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海南省地质局测试中心

海南省地质局测试中心

发布时间: 2021-02-19 18:28:57

Ⅰ 应届生如何进海南省地质局

查看地质局的招聘信息。。
报名,递资料。。。

Ⅱ (一)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1.全国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2012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通报》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从事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职工总人数102.76万人,比2011年减少6.5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59.79万人,离退休人员42.97万人;属地化管理的地勘单位职工总数27.64万人,中央管理的地勘行业单位职工6.47万人,其他单位25.68万人。

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的在职职工 27.64万人,离退休人员29.99万人。在职职工人员中,地质勘查人员 14.83万人,占53.65%;矿产开发人员0.81万人,占2.93%,其中技术人员9.96万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4.38万人,占15.85%;其他人员7.62万人,占27.57%。

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在职职工6.47万人,离退休人员5.19万人。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3.38万人,占52.24%,其中技术人员2.20万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人员0.84万人,占12.98%;矿产开发人员 0.11万人,占 1.70%;其他人员 2.14万人,占33.08%。

2.调研单位基本情况

2011~2012年,项目组分别赴贵州、青海、西藏、黑龙江、河南、甘肃及海南7省(区)地勘单位调研,获取了翔实的资料。各省(区)地勘单位基本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贵州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数据,截至2011年5月1日,全省地勘单位61家(占全国地勘单位的2.8%),其中国有地勘单位50家(中央直属2家、属地化36家,其他国有12家),占全省地勘单位的82%。61家地勘单位中,具有地质勘查甲级资质的有21家;具有地质勘查乙级资质的有26家。全省地勘单位国有职工2.36万人(在职1.06万人,离退休1.3万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94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4300余人。

贵州省国有地勘单位有5支队伍: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管理局,在职5274人;省煤田地质局,在职1567人;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局,在职2210人;中国建材贵州地勘总队,在职103人;中化矿山总局贵州地勘院,在职253人。

2010年全省勘查收入23.3亿元,其中转让矿权收入2.4亿元、工程勘察收入3.8亿元、矿业开发收入2.9亿元、其他收入14.2亿元。

(2)青海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在青海从事地质勘查的有56家地勘单位,投入人力6465人次,其中省内19家,4124人次。2010年产值达23.9亿元,人均产值38万元。

(3)西藏自治区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目前,西藏自治区地勘队伍主要是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下属8个勘查单位,现有在职职工1372人,专业技术人员637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139人,中级职称202人。地勘单位具备的勘查资质主要是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质钻探、液体矿产勘查、岩石矿物鉴定与测试等勘查资格证书,其中甲级资质证书10个,乙级资质证书4个,丙级资质证书2个。

(4)黑龙江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地质勘查行业(不包括油气行业的地质勘查人员)在职职工为16553人。其中由黑龙江省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是黑龙江省地矿局、省煤田局、省有色和核工业局等三个单位,三个单位在职职工总数为10059人,占全行业人员的60.8%;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一总队、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黑龙江总队和中化地质矿山总局黑龙江地质勘查院等三个单位,三个单位的在职职工3257人,占全行业人员的19.7%;此外还有归属地方、矿山企业和独立的各类所有制的地勘单位约63个,从业人员为3237人。

2010年黑龙江省各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业总收入超过20亿元。其中:地质勘探费6.09亿元,地质专项拨款6.58亿元,矿产勘查劳务收入7.29亿元。2010年黑龙江省各地勘单位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75.17亿元,净资产达到41.42亿元,专用仪器设备的净值为3.77亿元。

(5)甘肃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的国有地勘单位有甘肃省地勘局、甘肃省有色地勘局、甘肃煤田地质局、甘肃省核工业地质局、建材甘肃总队等。其中,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立于1956年,截至2011年年底,职工总数13079人,其中在职6099人、离退休6980人(离休125人)。在职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 264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43.3%,其中高级职称419人(正高41人)、中级职称726人。截至2011年年底,全局拥有总资产约28.25亿元。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在职职工235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70人,占在职职工总人数的33%。甘肃煤田地质局成立于1953年,是甘肃省从事煤田地质勘查的一支专业化工作队伍,与甘肃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现有职工4100人,其中在职职工2060人,离退休人员2040人。

(6)河南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河南省国有地勘单位主要分属河南省地勘局、河南省有色地矿局、河南煤田地质局及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等。截至2011年年底,省属国有地勘单位有35个,人员28993人。其中在职职工14331人,离退休人员14662人。

(7)海南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海南省的国有地勘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整合,2010年7月,由原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原海南省地质勘查局合并,组建成立海南省地质局(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局),并于2010年9月正式揭牌。全局下属13家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13个处室,另外,该局还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11家。全局共有职工2708人(核定编制1556人),其中,在职职工1585人,离退休职工1123人。专业技术人员82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57人。

Ⅲ 海南地矿局宝石检测中心在哪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兼) 海南省地矿局宝石检测中心
通信地址:海口市南海大道95号

Ⅳ 地学科普网站的网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http://unit.cug.e.cn/xxzx/2004/index.asp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http://www.cugb.e.cn/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http://geo.jlu.e.cn/new/index.php

成都理工大学http://www.ces.net.cn/

石家庄经济学院http://www.sjzue.e.cn/

长安大学http://www.xahu.e.cn/

中国矿业大学http://www.cumt.e.cn/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http://web.bjpeu.e.cn/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http://3w.hdpu.e.cn:8080/www/

西安石油大学http://www.xapi.e.cn/index.jsp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http://sess.pku.e.cn/

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http://museum.pku.e.cn/index.asp

南京大学地学院http://jw.nju.e.cn/ab/dili/NJ-Geoscience.htm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http://202.117.105.63/jxyd/models/cn/index.htm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http://gs.sysu.e.cn/

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http://www.gl.ntu.e.tw/

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http://www.geos.ntnu.e.tw/home/

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http://202.197.67.197/dxy/index.asp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http://gzy.kmust.e.cn/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http://mgg.tongji.e.cn/chs/

中国海洋大学http://www.ouc.e.cn/index.htm

浙江大学理学院http://www.css.zju.e.cn/chinese/index.php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http://geoscience.lzu.e.cn/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http://dqkx.yangtzeu.e.cn/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http://crees.ynu.e.cn/o/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http://www.nigpas.ac.cn/new/index.asp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http://www.igsnrr.ac.cn/index.jsp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http://www.irsa.ac.cn/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http://www.igcas.ac.cn/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http://www.ivpp.ac.cn/ivpp/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http://www.itpcas.ac.cn/default.asp

中国科学院http://www.cas.cn/index.htm

中国工程院http://www.cae.cn/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http://www.eq-igl.ac.cn/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http://oa.seis.ac.cn/BalanceOA/nets/index.asp

各地震局、中心、所网站http://oa.seis.ac.cn/BalanceOA/nets/html/link.htm

地质力学研究所http://igm.cags.ac.cn/

中国地科院地质研究所http://igeo.cags.ac.cn/ciog/c_index.htm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http://www.bigm.com.cn/

