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广东河源地质局

广东河源地质局

发布时间: 2021-02-23 07:20:43

① 河源地震

不必担心,河源是个地震活动区,但和上诉三个地区有着本质的不同。
河源并不处在大的地质回断裂带上,河答源的地震主要是由于新丰江水库造成的。
60年代初,新丰江水电站建成,大坝拦住了上游的新丰江水形成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水库。新丰江水库面积达370平方公里,库容量达139.8亿立方米,大坝高度124米,最大蓄水高程超过110米。如此巨量的水对当地的地质结构必然产生影响。1962年3月19日,水库水位升110.5米时,发生了震级6.1级(一说6.4级)的强震,震中位于大坝下游1.1公里处,震源的深度约为5公里,此次地震对大坝的局部地段造成损害,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质结构的逐渐稳定、水库蓄水量的逐年减少,地震的强度逐年迅速减弱。
如今新丰江电站因上游来水不足,4台发电机组常年只能开动其中的1台。而汛期开闸泄洪更成了10年难得一见的奇观了。
因此河源地区的地质应该比以前更安全了。

② 河源市国土资源局的领导及分工

党组书记、局长 刘振林主持全面工作,负责组织人事和党务工作。党组内成员、容副局长 游权富分管源城分局、土地利用管理科、土地交易中心、征地服务中心、双拥工作。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黄燕飞分管财务处科、党风廉政建设、内审及扶贫工作。党组成员、副局长 甘小平分管法规科、地质勘查与环境科、地质环境监测站、广东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地质安全、计划生育工作。党组成员、执法监察大队大队长 吴镜辉分管执法监察科(执法监察大队)、地价评估中心、信访科、综治及维稳工作。党组成员、副局长 黄建兴分管办公室、土地规划与耕地保护科、土地整理开发中心、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工青妇、内保及交通安全工作。党组成员、副局长 邵卫根分管矿产资源管理科、矿产交易中心、矿产生产安全工作。

③ 广东省河源的地质概况如何

河源市区在源城区境内。通过市区有2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和京九铁路,东江河道直驶惠州、广州。距离广州、深圳和香港在200公里以内。市区总的地形地貌为东低西高;山脉主要有桂山山脉;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有东江干流和一级新丰江支流。主要地质情况概述如下:

一、地层

市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生界的白垩纪官草湖群和南雄群。此外还有中生界的三叠纪上统大顶组、侏罗纪下统金鸡组和上统高基坪组、新生界的下第三纪丹霞群、上第三纪、第四纪更新统和全新统地层。

二、侵入岩

市区侵入岩主要为燕山三期、四期的黑云母花岗岩侵入岩,喜马拉雅期则仅在局部有玄武岩类火山喷溢活动。

三、构造

市区主要构造形迹为河源深大断裂,区域构造线北东向;还有小规模的褶皱构造。

四、环境地质

1、水文地质:与地质构造条件相应,市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3种基本类型。

2、工程地质:工程地质特征与地质、构造、地貌及地下水活动等密切相关。本区岩土体可分为花岗岩类岩组、碎屑岩组、膏盐含钙质岩组、冲洪积土岩组及残坡层土岩组。

3、灾害地质:主要有水土流失、水库淤积、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4、地质遗迹:市区恐龙化石资源丰富,拥有出土大量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成为世界罕见的集恐龙蛋、恐龙骨骼和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埋藏地;获“中华恐龙之乡”,成为馆藏恐龙蛋化石数量世界第一,已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将建省级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现已发现恐龙蛋化石14000多枚,恐龙骨骼化石9具,恐龙脚印化石100多个。

五、矿产地质

??? 市区主要矿产类型有萤石矿、建筑用河砂、矿泉水、地热水等等。

④ 广东省地质单位有哪些

广东省主要地质专业单位(广东省地质学会理事单位)一览表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51号

广东省物料实验检测中心

邮编:512026

韶关市新华南路

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

邮编:516008

惠州市古塘坳鹅岭南路101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3地质大队

邮编:524018

湛江市椹川大道南20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4地质大队

邮编:512023

韶关市北江路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5地质大队

邮编:512023

韶关市工业西芙蓉二路嘉兴楼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06地质大队

邮编:526020

肇庆市端州梅庵路9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19地质大队

邮编:515021

汕头市护堤路30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22地质大队

邮编:514089

梅州市环市路地质大厦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23地质大队

邮编:516300

惠东县平山镇广汕路107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56地质大队

邮编:529000

江门市河南中沙41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757地质大队

邮编:524033

湛江市椹川大道北88号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

邮编:519000

珠海市香洲区梅华东路

广东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秀全大道59号

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邮编:518023

深圳市宝港路7号

深圳市地质勘查局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建集团

邮编:528000

佛山市卫国路43号

广东省佛山地质局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

邮编:510510

广州市广花路石柱岭大街34号

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探矿机械厂

邮编:510620

广州市体育东路160号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邮编:510620

广州市体育东路160号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邮编:510030

广州市豪贤路193号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邮编:517000

河源市长安路73号

河源市国土资源局

邮编:510510

广州市沙河五仙桥

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440

广州市白云区新市嘉禾园坛岭路200号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663

广州市天河东圃

广东省食品药品学校

邮编:524057

湛江市坡头区22号信箱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

邮编:510663

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89号燕侨大厦1404号

广州泰峰地质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邮编:510630

广州市天河北路鸿翔大厦B座2505室

广州云金地数码科技公司

邮编:510060

广州市环市东路348号(东)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075

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邮编:510440

广州市白云区嘉禾地质大院

广东煤炭地质局

邮编:511515

韶关市曲江县犁市镇

广东煤炭地质局201勘探队

邮编:512143

清远市小市北江三路

广东煤炭地质局202勘探队

邮编:510034

广州市越华路116号

广东省煤炭工业总公司

邮编:514500

兴宁市城镇106号区

广东省煤炭工业总公司四望嶂留守处

矿山安全技术事物有限公司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滨湖路1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

邮编:512026

韶关市63信箱

核工业290研究所

邮编:528133

佛山市三水区河口文塔西路11座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1大队

邮编:510800

河源市18号信箱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2大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路48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3大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滨江大道1号

广东省核力工程勘察院

邮编:512028

韶关市芙蓉北路64号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邮编:510075

广州市环市东路477号

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广州公司

邮编: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邮编:510640

广州市五山1131信箱地化所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邮编:510301

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邮编:510070

广州市先烈南路81号

广东省地震局

邮编:510403

广州市机场路111号

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广东总队

邮编:510800

广州市花都区云山大道宾馆新村二栋

广东省化工地质勘察院

邮编:510170

广州市荔湾路陈家祠道48号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东环路4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

