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大学新星石油
⑴ 青年地质科技奖的授予情况
到目前为止 ,475名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授予金锤奖95名,银锤奖380名。同时有21名金、银锤奖获得者荣获了中国青年科技奖。“青年地质科技奖”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品牌,在地质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奖者绝大多数已成为地质科技工作的骨干。(下附部分获奖者名单)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1989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5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毛景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石彦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建潮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董树文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银锤奖 (1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安建 长春地质学院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李小彦 西安煤炭科学研究院 李长江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李继江 山东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李荣清 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汪振文 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张 韬 宁夏地矿局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明泉 兰州大学地质系 张哨楠 成都地质学院 张德润 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杨闽中 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 罗 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绍甫 广西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聂风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综合研究地质大队 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1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石昆山 河南省地矿厅第三地质探矿队 汤良杰 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 吴景勤 核工业总公司华东地质勘探局 陈 骏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国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徐学纯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晏建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南地质勘查局 317 银锤奖 (31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渝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王会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地质研究大队 王英民 成都地质学院 王鹤龄 湖北地质实验研究所 刘金山 湖南地矿局 405 队普查分队 刘蒙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华佑南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系 朱儒峰 内蒙古地矿局第二区调队一分队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吴澄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张超群 广东茂名矿产公司 李乃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 周 翊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勘查及城乡建设工程系 林畅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罗先熔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 郑国东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侯建军 北京大学地质系 段太忠 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 郝梓国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报编辑部 栾文楼 河北地质学院 殷跃平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属总公司北京地质研究所 耿 弘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阎子忠 宁夏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黄建闽 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质勘查局地质探矿技术研究所 蒋少涌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学地质系 戴凤岩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3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9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陈践发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庞忠和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研究室 侯增谦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矿局第七地质队 赵文智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锡伟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郭英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 黄润秋 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 温 宁 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银锤奖(30名以姓氏笔划排列)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 剑 地矿部成都地质研究所 王恩志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矿局 215 队物探分队 韦星林 有色总公司江西地勘四队三分队 甘盛飞 沈阳黄金学院地质系 曲国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任书才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刘代志 中南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勘察新技术研究所 刘树文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杜杨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处 李延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 邱小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区划室 何思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工系 汪东波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张光辉 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陈衍景 北京大学地质系 邵益生 建设部城市地下水资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矿局区调队 罗 强 西南石油学院 周平根 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国土地质研究室 周永章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 胡 凯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郜建军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贺安生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 郭正堂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黄运飞 中国兵器工业部勘察研究院 蓝先洪 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赖旭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军 水利部能源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学 (北京)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1995年)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王宗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朱立新 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 吴吉春 南京大学 周瑶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永飞 中国科技大学 姜钦华 北京大学地质系 胡圣标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郝 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秦四清 中航勘察设计院 舒 航 中国矿业大学 银锤奖 (共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万 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于青春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方维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总队 王 驹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王 清 长春地质学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质研究所 冯庆来 中国地质大学 任战利 西北大学地质系 刘 震 石油大学(北京) 刘小宇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刘晓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孙晓明 中山大学地质系 许文良 长春地质学院 宋 彪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正伟 河南地质科研所 张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张晓培 长春地质学院 张献民 河北地质学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学地质系 李建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杨夕辉 云南地矿局三队 沈树忠 中国矿业大学 邵龙义 中国矿业大学 陈松岭 中南工业大学 周乐尧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院 屈建军 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学 闾国年 南京大学 唐金荣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胜利 煤炭科学院西安分院 贾爱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章雨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续世朝 山西地勘局区调队 银剑钊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所 黄 海 地矿部地质技术勘查院 龚汉松 海南地矿开发局高新爆破技术公司 傅雪海 江苏煤田地质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蒋泰然 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解习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199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共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何庆成 地矿部环境地质所 李功伯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苏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学 ( 华东) 范洪海 华东地质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质所 徐义刚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矿部地质研究所 董国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长春科技大学 银 锤 奖 ( 共 40 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 作 单 于学峰 山东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业大学 王文武 化工部辽宁地勘院 王世泽 西南石油局 王建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邓吉牛 有色北京地质所 田升平 化工部化学矿产院 全裕科 华北石油地质局规划设计院 刘 杰 宁夏石炭井矿务局 刘再华 地矿部岩溶地质所 刘俊来 长春科技大学 孙友宏 长春科技大学 朱云鹤 地矿部南京地矿所 汤 彬 华东地质学院 邢红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吴培康 石油勘探开发中心 张立东 地矿部沈阳所 张伯友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张招崇 地矿部地质所 张振福 山西地矿局地调队 李 晓 中科院地质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质所 李俊建 地矿部天津地矿所 杨学明 中国科技大学 杨忠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杨振宇 地科院地质力学所 肖举乐 中科院地质所 陆建军 南京大学地质系 陈远荣 桂林矿产地质院 陈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矿业学院 施泽进 成都理工学院 柳建新 中南工业大学 赵 平 中科院地质所 徐贵来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聂高众 国家地震局地质所 顾雪祥 成都理工学院 赖绍聪 西北大学地质系 薛良伟 河南省地科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1999年)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名单
