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矿山地质学

北京科技大学矿山地质学

发布时间: 2021-02-21 12:33:30

『壹』 想要了解中国矿业大学(两所) 中南大学 重庆大学 东北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 的 专业课程设置

我是中南毕业的,大体上了解:
数学-英语-政治类课程不一一列示-工程制图-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弹塑性力学-岩土力学-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结构力学(选修)
工程爆破-定向爆破与拆除爆破-金属矿产地下开采-井巷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安全工程与技术-矿业经济学
矿山地质与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机械-露天矿开采-路面路基桥梁-有限元分析(英)-采矿概略(英)-C语言-工程CAD-矿业工程软件(Surpac、FLAC 3D、Ansys)
还有的实在记不起来了,也懒得去查了。我得承认咱不是个好学生,对不住学院和老师了,把教过的课程的都给忘记了。哈哈哈。
有过矿大和重大的同事,都是学煤炭的,但是干金属(有色和黑色),我只能说换方向工作不占优势。

贝壳的我了解很多,基本上本科应该差不多,但据说多学了化学,中南是不学化学的。

其实吧,这些课程到你工作中你能用到的也就1-2两门,到时候再回炉一下比啥都强。在你没去过矿山的时候,教你啥都是浮云。

建议学好软件,这个是基础。一定一定要重视实习,那是你知道什么是工程的基础。比你多学5门课重要多了。这些都是我的经验,不一定适用您。权当一听吧。

『贰』 837地质学和831矿山岩石力学哪个好学一点

专业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专业课虐我们千百遍,但依然要待她如初恋。尤其内专业课分值是300分的同学容,一定要对专业课多花时间和精力。
确实不知道怎么复习的话,建议报个班啊。一般考研专业课报的都是研究生一对一的考研班,市面上机构都是这样辅导的。又有考研经验,资料集中,能省去很多烦恼,推荐你到天道考研找青青老师那问问吧,说不定能适合你

『叁』 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方面的教材:采矿学、矿床学、地质学、矿山岩石力学

你去北科图书馆的东门,进去右拐有个小书店,那有旧书,便宜,而且老板基本上知道用的哪些教材,祝你好运~~

记得选我的回答作为最佳回答哦~~

『肆』 那些学校有地质勘探类的专业

一般矿业大学都有如中国矿业大学,其他的你可以找高考志愿填报手册中各大学的专业。

『伍』 打算大学选地质学专业,有没有学哥学姐介绍

地质学专业开设的学校是不少的,其中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的地质学实力较强,除此之外,985院校中的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211院校当中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北京)、长安大学,其他如成都理工大学、 河北地质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也可以考虑。如果本着搞科研的精神学地质学,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话,地质学还可以考虑,如果本着找工作就业的话,地质学目前的就业情况不太好。
地矿油是一类很相似的高校,各自分属不同的系统,并且在各自的行业内有着比很多其他院校更高的地位。地质类院校有一个传统,除了南大、北大和西大之外,原地质部的五所直属高校在行业内地位较高,这五所学校是:北京地质学院(南迁后即武汉地质学院,即分别是位于北京和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之所以地大有两所完全是历史问题,与北京地质学院“京校外迁”有关,两校同根同源但现已分家)、长春地质学院(已合并至吉林大学,校址现为吉林大学朝阳校区)、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西安地质学院(已合并至长安大学)、河北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大学)。
传统意义上的石油院校有几所,如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外迁至山东东营,现在分别是位于北京和山东青岛的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江汉石油学院(长江大学)、西安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大学)、抚顺石油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矿业院校出名的有八所:徐州矿院(中国矿业大学) 、阜新矿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山西矿院(太原理工大学)、焦作矿院(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矿院(西安科技大学)、邯郸矿院(河北工程大学)、山东矿院(山东科技大学)、淮南矿院(安徽理工大学),也有不同程度地开设有地质类专业。
地质学专业主要学习地质类的基础课程,除大学生都要学习的公共课——政治课、体育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类课程之外,主要的基础课程为: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岩石学(火成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环境地质学、测量学等。由于地质类专业各有侧重,这些基础课在基础地质类的专业会学的比较深,其他方向,如偏重石油地质的院校会着重学习沉积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地震勘探原理、地球物理测井、油藏工程等,偏重固体矿产的院校会学习矿产勘查学、矿山地质学、找矿勘探方法等,偏重煤田地质的院校会学习煤岩学、煤(田)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矿井地质学、矿图、采矿工程、煤田勘探等。海洋、水利类的高校还会开设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水文地质学等。
地质类专业在校期间会安排野外实习,有认识实习、填图实习、测量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大多要出野外。

