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张颖地质大学

张颖地质大学

发布时间: 2021-02-21 04:52:26

❶  崩塌勘查典型实例示范

1.5.1长江三峡链子崖音频大地电场法、甚低频电磁法裂缝、岩溶、煤洞勘测

链子崖位于长江三峡兵书宝剑峡出口处右岸,濒临江边的陡崖主体由二叠系栖霞组灰岩构成,底部为煤系软弱层。在长约700m,宽30~180m范围内发育有58条裂缝,将岩体切割成3个危岩区,即南部的I区To至T6缝区和北部的Ⅲ区T8至T12缝区以及中部的Ⅱ区T7缝区。其中T8至T12缝区危岩体紧临长江,南、西分别被T8、T9、T11缝和T12缝切割,北、东两侧临空,底部煤层基本被采空,是防灾治理、监测预报的重点险段。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长期的大量调查研究工作,链子崖可见裂缝的分布情况已基本查清;但是,在表土覆盖地段的裂缝分布、延伸、连通交切情况,隐伏构造、岩溶、煤洞的分布等尚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于1988年采用了音频大地电场法、甚低频电磁法勘测裂缝、岩溶、煤洞的分布情况。

1.5.1.1 隐伏裂缝勘测

基于裂缝发育的不规则性和地形条件,勘测中采用了异常追踪法:即从已知裂缝的隐没端开始,根据裂缝和异常发育趋势布设勘探剖面,同时辅以现场地质调查,进行异常的定点、连接,循序渐进,直至查明(图1-1)。裂缝上方的音频大地电场和甚低频电阻率异常曲线一般形态尖锐,幅值较大(图1-2)。

裂缝勘测结果表明:链子崖南部Ⅲ区和北部I区裂缝已相互连通。特别是确定了Ⅲ区分布的 T8-1、T8-1-2、T9、T11裂缝均与T12裂缝连通以及T8-0缝向SE方向延伸至陡壁边缘,对危岩体稳定性评价至关重要。勘探结果在随后的工程探槽(图1-3)和声波跨孔测试中得到验证。

1.5.1.2隐伏煤洞勘测

图1-1追踪裂缝的测线布置及异常分布

链子崖的变形与底部马鞍山组(P1mn)煤层采空有直接关系。根据调查访问资料,链子崖底部有采煤巷道20余条,基本沿地层走向分布。为了解其存在状况,用音频大地电场法和甚低频电磁法在链子崖顶部展开了面积性勘测。

煤洞的电场异常不同于裂缝,一是幅值较小、宽度较大、规律性较强(图1-4a)。

勘测共确定煤洞14条,煤洞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SW—NE),长度300~400m,间隔30~40m,勘测结果和实际情况相符。

1.5.1.3隐伏岩溶勘测

平行于链子崖陡崖,勘测中追踪发现一条幅值高、宽度大的异常(图1-4b)带近南北向发育,其东侧裂缝发育,西侧则明显减少;该异常带与北部的黄泥巴壁相接,根据异常形态、结合地质特征分析,推测为一岩溶发育带,后期的勘探工程证实了这一推测(连克等,1991)。

图1-2隐伏裂缝实测剖面(T9缝前端)

图1-3TC3工程探槽展示图

1.5.2链子崖隐伏裂缝的声波检测

链子崖危岩体存在12组50余条裂缝,出露最宽约2m,深不可测。其中T8及T9裂缝,北端隐伏于覆盖层下,是否延伸与T12缝贯通,成为查明岩体结构与方量和确定治理工程设计的关键,为此,在上述裂缝延伸的关键部位,布两钻孔,孔距21m,深150余m。由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于1989年承担跨孔声波测试,查明裂缝的延伸及倾向。

现场地质剖面概况及跨孔声波测试示意图如图1-5a。采用等高同步测试法、扇面测试法,测取的波形记录分别如图1-5b及图1-5c。这些记录的推论是:接收到的是绕射波,其地质模型应如图1-5d,即裂缝张开无充填。显然,只有存在地表覆盖层的绕射波,才会出现发射与接收点靠近覆盖层声传播时间短,远离覆盖层则声传播时间加长。为证实现场测试推断是正确的,在室内按推理的地层模型,进行模型超声测试,取得和现场一致的测试结果。

图1-4Ex、ρ曲线图

另外,在一个孔内逐点发射,并接收裂缝的反射波,根据反射波的声波走时,推断出裂缝的倾向,与地质工程师从地质构造的推论相一致。至此对裂缝的性状给出明确的结论,为链子崖危岩体的治理,提供了依据,受到国家科委表彰(展建设等,1991)。

1.5.3危岩锚固钻孔内裂缝及裂缝密集带声波检测

长江三峡链子崖50000方危岩体防治工程,采用锚索加固处理,锚固孔深30~40m不等,最深达64.2m。危岩体主要以栖霞灰岩为主,裂隙发育且为张性,局部成破碎软弱带。锚固施工需掌握上述裂缝、软弱结构面在锚固孔中的位置,分布及几何尺寸。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担此项特种检测任务,研制一发一收干耦合换能器,在不能存留井液的水平干孔中,完成了共2670m的测试,指导了施工。图1-6其中三个钻孔的测试结果,其中视声速低于1000m/s(图中粗实线部分)的低速孔段均为裂隙及裂隙密集带(展建设、曹修定实测,1996)。

1.5.4岩崩堆积体灌浆补强效果声波测试

1998年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在三峡库区迁建城镇新址岩崩堆积体工程改造现场,完成了灌浆补强前后岩体物理力学强度变化试验工作。采用“一发双收”单孔及跨孔声波检测对半径为1.7m圆周等分的六个钻孔中等边三角形分布的三个钻孔作为实施灌浆孔,另三个按等边三角形分布的钻孔及圆心的钻孔作为声波检测孔。采用灌浆前、灌浆后7d、灌浆后28d进行声波单孔测试及跨孔声波透视。