金锤奖8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 作 单 位 刘财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 刘福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 孙占亮 山西地勘局区调地质队 陈国忠 甘肃地勘局第三地质队 周翠英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秦克章 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学(华东)资源系油藏地质研究所 谭永杰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银锤奖26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于海峰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王骏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规划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长春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 刘国平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李忠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 李国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质所 杨晓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杨晓明 化工部辽宁地质勘查院 邱检生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陈汉林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周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与环境工程系 周绍智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院 姜月华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贺文华 湖南省地勘局418队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 徐扬青 煤炭部武汉设计研究院 徐旭辉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实验地质研究院 康凤新 山东省地勘局地矿处 麻土华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黄同兴 广西地质调查研究院 赖健清 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 谭承军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院 黎良杰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 魏祥荣 核工业华东地质局二七O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2001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化建新 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王 成 核工业西北地质局二一六大队 孙继敏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强 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所 汪东波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周新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郑和荣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银锤奖(42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马 明 长江委综合勘测局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史长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 刘 敏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刘长礼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刘传虎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刘贻灿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研究所 刘海泉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测井总监 吕修祥 石油大学(北京) 吕晓光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吕新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纪友亮 石油大学(华东) 许强 成都理工大学 闫相宾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德文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张永波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起钻 广西有色地质勘查总院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张德民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中煤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李青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科技处 李晓昭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杨计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时成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 陈占成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陈建文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虎维岳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郑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姜在兴 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赵英俊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唐书恒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国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队 唐辉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徐学义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华北石油局井下作业大队 符巩固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湘东矿产地质调查所 曾义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德州钻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温书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云鹏 西北大学地质系 鲁安怀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翦知湣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2003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名单
(7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邓运华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刘四新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宏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尚彦军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宽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龚士良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谢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处主任工程师 银锤奖名单(34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工作单位 万余庆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云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宝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 韦国深 广西地质勘查总院 丘学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刘亮明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刘继东 甘肃煤田地质局 孙焕泉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况军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吴文鹂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吴珍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发旺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光学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学 李细根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四分队 邱楠生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陆现彩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 陈昌彦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华东分公司 武恒志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读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姚建明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85队 徐贻赣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 桑树勋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袁训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焦鹏程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所 韩士洲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韩颖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太原分院 雷从众 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谭成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2005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刘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 刘志飞 同济大学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苗爱生 核工业二0八大队二分队 夏群科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庹先国 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处 鹿化煜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 戴福初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李文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 甘甫平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刘红樱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宏峰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浙江总队 陈晓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张元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陈正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赵志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 程国明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何高文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 张进德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张异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张守林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聂振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杨振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程建远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学院 张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马保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杨文清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六队 于 军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 琚宜太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杨自安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资源勘查技术中心 王文峰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王岳军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刘光祥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许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质调查所 陈志宏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彭和求 湖南地质调查研究院 李国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 陈仁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 张延军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冯亚生 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区调分院 王昆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 汪 珊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谢文卫 国土资源部勘探技术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届(2007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名单
(1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于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书来 北京矿产地质调查院 祁生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国海洋大学 周心怀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温志坚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葛晓立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董月霞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 覃小锋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韩忠 武警黄金部队第六支队 银锤奖名单(40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 名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万玲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丰成友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仇建军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 牛富俊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王之军 中非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华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叶晓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任云生 吉林大学 刘东辉 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 刘忠群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刘陶勇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 江山红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钻井研究所 闫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何卫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何黄生 江苏煤炭地质局物测队 张永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礼中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张传林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张吉寿 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张家菁 江西省地矿局赣东北大队 李连生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铁军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单玄龙 吉林大学 和志军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南方地质调查所 林全胜 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武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元平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侯树仁 核工业二〇八大队 赵振宏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徐品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晏鄂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翁爱华 吉林大学 袁文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郭华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郭彦民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高文龙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黄伟强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廖忠礼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⑵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应届生招聘在哪面试
在新星石油公司,北京的话就在北四环,地质大学南边。要是外地分公司,那就根据公司定了。
该单位不错哦,祝好!
