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大学 » 李岩北京大学地质系

李岩北京大学地质系

发布时间: 2021-02-14 16:23:33

❶ 缅怀杰出的岩石矿物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何作霖院士

任建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何作霖,字雨民,1900年生于河北省蠡县。14岁考入当时河北省著名的育德中学。受校长“富国强兵唯赖开发矿业”思想的影响,1918年高中毕业后就投考了北洋大学采矿系预科。1920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在北大期间,地质学家李四光和矿物学家王烈两位教授对他影响最深。因为患肺病,曾休学两年,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岩石矿物组,尔后的几十年里便与矿物岩石和偏光显微镜结下了不解之缘[1]。毕业后到河北大学任教。1928年,经李四光先生举荐,到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3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兼任北大地质系讲师,开设光性矿物学。1934~1937年为北大地质系专任讲师。此时他获得中华文化基金资助,于1938年5月赴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留学,师从岩组学鼻祖桑德尔(B.Sander)教授攻读岩组学。1939年10月获得博士学位。1940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矿物学系任研究员,从施博特(E.Schiebold)教授研究结晶体构造学。1940年6月启程回国,拟取道香港、越南海防到桂林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赴任。途中闻日军已占领海防,不得已回到上海,遵中央研究院电令并经李四光先生同意,暂时在设于上海“孤岛”(租界区)的国立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上海“孤岛”,镭学研究所因汇兑不通、经费无源而关闭,何先生生活无着,于1942年3月返回北平故里,闭门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年秋季到北平师范大学地学系任教,1943年转到北大地质系任教。1946年经李四光先生推荐应国立山东大学之聘,在理学院筹建地质矿物学系,并任系主任。同年参加世界科学社,任该社《科学时报》特约编辑。1949年青岛解放后,当选为青岛市人民代表。1950年6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1951~1952年任山东大学教务长。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何先生调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特级研究员,岩石矿物研究室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起历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1月病逝于北京。何先生一生勤奋地从事科研与教育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很大。

一、我国稀土矿物及稀土矿床的首先发现者稀土矿物研究的领军人

20世纪20年代末,丁道衡先生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1933年他委托何作霖先生研究矿区的标本。何先生在偏光显微镜下发现两种很细小的奇特矿物包裹于萤石之中,它们能使紫色萤石产生褪色的晕圈,这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他测定了它们的光学常数,又千方百计将其分离出来,测定了它们的相对密度、硬度、熔点、酸可溶性等数据。由于它们颗粒很小,无法做晶体形态研究,又因其相对密度相近,二者以及与其他矿物很难分离,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做单独的化学分析,于是请物理学家做光谱分析,结果发现谱线中稀土元素La、Ce、Y、Er明显,何先生当时将萤石中的含稀土元素的那两种细小矿物,分别命名为白云矿和鄂博矿。他意识到白云鄂博铁矿同时也可能是一个稀土矿床,乃估算了矿床浅部(地表下100m范围以内)的稀土矿物资源量,1935年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3],向世人宣告中国发现了稀土矿床。但这项发现在旧中国不被重视。1958年,中、苏两国科学院组成白云鄂博地质矿产资源合作研究队,何先生被任命为中方队长。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团队发现了十几种稀土矿物,并发现了铌钽矿物,尤其是该矿床尚含有自然界很少见的钪。经勘探证明,白云鄂博不仅是一个大铁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和大型铌矿床。中国成为世界稀土大国,作为稀土矿物的发现者和研究的领军人,何先生功不可没,受到了各方尊重,在包头展览馆里,有专栏称颂丁道衡和何作霖的功绩。最近在我国辽宁发现了一个稀土矿物新种,研究者为纪念何作霖先生,将其命名为何作霖矿(Hezuolinite)已被国际矿物学会(IMA)批准。何作霖矿的矿物学数据已发表在“Eur.J.Mineral”(欧洲矿物学期刊)上[2]

二、我国现代岩浆岩岩石学及工艺岩石学研究的开拓者

1928年何先生受叶良辅先生之委托,对湖北大冶、阳新一带之火成岩进行研究,确定了这一带的火成岩的种类及特征,发表了《湖北大冶、鄂城、阳新一带火成岩之种类》,与王恒升、喻德渊、叶良辅等人在这一时期所发表的文章一起,标志着我国岩浆岩岩石学已经开始成为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独立分支。

