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煤田地质局
①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13地质队怎么样啊工资待遇怎么样一般的一年大概拿多少钱请知道的告诉我。谢谢
不怎么样,天天克扣工资,工资发放不明确。
② 陕西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情况
陕西是地质勘查队伍大省。截止到2006年底,陕西属地化地质勘查部门有省地矿局、西北有色地勘局、省煤田地质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等4个局级单位,下辖53个处级法人单位。中央直属地质勘查单位有冶金西北局、建材陕西总队、中化陕西地勘院、武警黄金第五支队、西安地研所、核工业二○三所等6个单位。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仍为全省地质勘查主力。另外,具有地质勘查资质还有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煤矿、建设、水电、科教等行业单位及社会单位39个。全省地质勘查行业在职职工2.22万人,较2005年2.26万人有所减少。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12万人,其中技术人员6362人(地学专业技术人员4803人,高级技术人员1415人,中级技术人员2332人),较2005年增长2.5%;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2071人,较2005年下降0.4%;矿业开发从业人员799人,较2005年增长2%;其他产业从业人员5457人,较2005年下降3%;职工年平均劳动报酬1.71万元,较2005年增长0.18万元;离退休人员1.75万人,人均年经费1.67万元,较2005年均有一定程度增长。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地质人才接续匮乏,行业在职人员持续减少。但受矿业市场持续升温影响,地质勘查、矿业开发从业人员增加,主要源于地勘单位内部工勘及其他产业人员的回流。
全省81个单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293项,其中最高为甲级资质的单位有47个,最高为乙级资质的单位有9个,最高为丙级资质的单位有25个。按资质级别分:甲级资质95个;乙级资质85个;丙级资质113个。按资质类别分:区域地质调查15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41个;固体矿产勘查65个;液体矿产勘查27个;气体矿产勘查8个;地球物理勘查30个;地球化学勘查22个;遥感地质勘查7个;勘查工程施工50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26个;选冶加工试验2个。与2005年71个地质勘查资质单位相比,2006年增加10个社会地质勘查单位,其中1个乙级勘查工程施工(钻探)单位,4个为丙级固体矿产勘查单位,5个丙级勘查工程施工(钻探)单位。
二、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员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58个,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2个。全省职工及离退休人员3.8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12万人,离退休人员1.73万人。全省年末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04万人,其中技术人员6014人(包括地质专业技术人员4547人,高级技术人员1289人,中级技术人员2137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1681人,矿业开发从业人员775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5440人。在职人员人均年收入1.72万元,离退休人员人均年收入1.68万元。与2005年相比,在职职工减少674人,地质勘查从业人员增加150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减少170人,工勘人员有所减少,矿产开发人员有所增加,人均年收入增加0.23万元。
(二)基本经济情况
全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总资产35.95亿元,其中生产性资产14.19亿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3.20亿元,净值1.70亿元,总负债17.33亿元,所有者权益18.62亿元。以上指标比2005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总资产增长25%,生产性资产增长12.6%,地质设备原值增长17.6%,净值增长21.4%,总负债增长27.2%。全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总收入17.82亿元,其中地勘业收入8.64亿元,矿业权转让收入1.28亿元,矿产开发收入2.98亿元,工勘收入2.21亿元,其他产业收入2.71亿元。总支出15.59亿元,其中地质找矿支出2.18亿元。以上指标比2005年也有较大幅度增长,总收入增长44.29%,地勘业收入增长19.67%,矿业权转让收入从无增长到1.28亿元,矿产开发收入增长159%,工勘收入增长2.31%,总支出增长29.92%,地质找矿支出增长45.33%,矿产开发支出增长112%。以上可以看出,受矿业市场升温拉动,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地质勘查、矿产开发收支均有大幅增长,矿业权市场收益也大幅增加。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矿局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费1559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费2430万元。采用数字填图新技术完成了略阳县幅1:25万区调修测,青藏高原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西乡县1:5万矿调等项目,在西乡县大河坝地区发现了铅锌、铜、铁矿(点)多处,南郑县白玉地区发现铜矿化带。关中盆地5000平方公里地下热水资源调查评价。完成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项目中“榆溪河流域水源地勘查”、“秃尾河流域水源地勘查”、“府谷县墙头—黄甫川水源地勘查”等共11个水源地地下水勘查工作。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完成了“2006-2015年陕西省地质勘查规划”、“陕西省地质勘查工作需求预测及重点选区研究”、“陕西省地质勘查多元化投资现状趋势及政策措施研究”等综合研究工作。西北有色地勘局承担国家公益性矿产地质调查项目12个,取得国家财政资金1252万元,实际完成投入1509万元。其中承担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1个,完成预算资金122万元;承担中央财政补助项目2个,完成预算资金198万元;承担省级财政补助项目1个,完成预算资金75万元;承担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8个,完成预算资金1114万元。省煤田地质局承担中央矿产资源补偿费140万元小保当普查项目,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费用100万元彬长小庄煤层气项目,地方财政268万元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项目。省核工业地质局承担国土资源部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陕西省财政补贴等铀矿地质勘查项目共4项,完成了陕西省黄陵县双龙-南峪口地区铀矿普查项目、陕西省关中地区一线两带氡子体测量、陕西省丹凤三角区伟晶供给岗岩型铀矿成矿规律研究、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冷湖地区铀矿评价等项目,实施经费502万元。
(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矿局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收入1612万元。主要有靖边县红墩界煤田勘查,圈定了5个煤层,分布稳定,为高-特高热值的长焰煤或不粘煤。在镇巴县—下高川地区发现两个锰矿化区,发现钒矿化带5条,矿化带长数十公里,厚数米。在镇坪县发现5条铅锌矿化带,9条金铜矿化带,均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新疆西南天山国营马厂地区新发现铜矿带2条、圈定铁锰矿带2条、发现含金构造蚀变带1条。已初步圈定铜矿(化)体4条,初步圈定铁锰矿体3条,初步圈定金矿(化)体1条。新疆阿合齐地区的僧阿尔加尔新发现铜矿体一条,宽度4.6米,长大于100米,铜品位0.6%~1.5%。西北有色地勘局承担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项目36个,完成投资8940万元。其中局设地质项目25个,投入经费2336万元(均在陕西南部实施);国内社会地质项目9个(分别在秦岭、渭北、重庆实施),投入经费2921万元;国内投资海外社会地质项目2个(分别在蒙古、几内亚实施),经费投入3683万元。省煤田地质局承担地质勘查项目经费4623万元,其中省投资公司217.76万元,局投入资金511.76万元,矿产勘查收入3893.51万元。所开展的地质项目主要集中在省内,钻探总进尺117864米。项目主要有:孟家湾西区普查、西湾露天(二期)勘探、陇县煤炭资源综合普查、千阳北部找煤、张家峁井田勘探、孟村井田勘探、大保当扩大勘探、文家坡井田勘探、亭南预留区勘探、青岗坪勘探等项目。省核工业地质局共开展煤、金、钒、钼、锰、铜等各类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30多个,评价项目20多个,完成金额5800万元。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矿局矿产开发收入788万元。西北有色地勘局重点矿山有4座,主要矿产品有铅、锌和黄金,已形成日采—选矿石1200吨、年采—选矿石40万吨的生产能力。全年开发涉及部分加工处理矿石41.93万吨,生产黄金333公斤;铅精粉(金属量)4524.27吨;锌精粉(金属量)18139.3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265亿元。省核工业地质局共有陕西省凤县庞家河金矿、陕西省华县桃园钼矿、陕西省西乡县石膏矿、内蒙中旗祥瑞金矿,年总收入4000万元。省煤田地质局尚未参与矿产开发的投资。
(六)工程勘察施工及其他产业情况
2006年省地矿局承担了陕北石油勘查施工,完成石油钻探工作量15万米;承担了西安地铁二号线试验段张家堡车站基坑围护工程、宝鸡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主体塔基础工程;完成了府谷县武家庄高庄子新农村大口径辐射井施工等多项水资源勘查和施工项目,水文水井钻探工作量约1.5万米;完成了延安市宝塔区王良寺经济适用窑小区场地滑坡治理等多项地质灾害勘查、评价、治理项目。西北有色地勘局完成工作量钻探30余万米,施工领域包括石油钻井、岩芯钻探、岩土工勘,实现产值1.75亿元,实现收入1.57亿元。省核工业地质局完成陕西省内的包西铁路通道大保当至子长段定测项目、西安市“引湑济黑”调水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江苏省的台商大楼(苏州台商开发CO.)项目、浙江省嘉兴市明日明园项目等189 项,完成总产值2793万元。省煤田地质局基本没有承担工程勘察项目。地勘单位从事的多种经营产业大多数规模较小,市场定位的不明确、管理经验的欠缺,市场竞争力不足,没有形成经济增长点。
三、地勘单位改革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1.地勘费基数
省财政厅都按月及时划拨,各局也按规定将地勘费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费用、地质勘查工作和经常性费用支出等,保证了专款专用。
2.转增国家资本金
按照规定探矿权价款需要转增国家资本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审批,目前我省尚无审批一例。
3.贷款贴息
各地勘单位属地化以来的用于地勘单位组织转产、安排职工再就业方面的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申请,省财政按规定都给予了贴息。
4.税收优惠
目前各属地化地勘部门只有财政预算拨款不纳税,其他用于弥补经费不足的对外经营收入和为安置下岗职工创办的企业收入均纳税,尤其在所得税政策上尚未与事业单位同等对待。
5.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
省地矿局办理了一部分下岗职工优惠证,其他局未办理。但基本生活费仍由各单位自行发放。
6.离退休人员养老金
离退休人员由各局管理,费用来自地勘费。目前属地化地勘单位均未改制为企业,因此未进入社会统筹,也无资金来源。
7.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
省政府已出台文件落实。
8.基本建设投资补助
2006年国家发改委有一定补助。
9.住房改革支出
由于无资金来源,与省属单位一起均未实现货币化。
10.增加工资
已落实,与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