⑶ 中国海相油气盆地分析
易荣龙1舒文培1易海2
(1.中国石化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湖北荆州434100;2.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局第二海洋调查大队解释中心,广东广州510760)
【摘要】中国海相盆地的原型有新生代的陆缘裂陷、陆架前缘坳陷及走滑盆地;还有古生代的坳拉槽—台向斜、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周边盆地及中、新生代的前陆盆地等。其油气系统各具特色,资源丰度与分布也有所不同。
中、古生界海相盆地历经了5种改造作用,即抬升剥蚀、叠加深埋、挤压褶断、扩张块断及热力变质作用,它们对油气系统具有建设性与破坏性。与之相应,本文提出了改造型盆地的5种类型极其复杂油气系统的特点。
改造型盆地的油气保存条件应视为后天决定先天的条件。浅部区域性优质盖层是天然气区形成的必要条件;断裂系统的发生、发展对油气具有双重作用;多种类型的保存单元及地下流体盆地,其油气水运动与聚集规律不同,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除中、古生界盆地外,应加强新生代海相盆地的勘探,争取战略突破。
【关键词】中国海相盆地;盆地改造作用;油气系统;石油与天然气资源
朱夏先生1983年发表的“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一文,对于我国海相盆地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九五”期间,受新星石油公司委托,我们编制了《中国油气资源预测系列图》,其中新编的《中国海相油气资源分布图》反映了我国海相盆地的原型、成油气条件、油气系统及资源分布。现就中国海相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前景做一简要分析。
1海相油气盆地的类型及其油气系统特征
1.1陆缘裂陷盆地
如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琼东南盆地及东海陆架盆地,它们是发育在我国大陆架上的张性断陷-坳陷盆地。老第三纪为断陷型湖相及滨海含煤沉积,是重要的烃源层系;新第三纪为坳陷型海相沉积,大量的浅海暗色泥质岩也应是重要的烃源岩。据张启明等研究,琼东南深水层序中高位体系域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较好的有机质类型,优质烃源岩出现在高位体系域下部。
陆缘裂陷中生成的油气通过输导层及断裂系统向三角洲前缘和碳酸盐岩台地运移、聚集成藏。
1.2陆架前缘坳陷盆地
如珠二坳陷及东海陆架前缘坳陷。
珠二坳陷已位于陆架与陆坡的交接地带。老第三系文昌组、恩平组可能已属于海陆交互相区;新第三系至第四系为海进层序,可划分为8个亚层序,其中分布着陆坡半深海泥质沉积区—盆底扇—斜坡扇—陆架坡折带深切谷充填物—陆架上的前积层体,组成为一完整的油气系统。其烃源区应是陆坡深水低氧的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相区。在高压环境中,岩层内呈现压实流,油气应由陆坡向陆架方向运移、聚集(图1)。
图1珠二坳陷第三系油气系统剖面图(据CNOOC)
1.3走滑盆地
莺歌海盆地是其典型,万安盆地也具走滑特征。大型走滑断裂的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发展。走滑深坳中烃源岩十分发育。早期形成的油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及输导层向斜坡上方运移;晚期热流底辟发育,形成“气烟囱”。油气从深部沿底辟垂向运移,并聚集在底辟上部或旁侧的多种构造及砂体之中。
1.4坳拉槽及后期的台向斜
如塔里木东部的
其主要油源岩为中、上奥陶统海相泥岩、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优质烃源岩TOC≥0.5%,厚度为80~300m,Ro约为0.9%~1.2%;主要气源岩是下寒武统含磷层段的黑色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优质源岩TOC≥0.5%,厚度约为108~400m。它们主要分布在台向斜的两翼斜坡区。
早期油气可沿斜坡向塔北、塔中隆起运移、聚集;晚期油气则应以垂向运移为主,在坳陷内的大型穹拱、断裂带及相关圈闭或地层岩性储集层体中聚集。
晚期加里东运动使塔北、塔中部分原生油气藏破坏,但后期石炭系膏泥岩的整体封盖有利于晚期成藏,形成为大型油气田区。
1.5克拉通盆地
如塔里木中部的C—P1、鄂尔多斯中部的Pz和四川盆地的P—T2等。
克拉通盆地的主要烃源区是克拉通坳陷,烃源岩为浅海泥质岩及滨海煤系,台地相碳酸盐岩及膏泥岩是有利的储盖组合。隆起斜坡带伴生有滨海砂坝及三角洲沉积,为较好的储集层体。
油气自生自储,以岩性及地层油气藏为主。
1.6克拉通周边沉降盆地
如塔里木北部的乌什凹陷及南盘江地区。
从台地边缘礁相带至斜坡带(含塌积相)至盆地相区,构成侧变式生、储、盖组合。由于上叠前渊沉积的整体覆盖,构成一个完整的油气系统。
1.7前陆盆地
例如川西北、塔里木西南部及北部等(图2)。前陆盆地发育的早期、中期、晚期以及前期都可能有海相沉积,因此陆相烃源与海相烃源并存是其特点。早期油气随地层水排出,沿前陆斜坡长距离运移,前渊快速深埋;晚期油气成熟—过熟,以产天然气、裂解气为主;后期冲断发育,上、下两个油气系统串通,油气垂直运移,选择性储集。
图2塔里木北部地区油气系统剖面图
2中、古生界海相改造型盆地
朱夏先生曾经指出,“大部分古生界盆地或是为中新生界盆地所叠加覆盖,或是受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改造”,“中新生界盆地的几种形成与演化机制,同时也就是对古生界盆地的改造……”。