1934~1935年,何先生对北京西山花岗岩类侵入体作了崭新的研究[3],他对各岩体的野外性状,显微镜下显示的矿物组分与结构构造,乃至主要矿物斜长石的光性常数以及它们的空间变化都做了研究,结合化学分析资料,论述了岩性特征及其空间变化,论证了岩浆分异特征及其演化结果,阐释了几个岩体之间的成生关系。又根据对岩体包裹体的形态、成分及排列特征的研究,结合岩组分析结果,确定了岩浆侵入时的流动方向。此外还研究了由岩浆侵入而导致的不同岩性的围岩热变质结果。研究了与岩体有关的构造,分出了岩浆侵入前、侵入同时和侵入后的各类断层。所有热变质产物及构造类型,皆分别表示在1:2.5万地质图上。这项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而细致的对岩体研究,已超越了纯岩石学的研究,而是一项岩体地质研究,一次地质事件研究,在我国当属这一领域的开拓之作,堪称楷模。

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之需,何先生投入了对镁质及铬镁质耐火材料,平炉炉底砖、炉渣等方面的工艺岩石研究,写出了相应的研究报告,为当时鞍钢的平炉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我国矿物光性研究的奠基者

1932年,何先生在北大开设了光性矿物课,1935年他第一个用中文编著了《光性矿物学》一书,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学丛书出版。该书对矿物光性理论的讲述简而明,每章都附有精炼的实验内容,还专为初学者设计了一张造岩矿物检索表,以便于自学(国外同类书中皆不曾有)。全书注重在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上启发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被公认为是一本培养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好教材,嗣后若干年一直被各大学地质系作为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在20世纪20~30年代,弗氏旋转台是研究矿物光性的一种先进仪器,1930年何先生得到了一台四轴旋转台,当时国内无人会用,也无说明书,他潜心研究,弄清了它的原理与操作规程,并意识到旋转台的应用将会把岩矿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高度,遂写了《弗氏旋转台用法说明》,首次向国内作了介绍,并第一个在大学开设弗氏旋转台课,以期提升国内岩矿研究之水平。

四轴旋转台鉴定斜长石的传统方法程序繁复、速度慢,1934年美国人艾孟斯在《美国矿物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改进的旋转台(加了一个内东西轴)能使之简便快捷。而几乎与此同时,1935年何先生则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不同于经典的方法,用四轴旋转台直接将光学轴与显微镜坐标相合,不用投影网,与五轴台相同。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著名岩组学家菲尔班认为“方法是灵巧的,并且在旋转台光学上是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对时间的经济来说,用五轴法或四轴法都相同。”[4]何作霖的方法在当时是一项国际领先的技术方法,且在五轴台刚发明不久,尚不普遍的情况下,更具现实意义,“受到时任美国矿物学会主席拉尔森的赞誉。”[5]

1928年,何先生在浙江普陀山朱家尖岛发现了钠微斜长石,对它的晶形、双晶、相对密度、硬度、光性特征、化学成分等做了全面研究,认为可称之为“hypoperthite of tri-clinic felspar”,1934年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6]。他的研究水平与成果,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他所测定的钠微斜长石各种光学数据,被权威的光性矿物著作“Elements of Optical Mineralogy”第四版所引用[7],这是该书唯一引用的中国人的数据。

1947年,何先生发表了《斜方晶系消光位之计算》[8]一文,前人认为斜方晶系消光位的计算是极其繁重的,以至于几乎不能计算。何先生在此文中给出了他推导出的简便计算公式,解决了这一难题。他还指出,以往认为斜方晶系晶体的切片,在显微镜下永为平行消光或对称消光,这是错误的,有时也有斜消光,这要看条件。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在晶体光学上是一大贡献。