11.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各局机关已进医保,其他人员因无资金来源尚未落实。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落实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和意见,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我省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我厅已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编办、人事厅、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建设厅、政策研究室、四个省属地勘单位组成的地质勘查单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落实优惠政策,制订改革方案,按照“补欠、剥离、改制、重组”思路,分步实施。
(一)补欠
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地勘单位“三金”、住房困难、基本建设经费不足、历史债务等遗留问题。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落实责任,明确资金来源,为地勘单位改革创造条件。
(二)剥离
剥离离退休人员,经费切块单列管理,由地勘单位代管或进入省直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剥离办社会的职能,将地勘单位下属学校、医院等按属地和归口原则划归当地政府、部门管理。
(三)改制
改革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人员管理上,以2006年年底为限,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原职工身份、职务、级别等全部进入档案,离退休时按事业身份对待。新进人员由单位按企业方式自主聘用。在编制、经费管理上,以2006年切出离退休费用余额为基数,实行按原职工“退一减一”政策。经费包干,自负盈亏。改革后,地勘单位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在人事管理上,原职工身份、职务、级别等全部进入档案,实行岗位管理;在分配制度上,建立以岗位、绩效和股权分配为主的工资分配制度,经营者逐步实行年薪制;在用工管理上,员工一律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
(四)重组
初期,以局为单位,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整合资产,突出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工程勘查等主业,利用现有资产设备、人才技术优势和已取得的矿权,参与资源开发,进行企业化运作和管理。后期,适时组建陕西省地勘企业集团。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③ 贵州省清镇市新店西一勘查区煤炭勘探
(1)概况
勘查区位于清镇市北西部新店镇境内,勘查区南部有321国道通过内,勘查区至站街镇约31千米,容至清镇市约49千米,至贵阳市74千米,距新建的清镇电厂7千米。勘查区内有多条村级公路与主要公路相通,交通方便,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13队开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矿种为煤矿,工作程度为勘探,勘查资金投入2200万元。
(2)成果描述
勘查区主采9、13号煤层。9号煤层属于中灰、中高硫、高热值、易选煤。13号煤层属于中灰、高硫、高热值煤、易选煤。勘查区内共探获资源储量1.73亿吨,资源储量已通过评审。
(3)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1964至1967年,贵州省地质局108队和水文地质大队开展了包括勘查区在内的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1978年8月至198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包括本勘查区在内的1∶200000息烽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2005年2月至2006年6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质勘察研究院在该勘查区进行煤炭普查地质工作,2007年又进行了补充勘查工作。
④ 模型应用三
以元宝山露天矿区地下水疏干井群优化设计为例。
元宝山露天煤矿于1954年发现,经过勘探,1987年由沈阳煤矿设计院完成露天矿初步设计,并于1990年10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元宝山露天矿区,在历史上没有开采记载,其西南部有元宝山一、二、三、四井,东北部为老公营子和小风水沟井田,露天矿西南部现有两座地方小煤窑沿七煤露头向井田内开采。露天矿现已建成西、南两个排土场,一、二采区也正在建设中。采掘场南部边界形成于元宝山脚下,东部边界以F1断层为界;而西部边界则是沿着六煤层底板形成的。开采用一、二采区同时拉沟的方法,由南向北推进,北帮为工作帮。露天矿设计最终开采面积12.32 km2。露天开采储量54289万t,A+B级储量53265万t,设计规模为年产原煤500万t。
从1954年以来,地质、煤炭、水电等部门先后在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资料。1954~1955年,平庄矿务局地质队及东煤地质局107队在该地区进行了煤田地质普查工作;东煤地质局104队于1973年提交了“元宝山露天精查地质报告”,于1982年提交了“元宝山露天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剥离物强度)勘察报告”;水电部东北电力设计院于1975年提交了“元宝山电厂新建工程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水电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于1987年提交了“元宝山露天煤矿受英金河渗漏影响计算”;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于1993年提交了“元宝山露天煤矿帷幕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元宝山露天煤矿帷幕截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等成果。前人的工作积累了本区丰富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就在露天坑剥离建设过程中,丰富的第四系松散沉积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给露天剥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目前正在剥离区外围大面积区高强度疏干地下水。自从1990年以来,先后施工疏干孔近120个,每天总排水量达40~50万m3左右。露天坑及其附近第四系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约8~20 m,采区内最大水位降深为27 m左右。区域内第四系含水层地下水流场已基本趋于稳定。但目前的地下水流场还远不能满足已经开挖的剥离区(一采区和二采区)的剥离要求,特别是二采区安全剥离的水位降深值应为20~50 m左右。因此,如要二采区安全出煤,还需对本区第四系地下水位疏降10~30 m左右。因此,目前的疏干方案、疏干工程和疏干水量都远不能满足矿山建设和生产的需要。选择最优秀的疏干工程以最小的总疏干水量达到疏干要求成为目前矿山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7.3.1 地下水系统及水文地质模型
7.3.1.1 研究区概况
(1)地理与交通
元宝山露天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35 km,属赤峰市元宝山区建昌营子乡所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7′55″~119°19′55″;北纬42°19′13″~42°22′21″。
矿区南部有专用铁路,在元宝山车站与叶赤线(叶柏寿—赤峰)接轨,矿区与赤峰及邻近旗、县均有三级公路联结,交通十分便利。
(2)地形与地貌
元宝山露天煤矿位于英金河河谷平原,英金河从矿区中部穿过,把矿区分为南、北两大部分。露天矿南部地处英金河右岸一级阶地,阶地宽500~4000 m,地面坡度为1‰~1.5‰,地面高程为472~482 m。露天矿北部位于英金河左岸一、二级阶地,地面坡度1‰~2‰,阶地宽500~5000 m,地面高程482~490 m,阶地表面有现代风积沙,沙丘呈波状分布。
总体来看,矿区为四周被低山丘陵所环绕的河流冲、洪积平原。周围丘陵高程一般在500~600 m。冲、洪积层形成本区极其富水的含水层,而丰富的巨厚层煤炭资源就隐伏在第四系含水层之下。
(3)气象与水文
该区为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冬季长而干冷,夏季雨量集中,春秋季少雨雪多大风。
据赤峰市气象台资料,元宝山地区多年最高气温为42.5℃,最低气温为-31.4℃。冻结期一般为11月中旬至翌年3月末(平均气温-10.8℃,最低气温-27℃,最高气温7.6℃),最大冻结深度2.01 m。
本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9%,平均蒸发量为1867.1 mm,年平均降水量为372.34 mm(据1950~1994年资料),全年降水多集中在夏季6~8月,约占全年的68.55%。
英金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矿区,于东八家汇入老哈河,为老哈河左岸最大的支流。英金河发源于河北围场北部山区(七老头山)。流长194.6 km,流域面积10598 km2。历年最大洪峰流量2650 m3/s,最小流量为0.5 m3/s,多年平均流量为12.8 m3/s。河床宽度变化较大,在200~900 m之间。主流摆动对两岸侧蚀较强,洪水期常造成河岸坍塌。近年来由于上游水库蓄水和农业灌溉的发展,位于下游的露天矿区一带春秋冬季常常断流。该河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流量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相同。在元宝山露天矿区以垂直渗透形式补给地下水。
老哈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河谷平原南部,距露天矿区3 km。该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头山脉的光头山,于昭乌达盟大兴乡海里吐附近与西拉木伦河汇合成西辽河。全长421.8 km。流域面积33076 km2。历年最大洪峰流量为9840 m3/s,最小流量为0 m3/s,多年平均流量为13.6 m3/s。研究区内河床宽度在500~1000 m之间。河床及河漫滩主要由沙、沙土及砾石组成,该河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流量分布亦与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相同。在元宝山露天矿区以垂直渗透形式补给地下水。
7.3.1.2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1)矿区主要地层
A.上侏罗统杏园组:以灰白色中细砂岩为主,夹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厚度大于100 m。中部为灰、灰绿色砂岩和砂砾岩夹黑色泥岩,厚度60~230 m。上部为灰绿、灰褐色厚层泥岩夹灰白色砂岩,厚度在200 m左右。分布于F1断层以东的断块中。
B.上侏罗统元宝山组:以灰白色中细砂岩为主,夹粗砂岩、泥岩和煤层,一般厚约340 m,含12个可采煤层,累计可采煤层平均厚度84.29 m,以五、六煤组为主要可采煤层。
C.第三系上新统(N2):底部为紫红色砂岩、泥砾岩和泥岩,不整合于元宝山含煤组地层之上,厚0~115 m,仅在露天矿南部的穹窿背斜处分布。上部为玄武岩、红土和砂砾石层,仅出现在矿区北部或覆盖于露天矿的南部紫红色砂砾岩之上。
D.第四系(Q):以现代冲积、洪积和冰水堆积物为主,由安山岩、玄武岩等砾石成分构成的圆砾、泥砾、卵石和砂组成。厚度14~85 m,一般为55 m,在整个元宝山盆地内均有分布。在矿区附近,厚度一般为14~60 m,自西向东由薄变厚。
(2)矿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元宝山煤田为一断陷含煤盆地,受燕山构造变动的控制呈NNE—NE向狭长带展布,含煤盆地为一宽缓的复式向斜构造,由三个向斜和两个背斜组成,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是:风水沟短轴向斜、五家背斜、南荒向斜、龙头山背斜和老窑短轴向斜。在向斜构造内赋存有可采煤层,向斜轴向NNE,地层倾角3°~5°。
总体而言,本区第四系下伏煤系地层比较平缓,主采煤层厚60 m左右,煤层产状及其赋存条件非常有利于煤炭资源的露天开采。
(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由冲积、洪积和冰水堆积的圆砾、砂砾、卵砾石、泥砾等组成,粒径为5~60 mm的占50%以上,大于60 mm的占20%,个别地段见漂石。砾石成分以安山岩、花岗岩为主,磨圆度较好,球度差。从西南往东北厚度增大,但变化趋势比较平缓,仅在基岩面的两阶地之间的阶坎处厚度变化比较大。
第四系地层由于成因不同,上部和下部地层渗透性有一定的差异,据以往勘探试验资料,上部渗透系数较大,约为256~710 m/d,下部较小约为16~146 m/d,但二者有密切的水力联系。水质属重碳酸钙镁型水,pH值大部分在7~8之间,固形物含量240~400 mg/L,钙镁总含量为260~365 mg/L,水温为8~11℃。
侏罗系孔隙裂隙弱含水层,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在煤层中有少量的裂隙。一般厚度为50~150 m,平均厚度为113.9 m,根据抽水试验资料渗透系数为0.001~0.38 m/d。