所谓改造型盆地,即盆地的原型(原始面貌和沉积建造)在后期遭到较明显改造的沉积盆地(刘池阳,1998)。张渝昌提出以是否经历变格运动来区分盆地的原型与改造型。我们从油气保存条件出发,进一步以区域盖层及油气系统的“大部破坏”或“部分保存”或“大部保存”来区分盆地改造作用的强、中、弱。
在我国,中、古生界油气盆地历经了5种重要的改造作用,即抬升剥蚀、叠加深埋、挤压褶断、扩张块断和热力变质作用。它们对原始油气系统有建设性与破坏性两方面的影响。
2.1抬升剥蚀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2.1.1轻微或弱的抬升剥蚀改造
如四川盆地印支晚期的区域不整合面。泸州—开江古隆起控制了三叠系天然气的聚集,但是隆起顶部的轻微剥蚀使嘉四段膏盐盖层不复存在,因而嘉三气藏随之散失。
2.1.2中等程度的抬升剥蚀改造
如四川盆地前二叠系的区域不整合面。除乐山—龙女古隆起外的广大地区,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剥蚀,但还有大面积的保存;随之被二叠系、三叠系等覆盖、深埋。下志留统黑色页岩得以继续生烃,并运移到石炭系的岩溶裂隙—孔隙储层中聚集成藏,形成四川盆地东部的大气区。
2.1.3强抬升剥蚀改造
乐山-龙女隆起、塔北沙雅隆起及鄂尔多斯中部隆起为较强的抬升剥蚀。这里志留系、泥盆系剥蚀殆尽,下古生界一度暴露,原生油气藏遭到较大的破坏;但在隆起低部位仍有保存,如哈得逊油田。同时,这里碳酸盐储层受到淋滤和溶蚀改造。在后期的区域不整合覆盖下,晚期油气聚集,形成大油气田。
更强的抬升剥蚀发生在米仓山隆起,寒武系白云岩古油藏已破坏殆尽。
2.2叠加深埋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叠加深埋对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岩都有明显的改造。
(1)烃源岩随着埋深增加有机质将经历低熟、成熟、高熟和最终甲烷4个阶段。叠加深埋区烃源岩大体都达到高熟或过熟,并有裂解气发生。因而叠加深埋区主要提供CH4气,甚至CO2、N2等非烃气体。
(2)对于储集层,叠加深埋造成储层致密化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3)对于盖岩,深埋压实—增温—脱水导致泥质岩硬化、脆化。如南方下志留统页岩,在深部高围压条件下是细腻致密的盖层及变形层系中的滑脱层;而在围压降低或解除之后,则明显地脆化、劈理化,从而丧失了封盖能力。
2.3挤压褶断改造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湘鄂西武陵山区被挤压褶断为隔槽式褶皱,这是较强的挤压褶断改造。晚近时期又抬升到海拔2000m,油气保存条件受到较大的损害。
川东南褶皱束为中等强度的挤压褶断造成的隔挡式褶皱,在宽向斜中的低背斜分布着三叠系、二叠系的大气田,在高陡背斜带分布着石炭系的构造—岩性大气田及下三叠统的岩性气田。
在川中地区除乐山-龙女古隆起外,均为低缓构造,以岩性油气田为主。
川西龙门山前属较强的挤压冲断推覆带,油气散失较大,仅在山前冲断构造带中有海相油气田保存,如中坝。
2.4扩张块断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以来扩张改造作用十分明显,如华北地台被肢解为26个大大小小的块体。其中鄂尔多斯区块面积>10×104km2,属大型保存单元,海相油气系统得到较好的保持。这是弱扩张块断改造的例子。
沁水区块和东濮区块面积在1×104km2以上,属中等保存区块,石炭—二叠系的煤成气得到保存。这是中等扩张块断改造的例子。
若干面积在1000km2左右的小型区块及面积在100km2左右的微型区块是较强的扩张改造的结果,其海相油气系统支离破碎,由于剥蚀、淋滤较强,难于再次生烃成藏,但可作为古潜山储体存在。
2.5热力变质改造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强热力变质改造——海相沉积发生区域变质或大规模岩浆入侵当属此类。它对油气保存不利,如冈底斯、浙、闽、湘中。
弱热力变质改造——小型侵入体、局部火山岩夹层以及热液活动归入此类。
依据变盆改造作用,可相应地划分出改造型盆地的原型(表1)。
3改造型盆地的复杂油气系统
一个完整的油气系统应包括4个方面的内涵:盆地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热、重力及其他营力所构成的动力学环境;油气生成—运移—分异—聚集—保存或散失的全过程;油气流体赋存的岩石介质和圈闭。复杂油气系统正是在以上因素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基础上提出的概念。
改造型盆地的复杂油气系统的特征可归纳为:
(1)多种烃源、动态生烃及幕次释放;
(2)多层位、多种类型的储集层体与改造型储层;
(3)复杂的输导网络,包括输导层、断裂系统、不整合面、汇烃脊等;
(4)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封盖体系;
(5)保存单元与流体盆地的多样性、复杂性及流体赋存的特殊性;
(6)复杂圈闭、多套成藏组合及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复杂油气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深入研究与综合,对我国中、古生界海相盆地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4改造型盆地的油气保存条件
我们认为,在改造型盆地的选区评价中油气保存条件应视为后决条件,即后天决定先天的条件。