图1-5各种方法测试示意图及推测的地层模型

图1-6危岩锚固孔内裂隙及软弱破碎带声波测试声速-孔深曲线粗实线为裂隙及破碎带

单孔测试采用敲击作震源产生纵波及横波,以三分量检测器贴壁接收;跨孔测试用小药量爆炸震源的以三分量检测器贴壁接收。

岩崩堆积灌浆补强分别在四川奉节及巫山两地各做两组试验,现仅以奉节组试验为例加以说明。图1-7为灌浆前后单孔一发双收的时差-孔深对比曲线;图1-8为灌浆前后跨孔的声速-孔深对比曲线。由跨孔测试结果可见灌浆后声速有明显提高,最高可达60%以上;而单孔测试最高14%、最小仅2%。单孔测试声速变化小的原因是此法能了解沿孔壁一个波长范围的声速,单孔声速的提高,说明灌浆范围已达声波观测孔的孔壁;而跨孔测试是直接了解两孔连线间的岩体灌浆情况。

图1-7灌浆前后单孔一发双收的时差-孔深对深对比曲线

图1-8灌浆前后跨孔的声速-孔深对比曲线

由于测试纵波声速的同时,还测试了横波声速,因此可计算出岩崩堆积体灌浆前后的动弹性力学性能的变化,见表1-4(李洪涛等实测,1998)。

1.5.5长江三峡链子崖煤层采空区老空洞探地雷达探测

长江三峡链子崖底部煤层采空区的分布及其后期充填情况是评价链子崖危岩体稳定性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确定治理工程混凝土承重阻滑键布置的重要依据。为此,在充分的地质调查分析基础上,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采用地质雷达技术,利用PD2、PD6和PD1三个勘探平硐对煤层采空区的空洞或充填疏松地带进行了探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表1-4奉节动弹性力学参数

地质雷达资料的解释是靠图形识别来进行的。具体解释过程是在资料处理后进行的对比,即对比波在相位、周期(频率)、同相轴和波形等运动学方面的特点,以及测点间在二维(横向与纵向)方向上组成的图形特征。同时,还应注意到相位的强弱(动力学特点)。图1-9为PD2沿线的一段探地雷达图像,图中44~61m之间显示为灰岩分布区,在76~85测点之间出现周期加大,相位改变,呈现明显弧形同相轴,反映的是煤层采空区。根据采空区的这种特征所得PD2平硐的探测成果列于图1-10与表1-5中(刘传正,2000)。

图1-9PD2Z线雷达图像(100MHz)

1.5.6金丽温高速公路崩塌体井内电视探测

由于浙江金丽温高速公路k81段高边坡地质条件复杂,岩层破碎,构造挤压,节理裂隙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处于崩塌体范围内。根据甲方要求对锚索孔B6-5、B6-9、B4-8、B6-16、B6-19、B6-23进行测试,以上各孔孔径为φ130mm,锚索钻孔俯角15°。主要查找钻孔中裂缝(图1-11)及破碎情况(封绍武实测,2002)。

图1-10PD2平硐雷达测线布置与探测成果

1—煤层采空区;2—充填但未压实的采空区

表1-5PD2平硐探地雷达勘查异常解释综合表

图1-11浙江金丽温高速路k81段高边坡(水平钻孔—干孔)裂缝图片

参考文献

段永侯,罗元华,柳源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郭建强,彭成,孙党生等.2003.链子崖危岩体勘查中物探技术的应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胡厚田.1989.崩塌与落石.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李媛,张颖,钟立勋.1992.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说明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李智毅,王智济,杨裕云.1996.工程地质学基础.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李智毅,唐辉明.2000.岩土工程勘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李大心.1994.探地雷达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连克,朱汝裂,郭建强.1991.音频大地电场法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尝试——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隐伏地质结构的探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刘传正.2000.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质出版社

晏同珍,杨顺安,方云.2000.滑坡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展建设,吴庆曾.1991.跨孔声波穿透法在探测三峡链子崖隐伏裂缝中的应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张咸恭,李智毅等.1998.专门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❷ 河北任丘第一批大学生的名单