邮编:512026

韶关市新华北路126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2队

邮编:526040

肇庆市明珠路26号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3队

邮编:516023

惠州市小金口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938队

邮编:510600

广州市东风东路846号

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611

广州市天寿路沾益直街19号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邮编:510631

广州市石牌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邮编:510405

广州市番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广州大学地理学

邮编:528000

佛山市江湾一路18号

佛山科技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邮编:510070

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

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编:510060

广州市建设二马路23号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邮编:510230

广州市前进路157号

广州四航工程技术研究院

邮编:510631

广州市五山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邮编:518026

深圳市福中路15号市勘察研究院

深圳市地质学会

邮编:518028

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深勘大厦410

深圳市勘察测绘院

邮编:518026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东路15号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

邮编:510080

广州市东风东路749号8楼

广东省黄金公司拓展部

邮编:510030

广州市越华路116号

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

邮编:511400

广州市番禺市桥桥兴路29号

番禺区城市建筑设计院

邮编:515500

揭阳市北环路8号

揭阳市建筑设计院

邮编:512028

韶关市曲江县沙溪凡洞

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

邮编:512129

韶关市曲江县沙溪

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地测分公司

邮编:512325

韶关市凡口

广东省凡口铅锌矿坑口地质科

邮编:510510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⑤ 各期岩浆岩特征

随着构造周期性的活动,岩浆随之多期多阶段喷溢和侵入(表1-2),即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

(一)四堡期岩浆岩

表1-2南岭地区各期岩浆演化和岩性特征表

四堡期岩浆岩分布零星,主要为喷出岩和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小岩体。

1.火山岩

主要见于广西融水县和罗城县,赣西北及东北部、湖南益阳、醴陵、浏阳等地亦可见到。

广西早期喷发为四堡群细碧-角斑岩系[8],有细碧岩、角斑岩、熔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等。产于元古宇四堡群九小组上部和鱼西组内,下部以熔岩为主,上部两层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各层火山岩一般厚数十米至百余米。属海底喷出岩,以裂隙型喷发为主,局部尚有中心式喷发,且多次喷溢或喷发,早期以喷溢为主,形成下部四层熔岩;晚期喷发为主,形成两层火山碎屑岩。

湖南冷家溪群中有玄武岩、安山岩、角斑岩等,火山岩系总厚度大于1000m,有两个喷发旋回[9]

江西西北和东北部中元古界双桥群[10],下部为超基性、基性岩组合,中部为钙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合,上部为凝灰质泥砂细屑岩组成的浊流沉积岩组合。岩性有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及变玄武岩等。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等夹于双桥山群中,属海底喷发。

2.侵入岩

岩浆喷溢或喷发之后,随之侵入。

早期有超基性—基性侵入岩,它们是一套与基性火山岩有着成因联系的变橄榄岩、变辉石岩、变辉长辉绿岩为主的深至浅成岩类组合。除少数岩体呈岩盆、岩盖外,多数为岩床状岩体。大多数岩体集中于文通组细碧-角斑岩建造内及其下伏九小组类复理式建造中。丹洲群沉积覆盖在岩体之上。早期侵入岩主要分布在桂北九万大山和元宝山一带,共有岩体500余个。

晚期中酸性侵入岩,为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呈岩株状零星分布于罗城大坡岭、融水本洞等地。岩体出露总面积约80km2。岩体侵入于四堡群及早期超基性—基性岩体之中,并被丹洲群沉积覆盖。本洞花岗闪长岩体经湖北地质局科研所用铀-铅法测定年龄为1422~1340Ma,铷-锶年龄为1063Ma。

(二)雪峰期岩浆岩

雪峰期岩浆岩分布比四堡期广泛,五省(区)内都可见到。

1.火山岩

分布广,五省(区)内都有不同程度发育。岩性有细碧岩、橄榄玄武岩、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等,有些地方受变质作用。以海相喷出岩为主,也有陆相火山岩。

雪峰早期火山岩发育于新元古代。广西火山岩分布于龙胜和三门两复式背斜轴部,呈北北东向线状排列,分别长达数十公里,宽约20km,往北断续延伸至湖南境内。火山岩赋存于丹洲群合桐组中,由细碧岩、角斑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等组成。经历三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为基性溢流;第二旋回活动增强,除广泛溢流外还伴随有强烈的爆发活动。由火山角砾岩-细碧岩或细碧岩、角斑岩组成1~7个喷发韵律;第三旋回大为减弱,以间歇性喷溢为特征,有细碧岩、角斑岩等。湖南益阳、隆回等地的板溪群中有安山质—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呈不规则椭圆状岩锥产出,属中心式喷发。另外还有角砾状玻基玄武岩、玄武质熔岩。江西新元古界下部有海相和陆相火山岩。海相火山岩主要分布于萍乡寒寨—戈阳迎山村等地,为东西向转向北东向细碧-石英角斑岩带,赋存于神山群、上野群下部;陆相火山岩分布于江西北部,由杏仁状安山玄武岩、安山玢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等组成,赋存于上野群上部。而在赣北九岭山地区的落可

群则是一套火山-陆屑建造,沿“赣东北深断裂”平行叠加在晋宁(四堡)运动第一幕形成的隆起带上。与上覆早震旦世硐门组、志棠组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陆相火山岩以裂隙式和中心式爆发,以后者为主。

雪峰期晚期火山岩赋存于震旦系下统。火山岩受北北东、北东向等构造带控制。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鹰阳关地区,为一套呈北北东向带状展布的变质基性—中酸性海底火山喷出岩,以角斑岩及其相应的火山碎屑岩为主,细碧岩及石英角斑岩较少。可划分三个喷发旋回,各旋回由2~5个以上的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或火山角砾岩—熔岩的喷发韵律,即属间歇性喷发,以强烈的爆发继而出现微弱的岩浆溢出为特点。湖南境内震旦纪火山活动微弱,出露面积仅2km2左右,皆为玄武岩。而江西中南部火山活动较强,多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拉斑玄武岩和细碧角斑岩建造。赣江以东的武夷山—雩山地区分布较为广泛,赣江以西的武功山、井冈山、诸广山一带分布则比较零星。广东除鹰阳关地区外,在信宜—罗定—云浮和连平—和平一带的震旦系云开群第二亚群中夹变火山岩,为变中基性火山岩、变安山岩、变中酸性凝灰岩、流纹岩等。

