始成果。

3基于GIS的大型工程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系统设计

3.1系统设计目标

针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基于GIS的大型工程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系统应该遵循以下的总体设计目标:

(1)完成对所监测工程的日常健康诊断,分析工程安全性。以应变分析为核心,建立工程安全评价体系,完成对影响规划、管理、决策及科学研究的数据进行储存更新、查询检索、智能评价、统计分析、类比判别和制图制表等任务,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

(2)利用BOTDR提供的数据,经系统处理后再配合工程实地调查数据,完成以工程质量为目标的各项监测工作。应用横向纵向两方面类比模式监测工程安全性,即利用不同光纤反馈回来的数据,以及同一根光纤不同时间测试的数据进行类比分析,得出工程可信的结果。

3.2系统技术框架

结合目前GIS的发展趋势,并考虑工程实际的可操作性,系统应用ESRI公司提供的MapOb-jects组件,在Visual Basic 6.0环境下开发了以组件式GIS为核心的管理系统,系统的技术框架如图2所示:

图2系统技术框架图

从图2的技术框架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系统设计以各种不同用户的需求作为指导,并在开发中通过信息反馈不断更新和完善系统功能及工作模式。系统以基础地理及属性数据库为基础利用GIS的开发实现空间数据的提取,结合光纤监测数据库实现监测数据的配准以及可视化表示,以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管理与决策数据库实现科学决策,构建集基础功能、智能分析、决策管理于一体的多功能系统。

3.3系统的功能与特色

基于GIS的大型工程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系统基本实现了如图3所示功能。

从图3可以看出,该系统基本上可以解决工程监测数据的采集与管理、监测结果的可视化显示、监测结果的智能化分析,是一个以工程应用为目标,以监测结果为核心的多功能管理与智能化分析系统。

(1)图层控制:系统加载多个图层(ESRI的Shape文件、AutoCAD的DXF文件或图像文件JPG、BMP、GIF、TIF等)。在使用中用户可以通过图层控制图层是否可见、图元颜色、可视化范围、图层顺序等,以便于对特定图层进行浏览。

图3系统的功能与特色

(2)视图控制:系统提供图像的放大、缩小,全局显示、局部显示,漫游等基本功能。

(3)动态标注:系统实现了空间任意位置的动态跟踪标注。用户点击鼠标后可随时获得鼠标所在位置的属性信息。

(4)数据维护:用户可以选择两种不同方式查询、检索、更改数据,提供完善的从图到属性和从属性到图的数据查询、检索、更改方式。

(5)绘图功能:系统提供自助的绘图方式,用户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新建图层或者在原图上自行绘制图形,并根据程序提供的属性表为数据添加属性。

(6)元素选取:系统能够识别图中选取的元素,通过线、矩形、区域、多边形、圆来拾取物体,并显示拾取元素的属性数据。当选中特定位置的光纤时,光纤以闪烁3次来回应用户选中的光纤。

除上述功能之外,鉴于分布式光纤监测的工程特点,本系统还具备以下几个特色功能:

(1)数据分析:系统以绘制专题应变曲线图的方式提供数据分析功能。通过 BOTDR实测数据,绘制光纤应变曲线专题图,根据不同的阈值设置不同颜色的应变曲线图。

(2)数据配准:在实测数据与工程实际里程之间,根据实际工程光纤铺设的特征数据信息(光纤定位信息),系统提供一个精确的配准模块,误差小,应用性强。

(3)图例显示:系统提供独特的图例,便于工程管理。如,实际工程若铺设5根光纤,并且光纤铺设在不同墙面,采取二维示意图显示,可以绘制不同的图例显示,用以区别不同墙面铺设的不同光纤。

(4)对比查询:系统提供了由系统操作主界面至应变曲线绘制界面的对比查询方式,用户可选则从图到曲线或从曲线到图的两种方式进行结果查询,这样,工程监测的质量和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4工程应用实例

4.1工程概况

某隧道工程是一湖底隧道,全长约2.56km,其中湖底隧道长约1.66km,为双向六车道,三箱室结构形式,其中左右两个箱式为车行道,中间箱室为净宽3m的管廊与检修通道。隧道设计宽约32m,净空高度4.5m,设计车速为60km/h。