2009-07-20
请考生携带本人准考证及时到教导处领取通知书

序号 姓名 录取院校
0001 王帅 第二军医大学
0002 李明翰 天津工业大学
0003 郭楠楠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0004 史亚敏 南京林业大学
0005 田烨 天津美术学院
0006 宋慧慧 乐山师范学院
0007 王亚敏 河北医科大学
0008 陈昊男 河北医科大学
0009 张希 河北医科大学
0010 刘宽 河北医科大学
0011 齐佳佳 华东理工大学
0012 李亨泽 南京艺术学院
0013 刘兆一 东北财经大学
0014 郭靖 北京服装学院
0015 周向前 解放军炮兵学院
0016 李毅巍 中国石油大学
0017 郭娜 东北师范大学
0018 刘晓丽 天津师范大学
0019 张玉双 华中师范大学
0020 王玉雪 华中师范大学
0021 韩静 天津大学
0022 刘幸蔚 天津大学
0023 边亚微 天津大学
0024 杨致远 天津大学
0025 库国伟 北京工业大学
0026 刘涛 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0027 张宇航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0028 李冬雪 中国农业大学
0029 赵巧娇 北京林业大学
0030 杜威 上海海事大学
0031 卢翠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0032 刘亚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0033 王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0034 盛淑玲 西南大学
0035 白洁 西南大学
0036 王园园 西南大学
0037 田骁 哈尔滨工业大学
0038 杜雅楠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0039 柴海潮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0040 刘艳杰 南京师范大学
0041 宋路微 中国民航大学
0042 葛欢 中国民航大学
0043 黄梦 北京邮电大学
0044 刘娜 北京邮电大学
0045 邢晨燕 北京交通大学
0046 纪佩宁 北京交通大学
0047 范亚坤 北京交通大学
0048 邵鹤森 中国地质大学
0049 赵晨雪 华北电力大学
0050 张兴 北京中医药大学
0051 田菲菲 江南大学
0052 刘志辉 江南大学
0053 尚艳坤 河海大学
0054 赵正飞 河海大学
0055 刘鹏伟 河北经贸大学
0056 王向东 河北经贸大学
0057 谢翠 河北经贸大学
0058 于策策 河北经贸大学
0059 张宁 河北经贸大学
0060 张昆仑 河北经贸大学
0061 李洋 河北大学
0062 王海红 河北大学
0063 白跃 河北大学
0064 张丹 河北大学
0065 崔素芬 河北大学
0066 刘惠超 河北大学
0067 杨超 河北大学
0068 王浩男 河北大学
0069 张磊 河北大学
0070 刘竺青 河北大学
0071 周甜甜 河北大学
0072 李志辉 河北大学
0073 刘颖 河北大学
0074 崔云鹏 河北大学
0075 蔡雪梅 河北大学
0076 李亚静 河北大学
0077 冯建辉 河北大学
0078 金萍萍 河北大学
0079 刘敏涛 河北大学
0080 郭晓东 河北大学
0081 纪玉宾 河北大学
0082 黄子旭 河北大学
0083 刘子纯 河北大学
0084 段然 中国石油大学
0085 潘亚男 中国石油大学
0086 刘雨露 中国石油大学
0087 王红蕾 中国石油大学
0088 孟美玲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0089 孙婧 中央民族大学
0090 宋海波 北京化工大学
0091 董洋洋 南开大学
0092 王晶晶 天津财经大学
0093 孙欣 华东师范大学
0094 杨丹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
0095 张冬芳 贵州大学
0096 王海潮 哈尔滨工程大学
0097 郑瑞平 东北大学
0098 李扬 华东理工大学
0099 宋新军 河北体育学院
0100 杨安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0101 边亚茹 河北师范大学
0102 李末 河北师范大学
0103 田天硕 河北师范大学
0104 左姗姗 河北师范大学
0105 陈学慧 河北师范大学
0106 张美丽 河北师范大学
0107 杨丽新 河北师范大学
0108 冯美贤 河北师范大学
0109 刘静薇 河北师范大学
0110 张洁 河北师范大学
0111 季魁 河北师范大学
0112 任艳芳 河北师范大学
0113 杨亭亭 河北师范大学
0114 耿婉月 河北师范大学
0115 曹志丹 河北师范大学
0116 崔雪茹 河北师范大学
0117 李龙飞 河北师范大学
0118 哈林丽 河北师范大学
0119 毛文举 河北师范大学
0120 陈亚萌 河北师范大学
0121 赵亚欣 河北师范大学
0122 李薇 河北师范大学
0123 李志超 河北师范大学
0124 高强 河北师范大学
0125 叶露 河北师范大学
0126 李瑞谦 河北师范大学
0127 杨洪波 河北师范大学
0128 王怡萌 河北师范大学
0129 李永芳 河北师范大学
0130 杜伯川 河北师范大学
0131 王海平 河北师范大学
0132 祖志敏 河北师范大学
0133 刘倩 河北师范大学
0134 王素杰 河北师范大学
0135 张素杰 河北师范大学
0136 于雪娟 河北师范大学
0137 隋永霞 河北师范大学
0138 高艳 河北师范大学
0139 邢靖欣 河北师范大学
0140 崔红岩 河北师范大学
0141 卢艳飞 河北师范大学
0142 吴云阳 河北大学
0143 史素君 河北大学
0144 齐志远 河北大学
0145 卢小军 河北大学
0146 张楠 河北大学
0147 刘翠 河北大学
0148 李云龙 河北大学
0149 卢学磊 河北大学
0150 徐威 河北大学
0151 张丹 河北大学
0152 史晨磊 河北大学
0153 牛宁宁 河北大学
0154 张娜 河北大学
0155 任雷 河北大学
0156 田伟倩 河北大学
0157 纪会敏 河北大学
0158 李月 河北大学
0159 王南南 河北大学
0160 刘沙沙 河北大学
0161 王宁宁 河北工业大学
0162 王敬月 河北工业大学
0163 王景海 河北工业大学
0164 孙美慧 河北工业大学
0165 吕欢 河北工业大学
0166 朱亚南 河北工业大学
0167 韩亚楠 河北工业大学
0168 刘芳芳 河北工业大学
0169 张春城 河北工业大学
0170 宋绍彤 河北工业大学
0171 隋萌萌 河北工业大学
0172 苏凯 河北工业大学
0173 邓婵娟 河北工业大学
0174 刘美艳 河北工业大学
0175 韩亚净 河北工业大学
0176 侯琬姣 河北工业大学
0177 李宝胜 河北工业大学
0178 何芳 河北工业大学
0179 张凯 河北工业大学
0180 李宁 河北工业大学
0181 魏亚军 河北工业大学
0182 张光鑫 河北工业大学
0183 檀静 河北工业大学
0184 徐晓华 河北工业大学
0185 赵宁宁 河北工业大学
0186 毛彬彬 河北科技大学
0187 边杰飞 河北科技大学
0188 王飞 湘潭大学
0189 于伟光 湘潭大学
0190 周美静 南京农业大学
0191 史志佳 河北工程大学
0192 孙金根 河北工程大学
0193 郭高峰 河北工程大学
0194 高峰 河北工程大学
0195 田春旭 河北工程大学
0196 王杰 河北工程大学
0197 冯荣荣 河北医科大学
0198 魏少影 河北医科大学
0199 李晶晶 河北医科大学
0200 郑金龙 东南大学
0201 王宝军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0202 刘朋飞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0203 牛丹丹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0204 冯末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0205 赵志强 电子科技大学
0206 高志明 电子科技大学
0207 朱啸尘 长安大学
0208 王广库 长安大学
0209 马聪 上海外国语大学
0210 舒曼 上海外国语大学
0211 王碧竹 兰州大学
0212 任利娜 兰州大学
0213 舒兆辉 吉林化工大学
0214 田建龙 吉林化工大学
0215 马子健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0216 贺亮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0217 郭世伟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0218 金伟强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0219 吴嘉楠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0220 李健男 上海东华大学
0221 刘慧青 大庆石油学院
0222 张蒙 海南大学
0223 丁兴旺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0224 赵姗姗 南京农业大学
0225 宋庆州 扬州大学
0226 黄志朋 中北大学
0227 姚建南 延边大学
0228 王菲 哈尔滨医科大学
0229 杜伟 西北工业大学
0230 韩旭鹏 北京理工大学
0231 史锦硕 东北林业大学
0232 张永杰 重庆大学
0233 薛景龙 重庆大学
0234 孙丽君 重庆大学
0235 乔盼盼 重庆大学
0236 李金龙 重庆大学
0237 苑少卿 重庆大学
0238 刘艳茹 保定学院
0239 李鹏 保定学院
0240 何海燕 保定学院
0241 郭伟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0242 黄丹屏 保定学院
0243 王素娜 保定学院
0244 杨胜杰 保定学院
0245 王芳 保定学院
0246 王斯滕 四川大学
0247 陈颖 四川大学
0248 李永阳 四川大学
0249 殷志涛 河北理工大学
0250 田辰右 河北理工大学
0251 王振涛 河北理工大学
0252 焦阳 大连工业大学
0253 任亚娇 大连工业大学
0254 刘茜 河北大学
0255 刘丹丹 河北大学
0256 倪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0257 王婳颖 浙江师范大学
0258 王天娇 陕西科技大学
0259 王萌 河北大学
0260 王朋朋 西南政法大学
0261 张巍 上海大学
0262 张晶晶 南京农业大学
0263 张颖达 华中科技大学
0264 纪学志 华中科技大学
0265 田莎莎 燕山大学
0266 刘超 燕山大学
0267 王文雅 燕山大学
0268 张迪迪 燕山大学
0269 刘圣楠 燕山大学
0270 季永宁 燕山大学
0271 叶敏 燕山大学
0272 段浩 燕山大学
0273 高朋垒 燕山大学
0274 董亚宁 燕山大学
0275 王启东 燕山大学
0276 宁静怡 燕山大学
0277 张亚娟 燕山大学
0278 崔学娇 燕山大学
0279 田丹萍 燕山大学
0280 李文喆 燕山大学
0281 郭雅静 燕山大学
0282 李娜娜 燕山大学
0283 张杰 燕山大学
0284 耿开春 燕山大学
0285 赵丽梅 燕山大学
0286 吕东 燕山大学
0287 卢海胜 燕山大学
0288 周志磊 燕山大学
0289 邢景贤 燕山大学
0290 段亚洲 燕山大学
0291 李海智 燕山大学
0292 王岩浩 石家庄铁道学院
0293 于立婷 石家庄铁道学院
0294 黄军辉 石家庄铁道学院
0295 陈青梅 石家庄铁道学院
0296 郭亮 中北大学
0297 谢文潮 中北大学
0298 张明 中北大学
0299 杨泽萌 中北大学
0300 郭言言 中北大学
0301 杨光 武汉大学
0302 张梦冬 武汉大学
0303 崔会敏 吉林农业大学
0304 庞振华 吉林农业大学
0305 孙兵 太原理工大学
0306 谢世超 太原理工大学
0307 王丹丹 太原理工大学
0308 戚娟 华北煤炭医学院
0309 任秋培 华北煤炭医学院
0310 褚贝贝 华中师范大学
0311 杨璐 辽宁大学
0312 赵卫玲 辽宁大学
0313 堵红娜 榆林学院
0314 杨贵琳 陕西科技大学
0315 郭丽微 内蒙古科技大学
0316 刘晗 杭州师范大学
0317 刘婧玮 北京邮电大学
0318 陈瑜 石家庄经济学院
0319 李胜男 石家庄经济学院
0320 刘帅 石家庄经济学院
0321 李红庆 石家庄经济学院
0322 孟亚翠 石家庄经济学院
0323 苏雨峙 石家庄经济学院
0324 郭春晓 石家庄经济学院
0325 张得仙 石家庄经济学院

