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川西地质局

川西地质局

发布时间: 2021-02-17 17:18:41

1. 矿产地质工作调查现状

藏东地区的矿产调查起步较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原西藏地矿局地质一队在研究区开展以铁、煤为主的矿产勘查评价,评价了妥坝煤矿、察雅卡贡煤矿等矿产地。

1966年,原西藏地矿局地质一队发现了玉龙铜矿床,1967年开始进行矿点检查评价,于1972~1976年实施的地质、物化探、钻探工作,证实玉龙铜钼矿床属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评价为超大型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1971年发现莽总斑岩型铜矿床,后评价为中型斑岩型铜钼矿床;1974年发现多霞松多斑岩型铜钼矿床,1976~1979年评价为大型斑岩铜钼矿床;1975年发现马拉松多斑岩铜矿床,1979~1980年评价为大型斑岩型铜矿床;1973年发现扎那尕铜矿床,1981~1983年评价为中型斑岩型铜矿床;1977年发现马牧普斑岩型铜钼金矿点,1988年经初查评价为有金矿找矿潜力的碱性斑岩型铜金矿床(点)。至此,玉龙斑岩铜钼多金属成矿带被确立。1995年开始对玉龙铜矿Ⅱ号矿体进行补勘。到目前为止,评价出超大型矿床1个、大型矿床3个、中型矿床1个,带内还相继发现了其他矿(化)点23处,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有远景的铜多金属基地。同期,原地矿部高原地调大队,成都地矿所等科研单位对藏东地区开展过较系统的地质矿产调查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西藏地矿局地质一队评价了塞北弄锡矿及往过筒铜矿。

1997年以来,西藏地矿局地质六队先后在该区进行矿点检查和化探异常的二级、三级查证工作,每年投入上百万元进行基础地质工作和化探异常检查工作,在金、银矿产的找矿勘查评价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如各贡弄斑岩型铜金矿的勘查、丁钦弄铜银多金属矿床点的勘查、赵发涌铅锌矿、干中雄银铅锌多金属矿、滨达一带的铅锌矿化点等。

1999~2003年度开展的地质大调查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各项目承担单位通过地质草测、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剖面测制、野外快速分析、槽探、坑探和钻探以及其他地质工作,发现和证实了一批重要的矿床(点),对某些矿床的矿床类型和矿床规模的认识取得较大进展。

2000年开始的地质大调查,发现并证实类乌齐-左贡带的北段存在强烈铅锌银矿化带,存在一个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北起织翁尕,南至干中雄以南,踏勘和初步研究认为,赵发涌、南越拉和干中雄可能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新发现多个矿产地,月穷弄(摘龙)锡矿、织翁尕铅锌矿、干中雄铅锌矿、赵发涌铅锌矿。在拉诺玛铅锌矿带发现大型矿1处,中小型3处,矿化点多处,在拉诺玛矿区存在着3个矿化富集地段,即03线36线、92线-116线、136线以南地段。2004年,在芒康县新发现索打锡铜多金属矿。

在玉龙斑岩铜矿成矿带上,与碱性斑岩有关的金矿床的寻找已经取得一定的突破。各贡弄矿床已经圈定了一定规模的金矿(化)体,新发现弄洼优者Cu,Au矿,新发现恒星错Ⅰ号、Ⅱ号两条矿化破碎带。恒星错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的围岩蚀变特征、面型蚀变分带明显。Cu,Mo,Pb,Zn,W,Co,Ag等异常特征具有较明显的分带性,Cu,Mo,W在内带,Pb,Zn在外带。认为恒星错斑岩体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具备一定铜资源潜力的斑岩型铜(钼)矿。

江达岛弧带发现并证实了丁钦弄银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大型规模,并且新发现的滇达铅锌矿。

川西地区总体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藏东较高,已发现的472处矿产地中的小型矿床、矿点、矿化点仅进行过一般性的踏勘或地表检查工作,部分提交了相应的矿点踏勘检查工作总结。已结束勘查工作的呷村、夏塞等8个大中型矿床,仅呷村银多金属矿床达详查,主矿段达初勘,其余7个为初步勘查。先后提交的大中型矿床地质报告有:《四川省白玉县嘎衣穷银多金属矿床普查报告》、《四川省白玉县胜莫隆铅锌矿床普查报告》、《四川省白玉县孔马寺汞矿床普查报告》、《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详查报告》、《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勘探报告》、《四川省巴塘县措莫隆锡多金属矿床普查报告》、《四川省巴塘县夏塞银铅锌矿床普查报告》、《四川省巴塘县杠日隆铅锌矿床普查报告》、《四川省巴塘县纳交系铅锌矿床普查报告》等。

义敦岛弧带的找矿工作在巴塘砂西银铅锌矿、夏隆银铅锌矿、兴普勒含银锌锡矿、脚根玛锌锡矿、绒衣措西锡矿、热朗泽银铅矿和白玉热隆锡矿一带取得重要进展,地表的物化探工作和地质成果较为吻合。重点解剖了热朗泽银铅矿和白玉热隆锡矿,发现二者具有大型以上矿床规模;基本查明了曲靖铅锌矿、底勒银铅矿、虐颜锡银矿点的规模;新圈定了13个找矿前景较好的Ag,Pb,Zn,Sn,Cu组合异常。

