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浙江大学地质系李平

浙江大学地质系李平

发布时间: 2021-02-18 17:19:02

A. 考研考浙江大学地质工程,其中(828)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需要看什么书

你看下学校参考书目里面应该有,或者去浙大考研,惟学上查看下

B. 浙江大学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专业怎么样啊

我提醒你一点,首先,浙大的gis还可以,有两个学院开,一个是理学部的内地球科学系,是原容浙大的系,他们的gis就是刘南、刘仁义所带领的团队;还有一个是杭州大学的地理系,早就合并到浙大的,叫环境与资源学院,主要偏环境、土壤还有其他应用。前者应该更像gis专业。但是一般招的保送生很多,占一半以上,考的话相对来说,竞争更激烈。个人建议你要么还是考武大,要么考中国测绘研究院之类的科研单位。

C. 本人打算考 浙江大学 构造地质学 研究生。寻找在读师兄(姐)一位,为小弟解答一下考研上的问题。

我就是建工学院的,不过没有听过这个方向啊,研究生主要分为结构,岩土,防灾,水海,交通道桥,城规几个方向,你说的这个专业是建工学院的吗?

啊,那就不是很了解了,抱歉。

D. 浙江大学地质学怎么样

浙江大学是名校,应该不错吧。不过地质专业还是中国地质大学比较好

E.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的理事成员

会 长 杨开忠 北京大学副 会 长 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现任理事长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侯任理事长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副理事长
樊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新才兰州大学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梁 琦 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石敏俊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刘秉镰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桂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秘书长
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常务理事( 68名,按姓氏拼音排序)1 安虎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2 安 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3 白国庆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4 白永秀 陕西永秀经济管理研究院5 陈 锐 中国科学院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6 陈建军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7 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 蔡满堂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9 邓宏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10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11豆建民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12樊 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13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4冯长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15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16高新才 兰州大学17郭爱君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18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 19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20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1侯水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2黄志亮 重庆工商大学23江曼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4姜四清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 25金祥荣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经济学院26李 伟 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7李诚固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 28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29梁 琦 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30梁进社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31林木西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32刘安国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3刘秉镰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34刘耀林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5陆 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36吕 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37栾贵勤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38罗云兵 泛华集团城市发展研究院 39马 波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40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41欧晓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42秦尊文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43沈满洪浙江理工大学44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45沈正平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46石敏俊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47宋玉祥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48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经济研究所49王桂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 50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51吴殿廷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52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53薛 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54杨开忠 北京大学 55杨荫凯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56姚 飞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57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58曾 刚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59张 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60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61张可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62张召堂 河北沧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63赵 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64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65赵景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66赵儒煜 吉林大学区域经济所 67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68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69周金堂 江西省教育厅
理事
1 安海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2安虎森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3 安树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4 安 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5白 彦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6 白国庆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7 白泉涌 民建北京市西城经济委员会8 白永秀 陕西永秀经济管理研究院9 鲍曙明 密西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10蔡满堂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11曹 华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12陈 璟 交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13陈 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4陈 斐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5陈建军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16陈俊伟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17陈良文 天津滨海新区科委高新技术处 18陈秋玲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19陈锐 中国科学院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 20陈志刚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21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2仇方道 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23戴劲松 湖北支点杂志24邓 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5邓宏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26董锁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7豆建民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 28窦文章 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29杜凤莲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0樊 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31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2封志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3冯长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34傅春 南昌大学中部经济经济中心35高国力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36高建民 中共河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37高启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38高新才 兰州大学39葛建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0耿庆汇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41谷国锋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42谷人旭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43郭爱君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44郭清根 河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45韩增林 辽宁师范大学 46郝寿义 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47何凤君 宁夏大学农学院48何艳玲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49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50侯水平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51黄志亮 重庆工商大学52江曼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53姜四清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 54姜 玲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55焦华富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56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57雷 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58李 伟 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59李诚固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院 60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61李平原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62李天籽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63李文亮 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学中心 64李秀敏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65梁 琦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66梁进社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 67梁双陆 云南大学云南发展研究院68刘 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69刘安国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70刘秉镰 南开大学71刘传江 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72刘广珠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73刘曙光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74刘耀林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75刘云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76刘泽宇 两岸经合(北京)文化交流中心77栾贵勤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78陆 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9陆根尧 浙江理工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80陆杰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81路 征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82林木西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83吕 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84吕拉昌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85罗云兵 泛华集团城市发展研究院 86骆玲 西南交大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87马 波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88马晓冬 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处89毛艳华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90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 91欧晓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司92潘中艺 中国五矿集团93彭泽贤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94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95秦尊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96任建兰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97任宗哲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98沈满洪 浙江理工大学99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00沈正平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01石敏俊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研究中心 102宋玉祥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103孙才志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04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经济研究所105孙铁山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06覃成林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107谭善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管理系 108田艳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109田 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10王广州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 111王桂新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 112王海平 河北建设集团113王家庭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114王金营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115王 磊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116王晓锋 吉林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所 117王兴平 东南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所 118王学峰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心119王学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120王燕祥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121王业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122韦海鸣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123韦文英 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 124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125温锋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26文余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127翁 瑾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128吴 浙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29吴必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130吴传清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1吴殿廷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 132吴巧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133吴玉鸣华东理工大学空间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34武晓庆 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 135象伟宁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136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137熊国保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8徐 鸿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39徐殿龙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140徐菊凤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141徐筑燕 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142许 峰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143许立勇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144薛 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45薛德升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146杨军 山西大学147杨毅贵州六盘水市商务粮食局148杨开忠北京大学149杨明洪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150杨树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151杨荫凯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152叶兴岳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153叶一剑 凤凰网城市与旅游频道154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55易可君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156殷存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台湾研究所157虞义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58姚飞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59原 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160曾 刚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161曾道智 日本东北大学162张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63张 璞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院164张 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165张雁 光明日报理论部166张春晓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167张贵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168张合林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大学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169张宏岩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170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171张军涛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72张可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173张满银 北京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74张明之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75张学良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176张耀军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所 177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 178张召堂 河北沧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区管委会179赵 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180赵 坚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181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182赵景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183赵儒煜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184赵晓雷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185赵作权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186赵德启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187郑长德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188周 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189周金堂江西省教育厅190周丽敏中国经营报191周文兴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192朱春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193朱 舜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 194朱显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195祝尔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 196左 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F. 浙江大学地理系现在还有吗