(1)“浅部”区域性优质盖层是天然气区形成的必要条件。
如库车坳陷的第三系膏泥岩,川西中三叠统的膏盐层及上侏罗统顶部的“景福院泥岩”,还有苏北上白垩统浦口组的泥岩等。
(2)优质直接盖层与间接盖层可形成多个成藏组合。
如川东南嘉陵江组2、4段的膏盐岩层封隔了嘉1和嘉3气藏组合。
(3)断裂系统的发生、发展对油气具有双重作用。
如前陆冲断裂既促进油气的运移、聚集,也造成油气的散失。同样,走滑断裂的深切既促进油气的运移与散失,但其旁侧构造、岩性圈闭也可聚集油气。
(4)多种类型的保存单元与流体盆地,其油气水运动与聚集规律不同。
李四光曾经提出盆地的三重含义,即构造的、沉积的和地理的含义,认为石油天然气是活跃的岩内流体。
改造型盆地一般仅具有构造的和沉积实体的含义,而不一定是地理盆地。流体盆地的概念深化了地理盆地的含义。不同类型的流体盆地地下流体运动与赋存状态不同,如前陆盆地的重力流、冲断推覆带的驱动流、大陆边缘的压实流和克拉通坳陷的对流流,它们对油气水的运动与停积有重要作用(图3)。
表1中国中、古生界改造型盆地分类表
图3不同类型流体盆地的地下流体运动状态(李明诚据Gaven图改绘)
a.前陆盆地中的重力水流;b.克拉通内坳陷和裂谷中的热对流;c.褶皱冲断带中的构造驱动流;d.大陆边缘超压体系的压实流
保存单元就是包含着若干已知的或预测的成藏组合的区块或区带,它具有良好的顶封盖层、侧封边界以及底封条件。
马力将保存单元划分为持续型、重建型、保持型、推覆型及残余型5类。我们进一步按保存单元大小的数量级划分出大型(>100000km2)、中型(>10000km2)、小型(>1000km2)及微型(>100km2)区块,进而对保存单元做出分级评价。
5中国海相油气资源的分布与勘探前景
中国海相沉积区面积达455×104km2,陆上海相沉积区面积为330×104km2,海域大陆架面积为125×104km2。中国海相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四大海相油气区:
(1)北方古亚洲古生代海相油气区,如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吐哈、柴达木、伊宁、腾格里、沁水及东濮等;
(2)南方扬子中、古生代海相油气区,如四川、苏北-南黄海、江汉、楚雄、南盘江、十万大山、湘鄂西等区块;
(3)青藏特提斯中生代海相油气区,如羌塘、措勤等区块;
(4)我国大陆架新生代海相油气区,如东海陆架盆地、南海北部陆架盆地、万安盆地、曾母-北康盆地等。
我们估计,中国海相石油资源量在300×108t左右,海相天然气资源量在30×1012m3左右。油气各占一半的资源结构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同时我们认为以往对中、占生代海相的变盆改造研究不够、对复杂油气系统的不确定性认识不足等导致资源量预测偏高;另一方面对大陆架新生代海相的勘探与研究较少并受到“生油门限”的束缚导致对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量预测偏低。
李四光先生早年就提出过新华夏系沉降带是巨型油气远景区的预测。
松辽盆地K2坳陷构造层早已成为大型油气田区,k1断陷构造层已经出现大气区的轮廓。渤海湾盆地的E断陷构造层已经从“破碎的盘子”跃升为全国第一大油气区。90年代渤海已显示出大型油气田区的轮廓,多个新第三系浅层大型油气田的发现提示我们新第三系坳陷构造层是重要的油气领域。正如朱夏先生所言,寻找油气工作必须从盆地整体出发……如断-坳的转化与结合以及先后期的叠加等,因而它包含着不同的结构单元与构造层次,具有个别的含油气性。我们认为,南海北部陆架前缘地带是新生代海相的重要油气远景区;东海陆架盆地的新第三系坳陷层和陆架前缘坳陷也是重要的新生代海相油气远景区。加强勘探、争取油气战略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国西部地区在“西气东输”的推动下,努力在前陆盆地找气和在克拉通盆地找油,这必将创造油、气双丰收的效益。
总之,我国海相油气资源潜力巨大。虽然勘探与求索的道路艰难曲折,但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2]关士聪.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3]翟光明.中国石油地质志,卷1~16[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4]康玉柱.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油气田[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⑷ 中国地质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怎么样
中国地质大学是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其工业工程专业很好的。
