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东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

东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

发布时间: 2021-02-21 13:32:41

❶ 东北农业大学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好吗

这个专业是农大水复建学院制去年新开的专业,水建学院的学生一向要求有比较好的理科功底的,如果你真的喜欢理科还是可以的,水建学院的最大特色就是就业率在整个学校一直是数一数二的,但是这种纯理工专业,对于女生的就业来说还是差点,不过只要在大学的成绩不错,还是没问题的,关于工资,就得看你的能力了,如果在大学当个干部什么的,成绩在好点,能去国企的话,工资在2000,3000左右吧,当然能力强的话,钱途无量,我就是这个学院的,希望能对你能有帮助

❷ 考研考地质学一般都有哪些学校,专业课都考什么!考数学吗!

考研考地质学的学校有: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

地质学专业考研科目如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0|高等数学
或 614|普通地质学
④800|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或 806|构造地质学
或 810|地球化学
或 811|矿物岩石学
或 813|古生物地史学

地质学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

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东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扩展阅读:

地质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资源开发状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质学专业

❸ 渭干河亚系统地下水数值模拟

一、计算区范围

计算区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北起渭干河龙口,南至塔里木河泛滥平原,西起新和县桑塔木农场,东至库车县哈拉哈塘乡。地理坐标:东经82°15′~83°15′,北纬40°45′~41°45′,面积约5530km2。行政区划隶属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新和县和沙雅县(图5-1)。

二、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一)模型边界及内部结构

渭干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多层结构的第四系孔隙含水系统,本研究建立6层结构的三维流模型来刻画。

平面上,模型的西北边界取却勒塔格山前新近系基岩与第四系沉积物的分界线,该边界可能是零通量边界。由于塔里木河以南缺乏资料,因此南边界取在塔里木河的中线,该边界为第一类边界。其他侧边界(东北边界、东边界和西边界)均是第四系含水系统的外延,只能取为人为边界:根据地下水初始水位等值线图确定流线,沿流线划定的边界为第二类边界,局部地段沿等水头线划定的边界为第一类边界(图5-2)。

具体边界条件由模型识别确定。全部模型总面积约5530km2

垂向上,模型的顶部边界为潜水面,除塔里木河为第一类边界外,其余为入渗补给边界或潜水蒸发排泄边界。底部边界为第3层承压含水层的底面,该边界为零通量边界。

为了与多层结构平原区的分层(潜水含水层、3个承压含水层及其间的2个弱透水层)在层位概化上衔接,对山前的单一潜水含水层在垂向上也划分为相应的6层。如此处理就将全区的含水介质概化成6层结构,进行统一的数学描述。

(二)源汇项的处理

1.混合井的处理

采用“渗流–管流耦合模型”来刻画混合井:“渗流”刻画地下水的运动,“管流”刻画井孔中的水流。该方法解决了混合井的模拟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模型的仿真性。

2.潜水蒸发处理

依据新和均衡试验场总结的渭干河灌区潜水蒸发规律和4个经验公式来处理潜水蒸发问题:

①阿维里扬诺夫公式

ε=ε0(1-D/D0b

图5-1 计算区交通位置图

图5-2 计算区范围图

②幂函数型公式

ε=ε0·aD-b

③指数型公式

ε=ε0·ae-bD

④清华大学经验公式

ε=εmax(1-e-bε0max)

式中:ε为潜水蒸发强度;ε0为水面蒸发强度;εmax为与潜水埋深有关的极限蒸发强度(即该埋深下可能发生的最大潜水蒸发强度)。

εmax=f(D)D为潜水埋深;D0为潜水极限埋深(与土质有关);a和b为经验系数(与土质有关)。

根据不同的土质及潜水埋深条件选择适当的经验公式,提高模拟的仿真性:公式②、④较适用于细颗粒土,但只限于潜水埋深大于0.2m的情况;而对粗颗粒土,则应选用公式①或③。

3.降雨、地表水等入渗补给潜水的处理

我们采用“降雨补给滞后权系数法”来刻画降雨入渗补给。该方法既能反映降雨入渗补给滞后的实际情况,又很实用。

地表水入渗补给滞后性的机理与降雨入渗的类似,也采用上述方法刻画。

三、数学模型

依据渭干河流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一个含混合井的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描述如下: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

