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8年云南省地质局第三地质队
❶ 年及以前的地质工作
原云南省地矿局第七地质队(1979)对该区进行过磁铁矿的普查工作,有鲁春圈定回了三个磁铁矿矿体,答提交了相应的普查简报。原云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1980)对该区进行过物探磁法检查评价,提交了相应的检查评价简报。原云南省地矿局区调队(1985),在1∶20万德钦幅的区调过程中又对鲁春矿点作过踏勘检查。原云南省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1994~1995)进行了扶贫地质勘查(扶贫专项基金),施工了探槽、坑道及浅井,将矿区划分为南、中、北三个矿段,共圈出八个矿体,提交了相应的地质勘查报告。并将矿床成因定为属白茫雪山花岗闪长岩体作用的中高温气成热液矿床。原云南省地勘局物探大队(1996)在该区完成了1∶20万德钦幅水系沉积物化学测量,圈定了多个铜、铅、锌、金、银等元素异常区。1993年开始民采,至今已经开采7年。
❷ 年以后的地质工作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1996)承担的原地质矿产部“九五”三江项目“金沙江结合带构版造权演化及铜金矿成矿规律研究”课题,在原云南省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有关科技人员的协助下,开展了鲁春-红坡牛场铜多金属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的综合研究,重新建立了徐中-鲁春-红坡火山沉积盆地(碰撞后伸展盆地)中“双峰式”火山岩的组合序列,鲁春锌-铜-铅(银)多金属矿床是该盆地中的喷流-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1997年,原云南省地勘局物探大队开展了鲁春矿区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了多个铜、铅、锌、金、银综合异常。1998年,我所承担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要类型铜矿床(体)快速定位预测的综合示范研究”,在鲁春矿区开展了幅频激发极化法的深部矿体物探追踪。2000年,西南地调中心鲁春矿床项目组按照“云南省德钦县鲁春-红坡牛场铜多金属矿化集中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总体设计及其协作项目“云南省德钦县鲁春-红坡牛场铜多金属矿化集中区成矿规律研究”任务的要求,在高精度磁法和瞬变电磁法(TEM)的基础上,开展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研究,对鲁春矿区的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工程验证方案及评价技术方法。
❸ 矿产地质
(一)矿产地质综合研究
50年代,以编制矿产分布图为主;60年代进入对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云南省地质局先后编制了1∶100万昆明幅、下关幅、普洱幅、凭祥幅(云南部分)的矿产分布及成矿预测图,并按矿种系列编制成矿规律图,为安排矿产普查提供依据。1964年省地质局编制的1∶50万云南省矿产图,是本省矿产资源第一次汇总反映。1975年,由省地质局牵头,云南省冶金、煤炭、建材等系统的地质单位参加,汇编了全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材和非金属等矿产的主要矿床的简况。在此基础上,何发荣、杨荆舟主持编写的《云南矿产资源概况》,从矿产资源现状、当今开发利用状况、资源保证程度、开采条件等分析了本省矿产资源形势,以供各级领导、有关业务部门制订计划规划的参考。1980年,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编制了云南省第二代的矿产分布图,共计68个矿种、623处矿产地。云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也编制了1∶50万云南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这些图反映了全省矿产资源的总貌。与此同时,成矿远景区划及典型矿床的研究也相继开展起来。1982年,在范承钧的主持下编写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区域矿产志》,重点记述了35个矿种、136个矿床,全面反映了该“三江”区域的矿产情况和基本地质背景,有关矿床的成矿条件、控矿因素等。1984年,杨荆舟编著的《云南地质与矿产》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从矿产分布、用途、开采技术条件、建设开发条件等方面,综合论证了云南省矿产开发利用的前景,是一本普及地质矿产知识、地方开发矿业的系统读物。1985年,省矿产资源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的《1986—2000年云南矿业发展战略研究》,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云南省矿业的现状、发展目标和对策建议,为开发本省矿业提供了战略方案和科学依据。
