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通知
Ⅰ 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几年一届
一年一届吧,今年才第二届
Ⅱ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成绩北京赛区获奖需要多少分
已经出成绩了,获奖的名单已经通知各学校负责人了
Ⅲ 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需要学习哪些软件,还有什么时间开始
地质作图的各种软件,实在不会就用coreldraw,还有就是21号出发,27号回(我们学校)
ps:亲,你是哪个学校的啊?
Ⅳ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获奖信息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团体奖名单
团体一等奖:成都理工大学
团体二等奖:桂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
团体三等奖:东华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地质技能综合应用获奖名单
奖项
获奖队号
获奖队员姓名
所在学校
一等奖
12
邓福理、钟福军、李喆明
东华理工大学
一等奖
48
程志国、尤敏鑫、赵佳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二等奖
16
戴 昱、范汝海、黄玉珍
桂林理工大学
二等奖
26
郭云鹏、于 聪、明添学
吉林大学
二等奖
28
杨明春、张晋瑞、石开波
吉林大学
二等奖
32
肖万峰、李晓凤、郭凤霞
山东科技大学
二等奖
41
朱存金、陈靓颖、潘军利
西南科技大学
三等奖
10
张夏楠、朱雯雯、刘 龙
成都理工大学
三等奖
17
龚 云、刘东杰、钟 雁
桂林理工大学
三等奖
33
田恒次、孙金强、曹长国
石家庄经济学院
三等奖
34
杨晨英、宋 炯、王鹏飞
石家庄经济学院
三等奖
45
杨维文、李 平、杨兴越
新疆大学
三等奖
46
张宝森、张隆隆、吉 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三等奖
47
孟五一、刘 利、刘 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优胜奖
08
赖 杨、熊 波、宋世伟
成都理工大学
优胜奖
09
倪春雨、刘 文、唐军华
成都理工大学
优胜奖
13
阮 昆、孙 冉、江 海
东华理工大学
优胜奖
19
查明高、盘小新、张 波
贵州大学
优胜奖
23
曾瑞垠、丁 盛、王文祥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优胜奖
36
毛 伟、张 乐、朱 斌
西北大学
优胜奖
37
李长政、陈雪霏、张子亚
西北大学
优胜奖
39
曾 磊、张 雄、鲜海洋
西南科技大学
优胜奖
42
朱 讯、高 雄、龙 斌
西南石油大学
优胜奖
51
王 江、魏 颖、刘洪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地质标本鉴定获奖名单
奖项
获奖队号
获奖队员姓名
所在学校
一等奖
08
赖 杨、熊 波、宋世伟
成都理工大学
一等奖
09
倪春雨、刘 文、唐军华
成都理工大学
二等奖
12
邓福理、钟福军、李喆明
东华理工大学
二等奖
16
戴 昱、范汝海、黄玉珍
桂林理工大学
二等奖
28
杨明春、张晋瑞、石开波
吉林大学
二等奖
29
张育芳、罗智勇、黄宇兵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二等奖
36
毛 伟、张 乐、朱 斌
西北大学
三等奖
05
赵晓燕、孙 羽、杨李红
长安大学
三等奖
10
张夏楠、朱雯雯、刘 龙
成都理工大学
三等奖
17
龚 云、刘东杰、钟 雁
桂林理工大学
三等奖
20
赵凤其、陈正山、杨 慰
贵州大学
三等奖
31
张凤垒、时 晨、王 康
山东科技大学
三等奖
38
付 玲、南 云、李智超
西北大学
三等奖
49
姜高磊、梁 蕾、桑 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三等奖
51
王 江、魏 颖、刘洪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优胜奖
04
陈 静、袁学银、付宛璐
北京大学
优胜奖
15
蓝冬妮、李群芳、陆元芬
桂林理工大学
优胜奖
23
曾瑞垠、丁 盛、王文祥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优胜奖
26
郭云鹏、于 聪、明添学
吉林大学
优胜奖
37
李长政、陈雪霏、张子亚
西北大学
优胜奖
39
曾 磊、张 雄、鲜海洋
西南科技大学
优胜奖
46
张宝森、张隆隆、吉 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优胜奖
58
姜 爽、张佳佳、程 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优胜奖