1999~2006年以来,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地质调查评价项目“藏东地区矿产资源综合找矿预测与评价”;宜昌地质研究所承担了金沙江阿中-戈波一带地物化遥矿产资源综合预测评价研究;西藏地调院地质六队承担了“西藏夏日多-马牧普铜金银矿产资源评价”、“藏东类乌齐-左贡金银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远景评价”;四川地调院承担了“四川白玉-得荣义敦岛弧带银锡多金属矿产资源评价”,“藏东波密-八宿-洛隆富锌放射性及贵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江西地调院承担了“西藏东部秀格山-则达地区铜多金属资源评价”;河南地调院承担了“西藏丁青列索卡-泥拉拉卡地区铂镍钴铬资源调查评价”等;西藏地调院承担了“西藏藏东江达火山岛弧带北段铜银多金属矿评价”,重点对丁钦弄银铜多金属矿床进行勘查评价;西藏地调院承担了“西藏藏东拉若玛铅锌矿多金属矿评价”项目。以上项目的实施取得大量找矿成果。

2. 川西拗陷地质构造骨架述要

图8-1 四川盆地构造示意图(据张继铭、黄鉴平,1984)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台西北部呈NE-SW向展布的菱形形态大型构造沉积盆地。盆周高山围绕,盆内低山丘陵起伏,山势受构造控制,地势由北向南倾斜,由侏罗系、白垩系红色地层覆盖,名曰红色盆地。盆地基底为早震旦系和前震旦系结晶基底,盆内盖层构造与基底构造基本吻合,可分为川西北柔性基底拗陷带(即川西拗陷带)、川中硬性基底隆起带(即川中隆起带)和川东南柔性基底拗褶带(即川东拗陷带)三个带(图8-1)。按主要构造旋回形变特征,纵向上划分为三大构造层,震旦系-志留系的加里东构造层;泥盆系-三叠系中统的海西期—印支早期构造层;三叠系上统-第三系的印支晚期至喜马拉雅期(简称喜马拉雅期,以下同)构造层。喜马拉雅期盆地全部褶皱,构造盆地最终形成。前两个构造层均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第三个构造层晚三叠世早期为海湾淤泥相沉积,晚期为陆相含煤沉积,侏罗系至第三系为陆相红色砂泥岩沉积。

川西拗陷是我国典型的前陆盆地之一,是个中新生代继承性拗陷,它是印支晚期晚三叠世形成的。盆地进入晚三叠世,龙门山后山带及其以西的松潘—甘孜地区大规模的拉张裂陷,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层和大陆斜坡的浊流沉积;而盆地大部分上升为陆地,以泸州为中心呈NE向展布的隆起遭受剥蚀,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三段裸露地表。中三叠世浅海向西萎缩,在龙门山前山带和川中前隆之间形成了残留海盆,发展成为以川西为沉降中心的西断东褶的箕状拗陷。

川西拗陷带沉积了厚达2000~4000m的上三叠统,上覆侏罗系和新生界沉积层,埋深为川盆之最;川中隆起带是中生代拗陷,新生代隆起,侏罗-白垩系裸露地表,上三叠统厚度为1000m左右,埋深变浅;川东拗褶带是中生代大幅拗陷,新生代强烈褶皱隆起,上三叠统广泛裸露地表,遭受剥蚀,厚度最薄,约500m。上三叠统(即须家河组)岩性主要是泥岩、砂岩和个别层段夹有灰岩、煤层,分为须家河组一段至六段共六个层段。

3. 川西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

侏罗纪早中期,在北缘米仓山和大巴山构造带的影响下,四川盆地的沉积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坳陷中心由川西迁移至川中东部和川东北地区,总体表现为北东深、南西浅的格局。本区位于湖盆西缘,中下侏罗统总体上为一套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岩系,厚度一般1200 余米。侏罗纪晚期,川西坳陷北段莲花口组厚达千余米的砾岩发育表明龙门山北段发生了新的冲断活动,并在其前缘形成新的坳陷中心,使盆地格局再次发生转变, 呈现为北西深、南东浅。早白垩世基本继承了晚侏罗世的沉积格局,龙门山北段前缘仍有大量冲积扇砾岩发育,而其余广大地区则发育河流及河漫湖相沉积;川西坳陷北段继续保持坳陷中心的态势,同时中、南段冲断活动也逐渐变得强烈。中晚白垩世之交是川西坳陷乃至四川盆地自印支运动之后最重要的变革时期,盆地整体表现出萎缩态势,坳陷北段结束沉积并隆升遭受剥蚀;而坳陷南段在龙门山冲断活动的影响下,形成新的坳陷中心,呈现南西深、北东浅的格局,出现山前冲积扇砾岩和石膏、钙芒硝等干旱盐湖沉积并存的局面。始新世中晚期,受印亚大陆碰撞缝合的影响,川西地区整体抬升,从此结束大范围沉积历史,并在后期遭受改造。 二、川西坳陷的构造格局 由于川西坳陷的形成演化直接受控于龙门山冲断带的发展,因此二者在现今构造格局上显示出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但由于其同时还受到北缘米仓山和南缘川滇构造带的影响,二者又不尽相同。川西坳陷现今主要展示出三个方向的构造,即北东向、近东西向(含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 及近南北向(含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 ,它们分别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米仓山东西向构造及川滇南北向构造对应。上述三组构造在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中此强彼弱,相互叠加,形成川西坳陷现今构造格局。 2. 1 川西坳陷构造区划 川西坳陷乃至四川盆地的构造区划因不同学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多种方案,常冠以“隆、坳、断、褶、陡、缓、高、低、平”等字样。本文采取的划分原则是综合考虑地表构造形迹和地腹构造展布(力源和构造叠加的表现) 、以主体构造为主(即定型时形成的构造) 、兼顾变形幅度,以构造变形特征来命名。