为使透明矿物折光率的测定精度更高,何先生于1946年设计制造了一个变温盒,在使用中几经改进,于20世纪60年代初,臻于完善,解决了测折光率时矿物碎屑在浸油中的滚动问题。变温盒的优点是,每次测验时,只需在显微镜下选出一粒比较洁净透明的矿物碎屑即可,而且在测得折光率后,经洗净还可作X射线测验,使不同性质的数据出自同一矿物颗粒,更利于对比研究。另一优点是,它可在莱A厂的一般五轴台上使用,不必购置艾孟斯测折光率专用的旋转台,且操作较后者简便[9]。这不仅为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研究者提供了一件测折光率的新仪器,而且体现了一个中国学者的自强精神,在自己国家相对贫穷落后的条件下,也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四、我国岩组学研究的奠基人世界最早的X射线岩组相机设计制造者

1930年,奥地利桑德尔(B.Sander)教授首先界定了岩组学的范围,奠定了岩组学的基础。1934年,何先生就在国内首次对北京西山花岗岩做了岩组分析,确定了岩浆侵入时的流动方向。嗣后又对五台片岩作了岩组学研究[10],指出五台地区至少发生过两次构造运动,后一次运动伴有右旋侧向扭动。在这项研究中,何先生首次在热动力变质岩中发现了一种石英组构新类型——埃斯特勒双晶环带,并指出石英的埃斯特勒双晶除了在岩浆结晶作用过程中生成外,也可在应力作用下形成。H.菲尔班的《岩组学》一书中引用了何先生的这一发现[11]。何先生十分钦佩李四光先生的地质力学学术思想,认为岩组分析可在微观上体现这一学术思想,李四光先生非常重视何先生在岩组学领域的研究,20世纪50~60年代聘请他到地质力学所讲学并任顾问,1963年被聘为地力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岩组分析主要是利用弗氏旋转台测定晶体方位,以判断岩石组构有无方向性排列,进而研究岩石受力的状况。但是对于晶粒太细小的如鳞片状、纤维状晶质或隐晶质的岩石,则旋转台难以解决。何先生1940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任研究员时,就曾设想用X射线原理设计一种相机,以解决这一问题。1941年他在上海的镭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利用克拉提克(O.Kratky)的原理设计并试制了一台组构测角器,用单色X射线可以摄取任何矿物的某种晶面反射,并且一次可以将物体全部获得清晰的照片,借以分析晶粒的排列。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此类X射线岩组相机,当时何先生用它做了石英岩的X射线照相,将其分析结果与弗氏旋转台测定结果对比,吻合颇好。又做了玛瑙和矽化木一类超显微晶粒物质的生长型岩组。1943年发表《用X光研究岩组之方法》,1947年发表了“Petrofabric A-nalysis by Means of X-Ray”,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桑德尔、菲尔班等岩组大家对组构测角器给予了肯定。X射线岩组相机的出现,为推进岩组分析在更广大的研究领域中应用,奠定了基础。1960年,何先生又对该仪器作了改进,他一直站在这一领域的前沿行列中。他是我国第一个在大学开设岩组学的人,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五、我国结晶体构造学研究的先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矿物学最重要的发展,可以说是来自晶体的X射线研究。它使人们增加了矿物晶体构造的知识,更好地了解矿物成分的变化,改进了矿物分类。1939年10月,何先生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到当时世界上结晶体构造研究的中心——德国莱比锡大学任研究员,从事晶体构造研究。回国后继续这一研究,并首次在大学开设这一课程,同时他还对当时最常用的施博特(Schiebold)旋转测角器做了改进,使之效果更好更便于应用,并发表了文章阐述他的改进装置[12]。何先生积多年教学和研究的成果,撰写了《结晶体构造学》[13]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这方面的专著,其内容非常丰富,理论结合实用是其特点,对推动结晶体构造学的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六、第一个对赤平极射投影在地质科学上的应用做综合阐述者

赤平极射投影图是完全用图解来代替公式化演算的一种工具,何先生对它极为重视。他对其数学原理研究之深透,操作应用之娴熟,一直受人称赞。他不仅用以研究晶体光学、岩组学,还用以计算航片上断层之产状,其结果与地面实测者相符,为当今根据航片解译地质构造提供了一个方法典范。此外,他对所设计或改进的仪器或创新的方法,也多以赤平极射投影图来解释其原理。积多年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又综合了各国的零散资料,1959年出版了《赤平极射投影在地质科学上的应用》[14]一书,阐述了它的原理及其在结晶学、岩组学、构造地质学以及坑钻工程中的应用。该书资料丰富,实用性强,深受欢迎,1965年又出了增订本。它不仅是国内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在这方面的著作,堪称典范。