61
栾东肖、宋丙慧、程俊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钻井岩心地质编录获奖名单
奖项
获奖队号
获奖队员姓名
所在学校
一等奖
10
张夏楠、朱雯雯、刘 龙
成都理工大学
一等奖
33
田恒次、孙金强、曹长国
石家庄经济学院
二等奖
08
赖 杨、熊 波、宋世伟
成都理工大学
二等奖
12
邓福理、钟福军、李喆明
东华理工大学
二等奖
17
龚 云、刘东杰、钟 雁
桂林理工大学
二等奖
21
荀志国、武立军、张志浩
河海大学
二等奖
31
张凤垒、时 晨、王 康
山东科技大学
二等奖
32
肖万峰、李晓凤、郭凤霞
山东科技大学
三等奖
19
查明高、盘小新、张 波
贵州大学
三等奖
28
杨明春、张晋瑞、石开波
吉林大学
三等奖
39
曾 磊、张 雄、鲜海洋
西南科技大学
三等奖
44
梁 静、吴梦阳、文 馨
西南石油大学
三等奖
45
杨维文、李 平、杨兴越
新疆大学
三等奖
54
王首同、王 恒、陆 鹿
中国矿业大学
三等奖
59
杨 茜、宋泽章、王丙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优胜奖
06
张苏楠、刘 通、汪晓伟
长安大学
优胜奖
07
孟德明、康 珍、姜 超
长安大学
优胜奖
20
赵凤其、陈正山、杨 慰
贵州大学
优胜奖
22
路文龙、曾贤友、吴金凡
河海大学
优胜奖
25
杨 朋、卢春江、吴晓东
湖南科技大学
优胜奖
30
尹灵强、皮宏章、尚 卫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优胜奖
35
张腾蛟、张 倩、张 龙
石家庄经济学院
优胜奖
46
张宝森、张隆隆、吉 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优胜奖
56
闫永刚、陈国辉、郑 蕾
中山大学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综合地学知识与技能竞赛获奖名单
奖项
获奖队员姓名
所在学校
一等奖
郭云鹏、于 聪、明添学
吉林大学
二等奖
熊 波、倪春雨、张夏楠
成都理工大学
二等奖
肖万峰、郭凤霞、时 晨
山东科技大学
二等奖
张宝森、刘 栋、赵佳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三等奖
杨晨英、田恒次、张腾蛟
石家庄经济学院
三等奖
李 雨、曹斌风、马 微
西北大学
三等奖
曾 磊、鲜海洋、张 雄
西南科技大学
三等奖
李专鉷、邓福理、钟福军
东华理工大学
三等奖
戴 昱、范汝海、黄玉珍
桂林理工大学
Ⅳ 教育部关于举办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的附件
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展现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向全体大学生,立足于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展示我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
二、活动主题与内容
本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以“我和祖国”为主题。各项活动的内容应围绕主题,热情歌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反映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现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抱负和历史使命感,展示大学生高雅健康的审美追求。艺术展演活动要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有创新性,体现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
三、活动项目和形式
艺术展演活动的项目分为艺术表演、艺术作品、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和高校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四类:
艺术表演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剧;
艺术作品类包括绘画、书法(篆刻)、摄影、工艺设计、雕塑(陶艺)、DV作品;
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包括书法(篆刻)、绘画、摄影作品;
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另文通知。
四、参加对象和分组
(一)艺术表演类和艺术作品类的参加对象为全日制高校的本科生、专科生以及在读研究生。参加对象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乙组为艺术院校、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