❸  泥石流勘查典型实例示范

泥石流勘查主要解决松散堆积物的分布范围、厚度等,所采用的方法与滑坡类似,应专用实例参考属2.5节内容。

参考文献

邓清禄.2000.斜坡变形构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段永侯,罗元华,柳源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媛,张颖,钟立勋.1992.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说明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李智毅,王智济,杨裕云.1996.工程地质学基础.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李智毅,唐辉明.2000.岩土工程勘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刘传正等.2000.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质出版社

牟会宠.1987.滑坡.北京:地震出版社

晏同珍,杨顺安,方云.2000.滑坡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张咸恭,李智毅等.1998.专门工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❹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展望

21世纪可以预计的大型工程建设,如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大型水电工程、深部露天采矿工程、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等,其可能发生的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从理论到设计、施工实践,从预测到防治,需要我们作为重要研究方向,在原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创新发展,与其它多学科联合攻关。

(1)岩、土体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方法体系还应进一步发展

工程地质力学具有我国的特色,并在工程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岩、土体稳定性中的关键问题,如节理面的各种工程地质特性,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工程区实测点地应力场的研究,岩体稳定性的时间尺度,根据岩体变形破坏的实例建立“地质模型”等(孙玉科)。此外还应进行工程地质技术的开发研究,包括地质探测技术,岩组物理力学测试技术,岩体变形观测技术和变形破坏模拟实验技术等。

(2)环境工程地质将获得迅速的发展

目前大型工程建设涉及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很多。如大型露天开采,地下开挖,深埋长隧道工程,大型水利枢纽,地下硐室,城市垃圾的处置和卫生填埋工程等的建设,就遇到前所未有的更复杂情况。如深埋长隧道工程的开挖,需要查明其所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的形成条件和发生机理,作出科学的评价预测。大型水域水岩相互作用导致水库诱发地震、库岸崩滑、大坝溃决、水库淤积、大面积环境恶化等问题。水库诱发地震产生的可能性及发震强度的预测难度较大。现中国学者建立了两种震级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新的动向是引入突变理论,分析水库诱震机制,建立诱震的充要条件判据和地震能量的表达式,提出断层带弱化和岩体软化效应诱震的新假说。

当前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又进一步延伸向环境地质工程,即主要研究解决和处理地质环境问题的假说和方法。90年代国际环境地质工程的热点领域是各国城市化和资源开发中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填埋处理以及与城市工程建设有关的环境工程问题研究。总体来说,环境工程地质还有些基本问题,如工程环境影响场问题,工程建筑的适应度与环境灵敏度之间关系问题,环境容量问题,监测技术、环境综合分析及反信息技术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3)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研究