2.侵入岩

侵入岩分布范围较火山岩小,主要出露于桂北和赣北等地。桂北主要有元宝山和三防(摩天岭)花岗岩体,赣北主要为九岭杂岩体。

九岭杂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复式杂岩体。沿九岭复式背斜轴部侵入,形成近东西向的岩基,出露面积为2500km2(图1-13)。花岗岩至少分三个阶段侵入,第一阶段为堇青石富斜长花岗岩;第二阶段为富斜长花岗岩;第三阶段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该岩体侵入中元古界双桥群,而又被下震旦统硐门组沉积覆盖。钾-氩法同位素年龄值805Ma。

元宝山和三防(摩天岭)花岗岩体,分别产于北东向雪峰隆起构造带轴部,呈岩基状(图1-13),出露面积总计为1448km2。系复式岩体,至少可分四次侵入。一次侵入形成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基,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片麻状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第二次侵入形成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岩基。岩体相变明显,边缘相为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斑岩,并有团块状伟晶岩发育。过渡相为不等粒二云母花岗岩,中心相为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第三次侵入形成不等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于第一次侵入的片麻状斑状花岗岩体;第四次侵入形成含电气石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多为岩株状或岩脉状小岩体。岩体侵入四堡群中,北京第三研究所、宜昌地矿研究所和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根据铀-铅和铷-锶同位素年龄变化在712~808Ma,取值为760Ma,定为雪峰期。

(三)加里东期岩浆岩

分布较广,南岭各省(区)均可见到(图1-14)。以侵入岩为主,火山活动极微弱。

1.火山岩

仅在广西和广东局部地区见到加里东期火山岩。广西地区只在大明山和岑溪局部地区的下奥陶统有角斑岩和下志留统有细碧角斑岩。在广东罗定分界的下志留统连滩群的变质砂页岩中,夹一层变质流纹岩,厚6.49~25m[11]。在开平马山上志留统有中酸性火山岩,为流纹岩、英安岩和安山岩,呈岩穹状和岩钟状。

2.侵入岩

侵入岩与火山岩大不相同,分布广,活动较强,仅次于燕山期侵入岩。其中又以广西境内岩浆侵入活动最强,赣中南地区加里东期岩浆侵入活动也频繁。

加里东期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其次有混合岩、花岗闪长岩,也有少量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岩等。这些岩体侵入于下古生界,部分岩体被中泥盆统沉积覆盖,并取得同位素年龄值为355~548Ma可资佐证。

花岗岩体出露广泛,各省区内均可见到,往往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基,部分为岩株等。尤以桂、湘交界处较发育,如越城岭、苗儿山、白马山等花岗岩基。花岗岩主要为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片麻状细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另外还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等。片麻状花岗岩中,片麻理方向与区域构造方向基本一致。

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主要分布于武夷—云开隆起带及其两侧,构成南北-北北东向的岩带。这类岩石有片麻状斜长花岗岩、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等。

花岗闪长岩分布零星,除桂、粤交界的大宁岩体为岩基外,其他地区见到岩株状小岩体。多出露于北东向或北北东向等深断裂带与东西向等构造带交汇部位。大宁岩体为北西向岩基,主体为花岗闪长岩,但岩体边缘常过渡为石英闪长岩(或石英二长岩、或二长花岗岩)。该岩体侵入震旦系和寒武系,而被中泥盆统桂头组沉积覆盖。

(四)海西期岩浆岩

海西期火山岩分布较侵入岩广,侵入岩则以小岩体为主,但总的来说,海西期岩浆活动不强。

1.火山岩

由于地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海西期火山喷发亦处于相对微弱状态。仅在广西、广东和福建等省区局部地段的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见到火山岩。主要为间歇性的海底喷发和溢流,形成一套层位多、厚度小,中—基性为主的火山岩。

泥盆纪火山岩。在桂西、桂南和桂中等地,系一套偏碱性的中—基性海底喷发岩,以熔岩为主,火山碎屑岩次之。产于下泥盆统莫丁组下部为玄武岩,分布于田林县八步地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部、中部,在龙州局部地段有火山角砾岩、凝灰熔岩、玄武玢岩,粗面斑岩等;上泥盆统底部、中部,在龙州县板旺、岜都至武德一带,产于融县组底部的气孔-杏仁状粗面岩。广西泥盆纪火山岩产于上述五个层位,组成五个喷发旋回。在广东中上泥盆统中,分布在恩平—开平一带鼎湖山群底部的流纹岩、流纹质凝灰熔岩等;上泥盆统的火山岩,在平远东石一带双头群有凝灰岩、凝灰质砂页岩等,在开平金鸡一带大乌石组上部有酸性火山碎屑岩、沉凝灰岩。在福建上泥盆统桃子坑组中,局部有中基性火山岩。

石炭纪火山岩,仅广西、福建零星见到。在广西靖西等地有早石炭世火山岩,零星发育,产于岩关阶中下部,为玄武岩、角砾熔岩及凝灰岩等。而广东则为中晚石炭世壶天群中夹火山岩,在连平大顶见到辉石安山岩、安山岩、钾长霏细岩、流纹岩、安山质凝灰岩、火山碎屑岩等。

二叠纪火山岩局部见到。早二叠世童子岩组火山岩,见于粤东兴宁、河源、连平等地,呈夹层产于煤系地层中,主要为安山岩、中性含火山角砾凝灰岩和酸性凝灰岩,厚度为0.5~3m;晚二叠世火山岩仅在广东的连县九陂石塘、莲塘,广州郊区花山,广西的隆林、崇左—宁明、钦州、柳州等地局部地段出露,以玄武岩为主,以及深灰色凝灰岩呈夹层产于乐平阶煤系的上部。这些火山岩厚度薄、延续性差,显示先喷发后溢出的特点。

2.侵入岩

海西期侵入岩的地层依据较少,主要以年龄数据来确定其时代。就目前区内1:50万地质图及各省区域地质志等资料来看,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等。这些岩体分布零星,粤北、桂西、福建

埔、真峰顶、江西高家田、麦斜等地。岩体以岩基、岩株或岩脉产出。

广东仁化漂塘坳和南雄上龙云辉二长岩都侵入于中泥盆统。它们又被印支期蛇离二长花岗岩体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云辉二长岩测得的锆石、角闪石年龄分别为311Ma、240Ma。

福建境内分布于三明的夏茂、真峰顶,清流的

埔,连城的四堡和龙溪的溪坪,以及广东南雄棉土窝等地的花岗岩体,目前尚未取得侵入关系的资料。如

埔岩体侵入于上泥盆统石英岩中,被下白垩统覆盖,据其年龄数据(196~273Ma)而暂定为海西期。

(五)印支期岩浆岩

该期岩浆活动局部发育,零星分布。

1.火山岩

活动微弱,主要发育于桂、粤、闽局部地区。

早三叠世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广西那坡地区为一套基性火山岩,由细碧岩、凝灰角砾岩、角砾熔岩等组成,呈层状产于罗楼群中、上部。凭祥地区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由角砾熔岩-中酸性熔岩-凝灰熔岩组成。广东连县九陂石塘的下三叠统大冶群中有一层厚1.5m的玻屑凝灰岩。