出于油气勘探实践的需要,川西坳陷通常三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但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无论从地表构造形迹还是地腹构造展布来看,三分特征都不明显。而在构造研究中,以两分方案居多,且多数是以龙泉山断裂向北延伸至绵阳、江油一线为界划分为北部和南部两个亚区。但从地腹构造来看,德阳以北呈北东东向展布的孝新合构造带显然和川西北的构造同属一个系统,而龙泉山断裂向北延伸的部分只是后期叠加构造。

4. 川西地质构造的地质年代顺序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0.01人类出现晚更新世Qp中更新世Qp2早更新世Qp11.64新近纪上新世N25.00中新世N123.3近代哺乳类出现古近纪渐新世E337.5始新世E250古新世E165鱼类出现-------------------------------中生代白垩纪K135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J208鸟类哺乳类出现三叠纪T250蜥龙鱼龙出现-------------------------------晚古生代二叠纪P290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C362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泥盆纪D410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早古生代志留纪S439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O510无颌类出现寒武纪--570硬壳动物出现-----------------------------新元古代震旦纪Z680不具硬壳动物出现南华纪Nh800青白口纪Qb1000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中元古代蓟县纪JX1400真核动物出现(绿藻)长城纪Ch1800古元古代滹沱纪Hl2300五台纪Wt2500-----------------------------新太古代Ar32800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中太古代Ar23200古太古代Ar13600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Ar045oo----------------------------------------------------------------------------------------------------------------------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是一致的.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包括界、系、统.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系——界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系一般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统——系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三级单位,代表一个世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有阶、时带,地方性地层单位有群、组、段、层.地质时代单位有代、纪、世、期、时.代——地质时代的最大单位,在代的时间内形成界的地层.代的名称和界的名称相符合,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纪——代的一部分,代表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纪的名称和系的名称符合,如寒武纪、奥陶纪等.震旦纪——很早以前,在我国(特别在北方)就发现在古老变质岩系(即前震旦亚界)之上,含有丰富化石的寒武系之下,发育了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没有变质的或变质程度很低的沉积岩系,其中除含有大量藻类化石外,很少发现其他生物遗迹,当初就把这套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其时代称震旦纪.震旦是中国的古称.中国是震旦系发育最好的国家,地层完整,剖面清楚,分布广泛.因此,我国很早就把震旦系列入我国地质年代表中.寒武纪——是因英国的寒武山脉(今译坎布连山脉)而得名.奥陶纪和志留纪——是根据英国威尔士一个古代民族居住的地方名称和古代民族名称命名.泥盆纪——是因英国西南部泥盆州(现译为得文郡)海相岩系而得名.石炭纪——因英格兰的高山灰岩及其含煤层而得名.二叠纪——最初得名于乌拉尔山西坡的彼尔姆州,“二叠”则因该时代德国南部地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套而得名.三叠纪——当初按德国南部地层的三分性特点而命名.侏罗纪——按法瑞交界地方侏罗山(现译为汝拉山)地层研究而命名.白垩纪——按英吉利海峡两岸主要由白垩土地层构成而命名.

5. 川西造山带及地壳演化

综合上述,可将川西地区主要与花岗岩有关的造山带与地壳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图8-4)。

1.扬子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形成于早古生代。研究区东侧为扬子陆块西缘康滇前陆隆起带,发育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体系,包括以南华纪为代表的后造山裂谷火山-沉积组合,和其上的震旦系以及下古生界陆棚滨-浅海相沉积岩系。在三江造山带内,保存有中咱、木里-九龙以及云南石鼓和点苍山等早古生代残存记录的微陆块,其地层和古生物特征均属扬子型,表明它们可能是扬子边缘裂离西移的块体。