式中:H为含水层或弱透水层的水头函数(m);H0为计算区初始水头函数(m);H1为计算区第一类边界已知水头函数(m);Kh和Kz为含水层或弱透水层的水平和垂直渗透系数(m/d);Qw和Vw为开采井的开采量和井孔工作段的体积;w为大气降雨及河流、水库、渠系、田间灌溉等入渗补给强度与潜水面蒸发强度的代数和(m/d);μs为含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单位储水系数(1/m);μd为潜水含水层的重力给水度;v为含水层第二类边界已知渗透流速函数(m/d);B1为计算区的第一类边界;B2为计算区的第二类边界;D为计算区的分布范围。

四、校正数学模型

采用任意多边形网格有限差分法求解。将计算区的每一模拟层在平面上剖分为662个结点、1236个三角形单元(图5-3)。6个模拟层的总结点数为662×6=3972个,总的单元数为1236×6=7416个。

计算区内地下水水位长期观测资料的起止时间是2000年11月至2001年11月,取该时段作为模型识别时段,取时间步长Δt=3d(开始Δt取30d,运行模型后,由于混合井的强非线性问题,将Δt改为3d),共计130个时间步长。

模拟层共划分为6层,每一层又分为14个参数分区。

校正结果如下。

(一)水文地质参数

校正后的模型共6层,每一层划分为14个参数分区(见图5-4),各参数分区的参数值见表5-1。

(二)地下水资源

考虑到地下水动态的周期性,选用一周年(12个月:2000年11月1日至2001年10月30日)作为水均衡计算的均衡期,具体计算结果见表5-2、表5-3、表5-4。

从水均衡情况(表5-2)可以看出:计算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的入渗,河流、水库、渠系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之和约占总补给量的96.3%,而降雨入渗对本区地下水的补给非常有限(不足1.5%);计算区地下水的开采量仅占总排泄量的1%左右,而潜水的蒸发蒸腾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占97.9%),其中无效蒸发占总排泄量的80.25%。

图5-3 平面剖分图

表5-1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参数值统计表

图5-4 计算区第1~6层参数分区图

表5-2 计算区2000年11月1日至2001年10月30日的水均衡计算结果

表5-3 地下水模型补给项计算数据一览表

表5-4 地下水模型排泄项计算数据一览表

注: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降雨入渗补给量、蒸发量等与潜水埋深及岩性等有关,在模型中是不断变化的;本表中的数值取的是模型识别阶段2000年11月1日至2001年10月30日的平均值。

(三)误差分析

1.降速场的拟合误差分析

最终求得各观测孔模拟水位和实测水位的拟合曲线见图5-5。其中:大实心圆点表示各观测孔水位的实测值(一个月一个值),小空心圆点表示模拟水头值(三天一个值)。

为了说明水头的拟合情况,将观测孔的拟合水头的误差统计于表5-5,将各含水层中观测孔的拟合水头的误差统计于表5-6、表5-7。用作统计的数据是各拟合观测孔模拟水头与实测水头之差的绝对值。

误差统计表明,ΔH≤0.5m的占总对比数的62.16%,ΔH≤1.0m的占86.63%。在当前的资料情况下,总的来说,拟合效果还是较好的,某些观测孔的水位受随机因素的影响,拟合误差偏大。

2.梯度场的拟合误差分析

图5-6分别为2001年11月第2层和第4层的等水头线拟合图(均采用克里格插值法绘制),图中的实线是实测等水头线(m),虚线是模拟等水头线(m)。

五、验证数学模型

除模型识别时间段外(2000年11月至2001年11月),计算区内没有其他时间段的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水位动态等统计资料,无法利用其他时段的统计资料来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但是,在模型识别阶段,采用的资料均为实际测量资料,资料的时间序列较长(1a),观测孔在平面上的控制较好,不论是降速场还是梯度场,拟合的结果是比较好的,识别出来的模型是可靠的,可以用于预报。

六、预报

(一)预报方案的确定

第一方案:保持目前的开采井布局(如图5-7)和地下水开采量,开采井总数为32个,开采总量为0.1537×108 m3/a。

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已有32个开采井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的水源地布局(见图5-8)及开采量,增加70个格点开采井(面井),开采总量为3.57×108 m3/a。