(二)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
1953年,李希勣、范承钧等发表了《云南东川铜矿地质》,1956年,刘锦新等发表了《云南个旧锡矿的特点及成矿规律》,系统总结了东川铜矿和个旧锡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因素。1959年,省地质厅召开了“云南含铜砂岩地质工作现场会”,推动了砂岩型铜矿的地质勘查工作。1962年,李希勣等发表了《试论云南砂(页)岩型铜矿》,论述了该类型铜矿的地质和成矿特征。1960年,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兰坪县金顶发现铅锌矿,后经探明,为一大规模的砂岩型铅锌矿床,伴生镉、铊、银、锗、锶等多种有用元素,储量也很可观。1969年,省地质局第三地质队对元谋的贫铂矿研究出综合利用的途径:利用贫铂矿富含镁,使之与磷矿石配料,生产钙镁磷肥,使炉渣中铂族和铜、镍元素品位比原矿提高10倍。与此同时,省地质局第十八地质队在弥渡发现一大型贫铜镍的铂钯矿床。1974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昆明工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对滇中砂岩铜矿的沉积相及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研究,总结出成矿模式;1977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刘昌辉也主编出版了《砂岩铜矿——滇中砂岩铜矿床的实践与认识》一书,藉以指导砂岩铜矿的勘查。1979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李树基等编写的《个旧锡矿地质》,从个旧锡矿二十多年来找矿勘探成果中做出总结归纳,丰富和发展了我国锡矿地质成矿理论,可算是我国首部锡矿地质专著。1979年,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继云龙槽涧、昌宁薅坝地发现锡矿后,又在梁河县境发现一中型规模的来利山锡矿,后来由点而面开展工作,证实腾冲、梁河一带为滇西地区主要的锡矿成矿带之一。1981年,国家科委下达“滇西锡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的课题,由云南省地质局承担,范承钧、施琳等具体负责;1985年完成本课题的研究,系统总结了滇西锡矿成矿规律,指出滇西地区是一个锡-多金属地球化学省,是东南亚锡矿带的北延;区内可分东、中、西三个锡矿成矿亚带(昌宁—勐海带,泸水—潞西带,腾冲—梁河带),锡矿床主要为云英岩型、电气石英岩型及砂矿型;总结出八个方面找矿标志和识别准则,已取得一定找矿效果,区域地球化学及含锡花岗岩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此同时,西南有色金属地勘公司、昆明工学院由任治机、孙家聪等承担的《滇西锡矿带成矿远景研究》,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找矿方向预测。省地质科研所谭雪春完成的《滇西东部斑岩和斑岩铜矿》的科研专题,对区内斑岩和斑岩铜矿做了系统总结,划分出东、中、西三个斑岩带。1981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广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桂林冶金地质矿产研究院和桂林地质学院共同完成了国家科委“六五”攻关项目《个旧—大厂锡矿带及其外围地区锡成矿条件、找矿方法及找矿远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2年12月,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在蒙自白牛厂开始钻探,发现一大型银-多金属矿床。
1984年,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在镇源老王寨发现大型金矿。1984年至1987年,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在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及填图)过程中,发现鲁甸乐马厂大型银矿床。
(三)黑色金属矿产