(二)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展的参加对象为各高校党政校级领导干部。
(三)高校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的参加对象为全国普通高校(含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有关教研和科研单位的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
五、艺术表演节目和艺术作品的要求
(一)艺术表演类
1.声乐
大合唱:含指挥、伴奏不超过42人,时间不超过6分钟;小合唱(或表演唱):含伴奏不超过15人,时间不超过5分钟;重唱:含伴奏不超过5人,时间不超过5分钟(不得伴舞);独唱:可有伴奏1人,时间不超过5分钟(不得伴舞)。
2.器乐(包括管弦乐、管乐、弦乐、民乐等)
合奏:含指挥不超过65人,时间不超过8分钟;小合奏:含指挥不超过11人,时间不超过6分钟;重奏:不超过4人,时间不超过5分钟;独奏:时间不超过5分钟。
3.舞蹈
群舞:不超过36人,时间不超过6分钟;三人舞、双人舞、独舞:时间不超过5分钟。
4.戏剧
短剧、歌舞剧、小品等均不超过8人,时间不超过12分钟。
(二)艺术作品类
1.绘画: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画(丙烯画),尺寸均不超过对开。
2.书法、篆刻:尺寸不超过四尺宣纸。
3.摄影:独照、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均可,尺寸均为14吋。
4.工艺设计:含平面设计和立体设计,平面尺寸不超过对开,空间大小不超过0.5立方米。
5.雕塑、陶艺:空间大小不超过0.5立方米。
6.DV作品:播放时间不超过12分钟。
六、报送节目和作品的要求
1.艺术表演类每个节目的演出者必须是同一学校学生,同一学校乙组(专业组)学生不得参加甲组(普通组)演出。
2.艺术表演节目和艺术作品,由各省(区、市)在评选基础上报送组委会。高校在20所以下的省(区、市),报送艺术表演节目10个,艺术作品12幅(件);高校在20—35所的省(区、市),报送艺术表演节目15个,艺术作品20幅(件);高校在35所以上的省(区、市),报送艺术表演节目20个,艺术作品30幅(件)。
3.报送的艺术表演节目和艺术作品中,甲组(普通组)不少于80%,乙组(专业组)不超过20%。
4.报送的节目中,独唱、独奏和独舞节目不超过10%,甲组(普通组)必须有一个大合唱节目,其他节目形式不限。
5.艺术表演节目用DVD光盘上报,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等不同项目的节目须按项目分别制作光盘。在光盘的外包装上需注明演出单位、所在组别、节目名称和形式。光盘内容中不得出现所在地区和学校的名称。
6.艺术作品不要装裱。艺术作品需注明作者姓名、所在院校、联系电话、作品的名称和品种、尺寸大小(横×竖×深)、创作时间;请写在作品背面,也可附另纸注明。版画作品按惯例需在画面四周留出空白并署名。
7.艺术作品原则上不退还作者。我部对获奖节目和作品有权在相关活动和资料中使用(包括出版光盘、编辑画册或用于展览、宣传等),不支付作者稿酬,参加单位和作者享有署名权。
七、校长书画摄影作品的要求
书法、篆刻作品的尺寸均不超过四尺宣纸,摄影作品包括独照和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需标明顺序号),尺寸均为14吋。凡经过暗房特技处理、电脑制作,改变原像面貌的作品,请在作品背面注明。作品的名称以及创作者的姓名、单位、职务、联系电话等请在作品背面注明,创作说明可附另纸。
作品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报送,各地校长书画摄影作品报送总数不限,每人报送作品数量不超过2幅(组)。
作品不要装裱(糊)和卷寄。其他要求同上“六、报送节目和作品的要求”中的第7条。
八、时间安排
本届艺术展演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为各高校开展活动阶段。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艺术展演活动组委会,制订本地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方案,广泛宣传发动,层层落实。
各高校以院、系为单位,发动全体学生参与,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艺术活动,并组织艺术讲座、观看文艺演出、参加音乐会以及请专业演出团体到学校演出等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各高校在院、系开展活动的基础上,举办学校艺术节,并评选学校优秀节目和作品,于2008年8月上报给本省(区、市)展演活动组委会。
第二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1月)为各省(区、市)组织集中展演活动阶段。
