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在创建初期的2大学术论战
❶ 同时与植物学与地质学有关的大学专业
同时与来植物学和地质学有关的自专业就是古生物学。古生物学(也叫地球生物学)用化石和古老生命痕迹进行生物学研究、探讨古代生命的特征和演化历史、讨论重大的生命起源和生物绝灭与复苏事件、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基础性学科。这个专业全国开设的院校非常少,据我所知,目前只有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两年一招)和沈阳师范大学开设有这个专业。
❷ 长安大学 西北大学 普通地质学教材分别是什么版本的,都是谁和谁编辑的,我们的考题是这两个学校的老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主编 或是夏邦栋主编 两本编排差不多
❸ 近代中国地质学创建早期中国学者对河北地质调查的贡献
杜汝霖牛树银孙爱群
(石家庄经济学院)
河北省(包括北京)位于晚清和民国时期首都北京附近及周围地区,当时称直隶省。受北京辐射影响比较大,这一区位的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摇篮地区,也是我国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最早的地区。已有140多年调查历史,就中国地质学者的调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为了迎接即将到来201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和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发展100年之际。我们会深切缅怀近百余年左右在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创建早期的前辈先驱学者,特别是他们在河北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为当地开发矿业和以后地质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近几年有幸参加《河北省地质科学史稿》的编撰过程,深为前辈学者坚定执著创建的光辉业绩所叹服,更为他们矢志报国、勤奋求实、勇于创新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为后辈树立了光辉的学者风范和学习的榜样。由此更真切感悟到编撰地质学史所担负的“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和神圣使命,这是一笔留给后代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们愿为河北地质学史的编撰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多给指导帮助批评指正。现仅就近百余年到80年前在河北地质调查的中国学者贡献简述如下:
1)作为最早对河北进行地质调查和取得成果第一人应该首推直隶省矿政调查局知矿师邝荣光(1862~卒年不详)。
1910年,邝荣光在《地学杂志》第一期(创刊号)出版了着色1:250万《直隶地质图》和1911年出版了《直隶矿产图》,图长36cm,宽24cm。《直隶地质图》将地层划分为太古代、甘布连纪、炭精纪、朱利士纪和黄土(甘布连纪即寒武纪,炭精纪即石炭纪,朱利士纪即侏罗纪)。此外,还划分出太古代火石、甘布连纪火石和近代火石(火石即火成岩)。图中甘布连纪广泛分布于太行山、北京西山和冀东,实际上包括了现在的中—上元古界至奥陶系。《直隶矿产图》上标明了煤、铁、铜、铅、银、金矿产地,“煤”还大致绘出了煤田的范围和地层走向。这两张图虽说简单、粗略,但其内容大多是作者实地踏勘结果,而不是照抄李希霍芬和维里士等人的著作,可以说是中国学者自己编绘的第一张地质图和区域矿产图。[1]
邝荣光还是第一位编绘古生物图版的学者,1910年他在《地学杂志》第一卷第四号中,发表了一幅《直隶石层古迹图》,标“矿师邝荣光考察并绘”这也是我国第一张古生物图版(1)[1]。
图1 直隶石层古迹图
2)丁文江(1887~1936),他是中国第一篇正式地质调查报告的作者。1913年,丁文江带队,与王锡宾、梭尔格一起调查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他们填绘了太行山中东部地质图,调查研究了石炭系煤田和“山西式”铁矿,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们的《调查正太铁路附近地质矿务报告书》发表于1914年的《农商公报》。这是中国地质学家第一个公开发表的学术报告,值得特别重视。该报告附有三张分幅地质图,包括1:10万井陉煤田地质图等,内容比较详细,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系统填绘地质图[2]。
3)章鸿钊(1877~1951)、虞锡晋,开创了北京西山地质调查工作。
1914年章鸿钊、虞锡晋两君率领地质研究所21名学员赴北京西山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南至磨石口、西至门头沟、北由玉泉山而抵温泉村,主要项目是地质调查,测绘地层剖面,寻找化石[1]。
4)马秉铎、刘世才、仝步瀛、陈树屏在直隶获鹿、山东峄县进行地质调查,赵志新在直隶赞皇县东北对五台系作了专题调查与研究,并采集了有关化石[1]。
5)1919年,丁文江、张景澄对冀晋边境一带的煤田进行了调查,著《直隶、山西间蔚县、广灵、阳原煤矿地质报告》,并附有1:10万煤田地质图,对煤系地层进行了粗略划分,载于《地质汇报》创刊号中[2]。
6)叶良辅(1894~1949)、刘季辰是最早对柳江盆地煤田进行研究的中国学者,1919年他们对直隶临榆县柳江煤矿进行地质调查,著有《直隶临榆县柳江煤田报告》,刊于《地质汇报》创刊号中[3]。
7)李捷(1894~1977)是最早到保定地区进行地质调查的中国学者,1919年4月他由蔚县至涞源、阜平、曲阳、唐县、完县、满城等地,调查了当时已知的各种矿产,历时2月余在《地质汇报》第4号上发表了《直隶易唐蔚等县地质矿产》[4]。
8)王烈(1887~1957)于1920年以前,具体年代不详。他是中国地质学会26名创立会员之一,曾对河北省怀A一带进行煤田地质调查,著有《河北省怀A县八宝山煤田地质报告》,是我国地质工作创建早期的重要地质报告[5]。
9)1920年,朱庭祜(1895~1984)、李捷到井陉煤田调查,著《调查直隶井陉地质矿产报告》,并附有1:6万直隶井陉煤田地质图。此外,1921~1930年间,王景尊、王曰伦、喻德渊也先后到井陉、获鹿一带调查。他们对井陉一带的地质、矿产(特别是煤矿)特征都有较详细的记述[3]。
10)卢祖荫(1889~1976)、周赞衡是最早进行铁矿调查的学者。
1917年卢祖荫、周赞衡到兴隆高板河一带调查,著有《高板河铁矿报告》[6]。
11)叶良辅等13人是中国同时也是河北第一位撰写区域地质志的学者
1920年出版的《北京西山地质志》是我国和河北第一部对北京西山进行大区域综合性系统调查写出的区域地质专著,对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产都有较全面的论述,从而奠定了中国北方地层学的基础,使北京西山成为中国北方地质工作的摇篮,并使北京西山和河北隣区的地层系统和构造格局,由此初步确定[9][12]。
12)李四光是第一位论述华北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学者。
1922年他在中国地质学者第一次年会上宣读了题目为“中国更新世冰期的证据”的论文,文中指出在太行山东麓的沙河县白错盆地首先发现了一些带条痕的巨大漂砾,认为是冰川活动遗留的证据,文中还谈到了山西大同盆地也有条痕砾石,两处的冰川遗迹,开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历史[8]。
13)丁文江是最早在河北进行锰矿调查的学者。
1922年丁文江考察北京昌平西湖村锰矿,认为该锰矿为原生锰矿,所著《京兆昌平县西湖村锰矿》一文刊于《地质汇报》第4 号。冯景兰(1927)调查了昌平县分水岭金矿[9]。
14)1923年田奇
15)1924年以谭锡畴(1892~1952)为主编人,在中央地质调查所翁文灏等统一规划领导下,完成了我国第一幅1:100万的地质图——《北京—济南幅》,这是我国首次按国际分幅编制的小比例尺地质图[10]。
16)王竹泉、赵亚曾(1898~1929)、田奇
17)赵亚曾、田奇
18)翁文灏(1889~1971)是最早提出燕山运动的学者。
20世纪20年代晚期翁文灏深入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1927年,翁文灏以燕山为标志地区首先提出“燕山运动”一名,原义代表侏罗纪末期与白垩纪初期间产生的不整合、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他所创立的燕山运动论点,是对中国构造运动的重要贡献并产生深远的影响[7]。
19)孙云铸(1895~1979)、葛利普等是最早对开平盆地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研究的学者。
1920年孙云铸、葛利普将开平盆地赵各庄奥陶系划分为下奥陶统冶里灰岩和珊瑚灰岩。1922年孙云铸、杨钟健创名中奥陶统马家沟灰岩[13]。
1923~1924年,孙云铸详细研究了开平盆地的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馒头层、张夏层、崮山层、长山层和凤山层;除馒头层、张夏层外,统称上寒武统[22]。1935年,孙云铸根据开平、临城和北京西山等地的资料,将长山层和凤山层详分为5个化石带,并发表了《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14]。
孙云铸等的杰出工作,为华北地区寒武-奥陶系的划分对比奠定了基础。
20)舒文博是最早对火成岩侵入体进行调查的学者。
1924年舒文博在《河南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县)红山火成岩侵入体的研究》中,利用氧化钙等氧化物等量线图说明岩石化学组分的同化作用,其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引用[20]。
21)李学清(1892~1977)是最早研究河北矿物的学者,1926年他对河北平山县刚玉,从矿物学角度进行专题研究,著有《直隶西部平山县的刚玉》[21]。
22)王竹泉(1891~1975)是最早对河北武安涉县等地进行地质矿产调查的学者。