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简称“地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农、艺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111计划”、“卓越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截至2013年10月,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初步建成。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两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被列为自然科学、理学A级以上学校。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60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2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具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艺术硕士(MFA)、法律硕士(J.M)、资产评估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和工程管理硕士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9个专业工程领域。2005年,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在文科博士点申报方面取得了突破。
⑸ 女生适合读中国地质大学的什么专业哦
珠宝(全国唯一的) 地质学基地班(牛得不行了) 资源勘查海外班(分不高,前途不可估量)学得好 以后给你个项目几千万 几百万 很正常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5、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
(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三)各工业部门所属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与各工业局研究确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以从所属地勘队伍中保留一支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查的精干队伍,其余与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步进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国防科工委研究确定。武警黄金地质勘查部队的改革,按照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执行。轻工局所属部分地勘单位,并入中国盐业总公司。-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
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
宜昌地质研究所(宜昌地调中心)-
成都地质研究所(成都地调中心)-
西安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调中心)-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地质资料馆)-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技术研究所-
勘探技术研究所-
探矿工艺研究所-
探矿工程研究所-
郑州综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各省市区地质勘查局(组建地质调查院)全部下放。-
-
原石油地质系统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划归中国石化集团。-
二、冶金地勘系统(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成立于2001年。-
中国冶勘总局一局(华北局):燕郊:第一地质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天元五一五钻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从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分出):原编制为:一队:迁安;二队:衢州;515队:秦皇岛;516队:宣化;518队:邯郸;520队:邢台;522队:唐山;物探队:滦县;水文队: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矿技术研究所:燕郊;测绘大队:燕郊;建筑规划设计院:职工医院:二级甲等;子弟学校:-
中国冶勘总局二局(原华东局606队):福州:第二地质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
中国冶勘总局三局:太原:311队、312队、314队、316队、地勘院、岩土总公司。-
中国冶勘总局山东局:济南:2个专业公司,4个综合地质队、2个专业地质队、2个勘查院、1个测试中心和1所高级技工学校:山东正元资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质勘查院(乌鲁木齐,外派单位)、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冶勘总局中南局:武汉,分布在湖北、湖南、广西三省八市:603队:大冶;604队:孝昌; 605队:襄樊;606队:黄石;607队:宜都;608队:黄石;609队:黄石;水文队:黄陂。-
中国冶勘总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质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质调查所);五队(酒泉);六队(汉中);乌鲁木齐地质调查所。-