各省(区、市)在各校推荐优秀节目和作品的基础上,举办艺术节目会演、优秀作品展览、论文交流研讨等活动,评选各省(区、市)优秀节目、作品和论文。
2008年11月10日之前,各省(区、市)向本届展演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报送艺术表演节目(DVD光盘)、艺术作品、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和艺术教育论文。具体报送办法另文通知。
第三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为全国评选和现场集中展演阶段。
2008年11月中旬,组委会组织艺术表演节目(录像)评选,评出二、三等奖以及参加全国现场集中展演的入围节目。
2008年11月下旬,组委会组织对艺术作品、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和艺术教育论文的评选。12月中旬,分别编印艺术作品集和论文集。
2009年2月举行现场集中展演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有:举行艺术表演类节目现场集中展演,录像评选的入围节目进行现场演出,评出艺术表演节目一等奖;举办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作品展览(含全国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举办全国第二届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举行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闭幕颁奖仪式。
九、奖项及评奖要求
(一)本届艺术展演活动设立以下奖项
1.优秀组织奖:设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优秀组织奖和学校优秀组织奖。
2.精神风貌奖:奖励在集中展演期间表现优秀的学校。
3.艺术表演奖:各项目分设一、二、三等奖。
4.艺术作品奖:各项目分设一、二、三等奖。
5.优秀创作奖:在本届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的原创节目中评选。
6.指导教师奖:艺术表演节目一、二、三等奖和艺术作品一、二等奖的指导教师。
7.校长风采奖:高校校长书法(篆刻)、绘画、摄影优秀作品的作者。
8.优秀论文奖:设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论文一、二、三等奖。
(二)优秀组织奖评选要求
学校优秀组织奖的报送评选,由各省(区、市)推荐,本届展演活动组委会认定。每省(区、市)推荐的数量为本地区高校总数(包括艺术专业院校)的20%左右。申报学校优秀组织奖的学校,要求指导思想明确,组织工作扎实,学生参与面广,活动效果突出,并有活动实施方案和总结等书面(音像)材料。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优秀组织奖由本届展演活动组委会根据各省(区、市)艺术展演活动的组织情况进行评选。要求指导思想正确、组织领导健全、活动经费落实、高校发动面广、活动成效显著,并有活动实施方案、简报、总结等书面(音像)材料。
十、组织领导
教育部成立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组委会,由部领导担任主任、副主任。组委会办公室设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展演活动组委会,各高校成立展演活动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本地、本校艺术展演活动。
十一、经费
各地、各校活动经费自行解决。现场集中展演阶段活动经费由组委会负责。
Ⅵ 连图及综合训练提交成果及要求
1.地质图1张抄
包括地质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3张图按规范置于1张成果图中,提交电子成果图的应同时提交作图源文件及JPG电子文件。也可以选择提交手工绘制的纸质成果图件。
图8-1 综合地层柱状示例图1
图8-2 综合地层柱状示例图2
图8-3 希力格特幅地质连图区
(据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组委会)
2.连图区简要地质总结1份(word文档)
实验报告要求:按本次实验的相关内容完成实验,简要地质总结尽可能图文并茂,用相关图件和数据佐证实验作业中的主要观点。
图8-4 兴隆县幅地质连图区
(据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组委会)
思考题
1)地质连图中最主要的连图方法是什么?
2)如何合理选择图切剖面位置?绘制图切剖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地质图幅的地质总结编写有哪些主要内容?
