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大学中日韩交流
① 为什么中日韩三个国家的人长相类似,语言却不属于同一个语系呢
东亚的族群与中北亚的族群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历史上不同族群的迁徙和征服,使得东亚大陆的族群在血缘上融合,这是东亚族群形成的基础,而古代北亚族群的一部分则通过白令陆桥向东迁徙到美洲,成为土著, 美洲虽然土著,美洲是黄皮(略有黑点),但他们的外貌其实更有的特点土著,美洲,可能代表了中北亚,最古老的族群,因为它与其他族群的混合较少。然而,留在东亚的中北亚人的原始血液逐渐与早期定居东亚的南方族群和多次从西方涌入的中亚族群混合,形成了东亚族群。
② 为何中日韩三个国家语言有些相似
中日韩三个国家的语言虽有些相似,但却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其实准确听还是有很大差别,只是有一些发音比较相似,有一些学习日文的朋友经常发现在一大串日文当中夹杂着几个汉字,有一些甚至发音和中文都相似,其实韩语里面也有很多,日文中有很多词汇都来自于中国古文,因为在唐朝时期就曾经很多日本学生来中国求学,所以受中国影响是很正常。
不止是日文,中国的很多周边国家都曾经受到过我们的影响,韩国和日本无疑是被我们影响最大的国家,但是韩国或许是有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他们沿用了我们中国很多东西,但是却想把这些东西说成是他们自己的。韩语据说是70%源自中文,不只是日本韩国,就连越南的很多单词都源于中国,可见我们中国的文化感染力。
③ 有关于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历史交流
(以下资料来自《明史》、《晚明史》、《朝鲜史》、《朝鲜李朝实录》、《日本史》、《日本战国史》这些正史,以及日本的野史:《丰臣家的一生》、《大和文禄庆长之役》、《樱花记事》、《大和魂之晨》等;以及韩国的野史:《真实的壬辰倭乱》、《朝鲜记事》、《璿源系谱》等等,另还参考了河北、山西等地地方志)
首先来看一下日军方面的情况,日军第一次投入朝鲜战场的部队番号与第二次基本一样,只是各军团兵力数量两次战争有所不同,将领也有个别调整,其中日本方面对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日方称之为庆长之役)的兵力配置部署相对详细和全面,现先把第二次战争的兵力配置列举如下:
第一军团 军团长:小西行长
小西行长7000人、 宗义调5000人、 松浦镇信4000人、 大村纯忠2000 人、后藤信康700人
总兵力:18700人。
第二军团 军团长:加藤清正
加藤清正8000人、 锅岛直茂12000人、 相良赖房800人
总兵力:20800人
第三军团 军团长:黑田长政
黑田长政6000人、 大友义统6000人
总兵力:12000人
第四军团 军团长:岛津义弘(原为加藤光泰)
岛津义弘1000人、 毛利秀元2000人、 高桥惟种2000人、 秋月种长1000人、 伊东佑兵1000人、 岛津丰久1000人
总兵力:17000人
第五军团 军团长:福岛正则
福岛正则5000人、 户田胜成4000人、 蜂须贺家政7200人、 长宗我部盛亲3000人、 生驹亲正5500人
总兵力:30000人
第六军团 军团长: 小早川秀秋(原为其父小早川隆景)
小早川秀秋10000人、 毛利秀赖1500人、 立花宗茂2500人、 高桥绍景800人、 吉弘统兴900人
总兵力:15700人
第七军团 军团长:毛利辉元
毛利辉元23000人、 吉川广家7000人
总兵力:30000人
第八军团 军团长:宇喜多秀家
宇喜多秀家10000人、 增田长盛3000人、 石田三成2000人、 加藤嘉明2000人、大谷吉继2200人
总兵力:19200人
第九军团 军团长:浅野长政
浅野长政4000人、 宫部继润3000 人、木下胜俊1750人、 稻叶正成2000人
总兵力:10750人
第十军团 军团长:羽柴秀次(后该军团番号一度和第九军团调换)
羽柴秀次13000人、 木村重成2000人、 小野木重次3000人、 龟井秀纲4000人
总兵力:22000人
日本陆军第二次战争投入的总兵力有190850人,根据日本史书《大和文禄庆长之役》记载,日军另有水师各部22100人,另在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的各处岛屿以及日本西部沿海,日本方面还集中了9.5万预备足轻(轻装步兵)。也就是说日军进入朝鲜的兵力,水陆军超过21万, 如果加上后备军,则达到30万人马之多。日本可谓倾全国之力,如此兵力,怎能说不是日军精锐?