1927年王竹泉对河北武安涉县及河南林县安阳一带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对武安涉县地层、构造及煤铁矿产论述较详,著有《河南武安涉县林县安阳一带地质矿产》刊于《地质汇报》第九号[3]。
23)1927年,黄汲清(1904~1995)在北京车庄一带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较详细的划分和对比,奠定了西山下古生代地层的基础,著有《北京西山之寒武纪及奥陶纪层》[9]。
24)王竹泉等是最早研究河北井陉雪花山玄武岩的学者。
从1927年开始,王竹泉对雪花山玄武岩及其下伏的“砂土层”进行了详细研究,1930年发表了《河北省井陉县雪花山玄武岩及砂土层之研究》《地质汇报》第15号[3]。详细地记述了这里的地层、岩石、构造和地貌特点,并在“砂土层”中采到一些腹足类化石,他根据岩性对比和地文期的观点,认为雪花山“砂土层”与山西省的“三趾马红土”相当,因而把雪花山玄武岩及其下伏的“砂土层”归为晚上新世末期。
25)赵亚曾等是最早对开平盆地煤田及外围调查的学者。
1928年,赵亚曾等3人到开平煤田及其外围调查,测有唐山西山至清凉山一带的1:5万地质图和双凤山附近的1:1万地质图,对区域构造轮廓反映较清楚[6]。
26)李春昱(1904~1988)、杨曾威、黄汲清、朱森等1928年研究了北京杨家屯煤系的沉积特征,将杨家屯煤系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与石盒子系、山西系、太原系和本溪系对比[9]。
27)王曰伦(1903~1981)等是最早对承德大庙铁矿进行调查的学者。
1929年,王曰伦、孙健初在北平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曾到承德一带调查,首次对大庙、黑山斜长岩和铁矿进行了研究[6][18]。
28)谭锡畴、王恒升等是最早对张(张家口)宣(宣化)及外围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的中国学者。
1928~1929年,谭锡畴、王恒升、王曰伦和孙健初到张家口地区调查。谭锡畴在《直隶宣化、涿鹿、怀来三县地质矿产》一文中,阐述了以涿鹿为中心的区域地质特征。王恒升的《直隶宣化一带古火山之研究》和王曰伦、孙健初的《宣化一带地质构造研究》,涉及的范围与谭文基本相同,可以说是对谭文在岩石学和构造学上的补充[6]。另王恒升在1928年还在《地质汇报》发表了《北京西山妙峰山髫髻山一带之火成岩》[3]。
29)李四光(1889~1971)、赵亚曾等是最早对太行山东麓石炭二叠系进行正确划分的中国学者。
自从1922年瑞典人那琳根据化石鉴定,在山西太原建立了包括太原系、山西系、石盒子系在内的上古生界剖面,但时代问题并未解决。李四光(1923、1927)经过对华北
30)裴文中(1904~1982)是首次发现中国猿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学者。
1927年裴文中到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第二年被派往周口店参加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工作,从1929年起主持周口店猿人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同年12月2日在周口店第1地点首次发现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震惊中外,为人类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1931年又确认旧石器和用火痕迹的存在,从而为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学上的重要证据[16、17]。
31)李善邦(1902~1980)在北京西郊最早自建第一个标准地震台,开创了我国地震研究工作。
李善邦是中国近代地震学的开创者,1928年参加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工作,筹建北平西郊鹫峰山地震台,于1929年建成,并任鹫峰地震研究室主任,1930年9月20日记录到第一个地震,从此地震台即转入正式运转。由于地震台仪器已属世界一流,加之管理完善,地点合适,记录数据准确,很受世界地震学界的重视和推崇[19]。
32)1930年侯德封(1900~1980)对太行山东麓邯邢一带煤田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太行山东麓煤田地质构造研究》一文,刊于《地质汇报》第15号[3]。
参考文献
[1]吴凤鸣.关于中国古生物地层研究的早期史料.吴凤鸣文集(第一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11~19
[2]王仰之.丁文江年谱.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20~23
[3]程裕淇,陈梦熊.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 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98~100
[4]李建初,张建中.保定地区现代地质调查工作简史.见:地质学史论丛·5·.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88~90
[5]于洸.王烈教授在北京大学.见:地质学史论丛·5·.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256~261
[6]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7卷·地质矿产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3~8
[7]翁文灏.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见:潘云唐编.翁文灏选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27,207~226
[8]黄汲清.我国地质科学工作从萌芽阶段到初步开展阶段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见: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7~35
[9]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1~4
[10]秦鼐.中国百万分之一和三百万分之一地质图的编辑和出版.见: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59~60
[11]田奇
[12]河北省地质矿产局.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3~4
[13]中国地层典编委会.中国地层典.奥陶系,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67~68,99~100
[14]孙云铸.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见: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7号,第二册.1935,英文84页,中文2页,图3版
[15]李四光.中国北部纺锤虫化石.见: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4号,第—册.1927,英文123页,中文10页,图24版
[16]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中国远古人类,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93~95
[17]黄汲清.北京猿人学术上的意义(1930).见:翁文灏选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268~271
[18]孙静,王德忠,等.河北承德市大庙式含钒钛磁铁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研究.见:2010年河北省地矿局科技大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2~13
[19]王仰之.中国地质学简史.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4~136
[20]舒文博.豫北红山侵入体的地质调查结果.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4,3(2):117~126
[21]李学清.直隶西部平山县的刚玉.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6,5(1):77~82
[22]孙云铸.开平盆地的上寒武统.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23,2(1~2):93~100
❹ 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
吴凤鸣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丁文江是一位有作为、有成就、有贡献的 “多维”科学家,说他是卓越的地质学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建者之一,在学术界,特别是在地学界早已有共识,而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场 “科学与玄学论战”中,作为科学派的主将却鲜为人知,今值丁文江先生诞辰 120 周年之际,笔者根据个人所掌握的部分史料,作简要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生平简述
丁文江 ( 1887 ~1936) 江苏泰兴人,号在君,人称现代的 “徐霞客”,1892 年 5 岁进私塾馆,“寓目成诵”,读 《四史》、《资治通鉴》等古籍,喜爱诗词,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拥有深邃而雄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10 岁时作 《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深受老师的赞赏,15 岁考秀才。一篇 《汉武帝通西南 ( 夷) 论》博得知县龙璋的欣赏,收为门下弟子。