Ⅶ 本科生教育
一、日常教学运行
(一)教学工作平稳有序
2012年全年开设课程总门数为1022门,其中春季学期474门,秋季学期548门。主讲教师总人数为1108人,其中春季学期544人,秋季学期564人。教授授课250门,副教授授课494门,教授承担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24.46%。各学院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60岁以下)为163人,占60岁以下教授总数的95.88%。
在考试管理工作中,顺利完成了各项考试安排,严格执行考试标准,严肃考风考纪,努力促进良好学风形成。
(二)学籍管理服务到位
截至2012年10月,共有在校本科生8395名。完成了2146名学生的电子注册、2046名毕业生的审核、证书发放和注册工作。411名学生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段丰娟获得北京市教委2012年度学籍学历管理先进个人。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为龙头,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在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与精品教材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明确重点目标,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资助经费1000万元。
(一)专业建设
2012年,学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完成了本科新旧专业的对照整理工作,整理后学校共有49个本科专业。以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石油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和土地资源管理等4个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石油工程、安全工程和测绘工程等3个专业获得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地球物理学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获得了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延长申请,这对于提高学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本科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建设
学校积极进行教材建设,制定了教材建设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对教材管理、编写、选用、评选等做出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教材建设的有序进行和顺利开展。2012年,学校共资助出版12本教材;立项8本教材;《基础矿床学》(薛春纪)和《结晶学与矿物学》(李胜荣)2本教材获得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
(三)课程建设
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走近地球》(颜丹平、程捷主讲)和《玉雕与玉器》(郭颖、余晓艳主讲)2门课程获得教育部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二批建设选题名单。
(四)教师教学能力建设
2012年,学校启动首届校级教学名师的评选,共评选出许虹、周训和黄文辉等3名校级教学名师;推荐许虹和周训2名教师参加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的评选,其中许虹获得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称号。与教学名师培养体系相衔接的新教师教学上岗培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得到进一步深化。圆满完成了第十二届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共有23名教师顺利结业;根据新教师的培训体会,编辑完成了第十二届《新教师教学上岗培训心得体会汇编》。启动第十三届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共有27名教师参加本期培训。22名从各学院(部)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6人。
(五)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改项目的立项和教学成果的培育,“以立项促改革,以教改促成果”。2012年,学校共资助校级教改重点项目9项,一般项目36项,名师配套项目6项;在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中,共有3个专业综合改革项目、5个教改项目、5个精品教材项目、2个教学名师项目、1个基地建设项目获得支持。组织评选了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0项。
三、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平台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验室,学校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习经费管理办法,为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云南有色资源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云南有色资源集团、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获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建设项目。
(二)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学校每年集中安排低年级本科学生的校外实习任务。2012年,学校共有1272名学生赴北戴河进行地质认识实习,1070名学生赴周口店进行地质教学实习,另外还接待了青海大学80余名师生和内蒙古农业大学30余名师生在周口店的地质实习。学校长期以来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强化国际合作,跨境地质实习逐步形成规模,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2012年,学校共安排33名学生赴韩国、越南、纳米比亚和中国台湾等地进行跨境地质实习和交流,同时接待了40余名来自韩国、越南、纳米比亚、俄罗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学校交流并在北京周边进行地质实习。
(三)学科竞赛
为进一步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持续加大对学科竞赛的关注与投入。截至2012年12月16日,学校本科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学科竞赛26项,共获校级以上奖励(不含校级)187项。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学校共获得3个单项一等奖,并获团体一等奖。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投入专项经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整合优势资源建设了7个校内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2012年,共立项支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57项,其中国家级150项,北京市级22项,校级185项,经费总额达237.35万元。参加项目的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11篇。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加强了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毕业设计(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四年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2012年,参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应届学生为1960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科研、教育、生产等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61.5%、9.1%和10.6%。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共50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比例为65.9%。在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共遴选出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8篇。
四、教学质量监控
(一)教学质量监控
2012年,学校坚持执行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的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院(部)沟通,在分析各院(部)检查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发出学期检查通报,做到有安排、有总结、有提高。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学校、院(部)和教研室三级听课制度,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教学信息。