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http://www.rigm.ac.cn/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http://www.karst.ac.cn/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http://www.ccri.com.cn/index_zhuye.asp

长春黄金研究院http://www.ccgri.com/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http://www.calre.net.cn/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http://www.gig.ac.cn/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http://hbgt.zsxx.e21.e.cn/

二、地调局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http://www.cgs.cn/

中国地质局发展研究中心http://www.drc.cgs.gov.cn/

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http://www.yichang.cgs.gov.cn/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http://www.tianjin.cgs.gov.cn/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http://www.cheng.cgs.gov.cn/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http://www.xian.cgs.gov.cn/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http://www.nanjing.cgs.gov.cn/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http://www.shenyang.cgs.gov.cn/

中国地质科学院http://www.cags.net.cn/

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http://www.cigem.gov.cn/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http://www.gmgs.com.cn/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http://www.qimg.cgs.gov.cn/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http://www.agrs.cn/cms/website/AGRSOUT/index.jsp?siteId=1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http://www.ffs.cgs.gov.cn/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http://www.cniet.com/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http://www.cgiet.com/allinone.asp

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http://www.chinaimm.com/news/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http://www.gjkc.com/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http://www.bjiee.com.cn/shouye.htm

中国地质博物馆http://www.gmc.org.cn/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http://www.ccsd.org.cn/

三、地质信息

中国地质学会http://www.geosociety.org.cn/index1.htm

中国地质图书馆http://www.cgl.org.cn/

地质出版社http://www.gph.com.cn/

全国地质资料馆http://nga.mlr.gov.cn/

地质矿产资源信息共享系统http://www.sdinfo.net.cn/gmrs/

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http://www.wdcgeo.net/

地质调查成果信息服务http://www.drc.cgs.gov.cn/chengguoc/GeoProct/Default.htm

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查询http://nga.mlr.gov.cn/search.htm

湖北地质资料目录查询http://www.hblr.gov.cn/CGML/SEARCH.HTM

超星数字图书馆http://www.ssreader.com/

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http://210.45.97.5/jx/gycnki/bao/cnkibao5/cnkiGNW01.htm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http://www.wanfangdata.com.cn/index.asp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http://www.nstl.gov.cn/index.html

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网http://infos.mlr.gov.cn/infocenter/depzykj/index.aspx

中国金属商务网http://www.ldmetals.com/

中国西部矿业市场http://www.westmineral.com/

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产勘查分会网http://www.chinaexplore.com.cn/home1.shtml

中国非金属矿信息网http://www.chinanmm.com/

中国矿权交易市场http://www.chinamineral.cn/

中国矿产资源网http://www.chinamr.net/

上海有色金属网http://www.smm.com.cn/

中国矿业网http://www.chinamining.org/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http://www.calre.net.cn/xh/index.htm

中国农业地学网http://www.caeg.org/

世界地质公园http://www.worldgeopark.org/Chineseindex.html

四、管理部门

科学技术部http://www.most.gov.cn/

国土资源部http://www.mlr.gov.cn/GuotuPortal/appmanager/guotu/index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http://www.hblr.gov.cn/

襄樊市国土资源局http://www.xfgt.gov.cn/

黄石国土资源局http://dkj.huangshi.gov.cn/

武汉市国土资源管理局http://www.digitalwuhan.gov.cn/index.asp

荆州市国土资源局http://www.jzgt.gov.cn/

宜昌市国土资源局http://www.yclr.gov.cn/

十堰市国土资源局
http://gtzy.shiyan.gov.cn/

荆门市国土资源局http://www.jmlr.com/

黄冈市国土资源局http://www.hggtzy.cn/

鄂州市国土资源局http://ezguotu.ezhou.gov.cn/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http://www.hnblr.gov.cn/

陕西国土资源厅http://gtzyt.shaanxi.gov.cn/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http://www.gdlr.gov.cn/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http://www.sddlr.gov.cn/index.htm

五、地勘单位

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http://www.hbdk.gov.cn/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http://www.hndkj.org.cn/

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http://www.sxdkj.gov.cn/

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http://geo.hainan.gov.cn/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http://www.hndk.hunan.gov.cn/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http://www.nmgmr.gov.cn/lsyg.htm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http://www.qhsdkj.com/

山西地矿http://www.sxdkj.com/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http://www.jxdkj.gov.cn/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http://www.bjdkj.gov.cn/

甘肃地矿局http://www.dkj.gansu.gov.cn/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http://ddy.hbdk.gov.cn/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http://www.chinaexplore.com.cn/kx/YouSeDZi.htm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http://www.hnddy.com/h-hang/suzi-8.htm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http://www.sxsddy.com/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http://www.qhsddy.cn/index_cn.asp

宁夏地质调查院http://www.nxgs.com.cn/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http://www.sigs.com.cn/cn/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http://www.jsgs.com.cn/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http://www.bjdkj.gov.cn/ddy.htm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http://www.ggs.gov.cn/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http://www.zjgs.cn/

福建省地质调查院http://www.fjddy.com/INDEX.htm

gov.cn/

陕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http://www.sxnu-geo.com/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http://www.scjgxx.gov.cn/company/mobon2/index.asp?ep_id=258&mb=1

中国煤炭地质http://www.ccgc.cn/index1.htm

中国冶勘http://www.chexenb.com.cn/main/main.php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http://www.chinaykej.com/aboutus.asp

核工业地质局http://www.bog.com.cn/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http://www.cags.net.cn/cshweb/

湖北省鄂西地质基础工程公司http://www.exjc.net/

六、相关领域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http://www.rsgs.ac.cn/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http://nfgis.nsdi.gov.cn/default.asp

国家测绘局http://www.sbsm.gov.cn/

国家海洋局http://www.soa.gov.cn/

中国气象局http://www.cma.gov.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http://www.nsfc.gov.cn/nsfc/desktop/nsfcc20052.aspx@tabindex=450&modelid=258.htm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http://www.cagis.org.cn/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http://www.casm.ac.cn/index.php

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http://www.mapgis.com.cn/

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supermap.net/

七、地学期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http://202.98.18.60:86/

地球科学http://www.earth-science.net/

八、其它地学网站

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网址http://www.cgs.gov.cn/Netscape_web/F-Netscape.htm

地学网站大观http://www.gszj.org/geoweb/geomag.asp

多来米中文网地学网页http://dir.myrice.com/science_technology/geography/

网站大全地球科学http://www.oa18.com/wz/science_technology/geoscience/
够了吗?