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日本方面称之为庆长之役),日军第一梯队为第一至第五军团外加辎重部队,十二万余人。(日本学者迁本侍零所写的《大和魂之晨》记载)
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文禄之役)和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庆长之役),日军其实投入的总兵力差不多,但是一线投入部队却大不一样,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文禄之役)中,日军是水陆军20余万几乎全面进入朝鲜,妄图吞并朝鲜进而进攻中国;而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庆长之役),日军鉴于在文禄之役中伤亡惨重,尤其是其精锐的第一军团,在平壤之役中死伤大半,于是对兵力进行了从朝鲜半岛内外到日本西海岸的“三线配置”,朝鲜半岛内有水陆军12万,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各个岛屿上日军部署兵力10万上下,日本西海岸部署兵力9.5万,日军在庆长之役中之所以这样配置,是因为他们此次战争的目的没有文禄之役那么冒进,而是采取先占领朝鲜半岛南部,进而徐徐图朝鲜北部的稳妥打法。
介绍完日军后,现在开始介绍明军的兵力来源和组成。
明军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中,先后投入部队4.8万人,分两次,第一次为先遣队5000人,第二次为李如松将军率领的大部队4.3万。
先遣队5000人:大部为辽东一带的明军,正规军和地方军各2500人,其中有1000人为此前逃难到明朝的朝鲜义军。(韩国出版的《真实的壬辰倭乱》记载)
主要介绍李如松将军率领的大部队,这4.3万人的组成及来源:
辽东军一万人:这支部队是李如松的嫡系,刚刚参加完平定宁夏叛乱,常年在北方与蒙古人作战,是此次援朝战争中最精锐的部队,且全为骑兵,在战争中对日军有着极大的杀伤力。
蓟镇步兵五千人、保定步兵五千人:蓟镇保定历来为北方军事重镇,均为明廷九镇九边之一,明朝仅在蓟镇一地就常年驻军10万上下,此两地也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要塞,本不能动用两地兵员,但考虑到朝鲜地处北方,气候与此两地类似,且这两地士兵骁勇善战,即各调5000人开赴朝鲜。
宣府、大同骑兵一共八千人:与蓟镇保定一样,此两地也均为明廷九镇九边之一,其中明朝仅仅在宣府的驻军,就达到八万三千三百零四人,明廷从这两地招兵,还颇有一些故事,正当明廷圣旨要从此地要兵入朝鲜之机,北方游牧民族部队刚好入侵,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两地将领均不肯把自己的正规部队派到朝鲜,而是从中“搀假”,宣府守军只给了1000人的正规军,另外3000人,都是地方杂牌团练部队;大同守军情况更绝,只拨给正规军500人,剩下的4500人,有3000人的地方杂牌团练,另有1500人干脆就丢给地方官,让地方官想办法,结果临时招募了1500名民兵,配上马匹,就这样,这一路的8000名骑兵,其实正规明军只有1500人,大半是杂牌军和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
福建藤牌军三千人:在明朝时期,中国各省,要论藤牌军,以福建最好,河南、浙江次之。藤牌军顾名思义主要是武器是藤牌,此次派到朝鲜的这三千名福建藤牌军,主要是从福建福清一带招募的地方部队,别看是地方部队,但是这些士兵却久经沙场,战斗力很强,在朝鲜战场上,他们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他们的装备是每人有近2米高的藤牌,且都套在左手上,而右手是拿着长刀,腰间有十把飞刀,在战斗中排成队列慢慢前进,远看像一座移动的城堡,在远距离的时候用藤牌挡住身体,只是从藤牌前面的一个小口子看到前方,慢慢移动到敌人面前,当敌人在十米左右的距离时候,投出飞刀杀伤敌人,慢慢靠近后捡起飞刀,靠近敌人后用长刀砍杀敌人的士兵和骑兵的马腿,有时候2人密切配合,一人用藤牌掩护,另一人则砍杀敌人,这种藤牌是特制材料做成,完全可以挡住当时的任何一种火枪,只是难以挡住大炮(但是万历朝鲜战争中的日军是以火枪为主,就因为这点才使得日军在福建藤牌军面前吃了大亏)。
川军一万:调川军入朝鲜作战,也是有一些波折的,最初明廷是考虑到朝鲜北部多山,应该派适应山地作战的部队入朝,在当时,无论是步战还是山地丛林作战,最强的无非是广西的军队,其次到云南的军队,尤其是闻名天下的广西狼兵。但是明朝后来考虑到南部边疆不安定,安南和缅甸频频入侵,南方的叛乱也是此起彼伏,广西、云南的军队暂时不能动,明廷随即决定派川军入朝,这一万川军,一半为四川本地军队,一半为原先外省驻防四川的军队,战斗力也不算弱。