『陆』 那位高人能说一下北京科技大学哲学研究生的一些情况

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硕士生初试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101政治理论 教育部指定教材
111单考政治 哲学与时事 (哲学70%时事30%)
199MBA联考综合能力 MBA指导委员会指定教材
201英语 教育部指定教材
202俄语 教育部指定教材
203日语 教育部指定教材
210单考英语 《本课程均为水平考试》 不依据任何一教科书命题
211单考俄语 《本课程均为水平考试》 不依据任何一教科书命题
212单考日语 《本课程均为水平考试》 不依据任何一教科书命题
213日语(二外)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14俄语(二外) 《大学俄语简明教程》 (二外用)(1995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宝铃、钱晓蕙主编
215德语(二外) 《大学德语》 (一、二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16法语(二外) 《简明法语教程》 商务印书馆 孙辉
217德语 《本课程均为水平考试》 不依据任何一教科书命题
299MBA联考英语 MBA指导委员会指定教材
301数学一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2数学二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3数学三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4数学四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6西医综合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7中医综合 教育部指定教材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教育部指定教材
401普通生态学 《普通生态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尚玉昌
402控制工程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 科学出版社 ,2003 胡寿松主编
403科学技术概论 《科学技术概论》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 胡显章、曾国屏主编
404物理化学A 《物理化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梁英教
405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 ,1995年 地质出版社 夏邦栋
406结晶学与矿物学 《结晶学与矿物学》 (第3版) 地质出版社 潘兆橹
407传输原理 《冶金传输原理》 冶金工业出版社 张先耀
408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谭天恩
409冶金物理化学 《冶金物理化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张家芸 和《物理化学教程》 冶金工业出版社 郭汉杰
410运筹学 《数学规划及其应用》 冶金工业出版社 (第二版),2003,范玉妹等
411传热学 《传热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周筠清 ;
《传热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世铭
412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北京科技大学讲义 林海
413材料力学C 《材料力学上册、下册第 10、11、12、14各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刘鸿文主编
414金属学 《金属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宋维锡
415电路及数字电子技术(电路70%,数字电子技术30%) 《电路一、二》 (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邱关源;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或高等教育出版社 阎石主编
416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数据结构(各占50%) 《计算机组成原理》 (修订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俸远祯;
《数据结构(C语言)》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严蔚敏
417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诗白主编,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阎石主编,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
418设计基础(包括:设计思维,创意,表现技法,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包括:设计思维、创意、技法、素描 ;自备设计用品和1#不透明绘图纸)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孔繁强
419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翟中和等编
420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周炯磐等 ;
《通信原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第5版) 樊昌信等
421浮选原理 《选矿学》 (第四篇,浮游选矿)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谢广元主编
422材料力学D 《材料力学》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鸿文主编
423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沈萍主编
424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教程》 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二版) 阚宏、吕殿平;
《管理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戴淑芬等
425高等代数 《高等代数》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代数小组
426理论力学A 《理论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哈工大编
427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
428综合科技史 《科学的历程》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吴国盛;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科学出版社,1982年,杜石然
429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曹耀钦等;
《C++程序设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2月版 邓振杰主编
430普通教育学 《现代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黄济、王策三
431矿山岩石力学 《岩石力学与工程》 科学出版社 蔡美峰 ; 或其他本科生岩石力学课本
432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科学出版社 ,2005年 尚金城
433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编
434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边影
435有机化学B 《有机化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宏纹
436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慈勉主编
437地质学 《地质学》 (第3版第一篇) 冶金工业出版社 徐九华等
438渗流力学 《渗流力学》 石油工业出版社 葛家理主编
439信号系统与数字电路(信号系统占50%;数字电子占5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闫石 ;
《信号与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奥本海姆(著),刘树棠(译)
440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三次印刷 袁方
441行政管理学 《公共行政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年第2次印刷 张康之编著
442工程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边影主编
446文物保护基础 《文物学》 学苑出版社, 2005年 李晓东
447安全原理 《安全科学原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金龙哲、宋存义
449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占60%;过程参数检测占40%) 《检测技术及应用》 计量出版社 张朝辉
450电工技术 《电工学》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秦曾煌
452社会学 《社会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教程》编写组
456水处理原理 《废水处理的原理与工艺》 北京科技大学讲义 孙体昌
45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教程》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吴树青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
460岩石力学 《岩石力学与工程》 科学出版社 蔡美峰主编
461现代生产管理 《现代生产管理》 人民大学出版社 汪星明
471工程热力学 《工程热力学》 高等出版社 沈维道 ;
《工程热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华自强
472中国文论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上、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张少康等
474综合英语 《英语国家概况》 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余志远主编 ;
《英国文学简史》(修订版) 河南人民出版社 刘炳善主编;
《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 常耀信主编;
《语言学教程》(2001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主编
475固体物理 《固体物理学》上、下册 上海科技出版社 方俊鑫、陆栋 ;《固体物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昆、韩汝琦;《固体物理导论》 科学出版社 基特尔(杨顺华译)
476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上册 科学出版社 曾谨言 ;《量子力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世勋
477综合考试(合同法40%;知识产权法40%;民事诉讼法20%) 《知识产权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2版 刘春田;
《合同法》 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版 崔建远;
《民事诉讼法》(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1 江伟
610单考数学 《考研数学教程》第一 ,二册 气象出版社 秦明达等
612普通物理 《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漆安慎、杜婵英 ;
《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椿、章立源、钱尚武;
《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赵凯华、罗蔚茵;
《光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姚启均
613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三版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数学分析》(上、下册)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欧阳光中编
614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通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林泰主编
615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版 彭聘龄
616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翦伯赞
617晶体光学 《晶体光学》 地质出版社 李德惠
618基础英语 《本课程为水平考试》 不依据任何一教科书命题
619普通化学 《普通化学》 (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浙江大学编
620民法学 《民法》 (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2版 王利明
621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周三多主编、陈伟明副主编
623文艺学原理 《文艺学导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 吴中杰
624设计理论(包括:工业设计概论,人机工程,设计史) 《人机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丁玉兰 ;
《工业设计概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程能林;
《工业设计史》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何人可
62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上、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肖前主编
626科学技术史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W.C.丹皮尔著,李珩译
627物理化学B 《物理化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傅献彩
628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镜岩等 ;
《现代分子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玉贤编著
629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武汉大学
630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郑杭生,《国外社会学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刘少杰