2002年7月,隧道项目指挥部经反复调研和论证后,决定采用BOTDR技术进行隧道整体变形监测。2002年11月~12月,项目组完成了传感光纤铺设,铺设情况如图4所示,并分阶段对隧道变形进行监测。2003年1月~4月,为施工监测阶段,2003年5月通车后至9月为常规监测阶段。施工监测阶段主要进行由于后期施工对隧道变形的影响以及隧道箱体接缝变形监测,监测频率为2天/次。常规监测阶段主要进行通车条件下隧道稳定性监测,监测频率3~5次/周。

图4某隧道光纤总体平面布置图

4.2隧道工程监测数据管理的系统实现

4.2.1数据准备

系统的基本数据包括施工区域图、隧道信息、光纤铺设信息、光纤监测数据等四大类。这四类数据既包含了空间信息数据又包含了属性数据,是构成系统数据结构的基础,又是系统数据分析和管理的前提。

(1)施工区域图。主要提供隧道基本信息与周边环境状况,用以确定施工地理信息、施工线路等,为绘制隧道二维示意图提供标准。

(2)隧道信息。主要提供隧道纵剖面、横剖面信息。横剖面信息用于了解光纤铺设里程和方位,纵剖面信息主要用于掌握具体施工操作面,为准确绘制隧道二维示意图做数据基础。

(3)光纤铺设信息。主要提供传感光纤铺设信息。拟铺设的5条传感光纤处在隧道南洞、北洞不同的墙面上,每条光纤的实际铺设长度与工程里程必有误差,通过在铺设过程中了解光纤定位信息,为数据配准模块提供数据基础。

(4)光纤监测数据。主要指 BOTDR实测应变数据,这些实测数据通过数据配准、阈值设定等系统转换处理后,将得到精确的隧道不同位置的应变信息。

4.2.2系统工作流程

数据管理与分析是该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得到精确工程监测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管理与分析主要靠以下流程来实现:

步骤一:数据准备

将BOTDR实测数据以*.txt文件存放到指定位置,以备数据处理调用。

步骤二:选择光纤

在5根铺设的光纤中,在主操作界面中点击所需监测光纤,即完成所需光纤的选择,点击所选光纤时,与之相对应的系列在后台被调入。

步骤三:选择系列

所谓系列,就是不同时间监测的不同光纤的应变信息和数据配准信息。选择系列操作包括调入监测数据,选择数据配准,设置隧道变形阈值等。

步骤四:应变分析

进行系列选择之后,选择绘制曲线,系统即在新窗口绘制出经数据配准的隧道整体应变分析图。

除上述主要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之外,系统还设置了分段管理与分析的功能,即通过对所需监测段进行设置起点、设置终点操作,进行局部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另外,系统还提供了由图到曲线(或曲线到图)的对比查询方式,选择图到曲线(或曲线到图)的菜单项之后,图和曲线完美地对应起来,并提供了阈值设定功能,做到自动预警,避免人为干扰。图5至图7显示了系统数据与管理功能的操作界面,其中,图5为数据分析界面,图6为选择系列界面,图7为隧道应变分析曲线界面。

图5数据分析界面图

图6选择系列界面

图7隧道应变分析曲线界面

5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GIS管理分布式光纤监测工程可实现海量数据的高效管理。GIS以其独特的数据管理、查询、检索、分析模式成为工程管理的首选。它的海量数据分层管理、数据结果的可视化表现、实现双向查询、面向最终用户的特点更显示其理想的工程管理能力。具体的说,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系统改善了BOTDR原系统中海量数据的综合管理模式,结果显示更加清晰直观。

(2)系统设置了数据配准、阈值管理等模块,监测结果可直接应用,避免了人为判别的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

(3)系统采用可视化显示,面向最终用户,无须对具体工程监测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4)系统实现了工程监测数据的采集与管理、监测结果的可视化显示、监测信息的对比查询等功能,是一个集智能化分析与决策化管理为一体的多功能管理系统。

本系统以具体工程为实例,具有更加科学、高效、直观、方便等优点,并减少了BOTDR监测结果的后期人为干扰,使得测试结果更加客观、准确,有利于科学管理和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Hiroshige Ohno,Hiroshi Naruse,et al.Instrial Applications of the BOTDR Optical Fiber Strain sensor[J].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7,2001:45~64

[2]Inaudi D, Casanova N.Geo-structural monitoring with long-gage interferometric Sensors[A].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SPIE),3995[C].Bellingham,WA:Spie-Int Society Optical Engineering,2000:164~174

[3]Ohno H, Naruse H,Kurashima T,et al.Application of Brillouin Scattering-Based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Strain Sensor to Actual Concrete Piles[J].IEICE Trans.Electron,2002,E85-C(4):945~951