据上述推断,早古生代时期扬子陆块西缘的构造格局为堑-垒构造体系,研究区应属于扬子陆块西侧被动大陆边缘的组成部分。

表8.4 川西花岗岩类Sr、Nd同位素特征值

2.扬子大陆裂解及玄物质洋壳形成阶段

形成于石炭纪—三叠纪早中期(图8-4A、B)。

在早古生代末,中国南北陆块已经拼合成统一陆块(许志琴等,1992)。进入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统一陆块西侧进一步扩张,形成众多微陆块和弧后盆地相间错列分布,使扬子西缘及其邻区演变为多岛海活动边缘海体系。由于扬子大陆裂解,自西而东依次形成金沙江洋盆、甘孜-理塘洋盆和炉霍-道孚陆缘裂谷,由造洋期幔源玄物质岩浆活动形成玄武质洋壳。其中,金沙江洋盆形成于石炭纪—早三叠世,其中火山岩广泛分布,岩石类型均以细碧岩和蚀变玄武岩类为主,并有超镁铁质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相伴产出,具蛇绿岩组合特征;火山岩成分比较稳定,变化范围狭窄,SiO243%~50%、TiO22.5%~4%、P2O50.3%~0.5%、Na2O变化较大,但K2O 一般低于1%,主要属高镁-高铁拉斑玄武岩,少数属钠碱系列岩石,稀土总量低,稀土配分型式近乎平坦型,无铕异常,相对于洋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型式具单隆起分布模式,同洋脊碱性玄武岩模式一致,成岩环境为大洋或洋岛环境。近年应用SHRIMP方法精确地测定了金沙江蛇绿岩带中的辉长岩和斜长岩,呈脉状产于辉长岩和变质橄橄岩中的斜长花岗岩,以及呈岩株状侵入蛇绿岩的花岗闪长岩的年龄,提供了金沙江古特提斯洋壳演化的年代学制约(简平等,2004)。

其中,滇西之用层状角闪辉长岩的年龄为(328±8)Ma,书松斜长岩年龄为(329±7)Ma,白马雪山辉长岩年龄为282~285Ma,它们可能反映了海底扩张不同阶段的时代。

甘孜-理塘盆地在中三叠世已具初始洋壳性质,可能为一个陆间裂谷洋盆,该洋盆形成时代据1∶25万石渠县幅区调(四川省地质调查院,2004)在甘孜-理塘带北段三岔河等地蛇绿岩套变硅质岩中新采获的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安尼阶远洋深水放射虫组合,厘定为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安尼期,延续至晚三叠世。

炉霍-道孚带中如年各组拉斑-碱性过渡性系列海相基性火山岩具稳定-岛弧过渡环境特征,以前根据双壳化石特征如年各组的时代被认为是晚三叠世,1∶25万康定县幅区调(四川省地质调查院,2003)在其中与玄武岩共生的硅质岩中新发现拉丁期PseudoertlipongusBaum gartueria放射虫组合,表明玄武岩形成的时代主要应为中三叠世,进而认为炉霍-道孚带可能为甘孜-理塘洋盆的一个分支小洋盆(梁斌等,2004),或陆缘裂谷。

图8.4 川西地区造山带及其构造岩浆演化过程略图

1—过渡地壳;2—浊积岩;3—洋壳;4—沉积盖层;5—放射虫硅质岩;6—海相生物礁灰岩;7—玄武岩;8—磨拉石沉积;9—花岗岩;10—岛弧火山岩;11—蛇绿混杂堆积;12—花岗岩浆房;13—地壳局部熔融;14—顺层剪切;15—逆冲剪切

该期仅在江达带和沙鲁里山带的结合带中残留大洋斜长花岗岩,以江达带中滇西娘九丁斜长花岗岩和川西雪堆斜长花岗岩为代表,岩石具有高硅、低钾的成分特征。但是,这些岩石的R E E 总量高,LR E E 富集;Sr初始值较高,达0.7058~0.7070;在其锆石组成中,存在继承锆石,表明存在陆壳物质的混染,可能与洋壳俯冲消减有关。

3.俯冲汇聚及不成熟-半成熟陆壳形成阶段

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侏罗纪早期(图8-4C、D)。

沙鲁里山带,主要在晚三叠世,由于甘孜-理塘洋盆向西俯冲及弧后洋盆萎缩和关闭,引起弧岩浆作用,形成著名的义敦岛弧火山岩浆岩带,其与西侧金沙江带、东侧道孚带的三叠纪火山岩为发育成熟的沟弧盆体系的产物。其中弧火山岩主要集中分布在德格至中甸一带上三叠统地层中,为典型的岛弧钙碱性系列安山岩组合。带中火山活动在时间上从早期(曲嘎寺组)到晚期(图姆沟组),在空间分布上从金沙江沿岸向NE 方向,均呈现有规律的由中基性的玄武岩、细碧岩、安山玄武岩向中酸性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的方向演化,代表甘孜-理塘洋盆由拉伸至消减的演化过程。沿昌台-乡城断裂存在一条安山岩线,此线以西主要为安山岩,以东主要为英安岩、流纹岩。晚三叠世,随着消减作用的进行,在义敦岛弧区先后形成小规模的岛弧拉斑玄武质花岗岩类和大规模的含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类、富钾钙碱性花岗岩类,可延续到侏罗纪。其主体岩石(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部分二长花岗岩)成分和产出特征显示I型或Ⅰ-S型花岗岩特征,微量元素含量低,稀土配分型式属轻稀土富集型,Eu亏损不强,Sr初始比值为0.7042~0.7076(表8-4),反映来源于壳幔混熔或结晶的幔源岩浆与壳源岩浆发生混合,成岩环境明显受控于地块汇聚,属中特提斯甘孜-理塘洋盆俯冲造山期弧花岗岩。其中富钾钙碱性花岗岩类(部分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成分呈现高硅、低钙镁特点,微量元素中亲地壳的Nb、Rb相对富集,稀土配分型式也属轻稀土富集型,但Eu具明显负异常,表明其物源以壳源为主,可能属甘孜-理塘洋盆俯冲消减后义敦弧与东侧扬子陆块西缘弧-陆碰撞产物。