Ⅳ 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监测人员在测地下水水位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地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底,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与海南省气象局合作,委托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了海南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为满足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需求,2004年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专门成立了项目组,配置了设备及软件,并建立了值班制度及会商机制,为预报预警工作开展提供了信息传输、发布、会商、产品制作的理想平台。

(二)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

目前,海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已建立地下水动态数据库、市(县)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及废弃矿井调查数据库等。其中,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较完善,数据管理情况正常,废弃矿井调查数据库正在建设中。

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

多年来,总站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和综合研究成果,为全省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总站每年向各级政府地质环境管理部门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交《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总结》、《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下水监测年度报告》、《地下水水情通报》和《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地质环境公报》、《汛前地质灾害检查工作总结》、《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总结》及其他临时报送的资料。

2004年6月,海南省国土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开展了海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2004年以来,通过海南省电视台发布三级以上地质灾害预报30次,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具时效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六、法制建设

1.1997年9月29日,经海南省人民政府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海南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同年11月21日以政府令第107号发布施行。

2.2007年11月,完成了《海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送审稿),并报送省法制办,目前已列入海南省政府法规建设立法计划。

Ⅵ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抱伦金矿床

海南省乐东县抱伦金矿床位于海南岛西南部乐东县城(抱伦镇)NW235°方向19km处,即位于国营抱伦农场的西北边部,行政区划属于乐东县千家镇管辖。矿区面积约14.2km2,北自望楼河北岸,南至重烂岭,东起三疗村西300m,西至405.8 高地。矿区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0′15″~109°01′30″,北纬18°38′15″~18°40′00″。

该区最早正规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始自1958年,当时广东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开展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1974~1981年,广东省地质局海南地质大队对位于抱伦金矿正南大约10km的石门山-看树岭钼多金属矿区进行了地质普查,并探明了数处中小型的钼多金属矿床。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潘西地质大队于1988~1991年开展1∶5万尖峰幅和乐东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对抱伦矿区北部一带的基础地质做了比较详细的调查研究。随后,海南地质矿产局地质大队对抱伦金矿区进行了矿点检查及民采调查。自1996年起,为了配合该区金矿资源的调查,海南省地质综合勘察院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抱伦金矿矿区附近的两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于2000年完成了1∶5万黄流幅和千家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该报告对矿区及其南部进行了较详细的基础地质研究。

该矿床的勘查、开发和综合研究工作,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带动整个海南岛金矿普查找矿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1.1 大地构造单元

矿床位于华南褶皱系南缘琼中复背斜的西南端,EW向尖峰岭-吊罗断裂、九所-陵水断裂与NE向临高-望楼断裂、老城-岭头断裂的交接复合部位,属于乐东盆地边缘地带。

1.2 区域地层

区内主要分布着中元古界长城系抱板群深变质岩系、志留系浅变质岩、白垩系陆相沉积岩及印支、燕山期的花岗岩(图1)。抱板群组成本区的结晶基底,分布于矿区西侧,其岩性为混合岩、斜长片麻岩及石英云母片岩。与上覆志留系陀烈组呈断层接触。陀烈组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为金矿的赋矿层位,呈NE-SW向展布,北西侧与尖峰岩体呈侵入接触,南东侧超覆于白垩系鹿母湾组之上,二者呈断层接触。陀烈组下段主要为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厚度>560m;陀烈组中段主要为含碳千枚岩,厚度849m。白垩纪地层分布于矿区东部,由鹿母湾组和报万组组成。下白垩统鹿母湾组主要为砂砾岩、含砾砂岩夹紫灰色厚层状含砾富晶屑凝灰岩及紫红色凝灰岩,与陀烈组呈断层接触,上部整合于上白垩统报万组之下。报万组主要为砂砾岩和含砾砂岩。

1.3 区域构造格架

矿区断裂与褶皱构造较发育,断裂构造主要有NE向的坝毫山-铁弯岭逆冲断层(F1)及NNW向控矿断裂带。褶皱构造主要为豪岗岭背斜。

坝毫山-铁弯岭断裂(F1),分布于矿区东部,呈NE走向,两端延伸出图,区内长16km。宽1~5m。断层总体走向NE27°,倾向NW,倾角34°~85°。上盘为陀烈组,下盘为鹿母湾组,为一逆冲断层。见石英脉与硅化脉透镜体分布,局部地方可见上盘发育许多次级的叠瓦状逆掩小裂隙。断裂带内绢云母化、硅化和绿泥石化较普遍。据野外露头及应变测量显示,该断裂曾遭受过强烈的挤压变形。

图1 抱伦金矿床区域地质与金矿分布图

(据黄香定等,2001,改编)

1—第四系沉积物;2—白垩系红色碎屑岩及陆相火山岩;3—二叠系砂岩、板岩及石灰岩;4—石炭系砂岩、板岩和石灰岩;5—志留系碎屑岩和泥岩夹石灰岩;6—奥陶系碎屑岩和石灰岩;7—寒武系碎屑岩、碳硅质岩夹磷块岩;8—志留系石灰顶组石英砂岩、石英岩及赤铁矿粉砂岩夹赤铁矿层;9—中元古界长城系抱板群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和混合岩;10—燕山期基性A酸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11—燕山期辉长岩及辉绿岩;12—燕山期花岗岩类;13—印支期花岗岩类;14—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15—华力西期辉长岩;16—华力西期花岗岩类;17—中元古代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18—断层;19—韧性剪切带;20—大型岩金矿床;21—中型岩金矿床;22—小型岩金矿床;23—岩金矿点及矿化点;24—中型砂金矿床

NNW向断裂破碎带主要分布于陀烈组中并穿过北部的晚三叠世花岗岩。矿区内现已发现8条破碎带,其中5条含矿破碎带(图2),基本上近等距、平行产出。破碎带间距一般为50~80m,总体走向330°~355°,倾向240°~265°,局部倾向60°~75°,倾角55°~82°,破碎带长400~1300m,宽一般10~30m,最宽80m,金矿脉均赋存于该组破碎带中。断裂带具有良好的分带性,一般中心为含金石英脉充填,两侧依次为硅化千糜岩、碎裂岩化硅化千枚岩。

豪岗岭背斜分布于豪岗岭一带陀烈组中,长约1.5km,区内宽0.8km,轴迹NNW,向,其核部为陀烈组下段的千枚岩,两翼为陀烈组中段的含碳千枚岩,东翼因NE向逆冲断层切割而未出露陀烈组中段。东翼地层产状:61°~88°∠58°~88°;西翼地层产状:230°~245°∠60°~80°,向南侧伏,侧伏角40°~60°。NNW向的含矿破碎带位于豪岗岭背斜的转折端至核部,该背斜可能形成于加里东期,后又经过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浆侵入及燕山期逆冲构造的改造。

图2 抱伦金矿地质图

a—平面图;b—剖面图

K2b—上白垩统报万组下段;S1t2—下志留统陀烈组中段;S1t1—下志留统陀烈组下段;T2ξγ—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

1—构造破碎带;2—矿体及编号;3—石英脉;4—断裂;5—产状;6—勘探线及编号;7—千枚岩;8—千糜岩;9—穿脉坑道及编号;10—斜井及编号;11—产状(剖面)

1.4 区域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有晚三叠世尖峰超单元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分布于矿区西北部,而燕山期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南部。

1.5 成矿单元

区域内成矿单元有Ⅰ-5华南成矿域、Ⅱ-15华南成矿省和Ⅲ-51海南成矿带。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赋矿地层