1902 年劝送其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曾主编 《江苏》 杂志,宣传复兴中国,倡导革新,抨击孔儒教育,提倡妇女解放;
1904 年在吴稚晖劝导下,由康有为资助下,离日赴英,到达爱丁堡;
1906 年,年仅 19 岁考入剑桥大学;
1908 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动物学和地质学,1911 年获得双科学位后回国;
1911 年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班科举进士考试,获得 “格致科进士”;
1912 年在上海南洋中学任教;
1913 年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兼任地质研究所所长; 撰写 《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倡议设置地质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培养第一代地质学家的摇篮,意义深远;
1916 年任地质调查所长;
1925 年赴上海出任 淞沪 总 办,虽 仅 8 个 月,这对 他 后 来的科学 家 的 形 象 有 一 定损害;
1931 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研究教授,讲授 “地质学通论”。
二、辉煌业绩
1. 揭开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序幕
1911 年从英国回归途中,经海防登陆,换乘滇越铁路火车入云南昆明,取道黔湘驿道入贵州,沿途进行了艰苦的地质调查,开创了中国用近代地质方法进行地质考察的先河,考察中看到黔民生活困苦,十分感触作诗一首,题为 《黔民谣》;
1913 年同德国梭尔格、王锡宾赴太行山区进行地质考察,并对正太铁路沿线附近地质作了系统调查,撰成 《调查正太路附近地质矿务报告》;
1914 年再度去云南东部、北部作地质考察,历时 200 余天,重点调查了个旧锡矿和东川铜矿,测得 《个旧附近地质总图》等,发表 《云南东川铜矿》、《云南个旧附近地质矿物报告》等;
1914 年为地质研究所 22 位学员开设了古生物学课程,带领学员分期分批赴北京西山附近及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进行地质实习和考察,开创了在中国古生物学教学的先河;
1915 年在北京西山及其附近地区,山西、河北等地进行地质调查,重点是山西、河北地区的煤田;
1916 年赴皖南和浙西一带进行地质考察;
1917 年赴河 南、湖 南、江 西,主 要 调查 萍 乡 煤 矿 和上 株 岭 铁 矿 ( 见 《中国 铁 矿志》) ;
1916 年以他为所长的地质研究所 22 名学员毕业,充实了中国地质调查所,从而拉开了中国地质调查的序幕;
1917 年赴皖南、浙西进行地质调查;
1918 年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并出席巴黎和会,同时也考察了一些国家的地质设施;
1918 年再赴山西大同进行地质矿产调查;
1919 年发表 《中国之矿产》、《扬子江下游的地质》 文章,文中对长江下游的地层作了分区,对江南山岭的地质构造与秦岭、南岭构造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同时还探讨了各自间的特殊结构和地壳运动的时代;
1928 年受铁道部的委托,赴广西进行川广铁路线踏勘与沿线地质矿产考察;
1929 年春,组建了一支以他为总指挥的考察队,再度赴西南边陲地区,进行地质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地质、地理、矿产、人种等五大学科,考察路线和环境十分艰苦,基本是高山峻岭,原始森林,在考察期间,他的得意门生赵亚曾遇害殉职,深感悲痛,撰有《挽赵予人》七律,1930 年返回北京,结束西南的考察;
1935 年 12 月为政府实施紧急矿藏勘探计划,特别是调查粤汉铁路沿线煤矿,到达湖南境内进行地质考察,连续野外工作劳累,在衡阳殉职,年仅 49 岁。
2. 创建或参与创建发展中国地质事业的摇篮
1913 年出任北洋政府矿政司地质科科长 ( 中国第一个地质行政机构) ; 同时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撰成 《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同年与章鸿钊等共同创建培养第一批中国地质学家的机构———地质研究所,并兼所长;
1913 年被聘为中国地学会评议员,并作 《滇黔地质》 学术报告; 1923 年担任该会会长;
1918 年初,在欧洲会见了李四光并希望学成归国,不久李先生就收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书,回国后重建了北大地质学系;
1920 年访美期间,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托,聘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来北大主持古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正是由于葛的来华,培养出一批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诸如孙云铸、尹赞勋等;
1922 年参与中国地质学会的筹建和成立,为 《中国地质学会会志》 撰写题为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历史》的发刊词,并发表题为 《中国地质学会的目的》的文章,两届当选为理事长;
1923 年发起和筹建中国古生物研究社,其中还有张元济、罗振玉、张学良、章鸿钊、梁启超、翁文灏等;
1929 年 8 月参与中国古生物学会创立大会,参加大会的还有孙云铸、俞建章等;
1929 年兼任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
1934 年 3 月,参与中国地理学会成立,汇聚了学界名流,其中有: 翁文灏、李四光、竺可桢、谢家荣、叶良辅、张其昀、顾颉刚、谭其骧等;
相继创立地质陈列馆 ( 博物馆) 和地质图书馆等。
3. 主要论著 ( 仅列与地质学有关的)
1914 年发表 《调查正太铁路附近地质矿务报告书》,与梭尔格 ( Solger) 、王希宾合著;
1915 年发表 《云南东川铜矿》( 英文) ,《远东时报》;
1916 年发表 《中国之煤矿》( 英文) ,《远东时报》;
1919 年发表 《扬子江下游之地质》( 英文) ,《太湖流域水利季刊》;
《中国之矿产》( 英文) ,《远东时报》;
1921 年发表 《第一次中国矿业纪要》,与翁文灏合著;
1922 年在比利时召开的第 13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交了题为 《滇东的地质构造》 论文,文中把滇东地区划分为 9 个构造单元,并论其各自的构造特点;
1922 年发表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历史》,《中国地质学会会志》 发刊词;
《京兆昌平县西湖村锰矿》,《地质汇报》4 号;
1923 年发表 《重演印 “天工开物” 始末记》,《努力周刊》;
1923 年发表 《五十年来中国之矿业》,《最近之五十年》;
1923 年参与了 “玄学与科学” 的论战,以 4 篇 《科学与人生观》 宏论,战胜玄学派,并宣传和捍卫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倡导了科学方法,而成为科学派的主将; 同年,发表 《五十年来中国之矿业》;
1924 年发表 《中国地质工作者之培养》,在中国地质学会第 2 届年会上的报告;
1926 年在 《小说月刊》 上介绍 《徐霞客游记》 一书,内容主要是: 游历的目的、路线、发现及其文学和科学的价值等;
1927 年主编 《徐霞客游记》,并新编一本地图集,借以按图证书。其所附 《徐霞客年谱》,具有筚路蓝缕之功,曾得到胡适、梁任公等的帮助;
1928 年 《中国官办矿业史料》 由地质调查所印行;
1929 年发表 《中国造山运动》 论文,文中阐述了对中国造山运动的分期观点,即广西运动、海西运动和燕山运动,《中国地质会志》,第 8 卷;
1931 年发表 《丰宁纪的分层》,《中国地质学会会志》 第十卷;
1931 年发表 《中国地质学者之责任》,《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会刊》;
1931 年发表 《川广铁道路线初勘报告录》,与曾世英合著,《地质专报》;
1932 年发表 《丁氏及谢氏石燕宽高率差之统计研究》, 《中国地质学会会志》 第十一卷;
1932 年发表 《漫游散记》, 《独立评论》 上连载,记述了他 20 年间、遍 及 22 省( 区) 的地质的、地理的考察,包括云、贵、川、桂、太行山、燕山等;
1933 年 6 月赴美,代表政府和中国地质学会参加在华盛顿召开的第 16 届国际地质大会,会上提交了与葛利普合著的 《中国之二叠纪及其在二叠纪地层分类上之意义》及《中国之石炭纪及其在密西西比与本薛文尼二系地层分类上之意义》论文报告; 会议期间还代表我国出席国际古生物学联合会筹备会,当选为筹备委员; 会后赴英国、瑞典、瑞士访问。8 月底,到达苏联莫斯科,受到苏联科学院及地质矿产测勘研究所的接待,曾到巴库油田等地参观访问,留下深刻印象和赞美,对其政治思想均有颇大影响;
1934 年发表 《苏俄旅行记》 和 《苏联南部油田地质》,《独立评论》 上连续刊登十余篇,苏联地质科学的成就,影响深远;
1933 年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合编 《中华民国新地图》 和 《中国分省新地图》 由申报馆出版,得到高度评价,被称之为 “国内地图革新之第一声”。
4. 在中央研究院的贡献
1934 年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是一位实际的行政首脑,尤其是受苏联科学成就的影响,他以富有雄心壮志改革者姿态进入研究院,首先建立评议会、基金保管委员会等,并试图把全国科学研究力量集中于研究院,因而曾激起科学界的一场风波。关于丁文江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成就,将有专文另行表述,这里主要列举以下有关文献可供参阅:
( 1) 蔡元培 《丁在君先生对中央研究院之贡献》,《独立评论》,第 188 号