该阶段在江达带形成较早,金沙江洋盆向西俯冲及关闭为二叠纪—中三叠世,其江达-维西陆缘弧岩浆作用则一直延续到晚三叠世(甚至早侏罗世早期)。主要形成于陆缘火山弧环境(包括晚期的弧上裂谷)的早、中三叠世火山岩为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分布于该带西侧江达-维西地区。与俯冲碰撞有关的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体在北部江达-巴塘-德钦一带呈带状分布,呈岩基或小岩体产出,岩石类型有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岩石以硅(SiO254.86%~66.35%)、总碱量(2.97%~8.16%)和铝指数变化大为特征,具有I型和S 型的过渡特点。石英闪长岩87Sr/86Sr为0.7055~0.706。该带南部(云南)金沙江-哀牢山带西侧,沿加仁、白马雪山、鲁甸及金平-绿春一带分布的新安寨与和平下寨等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铝过饱和-次铝、过碱性-弱碱性花岗岩类。稀土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无Eu亏损-轻度亏损,LREE/HREE为7.62~8.64,显示壳幔同熔型花岗岩特征。澜沧江结合带南段东侧,为壳幔同熔型花岗岩,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对滇西北金沙江-哀牢山带白马雪山和鲁甸花岗岩的SHRIM P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白马雪山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239±6Ma,鲁甸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位年龄为214±6M(a 简平等,2003),属中—晚三叠世,同时也反映了金沙江-哀牢山带碰撞造山事件的时代,标志着进入成熟陆壳形成时期。

而在东部的雅江-九龙带,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该带虽缺乏岛弧及相应的弧岩浆作用,但受炉霍-道孚裂谷闭合的影响,仍然形成与岛弧区类似的含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类和富钾钙碱性花岗岩类,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沙鲁里山带同时代花岗岩类似,也主要显示I型花岗岩特征,反映其主要来源于壳幔混熔。

通过该阶段金沙江、甘孜-理塘洋盆俯冲闭合及相应的弧火山岩浆作用,以洋壳贡献为主的川西初始陆壳逐步形成。

4.碰撞造山及成熟陆壳形成阶段

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晚期(图8-4D、E)。其中,西部的江达带可能在晚三叠世即开始形成成熟陆壳(见上述)。东部的雅江-九龙带在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也进入碰撞造山及陆壳成熟阶段,形成表征陆-陆碰撞作用的含白云母过铝-强过铝质花岗岩,如甲基卡、卡吉亚岩体,其物源来自陆壳物质(泥质岩、硬砂岩),可能是雅江复理石盆地褶皱隆起及地壳的拆离、挤出、推覆而沿拆离面摩擦增温产生陆壳重熔的产物。

中部的沙鲁里山带主要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弧-陆碰撞之后进入该阶段,主要在侏罗纪—白垩纪受陆内碰撞作用影响,在义敦岛弧带西侧及北部形成由陆壳基底岩石(泥质岩、硬砂岩)部分熔融而成的格聂、雀儿山、高贡过铝质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类,同位素年龄测定显示花岗岩形成峰期为晚白垩世,总体显示自北而南依次变新的特点,表明陆壳的增生自北向南发展。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岩浆来源于典型陆壳的重熔,其形成和侵位可能与造山后期的陆内伸展活动或陆块间碰撞(推覆、走滑)导致的壳内重熔有关,为后碰撞花岗岩。其中格聂花岗岩亚带是川西重要的锡成矿带。

5.陆内造山及陆壳改造阶段

形成于新生代(图8-4F)。由于新特提斯洋闭合和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三江”地区于两个大陆间起着类似转换构造带的调节作用,使该区发生陆内汇聚-转换-走滑造山作用,并进一步强烈隆升。近年研究认为,其大陆动力学过程主要是以“SN 向地幔上涌带形成”、“岩石圈多层次薄弱带产生”和“地壳块体反S形弯曲旋滑”三种方式完成。研究区明显表现为挤压、隆升和走滑,并在两侧引起新生代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走滑型花岗岩。其中,古近纪浅成相含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与埃达克岩特征较为相近,岩浆源于富集地幔和加厚地壳的混熔;新近纪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则源于中—新元古代基底岩石的部分熔融,并具有一定的幔源或壳幔混源特点。它们明显受陆内(走滑)大断裂控制,属陆内造山期花岗岩,可能主要为陆内深大断裂切割早期结合带的俯冲岩石圈根而诱发钙碱性岩浆活动的产物。

上述构造-岩浆及有关热事件演化P Tt轨迹具有地壳加厚作用在先,岩浆侵位在后的顺时针(碰撞造山模式)演化趋势(图8-5),可分为以下5个演化阶段:

1)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随着金沙江洋盆、甘孜-理塘洋盆(陆间裂谷)依次闭合,地壳拼贴、俯冲加厚,快速增压,缓慢升温,产生低温升压区域动力变质。

2)晚三叠世中期:随洋盆闭合,陆块会聚,加厚的地壳等压(中-高压)升温,壳幔混熔,产生区域动热(高温)变质。

图8-5 川西地区岩浆-构造-热事件PTt演化趋势

3)晚三叠世晚期:甘孜-理塘洋壳俯冲汇聚,地壳缓慢抬升,减压熔融(高温中压),壳幔混熔岩浆大规模喷发及侵位,形成昌台-乡城火山弧及俯冲型拉斑质花岗岩类、含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类(228~213Ma)。