由此可见,第四纪松散沉积潜水含水层是本区惟一的主要含水层。而其他基岩裂隙水可以忽略不计。
在天然条件下,本区地下水的流向和地表水流向一致,即由盆地的北西,南西向东南径流。水力梯度平缓(见图7.23)。近年来,随建昌营电厂水源地抽水及露天矿剥离疏干排水,使得第四系地下水位形成了以露天矿剥离区为中心的降落漏斗。地下水形成了从四周向漏斗中心汇流的新的径流条件。
第四系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盆地内部季节性大气降水、流经盆地内部的英金河和老哈河的渗漏和来自北西、南西的上游侧向径流。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目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已经越过英金河和老哈河向外扩展,所以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以渗入式为主,而不是注入式补给。由上述分析可见,研究区第四系地下水目前的主要补、径、排关系如图7.24所示。
(4)第四系地下水疏干现状
从1990年8月15日疏干工程开始至今,共投入运行13排,计121个疏干钻孔,有部分孔报废,部分孔停运。平均排水量达40万~50万m3/d(见表7.23)。采区内的漏斗中心在观5孔位置附近,水位标高在(438 m±1 m)变动。主要疏干钻孔见图7.25。
图7.23 矿区第四系地下水天然流场图
图7.24 元宝山矿区第四系地下水补、排关系示意图
与露天矿相邻的建昌营电厂采用群孔集中抽取第四系地下水作为电厂供水水源,其日抽水量在10万m3左右。由于两个水源地的长期抽水,区域地下水流场近几年基本趋于稳定,疏干排水结果使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沿英金河方向地下径流水基本被疏干截夺;②地下水水位低于英金河和老哈河的河水位,使二河成为“悬河”;③地下水从英金河和老哈河获得渗透补给。
(5)元宝山露天矿区第四系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根据前述元宝山露天煤矿水文地质条件,所选择模拟计算的主要含水层为位于英金河和老哈河冲积平原范围内的第四系潜水流含水层,面积约为210 km2。西北边界、南西边界和东南边界,一般离疏干区较远,可作为定水头边界处理,其余边界作为隔水边界。
图7.25 矿区目前主要疏干井群分布图
表7.23 1990~1995年疏干排水量统计表(万m3/mon)
将第四系含水层视为一个非均质,各向异性含水层,尽管第四系底板有一定的起伏,但地下水流仍可视为潜水二维非稳定流动。英金河和老哈河对潜水含水层以渗入方式补给。
根据元宝山矿区第四系潜水地下水特征及边界条件,文中建立了元宝山露天煤矿区第四系地下水流二维非均质,非稳定各向异性地下水运动数学模型。
地下水系统随机模拟与管理
式中:h——潜水地下水水位[L];
μ——给水度(量纲一);
Kxx,Kyy——第四系含水层x,y方向主渗透系数;
t——时间;
(x,y)——笛卡儿坐标;
Ω——地下水渗流区域;
Γ1——第一类边界条件;
Γ2——第二类边界条件;
h0(x,y,t)——初始水头分布;
ε———单位面积上的入渗补给强度[L3/(T·L2)],主要包括大气降水补给、河流入渗补给等;
W——源、汇项,本模型中主要反映了露天疏干和电厂取水等抽水量;
Z——含水层底板标高(L)。
对模型(7.3)采用迦辽金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采用三角形单元剖分。平面上共剖分为1788个三角形单元,952个计算节点。见图7.26和图7.27。由于计算区域较大,所以图7.27是对露天剥离及井群疏干区域的放大。
图7.26 矿区地下水有限元计算剖分图
7.3.2 水文地质参数随机性及参数识别
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其他地下水系统类似,控制地下水流的主要参数亦具有极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就含水层介质结构而言,由于受其成因条件的限制,不管在垂向上或平面上,其沉积物性质变化较大,往往是砂、砾石及粉砂质黄土互为透镜体状产出。这种介质性质在空间上分布的随机性决定了含水层主要水文地质参数(Kx,Ky,μ)的随机性。其次,含水层的补给条件(河流入渗、大气降水及侧向径流)强烈地受到本区降水规律的影响。由于大气降水因素的随机性也决定了本区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具有随机性。最后,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条件(电厂供水、露天坑疏水、农业用水等)都受到设备、用水量等多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所以排泄条件亦可视为随机因素。由此可见,影响本区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多种因素都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用任何一组确定的参数去刻画本区地下水系统的行为都欠准确。所以,引入随机理论和统计概念来研究该含水层系统的性质和对其进行规划管理则更具有实际意义。
图7.27 矿区地下水有限元计算剖分图
根据上述分析,采用研究区1991~1995年的水文地质资料(抽水资料、降水资料、地下水动态资料)分别求得了5组水文地质参数。调参过程采用了试估-校正法。即首先根据已有资料给出参数初值,运算地下水数学模型,求解地下水水位值,将所求结果与实测结果不断进行比较,修正参数,直到达到要求的拟合精度。并在假设检验的基础上,分别统计计算了每个参数的均值、方差及其概率分布形式。表1.1为15个参数区水文地质参数Kx,Ky及μ的反演值、均值和方差。通过假设检验,Kx,Ky及μ均服从[a,b]均匀分布。
在参数反演过程中,对下列问题进行了专门处理:
(1)初始流场。以每个模拟年份1月10日区域观测水位为基础,采用Kriging插值方法,插出每个节点的水位值,作为该年份模拟计算的初始流场。利用每年1~6月份水位观测资料作为调参拟合水位。
(2)降水量。模拟过程中的降水量采用赤峰气象站的实际观测资料。在疏干预测过程中采用1950~1995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降水入渗系数取0.3。
(3)河流入渗补给。根据实际观测资料,英金河和老哈河的最大渗透量分别为4.12×104 m3/s 和1.6×104 m3/s。计算时用其总渗透量除以两河在计算区的面积得出单位面积的渗透量,加入到相应的面积单元中。农业取水和灌溉回渗因缺乏资料,在本模型中未进行专门考虑。
(4)由于潜水流为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文中在利用响应系数法建立管理模型时,利用Boussinesq方程进行了近似线性处理,将其近似为线性问题考虑。
正如前面有关章节所述,元宝山露天矿目前生产和建设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第四系地下水的控制与管理问题。就这一问题前人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建造防渗帷幕墙、疏干与回灌相结合等多种技术方案,其核心目标就是希望在保证矿山安全生产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地下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的大面积下降。但因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方案都未能付诸实施。目前仍以大面积井群疏干为主要防治水技术措施,且现有的疏干工程和设计能力无法满足生产要求。因此,基于现有工程状况提出新的既能满足矿井建设与生产的要求,又能确保矿井总疏水量最小的矿井疏干井群设计方案及孔位布置原则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正是本着这一目的,以矿井剥离区四周水位降至设计标准为约束条件,以稳定总疏水量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疏干水量为决策变量建立和求解了随机地下水控制与管理模型。提出了在不同的约束条件置信度水平下总疏干水量及其疏干孔位优化设计的原则。
7.3.3 机会约束地下水管理模型建立
根据元宝山露天矿区第四系地下水疏干管理的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及决策变量,建立矿区第四系地下水疏水量优化设计的机会约束随机管理模型为:
地下水系统随机模拟与管理
式中符号意义同前,其中:n=1,即考虑了一个疏干阶段。m=96,即选择沿剥离区外围两排节点(总计96个)为疏干井的候选位置(决策变量),见图7.28。j=35,即沿剥离区边沿一周的节点(总计35个)为水位约束控制点。
将有关参数代入模型(7.4)式,并进行适当转换后,得下列管理模型:
地下水系统随机模拟与管理
式中:S(j)=H0(j)-ZL(j)-5;
i=1,2,…,96;
j=1,2,…,35。
7.3.4 模型求解
将本区第四系含水层随机水文地质参数的反演结果、随机分布形式及其他参数代入随机有限元模型,并采用Monte-carlo随机有限元求解技术解得随机管理模型的响应系数均值E[β(i,j)]和方差 r2(i,j)。采用Taylor展开随机地下水管理模型求解技术解得在不同随机约束置信度水平下的地下水总疏干水量及其疏干位置分布。计算结果见表 7.24。总疏干水量与约束置信度水平之间的关系见图7.29。
图7.28 可供选择的疏干井位分布图
表7.24 考虑目前开挖区范围条件下计算结果表
图7.29 总疏水量与置信度水平关系图
7.3.5 计算结果讨论
(1)从计算结果可知,由于水文地质参数的随机性,要达到疏干要求,其总疏水量与对约束条件满足的置信度水平有密切关系。随着约束条件置信度水平的降低,其总疏水量明显下降。而随约束条件置信度水平的提高,其总疏水量迅速增大。说明若要保证在水文地质参数出现不利于疏干进行的小概率事件时,仍能满足疏干要求,则总疏水量必然增加,这与理论分析及实际情况相一致。
(2)目前所具备的40万~45万m3/d的疏干能力显然太小,即使80%的约束置信度也不能满足。所以,总疏水量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
(3)从疏干井的分布来说,主要集中于当前剥离区的东北和东南(第四系厚度较大区)。这也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结果一致。因为疏干区含水层基底总趋势是西高东低。若要保证整个疏干区地下水位的疏干,只要东部区能达到疏干要求,西部区水位自然可降至疏干要求(因含水层渗透性很好,地下水位将非常平缓)。因此,若将疏干孔布置在西部区必然是浪费和不必要的。
(4)为了检验管理结果的优越性和正确性,以目前的疏干水位降为约束条件代入管理模型进行了求解。如果考虑参数的方差为零(即为确定性模型),其计算结果如表7.25。如果考虑参数的方差及约束的置信度水平,则计算结果如表7.26所示。表中结果说明,对于确定性参数,如果按优化的疏干井群进行疏干,则总疏水量可比目前实际疏水量减少10万m3/d左右。如果按随机参数模型考虑,则目前的疏水量恰相当于约束条件置信度为(95%~100%)之间的计算水量。由此可见,管理模型的计算结果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表7.25 元宝山露天矿疏干条件确定性模型优化水量及分配计算结果
表7.26 当前疏干条件优化计算结果表
续表
(5)为了进一步检验管理结果的正确性,我们将管理结果代入地下水模拟预测模型,进行了地下水疏干流场的模拟预测,预测的流场形态较好地反映了在不同约束条件置信度水平下对疏干要求的满足性。
⑤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13地质队怎么样呀!我是今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好!牛,物探能拿7万
⑥ 彭苏萍的研究成果
彭苏萍院士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工程物探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他作为负责人承担了12项国家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38项省部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出版专著三本,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拥有国家软件版权2项和发明专利5项,1项科研成果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定为全国瓦斯综合治理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培养了37名博士和27名硕士。
截止2009年,承担了国家“973”专题(100万)、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400万)和国家技术创新项目(4200万)等30余项科研项目。
彭苏萍教授在工程科技方面取得以下主要成就和贡献:
(1)建立了煤矿采区小构造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