( 2) 朱家骅 《丁文江与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院刊》,第 3 集
( 3) 李济 《对丁文江提倡的科学研究几段回忆》,《中央研究院院刊》
( 4) 葛利普 《丁文江先生与中国科学之发展》
( 5) 丁文江 《中央研究院的使命》,《东方杂志》,第 32 卷第 2 卷
( 6) 丁文江 《科学化的建设》,《独立评论》,第 151 号
( 7) 丁文江 《中国中央研究院之科学工作》,英国 《自然》周刊
( 8) 丁文江 《中国现代科学》(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第 133 页
( 9) 丁文江 《我国科学研究事业》
从文献中,可以了解到他的科学观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以及他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情况。
三、科学与玄学论战始末
正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际,一场宣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 “玄学与科学”的论战掀起高潮: 论战的主题是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问题。
1923 年 2 月 14 日,清华大学教授张君劢 ( 1887 ~ 1969) 为出国留学生作学术报告,后公开发表 《科学与人生观》文章,其基本观点是:
( 1) 科学是客观的,人生观则是主观的;
( 2) 科学可以分析方法下手,而人生观则是综合的;
( 3) 科学为理论 ( 逻辑) 方法支配,而人生观起于自觉;
( 4) 科学为因果律所支配,而人生观则为自由意志;
( 5) 科学起于对象之相同对象,而人生观则起于人格之单一性。
总之,强调人生观的中心是自我,与之相对者为 “非我”,科学有一套推理方法,人生观起于直觉,科学为因果规律所支配,人有自由意志、单一性、良心自动,其结论是科学对人生观没有意义,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
张君劢的文章发表后,4 月 12 日他的挚友丁文江在 《努力周刊》 ( 第 48、49 期) 发表 《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的批评文章,文中就上述玄学五个观点,逐项论述和批驳,其结论是: 人生的、心理上的问题,也是科学研究对象,心理上的内容,包含心理现象、人的感情,都逃不出科学的范畴。科学的目的,就是废除个人主观成见,科学的理性能解决人的感情问题,进而肯定科学、科学的方法能用于建立科学的人生观,能解决人生观问题,那就是人类应该用科学的原则支配自己的人生观,认为科学不外是将事物分门别类,求它们的秩序,然后概括为科学的公例,“……而科学上的公例随着新的发现不断变更,光学、牛顿力学在发展,时空观念在变化,进化论本身也在进化……”肯定心理现象也是科学内容,同样遵循某种客观规律在运动着、发展着; 文中自然也涉及了精神与物质问题的讨论。
紧接着,张君劢在 《晨报副刊》发表了 《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 ( 上、中、下) ,文中除再次阐述玄学观点外,着重对丁文江等科学派的 “科学万能论”从知识论角度进行了反驳,指责丁 “中了迷信科学的毒”,认为科学与人生观分属不同世界,科学只能在物质世界起作用,不能在精神世界起作用,并责之为 “机械主义”。人生问题是复杂的,没有统一标准的,没有因果可循,“故天下古今之最不统一者,莫若人生观”。认为人的内在精神活动是变动不定的、自由创造的,作为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是不能作用其上的。科学方法和因果律都不能施用于人生观问题,基本否定了科学派主张的科学基础原理和科学方法的普遍性。张君劢强调说: “国人迷信科学,以科学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运用最新的实验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理论,指出人的心理、情感和意志的特殊性。
张君劢曾随同梁启超去过欧洲考察,张君劢,接受了当时欧洲超人哲学对西方文明的批判观点,这种论调,作为反击科学派人生观的思想武器。
此时,玄学与科学的论战,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梁启超于5 月5 日发表了 《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 “战时国际公法”———暂时局外中立人梁启超宣言》,5 月 23 日发表之《人生观与科学———张丁论战的批评》,基本上是倾向于玄学观点,又以各打五十大板形式。
胡适 5 月 11 日在 《努力周刊》上发表 《孙行者与张君劢》。我国地质事业创始者之一,章演存 ( 章鸿钊) 在 《努力周刊》上发表了 《张君劢主张人生观对科学的五点疑点》,有力地支持科学派的论点。
5 月 30 日丁文江再次在 《努力周刊》 上发表 《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全面驳斥张君劢对科学人生观点质疑,并对反驳其科学万能论的观点,再次指出玄学从形而上学关照人生观,认同传统儒学,倡导生命哲学加上新宋学的复兴,这时论战已进入炽热阶段。
张君劢在中国大学演讲,题为 《科学的评价》,对丁文江所述科学支配人生观的论点再予以反驳,并说: “科学解决问题也是有限的……”6 月 5 日,丁文江在 《努力周刊》上发表 《玄学与科学讨论的余兴》,文中强调科学追求客观真理,严肃认真地批判了玄学的本体论,以及与人生观无关的观点,提出玄学是从柏格森的玄学脱胎而出,援引罗素的哲学理念,加以澄清。
支持科学派的除胡适、章演存 ( 章鸿钊) 外,还有:
( 1) 任叔永 《人生观的科学或科学的人生观》,《努力周刊》,1923 年 5 月;
( 2) 朱经农 《读张君劢论人生观与科学的两篇文章后所发生的疑问》,《努力周刊》,1923 年 5 月;
( 3) 心理学家唐钺则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其中有 《玄学与科学论争所给的暗示》、《一个痴人的说梦———情感真是超科学的吗?》、《科学的范畴》、《读了 < 评所谓 “科学与玄学之争” >》、《哲学者之眼中钉》等;
( 4) 陈独秀 《科学与人生观·序》,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 年;
( 5) 谢国馨 《评吴稚晖的人生观》,1924 年 1 月 18 日 《学灯》;
( 6) 王星拱 ( 1887 ~1949) 《科学与人生观》、 《什么是科学方法》主张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
支持玄学学派者,有:
( 1) 吴稚晖 《箴评八股化之科学》,《晨报副刊》;
( 2) 张东荪 《劳而无功———评丁在君先生口中的科学》;
( 3) 菊农 《人格与教育》,《晨报副刊》;
( 4) 陆志伟 《“死狗”的心理学》;
( 5) 林宰平 《读丁在君先生的 “玄学与人生观”》,抨击丁的科学主义;
( 6) 甘A仙《人生观与知识论》。
论战涉及学界各个层面,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也都参与了论战,对科学与玄学作了更为精辟的论述,其中有:
( 1) 瞿秋白 1923 年 6 月 15 日以 “屈维它”署名,在 《新青年》上发表 《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化》,同年 11 月 24 日在 《新青年》上发表 《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驳张君劢》,1924 年 8 月 1 日在 《新青年》上发表 《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驳胡适》。
( 2) 邓中夏 1923 年 11 月 13 日在 《新青年》上发表 《中国现在的思想界》,1924 年1 月 26 日在 《新青年》 上发表 《思想界的联合战线问题》。
( 3) 萧楚女 ( 署名萧初玉) 于 1924 年 7 月 29 日在 《新建设》上发表 《国民党与最近国内思想界》。
( 4) 陈独秀 1923 年 12 月 9 日发表 《答A之》文中指出胡适是多元论者,对他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点作了评述,1923 年11 月23 日并为 《科学与人生观》一书作 “序”,主张用唯物主义史观作为人生观的理论之基础。
其他学界重要文章有:
( 5) 胡适 1923 年 11 月 29 日为 《科学与人生观》一书作 “序”,随之,胡适发表《答陈独秀先生》。
( 6) 哲学界蔡元培 1923 年 12 月在 《最近五十年》中发表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信仰。
( 7) 冯友兰发表 《一种人生观》。
( 8) 梁启超 1924 年 12 月以后发表 《非 “唯”》。
科学派最主要的观点是以科学作为人生观点理论基础,认为科学中内含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信仰方式,科学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规范、法则,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学派获得多数学者基本认同。
玄学派代表人物张君劢在为 《人生关于之论战》一书 “序”中仍坚持唯心主义观点,在十年后,发表 《人生观论战之回顾》一文,其中解释说: “我当时脑子里所有的 ‘科学’二字,实在是指自然科学,不是指全部科学,因为自然界才能同人生观对立起来说。”他修正地说: “科学的本身,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有两种: ①自然界; ②人生。科学这件事,是关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知识”。 “……科学是可以研究人生问题或社会问题的,但……有个人问题,……有意志问题……不是查出公例”,最后,他依然认为:“科学应该是自然科学,亦即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论战的后期,中国倡导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也相继发表论文,对两派的论点,分别作了评论:
( 1) 1923 年 11 月 13 日,陈独秀在 《科学与人生观》一书作 “序”中,主张用唯物史观作为人生观之理论基础,其观点是: “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就是 ‘唯物史观’,在这个问题上,丁文江、胡适都不彻底”。认为科学派丁文江、胡适是多元论,对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点作了评述,胡适 11 月 29 日发表 《答陈独秀先生》,12 月 9 日陈独秀发表 《答适之》。
( 2) 瞿秋白 1923 年 11 月 24 日在 《新青年》上发表 《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驳张君劢》,精辟地揭露了玄学派的唯心主义思潮。
( 3) 1924 年 8 月 1 日,陈独秀在 《新青年》上发表 《答张君劢与梁任公》。
( 4) 1924 年 8 月 1 日,瞿秋白在 《新青年》上发表 《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驳胡适之》。
论战一年后,梁启超发表 《非 “唯”》,文中批驳唯物主义,他认为: “人生是最复杂的、最矛盾的,……真理不能用 ‘唯’字表现的,……凡讲 ‘唯什么的’都不是真理”,坚持心物二元论,批评陈独秀提出的机械主义人生观……会导致命定论……陈独秀多次在上述文章中,强调 “用唯物史观作为人生观论之基础”。
“玄学与科学”的论战,最终以玄学的失败而告终,反映这次学术论战基本内容,有两派各出版一本文集,以科学派主编的 《科学与人生观》,由胡适、陈独秀作 “序”; 以玄学派主编的 《人生观之论战》,由张君劢作 “序”。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玄学与科学论战提出新的评论,认为: 这次论战基本上只是在上层人士中倡导科学思想、宣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试图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但并没有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受到颇大局限性,没有形成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力量,特别是科学派虽然取得论战的胜利,而科学派重要人物的科学观,也深受他们自身的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经验论影响,诸如像胡适在哲学上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科学实证唯核心的现代理性思维方式,给 “大胆用心求证”蒙上一层马赫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
关于胡适、丁文江的马赫主义思想,20 世纪 90 年代中,在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以及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期间,曾两度请教过著名理论家于光远、龚育之等教授,他们共同认为即使有马赫主义色彩,也不能一概抹掉当时科学派宣扬科学思想,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光彩,在当时中国科学处于萌芽阶段,宣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是主流,是有其积极影响和作用的,应予以肯定。
他还引述了当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思奇在 50 年代批判胡适运动初期,评论过胡适这篇对科学的人生观的文章,认为该文是确能表明胡适有过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光彩。
龚育之在 《对新世纪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一文中指出: “科学派的代表人物丁文江和胡适,试图列出一系列基本观点来描绘他所主张的科学人生观。……不管胡适和丁文江的科学观,有着多少可以和应该批评的地方,我认为这是中国思想界的一次进步,而没有理由把它评价为该谴责的 ‘科学主义’统治的滥觞”。
在文章的脚注中还着重地作了说明: “他们的科学观,特别是丁文江的科学观,本来带有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性质,到哲学层次上却同实用主义和马赫主义搞到一起了。批判胡适运动的那个时候,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们大都对实用主义和马赫主义取全盘否定态度,所以那时丁文江、胡适在这场论战中的维护科学的光彩,也被抹掉了。……现在人们当然不再采取这种简单的态度来对待实用主义和马赫主义、对待胡适和丁文江了”。
有人问我,张君劢何许人也?
( 1) 张君劢 ( 1887 ~1969) 早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与政治,后留德改学哲学,曾为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23 年因发表 《人生观》等文,掀起了一场玄学与科学的论战。他曾是国民党参政员,起草过 《中华民国宪法》等。梁启超、张君劢同去欧洲考察,接受了当时欧洲的超人哲学和生命哲学对西方文明的批评论点,并作为反对科学派人生观的思想武器。
张君劢在 《人生观之论战·序》中,坚持多元论历史观,反驳陈独秀的唯物史观一元论,坚持 “社会变迁”是 “人类之自由意志为主原理精神立法的理论基础提出人生观的轮廓,非科学公例所能一律相绳。”
( 2) 梁启超 ( 1873 ~1929) 举人出身,清末参与维新变法,1895 年随同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 年发表 《变法通议》,是有名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参与了论战,在一年后 ( 1924) ,发表 《非 “唯”》,批驳唯物主义,他认为: “人生是最复杂的,最矛盾的,真理是不能用 ‘唯’字表现的,凡讲 ‘唯甚么’都不是真理”。坚持心物二元论,指出陈独秀提出机械的人生观……会导致命定论; 值得提及的是梁启超在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还以欧战造成的破坏来说明 “科学万能论”的破产。但不能忽略,他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科学启蒙都有一定影响。
有的学者提出: 胡适以科学的原理、精神和方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科学人生观的大体轮廓,马克思主义派的陈独秀主张用 “唯物史观”作为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玄学派对科学派 “科学万能论”的批评,最主要的论点就是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科学与人生观分属不同的世界,科学只能在物质世界起作用不能在精神世界起作用。
玄学派批评马克思主义者的唯物史观一元论,唯物史观解释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陈独秀的答辩是坚持物质一元论,反对心物二元论,这是针对梁启超的 “非唯”论点而言。认为哲学上对于宇宙观和人生观,向来分为物质一元论和精神一元论,不存在什么二元论说。
陈独秀、胡适等人正是以科学、理性知识,批评宗教迷信和偶像崇拜,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确立。陈独秀提出以科学代替宗教成为人生新信仰的主张。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梁漱溟提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是礼乐代宗教 ( 道德) 。胡适提出宗教 “人化”的见解,即 “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冯友兰提出用哲学代替宗教。
科玄论战是 “科学代宗教”的重要阶段。
梁漱溟说: “科学是知识,宗教是行为,知识不能变更我们的行为,行为是出于情态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史观解释世界乃万物本源,强调世界本源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物史观,正是一元论者。
据 《光明日报》发表的 《“科玄论战”对中国文化哲学的影响》一文指出: 陈独秀、瞿秋白在这场论战中对科学主义思潮的支持、对唯物史观的科学化的理解、对形而上学的拒斥,构成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无法剔除的解释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是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三位一体的体现,首先是破除封建迷信和蒙昧主义,启迪中国新文化思潮,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摈弃旧的 “忠君报国”的伦理道德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❺ 地质学史上的主要论战及其代表人物
地质学上三大论战的焦点和代表人物
水成论和火成论
在近代地质学史上,曾有一场长期的争论——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水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水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水成岩.火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火山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岩.讲水就排斥火,讲火就排斥水,水火之争,愈演愈烈.