60年代,云南的地质工作重点是铁矿,发现铁矿的势头较好,铁矿地质科研工作相应也有显著进展。花友仁等系统总结了滇中地区赋存于昆阳群中铁矿控矿因素,分了类型;省地质局综合队分析研究了鲁奎山、他达等铁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省地质局物探队分析研究了大红山航磁异常。经钻探验证,在滇中地区探获两个大型铁矿和一个中型铁矿,特别是1966年新平大红山铁矿的发现,使本省铁矿储量在已有基础上翻了一番。1973年,全国火山岩铁(铜)矿产经验交流会在昆明召开,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在有关科研单位配合下,系统总结了大红山铁(铜)矿床的地质、矿床、火山岩特征,火山岩与矿体的关系,恢复古火山机制,从理论上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1974年,昆明工学院孙家聪运用地质力学预测安宁杨梅山铁矿隐伏矿体取得良好效果。1978—1980年,冶金工业部组建滇西铁矿科考队,开展了维西—腾冲—梁河铁矿带的远景研究。1979年,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完成了《云南省铁矿成矿规律及其预测》,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分析了云南铁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出10个成矿带。1985年,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完成了《云南砚山县斗南锰矿典型矿床研究报告》,详细介绍和剖析了云南省这一富锰低磷、富而不杂的大型优质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
(四)非金属矿产
60年代前期,省地质厅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江城县勐野井发现钾盐矿线索,后经第十六地质队勘查,探明为一中型古钾盐矿。这在我国是第一个。同期,省地质厅第十一地质队在姚安发现蓝石棉矿,经勘查为一大型矿床,居全国第一。1975—1982年,云南省地质局与成都地矿所、成都地质学院合作,组成钾盐研究队,开展对思茅地区固体钾盐成矿条件、找矿方向的研究,系统研究了中-新生代红层含盐性、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古地理及成盐条件,提出找盐(钾盐)方向。这是一份学术水平较高又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1—1985年,由云南省地矿局牵头,四川、湖北等省地矿局参加,编制了《扬子地台西部早寒武世成磷区成矿远景区划》,为进一步扩大磷矿普查和择优勘探提供了资料。1982年11月,第五届国际磷块岩讨论会在昆明召开,来自14个国家的学者35人,中国代表46人;会议交流学术论文43篇,反映了世界磷矿地质研究的新成果,以古洋流成矿说占主导地位。1983—1985年,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参加国家科研项目《滇池地区磷资源开发研究》,完成其中的二级课题《滇池地区磷资源形势分析》,为云南省磷矿开发提供了扎实的依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云南建材地质勘探大队汇编全省1∶50万水泥用石灰岩矿产分布图和《云南省水泥资源图册》,为发展水泥工业提供了地质资料。
(五)能源矿产
50年代,集中相当力量从事煤田地质勘探,进展迅速,成效显著,也相应出了不少科研成果。1959年,《地质论评》发表丁训范、贾仕成的《云南东部及东北部上二叠纪煤田的地质特征及沉积环境》一文;1962年,戴恒贵、赵准的《滇东晚二叠世含煤系地质特征》,黄景行、杨荆舟等的《云南某露天煤矿储量计算方法》,赵纯昭、何世章的《云南晚第三纪煤矿地质概论》,王世英的“云南中生代煤层及煤田地质特征的初步认识》,均发表于省地质学会1963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1973年,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腾冲地热联合调查组,于1974年10月提交了《云南省腾冲地区地热资源考察报告》,综述了地热区的地质、热显示、流体地球化学、资源利用和近期开发前景论证等内容。1975年,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昆明市东郊土桥施工TK2钻孔,打出了地下热水,孔深657米,水温48.5℃,这为昆明市区利用地热提供了具体信息。到1985年止,在昆明市区已有热水井17眼,用于沐浴、医疗、工业、农业用水,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5万吨,减轻了城市污染。1979年,云南省煤炭工业厅完成《云南煤田预测》一套综合图件,预测全省煤的远景储量575亿吨。1982年,滇黔桂石油地质科研所先后完成《滇黔桂南盘江地区二叠系岩相古地理及含油性初步研究》及《云南楚雄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等成果,是开展石油普查的论证。1984年,核工业部地质局和日本国动力堆与核燃料开发事业团签定了《关于铀矿资源区域普查协议书》,双方议定在腾冲48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开展技术合作,勘查铀矿。1985年,省地矿局地热地质队对腾冲地区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资源评价的调查研究和为编制全省地热区划图而进行的野外调查基本完成。
❹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一二队怎么样
云南有色局都不怎么样 何况下面的地质队
❺ 三一三地质队出事了
出什么事了?
❻ 全国都有那些好的地质队,哪个朋友知道告诉我一下,谢谢了!!!