『柒』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监测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展望

季伟峰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1)

【摘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对地质灾害体的监测十分必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当前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方法及新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指出了地质灾害监测工程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我国在本领域技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应用展望

自然地质环境和人为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两大主要原因。在最近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建设与用地的矛盾十分突出。植被的破坏严重,使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在全国许多地区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灾害发生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形式及危害

1.1地质灾害及常见形式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活动作用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和工程建设可能构成危害的各种特有的自然环境灾害的总称。

常见的地质灾害形式主要有6种,它们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简称为崩、滑、流、塌、裂、沉。

1.2三峡库区的主要地质灾害

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它的建设对库区的自然环境也带来一定的直接或潜在影响。三峡工程的一期蓄水、二期蓄水和新城镇的建设已经给库区带来了不少地质灾害问题。在淹没区的新城镇建设中,由于在选址时考虑地质环境因素不够,使有些新城镇从建设一开始就与地质灾害结下了“不解之缘”。主要表现形式为人为高切坡和深基坑诱发的滑坡和崩塌。湖北的巴东、秭归,重庆的巫山、奉节、云阳、万县等地在新城镇的建设中都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如何趋利避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1.3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地质灾害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千姿百态,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特别行政区均存在着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每年都要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被定为国际减灾10年的主要灾种,由于这些灾害具有潜在性和突发性,一旦发生,来势凶猛,常造成断道、断航、构筑物损毁、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我国,每年丧生地质灾害的总人数达800~1000人,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1.4地质灾害监测的特点

(1)滑坡等变形体分布通常较为分散,成因机制复杂。开展监测工作前,需有一定前期地质环境勘察、研究工作基础;

(2)地质灾害体大多位于交通、通讯十分不便地区,电源接入也很困难;

(3)目前大多数监测以手动为主,数据汇交速度相对较慢,人工劳务成本较高;