中三叠世酸性、中酸性火山岩,产于桂西、桂中和桂西南的百逢组中,在那坡县百合一带河口组中部尚夹酸性凝灰岩。在那关山地区火山岩之下有一套石英斑岩(可能为次火山岩)。

上述三叠系下、中统为海相沉积,火山岩为海底喷发或溢流。

晚三叠世广西板八组中有流纹斑岩、珍珠岩、凝灰熔岩和熔凝灰岩,属陆相喷发。闽北和闽西南晚三叠世有安山岩、安山质凝灰熔岩,偶见流纹岩,还有凝灰岩等火山碎屑岩,产于焦坑组和文宾山组中。文宾山组为湖相,焦坑组为内陆山间盆地沉积,因此火山岩属于大陆喷发。

从两个地区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发展史来看,印支早、中期是海底喷发,晚期变为大陆喷发类型。

2.侵入岩

目前仅在广西东南部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中找到可靠地层依据,其他地区侵入岩主要依据同位素年龄而定。桂东南酸性侵入岩以大容山花岗岩体为代表,可分两个亚期。第一亚期为呈岩基产出的混染花岗岩,这一亚期分四次侵入。第一次为堇青石黑云母花岗岩,普遍具强烈的同化混染作用,呈巨大岩基产出,出露面积6450km2。相变明显,边缘相窄,有时有花岗斑岩,过渡相发育。侵入于古生代地层,较宽的角岩化带。第二次侵入岩多呈小岩株零星分布于大容山岩体西北侧或侵入其中,岩性为石榴子石黑云母花岗岩、堇青石紫苏辉石花岗斑岩、堇青石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堇青石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等。第三次侵入岩为小岩体,主要由紫苏辉石花岗斑岩组成,混染现象明显,捕虏体较多。本次台马岩体侵入第二次侵入的大寺岩体。第四次侵入岩为小岩体,稔稳岩体由文象黑云母紫苏花岗岩组成,另一岩体那洞岩体呈北东向长条状产出。主要由文象黑云母花岗岩组成。这一岩体侵入于第三次台马岩体中。第一至第三次侵入的岩体均被下侏罗统沉积覆盖,第一次侵入的大容山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上二叠统,但同位素年龄值多在238~289Ma之间,数值偏高,因而宜昌地矿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认为属海西期。然而第三次侵入的台马岩体侵入下三叠统,又被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沉积覆盖(图1-16),即为早三叠世之后,晚三叠世之前的印支期侵入岩体,但取锆石测定年龄为285Ma,与地质现象不吻合。并且台马岩体与第一、二次侵入的大容山岩体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相当(表1-3),都有特征矿物堇青石和石榴子石等,这些岩体应为同期同源岩浆不同阶段侵入的产物。尤其是这些侵入岩体的成分(表1-3),与三叠纪的火山岩成分(表1-4)相当,而与晚三叠世以玄武岩为主的火山岩差异较大,故认为三叠纪火山岩与大容山侵入岩体为同期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基于上述因素,以及依据侵入关系确定大容山岩体为印支期侵入体。

图1-16印支期台马岩体被上三叠统沉积覆盖图

(防城教西l00m小河边,广西地矿局资料)

印支期岩体(

):1—紫苏花岗斑岩;2—古风化紫苏花岗岩。上三叠统(T3):3—花岗质砾岩;4—长石质粉砂岩;5—岩屑质中—粗粒砂岩;6—细中粒长石砂岩;7—粉砂质泥岩

第二亚期侵入岩多呈岩株产出,零星分布于桂东南和桂东北一带,主要有牛庙、南渡、西山等岩体。岩性复杂,除黑云母花岗岩外还有花岗闪长岩、石英正长岩、石英二长岩,多侵入于晚古生代地层中,而被白垩系覆盖,时代划分依据不足。另外还有辉绿岩、辉长辉绿岩、橄榄岩—辉长辉绿岩等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侵入最新地层为下三叠统。

(六)燕山期岩浆岩

南岭地区燕山期岩浆岩分布最广,活动频繁而又强烈,是本区岩浆活动鼎盛时期。以侵入岩为主,但火山岩也十分发育。其中又以晚侏罗世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最强,分布最广,南岭从东至西均有分布。

1.火山岩

燕山期岩浆喷发活动是空前的,从早侏罗世开始间歇性喷发,至晚侏罗世岩浆喷溢和火山喷发达到鼎盛时期,进入早白垩世其规模和强度才大为减弱,到晚白垩世基本结束。

(1)早侏罗世火山岩

分布广,但零星,即各省区内局部地段发育。湖南省两江口酸性火山岩,汝城横山及桂东贝溪基性火山岩,常宁老盟山安山岩,桂阳月亮村中酸性火山岩。而广西仅见于北流县六麻盆地西侧边缘,下侏罗统顶、底均为凝灰碎屑岩和沉凝灰岩,中部为沉火山角砾岩或中—酸性凝灰岩。广东早侏罗世火山岩出露于粤东北蕉岭—梅县—大埔。粤中惠阳—河源,粤西阳春三个地区。并可分为下部金鸡组火山喷发亚旋回和上部桥源组火山喷发亚旋回。金鸡组为浅海相喷发的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活动较强;桥源组为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夹酸性火山岩建造,火山活动较弱(图1-17)。

表1-3印支期花岗岩类岩体岩石化学成分表(wB/%)

据广西区域地质志资料编。

表1-4三叠纪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wB/%)及数值特征表

据广西区域地质志资料。

图1-17粤东早侏罗世火山岩系喷发韵律图

(据广东省区域地质志)

J3gj—上侏罗统高基坪群;J1q—下侏罗统桥源组;J1j—下侏罗统金鸡岭组;T3gn—上三叠统艮口组

(2)中侏罗世火山岩

分布范围较窄,局部见到,且主要见于粤、赣、闽局部地区。广东中侏罗世有漳平组和马梓坪群火山岩。漳平组中有陆相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夹层,主要出露于粤中深圳、惠阳、惠东,粤东北连平、梅县、大埔等地,并以梅县—大埔一带最发育,呈北东向带状分布。马梓坪群火山岩出露于粤北曲江马梓坪、仁化黄坑。

(3)晚侏罗世火山岩

晚侏罗世是火山岩活动极盛时期,南岭东部活动最为强烈。主要受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控制,为裂隙式或裂隙-中心式喷出,形成北北东或北东向火山岩带。