七、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何先生的一生是从事研究工作和教书育人的一生。1926年大学毕业后即到河北大学农科任教,教授地质学和测量学。1932年起在北大地质系任讲师,讲授光性矿物学,他教学认真负责,精心编写讲义,1935年出版的《光性矿物学》一书,就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是当时唯一的一本中文光性矿物学教材,泽及若干代学子。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何先生随北大南迁至长沙,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临时大学任专职讲师,讲授光性矿物学[15]。由于事变突然,北大的图书设备大部分未能运出,何先生甚是着急,在路过汉口时,他设法为学校购得一台莱兹偏光显微镜,这是被带到西南联大地学系仅有的一台岩石显微镜[16]。可见,即使是在战乱时期,困难很多,何先生仍时刻想着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创造条件。抗战胜利后,经李四光先生推荐,何先生应国立山东大学之聘,在理学院筹建地质矿物学系并任系主任。他全力以赴,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系图书馆,岩矿标本陈列室,磨片室,置备了三台偏光显微镜,延聘了一批留英、留德、留美的专家学者来系任教,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教师阵容。在教学中何先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他开设过普通地质学、普通矿物学、光性矿物学、火成岩、构造地质学、弗氏旋转台、X射线结晶学、岩组学等课程。他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甚至在野外教学生如何打标本,要求每人反复练习直至合格。学生在学习光性矿物学时,必须先学会磨制岩石薄片,并要作出三片合格薄片。他经常深入到实验室去,检查学生的实习是否严格按规程操作,有时提一两个问题以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在指导毕业生作有关岩组的论文时,更是亲自指导使用弗氏旋转台的一些细微操作,学生不但学到了技术,更受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治学作风的熏陶。在何先生的影响下,全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系风。为了提高师资水平,何先生提倡教师要不断地做研究工作,据初步统计,自1946年至1952年全系师生共发表论文27篇(其中一篇为学生论文)[17]。他一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十分重视野外教学工作,认为学生书本知识少点儿好办,可以自学充实,野外实践可是机会难得,务求师生教好学好。师生通过野外地质实习,在莱芜发现了9条热液型镜铁矿重晶石脉,并预测有可能发现工业铁矿床。这一预测,被后来的地质工作者发现莱芜铁矿所证实。在莱阳发现了恐龙化石和国内第一枚完整的恐龙蛋化石,引起了地质界的重视。在张夏、崮山、炒米店一带实习时,厘定了张夏地堑的存在[18]。在何先生的组织领导下,只几年时间便建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系,培养了一批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较强的地质人才,并在教学与科研上取得了很大成绩。

何先生一直有一个“建立以矿为中心,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理论为基础,矿业为归宿的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指导生产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面临着大规模工业建设的任务,而工业建设的基础主要是矿业。1951年春何先生被任命为山东大学教务长,他立即在工学院增设采矿工程系,并于当年秋季招生上课。这一方面是他急国家之所急的实际行动,另一方面也是他上述思想的实践。

1952年何先生调到中科院地质所后,每年都有年轻人分配到他负责的研究室来,为了培养他们的基本功,他像在学校一样写了一个培训提纲,包括矿物岩石的手标本鉴定、岩矿薄片观察、矿物折光率测定、差热分析、化学定性分析、X射线分析和岩石磨片技术,每人必须逐项实践,完成实验报告,每份报告何先生都亲自批阅,不合格者返工重做。经过半年基本功训练后,他才分配给具体的研究工作。对这种严格要求,最初年轻人都有几分紧张,但事后都感到终身受益。