4)晚三叠世末期—早侏罗世:随着碰撞造山作用,地壳增厚并快速抬升,压力迅速降低,深部壳幔混熔及陆壳重熔(高温低压)岩浆广泛侵位,形成沙鲁里山及九龙-雅江地区钙碱性花岗岩带(175~226Ma)。雅江带并出现同碰撞过铝-强过铝白(二)云母花岗岩(甲基卡等岩体191~198Ma)。

5)白垩纪:随芒康-思茅陆块、玉树-中甸陆块、松潘-甘孜地块、扬子陆块间汇聚碰撞的减弱,主要受陆内碰撞作用影响,增厚地壳熔融,导致后碰撞强过铝花岗岩浆侵位,形成沙鲁里山带雀儿山、高贡岩体(87~88Ma)。

6. 羌塘盆地地质研究简史

羌塘盆地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已有百余年历史,其间分为四个阶段:

(一) 20世纪初期启蒙阶段

最早进入羌塘地区进行地质科学考察的是1903年以Sven Hedin,F.K Ward,Heim为代表的探险家。他们在该区进行科学探险的同时,采集了大量的植物和岩石标本,发表了涉及羌塘高原地层与构造方面的论著15篇。由于涉足的范围十分有限,资料收集也比较零星,大多论著仅是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上。

(二) 20世纪上半叶奠基阶段

通过启蒙阶段的初步地质考察,这批外国学者发现羌塘地区地层与地质构造的确独到诱人,随后他们就将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喜马拉雅、克什米尔、帕米尔、喀喇昆仑、藏东等地区。通过地质考察和部分地段地质断面的详细研究,初步厘定了青藏高原西部地层系统、基本构造格局。可喜的是,这个时期中国地质学家首次登上高原地质调研的舞台,如著名的地质学家孙健初、植物学家刘慎谔[1]等于20世纪30~40年代步入羌塘地区进行地质和自然地理考察,编著了一系列有关青藏高原腹地地质、气候、植物等方面的论著,为后期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大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李璞为首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工作队在川西和羌塘东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系统路线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原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大队和西藏自治区地质局第四普查大队、青海省石油地质局柴达木普查大队等分别在羌塘西部地区开展了1∶20万、1∶40万和1∶100万路线地质调查工作。1973~1976年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大队藏北分队先后四次穿越羌塘盆地主体,开展了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地热、第四纪地质、地貌、冰川、湖泊等方面的综合性科学考察,并分别与美国、德国、英国(1985年)、法国(1980~1982 年)和日本(1985~1990 年)等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实施了以人工爆破地震为主的亚东-格尔木、佩古错-普莫雍错、色林错-蓬错一雅安多、洛札-那曲等几个重点地区地学大断面的地球物理调查,基本查明了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轮廓,提出了高原岩石圈变形机制和运动模式的基本框架。随后,原地质矿产部高原地质大队藏北无人区地质综合考察分队在羌塘盆地西部“中央隆起带”南北两侧开展了详细的地质填图工作,发现了“茶桑-查布裂谷带”和中生代海相油页岩,初步建立羌塘盆地西部地层系统,较完整地勾画了羌塘陆块的构造轮廓。与此同时,青海省、四川省等地矿局有关单位又陆续完成了羌塘东部1∶100万温泉幅[RG1]、昌都幅[RG2]的区域地质填图。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又于20世纪70年代完成了整个青藏高原1∶100万航测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为高原环境与资源调查提供了图件保障。

20世纪80年代,随着地学理论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地球统一观认识的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使羌塘地区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再掀高潮。广大地学工作者以板块构造理论和造山带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借助高新技术设备,应用先进的探测手段,以高原深部结构构造及板块动力学和高原隆升机制研究为主题,研究范围从空中到地面,从地表到深部,从腹地到周边,从现象到动因;研究领域从固体矿产到能源、石油、天然气、地热,从地史中的沉积盆地到现代盐湖沉积,从地质到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齐头并进,多工种联合作战。同时,西藏自治区地矿局(1980~1986年)又陆续完成羌塘西部1∶100万改则幅[RG3]、日土幅[RG4]地质调查任务,原地质矿产部和石油工业部等单位在羌塘盆地更大范围内开展了1∶20万地质填图[RG57]及1∶50万航磁测量[RG8]、14幅1∶100万航空磁测图编制工作,并进行了更广泛的地质、矿产、地球物理、水文、工程地质勘查专题研究。截至1987年底,羌塘西部大部分地区1∶100万和部分地区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全面结束,进一步完善了该区地层系统,构造格架基本明朗[2]

(四)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面深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更多的油气资源支撑,国内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不断减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靠进口不是长久之计。为解决这一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务之急是寻找新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经过认真反复研究之后,人们将新的油气资源战略目标区锁定在与中东特提斯构造域成油地质条件相似的羌塘盆地,借助高新技术手段,一场声势浩大的多工种、多学科石油地质调查工作在E87 °以西地区展开。这次工作基本查明了羌塘西部的构造格局、盆地演化历程,对盆地的油气潜力给予了充分肯定而乐观评价,编写了近50余份科研报告,出版了5部研究专著[3~7],公开发表了180余篇学术论文(表1-1)。