本区中元古界抱板群中深变质岩系、志留系陀烈群浅变质碎屑岩系和下白垩统鹿母湾群碎屑沉积建造是重要的赋金层位,构成了区域性的找矿标志。

尽管区内金矿存在于各种地层或花岗岩等岩石建造中,但其中大多数分布在抱板群深变质岩中,抱板群斜长角闪片岩、白云母石英片岩的Au丰度均高出地壳克拉克值5~8倍(表1),是岛内金矿的主要矿源层。

表1 海南岛变质地层的Au 丰度值

石碌群变质地层的原始Au含量也比较高,分析结果表明,石碌群以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的Au含量最高,其次是透辉透闪石岩、绢云母石英片岩,都高出地壳克拉克值的3~8倍(表1)。这表明岛内石碌一带的伴生金矿的矿源层可能就是石碌群,其也是金矿成矿的有利层位。

2.2 岩浆岩

岩浆岩在整个含矿的五指山地区占有相当大比例,许多金矿点直接产在花岗岩中,但不同的金矿区或金矿田其表现形式不同。

在屯昌、南凯金矿区,金矿脉产于燕山晚期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富文金矿区也存在燕山期花岗岩体;牙代金矿直接产在与燕山期花岗岩浆体内部。

戈枕剪切带上分布有大量的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脉,其与控矿构造方向一致,是同一构造应力场所为,属同一构造-岩浆期形成,深部可能存在隐伏岩体。

2.3 控矿构造

岛内金矿受构造控制非常明显,宏观上根据区域构造格架,5个金矿带分别与EW和NE向构造相对应。

区内金矿床(点)的产出主要与NE向构造有关,NE向矿带内的金矿床一般明显产在NE向断裂带中或其旁侧的次级断裂内。而EW向成矿带内金矿则受其中一系列区域规模的NE或NW向断裂控制。在同一条NE向断裂内,矿床的就位可能与该断裂产状变化和EW或NW向构造交会部位有关。如乐东金矿产于EW和NE向构造交会部位,戈枕剪切带中金矿的分布明显与剪切带在走向上的变化部位有关。

2.4 围岩蚀变

与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及白云母化等,偶见钠长石化。

围岩蚀变的水平分带明显,一般金矿从主断面向外(下盘),从黄铁硅化岩→黄铁绢英岩→绢英岩→硅化花岗岩→钾长石化花岗岩有规律地变化;垂直分带也具有一定的规律,从浅部大面积硅化蚀变岩到中部的各种蚀变岩并存晕最宽,Ag晕次之,Cu晕最窄;矿体中部Ag晕最宽,Zn和Cu晕较窄;矿体下部Cu晕最宽,Ag和Zn晕最窄。水平分带中Pb,Au,Ag内带与矿体位置基本吻合;Cu向外侧移动,Zn向内侧移动。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床(体)特征

抱伦金矿床的主矿段为位于矿区北部的豪岗岭矿段,其范围大致以豪岗岭为中心,向北至望楼河边,向南延伸约560m,东、西长各500m,面积约为1.3km2。目前已圈定了19个矿体,其中Ⅰ号脉带位于该矿段中部,面积0.13km2。矿体由含金石英脉和含金蚀变岩组成。含金石英脉界线清楚,含金蚀变岩与围岩千枚岩界线不清,呈渐变过渡关系,主要靠品位圈定。

矿体均分布于含矿破碎带中(图2),赋存于Tr1含矿破碎带中的矿体有14个,Tr2含矿破碎带1个,Tr3含矿破碎带1个,Tr4含矿破碎带2个,Tr5含矿破碎带1个。矿体多呈脉状、似透镜状和透镜状。矿体产状与含矿破碎带基本一致,走向一般为325°~355°,倾向SWW,局部倾向NEE,倾角65°~85°。矿体出露标高一般为270~510m,坑道控制矿体标高一般为320~130m,个别(V1-3)控制到-25m标高。矿体长度一般160~1100m,平均厚度为0.45~4.86m,厚度变化系数14%~95%。矿体平均品位1.61×10-6~29.48×10-6,个别为98.05×10-6,品位变化系数41%~164%。V1-3号矿体为抱伦矿区主矿体,分布于Tr1含矿破碎带中,地表未见出露,属于隐伏矿体,矿体走向325°~345°,倾向SWW,局部倾向NEE,倾角65°~85°,矿体由含金石英脉和含金蚀变岩组成。含金石英脉呈脉状和透镜状,走向延长708m,倾向延伸720m,具分段富集特征,金的浓集中心分布于104线300~350m标高和111线北侧25~120m标高范围。含金蚀变岩呈脉状,分布于含金石英脉两侧,与围岩千糜岩呈渐变过渡关系,靠品位圈定。含金蚀变岩型矿石品位一般为2.70×10-6~4.18×10-6,远比含金石英脉型矿石品位低。矿体走向控制长度310m,控制最大斜深415m,平均厚度2.62m,单工程最大平均厚度7.49m,厚度变化系数72%,属较稳定类型。矿体平均品位29.48×10-6(单工程平均品位加权平均求得),单样最高品位282.70×10-6,品位变化系数164%,属很不均匀类型。矿体向南侧伏,侧伏角可达45°。

3.2 矿石成分

矿石矿物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和自然金;次要金属矿物为毒砂、含镍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铋、黑铋金矿、硫金铋矿、辉铋矿、硫铋铅矿、斜方硫铋铅矿、柱硫铋铅矿、卡辉铋铅矿、柱辉铋铅矿、辉锑镍矿、赫碲铋矿和微量铁砷混合物、硫铁混合物、金铋混合物、硫铁砷混合物及氧化铁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次要脉石矿物为白云母、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金红石及粘土矿物等。

抱伦金矿的矿石自然类型可分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2种,以前者为主。根据矿物组合的不同,石英脉型矿石可进一步划分为含金石英脉型、含金碳酸盐-石英脉型和含金多金属硫化物型。

3.2.1 含金石英脉型

金属矿物总量较低,一般为1%~5%,局部可达10%~15%,主要是硫化物(含硫盐)、自然金属、铋化物和碲化物。硫化物以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为主,少量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和毒砂等;铋化物、碲化物和自然金属种类很多,包括自然铋、黑铋金矿、金铋合金、硫金铋矿、辉铋矿、硫铋铅矿、斜方硫铋铅矿、柱硫铋铅矿、卡辉铋铅矿、柱辉铋铅矿Baksanite、赫碲铋矿和碲铋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是浅黑色石英,石英含量可达90%以上;少量绢云母、金红石和绿泥石,局部见方解石细脉。

3.2.2 含金碳酸盐-石英脉型

金属矿物总量约5%,局部15%~20%,主要是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少量黄铜矿、磁黄铁矿;脉石矿物为乳白色石英(60%~70%)和方解石(20%~35%)。

3.2.3 含金多金属硫化物型

金属矿物含量5%~20%,主要有黄铁矿和方铅矿,其次有闪锌矿、黄铜矿和少量毒砂;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50%~80%)和方解石(10%~25%),少量绢云母、绿泥石、金红石和碳质。

3.2.4 含金蚀变岩型

金属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自然金和毒砂等,但总量较低;以绢云母和石英为主的脉石矿物构成此类矿石的主体。