中国冶勘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国内三大航空物探队伍之一。-
中国冶勘总局遥感技术应用中心:北京-
中国冶勘总局昆明地质调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质调查所。-
中国冶勘总局广州地质调查所:广州-
四川省(西南)、辽宁省(东北)冶金地质勘查局和冶金华东地质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
三、煤炭地勘系统(即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总部原涿州,现迁北京丰台。-
江苏煤炭地质局:常州,勘探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物测队、机械研制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苏长江机械化基础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质局:杭州,浙江华厦工程勘察院,浙江华厦建筑基础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测绘院等。-
广东煤炭地质局:广州新市镇,152地质队、201地质队、202地质队和江南基础工程公司。-
广西煤炭地质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质局:武汉,125队、182队、物探测量队、地质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质局:西宁,105勘探队、132勘探队、物测队、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郸,119勘探队、129勘探队、173勘探队、物测队、科教中心、地质勘查院、技术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机械研制中心,建筑工程公司,地质制图印刷中心。-
.*
水文地质局:邯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院、四个水文地质队和物探、基础工程、机电安装、物资供应、地能空调、污水治理等六个专业公司。-
航测遥感局:西安-
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
煤炭资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干部学校(党校) :涿州-
中煤地质报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内蒙古、东北(沈阳)、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新疆煤田地质局已下放。-
-
四、核地勘系统(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
核地勘队伍组建于1955年,现有6个地区性地质局、52个地质大队以及研究院所、工厂、医院等90个县团级以上企事业单位,分布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为其业务支撑单位,以6个地区核地质研究所为主体,组建6个核工业地质调查分院,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16大队、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08大队、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3大队作为专业勘查队伍。-
6个地质局所在省的48个地勘单位,以省为单元,整体属地化,组建辽宁省(东北)、江西省(华东)、湖南省(中南)、广东省(华南、由韶关迁花都)、四川省(西南)、陕西省(西北)核工业地质局,其余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个单位属地化后(组建了河南省(信阳,原308大队)、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等4个核工业地质局),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勘查总局)-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有色地调中心):成立于2001年,北京地质调查所、桂林地质调查所、新疆地质调查所、地质资料馆、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资环):成立于2003年,北京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遥感中心、北京测绘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测绘公司。-
19个地质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天津市地质调查总院,含河北):原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下辖514队(承德)、517队(石家庄)、519队(保定)、地质四队(秦皇岛)、普查大队(燕郊)、核工业247队(宝坻,原属核工业东北地质局)等六个地质队和一所职工大学(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设有天津市地质勘查总院、地质研究所。-