(4)与大坝、桥梁、隧道等固定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监测相比,地质灾害监测具有开放的监测边界,条件复杂,自动化监测和遥测等监测手段、监测仪器的选择、固定安装、运行等须注意仪器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和抗干扰性能,保证正常使用和安全运行。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监测的必要性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测根据工程所处的不同阶段,可分为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和长期稳定性监测,目前一般简单地统称为监测。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经常发现,除经济原因外,在地质灾害的治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理由是认为它不稳定。有些没有进行治理,理由是认为它是稳定的。除一些简单粗糙的勘察资料外,几乎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一个变形体稳定与否,是否需要进行工程治理。如果对滑坡等变形体进行必要的监测,将会减少这种盲目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对于已采取工程措施的地质灾害体

对于已采取工程措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在治理过程中,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效果评价,指导施工,及时对设计进行修改;防治工程竣工后,随着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约束条件也会发生变化。如锚索的腐蚀和松弛、地下水位变化、临空面加大、工程质量不高、巨大外力(如地震和大爆破)等,都有可能使一些已经治理过、暂时处于相对稳定的滑坡变形体重新失稳,如不进行持久的监测,它们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险性,并非就可以高枕无忧,仍需通过必要的监测来评判它的治理效果和长期稳定性。

2.2对于未采取工程措施的地质灾害体

对于一些未经治理、而又具有潜在危害的地质灾害体,监测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些暂时没有资金进行工程整治但又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较大潜在威胁的大型滑坡变形体,以投资较小的监测工作来弥补是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有效的监测既可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监测结果又可为是否治理和如何治理提供设计依据。用监测的手段对滑坡等变形体进行有效的监控,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方法,目前已逐步被一些政府官员和业主所接受并推崇。他们也意识到用工程手段进行整治后应该用监测数据来验证,否则是盲目的。但目前仍有相当多的管理和设计部门只注重被动的治理和亡羊补牢,而不注重防患于未然。

3当前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方法

以往作为监测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对一些重要的构筑物和大型建设工程的变形、位移、沉降等进行监测,如水利水电大坝、大型桥梁、重要厂房、大型地下隐蔽工程、矿山边坡和尾矿坝等。对复杂的地质灾害体进行监测,则是近些年才逐渐开始应用的,当前采用的主要监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3.1地面绝对位移监测

绝对位移监测是最基本的常规监测方法,测量崩滑体测点的三维坐标,从而得出测点的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与变形位移速率。主要使用经纬仪、水准仪、红外测距仪、激光准直仪、全站仪和GPS等,应用大地测量法来测得变形体上某点的三维坐标。

3.2地面相对位移监测

地面相对位移监测是量测崩滑体重点变形部位点与点之间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等)的一种常用的变形监测方法。主要用于对裂缝、崩滑带、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沉降观测等,是位移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常用的监测仪器有振弦位移计、电阻式位移计、裂缝计、变位计、收敛计等。

3.3钻孔深部位移监测

对于滑坡等变形地质体来讲,不仅要监测其地表位移,也要监测其深部位移,这样才能对整体的位移进行判断监测。方法是先在滑坡等变形体上钻孔并穿过滑带以下至稳定段,定向下入专用测斜管,管孔间环状间隙用水泥砂浆(适于岩体钻孔)或砂、土石(适于松散堆积体钻孔)回填固结测斜管;下入钻孔倾斜仪,以孔底为零位移点,向上按一定间隔(一般为0.5m或1m)测量钻孔内各深度点相对于孔底的位移量。常用的监测仪器有钻孔倾斜仪、钻孔多点位移计等。

3.4应力监测

对于滑坡等变形体不仅要监测其位移的变化,还需要监测其内部应力的变化。因为在地质体变形(或称运动)的过程中必定伴随着变形体内部应力变化和调整,所以监测应力的变化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仪器有锚杆应力计、锚索应力计、振弦式土压力计等。

3.5水环境监测

对于崩滑体来讲,除了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扰动外,水是对滑坡的稳定状态起直接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对水环境(含过程降雨及降雨强度、地表水的流量、地下水位、渗流量、渗流压、孔隙水压力、地下水温度等)进行监测十分重要。常用的监测仪器有量水堰、遥测雨量计、测钟、电测水位计、遥测水位计、渗压计、渗流计、电测温度计等。