1954年,他应王嘉荫、张炳熹先生之邀,为北京地质学院岩石及矿床两教研室的研究生讲授弗氏旋转台及X光结晶学(后来由于何先生太忙,X光结晶学由章元龙先生接任)。第一次上课后,他留了几道习题,第二次上课时,见学生没交习题,便问:“上次留的题做了没有?”学生回答做了。“做了就要交给我看。如果不做题,就不要来学。”学生把习题交上后,他显得非常高兴。可见何先生治学严谨,要求严格。但对学生又是十分宽厚和平等相处的。在解惑学生的问题时,非常耐心,常常是先阐明原理,再根据自己的心得讲解要点,或亲自示范传授操作要领。他乐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平等讨论问题,鼓励青年开展学术争辩,支持他们的新思路,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师长。

何先生虽是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但只要是有培训年轻人的需要,即便是一般的培训班,他都乐于去授课。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为发展工业需大力开展地质工作。当时岩矿鉴定工作跟不上,为此中科院地质所举办了岩矿鉴定训练班,连续办了数期,学员来自地质、冶金、化工等工业部门,何先生主持讲课,从原理到方法深入浅出地使学员学到手。他没有大专家的架子,能为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而培训人才,他感到欣慰。他的《岩石制片术》、《薄片内透明矿物鉴定指南》二书,是积他几十年心得经验写成的,为培养年轻的岩矿鉴定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观何先生的治学精神与教育思想,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一以贯之的是他的自强不息精神,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贫穷落后的条件下,他不因贫困而无所作为,不以科技落后而不思进取,他以对科学的执著态度自己动手设计出经济实用的新仪器、新方法技术,以保证他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他总是选择学科内的前缘课题作为研究目标。他的思维严谨而辩证,坚持理论与实验并重。实验数据力主精益求精。他设计制造新仪器,改进已有的常用仪器,都是为了使实验数据更精确。他的成果令世人瞩目,在其研究领域中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为国家争了光。另一方面就是急国家之急需,20世纪30~40年代,他积极努力地开展光性矿物、X射线结晶学以及岩组学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以期弥补我国在这些领域中之不足或空白。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7月华东军政委员会致函山东大学,商请地矿系承担路线地质调查任务,何先生当即接受。他亲自带队,率师生14人于暑假开展对博山—莱芜—泰安一线的地质调查,9月底完成任务,在泰安城里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急需岩矿鉴定人员,他亲自办班讲课;急需改进炼钢炉,他积极参与炉衬、炉渣、耐火砖等的研究。何先生的敬业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他被任命为山东大学教务长后,立即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工作,由于操劳过度,1952年春在北京开会时突发脑溢血,经抢救转危为安,而高血压病却一直困扰着他。但他仍兢兢业业地从事研究工作,年近六旬还担任了中苏白云鄂博研究队的中方队长。他的不少研究成果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取得的。这种忘我的敬业精神和执著的献身于科学的精神,令后学者敬佩万分。何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但不专断,善于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的新思想,希望学生超过老师,他是一位胸怀坦荡受人尊敬的好师长。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2]Ho T L.Note on some rare earth minerals from Beiyin Obo,Suiyuan.Bull.Geol.Soc.China,Vol.14,No.2,1935

[3]Ho T L.The Granitic Intrusions of The Western Hills,Peiping.Bull.Geol.Soc.China,Vol.15,1936

[4]菲尔班H W.岩组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65

[5]创立、建设、发展——北京大学地质系百年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9

[6]Ho T L.The anothoclase perthite of Chu Chia Tsian,Chekang,China.Bull.Geol.Soc.China,1934,13

[7]A Winchell,H Winchell.Elements of optical mineralogy.part II,311

[8]地质论评,1947,12

[9]何作霖.双变法测验折光率的回顾及变温盒的设计.地质科学,1964(1)

[10]Ho T L.Petrofabric analysis of some Wutai schist and its bearing on the tectonite.Bull.Geol.Soc.China,1946,26

[11]菲尔班H W.岩组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4

[12]Ho T L.A modified schiebold rotation goniometer for the cylindrical film and a device for aut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protographs.Bull.Gel.Sol.China,1947,27

[13]何作霖.结晶体构造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14]何作霖.赤平极射投影在地质科学上的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15]创立、建设、发展——北京大学地质系百年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8

[16]张咸恭.发扬西南联大学风,培养优秀地质人才.高教研究,1992(3)

[17]张培善.青岛山东大学理学院地质矿物系简史.见:地质学史论丛·5·.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18]张寿常.一个小型地堑.地质论评,1952(17)

❷ 前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外国人办的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合并的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学和

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相关学科永远的国内第一, 国际领先.