(二)教学督导工作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工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根据本科教学督导组的职责和2012年度督导组的工作要点,全体督导员按既定分工范围,以随堂听课为主,参与了各院(部)与本科教学相关的多项活动,累计听课130多人次,抽查审核毕业论文130余份,参加多次新教师培训活动,发现和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与有关院(部)、教研室交换反映相关意见或建议,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系列评优
为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校组织完成2012年本科教学系列评优工作,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能源学院和珠宝学院3个学院获得本科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奖;30名教师获得“本科教学优秀奖”,其中一等奖8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11人。汇总3个先进管理单位的经验总结和8名“本科教学优秀奖”一等奖获得者的工作体会,编辑了《教学系列评优先进事迹汇编(十二)》。
(四)学生评教
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学校更加注重学生评教对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意义。2012年组织全校本科生对2012年春季学期和2012年秋季学期全体上课教师进行了网上评价,累计参评学生140604余人次,学生参评率达到95.75%。根据学生评教数据以及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语进行整理分析,完成了2012年春季学期和2012年秋季学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对暑期189名教师的实习、实验课教学进行质量评价,完成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至学院和教师本人,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五)基础资料收集
学校重视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编辑工作,坚持翔实、客观地记录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完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教学基础资料汇编》;完成并上报市教委《北京地区本科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状态核心数据采集表》和《北京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分析报告》;完成并上报教育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五、附录
表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新旧专业整理审核汇总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中国地质大学年鉴.2013·北京
注:1.专业代码后带“W”的表示目录外专业;
2.专业代码后带“Y”的表示引导性专业;
3.专业代码后带“*”的表示目录内需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
数据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关于报送现设本科专业整理结果的函》(中地大京函字〔2012〕123号)。
表2 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招生专业
续表
续表
注:1.专业代码后带“W”的表示目录外专业;
2.专业代码后带“Y”的表示引导性专业;
3.专业代码后带“*”的表示目录内需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
表3 2012年全年开课情况
续表
表4 2012年在校生统计
续表
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2年12月31日。
表5 2012年应届本科生毕业、学位授予情况
续表
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2年12月31日。
表6 2012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数据来源:《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7号)。
表7 2012年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名单
数据来源:《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
表8 2012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
数据来源:《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1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论及有效期延长申请审核结论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5号)。
表9 2012年正式出版教材汇总表
表10 2012年教材立项汇总表
续表
数据来源:《关于公布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评审结果的通知》(教发〔2012〕29号),表中注明“*”的项目为自筹经费项目。
表11 2012年国家级规划教材汇总表
数据来源:《教育部关于印发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1号)。
表12 2012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选题名单
数据来源:《关于公布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二批建设选题名单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91号)。
表13 2012年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名单
数据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名单的通知》(京教高2012〕14号)。
表14 2012年校级教学名师奖名单
数据来源:《关于公布2012年校级教学名师奖获奖名单的通知》(中地大京发〔2012〕71号)。
表15 2012年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奖名单
续表
数据来源:《关于表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奖教师和单位的决定》(中地大京发〔2012〕104号)。
表16 2012年校级教改项目
续表
续表
数据来源:《关于公布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评审结果的通知》(教发〔2012〕29号),表中注明“*”的项目为自筹经费项目。
表17 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续表
续表
续表
数据来源:《关于公布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的通知》中地大京发〔2012〕89号。
表18 2012年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明细表
表19 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数据来源:《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11〕7号)及《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
表20 2012年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名单
数据来源:《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通知》(教高〔2012〕8号)文件。
Ⅷ 全国大学生第二届地质技能大赛开赛地点和时间
北京大学和中国地大北京承办 九月份
Ⅸ 求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具体获奖情况
我知道我们学校的获奖情况,给你看看吧!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版赛于日前落下帷幕。本次竞赛共权分“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地质标本鉴定”、“地学知识竞赛”四个单元。中国海洋大学选派的地质学专业2009级张玉祥、王爱美、王群、李朝阳、马珊和高星华6位同学组成两支代表队参加了本次竞赛,荣获单元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获团体三等奖(总排名第九),刘东生老师获得优秀教练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联合主办,旨在激励大学生学习和运用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地学教育改革,提高地学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来自全国39所院校、104个参赛队的300多名选手参加了本次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