3.6地震监测

地震监测适用于所有的崩滑监测。地震力是作用于崩滑体的特殊荷载之一,因此对崩滑体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当地质灾害位于地震高发区时,应经常及时收集附近地震台站资料;必要且条件许可时,可采用地震仪等监测区内及外围发生的地震强度、发震时间等。分析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地震烈度、评价地震作用对区内的崩滑体稳定性的影响。

3.7 人类相关活动监测

人类活动如掘洞采矿、削坡取土、爆破采石、加载及水利设施的运营等,往往造成人工型地质灾害或诱发产生地质灾害,在出现上述情况时,应予以监测并停止某项活动。对人类活动监测,应监测对崩滑体有影响的项目,监测其范围、强度、速度等。

3.8宏观地质调查监测

采用常规地质调查法,定期对崩滑体出现的宏观变形痕迹(如裂缝发生及发展、地面沉降、塌陷、坍塌、膨胀、隆起、建筑物变形等)和与变形有关的异常现象(如地声、地下水异常等)进行调查记录。该法具有直观性强、适应性强、可信程度高的特点,为崩滑监测的主要手段,也是群测群防的主要内容。适用于所有崩滑体,具有准确的预报功能。

4监测新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实践

4.1国外监测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发达国家在岩土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领域不但有传统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近年来已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工程。美国的PDI公司、Geokon公司、意大利Sisgeo公司、瑞士Leica公司、瑞典Geotech公司、德国Zeiss公司、日本尼康公司等在监测方法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红外技术、激光技术、微波技术、光纤技术、格区式光栅技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监测技术方法和仪器的开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这样讲,作为岩土工程监测一个分支的地质灾害监测及监测仪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地测量仪器,而是实现了传统方法和仪器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把监测仪器的技术水平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 Leica公司的TCR1800全站仪、TCR2003测量机器人、Geomos系统、DNA电子水准仪、GPS,Zeiss公司的DiNi12系列电子水准仪、North America公司的钻孔多点位移计、Sicon公司的岩土工程监测系列仪器等。

4.2国内监测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国内水电系统和国土资源部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如水利科学院、中科院有关院所、国土资源部技术方法研究所等。我所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在国土资源部的大力资助下,也开发了多种岩土工程及地质灾害防治监测仪器,如钻孔倾斜仪系列、应力测量系列、地面位移测量系列等监测仪器、多参数遥测系统等,还承担了科技部“崩滑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项目的研究,为测量仪器国产化做了大量的工作,产品在三峡库区和国家的重大工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我所近几年研究的成果并形成的产品主要有以下8项:

(1)DMY型激光隧道断面张敛测量系统;

(2)BYT型光纤崩滑体推力监测系统;

(3)DZQX新型多功能钻孔倾斜仪;

(4)崩塌无线自动化监测预报系统;

(5)PSD型微位移变形测量系统;

(6)MS型锚索(锚杆)测力系统;

(7)DHS型地层含水率仪;

(8)岩心定向与取心技术研究。

4.3工程监测实践

在研究开发的同时,我所用自己研究的成果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基本建设工程的监测工作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工程监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近几年承担的重大监测工程有:

(1)宝成复线清江大断面双线长隧道变形量测;

(2)成昆铁路电气化改造西昌南马鞍堡隧道变形量测;

(3)北京地铁复八线变形量测;

(4)上海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站变形量测;

(5)青岛地铁试验段变形量测;

(6)成(都)—南(充)高速公路高陡边坡变形及量测;

(7)内(江)—宜(宾)高速公路高边坡变形量测;

(8)丹(东)—沈(阳)高速公路丹本(溪)段全线隧道验收工程;

(9)318国道二郎山—康定段 K2794+860~980滑坡的地面位移、深部位移及应力监测;

(10)奉节县、云阳县地质灾害监测工程。

5监测技术发展展望

(1)地质灾害的发生将更加频繁,危害程度更大,监测工作将受到更多的重视,监测成果应用将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2)在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我们的监测仪器研究及运行系统软件开发将会得到更多资助,并使我们的监测手段更加完备,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3)自动化监测和遥测是地质灾害监测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实施还有很多困难。