图5-5 观测孔水位的拟合曲线

表5-5 观测孔模拟水头与实测水头的绝对误差

表5-6 第2层中观测孔水头拟合绝对误差

表5-7 第4层中观测孔水头拟合绝对误差

第三方案:设计在潜水蒸发区的第2层大面积开采地下水,通过开采地下水夺取地下水无效蒸发量(见图5-9)。采取比较实用的试错法来获得开采强度ε[单位:104 m3/(km2·a)]的分布。利用试错法计算开采强度的前提条件是潜水的水位埋藏深度要满足生态用水对水位埋藏深度的需求,即开采条件下植被区的潜水水位埋深不得大于4.5m(渭干河流域缺乏生态用水的潜水埋深资料,采用经验值4.0~4.5m),以保证植物根系能够吸取必要的土壤水。

新和县西南部的沙漠地带及沙雅县东南角的部分区域地下水水质差,承压水的TDS一般大于3g/L,潜水的TDS甚至更高,不宜开采;西北边界是零通量边界,塔里木河河床内也不得布井开采,其他区域的地下水均可以开发利用。

(二)预报期边界条件和源汇项的处理

预测方案中,降雨量、蒸发量、河流水库入渗量、渠系引水量等的年动态变化及各类入渗系数均与模型识别阶段保持一致。

作为流域级的数值模型,第二方案中的规划水源地只能按面井处理,将各水源地的开采量分配到该水源地范围内的各格点上,各格点的开采量按面积比例分配。

图5-6 2001年11月第2层(A)和第4层(B)的实测及模拟等水头线图

图5-7 第一方案开采井位置图

图5-8 第二方案规划水源地分布图

图5-9 第三方案开采强度分布等值线图

图5-10 第一方案2011年11月各含水层等水头线图

(三)预报结果

第一方案和第二方案的预测时间长度为10年(预测至2011年11月),第三方案的预测时间长度为20年(预测至2021年)。

第一方案:预测至2011年11月,各含水层的等水头线如图5-10所示。

在现状开采条件下,未来10年各观测孔水位动态基本不变,个别孔水位有略微上升,如B2、B45孔等,这可能是预测期内补给要素(如渠系流量分配等)与排泄要素(如水面蒸发强度等)给定得不甚合理所致。

该方案预测10年的年均地下水水均衡结果见表5-8。

表5-8 第一方案预测10年年均水均衡一览表

第二方案:预测至2011年11月,各含水层的等水头线如图5-11所示。

图5-11 第二方案2011年11月各含水层等水头线图

该方案加大了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对于距离水源地较远的观测孔,加大地下水开采量对观测孔水头动态的影响不大(如C67、C59、C8、C9、B30、B31孔等)。这一现象似乎与以往其他模型不相同,可用如下两个因素来解释:第一是本模型是流域级的大尺度模型,观测孔距离集中水源地较远,而含水层的水力传导系数又不是很大。第二是地下水排泄中主要是潜水蒸发,集中开采地下水后,水源地及其附近不大的范围内由于潜水水位降低而减少的潜水蒸发量足以与开采量相平衡,使得远处水头的下降不是太明显。

对于位于水源地范围内或其附近的观测孔,加大开采后水头呈明显下降趋势。总体来说,第2层的水头下降幅度大于第4层和第6层的水头下降幅度。

该方案预测10年的年均地下水水均衡结果见表5-9。

表5-9 第二方案预测10年年均水均衡一览表

第三方案:预报的各含水层地下水等水头线和潜水埋藏深度等值线见图5-12、图5-13。

图5-12 第三方案2021年11月各含水层等水头线图

图5-13 第四方案2021年11月潜水埋深等值线图

在强烈蒸发区加大开采,当总开采量增加至10.29×108 m3/a时,计算区内大范围的潜水埋深仍保持在4.0~4.5m,是可以保证生态用水需求的。与第二方案对比,第三方案的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了6.71×108 m3/a,而储存量的消耗只增加了约0.195×108 m3/a,所增加的开采量主要来源于蒸发量的转化,第三方案中潜水蒸发量减小了6.65×108 m3/a。

第三方案的预测结果显示:在计算区南部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区域大面积布置开采井,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不仅可以夺取大量的无效蒸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后可以减轻土壤盐渍化等环境地质问题。