表1-1 与羌塘地区有关的地质文献

续表

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从2000年以来实施了以填补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地质调查空白区为重点的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项目,集全国数省(区)地质调查院、科研院所、地质院校的区调精兵强将,克服重重困难,奋战“地球之巅”,在造山带地质理论研究和矿产资源、生态地质调查诸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丰硕的地质成果。在此期间,羌塘盆地东部几个重要图幅的地质调查工作相继完成[RG917](图1-3)。

图1-3 羌塘盆地东部1∶25万图幅接图表

7. 六十年前川西地震

川内地震考古第一人:
成都历史上,未发生过大地震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周恩来总理建议学术界是否也可参与到预报地震的队伍中。这引发了林向的思考。林向认为,从地质力学的角度分析,地震发生的地方会不断重复发生地震,因为大地有断裂带,有断裂带才会有地震。换句话说,如历史上发生地震的地方就可能会重复发生。
1976年的唐山地震,巨大的破坏性又一次警示全国。当时,成都地震局专家邀请了林向参加了专题讨论,主题为,应对地震,成都基本建设要不要加固?而如果加固,地震烈度提高一度,国家投资就要增加15%。
“正在一头雾水时,一盘录像带点醒了我。”当时,大家在观看唐山大地震的录像带,林向对画面中的烟囱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发现一个特点,因唐山地震的震中在城里,所以很多大烟囱都往城中间的方向倒。这是为什么?地质专家告诉我是地震波的原因。因此,高层建筑就往震中方向倒,这启发了我。”
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和文献研究,林向和学生们得出结论:历史上,成都地区没发生过大的地震,最高没有超过7度,主要是受龙门山断裂带的波及。后来,林向参加了《中国地震历史材料汇编》和《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的编撰,使用考古材料进行历史地震研究,后者还获得四川省社科二等奖。自此,林向开创了巴蜀地震考古的新领域,成为川内地震考古的第一人。

请采纳

8. 川西高原的概述

川西地区自然风景优美迷人,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主要山脉在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九寨沟、黄龙、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米亚罗红叶风景区、九曲黄河十八弯等风景名胜都位于川西地区。是旅游和户外的理想去处!
川西过去多指成都、绵阳一带。多指四川阿坝州甘孜州等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区,俗称“康”,亦称康巴地区或康区,境内有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等大川切割出来的高山峡谷,形成了河谷亚热带、山地寒温带、高山寒带等几种气候垂直分布带,植被和自然景观亦呈垂直分布。 川西高原地区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
川西大地构造属于青藏板块东南缘,巴颜喀拉褶皱系,甘孜阿坝中生代褶皱带、阿坝黑水槽向斜的西南缘。第四纪以来,随川西高原迅速抬升,形成海拔4000m的高原。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第三系,第四系,构造较简单。县内发育的火成岩岩体,主要为燕山期中酸性花岗岩,分布于上阿坝区的大石头山、柯河的小石头山和茸安乡等地的石头山。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结果表明,杂谷脑河理县段共发育八级阶地,各级阶地拔河高度分别为7、17、37、60、102、210、262和312m,T2、T3、T4、T5和T6阶地的形成年代分别为54、125、248、313和481ka;大渡河泸定段共发育七级阶地,各级阶地拔河高度分别为10、50、100、770、820、880和950m,T1-T7阶地的形成年代分别为9.34、32.18、104.05、680、756、842和1130ka;鲜水河炉霍段共发育十二级阶地。
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对川西高原DEM的分析结果表明,川西高原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蚀面。较高的一级海拔5100m左右,分布在山脉的顶部,称山顶面;较低的一级海拔4500-4300m左右,分布广泛,成都盆地西缘大邑砾岩、炉霍盆地砾岩和松潘盆地文家祠组砾岩反映此夷平面的解体,时代约在3.6Ma前后。剥蚀面作为宽谷分布在现代水系谷地外围,成为谷肩,在宽谷面以下发育深切峡谷。这些峡谷中发育有一系列的河流阶地。经过野外调查,我们查明了川西高原主要河流(岷江、大渡河、青衣江、鲜水河等)在特定河段的阶地序列,并主要应用ESR(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了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

9. 川西地质构造的特点

这个范围太大了哈,简单说吧,川西地貌主要是高原高寒特征;受到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挤专压属的影响,西藏次板块和杨子板块挤压形成的川西构造特点;川西构造主方向主要沿北西-南东走向,应力特征为东西向挤压,区内有鲜水河大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北边为东昆仑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分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裂;由于长期受到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挤压川西构造一直呈上升的趋势,板块活动强烈。

1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现状

1951~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成以李镤为队长的西藏地质工作队首先在藏东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开展1:50万路线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著有《西藏东部地质及矿产调查资料》一书。

1966~1974年,西藏地质一队在矿带和其他部分地段开展1:20万和1:10万路线地质调查以及1:5万地质简测,同时编制了昌都地区1:50万地质矿产总结。

1967~1974年,四川省地质局第三区调队完成1:100万昌都幅区域地质调查,同时青海地矿局完成1:100万玉树幅区域地质调查,提交了藏东及青海南部地区最原始的地质资料和图件。