抱伦金矿床的矿石类型和主要矿物组成相对简单,但微量矿物,特别是铋矿物较为复杂,金矿化富集与高Bi含量具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主矿体和高品位矿石中表现突出。含铋矿物在抱伦金矿床中有十几种之多,矿物类型有自然金属、合金矿物(金属互化物)、硫化物、硫盐、碲化物及铋化物类。这些矿物在石英脉型矿床中报道较少,在中-新生代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中则更少报道。类似抱伦这样集中出现种类繁多的铋矿物的热液脉型金矿床,目前还不多见。

金矿物成色921~968;抱伦金矿自然金的粒度相对较粗,巨粒金—中粒金占34.4%,镜下可见1.4mm的金颗粒,细粒金占17.5%,显微金占48.1%;金的赋存状态主要为金的独立矿物,其次为金的铋化物(黑铋金矿)和金的硫化物(硫金铋矿)。还有微量金以类质同象或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其他载金矿物中,这些微量金,均为超分散金;金的嵌布形式有:①裂隙金。金矿物(及金矿物集合体)呈细脉状嵌布在脉石英或其他早形成的矿物(如黄铁矿等)晶粒之间或晶洞中;②包裹体金。粒度较细的金矿物,呈包体状分布载金矿物(如黄铁矿、毒砂、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及石英等)中,为超分散金:在通常显微镜下难以察之,借助电子探针和电镜扫描证实有微量金或称不可见金分布在有关载金矿物内。

3.3 矿石组分及成矿阶段

矿石结构有自形粒状、半自形粒状、他形粒状、交代残留、固溶体分离、镶嵌、筛状、骸晶、鳞片变晶及碎裂等;矿石构造有浸染状、网脉状、角砾状、斑点状、似条带状、片状及揉皱状等。

矿化阶段分为金/辉铋矿阶段、金/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盐矿物阶段及碳酸盐阶段。

4 矿床成因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由表2可见,抱伦金矿床石英流体包裹体的形态以圆形、椭圆形、米粒状或六边形等为主,少数呈管状;大多数包裹体沿裂隙呈带状分布,包裹体普遍较小,一般在7~14 μm之间,镜下观察未发现包裹体成矿流体有过沸腾迹象。含CO2三相包裹体比较大,为10~25 μm,且CO2含量比较高。

表2 抱伦金矿床含金石英脉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特征

4.2 物理化学条件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值介于在137~280℃之间,包裹体捕获温度207~309℃,成矿流体密度为0.783~0.975 g/cm3,盐度2.68%~7.15%(表3)。中温偏高的成矿温度说明成矿与岩浆热动力和热液有关,而不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硫同位素

抱伦金矿床矿石的δ34S为-2.3‰~0.1‰(表4),变化范围很小,非常集中。这表明成矿过程中硫同位素的均一化程度比较高,说明金矿石中的硫与岩浆岩关系比较密切。所以,矿石中的硫可能主要来源于陀烈组变质岩,但明显受到重熔型花岗质岩浆岩源硫的影响和混入。与国内其他金矿床相比,抱伦金矿床硫同位素组成比直接火山热液成因的浙江治岭头金矿床和福建何宝山金矿床富集轻硫,比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岩的江西大背坞金矿和福建肖板金矿床稍富集重硫,比成矿物质来源于沉积岩为主的沉积改造型吉林海沟金矿明显富集重硫,而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岩、部分来源于岩浆岩的北京崎峰茶金矿床比较相似。(陈柏林,2001)。

表3 抱伦金矿床成矿流体包裹体特征

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测试,李荫清,据何知礼(1982)NaCl-H2O体系相图计算。

表4 抱伦金矿床金矿石硫同位素组成

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测试,测试方法为高温氧化法,仪器型号为MAT-251,数据均为相对于国际标准CDT之值。

4.3.2 碳、氢、氧同位素

抱伦金矿床氧同位素组成为δ18O石英=11.0‰~11.7‰,氢同位素为δD=-61‰~-62‰(表5)。根据Clayton等给出的石英-水体系中氧同位素分馏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δ18O石英18O=A(106T-2)+B(当T≈200~500℃时,A=3.38,B=-3.40),并选择包裹体捕获温度230℃和290℃,可求得的成矿流体中水的δ18O为2.74‰~7.54‰,并将其与相应的δD值投于δD-δ18O图上(图3)。

表5 抱伦金矿床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H2O 和CO2的O,H,C 同位素组成

注:δD和δ18O为V-SMOW标准,δ13C为V-PDB标准,资料来源:①据王平安等,样品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使用MAT-251质谱计测定,方法总精度δD值为±3‰,δ13C和δ18O值为±0.3‰;②据李中坚等,流体水的δ18O值按温度170~330℃区间计算。

图3 抱伦金矿床矿石氢氧同位素投影图

1~3—抱伦金矿床(本文采样,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测试);4—阿尔金大平沟金矿床;5—福建肖板金矿床;6—江西大背坞金矿床;7—浙江治岭头金矿床(δD=8δ18O-10)

投影点位于岩浆水区左侧边部、变质水区的左下角,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和(或)变质水为主,大气降水影响较小。结合地质演化历史分析,志留系沱烈组的区域变质作用发生于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和印支期,区域上虽然有比较强烈的动力变质(如戈枕韧性剪切带)而本区动力变质作用不明显,所以,在变质水和岩浆水之间,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的可能性更大。抱伦金矿床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与福建肖板金矿和大平沟金矿床相似,但是大气降水影响更小一些;比明显具有大气降水来源的火山热液型浙江治岭头金矿床大气降水影响要小得多;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的江西大背坞金矿床相比,尚有少量大气降水影响。所以,抱伦金矿床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有变质水的混入,受大气降水影响很小,反映出成矿流体与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

4.4 稀土元素

金矿石为轻稀土富集型,铕异常不明显或无异常,均与围岩千枚岩相似;而与矿区外围花岗岩的重稀土富集型和较强烈的铕负异常明显不同,而且(La/Sm)N值、(La/Tb)N值和(Sm/Nd)N值也更接近围岩千枚岩,不同于花岗岩(表6),但是,金矿石(Yb/Lu)N值介于花岗岩和千枚岩之间,δEu值与其他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岩的金矿床中金矿石的δEu值(福建肖板为0.76~1.24,安徽五河为0.95,江西大背坞为0.75)比较接近。上述特点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变质岩,仅部分受到花岗岩物质成分的影响。

表6 抱伦金矿及外围岩矿石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值

注:数据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测试,其中花岗岩和千枚岩为等离子光谱分析结果,金矿石样品为等离子质谱分析结果。

因此,虽然成矿物质以变质岩为主,但是,具有明显的岩浆物质混入的特征,反映出成矿作用与中生代重熔型花岗岩密切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外大量金矿床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但是,本区与金矿床关系密切的花岗岩具有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和岩石学特点,且具有比较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这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抱伦金矿床的金主要来自于地层变质岩。