火成论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赫顿是火成论的代表人物,这位苏格兰天才的主要调查区是加里东造山带的典型露头区苏格兰高地,那里有花岗岩和矿脉.他认为地层的固化和海洋上升为陆地是地热的作用,火山活动是释放地下能量的出口,有点象瓦特的蒸汽机(当时瓦特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试验).他的地质理论长期被说成火成论,其实他本人并不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的.他对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解释为18世纪的地质学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魏尔纳是水成说的集大成者.水成论者认为水对地表的改变起决定因素.纪元前,古罗马人已发现尼罗河两岸周期性地被洪水淹没,尼罗河在三角洲不断增大,另外,陆地上存在海相介壳动物化石等事实.火成说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由于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的强烈活动,古罗马人相信有一位主管火和锻冶的神,称"沃尔坎"(Vulcan).火山(Volcano),火山学(Volcanology)等词即来自意大利语的Vulcan.
与魏尔纳观点大相径庭的一个代表人物是赫顿.水成论和火成论的正式交锋始于18世纪中叶的法国.1746年,盖塔尔送给巴黎科学院关于矿带和岩石分布的记录.他发现了地层的连续性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并据之作出法国的地质图.显然,岩石只有形成在水中才具有连续性和分带性,对奥费涅火山的玄武岩,他也认为是水溶液的结晶作用形成的.1765年,迪马雷送给巴黎科学院奥费涅的地质图,提出玄武岩是附近的火山里流出来的,柱状节理是玄武岩曾处于熔融状态的证 莱伊尔对水成论和火成论的论战很感兴趣,他详细阅读有关文章,积累 了有关理论,学说以及各自论点的资料,后来他在撰写《地质学原理》时充 分阐述了这次学术论战的情况.
德斯马雷特被奉为火成论的鼻祖.
魏尔纳一直固执己见地拒不承认火成论,但是他的学生却并不都像他那样固执.抱着水成论的观点,魏尔纳的学生弗朗西斯在1803年应邀赴法国的奥弗涅进行实地考察,在事实面前他动摇了过去的信念,在一年后勇敢而又谦恭地在法兰西学院宣读了放弃过去的观点的声明.
18世纪初,化学发展很快,证明在溶液中能够结晶沉淀出矿物,这对地质学有很大影响.德国学者魏尔纳(公元1750-1817)在沉积岩发育地区工作后,热心于化学成果,竟认为所有岩石都是由原始海水结晶沉淀而成或是洪水沉积物变成的岩石.水成论盛极一时,但不到半个世纪便被火成论击败.
苏格兰学者郝屯(J.Hutton,公元1726-1797)及其门徒的足迹遍及欧洲,根据丰富资料结合推理, 认为岩石有水成者,但也存在花岗岩等大量火成岩石.郝屯于1795年,出版<>一书,被称为"现代地质学的创立者".他认识到每次不整合代表一次构造运动,主张宇宙无始无终,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关键.
灾变论与渐变论
地质学史上还有灾变论与渐变论之争。19世纪初多数科学家都已认识到地壳是逐渐形成的,生物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这种变化是突然发生的,还是逐渐发生的,看法不一,形成灾变论和渐变论两种学派。
灾变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古生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他详细地研究了巴黎盆地沉积层,发现不同地层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地层愈古老,所含生物化石愈简单,与现代生物的差别愈大。居维叶认为这不是环境的缓慢变化造成的,历史上必定发生过突发的灾变。他认为,陆地曾经发生过升降,海水也就有过进退,气候也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突然发生的,而且不止一次。当海底变成陆地时,海生动物死,当陆地下沉为海洋时,陆生动物亡,发生灾变的地区的物种就此灭绝。过一段时间,其它地区的物种迁移过来,形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生物种群。因灾变而亡的物种残骸经由沉积、石化形成古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所以不同地层的生物化石就不同。这种巨大的灾变有四次,最后一次是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大洪水,也就是挪亚方舟那次洪水。居维叶在发表这些观点的时候恰好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发现了皮肤、毛发和肌肉都保持完好的古代四足兽的尸体。居维叶认为这正是灾变论的很好的证据。他认为这种原本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动物,由于地壳和气候的突然变化,一下子变得寒冷,这些动物来不及迁徙,就被冻死了。1825年他的《地球表面灾变论》出版,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灾变论的观点。
苏格兰人赖尔本来是支持灾变论的地质学家,后来受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生物进化论著作的影响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赖尔经过长期考察完成了《地质学原理》第一册初稿,为了修改初稿,继续国外考察。1829年赖尔在伦敦地质学会上宣读了论文,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是渐变论和灾变论的交锋,双方势均力敌。1830年-1833年赖尔陆续出版了《地质学原理》的1-3卷,副标题是“试以现在仍然起作用的各种原因去说明过去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他坚持用现在已知的自然法则来解释自然现象,认为古今的营造力是一致的。他认为,通过化石反映出来的物种变化是环境变化造成的,环境的变化是地壳的运动变化引起的,而地壳的变化不是突发的,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微小变化的日积月累形成了巨大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力量是自然力,如河流、湖泊、海洋、火山、地震,都是现今可以观察到的。地壳的上升和下降运动是地球自身运动的结果,老的和新的岩石的结构差别是历史的结果。人类可以根据现在仍然起作用的自然力和法则去推理地球的历史,自然力不断地破坏岩层,并搬运到江河湖海中,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千百万年的变化形成新的岩石,地震、火山、岩浆活动又将地下的熔岩带到地表,构成一幅“旧岩层不断破坏,新岩层不断形成”的系列画卷。《地质学原理》一书出版后,经过多次考察,赖尔也进一步认识到在过去的地质时期中,地球也确实发生过由造山运动引起的激烈变化。他不断修正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1836年他发表了《人类演化的地质证据》,放弃了物种不变的思想。1866年重写《地质学原理》第二册第九章,这对30多年来一直在英国地质学界居于导师地位的人来说,决非易事。
灾变论与渐变论之争至今没有结束。地球上的渐变过程是绝大多数人都承认的,可是在地球的历史进程中到底有没有突发的灾变事件,并引起许多物种的灭绝?现代科学已经找到了部分答案。
地质演化理论
到了19世纪,岩石学、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皆取得了重大突破。当时的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基本上都承认,化石是一度存在过的生物遗骸,是地质和生物过程结合的产物,英国的地层学之父史密斯(W.Smith,1769~1839)还进一步发现,地层及其所含化石呈现出有规律的迭置,因此,即使相隔很远的地层,也可以根据所含化石来确定其上下关系和生成的地质年代,而史密斯的外甥菲利普斯(Phillips,1800~1874)正是根据这一原理将岩层进行了划分,建立了岩层划分的基本框架。在这里,地层是在不同时期逐渐形成的地质学演化思想,已经明显地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了。
标志近代地质学演化理论体系化的,是英国地质学家赖尔(C.Lyell,1797~1875)在1830~1833年间出版的《地质学原理》一书。这部书的副标题是“以现在还在起作用的原因试释地球表面上以前的变化”,书中吸收了同时代诸多地质学家特别是赫顿的思想,总结了大量的地质学知识,考究了地壳升降、火山、洪水、冰川等地质作用,系统阐述了地质均变论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地区的火山岩往往是多期形成的,每一期内往往又是多次喷发和溢流的火山物质造成岩石,考虑到时间长、次数多的因素,每次火山爆发并不都是很强烈的。他还认为,散布在沉积岩地层中的无数同类化石,意味着同一物种曾经继续了许多世代,与其同时生成的地层不会是短期内形成的,这清楚地表明,地质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地质演化理论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将历史的、发展的因素带入地质形成理论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蕴含了生物进化的思想,不难理解,既然地层有它的演化历史,地球表面上生活的动植物自然也必然有其演化历史。作为古代地质过程的见证者和古代生物发展的信使,岩石中的化石顺序已明白无误地表明,同演化着的地质过程一样,生物现象也有一个演化过程,尽管赖尔及其同时代的地质学家囿于传统观念,没有正面论证生物进化的观点,但科学的生物进化理论却实实在在是呼之欲出了。
❻ 地质学在哪个大学最好
中国地大、吉林大学、长安大学、山东科大、中国矿大
❼ 地质学在中国排名前五的学校
1.中国地质大学
2.北京大学
3.南京大学
4.西北大学
5.中国矿业大学
❽ (二)地质统计学在我国发展的3个阶段
自1977年地质统计学引入我国至今大体上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7年至1989年11月)。该阶段为起步阶段。宣传普及,学习研讨,发表论文,有关工业部门和个别矿山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进行开发研究,构成了该阶段的主要活动内容。
在美国学者H.M.Parker博士将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系统地介绍给我国的数学地质及勘探、矿山设计人员之后,我国有关的学术专业团体的学术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1980年4月,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学会在广西桂林召开的第一届遥感地质数学地质学术会议上,有10个单位的代表宣读了他们的地质统计学研究论文。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冶金地质系统的“地质统计学协作小组”。随后几年,在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学会数学地质、遥感地质及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中国核工业部所属学会和中国煤炭学会地质学会,以及矿山地质及采矿工程学会等举办的历届学术会议上,地质统计学的论文不断增多,其地位也日益显著起来。