只要合理地布局,就能够做到既不影响生态发展又最有效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第三方案开采第20年(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的地下水均衡情况见表5-10。

表5-10 第三方案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的水均衡一览表

❹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哪个专业好

机构名称】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成立时间】1958年【曾用名】农田水利工程专业【上级单位】东北农业大学【机构性质】全民【机构类别】教学【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街59号【邮编】150030 【电话】【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neau.e.cn/index.asp 【负责人】曾赛星【机构设置】设有水利系、建筑工程系、专业基础部、计算中心、水利与建筑中心实验室和农业水利工程设计室等教学、科研和设计部门。【人员结构】职工总数:科技人员:16人高级职称:11人【业务及研究内容】设有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和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和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等2个硕士点及水利专业本、专科函授站。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和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硕士点。1999年经国家审查批准农业水土工程和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农业工程一级学科。近十几年来,先后完成了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4项,其中获省各类奖的17项。如:水井桥式过滤器已在国内广泛应用;笛形管-差压计测量装置及DF-1型水面浮油回收机等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获省各类奖的17项。其中黑龙江省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试验研究与推广获黑龙江省星火一等奖。 水利与建筑学院源于1958年创办的东北农学院农业水利工程系,后来发展成为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水利系,2000年11月正式组建水利与建筑学院。学院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拥有一支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全院教职员工36人,专业教师25人,实验技术人员5人。教职员工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助教6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8人,硕士学位者15人,在读博士研究生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人;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1人。 水利与建筑学院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于1988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硕士点,199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查批准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硕士研究生。同年,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硕士班开始招生。 学院在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已经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主持国家“863”节水农业项目1项,参加和主持国家农业开发科技示范项目多项。近十几年来,先后完成了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4项,其中获省各类奖17项。如:水井桥式过滤器已在国内广泛应用;笛形管——差压计测量装置DF—1型水面浮油回收机等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黑龙江省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实验研究与推广获黑龙江省星火计划一等奖;节能日光温室结构优化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蔬菜疏旺补淡综合配套技术及产销对策的研究等成果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 学院下设农业水利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水文水资源系、农业建筑与能源工程、水利与建筑工程实验中心和农业工程设计室。此外,黑龙江省农垦水利培训中心也设在本学院。 学院具有多层次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设有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建筑与能源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水文水资源6个本科专业,有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2个硕士点、具有农业水土工程和环境水利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网络教育、函授教育站点。 在4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全体教师发扬严谨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严谨治学、求实创新、身体力行、教书育人,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做人的意识,使学生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在专业知识方面精通理论,夯实基础,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面向未来,水利与建筑学院将围绕我校提出的总体目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坚持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学院的整体发展。经过五年的建设力争使学院的专业设置含盖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管理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形成以农业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为主体的学科群,培育出自己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实现二级学科硕士点四个,博士点一个,使学院的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达到同类院校“省内第一、国内一流”的总体目标。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掌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从事跨专业(包括水土保持、水电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水利工程领域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始建于1958年,现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农业水利工程学科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必要的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工程管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农业水利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 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工程水文学、水利计算、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灌排工程学、水工建筑物、水泵机水泵站等。 毕业去向 就业领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等。 从业岗位:农业水利科研人员,教师,农业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等。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掌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水利水电专业领域内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特点,课程结构整体优化。强调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建立了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平台。实践教学内容体现综合性、设计性,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 水利工程测量、水利工程制图、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建筑材料、结构力学、水力学、工程水文学、水利计算、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水利水能规划、水工建筑物学、水电站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 毕业去向 就业领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等。 从业岗位:水利水电科研人员,教师,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人员等。 工程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管理专门人才。使学生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工程项目为切入点,强调对学生进行工程建设全过程整体化管理理念的教育和培养;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四方面的基础理论教育;加强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学生敬业精神、创业、创新教育。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具有开展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融资分析与决策、工程概预算、工程合同管理、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工程计划与控制、施工现场管理以及开展工程咨询等工作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以及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能力。 主要课程 经济学、管理学、房屋建筑学、水工建筑物、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计算机辅助项目 管理、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采购与估价、建设监理、项目投资、建设法规、风险管理等。 毕业去向 就业领域:水利与建筑高等院校、水利与建筑科研院所、水利与建筑施工企业和行政机关等。 从业岗位: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等 土木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等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及工程管理等工作,具有初步的工程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 专业特色 本专业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计算机在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中的应用;同时注重新观念、新技术、新理论与教学实践环节的结合,教学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新材料、新技术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业与土木工程技术发展紧密结合,毕业生适应性强,初步具备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研究开发等能力和素质。 主要课程 建筑材料、结构力学、房屋建筑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土力学、弹性力学、钢结构设计、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基础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工程概预算等。 毕业去向 就业领域:高等院校、建筑企业、建筑设计院、设计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行政机关等。 从业岗位:教师、科研人员、规划、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建理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等。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外语的应用技能,获得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依托于校级重点学科—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后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向导,设置了不同的选修模块,注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主要课程 工程制图、测量学、工程理学、水力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自然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原理、水文统计、地下水水文学、地下水动力学、河流动力学、水环境化学、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水资源利用工程、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水文分析与计算、水文预报、水利水能规划、水灾害防治等。 毕业去向 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 从业岗位: 与上述部门相关的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科研等。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备农业生产性建筑、设施农业工程、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农业建筑与环境、工厂化设施农业系统、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环境工程、建筑工程与农村能源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乡镇建设、设施农业与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必要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专业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等基本能力。 专业特色: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环境工程、建筑工程与农村能源方面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乡镇建设、设施农业与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建筑工程师、农业生物环境与农村能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专业工程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论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等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 土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结构力学、砌体结构、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测量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农业建筑设计、农业生物环境工程与农业能源工程等。 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以在项目办、能源办、建委、科研机构、设计院所、高等学校等部门担任行政管理人员、建筑设计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工程管理工程师、教师、科研人员等职务,从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建筑工程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❺ 东北有几所地质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质也还可以,原来的阜新矿业学院;吉林大学就更不用说了,五大地院之一长春地质学院的前身,水文地质学和矿床学不错。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简称水环所)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科技支撑单位和技术发展核心,是全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编图中心。