南岭东部沿海地区,即闽东和粤东地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特别强烈,火山岩遍布全区。岩性具有明显的中性—酸性岩浆演化喷发旋回。福建上侏罗统几乎全为火山岩组成,底部长林组砂岩中夹有安山岩和凝灰岩,构成了一个岩浆演化系列;中部南园组以火山岩为主夹砂岩和页岩,由下而上可分四个岩性段;第一段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夹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及少量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等。第二段为流纹质晶屑熔岩、流纹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等,夹砂页岩。第三段为英安岩、英安质凝灰岩、流纹英安质凝灰熔岩,熔结凝灰岩,常与中酸性碎斑熔岩过渡,夹薄层砂泥岩等。第四段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熔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及石泡钾长流纹岩、流纹岩,夹凝灰质粉砂岩、砂页岩、硅质岩、豆状沉凝灰岩。形成由中性—酸性、中酸性—酸性的两个半岩浆演化喷发旋回。上侏罗统上部小溪组以酸性火山岩为主: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石泡流纹岩等。闽东火山岩带向南西延伸为粤东火山岩带,亦沿北东至北北东向断裂带发育,形成长500~600km的北东向粤东火山岩带。其中尤以莲花山带和南澳—潮安带规模最大。晚侏罗世火山岩赋存于高基坪群中,是一套陆相及陆相湖泊相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建造,形成一套巨厚的中性—中酸性、酸性熔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夹少量沉积岩。可划分为四个喷发亚旋回:第一亚旋回为安山质碎屑岩夹中性火山岩;第二亚旋回为中性火山岩类夹沉积层及铁矿层;第三亚旋回为酸性火山岩类夹沉积岩层(图1-18);第四亚旋回为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类夹沉积岩及铁矿层(图1-19)。其中以第三喷发亚旋回最发育,不仅在粤东,全省都有零星出露,而第一、二喷发亚旋回仅分布在莲花山断裂带以西,第四喷发亚旋回仅分布在莲花山深断裂带以东。所以,在时间空间上呈现西部层位偏低,东部层位齐全,由西往东由老到新渐变规律。

南岭中部地区,赣东北、赣南、粤中、粤西,晚侏罗世火山岩零星分布,主要沿北北东向深断裂带与东西向等多组构造交汇部位喷溢,大致有河源—寻乌、新丰—连平—龙南、吴川—四会、郁南—连县几个北东向火山岩带,火山岩沿着这些带零星出露。岩性组合和岩石类型较复杂,变化大,均属钙碱性火山岩系列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且一般可划分2~4个喷发旋回。

南岭西部目前尚未发现晚侏罗世火山岩。

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的同时或稍后,伴随有潜火山杂岩的活动。一类与喷溢的火山岩有逐渐过渡关系的次火山岩,其岩性有英安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安山玢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正长斑岩;另一类为超浅成—浅成侵入体,均具有隐爆的特点,不仅有岩浆胶结的隐爆角砾岩,其周围裂隙中也有火山岩或次火山岩脉。

(4)白垩纪火山岩

是燕山晚期喷出活动,已接近尾声,大的火山岩浆喷溢已为数不多。岩浆多沿几组构造交汇部位,尤其是切穿地壳的北北东向深断裂带与东西向等构造交汇部位喷发侵入,以中心式喷发为主。这些火山机构沿北北东或北东向排列,呈串珠状分布(图1-15)。由西向东分为若干个北北东向岩带,主要有:湖南的江永回龙圩至浏阳西楼的北东向构造带中零星出露的玄武岩带,云开北东向深断裂带的博白—岑溪北东向次级深断裂带中的中酸性火山岩带,恩平—新丰和莲花山的北东向深断裂带的酸性火山岩带。

2.侵入岩

燕山期侵入岩,分布最广,规模最大,同火山岩一样,活动强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为鼎盛时期。岩石类型比较复杂,变化较大,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和碱性岩类均有出露,而以花岗岩类占绝对优势。

燕山期侵入岩为多期次、多阶段侵入的产物,可分为早晚两期。

早期侵入岩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类。岩体多呈岩基、岩株产出;第二阶段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其次为基性岩等;第三阶段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类,其次尚有基性、中性和碱性岩类等。本阶段花岗岩浆侵入活动,其强度和规模达到极盛程度。大部分形成巨大的花岗岩基,部分呈岩株、岩墙产出。

图1-18从化、梅县地区晚侏罗世高基坪群火山岩系第一、二、三岩性段韵律图

晚侏罗世火山岩系:第三岩性段(J3gjc);第二岩性段(J3gjb);第一岩性段(J3gja);下侏罗统(J1

燕山晚期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其次为基性—超基性、中性和碱性岩类。

(七)喜马拉雅期岩浆岩

岩浆活动不但微弱,分布局限,规模很小,而且主要为基性岩浆的溢出和喷发,也有以流纹岩为主的酸性岩浆喷溢。岩浆喷溢后紧接着侵入。

1.火山岩

分布于南岭东南部局部地区,主要见于福建的漳浦佛昙,明溪雪峰、屏南下村,广东河源、三水、连平,以及广西合浦新圩等地。以橄榄玄武岩喷溢为主,安山岩、粗面岩和流纹岩次之,间夹火山碎屑岩。一般发生在第三纪,部分发生在第四纪更新世或全新世。喷溢活动具多旋回特点,一般2~4个旋回。广东三水走马营粗面岩为47Ma,三水小塘玄武岩为64Ma。

图1-19莲花山地区晚侏罗世高基坪群火山岩系第三、四岩性段韵律图

晚侏罗世火山岩系:第四岩性段(J3gjd);第三岩性段(J3gjc);下侏罗统(J1

2.侵入岩

零星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局部地区。以岩株、岩脉(墙)产出。主要有辉长岩,其次有辉长辉绿岩、辉绿(玢)岩;但在江西南丰县白含境内有欧龙和郭家山两个花岗岩体,为细—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于第三系新余群中,年龄值为37Ma。

大部分岩体侵入于上白垩统或第三系中。

⑥ 广东河源盆地地质概况

这里所介绍的广东河源盆地地质背景主要是总结了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8)和张显球等(审稿中)的工作。河源盆地是一个受河源大断裂主干构造控制的断陷盆地(图2),河源大断裂由发生在中三叠世的印支运动所引起,形成了一系列大的北北东向和北东向延伸的褶皱,而与老地层伴随的有断层活动、岩浆作用以及变质作用,该大断裂也遭受到燕山运动所引起的变形。燕山运动的一期发生在早侏罗世的末期。在中侏罗世时,湖泊碎屑和火山喷发物充填广东东部的断陷盆地,形成漳平组,而在广东省的北部地区,与其相当的地层为山间盆地相的马梓坪群。燕山运动二期出现在中侏罗世末期,它引起广泛的褶皱运动,使得中侏罗统及老地层出现相当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伴随着晚侏罗世板块俯冲作用的进一步加强,产生了燕山运动的三期。因而,该区域许多深大断裂开始活动,伴随着新产生的断层,形成分布广泛的北东向火山活动带。这一喷发活动尤其强烈,广泛分布在广东东部的沿海区域。伴随着火山运动和深成成岩作用,燕山运动四期和五期分别发生在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晚期,但是其程度要比晚侏罗世的岩浆活动弱得多,暗示了那时的燕山运动处于衰退期。在早侏罗世时,随着库拉板块在欧亚板块之下的消减,海水侵入广东中部和北部,导致了广泛的金鸡组海相沉积(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8)。