目前应进一步加深对影响和制约稳定性因素的认识。如何分析、确定和量化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由定性到定量方向发展的问题。近来有用分数维理论描述断裂和地震的分形结构,耗散、浑沌和协同学等用以描述地壳结构及其动态之自组织过程及探讨其内部的相关性。但这些探索尚处于初始阶段。此外在技术方法方面,应大力开展深部探测、监测、遥感、计算机、制图技术和深部地应力测试技术等应用研究,提高区域地壳稳定性诸因素的时空变化的量测精度。

工程地质学发展至今日,需要与现代系统科学理论思维相结合,尤其是非线性科学对于工程地质学的提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润秋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结合工程地质的应用与实践,提出了工程地质问题的系统分析原理。应用这些原理可以建立地质过程的机制分析-定量评价,建立过程地质模型和模拟再现,建立过程地质分级、分类系统,认识过程地质体(或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认识灾害地质作用发展过程,描述地质体复杂的结构和工程地质问题过程,研究过程预报等。在工程地质学拓展到地质工程的新领域时,做好施工监测与信息反馈,这就是以监控-反馈原理为核心指导思想的“信息化施工”。总之,系统科学的引入,必将把传统的工程地质学推向新的阶段和新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王思敬.1992.工程地质学的前沿及其拓展.见:王思敬,易善锋主编.90年代的地质科学.北京:海洋出版社,234~239.

王思敬.1997.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第8卷第1期,19~26.

王思敬,戴福初.1997.环境工程地质评价、预测与对策分析.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第8卷第1期,27~34.

毛同夏,石宏仁,张丽君.1996.区域地质环境的定量评价和预测.地学前缘,第3卷第2期,141~146.

文宝萍.1996.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地学前缘,第3卷第1期,86~92.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1998.中国水问题的出路.地球科学进展,第13卷第2期,113~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编.1995.中国环境.

冯彦勋,陈德基.1997.三峡工程前期地质研究与施工期地质验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2期,4~6.

古迅.1995.核电工程地质(一).工程地质学报,2.

孙广忠执笔.1992.十年来我国工程地质科学成就与展望.见:中国地质学会编.八十年代中国地质科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00~104.

孙玉科.1995.21世纪中国大型工程与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学报,第3卷第4期,1~11.

孙成权,施永辉.1997.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能力评价.地球科学进展,第12卷第6期,564~573.

刘东生,郭正堂,韩家懋等.1997.当前国际古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任务——极地-赤道-极地大断面.地学前缘,第4卷第1期,63~69.

刘传正.1997.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核电站选址核废料处置的工程电站及环境地质问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2期,32~34.

刘怡芬,胡瑞林,石建省等.1996.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智能决策系统设计与应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刘树臣.1993.第四纪全球变化地质学.见:肖庆辉,李晓波,刘树臣等著.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39~48.

朱兴贤,朱锦旗.1997.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灾害与经济损失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3期,24.

许兵,牟会宠.1992.90年代矿山边坡的主攻方向——高陡边坡稳定性.见:王思敬,易善锋主编.90年代的地质科学.北京:海洋出版社.243~247.

汪民,吴永峰.1996.地下水微量有机污染.地学前缘,第3卷第2期,169~175.

李秀彬.1996.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第51卷第6期,553~557.

吴树仁,王瑞江.1996.地质灾害与地壳稳定性有机的某些发展趋势.地质力学学报,第2卷第3期,72~74.

吴锡浩.1993.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见:肖庆辉,李晓波,刘树臣等著.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470~473.

张之一.1990.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动向.见:中国地质学会主编.当今世界地球科学动向——中国科学家谈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124~128.

张宗祜.1991.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北京:地震出版社,1~4.

张宗祜,袁道先.1995.我国跨世纪的重大地学问题——环境地学发展前景.地质科技管理,第5期,60~69.

张梁,郝秀英.1995.地质灾害经济学导论.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第6卷第2期,1~11.

陈泮勤,孙成权主编.1992.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一)、(二).北京:气象出版社.

陈汉宗,周蒂.1997.天然气水合物与全球变化研究.地球科学进展.第12卷第1期,37~40.

陈梦熊.1994.参加“地下水资源未来危机”国际学术会议的报导.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6期,52~53.

陈梦熊,段永侯,哈承佑等.1998.“八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成就与进展.地质科技管理,第2期,55~58;第3期,63~64;第4期,55~56;第5期,45~49;第6期,50~54.

陈梦熊.1995.环境水文地质学的最新发展与今后趋向.地质科技管理,第3期,28~35.

陈葆仁,吴吉春,刘淑云.1994.地下水管理模型在我国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讨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6期,36~39.

陈毓川,张之一,项礼文等编.1997.90年代地球科学的动向——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报导.北京:地质出版社.

杨志法,王思敬.1996.工程地质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第7卷第6期,1~6.

杨学洋,陈震,刘淑琴等.1997.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第4卷第2期,187~191.

贺学海.1997.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研究过程和发展趋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5期,24~26.

胡海涛,刘传正.1993.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后顾与前瞻.工程地质学报,创刊号,7~13.

胡瑞林,李向全,官国琳等.1999.土体微结构力学——概念·观点·核心.地球学报,第20卷第2期,150~156.

阎世骏,刘长礼.1996.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现状与展望.地学前缘,第3卷第1期,93~98.

施德鸿.1990.从应用地学与基础研究看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见:中国地质学会主编.当今世界地球科学动向——中国科学家谈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116~124.

钱祥麟.1997.固体地球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地学前缘,第40卷第1-2期,71~75.

费瑾.1996.地下淡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地学前缘,第3卷第2期,156~160.

徐卫亚,孙广忠.1992.地质灾害学.见:90年代的地质科学.北京:海洋出版社,253~257.

殷跃平,胡海涛,康宏达.1993.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CKUSTAB)及其在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中的应用.见: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编.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00~112.

殷跃平,张颖,康宏达等.1996.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及预测图编制.第四纪研究,第2期,123~129.

柴育成,田兴有,马福臣.1997.中国的“过去全球变化”(PAGES)研究跃居世界前列.科学通报,第42卷第15期,1679~1680.

郭亚曦.1997.国际全球变化计划与世界数据中心的联合行动——1997年联合数据会议及其启示.地球科学进展,第12卷第6期,574~580.

郭进义,洪业扬.1998.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环境地球化学进展.地质科学,第33卷第3期,374~379.