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当遇到断距3-5m的断层时,便要停工搬家,一次损失超过3000万元,因此查明断距≥3米的断层十分重要。以钻探为主的勘察技术只能查明断距≥30米的断层,精度远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支持下,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开展煤炭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达到查明断距≥15米断层的水平。1995年中国矿大张爱敏教授等与安徽煤炭物测队、淮南矿务局合作在谢桥煤矿开展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研究,达到查明500米深度断距≥5-7米断层的水平。彭苏萍等针对煤矿埋深浅(多1000米以浅),地震探测中各种因素干扰大,为实现高精度探测,借鉴石油地震勘探先进技术,结合煤矿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发出兼顾接收纵波和转换波的三维三分量观测系统设计及评价软件、地表一致性振幅、频率、相位补偿、面波压制和静校正软件,研究发展了煤矿三维地震可视化解释和反演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版权的地震解释软件(见附件),提高了地震技术解决小构造的能力,在淮南等条件好的地区达到查明700米深度断距≥3米断层的勘探精度,在条件较差的矿区达到查明断距≥5米断层的勘探精度,突破了国际上煤炭三维地震勘探精度只能查清500米深度断距≥8米断层的技术记录,为煤炭开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这一技术在全国47个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在淮南、永夏等矿区查明断层一万多条,经验证吻合率>80%。《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及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成果被评为2001年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和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一)。
(2)探索出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与地质预测方法
煤矿顶板事故发生与对煤矿顶板灾害源分布掌握不清有密切关系。彭苏萍等采用采矿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矿井地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煤矿顶板灾害源探测技术研究。发现煤层砂岩顶板变薄尖灭带是顶板冒落灾害易发区,建立了以钻探资料与三维地震勘探资料为基础的煤层顶板岩性综合反演解释技术,准确预测了老顶砂岩的变薄尖灭带、冲刷带和复合顶板分布区,实现了煤矿巷道和采场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预报的信息化、科学化。这一成果被科技部列为1999年国家科研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全国31个煤矿推广,14年来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因此,《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成果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同时,彭苏萍等以瓦斯和矿井水灾害源探测为目标,探索煤矿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及纵横波联合解释技术,对瓦斯突出煤体结构、煤层裂隙与瓦斯富集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煤矿瓦斯突出部位高分辨探测技术及其应用》成果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煤矿瓦斯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利用三维地震探测确定矿井突水构造方面也开展了一定研究,在淮南、淮北等矿区多次发现陷落柱等突水构造,为保障矿区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
(3)研制开发出矿井复杂地质构造探测装备与技术
煤矿生产对地质构造的预测精度要求高,地面探测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必须在矿井内进一步探测。由于矿井环境复杂,探测装备除地面探测装备要求的技术指标外,还必须防爆、屏蔽、抗干扰强,因此适合矿井探测的装备研制难度大。彭苏萍等为解决这一难题,又开展了矿井探测装备的研究。研制出了以前端信号调理电路、网络分布式控制和全数字、三分量检波一体化技术为核心,体积小、重量轻(主机≤3Kg)的便携式矿井防爆多波地震仪装备,可在井下探测出150米范围内断距≥1.5米的断层和地质异常体。为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和实时判别预警能力,他们又在国外地面地质雷达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时处理、精度高的矿井地质雷达,并在高功率天线防爆技术、地质雷达快速采集技术和矿井环境下天线屏蔽技术上取得突破,使研制装备具探测距离远(≥35米,以前的<20米)、精度高(0.5米,以前的为1.5米)和方向性强的特点。上述两套探测装备在全国30多个煤矿和隧道工程中推广,在导弹基地围岩探测中得到应用,并获4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版权和2005年中国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4)组建了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针对煤炭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学校部署下,牵头组织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共同规划,成功申报和组建了以煤炭资源勘查评价、煤炭开采地质保障、开采中地应力场变异规律、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煤矿重大灾害防治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为煤炭工业的科技创新建立了一个基础平台。
永葆激情 不懈追求
“激情是一种生活态度,激情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要激情地面对事业,激情地面对工作,激情地面对人生……”这是彭苏萍院士在中国矿业大学一次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与学生们分享的一段人生感悟,更是他言行的宗旨。
正是源于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彭院士在科学的领域里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较完善地建立复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并结合岩石力学特征,采矿工程学和相似模拟实验的研究,建立了沉积不连续介质地质力学模式,用来预测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顶板冒落事故;他提出了顶板灾害沉积控制论观点,在此基础提出了煤层顶板稳定性综合地质评价方法,并将该研究成果在十余个煤炭企业推广应用。他还在复杂矿区精细构造地震探测技术与理论研究中,引入路径积分和广义射线理论,并编制新的处理模块,使探测水平在淮南等地达到能识别700米深度、断距≥3米断层的精度,超过英国500米深度识别断层能力≥8米的技术水准。
彭苏萍院士研究方向是矿井地质和矿井工程物探,同时他也是我国进行矿井工程物探研究的第一批一线人员。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是煤炭行业却是危险性较高的一个行业,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性很强。彭院士表示:“我现在只掌握了一点点,还有很多问题不了解,院士只是个符号,今后还要拓宽方向,要跟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
身居高处 不忘师恩
把彭苏萍领进工程这扇门的是我国矿井地质的老前辈柴登榜教授。“柴先生提出矿井地质工作要工程化、物探化,鼓励我们把技术研究和煤矿需求结合在一起,让我往工程物探方面发展,所以我从地质理论到工程物探就是这么开始的”,彭苏萍说。彭苏萍是地球与环境学院煤田地质78级学子。树高不忘千尺恩,尽管工作繁忙,彭院士仍一有机会便拜访母校,感谢师恩。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彭苏萍的博士生导师是韩德馨院士。彭苏萍说:“我最感谢韩老师的是他没有‘门户之见’,虽然他自己的方向是煤田地质,但非常支持我在矿井地质方面继续发展。正是煤炭系统内外的很多专家的关心和帮助,我才能坚持下来。我自己现在也是教授,在培养年轻人方面,要向这些老先生学习。”
承担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型三角洲聚煤模式及其在矿山开采中的应用,已结题。该项目已作为《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中几种滨岸沉积模式及聚煤规律》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人:彭苏萍。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地层控制。已结题。该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已与煤炭部重点科研项目《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一起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人:彭苏萍。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煤层气开发后煤炭开采模型的研究,已结题。负责人:彭苏萍。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防爆地质雷达的研究与开发,即将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5. 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煤层气藏高分辨率探测的地球物理响应,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6. 国家973项目子专题:煤中硫富集特征及其侵入环境的动态规律,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7. 国家973项目子专题:煤中有害重金属赋存特征及其侵入环境的动态规律,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8.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应用三维地震信息和地质预测技术对煤层顶板控制与管理。负责人:彭苏萍。
9.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产高效矿井采区地质状况探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该项目重点是研究一套探测复杂矿区采煤工作面前方50米范围内地质构造的完整技术与与相关仪器设备。2003年2月已通过安徽省计委组织的验收。总负责人:彭苏萍。
10.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煤矿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11.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三软不稳定特厚煤层煤厚探测技术与仪器研究》,专题已初步完成,即将组织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12.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专题《煤层气开发后对煤炭开采影响及防治措施》,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负责人:彭苏萍。
13.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东部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正在进行,负责人:彭苏萍。
14.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煤矿深部开发诱发的地质灾害及预测方法研究,正在进行,负人: 彭苏萍。
15. 煤炭工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煤矿顶板灾害事故的地质预测技术研究,负责人:彭苏萍。
代表性学术专著:
1. 彭苏萍 孟召平,《矿井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2002 地质出版社,
2. 彭苏萍 王金安,《承压水体上安全采煤》,2001 煤炭工业出版社
3. 彭苏萍、邵龙义,《塔里木盆地巴楚-阿瓦提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研究》2001 地质出版社
4. 彭苏萍 张建华,《乌达矿区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其对矿山开采的影响》,1995 煤炭工业出版社
5. 彭苏萍、程桦主编,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体系,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代表性论文:
6. 彭苏萍、王世瑞、勾精为,淮南煤田东2孔VSP测井及其应用,煤炭学报,2002,NO。6
7. 彭苏萍、杨峰、苏红旗,高速采集地质雷达的研制及应用,地质与勘探,2002,NO。5
8. 彭苏萍、罗立平、王金安,承压水体上对拉工作面开采合理错距的确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NO。1