图1-2 西南三江中段矿产地质研究程度图

1986~1995年,由四川、青海、云南、江西、西藏自治区等省、自治区区域地质调查队、物化探队承担1:50万、1:20万地质矿产调查和化探扫面,完成的图幅包括邓柯幅、类乌齐幅、子多乡幅、德格幅、洛隆幅、昌都幅、贡觉幅、八宿幅、察雅幅、宗沙幅、松宗幅、左贡幅、芒康幅、松冷幅、竹冷幅、竹瓦根幅、盐井幅、波密幅以及川西北全区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部工作区已经建有图库)。并在已知主要矿区及外围,已经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以及1:5000~1:2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基本查明了工作区的地质-构造-成矿背景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发现了一大批查证的化探异常和重砂异常,并发现了一些有找矿前景的矿产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提高我国西部造山带区域地质的研究程度,探索海相火山岩区的工作调查,补充完善填图方法体系,在侯立玮教授的主持下,以产学研三结合的组织形式,率先在登龙、热加地区开展了两幅1:5万幅区域地质填图和矿产调查试点工作。在成矿条件较好的地段,先后开展1:5万区调工作,现已完成了登龙、热加、团结、昌台、安孜、上麻绒、擦青松多、错阿、绒坝岔、阿冬纳、茶洛、义敦、夏塞、海子山等15幅1:5万区调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另在“十五”期间还完成11幅1:5万区调以及16幅1:5万地形图测绘,为后续开展的1:5万区调工作做准备。

“九五”期间已完成1:25万甘孜幅的试点工作,在“十五”期间完成1:25万新龙幅、石渠幅、江达幅的修测。

1985~1999年,原地质矿产部及国土资源部实施完成了1:100万、1:50万航磁及1:250万、1:100万重力测量,其中1:100万重力已编图入库。1:100万遥感解译已经完成,并由多家单位进行了小规模的局部地区的异常解译。

20世纪60~80年代中期,在川西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有: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0万区域地质、化探测量及1:50万区域重力、航磁测量。1:100万区调为本区提供了地质、构造框架,1:20万区调确定了地层、岩石、地质构造格局,1:50万区域重力、航磁、遥感提供了区域总体特征,1:20万化探初步查明了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并发现了一批可供进一步查证的地球化学异常。

“九五”以来已完成了1:20万甘孜幅、昌台幅、义敦幅、炉霍幅、得荣幅重力测量,2003年完成1:20万理塘幅重力测量,为深化区域地质成矿背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部分矿区及外围还开展过大比例尺磁法、电法和X荧光、地气等多方法测量。

为了探索在川西高原应用先进的物化探综合找矿方法,1997~1998年在侯立玮的主持下,由多家单位参与(四川地矿局、成都理工学院、物探所、矿床所)联合在昌台呷村特大型银多金属矿的外围有热沟开展了多种物化探方法的对比应用试验,并总结了综合找矿方法。提出火山岩型和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属矿床“区中求点”的工作宜在成矿有利地区首先开展大中比例尺高精度磁测、偶极辐频激电、航卫片解译等工作;对于圈定出的找矿靶区需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电、磁法物探、土壤化学样或X荧光测量、岩石地球化学剖面工作,对异常进行平面定位和定性;对于最有利的成矿部位,宜采用探测深度大,分辨率较强的偶极辐频激电、瞬变电磁、高密度电阻率、可控源大地电磁等方法对矿床(体)进行三维定位预测,并据此提出验证解剖的施工方案。另外对于良导电矿体、可采用充电法寻找盲矿体和确定矿体是否相连;对于斑岩型和构造蚀变岩型金属矿床,γ能谱测量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川西地区开展1:20万和1:5万区调的同时进行了面上的区域性矿产调查和水系沉积物、重砂测量,初步查明区域矿产分布情况。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了新一轮化探扫面在区内圈出了Au,Ag,Cu,Pb,Zn,W,Sn 化探综合异常106处,其中甲类14处,乙类18处,丙类54处,为进一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指明了方向。

“九五”以来又开展了1:5万区调10幅(纳达、竹巴龙、理塘、翟桑、达日柯、措普寺、夏塞、水磨沟);1:20万区域重力测量4幅(甘孜、昌台、义敦、波密幅)及理塘-贡岭地区1:100万重力测量。

1985~1999年,区内北段已完成1:50万,南段完成1:100航空磁测。全区已完成1:100万重力测量,1991年由四川地矿局物探队编制完成了《四川省重力航磁异常综合研究报告》。

在遥感地质调查方面,20世纪80年代(“七五”期间)开展过白玉-中甸地区遥感地质特征解译,“八五”期间(20世纪90年代)由四川地矿局完成了西南三江1:100万遥感卫星影像图的镶嵌工作。“九五”期间,由四川地调院完成了西南三江中段(石渠甘孜-理塘)地区遥感综合矿产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区域地质背景的研究,创建了该区不同矿床类型的遥感找矿模型,在遥感数字图像分析方法方面取得了成效,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初步的工作,遥感方法应用潜力还很大,建议开展中大比例尺的遥感工作,在方法上应积极推广高精度雷达(RAD)和SPOT图像的应用。

藏东地区相应的1:20万的遥感地质调查也基本完成,提取出一大批构造异常和蚀变异常。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