[4]Shi B,Xu H Z,Zhang D,et al.A study on BOTDR application in monitoring deformation of a tunnel[A].Proc 1 st inter conf of structuraI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C].Netherlands:A.A.Balkema,2003:1025~1030

[5]Ding Y,Shi B,Cui H L,et al.The stability of optic fiber as strain sensor under invariable stress[A].Proc 1 st inter conf of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C].Netherlands:A.A.Balkema,2003:267~270

[6]Zhang D,Shi B,Xu H Z,et al.Application of BOTDR into structural bending monitoring[A].Proc 1 st inter conf of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C].Netherlands:A.A.Balkema,2003:271~276

[7]Xu H Z,Shi B,Zhang D,et al.Data processing in the distributed strain measurement of BOTDR based on wavelet analysis[A].Proc 1 st inter conf of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C].Netherlands:A.A.Balkema,2003:271~276

[8]Building Applicatins with MapObjects[M]USA.Enviromental System Research,Institute,Inc.1999

Ⅲ 李四光的小故事50字

1、1904年5月,李四光赴日本留学。月,李四光结识了在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经介绍又认识在东京京西大学工艺化学的马君武。此时,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并毅然将盘在头上的长辫子剪掉,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边。

2、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宣统二年毕业。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并获孙中山赞誉,送其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3、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然而做好回国准备时却被伦敦的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告知,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扣留。

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

4、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将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繁琐,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科学性。

这十条标准,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蜓科学者所采用。李四光用这个方法,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蜓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5、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回国时,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做了工作汇报。

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

Ⅳ 李四光对国家的贡献列如什么

李四光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早在三十年代,他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建国初期,做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长和全国石油地质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地质学界"中国贫油论"烟嚣尘上的氛围中,他正确回答了中央关于"走天然石油道路,还是走人工道路"的垂询.他根据多年潜心研究,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和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七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据此,他率先提出进行"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摸底工作",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发现大庆油田之后,指挥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在战术找油田方面,他亲自选定华北、江汉平原的突破点和关键井位并打出高产油流.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他还十分注重和经常指导大西北、苏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达木石油调查队伍并发现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浅海进军,皆取得重大突破.
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回国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玛仪,为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关心着铀矿地质的开展,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 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末,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四十多年来核工业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身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一切构造形迹都是成群发生的.每一群构造形迹和其他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群,往往个别形成构造带.构造带与构造带之间,有时存在着构造形迹不甚显著的地块,它们和围绕它们的或半围绕它们的构造带,形成一个整体,构成统一的构造体系.简单扼要地说,构造体系是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李四光 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她为寻找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源于他研究中国石炭枣二叠纪海水进退.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的发表是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萌芽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的思想营养.他根据中国和东亚的地质构造特点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的地质理论.四十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发表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理论已具雏型.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的完稿是他对地质力学理论的总结,并对地质力学的工作方法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地质力学理论的核心是构造体系的思想,她在地球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闪烁着光芒.

Ⅳ 李四光爷爷做了哪些贡献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大致可分两个阶段,1949年前由于旧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1949年后,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根据国家需要集中精力,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
提出蜓科鉴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将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繁琐,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科学性。这十条标准,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蜓科学者所采用。李四光用这个方法,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蜓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初,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兴趣关注中国东部有关第四纪冰川作用问题,在30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引起中国及其他国家地学界的很大兴趣和探讨。40年代他又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作了调查,发表了不少有关中国冰川的文章,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9]
创立地质力学
20世纪20年代中叶,有关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正值高潮之际,李四光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提出了“大陆车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作用的假说。地质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地质力学就从这里萌芽产生了。
李四光建立的地质力学,是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的研究中,即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他认为,地球表层的各种构造现象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壳在运动中存在,必然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力就是地应力。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会形变,由于各种岩石性质不同,产生的构造形迹也不同,依照构造形迹的力学特征和组合型式,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进而探索地壳运动的方向和起源。这是一项研究地壳运动的新方法。它把力学和地质学密切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的新途径。
在地质力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李四光的几篇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50年代的《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60年代的《地质力学概论》,都是每个阶段总结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地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的贡献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回国时,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石油的勘探和开发
长期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

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他提出应当打开局限于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不是找一个而是要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他找油的指导思想是,先找油区、后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过《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地震预报
20世纪60年代初,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刑台发生了强震之后,李四光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严重,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里,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因此,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和掌握其动向,是十分重要的。他在刑台地震之后,对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可惜这项工作他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就与世长辞了。