4.5 成矿时代

对矿区附近出露的尖峰岭花岗岩体中的新鲜黑云母进行了采样(样品采自岩体中心部位),进行了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定年,结果证实该岩体的侵位时代为236.6±3.5 Ma(积分年龄),可以确认该岩体形成于印支早期(表7)。

表7 海南尖峰岭花岗岩体的黑云母40Ar-39Ar 快中子活化法定年数据

注:积分年龄为236±3.5 Ma,等时线年龄为243±3.5 Ma(3~10阶段数据);样品质量m=82.80mg,照射参数J=0.097 12;样品测试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取样地点为尖峰岭采石场,王大英等(2000)的锆石年龄样品采样地点同此。

根据对石英脉型矿石中热液成因白云母的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定年分析,获得其坪年龄为219.41±0.63Ma,等时线年龄为218.87±2.51Ma,二者非常接近,而且在误差范围内几乎一致(表8)。依据坪年龄判断,抱伦金矿床确切的成矿年龄为220.0~218.8 Ma。此外,李中坚等曾测得矿石中热液成因伊利石的K-Ar年龄为216.4±3.1Ma,刘玉琳等测得矿脉中白云母的K-Ar法年龄为221.±3.3 Ma。

表8 抱伦金矿床VⅠ-3 矿体中热液成因团块状白云母的40Ar/39Ar 快中子活化法定年数据

续表

注:坪年龄为219.4±0.6 Ma,等时线年龄为218.9±2.5 Ma(6~11阶段数据);样品质量m=61.85mg;照射参数J=0.008 206;样品测试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4.6 矿床成因

成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有部分变质水的参与,大气降水影响比较小;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硫同位素、稀土元素和初始锶比值等反映成矿物质来源虽然以变质岩为主,但有部分来源于岩浆岩;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反映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所以抱伦金矿属于发育于下志留统陀烈组浅变质岩系中受断裂构造裂隙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参考文献

陈柏林,丁式江,李中坚等.2001.海南抱伦金矿床成矿时代研究.地球化学,30(6):525~532

陈柏林,李中坚,董诚等.2004.海南抱伦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其对金矿化的控制作用.中国地质,31(2):139~146

陈好寿.1996.海南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地球学报,17(3):302~312

丁式江,黄香定,李中坚等.2001.海南抱伦金矿地质特征及其成矿作用.中国地质,28(5):28~34

刘家军,李志明,刘玉平等.2003.滇西金满脉状铜矿床成矿年龄的讨论.现代地质,17(1):34~391

刘玉琳,丁式江,张小文等.2002.海南乐东抱伦金矿床成矿时代研究.地质论评.(增刊):84~87

罗镇宽,关康,苗来成.2002.吉林夹皮沟金矿带岩脉和蚀变绢云母定年及金矿成矿时代.现代地质,16(1):19~251

舒斌,王平安,李中坚等.2004.海南抱伦金矿的成矿时代研究及其意义.现代地质,18(3):316~320

舒斌,王平安,董法先等.2006.海南乐东地区抱伦金矿矿石特征及其成因矿物学意义.地质通报,25(6):745~755

赵彦庆,叶得金,李永琴.2003.西秦岭大水金矿的花岗岩成矿作用特征.现代地质,17(2):151~156

(张艳春编写)

Ⅶ 请问一下知情的朋友,怎样才能在海南省地质局找一份工作

在当地地质网站上去查一下

Ⅷ 海南地质局直属单位哪个最好

应该是勘查院好

Ⅸ 国土资源部地质矿产监督检测中心有几个

很多,几乎每个省原地矿部门的研究所都有。
2004年国土资源部授权全国二十五个部级质检中心,有国土资源部哈尔滨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黑龙江省地质矿产测试应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中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宜昌)、国土资源部广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广东省地勘局所属广东省物料实验检测中心)、国土资源部放射性矿产资源检测中心(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贵阳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等。
国土资源部杭州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昆明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心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西安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陕西省地质矿产实验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长沙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湖南省矿产测试利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合肥地质矿产监督检测中心
国土资源部海口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海南省地质测试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东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实验测试中心)
国土资源部成都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
2010年国土资源部审查认定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海南省地质测试研究中心、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心实验室、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等七个单位为国土资源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Ⅹ 海南石碌铁矿

石碌铁矿区与海南省昌江县石碌镇毗连,向北与海南西线高速公路相接,向北东距海口市约191km,向南至东方市约 70km。矿山有铁路专线与东方市八所港相接,并与粤海铁路相通。

石碌铁矿是我国铁矿石的重要基地之一,铁矿品位高达 62% 以上,为中国最富的大型露天铁矿床。石碌铁矿最初是作为铜矿开发的。《昌化县志》记载: 明崇祯二年 ( 1629 年) ,知县张三光赶走矿盗,宣示严禁私采亚玉山 ( 石碌岭) 铜矿。明至清的几百年间,石碌铜矿多为私采,故几次议开几次禁采。

1933 年,海南岛成立琼崖实业局,接受华侨投资开发本岛资源。1935 年,琼崖实业局派人到石碌岭调查铜矿,意外发现此处铁矿储量颇丰,且品位极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开采。1939 年 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踏上琼岛,为了实现其 “以战养战”、“就地供给”的战略,随即派出调查队对石碌铁矿进行勘查,并授命日窒素肥料株式会社投资进行大规模掠夺性开采。到 1945 年日本战败投降时,从海南掠夺铁矿石 300 万 t 以上 ( 其中田独铁矿 269 万 t,石碌铁矿 69 万 t) 。

1946 年 8 月原民国资源委员会海南铁矿筹备处成立并接管海南铁矿,竟将拆毁的矿山精密机件的一部分运到越南销售,一部分则运到广西北海卖掉。原以为国人接管的海南铁矿生机仍存,勃发有望,结果是再度陷入停滞。直至新中国成立后 1957 年才恢复生产。

1957 ~ 1964 年海南地质大队对矿区补做勘探工作,1957 ~ 1958 年地质部物探局航测大队 951队对矿区进行了 1∶ 1 万地面磁法测量 ( 8km2) ,圈出 27 处异常。其中,有 5 处异常认为是隐伏铁矿引起,经钻探验证均见铁矿。已知的探明工业储量 + 远景储量 2552 万 t,全铁平均品位46. 27% 。老矿区开采至今仍存在资源危机。2007 ~ 2008 年全国危机矿山专项设立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由海南省资源勘查院和广东省地质局地球物理探矿大队合作勘查,采用物化探配合钻探多方法在北一—花梨山、南矿—朝阳开展普查找矿工作,在矿区外围鸡心、武烈、金牛岭地段开展预查工作。根据物探成果,结合地质,划定了 3 处找铁矿远景区。新增铁矿资源量 ( 矿石量) 4000万 t,铜钴金属量 2 万 t。