黄润秋.1997.现代系统科学理论与工程地质系统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1期,1~6.

熊尚发,丁仲礼,刘东生.1998.第四纪气候变化机制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地球科学进展,第13卷第3期,265~270.

籍传茂,王兆馨.1996.区域地下水资源研究的进展和前沿问题.地学前缘,第3卷第2期,147~155.

Broecker W S,Denton G H.1989.The role of ocean-atmosphere recoganizations in glacial cycle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465~2501.

Chen Mengfang,Soulsby C.1998.英国地下水保护战略.见: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22卷),水文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205~209.

Chin-Fu Tsang,Yvonne W.Tsang.1996.Research Directions in Hydrogeology.地学前缘,第3卷第1期,43~48.

Chin-Fu Tsang.1998.低渗透性岩层水文地质问题的讨论.见: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22卷),水文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85~89.

Dansgaard W S,Johnsen S J,Clausen H B,et al..1993.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Nature,364:218~220.

1996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7,Feb.,37.

1997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8,Feb.,38~3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Dublin Statement on Wa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ublin,1992.

Song X D,Richards P G.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Nature,1996,382:221~224.

Vrba J.1998.地下水保护的战略、政策及管理.见: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22卷),水文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04.

❺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编辑 辽宁科技大学简称“辽科大”,始建于年(戊子年),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冶金高校之一。1958年成立本科学院鞍山钢铁学院;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 2006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同时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坐落于钢铁工业名城鞍山市,学校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以工学为主, 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七大门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学校还是教育部和辽宁省政府共同管理的高等院校,是辽宁省学分制管理试点高校。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学校占地面积147万平方米,本科、研究生在校人数22558人。创办时间1948年所处城市辽宁省鞍山市学校类型工科属性卓越计划|省属综合性大学主管部门辽宁省教育厅学校官网www.ustl.e.cn历史沿革编辑1948年鞍山工业专门学校;50年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改建鞍山工科高级职业学校;1952年鞍山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更名鞍山工业技术学校;1953年鞍山工业技术学校更名鞍山钢铁工业学校,1953年鞍山钢铁工业学校(部分)分建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1953年鞍钢业余工业大学创建,鞍钢业余工业大学更名鞍钢夜大学;1958年鞍钢夜大学、鞍山第二钢铁工业学校、鞍钢老干校、鞍山业余钢铁工业学校合并升格为鞍山钢铁学院;1962年本溪钢铁学院(部分)、辽宁冶金学院(部分)并入鞍山钢铁学院;1963年鞍山钢铁学院(原鞍钢夜大学部分)改建为鞍钢夜大学,现发展为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职工大学;1969年鞍山钢铁学院、鞍山钢铁学校、鞍山冶金运输学校、鞍钢技工学校等7所冶金工业部在鞍山大中专学校合并组建鞍山钢铁大学;1978年鞍山钢铁大学更名鞍山钢铁学院;1994年鞍山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并入(合署)鞍山钢铁学院;2000年8月辽宁省人民武装学校,正式并入;2002年辽宁冶金工业学校、辽宁食品工业学校、辽宁省建材学校并入鞍山科技大学;2002年鞍山钢铁学院升级为鞍山科技大学;2006年鞍山科技大学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1]师资力量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学校有专任教师1041人,其中正高级109人,副高级359人;学校还聘请了20余位包括两院院士(特聘)在内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6]
  • 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汪琦
  • 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赵红阳、金永龙、贾维平、宋华、王伟、张红梅、赵宝生、王莉、李晓红、张楠楠、蔡丽华杨洪泽、王红梅、崔文华、于洪梅、高首山、曲强、吴建胜、刘红、张军红、于新、李静、张颖、徐少川、田莹、王书汉、徐洪波、赵通林、高云、赵昱、全艳玲、林春丽、焦安源、李华、陈晓青、赵晴、陈树江、侯锡林、金永龙、何希勤、李大卫、王莉
  • 省级百千万人才
辽宁省百人:陈雪波、赵连刚、胡知之、常来山辽宁省千人:张志强、李志坚、侯锡林、汪淇、王莉、崔文华
  • 省级教学名师
汪琦、于晓光[7]学科建设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6]
  • 博士点[8]

❻ 叶良辅:我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

浦庆余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学界的老人都知道叶良辅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学家,袁复礼是我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叶良辅也是我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为什么呢,私以为叶良辅长期患肺病,又长期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他培养的地貌学研究生又大多任职于地理界。一位地质学者任职于地理界,往往非但不被地质界而且也不被地理界重视,而横跨学科的人才却是最难得的人才。

一、叶良辅的生平概要

叶良辅(1894~1949),字左之,祖籍浙江杭县,出生在杭州,从杭州盐务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南洋中学。在读中学期间,深为在该校任教的丁文江器重。丁文江于1913年受聘为工商部矿政司佥事、地质科科长,创办地质研究所,专事培养地质人才,叶良辅即考进地质研究所学习。三年后,叶良辅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入工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他在毕业时撰写的《北京西山地质志》于1920年出版。同年1月被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进修,除了学习地质方面的课程外,还随D.W.Johnson教授学习地形学。192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并于当年7月回国,仍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其间曾一度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7年至1928年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并受同学朱庭祜之邀,共同创建两广地质调查所。1928~1937年受聘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员。李四光有病时和去北京大学讲课时,由叶代理所长职务。后因工作劳累、生活艰苦,叶良辅在1936年患了肺病,不得已在杭州家中养病。

1937年夏,抗战爆发,淞沪沦陷,叶良辅举家避居诸暨乡下,1938年初应聘担任浙江大学史地系地质学教授。于当年4月携眷随校西迁,先至江西泰和,再至广西宜山,最后抵达贵州遵义,沿途饱受风霜,备受艰难,以致病又加剧,但他一直带病工作。1943年暑期后,史地系主任张其盷赴美讲学,校长竺可桢改聘叶良辅为史地系主任,并负责史地研究所工作。叶良辅一般主持系务会议和所务会议,研究处理重大问题,而将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具体系务工作分别交给李洁非和严德一帮助办理。1945年张其盷返校后,叶良辅才得以卸去重担。抗战胜利后,1946年暑期,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叶随校东返。按学校规定,回杭州后休假一年,但叶良辅的研究工作却一直没有间断。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不久受聘为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羸弱之体承受不了繁忙劳累的工作和学习,终因大病,于1949年8月17日下午2时溘然长逝,享年56岁。