9. Peng Supping. Funder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stomosing Fluvial System On Complex Delta Plain. 199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35, no.10,835:839
10.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平原网状河的基本特征,1989,科学通报, Vol.34, no.17, 1326: 1328
11.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第四含煤段网状河系的沉积建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执行委员会编,428:433
12.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第四含煤段中花斑状泥岩的特征及成因,1990,地质论评,Vol.36,№3, 326:332
13. 彭苏萍.淮南煤田二叠系三、四含煤段的古水系特征,1991,沉积学报,Vol.9,№3,1:9
14. 《英汉沉积学解释词典》,1991,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委
15. 彭苏萍, Strata Control of Roof Stability in Mining Workings. 1993, Proc.for the Inter. Congr. on Mining Sci., Applied Geology & Tech. St. Petersburg
16. 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平原网状河的沉积建造,1993,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特邀发言稿),科学技术出版社
17. 彭苏萍.我国煤田地质学十年(1993-2003)来的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1993,青年学术文集, 煤炭工业出版社
18. 彭苏萍.中国东部某些地区含煤岩系沉积学,1994,见:《中国沉积学》(冯增昭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
19. 彭苏萍.复合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1994,煤炭学报,Vol.19,№1,89:98
20. 《中国沉积学》,1994 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之一
21. Suping Peng & Flores, M., Modern Pearl River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1994 The Proceedings of TSOP annualmeeting, 1994,Jackson., Wyoming,
22. 彭苏萍、凌标灿等,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地震CT探测技术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 NO.12
23. 彭苏萍、凌标灿等,采场弯曲下沉带内巷道变形与岩层移动规律研究,煤炭学报,2002,NO。1
24. 彭苏萍、霍全明、勾精为,基于模型的3D3C采集设计与评价,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2,NO.5
25. Suping Peng & Yuzhao Zhang,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Longwall Mining Roof Stability: A Case Study. 1995,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 Eng., Beijing,26. Suping Peng & Yangbin Li, Wedge-shaped sandstone roof strata and Roof Stability, Examples From Seam 13-1 i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1996 The Proc. for Rock Mechanics and Strata Control in mining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Xi’an
27. Suping Peng & Guoling Yang, Longwall Chain Pillars Design For Weak Floor Conditions,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28. 《煤炭网络全书》(地质卷),1996,煤炭工业出版社, 撰稿人,
29. Suping Peng & Pengfei Zhang, Lake Sedimentatoin of the Shitouhezi Formation,Upper Jurassic, Hegang District,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1988, Beijing.
30. Suping Peng & Flores, M., Modern Peral River Delta and Permian Huainan Coalfield, China: a comparative sedimentary facies study. 1996,《Organic Geochem》 ,Vol.24, No.2: 159-179.
31. Suping Peng, Mining-inced Stress Redistrubution and Roof Hazard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Channel-Filled Sandstone Roof: A Physical Modeling Study. 1996 《Rock Mechanics, tools and Techniques》, A. A. Balkema. 1995
32.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1996,中国科协第十四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报告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
33. 彭苏萍,中国深部煤炭开发诱发的工程灾害调查报告,1997年,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岛
34. 彭苏萍,建立与完善我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几个问题,1998,《中国科协第3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独立
35. 彭苏萍,碎屑岩力学与微结构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1998,《中国煤炭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
36. Suping Peng & Yi Liao, A high resolution 3D-seismic technique for distinguish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complex coalfield, 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9>, Balkema,
37. Suping Peng ,Influence of stratigraphic facies variations on the roof stability by physical modeling study,1999,<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99>, Balkema
38. Suping Peng ,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llular concrete curied in autoclared and natural condition,1999,清华第三届国际煤燃烧会议论文集
39. Suping Peng , The gathering mechanism of associated elements in coal and their partition trends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1999,清华第三届国际煤燃烧会议论文集
40. 彭苏萍、孟召平,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岩性-结构分类方案,1999,《中国科协第4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中国科技出版社
41. 彭苏萍,矿区生态环境控制及改善的几个基本问题,全国生态会议论文集,1999,北京
42. 彭苏萍、唐修义等,中国东部深部安全高效开发中的地质难题及研究方向。〈全国采矿会议论文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43. 彭苏萍,张鹏飞等.潮下砂坪上泥炭沼泽的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1999,煤炭学报, Vol.24,No.4
44. 彭苏萍,孟召平.长壁工作面顶板稳定性数值模拟,1999,《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28,No.1,41:45
45. 彭苏萍等,中国煤炭深部开发中的工程灾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工程与灾害学术讨论会》,1999,九华山庄
46.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体系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届全国煤矿总工程师研究会学术年会特约发言,1999.3,柳州47. 彭苏萍,中国煤矿复杂地质构造探测技术与仪器的现有水平及今后的主攻方向,第四届中国矿井地质学术年会特约发言,1999,西安
48. 彭苏萍.中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河北省科技周特约发言),1999,〈河北煤炭〉,增刊(ISSN 1007-1083),1:4
49. 彭苏萍,屈洪亮,罗立平,王磊,段延娥.沉积岩全应力应变过程的渗透性试验研究,2000,煤炭学报, Vol.25,No.2,113:116
50. 彭苏萍,淮北矿务局杨庄煤矿263采区承压水体上开采方法研究,2000,研究报告
51. 彭苏萍,王希良,刘咸卫,赵森林.“三软”煤层巷道围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2001,煤炭学报, Vol.26,No.2 149:152
52. 彭苏萍,孟召平,李玉林. 断层对顶板稳定性影响相似模拟试验研究,2001,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29,No.3, 1:4
53. 彭苏萍,王立刚.承重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物料相界形貌分析,1999,煤炭学报, Vol.24,No.3,284:288
54. 彭苏萍,王希良,肖建华,王磊,杜木民. 软岩巷道围岩损伤破坏范围的地震探测研究,2001,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30,NO.1,23:26
55. 彭苏萍,凌标灿,郑高升等.采场弯曲下沉带内巷道变形与岩层移动规律研究,2002,煤炭学报, Vol.27,No.1 21:25
56. 彭苏萍,孙连英,张德政.基于XML的设计模式描述和复用系统的研究,2002,《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Vol.38,No.1 58:61
57. 彭苏萍,孙连英,马春丽.地下开采岩体变形综合分析方法及应用[J],200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Vol.33,No.1 80:83
58. 彭苏萍,王磊,孟召平,段延娥,卞建玲,王英坡. 遥感技术在煤矿区积水塌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淮南矿区为例,2002, 煤炭学报, Vol.27,No.4 374:378
59. 彭苏萍,何宏,邵龙义,时宗波,高云峰.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岩盐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200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l. 31,No. 4 353:357
60彭苏萍,王宏伟,杜文凤, 勾精为.HTI煤层AVO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煤炭学报,2013年第10期
61彭苏萍,杨峰,许献磊.GPR城市道路病害检测应用技术研究综述,办公自动化,2014(S 1)
62冀瑞君,彭苏萍,范立民,赵雅楠,李成. 神府矿区采煤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以窟野河中下游流域为例[J]. 煤炭学报, 2015, 40(04): 938-943.