现在浙江大学的地理系现在的正式名称为地球科学系,属于浙江大学理学院。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前身是1936年由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创办的史地系,叶笃正、施雅风、陈述彭、涂长望、谭其骧等十多位地学院士曾在系学习和工作,培养的新一代地学英才有现任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教授,中科院地球化学所彭平安教授,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地球物理实验室费英伟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周祖翼教授等一批青年科学家。
地球科学系下设有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大气科学专业4个专业,包含有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应用地质研究所)、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气象灾害预测研究所、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6个研究所和浙江省资源与环境系统重点实验室。现有11个硕士点、4个博士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在地球科学系工作的有中科院院士4人,教授25人,副教授28人。在校本科生260人,硕士生285人,博士生105人。拥有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学校重点实验室,设有教学实验中心,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齐全的地学教学基地,为本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地球科学系目前承担了许多国家科研项目,年科研经费千余万,为学子接近学科前沿,接受学科规范训练,培养创新思维,练习精良技能奠定了基础。
地球科学系坚持开放办学的思路,广泛地与国外开展学术交流。目前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的大学与科研机构有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近年来,还开展了与德国图宾根大学地球科学系间本科生交流,不定期地每次选拔15名本科生赴德国短期学习与交流。
地球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系统的地学科学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创新和管理能力,能适应地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地学通识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地球信息、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大气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可广泛从事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部门工作;也可去企业从事地相关的技术开发,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资源、环境演化规律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途径。地球科学现在已发展为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是由多学科科学体系组成的边缘学科,是21世纪的支柱性科学。它围绕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的主题,培养现代社会急需的高级人才。近年来社会对地球科学人才的需求旺盛,有十分广阔的就业前景。