我本人就是从事地质工作的,目前全国较好的地质队主要集中在山东,云南和新疆
属于山东地矿局的第六地质队效益和技术力量名列全国前矛,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经过多年的地质勘探,提交了《焦家金矿床勘探地质总结报告》,确立了焦家式金矿床这一新类型,丰富了金矿成矿理论。该队这一成果于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被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 “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荣誉称号。目前,胶东金矿区的黄金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壮大,成为本地区的支柱经济。
云南的地质系统目前处于改革阶段,原设立的五个大队其中一大队及其三大队综合评价较好,目前由于政府改革已不再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整体效益有所下滑,目前技术,科研,勘察力量最为雄厚效益最好的是于2008年5月成立的云南省地质调查局,是我国第一个省级调查局,说明了国家对该单位的重视与支持.据介绍,云南省地质调查局为省财政全额拨款的副厅级事业单位,隶属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管理。由6个内设机构和4个直属机构组成,事业编制460人。调查局将根据国家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土资源规划,负责组织实施全省基础性及公益性地质调查、重要矿产资源勘查。
新疆的第一地质大队也不错,云南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是现在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的前身。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省地质局第九地质队800人进疆参加东疆富铁矿会战,使鄯善逐渐变成了今天的矿业大县.2005年,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在鄯善县境内发现了世界级钠硝石矿,鄯善县维权大型银铜矿的发现填补了自治区银铜矿找矿空白.被评为全国功勋地质队.
目前全国较好的地质系统就这几家,当然小型的也有,不过从年产值和长远发展来看就远比不上以上三家了.希望答案能对你有帮助
❼ 谁知道云南有色地质局玉溪三一三地质队的情况工资待遇和单位环境如何
我就是云南有色地质局313队的
❽ 多次转让情节恶劣,吊销许可证罪有应得——云南省有色地质313队非法转让探矿权案是怎样
2002年9月,云南有色地质313队取得易门县铜厂乡老黑山铁矿勘查许可证。同年10月,该地质队与马世权签订协议,约定:以该地质队名义替马世权申请探矿权,探矿权名为该队所有实际属于马世权。勘探技术工作由该地质队负责,探矿成果由马世权享有,马世权向地质队一次性支付费用10600元。2003年3月,该地质队、马世权与李开明签订协议,将该地质队原与马世权签订的协议改为与李开明签订的协议。2006年4月,该地质队以委托办理普查风险探矿的名义,又将上述探矿权转让给鑫源矿石经营部老黑山铁矿法人代表李长生。2007年11月,在该地质队知情的情况下,李长生与私营企业主伏世涛签订协议,将该地质队名下的探矿权转让给伏世涛。2008年8月,该地质队又与玉溪吉太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协议,将探矿权转让给该公司。随后,玉溪吉太房地产开发公司与伏世涛签订协议,约定在伏世涛成立矿业开发公司后,将探矿权转至其名下。在上述探矿权被连续转让的过程中,探矿权的延续和年检均由313地质队出面办理,实际勘查是以上受让人,其中伏世涛已实施了采矿(已被查封,尚未销售)。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立案调查后认定,云南省有色地质313队未经批准多次转让探矿权构成非法转让探矿权行为。2009年5月,玉溪市国土资源局、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分别对有色地质313队作出罚款9.9万元和依法吊销老黑山铁矿勘查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对受让人实施的非法采矿行为,依法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等行政处罚。
【分析】本案是一起非法转让探矿权案件。
本案涉及探矿权被连续转让的定性问题。本案中,云南有色地质313队取得易门县铜厂乡老黑山铁矿探矿权。随后,并未实施探矿活动,而是与马世权签订协议,约定探矿权名为该队所有实际属于马世权。虽然从表面上看,探矿权仍然在地质队名下,但是实际实施探矿活动的是马世权。因此,探矿权已经发生了转让。后来,该地质队又相继以委托办理普查风险探矿等名义和方式,将探矿权先后转让给他人。在上述探矿权被转让的过程中,地质队均未实施探矿活动。
《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探矿权人在依法取得探矿权,只有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并经依法批准后,才能将其探矿权转让他人。否则,即为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未经审批管理机关批准,擅自转让探矿权、采矿权……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本案中,老黑山铁矿探矿权在6年时间里,先后被5次非法转让,国家依法设置的探矿权,没有成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基础,反而成为违法者牟利的工具,性质极为严重。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以上违法行为性质的认定,以及作出吊销勘查许可证和并处罚款的严厉行政处罚,同时,对受让人的非法采矿行为,依法作出了处罚,定性准确,处罚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