63杜文凤,彭苏萍,师素珍. 深部隐伏构造特征地震解释及对煤矿安全的影响[J]. 煤炭学报, 2015, 40(03): 640-645.
64杜文凤,彭苏萍,勾精为,何登科,卢勇旭. 煤田地震勘探转换波观测系统设计与评价[J]. 煤炭学报, 2015, 40(06): 1428-1434.
⑦ 四川省有哪些甲级资质的设计院
共五所,如下:
一、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二、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四、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五、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可以承担电力、化工石化医药、核工业、铁道、公路、民航、市政、建筑等全部21个行业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业务,以及工程总承包业务、项目管理业务,其规模不受限制。并可承揽其取得的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证书(施工专业承包)许可范围内的工程总承包业务。
(7)113煤田地质局扩展阅读:
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坐落在我国西南文化名城──成都,前身为化工部第八设计院,现为中国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员企业。公司始建于五十年代,现已成为以设计为主体实行工程总承包的国际型工程公司。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铁二院),原名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简称铁二院),成立于1952年9月,总部设在成都,现有员工四千多人。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英文缩写:EDRI)是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工程设计院,是国内率先整体改制的大型设计院,是国内著名的生物工程、硅产业工程设计院。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01月13日,注册地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浣花北路1号,法人代表为黄河。
西南电力设计院是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西南电力设计院创立于1961年,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大型火力发电设计企业之一,是中国勘察设计单位综合实力百强单位,国家电力公司一流设计企业。
参考文献来源:网络-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
⑧ 江西省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地质勘查单位数量80个(含各局机关),年末职工总人数27793人。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4264人,其中技术人员8436人,高级技术人员1335人,中级技术人员2951人。地学专业人员5267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4773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1160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8867人。本期平均人数27865人,劳动者报酬39468.00万元。年末离退休人员18557人,费用24614.04万元。
(二)地勘单位资质情况
全省80个地勘单位中,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57个,占地勘单位的71.3%。其中:取得甲级资质一项以上的单位37个,最高取得乙级资质一项以上的单位9个,最高为丙级的单位11个。全省各级各类资质207个,按分级计算:甲级67个,乙级65个,丙级75个;按分类计算:区域地质调查12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38个;固体矿产勘查50个;液体矿产勘查18个;气体矿产勘查1个;地球物理勘查18个;地球化学勘查41个;遥感地质勘查5个;勘查工程施工34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甲级19个;选冶加工试验2个。
(三)与2005年度对比情况
全省地勘行业在职职工总人数2005年27681人,2006年27793人,增加112人。地质勘查从业人员2005年13966人,2006年14264人,增加298人。其中技术人员2005年7811人,2006年8436人,增加625人;高级技术人员2005年1174人,2006年1335人,增加161人;中级技术人员2005年2718,2006年2951人,增加233人。地学专业人员2005年4849人,2006年5267人,增加418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2005年4820人,2006年4773人,减少47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2005年1066人,2006年1160人,增加94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2005年8792人,2006年8867人,增加75人。劳动者报酬2005年34341.43万元,2006年39468.00万元,增加5126.57万元。离退休人员2005年18001人,2006年18557人,增加556人,费用2005年23774.05万元,2006年24614.04万元,增加839.99万元。
二、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经济发展状况
(一)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地勘单位)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江西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70个(含各局机关),年末在职职工总人数27099人,比2005年减少247人。地质勘查从业人员13635人,比2005年减少49人。其中技术人员7907人,比2005年增加276人;高级技术人员1191人,比2005年增加58人,中级技术人员2684人,比2005年增加52人。地学专业人员4833人,比2005年增加109人;工程勘察与施工从业人员4574人,比2005年减少108人;矿产开发从业人员1072人,比2005年增加32人;其他产业从业人员8828人,比2005年增加48人。劳动者报酬38822.20万元,比2005年增加5037.57万元。年末离退休人员18443人,比2005年增加549人;费用24470.19万元,比2005年增加819.12万元。
70个国有地勘单位中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43个。其中具有地质勘查资质最高为甲级的单位36个,最高为乙级的单位06个,最高为丙级的单位1个;国有地勘单位各类各级资质167个,其中甲级64个,乙级54个,丙级49个。
(二)各地矿(勘)局经济发展状况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06年总资产190867.46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原值41776.42万元,专用仪器设备原值9638.33万元),总负债106427.59万元,总收入112895.2万元,总支出108047.94万元。与2005年度相比,总资产增长27152.39万元,增幅16.59%(其中生产性资产增长2097.38,增幅5.29%;专用仪器设备原值增长1442.05,增幅17.59%);总负债增长14837.42万元16.20%;总收入增长11312.31万元,增幅11.14%;总支出增长9447.26万元,增幅9.58%。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006年总资产84615.98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22724.84万元,专用仪器设备9193.67万元),总负债44906.37万元,总收入30594.65万元,总支出27976.73万元。与2005年度相比,总资产增长8905.53万元,增幅11.76%;总收入增长1223.28万元,增幅3.11%;总支出增长1303.94万元,增幅4.89%,总负债增长4740.67,增幅11.8%。
江西省有色地质勘查局:2006年总资产67857.51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45343.83万元,专用仪器设备资产7682.77万元),总负债48879.06万元,总收入66550.94万元,总支出63854.05万元。与2005年度相比,总资产增长8614.68万元,增幅14.54%;总收入增长13447.70万元,增幅25.32%;总支出增长12040.42万元,增幅23.24%,总负债6921.59万元,增幅16.5%。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2006年总资产34323.69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8882.95万元,专用仪器设备资产5844.49万元),总负债15307.36万元,总收入15827.83万元,总支出15667.70万元。与2005年度相比,总资产增长8890.09万元,增幅34.95%;总收入增长1941.87万元,增幅13.98%;总支出增长1631.92万元,增幅11.63%,总负债增长4785万元,增幅45.47%。
其他地勘单位:2006年总资产3928.61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595.61万元,专用仪器设备资产1500.68万元),总负债544.54万元,总收入2570.12万元,总支出2566.49万元。与2005年度相比,总资产增长2577.25万元,增幅190.72%;总收入增长616.2万元,增幅31.54%;总支出增长806.34万元,增幅45.8%,总负债增长141.95万元,增幅35.26%。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及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情况
公益性地质工作:江西省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为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归属地勘局)。2006年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为:基础地质调查类项目5项(包括1:5万图组2个,1:25万图组3个),新开1项,其余4项续作,本年度经费170万元;矿调类项目7项(其中新开3项),本年度经费1146万元;资源评价类4项,本年度经费为287万元;信息类2项,经费30万元;农业地质1项,本年度未下达经费;城市地质1项,本年经费50万元;其他还有物探类、地灾类、地下水动态监测项目等。
战略性矿产勘查:我省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家、省财政出资的各类勘查项目。2006年度我省中央资补费勘查项目6个,主要实物工作量:槽探1.55万立方米、坑探120米、钻探1.28万米,经费1050万元;江西省资源费项目9个,主要实物工作量:坑探350米、钻探6480米,经费730万元。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7项,主要实物工作量:钻探39000米;坑探7860米,经费8280万元。
(四)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情况
2006年属地化地勘单位自有资金(地勘费投入)项目62项,经费5092.4万元;合资及社会地质市场项目76项,经费8417.1万元。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槽探1.83万立方米,钻探11.91万米,坑探10309米。
(五)矿业开发情况
江西省地勘局所属9个单位均有矿业合作开发项目,主要在省内,处于前期勘查合作项目15个,开发或近期进入开发阶段的项目13个;境外合作项目主要处于商洽阶段。江西省有色地勘局矿业开发尚处在矿山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
不完全统计(省核工业局、煤田地质局未报数据),从事工程勘查施工的单位22个,产值11821.59万元。