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
辽宁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黑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下辖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队(镇江)、研究所(南京)、测绘院(镇江)、矿产开发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绍兴)-
江西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广西有色地质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西安,属陕西省正厅级事业单位,有12二级单位,分布于西安、临潼、咸阳、宝鸡、汉中、商洛等地)-
甘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统(原化工部地质矿山局)-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明达化工矿业总公司):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16家地质勘查院(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阿城)、江苏(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钾盐地质)、河南、山东、湖北(荆州)、湖南、广西、贵州(遵义南白)、云南、陕西)、1家地质研究院(化工地质调查总院(地质研究总院))、1家职工医院。辽宁省(锦州)、安徽省(马鞍山向山)、广东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彭州军乐)等4家已下放。-
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建材地调中心):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地质公司,辖26个各省、市、区总队,现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
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九、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原为成立于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后总部迁涿州,2004年更现名。-
十、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高碑店,原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质矿产所属石油地质单位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质局改称石油局,2000年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
华北石油(地质)局:郑州-
东北石油(地质)局:长春-
华东石油(地质)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质)局:长沙。-
西南石油(地质)局:成都,地质勘察总公司-
西北石油(地质)局:乌鲁木齐-
上海海洋石油(调查)局:-
广州海洋石油(调查)局:2001年划归中国地址调查局。-
十二、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十三、中国盐业总公司:中盐勘察设计院(前身是轻工业部盐业勘探队):长沙-
⑹ 中国地质大学出来做什么工作 辛苦吗
全部都分布在以下单位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⑺ 急!中国地质大学适合女生报的专业有哪些
我们学校女生少啊……不清楚你的分数,关键是要看你超分情况。女生合适的好专业…回…又比较适合答你的要求的。
一般情况下:
一本线超分在45左右你可以报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地大的王牌专业。或者珠宝(宝石材料与工艺学),我姐姐就是这个专业毕业。还有土木工程,也很好的。
超分在60左右可以看看资源勘察,这个专业很牛的。
超分在30左右可以报遥感科学与技术,不过要学物理光学。
最后是你说的偏文一点的,有个工程管理,是经管学院的,还是不错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
⑻ 地质专业 北京找工作求助!
户口在哪不是都一样吗,我也是外地户口可孩子还是上的北京户口只要咱们能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就行了户口我觉得无所谓的呵呵
⑼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总部及科研单位比较
当然是中石化了,世界500强排名前50,待遇福利优厚~
⑽ 中国地质大学的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怎么样
首先,告诉你这个专业在地大还不错,分比较高。至于说什么努力了就能感到什么快乐啊,这个是肯定的,不管什么学校和专业都是。但是,极少数很努力,大部分将就的过,还有几个挂n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