二、叶良辅在地貌学方面的成就

讲叶良辅在地质学上的成就,就会想到我国首部区域地质著作《北京西山地质志》和《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及地文史》,以及他在火成岩方面的成就。对他在地貌学方面的成就,几乎无人提及,或只是一般性地提及,着墨不多。

《北京西山地质志》分五章,引言,第一章地层系统,第二章火成岩,第三章构造地质,第四章地文,第五章经济地质,附录石景山附近永定河迁流辩。有将近1/5的篇幅论述地文发育,这在区域地质著作中是少见的。北京西山的地文期,叶良辅多参照维理士和安得生的研究。与谢家荣合著之《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及地文史》主要讲的是地文史,实际上是一篇长江中下游古地理发展史和地貌发育史的论文。还有与喻德渊合著的《山东海岸变迁之初步观察及青岛一带火成岩之研究》等。编著《瀚海盆地》一书。叶良辅在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干燥区地貌,以及新生代古气候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

叶良辅为研究生编写的《地形研究指要》是他研究地形的方法论总结,也是一篇地形研究法的简论。他在引言中说:“地形研究,除基本学识之外,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头脑清楚,思虑周密;二、身体强健。更有附带条件:地形测量准确,地图精良。在决定地形之因素一节指出决定地形的基本因素有三:①内外营力及其作用;②岩石性质;③地质构造。在成因的地形态一节,将地形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类,又可概括为侵蚀类和沉积类。在地形发育阶段与侵蚀轮回一节,阐述了平衡剖面、准平原、泛平原的概念,介绍了台维斯的河成侵蚀轮回、风成侵蚀轮回、海成侵蚀轮回和冰成侵蚀轮回等。在地文史一节阐述了地文史可分为单式地形和区域地形变迁史,‘地文史之重心’,在于地形史实之继承程序每期之史实,现在确有地形现象为之证明者。按地形现象,为地质历史最近之一幕,故地文史与地质史应有互相重复之处,或畛域固难分清。”还指出“地文史与古地理学又有重复”。还意味深长地说:“区域地形之变迁,非始于内营力之消长,如造山陆诸运动,岩浆侵入喷出之类。即基于外营力之变换,如河流作用之继以冰川作用,冰川作用之继以海蚀作用等是也,变迁之时代,地形学者可以不问,而变迁之先后,不能不顾。兼长地质史者,序述地文,不妨涉及地质史,以收引证之效,但莫忘以地形为目标。专攻地形学者,亦不能完全脱离地质史而独立”。这里,他论述了地形学与地质学的关系,地质学者和地理学者研究地文可能根据各自的专长有所侧重,但都要注意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结合。这是很有见地的,意味深长的。对后学有着刻骨铭心的教益。在准平面之比较一节中,以美国东部新英格兰高地的准平面研究历史为例,说明准平面的先后与交接问题。以此推知相隔千里不同区域准平面的对比,必须审慎。在河成梯阶地之比较一节,分别指出冲积阶(含纯由冲积物组成和有薄层冲积物覆盖的岩阶)和岩阶的地文意义,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冲积阶的成因,地壳运动和河流水量增减在冲积阶形成中的作用,要区别对待。还指出河成阶地的区域对比要小心谨慎。最后,在地文区一节,将地文区定义为:“地质构造、自然作用与发育阶段,三者相同之区域。其主要地形现象,必是一致之状态。质言之,亦即地文发育史相同之区域也。是为地文区,亦称自然区。”他还以美国地文区划分为例,说明不同级别地文区的划分原则。而“地形过于错综复杂,不易集合成区者,则以土壤气候地形及地质构造合而观之,以求其共同之特点可也。”他转而述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故于地文区之分析,颇有研究余地。”接着他列举翁文灏著述矿产地质志,先叙述全国地形区,张其盷编述本国地理,亦先分全国为若干地形区,克雷曼编著中国地理基础,梭颇编著中国土壤,均涉及中国地形区。“最近黄秉维编著高中本国地理亦按自然区叙述一切,参考不谓不周。然对于区域地形之材料,略嫌缺乏。”叶良辅此文发表于1940年,而李四光的《中国地质学》英文原著于193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当时叶是不可能见到的。李四光在这部著作中也是以中国自然(地形)区为开篇的。叶良辅在文末指出:“总之中国地形之可以分区毋论矣。蒙新高原、康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河平原、皆是荦荦卓著也。但各区之详情如何,地文史如何,其他各地以如何分区为最合理,则处处有困难,有问题。据黄先生参考所及,关于边疆区域之地文材料反优于本部各省,而国人对于本部之地质工作实多于边疆区之工作,此中参差,必是工作时之目标不同有以致之。试查地质报告,往往有地形一章叙述山河形势,但于山河与地质构造之关系,有详明之叙述者,则甚鲜。故吾辈以后欲于地形学有所贡献,当知如何致力也。”

这就是叶良辅下决心培养20名中国地形学者的原动力。

叶良辅还有《科学方法之研讨》和《科学方法与地学研究》诸文,当另行介绍。

三、培养我国一代地貌学家

叶良辅从1938年起就一直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浙大史地系由竺可桢首创,以历史与地理合一系,在国内谨有。系主任张其盷是人文地理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叶良辅作为一位地质学家在史地系任教,实属不易,他曾开设普通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地质课程,还开设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的教授较为稀缺,地形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学问。叶良辅留美时除学习地质学以外,还随美国著名地形学家D.W.Johnson学习地形学,打下了这方面的基础。叶良辅还是浙江大学研究院史地学部的地形学组首席导师,精心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地貌学的骨干力量,并开拓了地貌学的若干新领域,他们又培养了大量新一代的中国地貌学家。