图2 河源盆地北部地层剖面位置图

在晚侏罗世的末期,发生了大范围的深成成岩作用,沿长乐-南凹深断裂带,产生了高温低压的变质带和混合岩带。从早白垩世开始,该区域进入一个相对缓和的构造期,表现在出现了一系列由张应力控制的小到中型断陷盆地。与此同时,盆地内沉积了一套具火山岩的红色碎屑物,这一沉积一直持续到晚白垩世含膏盐的红色序列形成(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8)。

河源盆地是广东省十大盆地之一,面积约725 km2,由上白垩统和古近系构成,该盆地呈东南西北向延伸,为一不规则的“S”形。河源盆地北部是指河源市南郊大塘埔村以北地区,其形状近似半月形,北北东向。南北长21 km,东西宽6~8 km,面积约160 km2。西北侧为河源大断裂,东侧为逆向断层,地层走向为北北东,倾向北西,倾角为24°~38°。由于西北侧河源大断裂的长期活动,沉积中心偏于西侧,不断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转移,形成倾向北西的单斜盆地。河源盆地北部白垩系—古近系地层厚达4000 m以上,与下侏罗统金鸡组及燕山三期花岗岩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图3)。

图3 河源盆地北部从胜利萤石矿到牛牯寨地层剖面图

河源盆地北部的白垩系及古近系红层是一套沉积较粗的红色碎屑岩,以砾岩、砂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特别发育为主要特色。依岩性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上白垩统南雄群的大凤组、主田组和浈水组,以及古新统—始新统上湖组和丹霞群(图4)。

图4 河源盆地地层柱状图

大凤组(K2d)分布在盆地北部东南缘的大塘埔、田心、麻竹窝、陈田、罗屋以及到吉一带,即河源市南郊及东江以东地区。它以沉积物粗,砾岩及砂砾岩发育和富含圆形恐龙蛋为主要特征。由自下而上、从粗到细的两个沉积旋回构成,厚为837 m。大凤组底部为暗紫红色块状巨砾岩,砾石粗大,分选性差。80%的砾石为微变质砂页岩,常夹含砾砂岩透镜体与燕山三期花岗岩呈断层接触或不整合于下侏罗统金鸡组之上,厚达237 m。下部为紫红色含砾不等粒砂岩,中—细砂岩,风化强烈,地势低平,常被植被覆盖,厚度约为200 m;中部为紫红色砾岩夹砂砾岩,丹霞地貌较明显,厚度为150 m;上部为紫红色含中粗砾花岗岩屑细砾岩、含细砾粗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钙质砂岩。砾石中主要为花岗岩,其次为金鸡组的砂页岩,该组富产圆形恐龙蛋化石,厚度约为250 m。

主田组(K2z)分布于河源市区、黄沙、东源县城以及仙塘镇一带。主田组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不同于下伏的大凤组和上覆的浈水组(图版I)。主田组为紫红、浅砖红色细砾岩、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不等粒砂岩不等厚互层,下部夹粉—细砂岩、含砾铁质泥岩,砂岩中斜层理发育,普遍具灰绿色斑点、斑条和灰绿色钙质结核。岩石易风化剥蚀,地势低平,多呈缓坡低丘与平原丘陵地貌,产龟类、黄氏河源龙(Lü,2003)和长形恐龙蛋化石,厚度为1200 m。

浈水组(K2zs)分布在205国道白头岭—神甫一线以南的连塘坪、围背、步狗岩、马牯顶、杨梅坪以及禾子田一带,沉积物比较粗,为白色、紫红色厚层、块状含中砾细砾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夹棕紫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以及砂岩含少量灰绿色斑点,上部岩层交错层理发育,未发现化石,厚900 m。

上湖组(E1s)分布在美石下、黄果塘、坪山、长龙、茅埔以及三扶田一带,为紫红、橘红色含大量花岗岩砾石的细砾岩、含砾粗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夹泥质粉—细砂岩和含砂碳质粉砂岩。砾石成分主要为花岗岩,次为石英砂岩和下伏南雄群的红砂岩,磨圆度较好,多呈半滚圆状,砂岩中斜层理发育,斜层系厚1 m以下,未发现化石,厚820 m。

丹霞群(E2dx)分布在盆地西北缘的美石寨、狗比沥、牛轱寨以及石门一带,为紫红、砖红、褐红色块状砾岩及含中粗砾的花岗岩屑细砾岩。上部以细砾岩为主,下部以巨砾岩为主,砾径粗大,可达1 m以上。砾石以花岗岩为主,分选性及磨圆度差,铁质、泥质和砂质胶结,近断层处硅化明显、坚硬,常构成悬崖峭壁,如美石寨、牛轱寨、石门等地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未发现化石,厚度为534 m。

河源盆地北部南雄群以沉积物粒度由粗到细再变粗,可划分为三个部分,下部大凤组岩性粗,砾岩发育,是盆地发育早期阶段。地形差异明显,剥蚀作用强烈,是快速堆积的产物;中部主田组沉积粒度相对较细,富含灰绿色钙质结核或钙质斑块、斑条,是盆地发育到水体相对较宽、较深、物源较远,周围地势高差不大的环境下沉积的;上部浈水组岩性又变粗,砾岩砂砾岩较发育。以上特征与标准地区南雄盆地南雄群相似,可以与之进行对比(图5)。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河源盆地的主田组和浈水组沉积物粒度较南雄盆地的粗,细砾岩、含砾砂岩和不等粒砂岩较发育,而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少。南雄盆地细碎屑岩和泥质岩更发育,尤其主田组主要是一套沉积物较细的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状、透镜状灰质砂岩、泥灰岩;浈水组泥质岩也较发育。在生物群方面,两盆地的南雄群大凤组均产圆形恐龙蛋化石,主田组产窃蛋龙类和长形恐龙蛋化石,但南雄盆地的南雄群化石门类众多,除爬行动物外,还富产微体化石如介形虫、有孔虫、轮藻等(张显球,1987),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以及昆虫等多门类化石(张显球等,2000),而河源盆地北部生物群的面貌显得十分单调,未发现微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门类化石,不及南雄盆地的生物群丰富。