北大地质系都得仰脖瞅着咱.

❸ 北京大学地质学类都有哪些专业

北大地质学专业介绍及方法指导

1.专业情况介绍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矿物岩石矿床学研究所是在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基础上组建而成。包括12个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学科方向:岩浆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结构矿物学、成因矿物学、宝石矿物学、矿物岩石材料学、岩矿信息学、矿床学、矿产经济学、油气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等。现有硕士研究生38名、博士研究生9名。多年来,在董申保院士和叶大年院士的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在教学上成绩斐然,在科研上硕果累累,在应用开发研究中也独具特色。研究所有关老师编写的10余套教材和研究专著多数获得省部级奖励。高压变质作用、华北麻粒岩、北方花岗岩、碳酸盐岩中的油气藏成因、储层非均质性、催化生油、风化作用与边坡稳定关系、咔宾碳-石墨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研究、环境矿物学与环境矿物材料学、钙钛矿系列研究、应用结晶学、粘土矿物、造山带成矿作用理论、矿产资源经济学理论等科研项目和方向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宝玉石的检测与研究、沙漠筑路等应用开发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向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本所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13名。在职教员共21名。
所长:魏春景 副所长: 赖 勇 秦善
成员: 陈斌 陈衍景
传秀云 董申保 关平 刘楚雄 鲁安怀 马瑞志 田伟 王长秋 吴朝东 叶大年 张立飞 张秀莲

构造地质学专业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大陆动力学与资源工程研究所是国家理科培养基地,现在拥有构造地质学、灾害与环境地质学、资源工程地质学、岩石物理学、信息地质学等学科方向,其中构造地质学是全国重点学科。这里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学环境、先进的实验设备、丰硕的科研成果、自由的学术氛围,是人才成长的理想场所。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现已经形成以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有教授(包括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4人。近5年,在SCIENCE、GEOLOGY、JGR和JSG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学术专著共278篇(部),获得省部级奖励14项。承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与10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美因茨大学、慕尼黑大学、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人员互访,主持和参与IGCP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国家863课题1项和国家973课题5项。

为保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支持莘莘学子们对学业的追求,特别设有“地质奖学金”和“丁东奖学金”,各方面表现优异者还可获得学校多种类型奖学金的资助,强度从1000-5000元不等,最高可达10000元,获奖比例一般在30%以上;对于希望进一步深造的优秀毕业生可以采用免试推荐、连读、提前攻读等形式直接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人数一般为应届毕业生人数的50%以上。

所长: 张进江 副所长: 侯贵廷 张志诚
成员: 郭召杰 韩宝福 何涛 侯建军 季建青 李江海 梁海华 马宗晋 潘懋 吴泰然 徐备 尹安
郑文涛

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http://iog.pku.e.cn/

姓名

职称

专业

贾承造

教授

石油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潘 懋

教授

石油地质学 储层地质学 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信息地质学 数字油田

刘 波

研究员

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储层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 碳酸盐岩成岩演化

吴朝东

教授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陆相盆地沉积体系数值模拟 黏土矿物与沉积地层年代学

李江海

教授

石油地质学 盆地构造演化

郭召杰

教授

石油地质学 造山带与盆地构造

关 平

教授

沉积学及地球化学 成藏动力学与油气运移 盆地分析及油气资源综合评价

胡天跃

教授

储层地球物理学 岩石物理学 测井技术

张东晓

教授

石油及能源开采研究 水资源研究 二氧化碳处理相关研究

侯贵廷

教授

油田构造的数值模拟 盆地构造分析构造应力场 低渗透油藏的裂缝定量预测 井间插值部署加密井技术

师永民

研究员

油气田开发地质 火山岩油气藏描述 储量计算及井位部署
测井地质 地震解释
岩石力学及构造应立场恢复模拟

何 川

研究员

三维地震建模/偏移及油藏数值模拟 石油工程领域新型测试、测量、监测、诊断

王一博

副研究员

地震勘探采集设计 信号噪音去除 (随机噪音、面波及多次波等相关噪声) 多分辨率处理方法 波形反演
逆时偏移

2.考试科目
四门:英语、政治、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岩石学

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二合一的试卷。北大自命题。高等数学占75分,地质学基础占75分。
岩石学:三合一的试卷。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都涉及。两种题型: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关于专业课考试范围:

北大岩石学试卷中,变质岩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而大多数石油院校的学生在变质岩方面学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这是个很大的漏洞需要弥补。目前,似乎只有北大、地大、中科院的岩石学考变质岩部分。南京大学的岩石学考试不考变质岩。我也看了各研招单位的试卷,变质岩部分考察最难的要算北大了。相比南京大学,北大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比南大相比多考了高等数学部分和变质岩部分,所以,北大的考察还是比较全面的。当然,南大的这个专业也不容易考,他们的专业课试题考察的很深入。

变质岩部分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我觉得时间如果不够,除了泥质系列要重点掌握外,其他系列的变质岩只记忆下名词解释就行了吧。我个人感觉:泥质系列最重要,其次是基性系列。区域变质岩最重要,其次是接触变质岩,至于冲击变质作用、汽成水热变质作用什么的,我个人觉得一般了解下就行了,主要是警惕下名词解释,他们不可能出大题的。在记忆各个变质相的矿物组合、变质反应的时候,我感觉联系变质带记忆我觉得效果比较好!

注意: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考 岩石学 科目,
构造地质学专业、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也可以选考 岩石学 科目。

3.参考书目介绍
重点用书:
《岩石学》路凤香、桑隆康,地质出版社2002
(中国地质大学编写,目前也基本是各个重点大学地质系的学生教材。)

重点参考书,我认为这些书也是应该备齐的:
《岩石学》 乐昌硕 地质出版社
1984年1月(武汉地院编写的)
《岩石学简明教程》卫管一等编,地质出版社,2005(成都地院编写的)
《岩浆岩石学》邱家骧 地质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编写的)
《火成岩石学》孙鼐、彭亚鸣 地质出版社(南京大学编写的)
《变质岩石学》 王仁民等
地质出版社(北京大学编写的)
《变质岩石学》 贺同新
地质出版社(长春地院编写的)
《沉积岩石学》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石油大学编写的,一般也是石油院校的教材。)
《地球化学》
韩吟文、马振东,地质出版社,2003(在阐述不同构造环境的岩浆作用产出的岩石的地化特征时应自学一下涉及到的相关内容。)
参考书不用全看,主要是带着问题去看!边看边总结抄录关键点。

关于这些书,可以在书店买或网上邮购买。
比较老的书可以从图书馆借了自己把整本书复印了下来看。
西南地区的考生可以去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借阅。
北京地区的学生可以去学院路的
地质出版社 与 石油工业出版社石油科技书店 购买。

推荐参考文献:
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张立飞,2007
可在中国知网CNKI下载。
4.深造或就业情况介绍
北大本科生考研的极少,基本想保研都可以保研。
硕士毕业生中:直博或去其他科研院所读博;出国留学;就业。
就业的单位:石油方向的毕业生可以研究院、外企、油田,国企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外企主要是壳牌、斯伦贝谢等等。
博士毕业生:高校任教、研究院、油田等。
专业课复习指导

1.复习资料使用说明:考试书目、真题
通过看真题来找考点、重点,再回头有针对性地看书!
有条件的话可以找在北大的同学搜集下他们的课件。
如果有时间,至少要精读一遍考试书目。因为尽管每年的考试试题重复率很高,但基本上保持在150分的卷子里有100分左右是过去曾经考过的,但每年都会有50分左右的试题是新出的。所以,研究往年真题的目的在于保住已有的100分,而精读的目的就在于争取未知的50分!
参考书不用全看,主要是带着问题去看!边看边总结抄录关键点。

2.阶段性复习方法指导:
看真题→找考点→翻教材找答案→总结凝练→背诵记忆!
先理解,后总结,再记忆!
前期以理解总结为主,后期以强化记忆为主。
不知道考点而盲目看书会导致低效率,无用功!