1938年以前,我国地貌研究大多在地质调查时,由地质工作者附带进行,编写地质报告时列为地文期一节,而且是很不起眼的一节,或作为新生代地层的一部分——更新统也是一笔带过而已。这些论述是零碎的、片段的,显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对区域地貌发育很少作全面的揭示。然而,区域地貌发育的研究这一现代地貌学的重要方面,当时在国外已经开展,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地貌学家,例如,叶良辅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曾随D.W.Johnson教授学习地貌学,D.W.Johnson 教授是著名的地貌学大师Davse 教授的学生,他自己也是著名地貌学家,更专长海岸地貌。而我国当时还没有一位专门从事地貌学研究的人员,叶良辅在浙江大学史地系担任教授,不时有一些部门聘他高就,都被婉辞。他常说:我国地质学界现在已经人才辈出,没有他的服务,地质学的进步不会受到重大的影响,但我国地理学正急需进步,因人才较少,他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对国家或许会有更大的贡献。他有多么敏锐的洞察力,有甘为人梯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贡献的精神。叶良辅曾对他的弟子说,他计划培养20名左右的中国地貌学家,以推动中国地貌学的发展。

叶良辅培养地貌学研究人才的办法是招收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高等地貌学课并开专题讲座,如“地形研究指要”、“科学方法与地学研究”、“中国瀚海盆地”、“美国阿帕拉契亚山”等。这些讲座贯穿地质史、地文史,从内动力构造变化到外动力流水和风沙等地貌过程,全面地加以分析和总结,还传播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使学子终生受用。

叶良辅在浙江大学任教从1938年至1949年,在11年时间里培养了地貌学研究生9人,他们是严钦尚、丁锡祉、沈玉昌、杨怀仁、施雅风、蔡仲瑞、陈述彭、陈吉余和李治孝。他们研究论文都是由叶良辅根据当时的条件,学生情况与本人商量而定。叶良辅特别重视学生的野外调查能力的培养和室内分析能力的训练,对论文认真审读,后发式地进行指导,反复修改。这批20世纪40年代毕业的研究生大多在地理界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地理界的后起之秀,研究中国地貌学的骨干。

严钦尚是叶良辅培养的第一位地貌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时,随地理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后一度调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任教。他是华东师范地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第四纪沉积学。

丁锡祉为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曾在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授。他在区域地貌、冰缘地貌方面有很深造诣。

沈玉昌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地貌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河流地貌学研究。如果他不是过早逝世,或许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合适人选。

杨怀仁是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教研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毅然从英国回来,在南京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地貌学专业,从1954年开始至今已培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本科生6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20多名。他在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领域做了不少开拓性的研究,如第四纪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第四纪冰川与冰缘地貌、构造地貌等。

陈述彭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地貌区划和地貌制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有很深造诣。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

施雅风是中国科学院寒区和旱区地理研究所和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现代冰川调查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由他主持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冰川与冻土研究所,该所后与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合并为寒区和旱区研究所,他任名誉所长。

陈吉余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河口与海岸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随地理系调入华东师大。他开创了我国河口与海岸动力地貌研究的新领域,为海港建设和滩涂利用及开发作出了贡献。

蔡仲瑞为原水电部水电总局总工程师,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与谷德振共同组织工程地质人员,根据水电单位提供的120项工程的总结资料(到现场查勘30项),总结出版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一书。

李治孝是原浙江省地质矿产厅教授级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曾参与负责筹建浙江大学地质系,一度担任副系主任。他在浙江地质矿产的调查、研究和应用,地质教育方面,均卓有成绩。

此外,叶良辅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主任兼代所长时,曾对丁骕从事地貌研究给以鼓励和掖助,丁骕后来在地貌学上的成就一部分实出于叶良辅之赐。其他如地理学家赵松乔、谢觉民、杨利普和海洋学家毛汉礼等,也都在浙大史地系就读时,得到过叶良辅的指导。

叶良辅生前曾对他的学生说过:“我们教导的诸位,是否成功,要看诸位毕业之后,做人做事的成绩如何。诸位的成绩远在若干年后,才可明白,所以我们是否成功,亦须等到若干年后,才见分晓。”我们可以告慰他的是,他的学生真的在若干年后个个作出了骄人的成绩,他学生的学生也作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叶良辅不愧是中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几点说明

1)有人在阐述丁文江、翁文灏与李四光的友谊时,举例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刚成立时,缺少高级研究人员,翁文灏将叶良辅与李捷从中央地质调查所调动到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这件事有些出入,中研院地质所成立于1928年1月,李四光和翁文灏都是筹备委员,李四光兼任所长。李捷当时在周口店主持发掘,将李捷调给中研院地质所,发掘工作交给了贾兰坡主持。然而,叶良辅1927年已离开地质调查所,1927~1928年担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教授,并受同学朱庭祜之邀筹建两广地质调查所,1928年,中研院地质所成立后,才调任该所研究员。所以,叶良辅在中研院地质所任职,不能说是翁文灏支持李四光。

2)叶良辅的学生、在天津做中学教师的张颖秋回忆叶师时写道:“叶师有学识,有能力,具有刚直不阿的性格,这在旧社会里常会遭到人们的嫉妒和受压制。据说他曾因一句什么话得罪过翁文灏,以致后来处处受刁难,永无出头之日。”我们推想,叶良辅离开地质调查所,去中山大学地质系任职,是否是这个原因,或是原因之一,尚待有更可靠的资料才能弄清。可是,当时中山大学的校长是朱家骅,朱与翁是好友,而叶去中大是任教授兼系主任,后来在中研院地质所任研究员,李四光离所时代行所长职务。也就是说朱家骅和李四光是看重叶良辅,在浙大史地系,系主任张其盷赴美深造时,竺可桢校长任命叶良辅为史地系系主任,可见在浙大他也是受到重视的。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受聘为浙大地理系主任。因此,张颖秋所说得罪了翁文灏,以致后来处处受刁难,永无出头之日,是张长期在天津的中学任教,对地质地理界的情况不熟悉的缘故。

3)本文的写作参考了我的老师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杨怀仁为他的老师逝世40周年主编的《叶良辅与中国地貌学》。由于这本书出版较早,又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的书,印数又少,地质界读到的人不多。而地质界撰写叶良辅生平的文章在叶对中国地貌学的贡献又了解不多,笔墨较少。因此,我不揣冒昧,除了参阅该书外,将我所知叶的学生的情况补充进去,说明中国地貌学的主要力量在地理界,以使读者了解叶良辅确是中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