与此同时,地质统计学的普及工作相继开展起来。地矿、冶金、石油、核工业和煤炭等行业,为普及这门学科,先后以不同的形式举办了学术讲座。地质矿产部于1980年还设立了地质统计学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科研项目,由地矿部储委、北京计算中心、云南地矿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参加,经过4年的研究,完成了专题科研报告,冶金工业部地质局也设立了地质统计学科研专题,进行地质统计学理论方法研究、程序设计及实际应用,并出现了有关地质统计学专著:《地质统计学及其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侯景儒、黄竞先,1982年,地质出版社),《矿业地质统计学》(侯景儒、黄竞先,1982年,冶金工业出版社)。江西德兴铜矿采用普通克里格法计算了铜矿石储量,并进行了采矿设计,在生产上作了尝试。
在此期间,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从1978年起,我国先后派出许多专家学者到国外学习深造地质统计学。如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李裕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王仁泽教授、北京科技大学侯景儒教授、有色金属总公司南昌设计研究院吴庭芳高级工程师等都是这一时期先后派往美国、法国、德国学习的,如今都已成为本单位的这门学科的带头人和骨干。与此同时,国外的地质统计学专家也应邀来华讲学交流。这期间的学术交流有:1984年地质统计学家Ren在安徽铜陵讲课;1985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Kim教授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作学术报告;1989年4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系主任A.G.Journel教授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讲座等。
这期间国内出版的关于地质统计学的重要专著和论文有:《地质统计学》(地质部情报研究所编辑,1980),《地质统计学及其在矿产储量计算中的应用》(侯景儒、黄竞先,1982),《矿业地质统计学》(侯景儒、黄竞先译,1982),《线性地质统计学》(王仁铎、胡光道,1988),《数学地质的方法与应用》(於崇文,1980),《地质统计学及其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谢锡林、高德秀、谢温宏、胡光道,1988)。随着国内外学术活动的开展和有关部门及大专院校教学研究工作的进展,涌现出一批地质统计学的专家,他们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为地质统计学在国内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为开拓我国的地质统计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侯景儒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张树泉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於崇文教授、蒋跃凇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裕伟高级工程师、尹镇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地质矿产部)、余金生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谢锡林高级工程师(原地质矿产部)、王仁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胡光道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陈仁宽高级工程师(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唐昌骏教授(成都理工大学)、陈俾茂教授(成都理工大学)、黄竞先高级工程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薛禹选高级工程师(核工业总公司地质局)、王家华教授(西安石油学院)、李新兴教授(西安石油学院)、李行高高级工程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李维明高级工程师(武警黄金指挥部地质研究所)、吴庭芳高级工程师(江西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覃必成(陕西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86队)及以后的黄勇教授(江西会迈克科技发展公司)、向永生博士(武警黄金指挥部)、孙玉建博士(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综上所述,该阶段有3个明显的特点:
1)大专院校和有关工业部门的研究设计单位是活动的主体,宣传、学术交流和研究应用活动主要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地质、物探、数学和数学地质等专业的一些专家、教授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地质统计学专业的主力军,侯景儒、黄竞先多次为冶金工业部等生产部门有关单位举办地质统计学学习班。
2)在地质统计学理论方法研究方面,以普通克里格法为主,泛克里格法、对数正态克里格法、因子克里格法也有研究。线性地质统计学是该阶段的主旋律。非线性地质统计学、非参数地质统计学和多元地质统计学等理论领域,涉及的还很少。
3)在应用方面,主要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各有关单位和有关专业人员结合本职工作,做零星的研究应用。基本属于探索性的开发应用,随意性较大,目的性不强,缺少系统的安排。在地质工作领域里,多应用于物探、化探、遥感数据处理及找矿预测等方面。其他领域涉及的较少。
1989年11月召开全国第一届地质统计学学术讨论会,这标志着地质统计学发展第二个阶段的到来。
第二阶段(1989年11月至1995年10月)。该阶段开始从开发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转向生产实践,与地质勘探和矿山生产相结合。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推进地质统计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若干有影响的重要事件。
1)1990年10月,西安石油学院与油田结合,研制成功克里格绘图系统,对牛庄油田数据进行了处理,绘出一批地质图件。
2)1990年12月,武警黄金指挥部(以下称“指挥部”)黄金地质研究所完成了国家“七五”项目——地质勘查指挥系统软件应用及开发研究。于1991年1月由原国家计委主审通过了项目鉴定。该软件(GEOLOG)是加拿大国际地质技术公司(IGC)研制开发的,指挥部于1986年购置该软件英文软件后,由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进行了全面的汉化开发。经鉴定后的中文版CGLS,CGES软件和原GEOLOG英文软件都已由中国软件登记中心审定核发了软件著作权证书。该系统软件中的储量计算系统,提供了地质统计学普通克里格法和泛克里格法以及距离反比法。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采用克里格储量计算方法对河北省平泉县洼子店岩金矿、山东省招远市夏甸岩金矿、山东省栖霞县后岩金矿、山东省烟台市辛安河下游砂金矿和外夹河砂金矿等3个岩金矿和两个砂金矿进行了储量计算,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还举办了3期克里格法和CGES软件培训班,培养软件使用人员60余人。
3)1991年8月,由地质矿产部固体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系统项目(该项目为我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领导小组,为普及地质统计学在固体矿产勘查评价工作中的应用,在北京举办了“地质统计学环境评价软件(GE-OEAS,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学习班”。由美国地质统计学家B..LGibbs女士讲授地质统计学原理和GEO—EAS软件的使用。同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全国矿产资源委员会前身)又在北京举办了地质统计学短训班,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D.E.Myers教授讲授地质统计学原理和GEO—EAS软件。参加上述两次培训班的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厅(局)和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储委的技术业务骨干。
GEO—EAS软件由数据文件管理,数据变量的转换,单变量的统计量计算,变差函数分析,交叉验证,克里格法计算,绘制等值线图、样品分布图、线性回归及散点图等几个相互独立的程序组成。用来进行(二维的普通克里格法)环境评价。
4)1991年10月,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在武汉举办“提高矿产地质勘探报告质量研讨班”。在研讨班上,由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尹镇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普及讲授了地质统计学及储量计算。学员来自地质、储委、冶金、化工、武警黄金指挥部、煤炭、核工业、建材等工业系统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层地质单位。绝大多数地质技术人员来自野外第一线。
5)1992年1月,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管理局、矿产储量管理办公室、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储委油气专委办公室等单位下发了“关于积极支持在矿产和地下水储量报告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通知”〔国储(1992)7号文〕。“通知”中明确肯定了在矿产和地下水储量报告中可以采用新的储量计算理论、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实际上,这是对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计算矿产储量提交地质勘探报告的肯定,在当时起到了积极推进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的作用。