“973”项目启动会上为特聘专家颁发聘书

2009年承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11项、地质调查工作内容1项,在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973项目1项所属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4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2项、国土资源大调查安排的科研项目1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项、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专项2项。获批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喜获科技部立项并启动,所长石建省研究员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总经费4500万元。

所长兼党委副书记石建省(中)、副所长张发旺(右一)、副所长张永波(左一)

2009年,水环所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荣获首届全国地源热泵行业评选活动“2009年度系统地质勘察优秀企业”称号。全年科研人员发表SCI、EI检索论文3篇,各种科技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9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90篇,出版专著4部。

2009年科研成果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综合评价及专题研究: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主要成员包括张发旺、张翼龙、王贵玲、陈宗宇、张光辉、张永波、刘少玉等。项目阐明了我国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统的演化趋势;划分了该区地下水系统,对比了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首次建立了北方地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的功能评价与区划。系统总结了北方各平原(盆地)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应用状况以及模型建立条件;建成了基于大型数据库的地下水资源数据共享与动态评价平台,整合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实体数据库,实现了动态评价服务。重新评价了我国北方各主要地下水盆地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潜力,系统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开采程度的差异。

地下水动态评价平台

中国地下水系统划分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该项目为地质调查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为张兆吉,主要参加人员包括费宇红、钱永、李亚松、王昭、陈京生、张凤娥等。通过对地下水污染的调查、采样和测试技术的详尽研究,研制了采样设备,建立了有机污染分析测试体系,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华北平原区14万km2开展的1:25万和对重点地下水污染区开展的1: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发现:不用任何处理直接可以饮用的地下水(I—Ⅲ类)占36.49%,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地下水(Ⅳ类)占24.25%,有39.26%的地下水(V类)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特点:①污染检出指标多、超标少;②多为点状污染,分布广,多集中在城市周边和重化工开发区及影响带范围内;③以浅层地下水污染为主。项目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野外现场测试水样

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属于地质大调查项目,负责人为刘长礼研究员,参加人员有侯宏冰、张礼中、张云等。项目完成了浙江、云南、四川、甘肃等15省区196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了188个城市地质环境数据库,为177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汶川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地质依据。项目组查明152个城市地质灾害特征与发展趋势,为78个城市地质灾害防治、49个城市地下水保护与污染治理、13个城市地下热水开发利用、17个城市建筑地基适宜性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为75个城市论证了后备地下水资源208处,为17个城市未来垃圾的填埋处置初选了26个场地,编制了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图集、各类图件共2168张。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与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图