以上就是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明军入朝作战的部队,正规军和杂牌军混合,辽东军一万和蓟镇、保定步兵各五千以及宣府、大同骑兵中的那1500人,算是明军正规军中的精锐部队,三千福建藤牌军算是杂牌军中的精锐部队,但是其他的部队,谈不上明军中的精锐部队。总体来说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明军部队的战斗力与日军相比还是要高出不少(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装备),这在平壤大捷、汉江等地追击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围困战中都可以看出了。
介绍完了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现在开始介绍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明军的部队组成。
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国内的情况比第一次更糟糕,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仅湖南一地,就不下20次农民起义,另外缅甸军在南方不断进攻,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断南下,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游牧土蛮炒花部更是在南下战争中打死了名将李如松将军。这一系列的客观原因决定了明朝根本无法派出像第一次战争那样的较为精锐的部队。
明军在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中前后总共派出兵力大致在10万上下,其中陆军7万5千到8万之间,其兵力来源和组成如下:
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后,明军留守朝鲜的部队为一万一千人:福建藤牌军三千、辽东骑兵三千、宣府、大同骑兵的地方团练军五千,部队的来源和第一次战争一样,在此不重复。
在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前,明军又调辽兵5千余人,蓟镇步兵四千余人,一共一万人入朝:这两支部队与前次不一样,虽然名义上也是辽东和蓟镇的兵,但是都不是正规军,都是地方民团和新招募的新兵,甚至有不少还是强拉来参军的。所以这支部队,战斗力不算高。
当日军连克南原、水原等地后,明朝又再派原在东北蒙古前线的辽兵5千、浙江兵1万5千一共2万人增援朝鲜战场:这支增援部队成分也很复杂,辽东兵5千算是正规军,战斗力较强,但是浙江兵1.5万,除了五千是北驻的浙江部队外,其余的一万人,全是浙江各地的官府驻军,全部都毫无大兵团作战经验,战斗经验欠缺,战斗力也比较差。
蔚山会战后,明军再次派1万云南士兵和2万浙江义乌新兵入朝参战:1万名云南士兵,其中有2000人为云南官军,8000人为当地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但是这些部队都不是云南前线的精锐部队,因为当时缅甸军也集结在云南前线,所以明军驻守云南的精锐部队无法调往朝鲜战场,只好派些次等的部队上朝鲜,所以这支部队,战斗力算一般。2万浙江义乌新兵的招募,主要是由于该地有抗击倭寇的传统,当年的戚家军就是以该地士兵为主。这些义乌新兵,也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但是由于此地有一定的尚武精神,所以这支部队在朝鲜表现得还是很英勇,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同样是蔚山会战后,明朝虽然已经派了援兵,但是为了更好是消灭日军,明军前线指挥官要求再派增援部队尤其是水军一定要参战,明朝又调川军1万和水师2万入朝作战:1万川军为四川本地地方杂牌部队,到朝鲜后大部归明将刘铤指挥,这支部队常年与四川境内的叛军作战,经验丰富,但士兵组成复杂,有些是镇压叛军的地方团练,有些的叛军投诚后过来的,各部战斗力不一,有高有低,内部也不太团结。2万水师是从东南沿海各地招募的水手组成,由于明军水师的装备远强于日本水师,所以水军基本上都是打胜仗。
以上就是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明军部队的来源和组成.