一、矿床地质背景

石碌铁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石碌褶皱带的西段。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和变质 - 岩浆再造作用,形成了主要由东西向构造 - 岩浆带和北东向构造 - 岩浆带交接复合而成的构造格局。区域性成矿地质构造格局属于我国重点金属成矿区带中的南岭成矿带; 其成矿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金属矿、非金属矿、稀有和稀土矿的重要成矿远景区带。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青白口系和震旦系 ( 图 2 -4 -1) 。矿区铁钴铜矿主要赋存在青白口系岩层中,按岩性又可分为六层,其中第一、三、四、五层为白色或深灰 - 灰紫等杂色千枚岩、石英片岩或石英绢云母千枚岩、石英岩等硅铝质岩石,普遍含有红柱石,第五层还夹有一层岩屑凝灰岩; 第二、六层为灰白色 - 浅灰色白云岩、透辉石透闪石化白云岩、透辉透闪岩、赤铁矿岩、石英岩等。第六层是目前所掌握的铁、钴、铜矿产的主要赋存岩层。按岩性组合及与成矿关系,又可细分为 3 段:下段含钴铜层位; 中段含铁层位; 上段白云岩夹炭质千枚岩为无铁矿段,属白云岩矿含矿层。石碌铁矿受地层控制,为火山 - 沉积变质型矿床,矿体呈层状产出。

石碌矿区是国内知名的以富铁矿为主的大型矿集区。除铁矿外,还共生或伴生铜、钴、镍、银、铅锌等金属和白云岩、石英岩、重晶石、石膏、硫等非金属矿产; 在矿区近外围区域发现的主要矿产有: 铁、铜、铅锌、钨、锡、金等金属和石灰岩、黏土、石英砂、锆钛砂等非金属矿床( 点) 多处。

二、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一) 磁性特征

铁矿区航磁 ΔT 异常 ( 图 2 -4 -2) 走向总体上为近东西向。异常正负相伴,正异常位于南面,分布较稀,梯度较小; 负异常分布于北面,分布密集,梯度较大。异常强度最高达 600nT,最低为 -900nT,且负异常大于正异常。ΔT 正异常场分布,其梯度变化的形态与整个矿区复式向斜构造的形态比较吻合。ΔT 分布特征与矿区含矿岩系的分布及其构造紧密相关。本区铁矿体上磁异常的规律是异常正负伴生,矿体北侧出现负异常,磁异常中心偏离矿体中心位置,矿体位于正负异常极大值之间,一般在零值线附近。

区内岩矿石磁性参数见表 2 -4 -1。赤铁矿石具强磁性,透辉透闪岩、构造角砾岩具弱磁性,其他岩石不具磁性或弱磁性。

图 2 -4 -1 石碌铁矿矿区地质图

表 2 -4 -1 岩心磁性测试统计表

续表

图 2-4-2 石碌铁矿矿区航磁 ΔT ( nT) 异常图

( 二) 电性特征

2007 年,系统测定了矿区 ZK1101 和 ZK3 钻孔的岩心电阻率。统计表明,赤铁矿体表现为低阻特征( 265Ω·m) ; 多数围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英砂岩、透辉透闪岩等电阻率为 325 ~1500Ω·m,平均700Ω·m,表现为中高阻特征。

( 三) 矿床地质 - 地球物理模式

矿区是国内知名的以富铁矿为主的大型矿集区,还共生或伴生多金属、非金属矿产。根据物性测定结果,矿石具低电阻率,矿化岩石电阻率相对低,各种地层与各种矿化岩石电性差异明显,区内铁矿石具强磁性,可确定此类矿床的地质 - 地球物理模式为低阻高磁找矿模式。

三、物探方法技术运用及验证效果

( 一) 设计方法及使用仪器

2007 ~ 2008 年物探设计选择了 1∶ 1 万磁法、CSAMT、TEM 和井中物探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1) 通过高精度地面磁测工作,结合过去重磁资料,进行综合解释,挖掘深部找矿信息。

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主要任务是圈定 1. 2km 深度范围内岩层与构造,重点是查明石碌群第六层分布状态。在地质条件有利时,用于追索隐伏矿体。

3) 瞬变电磁法主要任务是发现和追索隐伏矿体,并用于勘查石碌群第六层中下部含炭层 ( 铁、钴、铜矿产的主要赋存岩层) ,勘查深度 500 ~1200m。

4) 井中三分量磁测主要任务是判断异常源及其异常的性质,推测盲矿的深度、方向及见矿部位、延伸、范围和厚度。

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见表 2 -4 -2。

表 2 -4 -2 石碌铁矿接替资源勘查物探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

(二)工作部署

对石碌铁矿区鸡心岭、北一—花梨山、南矿—朝阳的深部和边部及其外围开展普查工作,深入研究石碌地区铁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提高找矿效果。

(三)物探异常解释推断

1.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解释推断

1)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数据处理、反演效果。对卡尼亚尔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数据进行整理、编辑。由于采用不同的滤波方式反演所表现的效果是不同的,可根据需要突出地层横向分布和局部矿体反演结果。图2-4-3为E11线两种滤波方式的对比结果图。可见,为突出矿体要经过试验对比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2)卡尼亚尔电阻率断面切片立体图。

a.高频段一般为中低阻(几十~几百欧·米),而且分布不均匀,主要反映第四系地层及浅部电性不均匀的岩层(如图2-4-4、图2-4-5)。

b.中低频段中,低阻(几十~几百欧·米)层主要反映了第六层(QnS6)地层,是主要的含矿地层,所以电阻率较低;高阻(几百~几千欧·米)层主要为第四层(QnS4)、第五层(QnS5)地层等的反映。

c.中低频内见封闭的低阻圈,呈凹陷型,为复式向斜轴心的部位。这是赋矿的有利部位,极具找矿意义。

d.低频段出现极高电阻率(>10000Ω·m),是进入过渡带或近区的反映。

3)阻抗相位切片立体图。

a.中高频段相位一般高于400mard,进入中低频段相位低于400mard。它显示了上部地层电阻率相对下部地层要低。进入低频段后阻抗相位迅速下降,趋于零甚至为负值。这是进入过渡区、近区的反映。

b.成矿向斜主轴部位阻抗相位一般高于1000mard,且中低频段要高于高频段,反映了向斜轴心底部电阻率较低,是赋矿的有利部位。

图2-4-3 E11线不同滤波方式的反演结果图

图2-4-4 CSAMT等频点切片和等标高电阻率立体图

图2-4-5 CSAMT反演电阻率-400m高程平面图

4)反演电阻率切片等高程平面图。

a.一般反映上部层位低阻,下部层位高阻的地电断面。另外,第六层(QnS6)、石炭系(C1)地层表现为低阻,第四层(QnS4)、第五层(QnS5)等地层表现为高阻。

b.向斜轴部表现为低阻,并有明显的“锅底”状向下延伸。矿体一般不是表现为最低电阻率上,而是表现为中低电阻率(图2-4-5)。

2.瞬变电磁法(TEM)(伍卓鹤,2007)