Ⅵ 李四光做出了什么贡献

五、地震预报

20世纪60年代初,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发生了强震之后,李四光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严重,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里,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

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他在邢台地震之后,对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可惜这项工作他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就与世长辞了。

Ⅶ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1999校长是刘杰书吗

高校招生是按分数录取的,我们必须科学评判自己的高考实力,合理而充分地用好分数。高考志愿是考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规划,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和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因此,填报高考志愿既要考虑“分数”因素,也要考虑“非分数”因素。我认为以下五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个问题:如何选择大学

1.分类了解全国大学概况

北京大学孙东东教授将全国大学分为以下五种类别,对于帮助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从总体上把握和认识高校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综合性大学: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等为代表。这些大学历史悠久、理工文医学科门类齐全、文理渗透,文化底蕴较为深厚。

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这些大学工科专业实力很强,但理科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相对稍弱。

准综合大学:如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这类大学以为各类工业、农林牧水产业、地矿、财经、政法、语言等行业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主体专业实力很强,行业特点明显,与行业有天然联系,又都在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师范类院校: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为代表。属综合类大学,其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往往超过同批次的准综合大学。这类院校都陆续开设了非师范专业。

专业院校:如医学、艺术、体育、军事、警察等。这类院校专业性很强,培养目标明确。报考此类大学应充分考虑考生的天赋、特长和兴趣。

上述五类大学,各自的发展历程不同,办学实力和特点各异,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有差别。这都是填报志愿时需要认真分析和考虑的,希望大家不要忽视。

2.百所大学列举

每年在北京招生院校800多所。北京高校按录取分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航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是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内顶尖大学。

第二梯队(一本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大医学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些大学属于同一量级,原来都是部委办的院校。

第三梯队(二本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方工业大学(以上学校录取分相对要高一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印刷学院(这些学校录取分不太高,但主体专业办学条件不错,教学很有特点和优势)。还有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也属这一类。

外地一本院校中70%-80%,特别是省会城市的院校,办学水平都较高,有明确的主体专业,是行业领军者。列举如下: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州大学。

Ⅷ 李四光为祖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大致可分两个阶段,1949年前由于旧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1949年后,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根据国家需要集中精力,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

提出蜓科鉴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将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繁琐,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科学性。这十条标准,一直被中国及其他国家蜓科学者所采用。李四光用这个方法,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蜓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初,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兴趣关注中国东部有关第四纪冰川作用问题,在30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引起中国及其他国家地学界的很大兴趣和探讨。40年代他又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作了调查,发表了不少有关中国冰川的文章,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创立地质力学

20世纪20年代中叶,有关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正值高潮之际,李四光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提出了“大陆车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作用的假说。地质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地质力学就从这里萌芽产生了。
李四光建立的地质力学,是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的研究中,即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他认为,地球表层的各种构造现象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壳在运动中存在,必然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力就是地应力。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会形变,由于各种岩石性质不同,产生的构造形迹也不同,依照构造形迹的力学特征和组合型式,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进而探索地壳运动的方向和起源。这是一项研究地壳运动的新方法。它把力学和地质学密切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的新途径。
在地质力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李四光的几篇重要著作,如20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50年代的《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60年代的《地质力学概论》,都是每个阶段总结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地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的贡献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回国时,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石油的勘探和开发

长期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他提出应当打开局限于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不是找一个而是要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他找油的指导思想是,先找油区、后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过《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地震预报

20世纪60年代初,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发生了强震之后,李四光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严重,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里,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因此,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和掌握其动向,是十分重要的。他在邢台地震之后,对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可惜这项工作他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就与世长辞了。

主要著作: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庐山》《中国北部之蜓科》《地质力学概论》和《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名字由来:

李四光出身于穷苦家庭。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李仲揆。

1902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改过之后,他满意地说:“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

人物评价:

李四光在旧社会走过的道路,尽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个高度评价。(“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评)

他(指李四光)是中国地质事业也可以说是地球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叶连俊评)

李四光先生作为革命先驱者敢于向旧事物挑战的精神,作为教育家诲人不倦、孜孜追求的品德,作为事业家从人民需要出发强烈的责任感,和作为一位地质学家在科学实践中贯穿了前面所说的革命、育人、为人三者辩证统一的科学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像任何一位思想家一样,不仅留给我们许多还要去认识、去判断、去解决的地质问题,而且也留给我们认识、判断、解决的思想。(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刘东生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