项目成果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孙继朝研究员,主要成员有荆继红、黄冠星、刘景涛、陈玺、张玉玺、王金翠、向小平等。项目探索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流程、技术方法、编图内容,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编制了具有创新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系列图件。自主研发了定深取样设备并获得国家专利,创新性地提出了“层次阶梯”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为该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应用平台,也为我国其他类似地区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提供了经验和示范。计划项目和专题研究成果均被评审为优秀,这是我国首次完成的区域性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成果。

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王贵玲研究员,成员包括蔺文静、陈德华、刘志明、陈浩、张薇、杨会峰等。项目收集汇总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热井、温泉开发利用资料,修编了“中国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图”、“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图”等图件,编制了《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技术规程》,完成了《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及区划技术要求》及《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编图技术要求》的编制工作。开展了地热资源评价方法研究,提出了我国山区对流型和沉积盆地型地热可开采资源量计算方法,提出在全国进一步开展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的建议及工作部署。

中国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图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图

河套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地质调查项目,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和张翼龙教授级高工,主要成员包括刘海坤、赵华、杨会峰、叶浩、陈宗宇、张永波等。2009年开展了河套平原1:10万第四纪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和钻探、测试分析、遥感解译等工作,对调查区内的土地利用、盐渍化、沙漠化及与地质环境相关的地方病状况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建立了野外包气带水盐运移试验场;对河套平原已建立地下水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建模思路,初步建立起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同时,还建立了河套平原区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和社会经济数据库系统,为开展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内蒙古毕克齐镇利用RAS—24浅震仪探测水文地质结构

黄河流域基岩区侵蚀成因及预测预报: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项目,负责人为石建省研究员和叶浩研究员。主要完成人员包括程彦培、侯宏冰、石迎春、郭娇、吴利杰、王强恒等。主要研究内容是砒砂岩的侵蚀机理。项目经过3年研究表明,粉红色的砒砂岩抗侵蚀性相对最强,灰白—紫红色交错互层的砒砂岩抗侵蚀性相对最弱;利用“3S”技术,对砒砂岩沟边线的蚀退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砒砂岩的侵蚀不但与岩石的地层组合有关,而且与地表覆盖物的厚度和松散程度有关;提出在现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上,应针对地表不同类型的覆盖沙进行重点治理,以减轻该地区岩土侵蚀的强度。

水岩作用模拟试验装置

污灌区水土污染自然衰减调查评价:该项目为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张翠云研究员,项目组主要成员包括何泽、张胜、殷密英、李正红、马琳娜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建立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高新技术。该技术由微生物DNA提取纯化、扩增、DGGE分析和测序等多个环节组成。目前利用该技术完成了28m深包气带土样和地下水样DNA提取纯化、扩增、DGGE分析和测序,取得了国内首批厚层包气带和地下水样微生物DNA数据,为污染物在包气带和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评价提供了依据。

污灌区地下水微生物 DNA提取纯化结果

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王贵玲研究员,主要成员包括杨会峰、陈德华、陈浩、张薇、范琦、刘志明、蔺文静、梁继运等。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抽水试验和渗水试验)、水化学样品采集、同位素样品采集,工程测量等工作。查明了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精细刻画。详细研究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对各种图件的表达内容和编制方法进行进一步地总结和优化,制定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的编图技术要求。

项目组进行水位测量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水环所与德国蒂宾根大学应用地质中心、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合作开展的项目,中方负责人是张发旺研究员,中方主要参加人员有陈立、张胜、赵红梅、侯新伟等。项目组历经3年多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利用采煤塌陷区深厚包气带作为接纳储蓄大气降水的关键技术;首次提出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为一定规模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起到了示范作用;利用德方提供的鲁尔矿区环境整治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优化了大柳塔矿区和铜川矿区的地质环境整治规划方案。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试验

❼ 东北农业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好吗

东北农业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情况较好。该专业在全国排名不高,因为开设该专业的211学校有19 所,985学校13 所。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水利中的重要专业领域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基础作用已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确立了水资源三大战略资源之一的地位。区域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全球性普遍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水资源短缺对策、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灾害防治以及水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及保护等目前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正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的这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学科。设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到38 所,其中211学校19 所,985学校13 所,这也从侧面说明水文水资源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分量以及社会对水文水资源问题的关注。
东北农业大学:(Northeast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共建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入选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

❽ 全国大学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这门专业的排行

看你实力咯,还有自己的地理位子。要是能力强,考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或者成都理工都不错的。要是一般的话,东华理工大学、南华大学、也行的!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骛远!祝君好运!