1)直接反映矿体的TEM异常特征。已知矿体位于3014~3064点/E15处,矿体走向为南东东向,矿体宽度约50~100m,埋深较浅,约10~30m。

图2-4-6为E15线的TEM电压剖面图,图中3014~3064点/E15的响应电压强烈,电压剖面在关断后第2道(61.0μs)开始便见隆起、抬高的异常,这充分反映了埋深很浅的矿体(低阻体)。以3014~3064/E15为中心,小号点一侧的电压值缓慢上升,而大号点一侧迅速衰减,依此可推断矿体(低阻体)的宽度可往小号点方向(西向)再延伸1~2个测点距离,即50~100m。

图2-4-6 E15线电压曲线剖面图

通过以上已知矿体的TEM资料分析可知,由于赤铁矿为低阻体,引起的感应电压较为强烈,幅值大,在电压剖面上表现为“彩虹”状的异常形态特征。矿体埋深越浅,则感应电压异常出现越早;反之,则越晚。

2)反映构造的TEM异常特征。图2-4-7为E11线电压剖面图。ZK1101孔位于4150/E11号点,于孔深487~670m见赤铁矿。地质资料和CSAMT资料都显示,ZK1101孔揭示的矿体赋存部位为向斜轴心部位(4050~4400/E11号点)。TEM电压剖面也清楚地反映了此向斜构造形态,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电压曲线在向斜两翼部位抬升,在轴心部位下降,形态如“锅底”状。此特征在中晚期测道表现尤为突出。

图2-4-7 E11线电压剖面图

电压曲线表现的这种“锅底”状异常形态与向斜构造形态极为相似。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向斜中第六层底部硫化物多及岩层破碎并充水而构成厚大低阻层的存在,两翼的低阻层较浅,轴部较深。感应电压会首先在较浅的低阻部位(两翼)出现幅值较大的异常,而在相同的时间,由于感应涡流还未到达深部(轴部)低阻层,则感应电压较弱。

由于浅层电性偏低的特殊性,具有相当屏蔽作用,TEM有时反映不了矿体;但可反映向斜轴部这个主要赋矿部位,对工作亦具指导意义。根据上述TEM异常特征,圈定了6个TEM异常。

3.高精度磁测成果

高精度地面磁测与航磁异常相吻合,地面磁测因工作精度的提高对异常特征表现得更为细致、准确,更加突出了浅部异常和局部异常。通过补偿圆滑滤波及上延100m、200m和500m等处理(图2-4-8~图2-4-10),消除了浅部和地表异常,突出深部异常,变为一南正北负的伴生异常体。从上延50m、100m、200m、500m的异常图看出,越往高处延拓,异常总体走向从北西西渐变至近东西,到上延至500m近东西走向的特征更为明显。在低纬度区铁磁性矿体位置往往对应于磁异常正负过渡带处,表明深部矿体规模大,范围广,为一近东西展布、埋深达1000m以上大的矿体。

图2-4-8 测区磁测ΔT(nT)异常平面图

图2-4-9 测区磁测ΔT(nT)上延200m异常平面图

图2-4-10 测区磁测ΔT上延500m异常平面图

4.三分量磁测井

对测区内深井进行了三分量测量,确定各个深井成矿情况,为进一步钻探工程提供条件。共进行了8个钻孔测量工作,都取得了好的结果。

1)ZK2测井成果。该孔进行了视电阻率测井、磁化率测井、井中三分量磁测、井中高精度ΔT磁测等。测量范围:8.36~647.3m。矿与矿化层共计五层,总厚度47.10m。0~58m为井中套管。142.40~144.90m,厚2.50m,赤铁矿或矿化层;164.90~203.90m,厚39.00m,含磁岩(矿化)层;220.90~224.90m,厚4.00m,赤铁矿或矿化层;293.30~293.90m,厚0.60m,薄层含磁矿化层;310.60~311.60m厚1.00m,薄层含磁矿化层(图2-4-11)。

该孔井中磁测资料显示,在井深320~500m处ΔZ曲线均呈近似反“C”型。320m处ΔZ=-975nT,419m处ΔZ=-2695nT,500m处ΔZ=-916nT。ΔT曲线均呈“C”型。260m处ΔT=-1120.34nT,400m处ΔT=-2998.1nT,500m处ΔT=-1043nT。ΔX、ΔY曲线均显示为负值,表明异常处于第四象限。

图2-4-11 ZK2井中三分量测井曲线

综上所述,初步判断在该孔320~500m井段存在井旁盲矿异常。依据异常曲线的形态和特征点,大致判断:该异常体的中心埋深相当于该孔井深的400~420m段,距ZK2孔大约有100m;异常体存在于该孔的南西方向。该孔西南200m是ZK1101孔,见矿段约160m。

2)ZK3测井成果。该孔进行了磁化率测井和井中三分量磁测(图2-4-12)。测量井段:16~808m。34m以上为套管。

该孔主要见矿或矿化磁性矿层有:582.00~610.50m,厚度28.50m;629.00~641.00m,厚度12.00m;680.50~683.50m,厚度3.00m;690.50~700.00m,厚度9.50m;706.00~734.50m,厚度28.50m;801.50~808.50m,厚度7.00m;该孔800m以下未见明显曲线开口,故判断近孔底一定范围内不存在较大磁异常。

5.深部找矿效果

通过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测、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瞬变电磁法、井中三分量测量等多种物探找矿方法,本次勘查圈定了铁矿体赋存空间状态,取得了明显找矿效果,为矿山外围深部找矿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1)传统物探手段对深部探测效果不佳、易受矿山噪声干扰。采用交变大地电磁法能取得好的探测效果,CSAMT、TEM法探测深度深达1000m以上,大大超过直流电法探测深度。在地形条件复杂情况下,使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瞬变电磁法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技术运用中,要通过试验与分析对比确定有关观测技术措施(如装置参数、原始数据可靠性等)和数据处理技术,采用突出局部低阻异常反演技术圈定矿体轮廓等方法。

2)地面高精度磁测通过数据处理滤波与上延提取深部成矿信息圈定深部铁磁性矿体,求得矿体埋深,也取得成效。通过钻孔三分量磁测井精细测量,了解了井周是否存在盲矿体(所举矿例中有),对下一步布钻将起到重要作用。

图2-4-12 ZK3井中三分量测井曲线

四、验证结果

1)从成果可知:磁测ΔT向上延拓500m后的零等值线,CSAMT表现为低阻异常和高阻抗相位异常,TEM表现为有下凹、凹中凸等异常特征,显示为矿异常性质。验证结果证实,物探推断的这一部位7个钻孔见矿情况好。这一部位无疑为本测区深部找矿的最有利部位。

2)危机矿山深部找矿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综合研究、方法技术应用和工程验证等几个重要环节。深部找矿工作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应用具有“高分辨率、探深大”功能的方法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这些新方法技术,而获取了较多的深部矿化体信息,圈定矿体轮廓,为实现“矿化体”的空间定位提供了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伍卓鹤.2007.瞬变电磁法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研究[J].华南地震,27(3):26—43

伍卓鹤.2009.危机矿山外围高新物探技术方法找矿效果及综合找矿模式———以XX矿床为例[J].泛珠三角港澳台

地区地球物理研讨平台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本节供稿人:伍卓鹤)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