(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地勘行业其他产业涉及商贸、服务、房地产、工业生产、建设工程施工等。江西省地勘局在全省各主要城市建有13个星级宾馆、2个专业大市场、2个大型超市及生物制药、钢结构厂等企业;江西省有色地勘局除商贸服务外,建有江西晶安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金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2家工业企业。上达产业2006年实现总收入86372.01万元。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产业和队伍结构
属地化后,各局坚持走立足地质勘查主业,紧抓“为国家和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地质工作及矿产资源保障”的任务,实现富民强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延伸产业链,逐渐发展成地质找矿、工程建设、多种经营、矿业开发四大产业格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队伍结构调整及内部整合。例如:省地勘局对同一区域的地勘单位进行战略重组,对市场专业相近的单位进行专业合成。实践证明,结构调整对地勘队伍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的转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企业化经营,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各地勘局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加大改制力度,把“事企分离、主辅分离”与产权制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二级经济实体的股份制改造。一是在地质勘查、矿业开发、设备租赁等方面的股份制改造成效显著。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矿业经济,不少地勘单位先后成立了股份制的矿业公司,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推进企业化管理,特别是在其他产业经营方面,采取“经济责任制”、“承包经营”、“企业改制”等运行办法,有的还引进“乡镇企业”管理模式。例如:省有色地勘局对局属企业及队属企业进行改制,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原公司的经营性资产经评估后以国有股的形式投入新公司,局代表国有股行使出资者权利,对参控股企业进行管理。非经营性资产由各队基地管理处管理。新公司吸收员工参股,严格按公司法组建。经改制的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三)激活机制,促进分配制度改革
按照地勘费分配保稳定,效益分配赁贡献的原则,加大了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如省地勘局出台了《关于地勘单位(机关)实行岗位效益工资的指导意见》,允许局、队机关试行岗位津贴制,基层进一步完善了效益工资制,把以待遇留住人才,贡献与收入挂钩真正落到实处。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经过几年改革发展的探索,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树立大地质观念,努力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完善以地质勘查业为主导,以矿产开发、工程建设、多种经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促进地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设想有:
一是进一步做强地质勘查业,做大矿产开发业,做赢工程建设业,做优多种经营业。例如:省地勘局计划“十一五”末,地质勘查业、矿产开发业、工程建设业、多种经营业收入的比重将调整到25:25:35:15;有色地勘局计划“十一五”初步实现“地勘矿业有优势、建设施工有特色、工业产品有品牌、商贸服务有活力”的目标,四大产业基本形式核心竞争力,各企业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实力。
二是用好用足国家事业单位改革政策,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全面推行二级经济实体的股份制改造和各种有效形式的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突破;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有限公司改造,创造条件争取上市。
三是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各产业科技含量,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事业发展人才队伍。
四是以江西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签订的《国土资源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合作备忘录》为契机,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方针,大力开拓地质勘查开发市场,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矿业企业的合作,加强境外矿产勘查工作,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勘查开发基地。
五是着力建设和谐平安地矿,营造依法办事、以德育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文化生活丰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职工素质,不断改善职工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加强基地建设。为社会保障同地方接轨创造条件、夯实基础,力争将地勘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地勘单位资本不足,债务繁重,可经营性资产少,设备陈旧老化;地质投入跟不上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找矿装备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低。
(2)队伍结构不合理,地质勘查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紧缺的现状没有大的改变;其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运行质量低,缺乏灵活的机制,独立生存能力差。
(3)地勘单位社会负担重,下岗职工多,再就业困难,离退休人员多,老龄化严重,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制度改革滞后。
(4)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问题没有具体的操作细则而难以执行,部分地勘单位老基地搬迁问题仍未解决,货币化分房政策资金额度大,属地化时地勘费基数中没有此项费用,地勘单位自身无法解决等等。
这些问题给地勘队伍求生存、闯市场带来内在困难,制约了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二)对策与建议
(1)全面落实《决定》精神,加大找矿投入。改进现有国有地勘单位的地质装备、鼓励创新和运用新的找矿理论与方法、培养地质人才,充分调动地勘队伍的找矿积极性,充分发挥地质找矿工作者的智慧,以实现有宏观影响的找矿突破,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2)切实抓好国办发37号文件和76号文件中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目前地勘单位在资金、人才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困难,处于“没有地勘费活不了,单靠地勘费活不好”的状况。建议国土资源部协助解决国办发37号、76号等文件政策的落实到位,如:从地勘单位剥离学校、医院等社会职能;尽快解决地勘单位职工的社保统筹问题;落实矿业权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政策;增加地勘单位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补助;制订地勘单位国拔土地使用、处置的具体操作细则;增加货币化分房补助费用等。
(3)考虑地勘单位的历史与现状,建议对国家出资勘查的矿产地或地勘单位曾进行过勘查工作,现已灭失的矿产地出让矿业权价款的收入,给予参与实施的地勘单位一定的知识收益补偿。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⑨ 贵阳观山湖鑫四通商贸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贵阳观山湖鑫四通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16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法律、法规、专国务院决定规定禁止属的不得经营等。
法定代表人:张正林
成立时间:2014-12-16
注册资本:3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20190000129756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华镇三铺村贵州煤田地质局113队办公楼
⑩ 二叠系——二叠纪地层
二叠纪形成的地层称为二叠系。华北地区二叠系以陆相沉积为主。嵩山地区二叠系分布在北坡的参驾店、涉村一带;东麓的玉台、景店、告城等地;南麓东自箕山,向西经新新煤矿、东窑、李沟至伊川老君堂一线连续分布。与下伏石炭系山西组和上覆三叠系刘家沟组均为整合接触关系。按2001年新地层表二叠系分为下、中、上三统,本书仍按下、上二统(表8-3)分别叙述如下。
1.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
“石盒子系”1922年创名于太原东山陈家峪石盒子沟,当初就分为上、下两系。1934年孙健初对比引入河南。自那时以来,顶底界划法多有分歧。下石盒子组底界有划在大占砂岩之底的,有划在砂锅窑砂岩之底的;顶界有划在田家沟砂岩之底的,有划在四煤底板砂岩的。上石盒子顶界有划在平顶山砂岩之底的,有划在平顶山砂岩之顶的。本书按《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划分方案叙述。
下石盒子组在嵩山出露极差,20世纪60年代初测制的剖面划分不一,很难利用。近年嵩山地区的剖面研究多选在新密市和禹州市境内,距嵩山稍远。现利用1983年煤田地质公司一队在箕山井田的钻孔资料展示下石盒子组的岩性和层序。
登封箕山下石盒子组地层柱(据1983年煤田一队箕山井田勘探资料):
上覆地层上石盒子组(P2s)黄绿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整合
下石盒子组(P1x)厚125.2m
44.灰黄色砂质泥岩、泥岩、薄层粉砂岩互层14.3m
37~43.灰黄色砂质泥岩夹黑色泥岩及煤线8.2m
28~36.灰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灰黄色砂质泥岩及煤线13.7m
26~27.灰黄色砂质泥岩与紫斑泥岩互层5.5m
17~25.灰绿色厚层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灰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29.9m
13~16.灰绿色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12.1m
3~12.灰白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灰黄色砂质泥岩及煤线36.9m
整合
下伏地层上石炭统山西组(C3s)灰色泥岩及煤层(大煤)
本组为一套含煤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灰白、褐黄、灰绿、深灰色粗—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夹煤层(线)。其中包含五个标志层,分别是大占砂岩、香炭砂岩、砂锅窑砂岩、大紫斑泥岩(米村泥岩)及老君庙砂岩,是煤层对比的重要标志。本组含二煤组上部和三煤组全部,煤层多不可采,部分局部可采。本组沉积韵律发育,砂岩和泥岩交替出现,具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岩性稳定,厚度变化不大。