❾ 哪些本科高校开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共54所
以省份首字母排名如下:
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版
安徽理工大权学
宿州学院
皖江工学院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重庆:
西南大学(于2018年停招)
广东:
中山大学(于2017年停招)
南方科技大学
广西:
桂林理工大学
贵州:
贵州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河北: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地质大学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河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郑州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城建学院
湖北:
武汉大学
长江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
三峡大学
湖南:
长沙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扬州大学
江西:
东华理工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吉林:
吉林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辽宁: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农业大学
青海:
青海大学
陕西:
西安理工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四川:
四川大学
山东:
山东科技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天津:
天津农学院
西藏:
西藏大学
新疆:
新疆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浙江: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❿ 东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细分几个方向

桥梁工程 道路工程就业比较好的土木工程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包括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城市道路、桥梁工程、安装工程等5个专业课群组)和测绘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已三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国的专业教育评估。


一、土木工程专业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

2、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3、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多高层房屋结构、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建设项目管理以及相关的主要专业课程。

4、主要实践性环节:有土木工程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共安排40周左右。

5、主要专业实验:有力学类、土木工程材料类、土工类、结构类等系列实验。

专业课群组一:建筑工程

我院建筑工程课群组的前身是原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是已开办50多年的老专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师资力量雄厚,于1995年首批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建筑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中覆盖面最广和应用最广的专业之一,它主要培养从事工业建筑、民用建筑中的结构设计、施工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建筑工程课群组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从事房屋结构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较多的力学、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以及房屋施工方面的知识。一名合格的结构工程师或施工工程师需要学习和掌握以下两方面的知识:(一)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即:(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2)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具有岩石力学的有关基本知识;(3)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对各种受力基本构件进行正确的抽象和分析;(4)各类结构体系的计算原理和分析方法;(5)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设计原理及方法以及基本构造措施,会按国家标准进行相应构件的计算和设计;(6)主要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了解其适用场合和选用原则。(二)专业理论知识,即:(1)各类常用建筑结构体系的结构方案选择、体系受力分析,结构和构造细部设计方面的知识;(2)建筑结构抗震计算的基本原理,具有一般建设物抗震设计的能力;(3)各种类型基础的设计知识,能进行一般建筑物的基础设计,了解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4)建筑工程的施工工艺及一般工程拟定施工方案和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计划的基本方法;(5)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了解建筑业的基本经济规律,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建筑企业科学管理的内容、方法和主要业务活动规律;(6)建筑构造基本知识,具有一般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建院50年来,该课群组已为我国建筑业培养了数万名合格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专业课群组二: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枝学科之一,它是以岩土的利用、改造与整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承担了岩土工程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岩土工程学科创建于1952年,1984取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它是重庆大学历史悠久、综合实力强、专业特色显著的学科之一,几十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辉煌业绩享誉国内外,培养造就的岩土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桃李满天下。

该课群组拥有设备一流的岩石力学实验室和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实验室,是建设部和重庆市的重点实验室,配备有最先进的INSTRON电液伺服数字控制三轴试验机,拥有有较齐全的岩石力试验、常规土工试验和野外测试、勘察设备,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许多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在此进行研究,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可谓硕果累累,人才辈出。

该课群组通过“九五”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在学术梯队建设、实验设备支撑、科研自我发展和培养人才质量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岩土工程学科十分重视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库区建设,长江三峡永久船闸陡高边坡工程、重庆轻轨和地下空间开发,三峡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重庆市危岩滑坡治理、重庆市地基边坡和滑坡治理规范制定、重庆市复杂地基处理、岩土工程质量检测等,都倾注了该学科教师的智慧和心血。