3.导师介绍
研究生院网站http://grs.pku.e.cn/
关注其考试专业目录。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网站 http://sess.pku.e.cn/

浏览老师的主页,寻找老师的联系方式。

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网站 http://iog.pku.e.cn

石油地质学方向的学生重点关注。

老师发表的论文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钻研,大概明确老师的研究方向即可。
可以给打算报考的导师发邮件交流。

矿物代号:
普通角闪石Hb 绿泥石Ch 透辉石Di 钠长石Ab
铁橄榄石Fo
柯石英Coe 蓝晶石Ky 黝帘石Zo 正长石Or
文石Ar 夕线石Sil 斜黝帘石Czo 阳起石Act 辉石Px
硬绿泥石Cld
十字石St 铁铝榴石Alm 钙铝榴石Gro 白云石Dol
方解石Cal 多硅白云母Phn 黑云母Bi 白云母Ms 堇青石Crd

红柱石And 硅灰石Wo 滑石Tc 透闪石Tr 角闪石Am Al2SiO5 Als
绿帘石Ep 钙长石An 橄榄石Ol
蛇纹石Ser 绢云母Se 石榴石Gt

❹ 谁了解北大的地质怎么样,好考吧

地质学,北大排全国第三(次于南大与地大)
但是北大地质的录取分数向来不高,很多是被调剂过去的。所以在北大各专业中算相对容易的

❺ 李四光几岁时当上北大地质系教授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回。1917年,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答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18年,他回到国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所以应该是29岁。

❻ 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生和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出来有多大差别,都是什么养的职业道路

地大学校规模更来大,学科更全源,因此有规模效应,尤其在生产单位不是一般地有势力;

而如果搞科研,比如出国,研究生、博士生待遇(这个差得太多),北大更有优势…当然地大牛人也非常多,跟着院士大牛只会平步青云,毕竟历史悠久,基数大;但是人多有优势必有劣势,导师良莠不齐,学生多管不过来~

剩下的就是那些隐形的了。比如说地质行业不景气、或者你不想搞地质了,想去转行去某个500强做培训生,想去投行,这时北大牌子的优势完全不是其他学校可比的。。哈哈,再比如亲戚朋友给你介绍对象,说起来是北大毕业的跟地大毕业的。。。

❼ 原北京地质学院有几个系

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跻身于64所全国重点高校行列。1975年迁校,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是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并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已经发展为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京汉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9月,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
50多年来,学校历经了创建、发展、搬迁、重建和振兴的曲折办学历程。历届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地大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地质专门人才,为新中国工业的起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俄罗斯外籍院士5名,博士生导师206名,教授175人,副教授265人。在4万余名毕业生中,有24人成为两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学校逐步成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学校现有18个院(系、部),47个本科专业,1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工程硕士领域和MBA、MPA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和教育8个学科门类;在职教职工1200人,全日制在校生1.4万人,继续教育在读生2.5万人,独立学院在校生1.2万人。现任党委书记王鸿冰,校长邓军。
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校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而不懈奋斗!

❽ 建国初期五大地质院校是哪五个啊

建国初期五大地质院校是: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创办时间1952年,建校初期,学校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

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

2,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创办于1956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原名成都地质勘探学院,以重庆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部分干部教师组建。

学校组建后,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二系部分、三系整体,先后成建制迁入。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学校先后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2000年划转四川省。

3,河北地质大学

学校建于1953年,由李四光、何长工选址塞外古城宣化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1955年更名为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1970年更名为河北省宣化地质学校;1971年更名为河北地质学院;

1985年6月,从宣化迁至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办学;1996年5月,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2016年3月,定名为河北地质大学。2016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4,长春地质学院

吉林大学始建于1946年,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60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大学。

2000年,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200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转隶并入。

5,西安地质学校

西安地质学校始建于1953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期。1978 年,学校更名为西安地质学院。1996年,又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

2000年4月18日,由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成立了长安大学,西安地质学校的称呼从此成为历史名词。

❾ 中国的大学地质专业排名

2014-2015年中国地质类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