图5 河源盆地北部(A)和南雄盆地(B)的地层对比图

南雄盆地的上湖组是以紫红、暗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富含灰质结核,化石丰富,夹细砂岩,局部夹杂砾砂岩、细砾岩,化石丰富(张显球,1992a),而河源盆地北部上湖组则以细砾岩、含砾粗砂岩、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粉砂质泥岩和粉砂岩少,未发现化石。沉积物明显较南雄盆地的粗,两者的岩性差别是明显的。丹霞群是一套粗碎屑岩,下粗上细,具明显的丹霞地貌等特征,与标准地点丹霞盆地中丹霞山剖面的丹霞群非常相似,岩性和地貌特征可以对比,唯丹霞盆地的丹霞群时代属晚白垩世(张显球,1992b)。河源盆地丹霞群时代依据不足,可能比丹霞盆地的丹霞群要晚。南雄盆地两侧的丹霞群是南雄群与罗佛寨群的相变,是一个明显的穿时岩石地层单位,时代为晚白垩世中期至早始新世。从西往东北狮头寨丹霞群的层位越来越高,时代越来越新(张显球等,2000a,b)。总之,河源盆地北部上湖组和丹霞群至今未发现化石,但它们均位于南雄群之上,层序是清楚的,其时代应晚于南雄群。

⑦ 河源是什么样子

被誉为“客家古邑 万绿河源”的河源市位于广东省北部、东江中上游,南接惠州、汕尾、东靠梅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河源1988年撤县建市,现辖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连平县,有95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理、1个农场,1251个村委会、155个社区居委会。市区距广州约180公里,距香港约200公里。全市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48.98万人,农业人口266.89万人,常住人口295.35万人,有少数民族畲族,人口2万多人。

河源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约占80%,谷地和平源约占20%。境内有罗浮山、九连山两大山脉、东江、新丰江两条河流纵贯全境。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市年平均温度20.5℃,平均降水量1809.1毫米,无霜期324.8天。

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自秦置龙川县至2009年已有2223年历史,世界第一个客家人越佗担任龙川县首任县令,秦汉时属南海郡,南齐时始置河源县,隋唐宋属循州,清属惠州,是客家人开发岭南最早的地区。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流派创始人王阳明向朝廷奏设和平县,并创立阳明书院,推广理学文化。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紫金县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入粤始祖地,河源人刘尔崧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57名党员之一,河源大地还养育了阮啸仙,刘琴西。黄居仁等一批早期优秀共产党员。1927年4月26日,刘琴西等共产党人地紫金发动“四 二六”武装暴动,成立全国第一批县有革命政权----紫金县人民政府,之后建立炮子红色苏区,海陆惠紫成为中国革命著名的红色根据地。周恩来、彭湃、徐向前、叶剑英、阮啸仙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河源领导过革命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河源是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的重要根据地,龙川是闻名中外的“香港大营救”指挥部之一。

河源是粤东“资源宝库”。人均矿产、森林、水、土地资源拥有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忆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36种,其中钨矿、铁矿、萤石矿和稀土储量位居全省第一。有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两个广东第一和第二大的水库,其中新丰江水库库容达139亿立方米,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唯一授予“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称号。全市森林面积达1800万亩,森林覆盖率703.%,生态资源十分丰富。

河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源源生态环境优良,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常年保持优级水平。拥有华南第一湖万绿湖、桂山、苏家围、热水漂流、亚洲第一高音乐喷泉、黄龙岩、霍山、越王山、龟峰塔及众多温泉等旅游景点。拥有众多的古村落、古民居。还拥有世界上唯一的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足迹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遗迹,已出土恐龙蛋化石15000多枚,恐龙蛋化石馆藏量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

河源是后发城市。河源交通区位日益凸显。境内有京九和广梅汕两条铁路,105线、205线两条国道,惠河、河梅和粤赣三条速公路,已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随着途经河源的广河、广赣、汕昆、河紫、粤湘等高速公路和京九高铁及连接珠三角的城际轻轨建成通车后,河源将全面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真正成为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和沟通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大陆桥”。河源承接产为转移势头迅猛。目前全市有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矿产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太阳能光伏、轻纺服装、建材陶瓷、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河源拥有国家级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河源手机”区域品牌逐步形成。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16.9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322元;三大产业比重为12.6:53.7:33.7;税收总收入39.3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8亿元;外贸出口额14.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7亿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1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8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河源已经从落后偏僻的山区小县城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特别是近年来,河源践行反传统路径依赖、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发展战略的“三反”理念,大力发展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四新”产业,争创“生态发展和低碳经济示范区”,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港澳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市”、“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2008年城市综合增长竞争排名全国第一位(并列)、2008年中国最有魅力城市200强14名、“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

⑧ 河源地震的原因

地质构造活动引发
广东省地震局副局长梁干表示,地震发生后,省地震局立即启内动了四级应急响容应,并派出吕金水副局长率工作组携多台(套)仪器赴河源市指导工作、加密观测。没有收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由于两次地震震中均在新丰江水库周围,有人怀疑此次地震是因为水库引起的,但是梁干否认了这一说法。梁干表示,两次地震的震中,同属河源-邵武断裂带上,五十年以来,该断裂带河源地区曾发生1962年3月19日6.1级地震,以及4-5级地震46次。“今年两次地震的诱因都是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

⑨ 河源现百公里古道是真的吗

近期,河源市和平县发现相连较完整、长约100公里的古道。它是目前河源境内发现专的最长的古道,属有可能是我国南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遗存里程最长的古驿道。

浰源镇野田村存有完好茶亭,亭上有“粤赣第一关”字样。

10月,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实地调查和平县青州镇至连平县忠信镇古道,发现了扬里垇茶亭、松山背石拱桥、水口文笔塔等重要古建筑。

近日,二九二大队古驿道调查组在和平县热水镇又发现大量古建筑遗址,包括8座茶亭(合栋茶亭、上合栋茶亭、柑仔山茶亭、燕潭茶亭、马径亭、杨梅亭、上石缺垇茶亭、下石缺垇茶亭),2座重要拱桥(黄石坑石拱桥、鹅胸桥)。