该课群组每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招聘用人单位主要包括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工铁各局、地下人防、高等院校、建设质量监测站和房地产公司等单位,从事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基础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建筑质量监测等方面的设计和施工,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岩土力学理论与工程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咨询;该学科设有岩土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每年招收博士生10名以上、硕士生20名以上,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工作在工程、科研和教学一线的高级人才。



专业课群组三:桥梁工程

道路桥梁工程属于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工程中的关键性枢纽。自改革开放以来,桥梁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对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验的腾飞,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996年经建设部报国家教委批准设立城市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以来,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师资队伍不断充实、发展壮大,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逐步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该课群组设有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近年来学校已投资100余万元新建了路桥实验室,并在“211工程”二期建设继续得到投入,为本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该课群组旨在培养从事桥梁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科技开发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方向所需的基础知识;具有桥梁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能力,具有路桥技术经济、管理知识;掌握本专业方向所必需的设计、运算、实验和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毕业生主要在桥梁建设各部门,从事公路、桥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工作。自1996年招生至今已培养学生160多名,由于基础知识扎实,勇于开拓创新,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形势一直保持着供不应求的良好势头,几年来路桥专业方向每年的供需比均在 1:5以上,并逐年成上升趋势,2006年达到1:6。

专业课群组四:道路工程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得到了飞速发展,对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腾飞,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996年经建设部报国家教委批准设立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以来,道路工程课群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师资队伍不断充实、发展壮大,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逐步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该课群组设有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处于鼎盛时期。但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西移,公路建设将面临着区域性特点的难题,课群组针对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特点,正在(或已经)开展路基路面典型结构、路用材料、高边坡防护等方面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公路建设项目,起到了重要技术指导作用,为西部大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课群组旨在培养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国家道路运输网建设中急需的道路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研究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方向所需的基础知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公路与城市道路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养护、维修与管理,交通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本专业方向所必需的设计、运算、试验和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公路与城市道路方面的基本科学研究能力训练;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心里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毕业生主要在交通或城建部门从事本专业的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从事大专院校的本专业教学工作。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交通建设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毕业生分配供不应求,2003年供需比达到1:7。由于基础知识扎实、勇于开拓创新,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前景良好。



专业课群组五:安装工程

它主要从事我国的工业建设项目和高级民用建设项目中的设备、结构、管线、电气、控制等系统等的安装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机械、石化、钢铁、能源、航空、航天、轻工、城市建设和教育科研等各业行取得的辉煌成果中,安装行业完成的工作量都占有相当的比重。

安装课群组的教学计划大致设置成四大板块:

1、基础板块:在土木工程大平台下,根据需要,加深了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与电子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学习力学、机械学、电学等基础理论和土木工程结构的基本知识。

2、工程管理板块:在该板块中设置了工程技术经济、合同、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与招、投标、法律法规等系列课程。

3、建筑设备板块:在该板块中设置了电气控制、工厂供电、现代消防工程、现代空调工程等系列课程。

4、安装施工技术板块:设在该板块中设置了安装原理、起重技术、焊接技术、管道工艺等系列课程。该课程设置,其知识点条例国家建造师(安装)考试大纲的要求。

我校是唯一办有安装课群组的高校,每年的本科毕业生仅60余人,历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并且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由于安装课群组知识点复合程度较高,今后的发展可以分两个方面:(一)考研:可以报考土木工程的“结构”和“管理”研究生;(二)工程建造:安装课群组的毕业生走向工程建造,拥有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表演舞台。



二、测绘工程专业

主要课程:高等教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测量学、测量平差、控制测量、摄影测量、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空间定位技术及应用、测量仪器学、土木工程概论、房地产概论、工程经济学等。

测绘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交通(包括公路、铁路与水运)、国土与房产、工业企业、海洋、建筑、水利、电力、石油、冶金、国防、测绘、工程勘察、城市与企业信息管理等部门,从事测绘及相关信息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具有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社会需求量大等特点,一般去向为国土资源、土木工程施工、勘察、教学及科研等单位或部门。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

土木工程学院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教育体系,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如下:

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力学

二级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力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水利施工

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地质工程、土木水利施工、道路与铁道工程、大地测量学及测绘工程

学院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在150人以上,在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读研比例为20%左右。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的扩招,考研比例还会有较大的提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