G. 浙大李平籍贯

1988年6月获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88年7月至1990年9月在浙江大学机械系流体传动与控制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开展制浆造纸工业过程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开发,其间1989年夏至1990年春赴芬兰奥鲁大学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短期合作研究。1990年底到浙江大学工业控制研究所工作, 同年被聘为浙江大学副教授,1993年12月被聘为浙江大学教授,1994年12月被聘为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1995年2月至1996年8月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从事制浆造纸过程建模与控制研究。现为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曾于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 " 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是首届“中国十佳优秀博士后奖”的获奖者之一。
李平博士历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攻关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均取得较好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被SCI收录近10篇、EI收录30余篇,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省级科技进步奖2次。他带领研究生开展的“微型空中机器人”研究在短短几年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2004年中国空中机器人大赛”代表浙江大学参赛获得了季军的好成绩。
从事四旋翼飞行器研究多年,最后让同学们选择做盲人导航收账。

H. 浙江大学的知名校友

浙江大学的知名校友:

杨奇逊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文虎 :力学家、教育家、振动工程专家。

沈昌祥: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和生:数学家,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数学会理事长,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宜张: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

金国章: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院士。

干福熹:科学家。

王元:著名数学家。

陈吉余 :河口海岸学家、教授、名誉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建荣:教授。

潘镜芙:船舶工程专家。

汪槱生: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臧克茂:坦克电气自动化专家。

孙优贤:工业自动化专家。

徐扬生:院士。

林祥棣:西南科技大学校长。

徐承恩:炼油工艺设计专家。

杨裕生:核试验技术、分析化学专家。

龚晓南:浙江大学教授。

程开甲:核武器技术专家、教授。

贺贤土:大学教授。

励建书:数学家。

戴立信:有机化学家。

袁权:化学工程专家。

杨福愉:生物化学家。

杨焕明:院士,生物学家。

丁仲礼: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四纪地质专家。

谢学锦:化学家。

韩祯祥:电工、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家。

沈家骢:吉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郑树森:浙江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外科学教授。

潘云鹤: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专家。

朱玉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百廿载波澜壮阔,双甲子勇立潮头。2017年5月21日上午,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在紫金港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各级领导、海内外嘉宾、30余所海外著名大学校长、80余所国内高校负责人、广大师生校友欢聚一堂,共襄盛举。

诺贝尔奖获得者,82名海内外院士,部分将军代表,国内外兄弟高校的领导,部分央企负责人,知名企业家代表,浙江省有关市县及浙大西迁办学所在地政府领导,浙江大学部分校董代表,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关心支持浙大建设发展的各界嘉宾,和全校师生一道,相聚在浙大校园,共同为浙大120岁生日庆贺。

I. 浙江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就业情况如何

哈哈,我昨天还跟浙大历史地理专业的一个汉子去逛西湖了,他今年毕业,专工作还没定下来,人文地属理的毕业生都已经找到工作了。历史地理学就业不好,而且相当不好,这专业很难找对对口的单位。往届毕业的就业方向比较杂,都不是很好,有的当老师了,有的进出版社了,有的当辅导员.....历史地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比一起上课的人文地理差很多。
建议你如果想考浙大的话,报考人文地理吧,跟历史地理考的科目是一样的,而且人文考不上有时候是可以调剂到历史地理或者地质专业的。另外,浙大历史地理只有一个导师(有个老先生也挂名的,学术泰斗,但是已经快九十岁了,根本不可能带学生的),一年最多招一两个人。不如考人文地理,浙大人文地理每年都招十多个人,不考数学,难度并不是很大,呵呵,祝你好运!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