这些不知能否能你用所帮助,以后的我也不知道多少了.
④ 高分征集中日韩文化交流口号
“走进东方圣城,畅享中华经典”,“走近孔子,体验东方文化”,“走近孔子,感悟中国”,“走近孔子,传承文明,交流合作,和谐发展”,“体验儒家文化,相约东方圣城”, “儒风圣韵,和谐盛典”, “2008•中日韩•盛世孔子”,“千年儒学风,一衣带水情”, “寻千年孔子,习儒家文化”, “孔子文化,和谐东亚”。
⑤ 中日韩文化交流协会是不是民间团体呢
你说中日韩文化交流协会是不是民间团体呢?这我觉得应该是吧,因为怎么说呢?专中日韩也属于民属间的一种那个。嗯,团体理念的吧?是应该属于一个团体属于民间他属于。交流嘛,文化交流啊,日本和韩国还有中国的都互相交流。
⑥ 中日韩文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相似点
现在的韩语和日语中有很多中国的汉字,虽然发音不同,但是韩语的汉字发音和我国南方方言比较相像。为什么我国的汉字会出现在韩国和日本的文字语言系统呢?因为在古时候我国是很强大的,古时候我国的汉字和发音流传到日本、越南、韩国,韩国和日本沿用至今。接下来说说到底有什么具体的相似之处。
我们可以知道日语中有很多汉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日语文字是借助中国汉字改造而成的。在唐宋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那时候文化交流中国的僧侣会带经书去日本,这些中国的文字就留在了日本,这些文字组成了日本文字的主要骨架,同时也完善了日语的发音,现在很多日本字的发音都是根据那个时期中国僧人的发音而造的。
⑦ 中日韩现在三国的关系局面
目前来还是比较稳定的 但现在美韩源黄海军演 以及朝韩不断紧张的形式很可能影响中国和日韩的关系 美韩一旦同朝鲜发生战争中国的局势就很难说了 帮的话肯定要影响经济发展 不帮的话万一朝鲜挂了 中国的周边地区就会完全被美国这些国家控制 日本也是美国的军事同盟国 肯定是帮美和中国翻脸的 (日本好象从60年前到现在就没和中国好过 都是点口头友好)一句话 只要发生了战事 中国肯定和日韩这些国家的关系处于很紧张的状态 他们也会一直提防中国 哪怕中国不参战
⑧ 中日韩三个国家的人类似,为啥语言不属于同一个语系
我们在对地理的学习之后,其实不难发现中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的人,无论是从长相方面还是从生活习惯方面,都是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之处的。但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其实也不难发现,这三个国家的语言是不属于同一个语系的,这其实与三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我们如果想要从根源上了解这种差距出现的根本原因,这一过程是离不开对于三个国家历史的学习的。
所以我们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其实不难发现,历史对于文化的重要影响意义,而且虽然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根本上还是有所差距的,战争无论对于文化还是经济方面都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在现在和平发展的历史当中,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了和平的社会和国际社会中,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去维护。
⑨ 古代中日韩之间是怎么交流的啊,语言也不通
那个时代到朝鲜 日本都派人到中国学习汉语 用汉语交流,他们的本国人的内上层也都是会说汉语 或者容有大量会汉语的人才,所以那个时代交流不是问题,同样,中古也有一批通外语的人才,比如玄奘 就通梵语,才能游历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