6)1993年1月13日,由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牵头成立了有31个工业管理部门、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参加的“地质统计学应用协调组”,并通过了地质统计学应用协调组组织简则和1993年度工作计划。
7)1993年4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的支持下,由陕西省矿产储量管理局组织审查,并通过了由国家武警黄金指挥部黄金第十四支队提交的陕西省洛南县驾鹿金矿地质勘探储量报告。该报告是全国第一份采用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及软件系统提交的储量报告,是第一份将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直接用于地质勘探生产的开创性成果。
8)1993年8月,中法合作项目:“地质统计学在中国矿产资源储量评价中的应用”,经地质矿产部批准立项研究。项目组织单位是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办公室,项目专家组组长由尹镇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项目参加单位有德兴铜矿、武警黄金指挥部及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
9)1995年4月,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审查,并通过了全国第二份采用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提交的山西省灵邱县刁泉银铜矿床勘探地质报告(提交单位是冶金工业部第三地质勘查局三一二队),同时推出了北京科技大学地质系提供的“三维普通克里格法程序系统”。该“程序系统”包括数据库、储量计算及成图三部分内容。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发展我国地质统计学方面也作出了贡献。由侯景儒教授负责的科研项目“多元及非参数地质统计学理论分析及在金属矿床的应用”(1990~1992)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该项目在地质统计学理论及应用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地位,并通过冶金工业部鉴定。1993年,由侯景儒教授负责的另一课题“空间域及时一空域中多元地质信息的地质统计学理论分析及其应用”(1993~1995)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两项科研成果均汇集于他们的专著——《矿床统计预测与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与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之中。根据地质统计学发展的现状及地质统计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大,侯景儒教授建议将“地质统计学”扩展为“空间信息统计学”(Statistics of Spatial Information),而且在北京科技大学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空间信息统计学”课程。此外,侯景儒教授将若干地质统计学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冶金工业部重点科研项目“扬子地台周边及其邻域优质锰矿成矿规律及资源评价”之中,该项目于1997年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
11)1995年10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矿产储量管理局)、全国储委油气专委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局(厅)、冶金工业部地质局、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局、化学工业部地质局、武警黄金指挥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勘总局地质局、国家建材局地质勘查中心等部门单位,公布了关于“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提交地质勘探报告的编写提纲和审查提纲”的试行意见。这个“试行意见”是审查地质勘探储量报告的主管部门关于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技术的一个技术性法规文件。它标志着地质统计学这一先进的理论、技术在我国业已成熟,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在实用的技术方法中有了自己的地位,在应用领域有了自己的位置。这预示着地质统计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已经到来。
第三阶段(1995年10月至今)。该阶段以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关于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提交地质勘探报告的编写提纲和审查提纲”的试行意见作为开始,确立了地质统计学的技术法规地位,进入以矿产资源政府管理部门为指导的矿业市场生存竞争的深入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是:
1)地质统计学的技术法规的产生,确立了地质统计学技术方法在我国矿业领域中的技术地位。
2)为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地质统计学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涉及的方法原理更加广泛,整体理论水平与国际水平接近。除了研究最为深入的普通克里格法外,非平稳线性地质统计学、非参数地质统计学、多元地质统计学,以及近几年作为地质统计学科前沿的时空域多元信息地质统计学等,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
3)在应用方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提交地质勘探成果和开发矿山,已经为生产部门所接受,开始成为地质勘探、油田和矿山开发的实际应用方法,与生产实践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4)为适应生产的需要,相继开发研制并推出了适于国内生产需要的软件系统。地质统计学的理论研究与相应的软件开发同时并举,把地质统计学的应用推向深入。如德兴铜矿的克里格技术矿山开发系统,西安石油学院的克里格绘图系统KMS,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的地质勘探系统软件,北京科技大学地质系的三维普通克里格法程序系统(3DOK)、三维协同克里格法程序系统(3DCOK)及指示克里格法程序系统(92DIK),地质矿产部的KPX2.0软件系统。以及2004年后,国内矿业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实力雄厚的私企为矿山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始研制自己的地质统计学软件,如金诚信矿业工程公司的DIMINE软件和紫金矿业公司的软件。地质统计学软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地质统计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5)地质统计学的技术方法已为广大的地质勘探和矿山企业所了解和接受,在矿业市场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了解。
6)国外地质统计学软件系统进入中国矿业市场,并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的认可。在我国矿业市场上有了自己的地位,开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国外知名的地质统计学软件公司(如Surpac,Dat-amine,Gemcom,Micromine等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相互竞争,根据不完全统计,其软件产品在中国矿业市场的销售量已达500~1000套,占据了中国矿业市场的绝对份额。
7)随着国外地质统计学软件公司进入我国,和对地质统计学软件应用的不断增多,在矿业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在矿库建模、勘探网度确定、矿山开发设计、矿石品位优化控制、储量计算、矿产资源储量价值评估、矿产资源预测等方面。
❾ 有地质学专业的二本大学
同一个大学在不同省份的招生批次可能不同,所以不知道你们省的“二本大学版”到底有权哪些。
全国开设地质学专业的学校现在一般不是一本就是三本,三本里面只有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和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两个,其他学校的地质学专业都在本科一批招生,包括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长江大学等。另外提示一下,地质学专业近几年就业都不会好起来,如果不是特别好的学校,请慎重考虑
❿ 地质学的年代怎么划分
土与岩石的性质与其生成的地质年代有关。一般来说,生成年代越久,土与岩内石的工程性容质越好。根据地层对比和古生物学方法,把地质相对年代划分为5大代,下分纪、世、期,相应的地层单位为界、系、统、层。从古至今,地质年代划分为:
1.太古代—— 距今1800~2700百万年;
2.元古代—— ①早元古代,距今950~1800百万年;
②晚元古代(长城纪、蓟县纪、青白口纪、震旦纪),距今600~950百万年。
3.古生代——①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距今400~600百万年;
②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距今225~400百万年;
4.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距今70~225百万年;
5.新生代——①早第三纪(古新世E1、始新世E2、渐新世E3),距今25~70百万年;
②晚第三纪(中新世N1、上新世N2),距今1~25百万年;
③第四纪Q(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距今12000年~1百万年;全新世Q4距今小于1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