(4)地质灾害具有一定区域性,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6结语

通过几年的监测工程实践,目睹了不少由于忽视地质灾害的工程安全监测和失效工程而导致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也看到不少通过监测成功预报灾害而避免灾害发生的实例。在实行工程质量终生追究制的今天,对地质灾害及相关岩土工程的安全进行长期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监测工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重治轻防,应做到治理、防范、监测并重,有时甚至重于工程治理手段。

在一定时期内对滑坡变形体实施监测工程,可以节省大量的投资。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建立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以监测指导设计、施工、工程效果评价,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它,应从过去的凭经验和粗糙的勘察上升到定量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对滑坡变形体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科学评价。

监测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工程诊断的需要,是从事地质灾害研究和预测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防范重于救灾,监测胜于治理。

参考文献

[1]殷跃平等.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与链子崖锚固设计.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黄润秋主编.高边坡稳定性的系统工程地质研究.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3]乔建平主编.滑坡减灾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4]唐邦兴主编.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及防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工程测量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7]王永年,殷世华主编.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手册.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

[8]季伟峰主编.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捌』 中国的大学地质专业排名

2014-2015年中国地质类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

『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跟地质学这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

地质学(地质学类):
地质学不是我们平常想象中得那么枯燥,每天只是和泥土打交道;也不是一定要成为地质队或探险家中的一员,生活在与世隔绝,荒凉无比的戈壁滩上。慢慢地,你会发现地球上有很多未知等着我们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奥妙与神奇。

一听到地质,大家第一反应肯定就是研究泥土和岩石,其实我们要学的可不仅仅是这些,我们需要对地球的矿物和岩石、地层和古生物、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这三方面进行了解和学习。

在野外实习中,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大自然,全班同学在一起尽情享受野外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对相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还见识到了不同种类的岩石、地层、化石,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地质图、罗盘、GPS导航仪等地质器材去完成研究和测量,多次实地考察后,我们还学会了地质填图这个专业技能。

主要课程:
矿物和岩石类课程:主要针对地球中含有的矿物元素以及在底层中以何种形式出现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包括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课程。

地层和古生物类课程:主要研究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历史以及底层分布的特点。我们主要学习了古生物地史学和矿床学。

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类课程:以实际应用为主,主要学习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学。

毕业去向:
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可在高等院校从事地质科学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向国家资源能源勘探、开发与环保、城市建设、城市交通、港口、水利水电建设、国防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

拥有地质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北大学、同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

地质工程(地质类):
地质工程是一门运用地质学的知识并结合工程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地质问题以及工程问题的专业。它包括地质学和工程学两方面的学习。虽然其中地质学课程主要起着服务工程的作用,但是这些地质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们贯穿了整个地质工程专业学习的过程。

地球上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所产生的经济及人员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地质工程专业中学习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些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工程专业的人员可以勘察地震所带来的次生灾害的潜在性,随后评价其安全性,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案以保障灾后人员的安全。

每个暑假,本专业的小伙伴们都会被送进大山,去领悟和欣赏大地母亲的雄伟壮丽。我们每人一把地质锤,一个罗盘,一个放大镜,再顶一顶草帽,带上水和干粮,在漫山的荆棘路上坚定前行,这一路我们都在不停地学习,记录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最终我们能够做到准确识别地质分层和矿物,辨别地质构造,分清地质灾害的类型。

主要课程:
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

专业课:基础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勘察等。

计算机类课程:程序设计基础与VisualC++、工程制图及计算机绘图等。

毕业去向:
毕业生会到建设部门从事与工程地质相关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科技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拥有地质工程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西安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同济大学、安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

相同点:
地质学和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地质学基础的相关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地质学理论知识,对岩石、矿物、地质构造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不同点:
地质学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地质学基本理论、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重在对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地质工程则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学习了地质学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从事资源地质勘查、解决常见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地质灾害防治的能力。

『拾』 中国矿业大学与北京矿业大学(北京)有什么区别

1、学校地址不同。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 ,沙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南二街9号院。

2、学校属性不同。中国矿业大学,坐落于江苏省徐州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教育部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3、学校面积和专业设置不同。截至2019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学校校园占地面积4413亩,校舍建筑面积155余万平方米,设有21个学院(部),开设58个本科专业,有各类教职工3100多人,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700余人。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有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设有13个教学院部,32个本科招生专业。

中国矿业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5月,学校现有58个本科专业,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学科建设: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