下石盒子组古生物化石中植物种属较多,河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和区调队近年在新密煤田、登封煤田、禹县方山滴水潭等地采到的植物化石主要有:轮叶(芦木的叶化石,图8-33)、短镰轮叶、中国瓣轮叶、舌形瓣轮叶、芦木(图8-32)、须斯特芦木、苏柯维芦木、华夏羊齿、怀特华夏羊齿、手羊齿、织羊齿(图8-34),三角织羊齿、翅状准织羊齿、单网羊齿、河南羊齿、栉羊齿、韩城栉羊齿、太原栉羊齿、东方栉羊齿、镰刀栉羊齿、那林栉羊齿、鳞轴栉羊齿、孤曲栉羊齿、厚缘栉羊齿、纤细楔羊齿、汤氏楔叶、中朝楔叶、楔拜拉、多脉带羊齿、满洲枝脉蕨(图8-35)、东方盘穗、鳞木(图8-36)、尼尔桑、那林壳斗、剑叶、长椭圆扭羽叶等。
图8-32芦木(树干)(引自《地质词典》,1979)
图8-33轮叶(引自《地质词典》,1979)
图8-34织羊齿(引自《地质词典》,1979)
图8-35枝脉蕨(引自《地质词典》,1979)
图8-36鳞木(引自《地质词典》,1979)
上述植物化石分属于蕨类植物门的楔叶纲(芦木、轮叶、楔叶等)、石松纲(鳞木等)、真蕨纲(枝脉蕨等)和裸子植物门的种子蕨纲(脉羊齿、延羊齿等)、科达纲(科达等),它们大多数是高大的木本植物,有高达20~30m者,少数是草本植物,化石保存的大多是枝干和叶子。
《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在河南下石盒子组建立了两个植物组合带。嵩山地区已经采到两个组合带中的所有主要分子。完全可以与陕西、山西同层位对比,时代属早二叠世。
2.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
本组包括四煤组底砂岩底板至平顶山砂岩顶板之间的一套地层,分为两段叙述。
登封箕山东坡—乔家
图8-37登封市箕山东坡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下段剖面图(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上覆地层上石盒子组上段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有一层铁质砂岩
整合
上石盒子组(P2s)下段厚588.1m
58.黄、黄绿色砂质泥岩夹粉砂岩,青灰色含砂质泥岩17.0m
57.紫红色粉砂泥岩1.6m
56.黄绿、黄色泥岩5.9m
55.灰黄色细粒石英砂岩1.0m
54~53.黄色泥岩、黄色泥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4.5m
52.黄色砂岩与泥岩互层,夹煤线37.9m
51.黄绿色中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水平层理发育,顶部含铁结核9.9m
50.黄色泥岩,夹粉砂岩薄层17.2m
49.黄褐色中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底部有小砾石,斜层理发育12.2m
48.黄绿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21.4m
47.黄绿色中粒长石砂岩3.5m
46~44.黄绿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及煤线29.5m
43.褐灰色含砾长石石英砂岩0.9m
42~41.黄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及煤线20.2m
40~39.黄褐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硅质层和煤线17.9m
38.黄色中粒岩屑石英砂岩3.0m
37~36.灰黑色炭质泥岩夹煤线、黄绿色泥岩夹粉砂岩和煤线5.8m
35.浅黄、黄褐色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1.5m
34~32.黄色泥岩夹薄层细砂岩及煤线33m
31~30.黄色中粒长石砂岩夹泥岩和铁质砂岩,含植物化石碎片15.3m
29~27.黄色泥岩16.3m
26.灰黄、浅褐色中粒岩屑长石砂岩,钙质胶结6.3m
25.黄色泥岩,夹细粒长石砂岩18.3m
24.浅灰、肉红色中粒石英砂岩2.5m
23.黄色泥岩夹薄层细砂岩(含紫斑)20.4m
22~20.黄色泥岩夹薄层砂岩及煤线、灰黄色中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37.9m
19.黄色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砂岩,含紫色斑块53.5m
18.浅灰、灰色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17.1m
17.黄色泥岩夹煤线和薄层砂岩20.8m
16.黄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铁质砂岩透镜体,产植物化石:蕉羊齿、镰刀栉羊齿、疏脉科达、那林座延羊齿(图8-38)、栉羊齿8.2m
15.黄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和煤层(煤田称五3煤,正开采利用)36.8m
14.黄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9.1m
13~10.灰褐色、黄色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灰、灰褐色泥岩与黄绿色泥质粉砂岩和煤层互层15.7m
9.煤层0.9m
8.黄绿色泥岩与薄层粉砂岩互层,夹煤线10.3m
7.煤层0.9m
6.黄绿色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夹煤线,产植物化石:栉羊齿(图8-39)、斜羽叶5.8m
5~4.褐黄色薄层细粒长石砂岩夹泥质粉砂岩与泥岩,产植物化石:剑瓣轮叶(图8-40)、镰刀栉羊齿18.5m
3.黄色薄层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上部粉砂岩中有铁质结核17.0m
2.黄、褐黄色粗粒石英砂岩,上部1m多厚含铁质、钙质石英砂岩12.2m
整合
下伏地层下石盒子组(P1x)黄色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砂岩
图8-38那林座延羊齿(×1)(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图8-39栉羊齿(×1)(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上石盒子组下段为一套含煤碎屑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白、灰绿、灰黄和米黄色中粗—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杂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高岭土粘土岩、炭质页岩夹煤层(线)。其中包括了五个标志层,分别是无名砂岩(四煤组底砂岩)、红砂炭砂岩(五煤组底砂岩)、田家沟砂岩(六煤组底砂岩)、银杏砂岩(七煤组底砂岩)和大风口砂岩(八煤组底砂岩)。本组含五个煤组,多数煤层不可采,仅少数局部可采或偶尔可采。本组韵律发育,五个煤组各组成一个沉积旋回。岩性稳定,厚度变化不大。本段植物化石十分丰富,个别层位采到腕足类和海绵骨针。植物化石中最多的有大羽羊齿、轮叶、单网羊齿、束羊齿、楔叶、齿叶、枝脉蕨等,以真蕨纲、种子蕨纲为主体。《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在河南省上石盒子组下段建立了三个植物化石组合,组合中的主要分子在嵩山南麓都已采到。这种化石组合可与华北的相同层位及华南的龙潭段对比,时代归属晚二叠世早期。
图8-40剑瓣轮叶(×1)(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登封县东金店西土门口上石盒子组上段剖面(图8-41):
图8-41登封市东金店西土门口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剖面图(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上覆地层石千峰组(P2s)黄绿色泥质粉砂岩
整合
上石盒子组上段厚113.5m
4.黄色中—厚层中粒长石砂岩14.7m
3.灰白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风化后灰黄色,局部含石英小砾石80.0m
2.灰白色厚层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18.8m
整合
下伏地层上石盒子组下段米黄色岩屑长石砂岩,夹黑色泥质粉砂岩
上石盒子组(P2s)上段在1951年前顾知微、楚旭春在宜洛煤田普查时称“马头山砂岩”,阎廉泉称之为“平顶山砂岩”,特殊的单面山地形在河南、山西广大地区,极具特色,容易识别,煤系地层均在它的下面,看见平顶山砂岩,下面必然有含煤岩系,因而成为良好的找矿标志。嵩山南麓本段出露较好,北坡因第四系覆盖或断层破坏,很少出露且不完整。本段为一套碎屑岩沉积,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白色,局部显肉红色,风化后灰黄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顶部常为石英砂岩。岩性单一,层位稳定,具大型斜层理,局部有砂质页岩夹层,底部常含砾石。嵩箕地区厚度稍大。本段至今未找到大化石,仅获个别孢粉,指示时代作用不大,按传统划法将其置于晚二叠世。
3.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
石千峰组早期称作“石千峰系”,广泛分布于华北各地。最初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市西25km处的石千峰。1955年中南地质局401队曾称“石千峰统”,归三叠系,1964年河南区调队改称“石千峰组”,归上二叠统。1975年华北二叠系专题会议,将原石千峰组下段孙家沟段定为石千峰组(狭义),而将原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划归下三叠统。煤田地质系统习惯称石千峰组为“土门口组”。
石千峰组以登封东金店西土门口地层出露连续,以其为代表叙述之。
登封市东金店西土门口石千峰组剖面(图8-42):
图8-42登封市东金店西土门口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剖面图(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上覆地层下三叠统刘家沟组(T1l)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
整合
石千峰组(P2s)厚162.1m
13.灰色钙质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岩砾岩透镜体,其中产有孔虫化石26.0m
12.中粗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22.9m
11.紫红色泥岩夹钙质结核或透镜状细粒钙质石英砂岩11.1m
10.浅红色细粒石英砂岩2.m
9.黄绿色泥质粉砂岩6.5m
8.中粒岩屑石英砂岩34.0m
7.紫红色泥岩25.2m
6~4.黄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砂岩20.6m
3.紫红色泥岩10.1m
2.黄绿色泥质粉砂岩3.7m
整合
下伏地层上石盒子组(P2s)黄色中厚层中粒长石石英岩
石千峰组岩性最突出的特点是色调较杂,紫红、灰绿、灰黄皆有。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以砂质泥岩或杂色泥岩与平顶山砂岩分界,整合接触,岩性为浅灰、黄色细粒砂岩、粉砂岩、紫红色泥岩,砂岩中水平和楔形斜层理发育,含海绿石;中部为紫红色泥岩夹3~4层中细粒砂岩,泥岩中见虫迹,砂岩中常见波痕;上部为灰色粉砂岩与细砂岩互层,夹少量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和透镜状灰岩砾岩,其中含有孔虫化石,顶部一层黄色细粒长石砂岩夹大量含铁钙质结核,风化呈饼状或球状,形态特殊,层位稳定,是区分二叠系与三叠系的标志层。
图8-43叶肢介(引自《地质词典》,1979)
本组化石稀少,只见真叶肢介(图8-43)和有孔虫。叶肢介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介甲目。介甲目化石总称叶肢介,两瓣几丁质外壳,呈卵形、半圆形,壳小,一般不超过20mm。叶肢介从泥盆纪一直延续到现代,主要生活在晚古生代至第三纪,对中、新生代含油地层对比意义重大。有孔虫属原生动物门有孔虫亚纲,壳小一般不到1mm,但也有大至100mm者,壳口一个或多个。绝大多数海生,以底栖为主,也有浮游的,极少数生活于潟湖或淡水湖泊。寒武纪至现代都有延续,以石炭纪—第三纪最繁盛。叶肢介和有孔虫对确定石千峰组时代均无决定意义,把石千峰组划归二叠系是因为在豫西宜阳等地的石千峰组中采到的植物化石与华北地区相同层位可以对比,时代当属晚二叠世晚期。
此外,在山西保德曾发现杯龙化石,古生物学家给它命名为“二叠石千峰龙”,属爬行动物纲杯龙目,是爬行动物中最原始的类型。嵩山乃至河南均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