好好的保护开发,别让这么好的古道埋没。

⑩ 广东河源地震据说是蓄水湖引发地震,为什么蓄水湖能引发地震

人类工程活动如注水和修建水库等均可诱发地震。构造型诱发地震的内因是岩体贮存了构造能,水库蓄水后可能导致构造应力提前释放,从而诱发了地震。还有一类是水库蓄水后库水压入溶洞引起塌陷和气爆,对水体较集中的水库还可能引起区域荷载重新调整导致岩石滑移而诱发的地震。上述几类地震均称为水库诱发地震,大桥水库是否会诱发水库地震一直是工程界和地震界关注的问题。 积极防治
水库蓄水以后由于局部地壳受力状态的改变,确实会引起一些地震的发生。水库诱发地震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原本没有地震断裂带的地区,由于水坝的建设以后形成水库,水库蓄水改变了原来的地应力分布,从而产生了局部的地震。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但是,由于水库增加的水体重量,通常是均匀的分布在一块较大的面积之上。而且,由于水库周围原有山体的比重肯定是高于水体,所以,水库蓄水后对地壳造成的压力变化,一定是属于消除应力集中改善地球表面受力的情况。因此,水库蓄水引发的微震,不仅不可能造成较大的地震,而且总体上应该是属于有利于地壳均匀受力的调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水库建成后的实际观测也说明,仅仅由水库蓄水引发的地应力改变所产生的地震,一般都非常微弱,大多数都是人们难以察觉的微震。不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威胁。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水库蓄水地区域原来就是地震区,有明显的地震断裂带存在。原有的地应力积累就已经孕育着地震的发生,由于水库蓄水打破了原有的受力平衡,导致了原有地震的延迟或者提前发生。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地震,其危害和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原有的地震能量。水库蓄水只是引发或者说诱发了地震,而不是造成地震。 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可知,按工程地质条件来分类,水库诱发地震具有不同的成因类型,主要有岩溶塌陷型和断层破裂型。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最常见,不过多为弱震或中强震,破坏性不大。断层破裂型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概率虽然较低,但有可能诱发中强震或强震。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断层地震的产生机理主要在于,地应力的积累、变化使断层产生了突然的破裂或者错动。而断层地震的发生条件就在于不同方向的地应力的合力克服了断层之间的摩擦力。当断层间的摩擦力越大时,需要克服摩擦力的作用力就越大。这种情况下需要地应力的变化积蓄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能量,所以,短时间内地震不容易发生,然而,一旦发生后地震释放的能量也就比较大。相反,如果断层之间的摩擦力越小,需要克服摩擦力的地震作用力就越小,越容易产生地震,同时地震发生后释放的能量也比较低。所以说,决定断层地震爆发时能量强弱的关键在于断层之间的摩擦力。从这一点上看,由于水库蓄水后将会加大地下渗流,水的侵润一般只能使原有的断层之间摩擦力降低。所以,水库蓄水通常会伴随出现加速原有地震地区断层地震发生的现象,不过这也同时还有提前释放地应力所积蓄的能量,减小原有地震地区的震级的作用。 水库蓄水能促发地震、减小强震,这也许就是世界上虽然已经建有几十万座水坝,虽然水库诱发地震现象非常普遍(根据国外资料记载,有的水库蓄水后,曾经观测到成千上万次的微小地震),但是,大都是危害性不大的微震和弱震。至今全世界尚未有一起因为地震造成的垮坝事故。 只有在中国广东省的新丰江和印度的柯依那两座水库发生的地震,曾经对大坝造成过轻微的损害,必须要进行工程修复。现在,多年的实际观测和研究已经使很多学者逐渐认识到,即便是在地震高发区修建的水库也并非就一定是坏事,在很多情况下水库诱发的地震,有助于该地区地震能量的提前释放,对于减小地震灾害的破坏性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然,这也绝不是说“水库诱发地震就都是好事”。不过,由于世界上经常发生地震的区域很多,相对于其它非地震地区来说,地震确实会增加人类生存的不安全程度。但是,地球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巨大的人口压力,使我们人类根本不可能做到,凡是有地震的区域我们就要躲避开的条件。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冒着地震的风险,在地震区域内生存、发展、建设。中国的唐山、日本的东京、美国的洛杉矶都是强地震区域,但是至今人们照样还要在那里生活,照样还要建设高楼大厦。所以,面对地震的威胁,人类不能简单的选择逃避,只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只能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地震所造成的危害。 地震对大型水坝、水电站的安全性的影响,一直是水库水坝建设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作为世界上水电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水坝的抗震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中国已经制订出了一系列的水坝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每个大型水坝工程的修建都必须达到这方面的技术标准。另一方面,我们公众对于地震对大坝安全性的影响,也不必过分的担心。就人类现有对地震的研究水平来看,人们总能够通过已有的地震资料分析和地质勘探,让准备修建的水库坝址,避开强烈的地震的断裂带。同时,通过对坝址的地基处理和坝型选择,也可以大大降低地震对大坝工程的危害。 前人研究指出,水库诱发地震有两种重要的类型:快速响应型和滞后响应型。快速响应型水库诱发地震与水库水位变化密切相关。有的水库蓄水后,很快发生地震,即属快速响应型。快速响应型地震的成因之一是岩溶塌陷或气爆,多发生于溶洞发育的石灰岩库段。水库荷载引发的地震也属快速响应范畴。另一类型地震则要在开始蓄水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生。其 滞后时间长短各不相同,一般为数月到数年不等。滞后响应型水库地震释放构造能,它的发生与库水沿断层渗透、断层面摩擦系数降低和岩石抗剪强度降低有关。因此,这一类型地震的强度与水库水位的变化的关系不明显。构造型诱发地震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发生地震的构造贮能,与蓄水时间的长短无关。破坏性大的水库诱发地震多为滞后型地震。 水库地震与水库的作用有关,当然也与一定的构造和地层条件有关,而水的作用只是一种诱发因素。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从1959年蓄水后,在水库区周围地震频度慢慢增加,于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一次6.4级地震,震中强烈度达到了8级,是已知最大水库地震之一。到1972年为止,该区共记录了近26W次地震,又如著名的埃及阿斯旺水库,坝高110M,库容量达165亿立方米,1960年正式开工,1964年开始蓄水截流,1968年正式投入运行。此地区在修建水库前历史上无地震记录,从1980年起出现小震、微震,于1981年11月在坝址西南60KM库区发生了5.6级地震:于1982年同一地点又发生了5级和4.6级地震。 此外,因深井注水、地下抽水等也可触发地震。如美国科罗拉多洲有一座落基山军工厂,为处理废水凿了一口3614M的深井,用高压注水于地下,于1962年发生地震。以后停止注水,地震活动减弱;恢复注水,地震又有所增加,上述地震,特别是水库地震的成因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一般认为,在一定的有利于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水库蓄水可诱发地震。除去人为因素诱发地震外,有些自然因素阵如太阳黑子活动期,阴历的塑、期望等,也容易诱发地震。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